二、油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51
颗粒名称: 二、油菜
分类号: S565
页数: 4
页码: 125-128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油料作物油菜的产量、种植面积、产区、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油菜 油料作物

内容

1991年以后,油菜种植面积逐年萎缩。虽然单产逐年提高,但是总产徘徊不前。1991年全省油菜播种面积35.385万亩,单产53公斤,总产1.89万吨。2005年油菜播种面积20.64万亩,单产提高到87公斤,总产为1.80万吨。
  (一)产区
  福建省为中国冬油菜区,主要种植半冬性中熟品种,产地主要集中在浦城、长汀、福鼎等地,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市有零星种植;按气候和耕作制度可分为三个油菜产区。
  1.闽北、闽东北油菜产区
  主要在南平和宁德的各县(市),以半冬性中熟油菜品种为主。以稻→油为主或甘薯→油菜的耕作制;原有的稻→稻→油耕作制度因双改单后而消失。以浦城、福鼎和霞浦种植面积比较大。
  2.闽西油菜产区
  主要在三明、龙岩的各县(市),以半冬性中熟油菜品种为主。耕作模式以稻→油为主,稻→稻→油耕作制度因双改单面积扩大而减少,旱地以甘薯→油菜耕作制。以长汀、宁化种植面积比较大。
  3.闽东南沿海油菜零星种植区
  该区含福州以南沿海地区,油菜生产严重萎缩,只零星种植。以种植春性油菜为主,多以稻→稻→油耕作制度为主,以莆田种植面积相对集中。
  (一)品种
  1.品种资源
  1993年以后,全省油菜科研工作基本停顿,省农科院耕作轮作所1997年也停止育种研究转入品种资源保存工作。省农科院耕作轮作所保存油菜品种资源528份(含国外资源124份),其中甘蓝型品种428份、白菜型品种74份、芥菜型品种26份。宁德地区农科所以该所选育的A211为母本,从加拿大引进Altex为父本,杂交育成油菜新品种宁油1号。
  2.品种选育
  1991—2005年,福建省油菜品种经历了由单低(低芥酸)到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自育的油菜品种在生产上居主导地位,福油1号、福油2号、福油4号是油菜产区主栽品种。
  1993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福油4号和宁油1号两个油菜新品种。1993年以后,宁德、福州等农科所油菜育种工作因科研经费困难而下马,省农科院耕作轮作所1997年以后也停止育种研究。1998年,福鼎市引进中熟杂交油菜蜀杂4号、浦城县引进中油821、高油605、明优02等油菜新品种进行试种。2002年,省农业厅引进了一些油菜品种在浦城、光泽、清流、长汀、福鼎等地筛选出高油605、高油625、中油2号、中油821、华杂4号等品种。
  福油1号是省农科院耕作所以莆田市农科所甘蓝型油菜早熟品系7903作母本,瑞典低芥酸甘蓝型春油菜Gulliver作父本杂交,1987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低芥酸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原种芥酸含量稳定在零附近,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分别为56.9%与22.9%,比普通油菜品种分别提高3倍和1倍。菜子含油量和出油率与普通油菜品种相近。为本省油菜主要栽培品种。
  福油2号是省农科院耕作所以胜利油菜为母本,瑞典低芥酸甘蓝型春油菜“古利弗”作父本。1987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低芥酸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属中熟品种,生育期在闽东、闽北单季稻区为187~200天,在闽东南沿海地区为147~160天。主要适于单季稻区种植。原种的芥酸含量均稳定在0.5%以下,油酸含量为61.2%,亚油酸含量为19.6%,平均含油率为42.1%。
  福油4号是省农科院耕作所以普通甘蓝型油菜品种“27006”为母体,德国“双低”甘蓝型春油菜姚格勒(Erglu)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的“双低”油菜新品种。1993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甘蓝型春性品种,全生育期146天。该品种抗性强,适应性广,为全省油菜主要栽培品种。
  (三)耕作制度
  1.稻→油两熟制
  福建省油菜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油菜产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稻→油耕作制度成为油菜生产主要的栽培制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稻双改单,单晚田种植面积扩大,稻→油耕作制度面积扩大。由于这一栽培制度提供给油菜生长的时间较长,温、光资源比较充分,适宜种植生育期较长的甘蓝型油菜中熟品种。大部分山区都采用这一耕作制度。
  2.稻→豆→油三熟制
  这一方式主要是中稻→秋大豆→油菜三熟制。是河谷盆地、半洋田种植油菜主要的耕作制度。南平、三明、龙岩少部分地区采用,随着大豆生产的滑坡,面积越来越小。
  3.旱地晚甘薯→油菜二熟制
  主要分布在闽东地区沿海低丘陵旱地,在甘薯收获后播种油菜,也有的提前到甘薯收获前点播油菜于畦旁以提早播种。该栽培制度由于立地条件差,油菜生长迟缓,产量低。冬季雨水充足的年份油菜可获得增产。
  4.稻→稻→油三熟制
  这一栽培制度主要分布在沿海的个别平原地区和南部低海拔山区,冬季温光等条件较好,在双晚稻收获后采取假畦真沟、板田播种等形式进行。随着这一地区冬季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的发展,这一制度面积相当有限。
  此外,幼龄果园套种以及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而采取的油菜绿肥压青。
  (四)栽培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总结出福建省栽培的油菜丰产技术加以推广。栽培上注意轮作,板田直播,开好主沟、边沟、厢沟三沟;合理密植、增施硼肥、早施提苗肥,重施苔肥,促进冬壮春发;及时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霜霉病。1992年,省农业厅组织的低芥酸油菜福油1号种植密度试验;1998年,霞浦县对低芥酸油菜推广早播早栽,早管早施肥,促进苗齐苗壮增加抗寒力。光泽县亩施硼砂0.8公斤,提高了油菜开花数和结荚率,减少坐苗。福鼎市推广以硼砂作基肥为主,喷施为辅,亩基肥混施1~1.5公斤硼砂,植株矮壮,提早发棵,降低分支部位,增加分支和角果数,防止高脚,增强抗倒伏能力。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