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油料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4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油料作物
分类号: S565
页数: 9
页码: 120-128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芝麻。2005年油料作物产量27.80万吨,其中花生产量25.88万吨,占油料作物产量的93.10%左右,油菜产量1.80万吨,占6.47%、芝麻产量0.12万吨,占0.43%。林业方面还有油茶和山苍子,油茶产量7.25万吨,山苍子产量0.95万吨。
关键词: 福建省 粮油作物 油料作物

内容

福建省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芝麻。2005年油料作物产量27.80万吨,其中花生产量25.88万吨,占油料作物产量的93.10%左右,油菜产量1.80万吨,占6.47%、芝麻产量0.12万吨,占0.43%。林业方面还有油茶和山苍子,油茶产量7.25万吨,山苍子产量0.95万吨。
  一、花生
  福建省以春花生为主,春花生面积约占85%,秋花生面积约15%,秋花生主要为了繁种和供应部分加工需要。1991—2005年全省花生播种面积在134.58万~164.83万亩。1991+2000年,花生播种面积逐年提高,2001—2005年花生生产面积在159万~165万亩间徘徊。其中2004年面积最大,达164.83万亩。1991— 2005年花生亩产101~158公斤(干果),其中1991—1999年单产逐年提高,
  2000—2005年间在149~158公斤徘徊;而以2005年单产最高,为158公斤。1991—2005年花生总产量(干果)13.64万~25.88万吨,以1991年最低,2004年最高。
  (一)产 区
  各地均有种植。产区主要分布在闽东南沿海地区。全省春花生适宜面积1948.5万亩,其中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面积分别为433.5万亩、1395.45万亩和119.55万亩。全省秋花生适宜面积为1091.4万亩,其中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面积分别为189万亩、834.9万亩和112.5万亩。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等沿海地区为花生主产区。该区域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80%以上,可种植春、秋二季花生。福州以北地区种植春花生。1991年南部的漳州、厦门、泉州三地花生面积为88.62万亩,占全省花生面积的65.85%,2005年缩小至70.19万亩,占43.31%;1991年中部的莆田、福州两地花生面积为30.86万亩,占22.93%,2005年扩大到48.16万亩,占29.72%;1991年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四地花生种植面积15.11万亩,占全省花生面积的11.22%;2005年43.71万亩,占26.97%。其中三明、龙岩、南平三地的发展快于宁德。2005年春、秋二季播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有福清、惠安;5万~10万亩的县有晋江、漳浦、平潭,其余面积在5万亩以下。其中以福清市种植面积最大,为14.90万亩。
  (二)品种
  1.品种资源
  1990年年底,全省共保存省内外(含国外)花生种质资源658份,其中福建省地方花生种质资源84份(1992年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因花生科研工作中断,保存的346份品种资源全部丧失活力而遗失,1996年重新征集)。从1991年起,省内花生科研单位先后从省内外引进高产、优质、抗病资源849份(次)。至2005年年底,共保存资源1789份(5个单位保存),其中省内140份。向国家农展馆、中油所等单位提供175份(次)品种资源。“八五”期间,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参加编写的《中国花生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农业出版社出版,1993)和自编《福建花生品种志》(油印本),收录至1994年保存的福建花生品种98份并且建立了福建省花生品种资源数据库。1996年,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引进的115份花生品种资源;福建农林大学鉴定筛选280份资源及后代材料,从中选出较抗青枯病材料8份、中抗青枯病材料16份,高油酸亚油酸比种质材料25份、高人体必需氨基酸种质材料15份。2002年,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合作引进台湾加工型花生品种4个,筛选出台南选9号和台南13作为龙岩咸酥花生专有品种在龙岩等地种植。
  2.品种选育、引进
  1991—2005年,共有88个花生品种参加全省品种区域试验,其中省内科研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82个,省外引进的品种6个。
  福建省生产上使用的主要是珍珠豆型花生品种,个别地方因为特殊生产目的,还有少量的普通型花生。
  1991—2000年主要通过引进省外优良花生新品种,结合本省有关单位育成的品种加以利用。1991年全省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27个,其中5万亩以上面积的品种有9个,本省品种1个,以粤油116和粤油169种植面积最大。1995年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25个,其中5万亩以上面积的品种有9个,本省品种2个,以粤油551—116和汕油71种植面积最大。2000年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25个,其中5万亩以上面积的品种有6个,本省品种1个,以泉花10号和汕油71种植面积最大。2001年后转入自育与引进相结合。2005年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39个,其中5万亩以上面积的品种有6个,本省品种4个,以泉花646号和泉花10号种植面积最大。泉花10号为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1995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1996年起成为本省主栽品种,1998年列为本省花生区试对照种,2003年被农业部列为农业技术重点推广成果之一;1995—2005年在福建省累计推广465.63万亩,其中2000年种植面积57.91万亩,占全省当年花生播种面积的39.87%。泉花646为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1年被农业部列为“十五”重点推广品种之一;2000—2005年在福建省累计推广112.75万亩,其中2005年推广42.96万亩,占当年福建省花生面积的26.51%。
  (三)栽培制度
  1.旱地花生栽培制度
  在闽中南沿海地区旱地是该区域花生田土壤的主要类型。栽培制度主要是二年五熟制,隔一年种一季花生;轮作方式有花生→晚甘薯→蔬菜(或小麦、大麦、豌豆)春大豆→晚甘薯。其次是三年八熟制,隔2年种植一季花生;轮作方式有花生→晚甘薯→蔬菜(或小麦、大麦、马铃薯、豌豆)→春大豆→晚甘薯→蔬菜(或小麦、大麦、马铃薯、豌豆)→春大豆→晚甘薯。由于甘蔗面积减少四年轮作制在福建省南部花生区已不多见,轮作方式有种植三年宿根蔗→花生→晚甘薯。
  2.水旱轮作栽培制度
  在福建省大部分花生产区有灌溉条件的水旱轮作地和水田是该区域花生田土壤类型。主要轮作方式有花生→晚稻→蔬菜(或小麦、大麦、马铃薯、豌豆)→早稻→晚稻;或早稻→秋花生→蔬菜(或小麦、大麦、马铃薯、豌豆)→早稻→晚稻。
  3.花生间作套种
  (1)花生套种甘薯。在沿海花生区常见花生套种甘薯,一般是在花生出苗后一个月左右在花生畦的中间插一排甘薯,在雨季结束前定植甘薯。
  (2)花生和玉米、高粱等间作。在东南沿海旱地花生产区,农民有在畦边,沟边间作玉米、高粱、绿豆等高秆作物的习惯。间作多以沟种为主,密度视间作品种高度和生长量而定,一般不超过2000株。
  (3)果园、幼林地及甘薯等间套花生。新植幼龄果园和林地多间套种花生。间套密度随着果木的生长而逐渐降低。在甘薯种植中,也有农户在垄沟种植花生。
  (四)栽培技术
  1992—1994年省农业厅组织花生改低创高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攻关,在福清、莆田、惠安、晋江、南安、同安、漳浦、诏安、龙岩等花生生产县(市)实施。通过田间水利灌溉渠道的配套,掺沙改土和沙性土壤客土改造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改造出亩产400公斤的高产田和300公斤的高产片。2004年春季省农业厅组织了漳浦、同安、南安、荔城等县(市、区)进行花生新品种抗黄1号大面积的连片生产示范,漳浦县花生单产420.5公斤。
  1.防止春播烂种缺苗
  福建农林大学与省种子站合作利用春花生种子采用种子活力剂处理,提高种子活力,利用地膜覆盖等方法解决春花生烂种问题。
  2.合理密植
  根据产量结构,亩产250~300公斤花生,基本苗要掌握在1.8万~2.2万株,土壤肥力好、肥水充足的地区控制在1.8万~2.0万株,地力差、肥水不足地区可适当增加到2.0万~2.2万株。通过精选饱满的种子进行播种,以利全苗和健苗。
  3.客土改良,科学施肥
  沿海地区土壤黏化,沙化严重,重施土杂肥(沟塘泥、蘑菇渣、沼气渣等)。农业推广部门针对各主栽花生品种生育和需肥特点,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一般以100%的磷肥,20%的氮肥作基肥,80%的氮肥和100%的钾肥做追肥使用。氮、磷、钾配比为1:0.5:1.25。1992年省农科院土肥所开展花生中、微量元素营养与效应研究,推广花期补钙等措施,解决了缺钙造成空壳秕果的生产难题。花生高产出,低投入、花生高产优质施肥模式、花生平衡施肥等技术研究和推广,促进了花生生产的发展。花生栽培推行旱地花生、甘薯套种,水稻与花生轮作,幼龄果园、茶园间作花生技术。
  4.推广种子包衣、种子活力调控技术,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烂种缺苗问题,出苗率达95%以上,产量增10%左右
  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温保湿,保肥促长,抗旱,提早播种和收获15~20天,增产20%~30%,有利于安排后作。
  二、油菜
  1991年以后,油菜种植面积逐年萎缩。虽然单产逐年提高,但是总产徘徊不前。1991年全省油菜播种面积35.385万亩,单产53公斤,总产1.89万吨。2005年油菜播种面积20.64万亩,单产提高到87公斤,总产为1.80万吨。
  (一)产区
  福建省为中国冬油菜区,主要种植半冬性中熟品种,产地主要集中在浦城、长汀、福鼎等地,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市有零星种植;按气候和耕作制度可分为三个油菜产区。
  1.闽北、闽东北油菜产区
  主要在南平和宁德的各县(市),以半冬性中熟油菜品种为主。以稻→油为主或甘薯→油菜的耕作制;原有的稻→稻→油耕作制度因双改单后而消失。以浦城、福鼎和霞浦种植面积比较大。
  2.闽西油菜产区
  主要在三明、龙岩的各县(市),以半冬性中熟油菜品种为主。耕作模式以稻→油为主,稻→稻→油耕作制度因双改单面积扩大而减少,旱地以甘薯→油菜耕作制。以长汀、宁化种植面积比较大。
  3.闽东南沿海油菜零星种植区
  该区含福州以南沿海地区,油菜生产严重萎缩,只零星种植。以种植春性油菜为主,多以稻→稻→油耕作制度为主,以莆田种植面积相对集中。
  (一)品种
  1.品种资源
  1993年以后,全省油菜科研工作基本停顿,省农科院耕作轮作所1997年也停止育种研究转入品种资源保存工作。省农科院耕作轮作所保存油菜品种资源528份(含国外资源124份),其中甘蓝型品种428份、白菜型品种74份、芥菜型品种26份。宁德地区农科所以该所选育的A211为母本,从加拿大引进Altex为父本,杂交育成油菜新品种宁油1号。
  2.品种选育
  1991—2005年,福建省油菜品种经历了由单低(低芥酸)到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自育的油菜品种在生产上居主导地位,福油1号、福油2号、福油4号是油菜产区主栽品种。
  1993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了福油4号和宁油1号两个油菜新品种。1993年以后,宁德、福州等农科所油菜育种工作因科研经费困难而下马,省农科院耕作轮作所1997年以后也停止育种研究。1998年,福鼎市引进中熟杂交油菜蜀杂4号、浦城县引进中油821、高油605、明优02等油菜新品种进行试种。2002年,省农业厅引进了一些油菜品种在浦城、光泽、清流、长汀、福鼎等地筛选出高油605、高油625、中油2号、中油821、华杂4号等品种。
  福油1号是省农科院耕作所以莆田市农科所甘蓝型油菜早熟品系7903作母本,瑞典低芥酸甘蓝型春油菜Gulliver作父本杂交,1987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低芥酸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原种芥酸含量稳定在零附近,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分别为56.9%与22.9%,比普通油菜品种分别提高3倍和1倍。菜子含油量和出油率与普通油菜品种相近。为本省油菜主要栽培品种。
  福油2号是省农科院耕作所以胜利油菜为母本,瑞典低芥酸甘蓝型春油菜“古利弗”作父本。1987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低芥酸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属中熟品种,生育期在闽东、闽北单季稻区为187~200天,在闽东南沿海地区为147~160天。主要适于单季稻区种植。原种的芥酸含量均稳定在0.5%以下,油酸含量为61.2%,亚油酸含量为19.6%,平均含油率为42.1%。
  福油4号是省农科院耕作所以普通甘蓝型油菜品种“27006”为母体,德国“双低”甘蓝型春油菜姚格勒(Erglu)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的“双低”油菜新品种。1993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甘蓝型春性品种,全生育期146天。该品种抗性强,适应性广,为全省油菜主要栽培品种。
  (三)耕作制度
  1.稻→油两熟制
  福建省油菜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油菜产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稻→油耕作制度成为油菜生产主要的栽培制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稻双改单,单晚田种植面积扩大,稻→油耕作制度面积扩大。由于这一栽培制度提供给油菜生长的时间较长,温、光资源比较充分,适宜种植生育期较长的甘蓝型油菜中熟品种。大部分山区都采用这一耕作制度。
  2.稻→豆→油三熟制
  这一方式主要是中稻→秋大豆→油菜三熟制。是河谷盆地、半洋田种植油菜主要的耕作制度。南平、三明、龙岩少部分地区采用,随着大豆生产的滑坡,面积越来越小。
  3.旱地晚甘薯→油菜二熟制
  主要分布在闽东地区沿海低丘陵旱地,在甘薯收获后播种油菜,也有的提前到甘薯收获前点播油菜于畦旁以提早播种。该栽培制度由于立地条件差,油菜生长迟缓,产量低。冬季雨水充足的年份油菜可获得增产。
  4.稻→稻→油三熟制
  这一栽培制度主要分布在沿海的个别平原地区和南部低海拔山区,冬季温光等条件较好,在双晚稻收获后采取假畦真沟、板田播种等形式进行。随着这一地区冬季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的发展,这一制度面积相当有限。
  此外,幼龄果园套种以及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而采取的油菜绿肥压青。
  (四)栽培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总结出福建省栽培的油菜丰产技术加以推广。栽培上注意轮作,板田直播,开好主沟、边沟、厢沟三沟;合理密植、增施硼肥、早施提苗肥,重施苔肥,促进冬壮春发;及时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霜霉病。1992年,省农业厅组织的低芥酸油菜福油1号种植密度试验;1998年,霞浦县对低芥酸油菜推广早播早栽,早管早施肥,促进苗齐苗壮增加抗寒力。光泽县亩施硼砂0.8公斤,提高了油菜开花数和结荚率,减少坐苗。福鼎市推广以硼砂作基肥为主,喷施为辅,亩基肥混施1~1.5公斤硼砂,植株矮壮,提早发棵,降低分支部位,增加分支和角果数,防止高脚,增强抗倒伏能力。
  三、芝麻
  1990年全省芝麻面积1.22万亩,亩产42公斤,总产512.4吨,略高于1949年生产水平。2002—2005年,面积均在1.8万亩左右,亩产62~74公斤。2005年面积1.88万亩,亩产65.96公斤,总产1240吨。各县(市)均有种植,分布零散。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