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豆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4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豆类
分类号: S52
页数: 4
页码: 116-119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粮油作物豆类,其中包括了大豆、蚕豆、绿豆、豌豆。
关键词: 福建省 粮油作物 豆类

内容

一、大豆
  (一)产区
  1991年后大豆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到1997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66.63万亩,以后逐年下降,到2005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下降到128.64万亩。1999年全省大豆总产达最高达21.03万吨。
  1.春秋大豆
  福建省1990年春大豆82.36万亩,秋大豆99.37万亩;2001年春大豆68.54万亩,秋大豆78.81万亩;2005年春大豆60万亩,秋大豆68.52万亩。
  产区分布,1990年、2001年和2005年春、秋大豆总面积以三明市最多,分别为44.89万亩,33.78万亩和30.98万亩,约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24.70%、22.93%和24.11%;其次为南平市,春、秋大豆总面积分别为42.87万亩、29.59万亩和28.68万亩,约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23.59%、20.08%和22.32%;再次为福州市、漳州市和莆田市,2005年春、秋大豆总面积分别为13.24万亩、13.05万亩和11.01万亩,约占全省大豆面积的10.30%、10.15%和8.57%。三明市春、秋大豆面积相当,漳州市、泉州市和莆田市以春大豆为主,南平市和宁德市以秋大豆为主。
  2.菜用大豆
  2005年全省菜用大豆种植面积86.01万亩,其中以漳州市种植面积最大,为25.71万亩。
  全省菜用大豆主要分布区是:
  (1)闽东南春秋两作区。在北纬26°以下,包括福州、甫田、泉州、漳州及厦门等地,热量资源丰富,年有效积温为5300℃~7000℃,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无霜期达280~300天以上,为菜用大豆春、秋两作区,是福建省菜用大豆主要生产、加工和繁种基地。
  (2)闽西北春播单作区。该区处于中亚热带至温带,包括南平、三明、龙岩和宁德等地,年均温14~19℃,≥10℃活动积温为年降雨量1600~2000毫米,为春播菜用大豆单作区,后作种植晚杂优。
  (3)山地菜用大豆套种区。福建省海拔400米以下丘陵及山地茶果园套种一季春播菜用大豆,覆盖培肥和水土保持兼用,改善茶果园的微生态环境。
  (一)品种
  1.粒用大豆
  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浙春2号、莆豆10号、泉豆6号、泉豆7号、泉豆322、福豆234、福豆310等,2005年良种覆盖率98.71%。
  2.菜用大豆
  2000年从台湾引进的菜用大豆毛豆75和毛豆2808在闽东南沿海等地种植,表现品质好,产量高,效益佳,种植面积扩大较快,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25%以上。在闽北地区种植的春毛豆还有早生辽鲜一号、台湾292、目精、大粒王2号、大粒王6号、大粒王8号等优良品种。
  (三)栽培技术
  1.粒用大豆
  选择中等肥力以上、排灌方便的田地种植,与非豆科作物轮作。闽西北地区在3月中旬,闽东南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春季要特别防涝排渍,遇旱要及时灌水;秋播,闽西北地区在7月中下旬,闽东南地区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采用“窄畦窄行穴播”(即畦宽带沟0.90米,双行穴播)种植方式,每穴定苗2~3株,春季闽西北地区亩植1.8万株,闽东南地区亩植1.6万株。秋季适当相应增加种植密度。春季施肥采取“早促、控中、保尾”,亩施30公斤钙镁磷(作底肥条施),闽西北红黄壤地加施适量石灰。在三叶期亩施5公斤尿素和6公斤氯化钾,并结合轻耕;在初花至鼓粒前期亩施3~5公斤尿素,结合中耕培土。秋季重施基肥,及早追肥,预防病、虫、鼠害。大豆在黄熟末期进行收获。在秋季进行繁种,收获后种子含水量控制在12%以下,在低温干燥状态下贮藏。
  2.菜用大豆
  选择排灌条件方便、土层深厚、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高、pH值6.5左右的壤土或砂壤土种植,整成畦宽0.80~0.85米(带沟),畦高0.25~0.30米。闽东南2月下旬至3月中旬播种,闽西北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播在7月中下旬。采取窄畦双行种植,行距0.25~0.35米,株距0.23~0.25米,每亩株数15000株左右。每亩施用750公斤农家肥加30公斤钙镁磷作基肥。施肥上“攻头、保尾、控中”,适当增施磷钾肥。在发芽分化期至开花结荚期,浅水勤灌,保持土壤见湿不见干。防治病虫草害在采收鲜荚前15天停止喷药。在全田荚果鼓粒达80%、荚壳外观呈翠绿时为最佳采收青鲜荚。
  二、蚕豆
  1990年全省蚕豌豆面积为8.9万亩,1991年为9.44万亩,1993年面积为9.22万亩、1994年为9.97万亩、1995年为9.92万亩、1996年为10.28万亩、1997年为10.76万亩、1998年为11.17万亩、1999年为10.89万亩、2000年为12.84万亩。2001—2005年全省每年蚕豆播种面积约在8万~10万亩。蚕豆种植用途从原来的绿肥或粮食转向以采摘青嫩子粒作为蔬菜。
  蚕豆的主要产区在闽东南沿海,以宁德、福州、莆田和泉州叫地(市)的种棺面积最大。分布在霞浦、福鼎、福清、连江、莆田、惠安、长乐、罗源、晋江等县(市),约占全省的80%,蕉城、平潭、南安、仙游、永泰等地也有一定的面积。2003年后,菜用蚕豆种植逐步向南平的建阳、建瓯、邵武、武夷山和龙岩、三明的部分县(市)拓展。
  蚕豆以阔白、沁后本、土豆仔、霞浦大花、浙江绿等传统地方品种种植面积较大,菜用型品种如福建省农科院引育的早生615、浙江的白花大粒、日本的陵西一寸等比重逐年增加。阔白主要在福清种植,沁后本、土豆子主要在莆田种植。霞浦、福鼎由于邻近蚕豆生产大省浙江,种植的品种菜用型白花大粒、陵西一寸、早生615为主。
  福建省属秋播蚕豆区,蚕豆播种季节为10—11月份,常与水稻、甘薯等作物轮作。在水田里常作为水稻后作,在农地多为甘薯、花生或玉米的后作。传统小粒品种以单粒点播为主,每亩播种1.5万株左右。菜用型品种籽粒大、分枝能力强,每亩保持1800~2000株左右。施肥以氮、磷为主,配合施用钾肥和硼、钼等微肥。主要病虫害有诱病、赤斑病、立枯病和蚜虫、蚕豆象。
  三、绿豆
  全省绿豆生产面积很小,多为零星种植或间作套种,种植面积1999年为3.2万亩,总产量3668吨,每亩平均产量115公斤。2000年播种面积4.68万亩,总产量5791吨,每亩平均产量123.8公斤。2005年总产量超过1万吨。
  全省绿豆地方品种97份。绿豆抗旱、而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早薄地、坡岗地都能种植,不能与其他豆科作物连作。栽培措施上应早间苗、早定苗,苗期追施少量速效氮肥;勤中耕除草,培土护根防倒;后期要补施磷钾肥,促使籽粒饱满。一般在2片真叶期间苗,3片真叶期定苗,亩保苗8000株左右。注意防治要腐病、病毒病、黄叶病和蚜虫、红蜘蛛、豆椿象、豆荚螟等病虫害。
  四、豌豆
  福建栽培的豌豆多为菜用豌豆,分为软荚豌豆和硬荚豌豆,分别以嫩豆荚或青豆粒供食。食用豆荚的软荚豌豆通常又称为荷兰豆,省内荷兰豆栽培品种以中国台湾的台中11、法国大荚豌豆及广东饶平二花为代表;台中11号株高1.20~1.60米,亩产嫩荚300~400公斤,高产的可达600公斤,是福建省速冻豌豆出口的主栽品种。甜脆豌豆以豆荚供食用,品种以美国的奇珍76、台中13为代表。硬荚豌豆以中豌豆系列为主,株高0.40~0.50米,矮生,不需搭架栽培,种植较少。
  豌豆适宜全省冬春季节栽培,一般作为水稻后作。主要分布在龙海市、长泰县、莆田县、仙游县、建瓯市、闽侯县等地,1991一2005年蚕豌豆种植面积每年约在10万亩左右。据龙海市调查,全市1992年冬种豌豆面积约7万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