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杂交水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37
颗粒名称: 六、杂交水稻
分类号: S511
页数: 5
页码: 105-109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杂交水稻是福建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品种繁多。据省种子管理站统计资料显示,1991—2005年杂交水稻每年种植推广的面积平均在1280万亩。
关键词: 福建省 杂交水稻 水稻

内容

杂交水稻是福建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品种繁多。据省种子管理站统计资料显示,1991—2005年(除1997年因材料遗失无法统计)杂交水稻每年种植推广的面积平均在1280万亩。由于农业和农村进行区域性与产业性结构调整,杂交水稻总面积逐年减少,但依然保持在1200万亩左右,约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3。从2002年开始,每年推广面积都在水稻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2005年种植面积1219.1万亩,达到全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77.32%。
  (一)三系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20世纪90代后,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从70—80年代的2200多万亩,降至2005年的1427多万亩,但杂交水稻仍然是主推的水稻品种和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在这一时期整个育种和推广策略上坚持高产和抗病基础,重点提升稻米品质,突出了新株型育种、超高产和超级稻育种,育成了一批高配合力、抗病、优质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投放于生产应用。
  1.恢复系选育
  1991年起,三明市农科所通过籼粳交育种方法,育成明恢86、明恢73、明恢100、明恢2155、明恢1273等恢复系。省农科院水稻所注重形态改良和爪籼交育种以及航天育种技术,育成南恢175、福恢964、航1号、航2号、航148、福恢139、福恢623、福恢673、福恢923、福恢936等恢复系。宁德市农科所利用籼爪交杂交方式育成了亚恢420、亚恢627、亚恢671等恢复系。福建农林大学、南平市农科所利用生态远、地理远交的育种方法,育成早恢89、R669、金恢161、南恢189、南恢356、南恢388、南恢397等恢复系。泉州、龙岩市农科所等育种单位育成了泉恢131、龙恢158、菲恢6号等一批恢复系。同时还引进了蜀恢527、蜀恢838、多系—号等恢复系。这些育成的和引进的恢复系都比初始阶段通过测交筛选或杂交选育而成的恢复系有更高技术含量,突出表现在:育种技术先进,遗传背景丰富,且株叶态好,生长量大,大穗大粒,配合力强,抗性和米质也有很大改良。利用育成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稻品种特优175、特优689、Ⅱ优明86、D优6号等组合在云南特殊的生态条件下高产栽培,产量打破世界水稻单位最高纪录;福优964可以在稻瘟病区广泛种植推广;Ⅱ优航1号、特优航1号被列为农业部一批超级杂交稻重点推广组合。
  2.不育系育种
  全省各育种单位针对生产上存在的稻瘟病抗性不足和米质偏差的问题,改变了不育系选育单纯从长江中下游早籼品种中寻找保持系资源的方案,通过测交回交转育方法,提出了B系改造计划,从选育保持系入手,走转育不育系的技术路线。制订了不育系要不育性稳定,不育度高,开花习性好,花时集中,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强,可恢性好,米质优,抗稻瘟病技术指标和标准。省农科院水稻所开展抗稻瘟病不育系育种,1991年育成的地谷A,表现高抗稻瘟病,成为抗稻瘟病不育系重要抗源材料,而后以地谷A为主体与IRS24B杂交育成了福伊A。福伊A是全国最抗稻瘟病品种之一,抗性持久,抗谱广、显性效应强,在稻瘟病区广泛种植。以福伊A为抗源育成谷丰A、全丰A、乐丰A、成丰A等13个不育系,形成了抗稻瘟病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的不育系配制组合在稻瘟病重发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稻瘟病重病区的当家组合。福建农林大学育成T系列和金山系列不育系,三明市和南平市农科所,也育成了康丰A、圣丰A等不育系,全省通过保持系创新育成不育系超过50个。同时,引进了Ⅱ—32A、金23A、优IA、中九A、宜香A等不育系,配制育成高产、抗病、优质新组合并推广应用,促进了全省杂交组合的更新换代。
  (二)二系法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于1987年作为第一批成员单位进入国家863计划参与两系杂交稻研究,开始在全省大规模开展二系杂交稻研究,1988年4月福建农学院遗传育种工作者发现籼稻温敏核不育种质5460PS,随后他们运用花药培养技术,先后育成了籼稻光敏不育系HS-1、HS-2、HS-3。于1995年选育了两系不育系FJS-1、FJS-2。福建农学院和三明市农科所等单位在两系不育系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省农科院水稻所二系课题组率先提出并设计应用“生态压力法”,选育育性更稳定、更安全的水稻二系不育系。以核不育种质材料与各具优良性状的众多亲本自由串粉,丰富选择基础,以不同海拔和纬度组成生态压力加压选择,降低不育起点温度,定向定时选择,具有光补性能 的核不育系。于1997年育成光补型水稻核不育系SE21S,成为当时推广面积最大应用安全的二系不育系,并配组培育成全省最早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优质、高产二系杂交稻组合两优2163、两优2186,在福建、广西、安徽、湖北、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1990—2005年全省有17个二系不育系通过鉴定。6个二系稻组合通过省级审定。
  1.1990—2005年鉴定的二系不育系
  FJS-1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采用生态压力法选育。经W6111s与广抗粳2号配组而成,于1995年通过鉴定。W6111s不育基因来源于农垦58s,广抗粳2号具有部分广亲和性。FJS-1具有不育期长、特早熟、制种性状较好、配合力较好等特点。不育起点温度在自然条件下低于25度。
  FJS-2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采用生态压力法选育。经W6111S与BP5—1配组而成,于1995年通过鉴定。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制种性能极佳,生育期适中等特点。
  Hs-1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1995年通过鉴定。来源于复交组合M901S与5460FPs、Ks-14与M901S,M901S和Ks-14都是农垦58s不育基因来源的光温敏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异交特性和良好的丰产性状和配合力。
  Hs-2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1995年通过鉴定。
  明光34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96年通过鉴定。用粳型58S与广亲和材料(SMR及8798)杂交育成的广亲和籼型光敏不育系M901S和籼型温敏不育系鉴29杂交选育而成的不育起点低的籼型光敏不育系。具有优良的异交特性,配合力好,配组后代表现优势强、结实高、米质优等特点。
  明光87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96年通过鉴定。用不育性稳定但异交特性较差的M901S与高异交率的低温敏不育系鉴29s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光敏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异交特性,和较强的早熟传递力,与大多数组合配组表现早熟,适合选育早熟组合。与含潜在感光因子的材料配组可选育感光组合。
  SE21S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6所选育,1997年通过鉴定。以农垦58S衍生系164S为核不育基因供体,与引进的IRRI系统192份优良品种自由串粉,产生大群体F1、F2,在生态压力下选择不育起点温度低的单株。定时选择,育成具有光补性能的核不育系。具有稳定的不育性,良好的异交特性,分蘖力较强,米质优,配合力较好等特点。
  SE152S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1998年通过鉴定。以W6111S为母本,以籼粳交后代BP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SE152S为低温敏偏籼型核不育系,不育期长,一般可达2个整月以上,开花习性好,制种性能佳,一般配合力强。
  133S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1998年通过鉴定。以武大S为母本,与株叶形态优良的品系菲一或(友A/N)Fn配组而成。133S为偏杣型核不育系,具有弱光补性能,不育期长,熟期中等,制种性状好等特点。
  Hs-3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1999年通过鉴定。以Ks-14为母本,M901S为父本,经低世代系统选育和高世代花药培养而成。该不育系具有明显的光敏特性。花时早,开花集中,制种和繁殖产量较高,具有较强的配合力。
  明光67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99年通过鉴定。
  三农S-1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3年通过鉴定。以明光67S为不育基因供体,以特B与珍汕B或优IB的F1代为父本进行配制杂交组合,经高海拔低温生态条件下选育而成的光温互补型两系不育系。
  金山S-1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2004年通过鉴定。以8—1S和香125S杂交,采用系谱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具有临界温度低、不育性稳定、不育期长、米质优、配合力好、异交结实率高等特点。
  明糯S-1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双光S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而成。明糯S-1柱头外露率高、活力强、异交结实率高、易制种,具有良好的配合力。
  明紫02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贵紫S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而成。明紫02S的育性表达与转换属于光温互作类型,在短日低温条件下有利于繁殖;在长日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低,确保制种安全。
  明紫03S,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贵紫S为父本进行杂交,在低世代用系谱法初选后再花药培养,经海南冬季短日和福建夏季长日等生态条件的育性而育成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明光153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双光糯S为父本杂交配组而成。
  2.1990—2005年通过省级审定的二系杂交稻组合
  金两优36(HS-3与946杂交)由福建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作为中稻栽培株高125~130厘米,作为晚稻栽培株高115~120厘米,比汕优63高7~8厘米。主要经济性状与汕优63相当,但穗粒数较多,作为中稻比汕优63每穗多27粒,作为晚稻多17粒。该组合精米透明,垩白少,精米率67.75%,长宽比2.24,主要外观品质与汕优63相当;叶瘟、穗颈瘟及室内接菌抗性指数分别为67.8%、74.4%和28.6%,皆优于汕优63。
  两优2163(SE21与明恢63杂交)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型,作为连晚种植,生育期123.9天,比汕优63早熟1.8天;作为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5~138天,比汕优63短3~5天。在米质诸指标中6项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米粒透明、外观优、米质软、口感好。该组合苗期耐寒性中等,后期抗倒伏性好。
  两优2186(SE21与明恢86杂交)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作为连晚种植,生育期123.4天,比汕优63早熟2.3天;作为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2~136天,比汕优63短5~7天。在米质诸指标中有五项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四项指标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米粒透明、外观优、米质软、口感好。示被过程中表现高抗稻瘟病,苗期耐寒性中等,后期抗倒伏性好。
  福两优63(FJS-1与明恢63杂交)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属感温型品种,全生育期118~123天。外观米质较好。较抗叶瘟穗茎瘟。
  两优1019(SE21与97gkl019杂交)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3年通过省级审定。该组合属基本营养型。作为双晚种植全生育期127天左右,与汕优63相当。经两年全省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MS)稻瘟病。
  金两优33(HS-3与JXR-33杂交)由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院选育。2005年通过省级审定。该组合具有弱感光性,省区试两年平均全生育期144.2天,比汕优63迟熟4.2天。群体整齐,植株高,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粒重大,熟期转色好。两年抗稻瘟鉴定综合评价为感(S)稻瘟病。
  (三)杂交水稻组合
  1991—2005年全省育成威优77、汕优016、D297优67、福优77、汕优82、特优669、福优964、特优70、特优175、两优816、Ⅱ优辐819、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谷优527等110个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引进Ⅱ优838、汕优多系一号、新香优80、两优培九等29个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17920万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