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稻田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34
颗粒名称: 三、稻田耕作制度
分类号: S511
页数: 2
页码: 100-101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稻田耕作制度,其中包括了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种植制度、“早稻→再生稻”耕作制。
关键词: 福建省 稻田耕作 水稻

内容

(一)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
  1991—2005年,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上升。1990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的比例为75.76:18.31:5.93,2005年为58.09:36.22:5.69;1991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为73.84:26.16,1996年为70.05:29.95,2001年为63.61:36.39。
  (二)种植制度
  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各地利用光温资源,在种植双季稻的基础上,创造出稻→稻→菜→菜,早稻→晚稻(秋大豆)→反季节蔬菜,稻→稻→菇等套种方法,一年三熟、四熟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2000年后,各地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又衍生出马铃薯→单季稻→马铃薯(菜)、莲和稻间作和轮作模式,早稻→晚稻→紫云英×黑麦草粮饲结合模式,稻→稻→菇(香菇、蘑菇),烟→稻→鱼,春烟和玉米间作、春烟和玉米和甘薯间作、春烟→早稻→晚秋玉米、稻→稻→菜、稻→薯→菜,稻→荸荠、小麦→大豆+花生和甘薯、蔬菜→大豆(花生)+玉米和甘薯、小麦(菜)→花生(大豆)→甘薯等二熟、三熟、四熟种植模式。由于水稻、甘薯在所有作物中比重最大,又形成了夏、秋季以水稻、甘薯为主体的集中产区,其中全省粮食基地县总数1994年达25个,播种面积1302亩,占全省粮食用地面积的43.4%,粮食平均产量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5公斤。部分地区冬季蔬菜也逐渐形成基地化生产。1991年的复种指数为231.4%,其后数年,复种指数呈逐年升高趋势,1999年达到最高峰,为242.0%。2000—2005年,复种指数逐年降低,2005年恢复到215.9%。
  (三)“早稻→再生稻”耕作制
  1988年开始推广再生稻,形成“早稻→再生稻”的新耕作制。1990年,双季稻面积为894.19万亩,单季稻为463.99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65.85%和34.15%。1995年,双季稻面积为1606.35万亩,单季稻为503.03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76.15%和23.85%。2000年,双季稻面积为1243.07万亩,单季稻为590.39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67.80%和32.20%。2005年,双季稻面积为976.94万亩,单季稻为450.39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68.45%和31.5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