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稻
分类号: S511
页数: 11
页码: 99-109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粮油作物水稻,其中包括了水稻生产、稻作区划、稻田耕作制度、品种、栽培技术、杂交水稻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粮油作物 水稻

内容

一、水稻生产
  1991—1999年,全省平均年种植面积2120.55万亩。其中1994年水稻种植面积为2238.8万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74.54%。1999年以后,各地进行种植区域的结构性调整,缩减稻谷的种植面积。2000年稻谷播种面积1833.46万亩,是1949年以后减少面积最大的一年。2005年,全省稻谷的种植面积1427.33万亩。1991—2005年,稻谷种植面积缩减667.57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减少最多,由1991年789.91万亩减到2005年的407.82万亩。
  1991年稻谷总产量699.17万吨,平均稻谷亩产333.75公斤;1995年稻谷总产量724.92万吨,平均稻谷亩产343.66公斤;2000年稻谷总产量632.75万吨,平均稻谷亩产345.11公斤;2005年稻谷总产量526.57万吨,平均稻谷亩产368.92公斤。
  二、稻作区划
  (一)闽南稻区
  包括长乐、仙游、永春、上杭等县及其以南的28个县(市、区)。年平均气温19.5℃~21.3℃,≥10℃~20℃积温达55001~65001,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可达225~280天,年降水量1000~1700毫米,年日照时数2000~2300小时。平原、沿海一带夏、秋季以水稻为主,冬作为麦→稻→稻、油(菜)→稻→稻、肥→稻→稻三熟制;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甘蔗或甘蔗与水稻隔年水旱轮作;秋季雨水欠缺的地方,发展稻→薯、稻→豆、稻→花生等一年两熟,以改善稻田肥力,提高单产。
  (二)闽东稻区
  分闽东双季稻亚区和闽东北单季稻亚区,包括福州市郊、闽侯、永泰、古田、寿宁、福鼎等15个县(市、区)。平均气温15℃~20℃,福州以北几个县(市)有冬季象征,时间约1.5个月。≥10℃~20℃积温达4200℃~5500℃,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可达200~225天,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年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单季稻主要集中在周宁、寿宁、屏南、柘荣、古田5个县,其余各县(市)以双季稻为主。闽东双季稻亚区可实行麦—稻→稻、油(菜)—稻→稻、肥—稻—稻、蔬菜稻→稻,或者冬休闲田作为次年早稻秧田。在春季雨水足、秋季雨水少,但水利条件尚可的地带,发展早稻—秋大豆,当年水旱轮作或实行稻、蔗隔年水旱轮作。
  (三)闽西北稻区
  包括浦城、光泽、建宁、武平、永安、德化、政和等25个县(市、区)。平均气温15℃~19.5℃,沿江谷地夏季气温高,酷暑时段长,最高气温达40℃~41℃,每年日平均气温≥35℃有30~40天;≥10℃~201积温达4500℃~5500℃,双季稻安全生长期可达180~225天,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年日照时数1700~1900小时。以双季稻为主,建阳、建瓯、浦城、邵武、崇安、光泽、松溪、顺昌、宁化、建宁、沙县、清流、明溪、泰宁、将乐15个县(市、区)是商品粮基地。发展肥—稻→稻、油(菜)—稻→稻等一年三熟,并重视单季早(中)稻—秋大豆(或薯类)隔年水旱轮作。该区丘陵、山地较多,海拔500~600米的山垅田、山荫田,实行单季早稻或中稻,收获后再种一季秋大豆,冬季再种绿肥或油菜。
  三、稻田耕作制度
  (一)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
  1991—2005年,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上升。1990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的比例为75.76:18.31:5.93,2005年为58.09:36.22:5.69;1991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为73.84:26.16,1996年为70.05:29.95,2001年为63.61:36.39。
  (二)种植制度
  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各地利用光温资源,在种植双季稻的基础上,创造出稻→稻→菜→菜,早稻→晚稻(秋大豆)→反季节蔬菜,稻→稻→菇等套种方法,一年三熟、四熟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2000年后,各地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又衍生出马铃薯→单季稻→马铃薯(菜)、莲和稻间作和轮作模式,早稻→晚稻→紫云英×黑麦草粮饲结合模式,稻→稻→菇(香菇、蘑菇),烟→稻→鱼,春烟和玉米间作、春烟和玉米和甘薯间作、春烟→早稻→晚秋玉米、稻→稻→菜、稻→薯→菜,稻→荸荠、小麦→大豆+花生和甘薯、蔬菜→大豆(花生)+玉米和甘薯、小麦(菜)→花生(大豆)→甘薯等二熟、三熟、四熟种植模式。由于水稻、甘薯在所有作物中比重最大,又形成了夏、秋季以水稻、甘薯为主体的集中产区,其中全省粮食基地县总数1994年达25个,播种面积1302亩,占全省粮食用地面积的43.4%,粮食平均产量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5公斤。部分地区冬季蔬菜也逐渐形成基地化生产。1991年的复种指数为231.4%,其后数年,复种指数呈逐年升高趋势,1999年达到最高峰,为242.0%。2000—2005年,复种指数逐年降低,2005年恢复到215.9%。
  (三)“早稻→再生稻”耕作制
  1988年开始推广再生稻,形成“早稻→再生稻”的新耕作制。1990年,双季稻面积为894.19万亩,单季稻为463.99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65.85%和34.15%。1995年,双季稻面积为1606.35万亩,单季稻为503.03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76.15%和23.85%。2000年,双季稻面积为1243.07万亩,单季稻为590.39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67.80%和32.20%。2005年,双季稻面积为976.94万亩,单季稻为450.39万亩,分别占稻田面积的68.45%和31.55%。
  四、品种
  (一)品种资源
  20世纪90年代初,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石蜡封口西林瓶对种子进行储存,9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低温(-5℃)种质库(短期库)保存体系,种子寿命可延长至10年左右。1992年,该所稻种资源组人员到福建普通野生稻仅存的小生境——漳浦县湖西乡周行村采集野生稻种茎98份,进入广东国家野生稻资源圃,地方稻种资源和野生稻资源得到长期妥善的保存,丰富了中国稻种资源基因库。1990—2005年,省农科院水稻所征集到水稻品种593份,经过整理观察和性状核对,2005年保存有稻种资源6010份。其中2216份稻种资源进入国家长期种质库保存。
  (二)品种推广
  1991—1995年,水稻推广主要品种有威优77、威优64、汕优64、籼优128、78130、79106、601、汕优63、汕优桂32、汕优桂33、汕优72、汕优78、特优63。
  1996—2000年,除继续推广威优77、汕优63、特优63外,还推产汕优77、汕优016、满仓515、泉农3号、汕优10号、汕优多系1号、冈优22、汕优669。
  2001—2005年,推广汕优82、新香优80、T优7889、佳禾早占、佳辐占、特优70、D优527、Ⅱ优明86、两优2186、特优898、Ⅱ优15、特优175、Ⅱ优辐819、Ⅱ优航1号等品种。
  杂交水稻品种推广应用面积扩大。1991年杂交稻品种推广面积占水稻推广面积的64.17%,2000年为67.49%,2005年达到77.32%。其中两系杂交稻从1999年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面积逐渐扩大,推广主要品种是两优2186、两优培九、两优2163、金两优36等。
  早稻优质率提高。1998年以前,早稻主栽品种是威优77、汕优77、威优64、78130、79106、601等,但米质不佳。为了改善省早稻米品质,1998—2000年,省农业厅连续3年召开了优质早稻新品种招标会议,2001年、2003年又召开了两届优质稻品种评选与招标会议。通过召开招标会议,全省水稻育种和推广部门选育(引进)了一大批优质早稻新品种,审定了佳禾早占、新香优80、T优7889、南厦060、泉珍10号、佳辐占等一批优质早稻新品种,优质早稻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也不断扩大,优质率不断提高。1998年全省早稻优质率仅为12%,2001年为59%,2005年达到83%。
  五、栽培技术
  (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和抛秧技术
  该技术起源于日本北海道,所培育的秧苗具有抗逆力强,分蘖成穗率高和穗、粒、重产量结构协调等优势,增产效果显著。同时,还节约秧地、省工省本。1992年福建省开始引进、试验、示范,1994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97年,福建省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000年,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和抛秧技术的增产率和覆盖率继续提高。全省推广面积共达864.3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7.4%,比1999年增加3.8%。水稻旱育秧技术共推广591万亩,水稻抛秧技术推广272万亩。
  (二)少免耕栽培技术
  1997年,开始引进研究水稻少免耕栽培技术,并在古田县进行连续3年的中稻免耕直播定位试验,2000年起在上杭、永定、南安、莆田、福清、顺昌、光泽、建阳等县(市)对水稻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开展试验、示范,至2005年,水稻少免耕栽培技术在各地示范。单季稻种植区已成为少免耕技术推广的重点区域,每年应用面积在70万亩左右。免耕抛秧在双季稻中以双晚稻为主,每年应用面积在15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龙岩市。免耕直播技术还处在示范阶段,2005年示范面积3.8万亩,基本上是采用水直播。
  (三)中低产田改造技术
  经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食自给工程,国家、省级商品粮基地和“三不挂靠”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0.6亿元,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19.5万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30多万吨。同时各地还建立了一些科技示范园地。2000年,全省共投入资金2.09亿元,治理和改造中低产田77万亩,改造后每亩每年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6公斤;项目区初步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旱涝保收的农田。
  (四)再生稻栽培技术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批头季产量高和再生力强的杂交稻组合的问世、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耕作制度的形成、栽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再生稻在福建省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
  1991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60.68万亩,总产量8342.40万公斤,至1995年面积稳定在50万~65万亩,产量从1991年的137.49公斤/亩,提高至1995年的162.1公斤/亩。1996—2001年,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年种植面积80.53万~%.50万亩,单产至2001年已达243.50公斤/亩。此后,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有所回落,2002年为87万亩,2003—2005年维持在68万~77万亩,但单产仍继续提高,至2005年达252.00公斤/亩。
  2001—2002年,省农业厅在尤溪、福安、武夷山等3个县22个乡镇实施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优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应用优质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63.42万亩,头季稻平均单产557.4公斤/亩,再生季平均单产260.2公斤/亩,合计年平均单产817.6公斤/亩。
  (五)超级稻栽培技术
  福建省1996年起参加全国超级稻育种攻关,育成一批达标品种。农业部正式确认福建省三个超级稻品种为Ⅱ优明86、Ⅱ优航1号、特优航1号。另有4个达标或近于达标的品种,即省农科院育成的特优175、Ⅱ优航148,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Ⅱ优1273、Ⅱ优1259。上述7个超级稻品种在全国合计推广1395万亩,占全国超级稻栽培面积的23%。其中在福建省推广260万亩。
  高产、超高产栽培的总目标是建立生物量高和库容量大的群体,主要栽培技术是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适当早播早栽,将生育中、后期调节在强光多照、昼温适中夜温低的季节,以大幅度增加中、后期的群体生长率和干物质积累;推行稻草堆肥作基肥,不断改良培肥土壤,保持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在移栽后20~25天内发足相当于预期穗数的茎蘖数;合理搭配氮、磷、钾化肥,分期施用,有节奏促进,分蘖肥、接力肥、穗粒肥的比率,氮为50:20:30,磷为60:18:22,钾为0:25:75;实施间歇性灌溉,不断向土壤导入氧气。
  烟后稻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基本与再生稻头季的相同,但因处于高温季节,生育期缩短,技术上要求培育短龄嫩壮秧,早管早促早控。
  六、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是福建主要推广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品种繁多。据省种子管理站统计资料显示,1991—2005年(除1997年因材料遗失无法统计)杂交水稻每年种植推广的面积平均在1280万亩。由于农业和农村进行区域性与产业性结构调整,杂交水稻总面积逐年减少,但依然保持在1200万亩左右,约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3。从2002年开始,每年推广面积都在水稻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2005年种植面积1219.1万亩,达到全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77.32%。
  (一)三系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20世纪90代后,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从70—80年代的2200多万亩,降至2005年的1427多万亩,但杂交水稻仍然是主推的水稻品种和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在这一时期整个育种和推广策略上坚持高产和抗病基础,重点提升稻米品质,突出了新株型育种、超高产和超级稻育种,育成了一批高配合力、抗病、优质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投放于生产应用。
  1.恢复系选育
  1991年起,三明市农科所通过籼粳交育种方法,育成明恢86、明恢73、明恢100、明恢2155、明恢1273等恢复系。省农科院水稻所注重形态改良和爪籼交育种以及航天育种技术,育成南恢175、福恢964、航1号、航2号、航148、福恢139、福恢623、福恢673、福恢923、福恢936等恢复系。宁德市农科所利用籼爪交杂交方式育成了亚恢420、亚恢627、亚恢671等恢复系。福建农林大学、南平市农科所利用生态远、地理远交的育种方法,育成早恢89、R669、金恢161、南恢189、南恢356、南恢388、南恢397等恢复系。泉州、龙岩市农科所等育种单位育成了泉恢131、龙恢158、菲恢6号等一批恢复系。同时还引进了蜀恢527、蜀恢838、多系—号等恢复系。这些育成的和引进的恢复系都比初始阶段通过测交筛选或杂交选育而成的恢复系有更高技术含量,突出表现在:育种技术先进,遗传背景丰富,且株叶态好,生长量大,大穗大粒,配合力强,抗性和米质也有很大改良。利用育成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稻品种特优175、特优689、Ⅱ优明86、D优6号等组合在云南特殊的生态条件下高产栽培,产量打破世界水稻单位最高纪录;福优964可以在稻瘟病区广泛种植推广;Ⅱ优航1号、特优航1号被列为农业部一批超级杂交稻重点推广组合。
  2.不育系育种
  全省各育种单位针对生产上存在的稻瘟病抗性不足和米质偏差的问题,改变了不育系选育单纯从长江中下游早籼品种中寻找保持系资源的方案,通过测交回交转育方法,提出了B系改造计划,从选育保持系入手,走转育不育系的技术路线。制订了不育系要不育性稳定,不育度高,开花习性好,花时集中,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强,可恢性好,米质优,抗稻瘟病技术指标和标准。省农科院水稻所开展抗稻瘟病不育系育种,1991年育成的地谷A,表现高抗稻瘟病,成为抗稻瘟病不育系重要抗源材料,而后以地谷A为主体与IRS24B杂交育成了福伊A。福伊A是全国最抗稻瘟病品种之一,抗性持久,抗谱广、显性效应强,在稻瘟病区广泛种植。以福伊A为抗源育成谷丰A、全丰A、乐丰A、成丰A等13个不育系,形成了抗稻瘟病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的不育系配制组合在稻瘟病重发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稻瘟病重病区的当家组合。福建农林大学育成T系列和金山系列不育系,三明市和南平市农科所,也育成了康丰A、圣丰A等不育系,全省通过保持系创新育成不育系超过50个。同时,引进了Ⅱ—32A、金23A、优IA、中九A、宜香A等不育系,配制育成高产、抗病、优质新组合并推广应用,促进了全省杂交组合的更新换代。
  (二)二系法杂交水稻选育推广
  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于1987年作为第一批成员单位进入国家863计划参与两系杂交稻研究,开始在全省大规模开展二系杂交稻研究,1988年4月福建农学院遗传育种工作者发现籼稻温敏核不育种质5460PS,随后他们运用花药培养技术,先后育成了籼稻光敏不育系HS-1、HS-2、HS-3。于1995年选育了两系不育系FJS-1、FJS-2。福建农学院和三明市农科所等单位在两系不育系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省农科院水稻所二系课题组率先提出并设计应用“生态压力法”,选育育性更稳定、更安全的水稻二系不育系。以核不育种质材料与各具优良性状的众多亲本自由串粉,丰富选择基础,以不同海拔和纬度组成生态压力加压选择,降低不育起点温度,定向定时选择,具有光补性能
  的核不育系。于1997年育成光补型水稻核不育系SE21S,成为当时推广面积最大应用安全的二系不育系,并配组培育成全省最早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优质、高产二系杂交稻组合两优2163、两优2186,在福建、广西、安徽、湖北、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1990—2005年全省有17个二系不育系通过鉴定。6个二系稻组合通过省级审定。
  1.1990—2005年鉴定的二系不育系
  FJS-1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采用生态压力法选育。经W6111s与广抗粳2号配组而成,于1995年通过鉴定。W6111s不育基因来源于农垦58s,广抗粳2号具有部分广亲和性。FJS-1具有不育期长、特早熟、制种性状较好、配合力较好等特点。不育起点温度在自然条件下低于25度。
  FJS-2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采用生态压力法选育。经W6111S与BP5—1配组而成,于1995年通过鉴定。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制种性能极佳,生育期适中等特点。
  Hs-1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1995年通过鉴定。来源于复交组合M901S与5460FPs、Ks-14与M901S,M901S和Ks-14都是农垦58s不育基因来源的光温敏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异交特性和良好的丰产性状和配合力。
  Hs-2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1995年通过鉴定。
  明光34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96年通过鉴定。用粳型58S与广亲和材料(SMR及8798)杂交育成的广亲和籼型光敏不育系M901S和籼型温敏不育系鉴29杂交选育而成的不育起点低的籼型光敏不育系。具有优良的异交特性,配合力好,配组后代表现优势强、结实高、米质优等特点。
  明光87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96年通过鉴定。用不育性稳定但异交特性较差的M901S与高异交率的低温敏不育系鉴29s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光敏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异交特性,和较强的早熟传递力,与大多数组合配组表现早熟,适合选育早熟组合。与含潜在感光因子的材料配组可选育感光组合。
  SE21S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6所选育,1997年通过鉴定。以农垦58S衍生系164S为核不育基因供体,与引进的IRRI系统192份优良品种自由串粉,产生大群体F1、F2,在生态压力下选择不育起点温度低的单株。定时选择,育成具有光补性能的核不育系。具有稳定的不育性,良好的异交特性,分蘖力较强,米质优,配合力较好等特点。
  SE152S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1998年通过鉴定。以W6111S为母本,以籼粳交后代BP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SE152S为低温敏偏籼型核不育系,不育期长,一般可达2个整月以上,开花习性好,制种性能佳,一般配合力强。
  133S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1998年通过鉴定。以武大S为母本,与株叶形态优良的品系菲一或(友A/N)Fn配组而成。133S为偏杣型核不育系,具有弱光补性能,不育期长,熟期中等,制种性状好等特点。
  Hs-3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1999年通过鉴定。以Ks-14为母本,M901S为父本,经低世代系统选育和高世代花药培养而成。该不育系具有明显的光敏特性。花时早,开花集中,制种和繁殖产量较高,具有较强的配合力。
  明光67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1999年通过鉴定。
  三农S-1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3年通过鉴定。以明光67S为不育基因供体,以特B与珍汕B或优IB的F1代为父本进行配制杂交组合,经高海拔低温生态条件下选育而成的光温互补型两系不育系。
  金山S-1由福建农业大学选育,2004年通过鉴定。以8—1S和香125S杂交,采用系谱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具有临界温度低、不育性稳定、不育期长、米质优、配合力好、异交结实率高等特点。
  明糯S-1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双光S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而成。明糯S-1柱头外露率高、活力强、异交结实率高、易制种,具有良好的配合力。
  明紫02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贵紫S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而成。明紫02S的育性表达与转换属于光温互作类型,在短日低温条件下有利于繁殖;在长日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低,确保制种安全。
  明紫03S,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贵紫S为父本进行杂交,在低世代用系谱法初选后再花药培养,经海南冬季短日和福建夏季长日等生态条件的育性而育成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明光153S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5年通过鉴定。以SE21S为母本,双光糯S为父本杂交配组而成。
  2.1990—2005年通过省级审定的二系杂交稻组合
  金两优36(HS-3与946杂交)由福建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作为中稻栽培株高125~130厘米,作为晚稻栽培株高115~120厘米,比汕优63高7~8厘米。主要经济性状与汕优63相当,但穗粒数较多,作为中稻比汕优63每穗多27粒,作为晚稻多17粒。该组合精米透明,垩白少,精米率67.75%,长宽比2.24,主要外观品质与汕优63相当;叶瘟、穗颈瘟及室内接菌抗性指数分别为67.8%、74.4%和28.6%,皆优于汕优63。
  两优2163(SE21与明恢63杂交)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型,作为连晚种植,生育期123.9天,比汕优63早熟1.8天;作为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5~138天,比汕优63短3~5天。在米质诸指标中6项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米粒透明、外观优、米质软、口感好。该组合苗期耐寒性中等,后期抗倒伏性好。
  两优2186(SE21与明恢86杂交)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作为连晚种植,生育期123.4天,比汕优63早熟2.3天;作为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2~136天,比汕优63短5~7天。在米质诸指标中有五项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四项指标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米粒透明、外观优、米质软、口感好。示被过程中表现高抗稻瘟病,苗期耐寒性中等,后期抗倒伏性好。
  福两优63(FJS-1与明恢63杂交)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省级审定。属感温型品种,全生育期118~123天。外观米质较好。较抗叶瘟穗茎瘟。
  两优1019(SE21与97gkl019杂交)由三明市农科所选育。2003年通过省级审定。该组合属基本营养型。作为双晚种植全生育期127天左右,与汕优63相当。经两年全省抗稻瘟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MS)稻瘟病。
  金两优33(HS-3与JXR-33杂交)由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院选育。2005年通过省级审定。该组合具有弱感光性,省区试两年平均全生育期144.2天,比汕优63迟熟4.2天。群体整齐,植株高,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粒重大,熟期转色好。两年抗稻瘟鉴定综合评价为感(S)稻瘟病。
  (三)杂交水稻组合
  1991—2005年全省育成威优77、汕优016、D297优67、福优77、汕优82、特优669、福优964、特优70、特优175、两优816、Ⅱ优辐819、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谷优527等110个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引进Ⅱ优838、汕优多系一号、新香优80、两优培九等29个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17920万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