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29
颗粒名称: 二、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分类号: S43
页数: 10
页码: 89-98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其中包括了水稻病虫害、小麦病虫害、甘薯、马铃薯病虫害。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技术 病虫测报

内容

(一)水稻病虫害
  全省水稻病害有40多种,虫害有220多种。常见的危害重的有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白叶枯病、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等。年发生2500万~3500万亩次,年防治3500万~4500万亩次。总体上危害程度中等偏重,局部发生的虫害重于病害。早、中稻病虫害是闽西北、闽东稻区重于福州以南稻区,晚季稻是福州以南稻区病虫危害发生较重。稻瘟病除部分山区、老病区、感病品种等发病较重外,未造成大面积流行危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两迁”害虫突出,发生危害加剧。三化螟危害中等或中等偏轻发生。二化螟回升快,闽西北、闽中、闽东等稻区二化螟第一代发生面积大,枯鞘率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稻癭蚊在闽西北稻区猖獗,并由山区向平原稻区发展,发生扩展到42个县(市)。外来有害生物稻水象甲1996年在福鼎县前岐、沙埕发生652亩,1999年霞浦县也发生,至2005年福鼎县发生10690亩次,霞浦县发生14430亩次。
  1.稻瘟病
  稻瘟病总体属中等或中等偏轻发生。全省年发生100万亩次左右,年防治面积150万~300万亩次。个别年份,由于属于山区、半山区、老病区或是感病品种或雨日影响药剂防效等原因,造成局部发生危害重。如1991年8—9月单季稻破口抽穗期雨日多,闽东、闽中部分稻区穗颈瘟重。1992年单季稻品种较单一、降雨多,穗颈瘟普遍发生,年发生207.7万亩次。1997年因品种抗性减退,雨季推迟结束,6—8月雨水多,闽西北、闽东早稻叶瘟发生较重,南平、宁德等市单季稻穗瘟较重,光泽、古田县中稻分别发生穗瘟1.6万亩次和6.9万亩次。2005年稻瘟病又回升,7—10月台风雨多,影响防效,局部单季稻和晚稻穗颈瘟严重发生,全省发生131.84万亩次。
  2.纹枯病
  总体属偏重发生。全省年发生500万~650万亩次,防治600万~700万亩次。早季病害重于晚季,闽西北稻区比闽南稻区发病重。早、中、晚稻纹枯病盛发期分别为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丛发病率30%~50%,高的达70%~90%,株发病率达20%~40%,高的达70%~80%。
  3.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
  白叶枯病发生较轻,面积缩减,年发生10万~20万亩次,沿河溪边稻田或大水淹田发病重。每年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分别为早、中、晚稻白叶枯病发病高峰期。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较重,每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单、晚稻细条病盛发期。年发生70万~150万亩次,防治100万~200万亩次。1996年、1997年、2004年因台风雨次数多,稻田大面积受淹,闽东南沿海和闽西部分稻区细条病害流行,发生面积分别为100万亩次、145万亩次和100万亩次。福清市1997年晚稻细条病发生,8月27日调查平均病叶率达40%~60%,病情重、蔓延快。
  4.稻飞虱
  早、中稻多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占比例大。早季稻飞虱主要虫源是随西南气流从中南半岛或两广方向迁人,先迁入闽西的永定、上杭、新罗、长汀等县,后沿武夷山与戴云山脉之间从南向东北陆续迁人。早季闽西北稻区稻飞虱重于福州以南稻区。晚季在福州以南稻区发生重。全省年发生500万~600万亩次。其中1991年、1992年、1999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1993—1998年及2005年均属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如1993年早季虫源迁人早、迁人峰次多,迁入量大,单季稻稻飞虱大发生,50%~80%面积达到防治指标,晚稻龙岩、三明两市大发生。全省年发生620.35万亩次,防治798.14万亩次。1995年闽西北早稻飞虱偏重发生,单季稻及福州以南晚稻偏重至大发生。1998年、2005年早季稻飞虱迁人早、迁入量大,迁人峰次多,全年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年发生分别为623.64万亩次、619.68万亩次,防治分别为875.29万亩次和950万亩次。
  5.螟虫
  三化螟年发生4代,第1、第3代为害造成枯心,第2、第4代为害造成白穗。三化螟发生为害逐年减轻,基本属中等或中等偏轻发生,全省年发生150万~250万亩次。少数年份或局部稻区因一代残留量大,蚁螟高峰期与水稻破口期吻合面大,发生为害较重。如1991年第1代至第3代虫量大,第4代闽南、闽西稻区大发生,白穗率高。全省年发生649.18万亩次,防治1024万亩次。二化螟因耕作制度、栽培条件等变化,二化螟回升快,发生为害超过三化螟。总体属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年发生300万~400万亩次,防治400万~500万亩次。第1代主害早稻,第2、第3代为害单季稻、双晚稻,闽西北、闽东及部分闽中早、中稻区受害较重,一般枯鞘率达3%~10%。高的达20%~30%。1997年福州、宁德市早稻枯鞘率达5%~10%,局部达10%~20%,高的达40%~50%。1999年福州、南平、宁德等市部分早稻二化螟大发生。2004年,第1、第2代田间虫量大,枯鞘率高,第2代在闽南稻区普遍发生,为害重。2005年全省早、中、晚稻发生为害较重,年发生447万亩次,防治651.97万亩次。
  6.稻纵卷叶螟
  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突出,成为水稻重大害虫之一。总体属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全省年发生250万~300万亩次,高的达500万亩次以上。早季主要虫源随春、夏西南气流从中南半岛或两广迁入。每年6—9月雨日多、湿度大有利其发生为害。第2、第3代主害早稻,第3、第4、第5代为害中稻,第5、第6、第7代为害晚稻。1996年早季田间迁人虫量大,7月下旬后台风雨多,第2~5代均发生较重,单季稻区及闽南晚稻重发,局部大发生。全省发生406万亩次。2004年、2005年受多次台风雨影响,单季稻、晚稻偏重发生,局部重发,全省分别发生569.53万亩次和444.52万亩次。
  7.稻瘿蚊
  受单双季混栽、单季稻面积扩大及气候变化等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稻瘿蚊由原先次要、间歇性害虫变成主要害虫,发生区域扩大,从山区、半山区向平原稻区发展。主害代为第3~5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3代主害单季稻,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主害双季晚稻。1991年、1993年、1997年和1998年为重发生年,1994年、1995年、2001年、2003年为中年偏重发生年份。1993年龙岩、三明市大发生,单季稻及烟后稻、双晚秧田为害重。1997年第3~5代连续为害重,全省发生160多万亩次,防治224万亩次,发生区域扩展到8个地(市),新增永泰、古田、邵武、顺昌等地,未治单晚、烟后稻、双晚秧田标葱率(为害率)高的达40%~50%,严重绝收。1998年为发生最重年份,全省42个县(市)共发生278万亩次,发生稻瘿蚊县(市)比1997年新增闽清、闽侯、建瓯、建阳、福清、德化、仙游等县(市)。三明市有12个县(市)129个乡镇1190个村发生。尤溪县单晚稻瘿蚊标葱率28.35%~68.63%,烟后稻标葱率16.28%~71%,大田县单晚标葱率高的达76.7%。
  (二)小麦病虫害
  小麦主要病虫害有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蚜虫、黏虫等。由于小麦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病虫发生面积也逐年下降。1991年、1992年、1993年分别发生94万亩次,128.61万亩次,78万亩次。1994—1999年每年发生25万~30万亩次;2000—2005年,每年仅发生4万~19万亩次。其中每年发生小麦锈病0.5万~3万亩次,赤霉病1.5万~20万亩次,白粉病1.5万~25万亩次,黑穗病0.5万~2万亩次,蚜虫0.5万~10万亩次,黏虫0.5万~1万亩次。
  (三)甘薯、马铃薯病虫害
  甘薯主要病虫害有甘薯黑斑病、蔓割病、甘薯瘟、疮痂病、根腐病、丛枝病、小象甲、大象甲、斜纹夜蛾、茎螟、卷叶螟蛾、麦蛾、猿叶甲等。全省每年发生
  150万~200万亩次,防治200万~300万亩次。虫害重于病害。小象甲是甘薯最主要害虫,对早薯为害重,常年偏重至大发生,全省每年发生50万~80万亩次。
  1998年全省发生虫害达82万亩次。福清、惠安、晋江等县(市)发生为害重。甘薯大象甲2004—2005年在福清沿海薯区大发生,发生面积6.3万亩次,株为害率达12%~17%,严重的达80%~90%。斜纹夜蛾为害加重,2003年全省大暴发,福清市发生12万亩次,严重的每平方米有幼虫35~273头,叶被害率21%~100%,防治后仍有1万亩甘薯产量损失20%以上。甘薯枯萎病全省每年发生15万~30万亩次,台风雨多的年份,病害重,株发病率达20%~40%,死亡率达5%~10%。甘薯瘟近年有减轻,年发生2万~3万亩次。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病毒病、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蚜虫等,病害重于虫害。马铃薯晚疫病普遍发生,为害最重,病重区产量损失达20%~50%。1992—2005年德化县出现中等偏重发生年份有1992年、1993年、1994年、1996年、199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该县年发病面积3.5万~4万亩次,年损失产量2500~3000吨。马铃薯早疫病加重,株发病率10%,重的达30%以上。马铃薯青枯病秋种重于春种,低海拔重于高海拔,病株率1%~3%,重病田达5%~8%。对马铃薯采取病毒病因脱毒育苗技术及北方引种扩大,使病害减轻。
  (四)油料、甘蔗、烟草病虫害
  花生主要病虫害有青枯病、立枯病、根腐病、锈病、疮痂病、炭疽病、褐斑病、黑斑病、茎腐病、病毒病、蛴螬、红蜘蛛、蚜虫、斜纹夜蛾、地老虎等。
  1991—1997年,全省每年发生50万~60万亩次,1998—2005年每年发生100万~195万亩次,1998年后花生青枯病、疮痂病、叶斑病类等病害发生加重。花生青枯病是全省性常发病害,病重区株死亡率达30%以上。花生疮痂病2004—2005年全省较重发生,福清市2005年发生9万亩,其中有3.2万亩因病减产20%~40%,病重区株发病率达97.8%,枝发病率94.1%~97%。福清市2005年蛴螬大发生,重害田荚受害率达52.4%~97%,亩虫口量达1.5万~2.64万头。蛴螬1991—1993年偏重至大发生,斜纹夜蛾2000年、2002年、2003年重发生,每年的5—7月发生为害高峰,花生地亩虫量4800~42000只,斜纹夜蛾在同安区1991年、1992年、2000年、2002年、2004年大发生,每亩虫量1.5万~6万只,造成严重损失。
  油菜主要病虫有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病毒病、蚜虫、菜青虫、黄曲条跳甲等。病害重于虫害,因种植面积减少,发病面积下降。全省年发生20万~30万亩次,其中菌核病每年发生7万~8万亩次,1992年、1993年、1997年发病较重,株病率10%~20%,重的达80%。1992年、1993年、2001年、2004年闽北山区油菜霜霉病、白锈病发病严重,株发病率为20%~40%,重的达70%,病毒病年发生1万~2万亩次,株发病率2%~5%。
  甘蔗主要病虫害有凤梨病、赤腐病、黑穗病、虎斑病、梢腐病、环斑病、花叶病、黄斑病、二点螟、条螟、黄螟、棉蚜、粉蚧、蔗龟、蓟马等。因甘蔗种植面积缩减,病虫害发生面积减少。仙游县在1991—2005年中,1991年、1997年、1998年偏重发生,其余年份均为中等或中等偏轻发生。病害以凤梨病、赤腐病、黑穗病等3种最常见,害虫以甘蔗螟虫、甘蔗棉蚜、蔗粉蚧等为害普遍及最严重,一般损失率达10%~15%,高的达20%~40%。
  烟草病虫害有病害30余种、害虫111种。烟草病毒病、青枯病等为主要病害。烟草病毒病中以普通花叶病为主要毒源,常年株发病率达5%~9.13%。1998年烟苗移栽后气候干旱,导致病毒病在全省大面积暴发为害,局部烟田绝收。1999年后改进育苗技术,减少传毒概率,2003年后全省改用漂浮育苗技术,较好控制病毒病蔓延扩散。青枯病株发病率5%~10.6%,2005年雨量多、气温偏高,发病重,株发病率达15%以上。烟蚜为主要害虫,每年4—6月为害盛期,平均有虫株率2.14%。
  (五)果树病虫害
  柑橘主要病虫有疮痂病、炭疽病、黄龙病、溃疡病、线虫病、柑橘红蜘蛛、镑壁虱、壳虫类、吸果夜蛾、天牛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省年仅发生300万~450万亩次;90年代中后期年发生500万~600万亩次。虫害以柑橘红蜘蛛为常年严重发生。年发生100万~300万亩次;锈壁虱在1995—1998年发生严重,每年发生40万~80万亩次;介壳虫每年发生50万~80万亩次,在20世纪90年代为害严重的是黑刺粉虱、柑橘粉虱上升。橘小实蝇于1999年发现,2001—2004年大发生,2005年有71个县(市)发生146万亩次。黄龙病2000—2005年为害逐年加重,全省发生20余万亩,受害严重的果园已毁树改种。疮痂病于20世纪90年代发生较重。柑橘线虫病上升快,造成叶片退绿黄化或落叶,柑橘天牛于1993年、1994年、1997年、1999年发生,为害较重。
  荔枝、龙眼有病害24种、害虫125种。虫害重于病害,危害重的是荔枝蛀蒂虫、蝽象、角颊木虱、金龟子、荔枝霜疫霉病、龙眼丛枝病、炭疽病等。荔枝霜疫霉病于2003年、2005年重发生,仙游县2003年果受害率32.73%,2005年13.12%,高的达51.5%。荔枝蝽象在1991年、1992年、2000年、2001年、2002年严重发生,2003—2005年偏重发生。蛀蒂虫在20世纪90年代后一直较重发生,梢果被害率1.56%~12.12%,高的达24.58%~40.56%。龙眼角颊木虱在1997—2000年期间等偏重发生,2001—2005年严重发生。金龟子1991—1995年偏重发生。毒蛾类于2003年后在闽南地区龙眼树为害较重,连片为害,有的整株树叶全部吃光,同安县每年发生1万余亩。
  香蕉病虫害1990—1995年叶斑病逐年上升,每年8—9月叶斑病高峰期,每叶病率达80%~90%。2002年后黑条叶斑病、黑星病上升。1997—1999年发现枯萎病1号小种,后扩展到漳州各县,芗城、南靖、长泰、华安县,发生较重,有的大片蕉园枯萎绝收。2001年在长泰县发现枯萎病4号小种,2004年扩展到平和、云霄、漳浦等7个县(市),漳浦赤湖镇有1000亩蕉园发病,绝收500亩。香蕉花叶心腐病于1994年、1995年在芗城区天宝镇和南靖县靖城镇大发生,株发病率达15%~20%。香蕉叶鞘腐烂病、香蕉象甲、香蕉叶螨也发生较重。香蕉束顶病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病率显著下降。
  葡萄病害重于虫害。早季如雨水多,黑痘病、霜霉病、赤霉病、炭疽病、穗轴花枯病等病害就加重。福安市在2003年灰霉病爆发,损失20%以上;2005年霜霉病大发生,平均减产35%。炭疽病一般受害率为5%~10%,严重的达20%。穗轴褐枯病多发生在山区雾多湿度大的地区。褐斑病在逐年加重。虫害主要有葡萄短须螨、葡萄叶甲、绿盲蝽、铜绿金龟子等,为害较轻。
  桃、李病虫常年发生,重的有流胶病、炭疽病、褐腐病、桑白蚧、蚜虫、桃蛀螟、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红颈天牛等。古田县桃炭疽病一般果病率为27%~52%,褐腐病果病率为13%~38%,永泰县李树流胶病每年发生3万余亩次。1999年和2005年桃小食心虫害分别发生4万亩次、2.6万亩次。2002年在永泰县橘小实蝇在李树上开始为害,2005年发生1700亩,果受害率高的达7.16%;李树白粉病1999年、2000年大发生,褐腐病1998年、1999年发生较重。
  橄榄虫害重于病害,橄榄星室木虱为最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为害加重,一般减产5%~8%,闽清、闽侯县2002年、2003年、2004年橄榄星室木虱大发生,造成减产达10%~20%。
  (六)茶树病虫害
  茶树害虫390余种,病害100余种,虫害重于病害,常见病虫有茶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茶黑刺粉虱、茶叶螨、茶毛虫、茶尺蠖、卷蛾类、甲虫类、茶细蛾、蚧类、茶饼病、茶白星病等。1991—2005年,全省茶园病虫害发生特点:病害从为害成叶、老叶向为害芽叶转变,从叶病为主向叶、根、茎同时发生转变。虫害由大虫向小虫转变,由世代少向多世代转变,由食叶性害虫向食叶、吸汁同时发展。病虫害防治采取农艺措施,培育健壮的树体,以增强抵抗力,减少病虫发生。加强病虫害测报预报,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注意用药浓度及安全间隔期。茶假眼小绿叶蝉为最主要害虫,常年严重为害,全省年发生约400万亩次,未防治一般减产20%~40%。黑刺粉虱20世纪90年代初在闽东福安、寿宁、屏南等地猖獗成灾,90年代末在安溪、闽东等部分茶区再次大发生。90年代茶毛虫严重为害,推广应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及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危害得到控制。21世纪初仅在局部茶园发生危害。茶叶螨以茶橙瘿螨为害最重,在福安、安溪、福鼎、云霄、武夷山市等10多个县(市、区)常年均较严重发生。茶尺蠖为闽北、闽东茶区的主要害虫,为害严重时绝收。20世纪90年代初茶丽纹象甲在福安、蕉城、罗源、武夷山等地为害严重,21世纪初上升快,部分茶园发生重。卷蛾类在闽东茶区局部茶园为害严重。20世纪90年代蚧类虫害发生较为普遍,主要有椰园蚧、茶梨蚧、长白蚧、龟蜡蚧等,在安溪、闽东部分茶区与黑刺粉虱一起暴发成灾。20世纪90年代初茶蛀干类害虫老茶园发生较多,尤以茶吉丁虫在闽北山区为害较重,“十五”期间在武夷山、建阳等茶区局部茶园仍较重。1994年和1996年,茶饼病在安溪和罗源县发生较大面积危害,21世纪初仅在高海拔茶区零星发生。茶白星病等在高山区局部茶园严重为害。21世纪初茶芽枯病在全省局部茶园为害严重。茶黄蓟马、茶炭疽病局部茶区为害严重。
  (七)蔬菜病虫害
  1991—1999年,全省蔬菜病虫每年发生300万~600万亩次,2001—2005年每年发生800万~1300万亩次。常见、危害重的病虫害有霜霉病、枯萎病、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青枯病、疫病、病毒病、线虫病等,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跳甲、潜叶蝇、粉虱、蚜虫及地下害虫等。2001—2005年,主害十字花科、瓜类、莴苣的霜霉病在全省偏重至重发生,病叶率重的达38%~61%。枯萎病在瓜类、茄果类蔬菜发病严重,株发病率达20%~50%,晚疫病已成番茄、甜椒、马铃薯等菜类重要病害,重病田株发病率高达30%~100%。蔬菜病毒病逐年上升,主要为害番茄、瓜类、豆类、甜椒、马铃薯等,重病区株发病率达30%~80%。大豆疫病于1997年在龙海市发现,1998—2000年和2002年晚季曾偏重流行,后扩展到9个县(市)。龙海市年发生2万~4万亩,产量损失19.5万~27.5万公斤。1998—2000年,白菜根肿病在闽侯县大面积发生。小菜蛾常年为害重,全省年发生150万~200万亩次,且已产生很强抗药性。20世纪90年代初美洲斑潜蝇入侵后,扩展快,1994一1998年全省发生为害严重,龙海市发生面积占45.7%,新罗区1998—2001年重发,发生面积占60%以上。烟粉虱食性杂,寄主范围广,2001年、2002年大发生,龙海市部分菜区暴发成灾,重的单叶虫量达500~600只,有的无法计数,采豆时衣袖上布满白色小蛾,2001年晚季发生4万亩,产量损失在40%以上。20世纪90年代末斜纹夜蛾发生量剧增,2001—2004年基本属重发期,局部大发生。2002年,龙海市暴发为害,成千上万只斜纹夜蛾虫爬出菜园横穿田埂和马路,常群集暴食芋头、甘薯及其他蔬菜。黄曲条跳甲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后发生为害偏重至重发生。
  1.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种子及抗病优良品种,培育无病虫害壮苗;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注意灌水、排水,防止土壤干旱和积水;清洁田园、加强除草降低病虫源数量。菜园土肥沃,蔬菜种植茬口密,造成土壤中存有多种病原菌和虫卵,是蔬菜作物发病的重要原因。多数病原菌可在土壤中越冬,存活期较长,因此采取不同作物的轮作和水旱田轮作,深耕晒垡,使表土和深层土壤作适度混合,土壤冻垡,越冬前浇足冬水,使土壤冻结,杀死病菌等。
  2.生物防治
  各地开展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释放天敌,如扑食螨、寄生蜂等。
  3.物理防治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用较多的首先是人工捕杀。害虫发生面积较小,采用人工捕杀方法。其次是阻隔防范,利用防虫网设置屏障阻断害虫侵袭。如苗期用30目,丝径14~18毫米防虫网覆盖(或在放风口加防虫网),实行封闭式生产。田间出现中心病株、病叶时,立即拔除或摘除,防止传染其他健康植株。其三是诱杀。蔬菜蚜虫、白粉虱对黄色表现正趋性,各地采用黄色塑料板、黄色纸板、黄色塑料条诱杀;在上述材料上涂抹10号机油悬挂于保护地设施中,每20平方米挂40×30厘米黄板一块,7~10天复涂机油一次,使蚜虫、白粉虱沾在板上;蓟马对白色有正趋性,用白板涂抹机油粘杀。四是灯光诱杀。许多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杀。利用灯有蓝光灯、白炽灯、双色灯等,各地普遍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效果较好。
  4.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使用时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控制用药次数,注意用药浓度,用后确保安全间隔期。只选用低毒和中等毒性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禁止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的农药(19种):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
  (八)蚕病防治
  20世纪90年代,全省夏秋季常见蚕病有胃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细菌病、蝇蛆病等。晚秋以血液型脓病、僵病较多,农药中毒也时有发生。各地从切断传染源入手,抓好养蚕前清洗消毒工作。做好对桑园害虫防治,强调养一次蚕,治一次虫,避免相互传染。做好小蚕、迟眠蚕的隔离和淘汰,杜绝传染源。
  1990年以后,全省蚕区普通贯彻以消毒为中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加之推广生石灰、漂白粉、福尔马林、毒消散、防病1号、消特灵、蚕菌清等消毒药剂,有效控制软化病、脓病的发生。对危害极大的微粒子病,由于推行“三级制种”,严格把蚕种质量关,加强母蛾病毒检验,使病源得到控制。
  (九)农田草害
  福建省农田常见杂草近160种分属46科,危害性大杂草约120种分属36科,其中一年生杂草约占48%。农田杂草总体发生较重,全省农田发生草害面积约2000万亩,一般使作物减产10%-20%。年化学除草约1000万亩次。稻田杂草闽南比闽西北、闽中等地轻。稻田常见杂草有稗草、千金子、陌上菜、矮慈姑、鸭舌草、丁香寥、莲子草、碎米莎草、节节菜、园叶节节菜、水龙、异形莎草、鲤肠、日照飘拂草、眼子菜等。果茶园常见杂草有皱叶酸模、丛枝寥、水飞蓬、旱苗寥、裸柱菊、石胡荽、莲子草、凹头苋、龙葵、繁缕、光头稗、看麦娘、马唐、山莴苣、空心莲子草、三叶鬼针草、香附子、早熟禾、扛板归、酢浆草、胜红藓、旱稗、狗牙根、猪殃殃、千金子、牛筋草、双穗花稗、小飞杨等。蔬菜地常见杂草有马唐、旱稗、中筋草、早熟禾、看麦娘、牛繁缕、雀舌草、莲子草、胜红蓟、马齿苋、绿苋、小藜、裸柱菊等。因气候、植被、耕作制度及化学除草等变化,各地农田杂草种类及优势杂草群落有差异,如闽东南稻田杂草群落以稗草+节节菜+矮慈姑或稗草与空心莲子草等,旱地冬春作物杂草主要群落有看麦娘+猪怏怏+繁缕+早熟禾或看麦娘+酸模叶寥+早熟禾等;闽西北稻田杂草群落以稗草+鸭舌草+园叶节节菜等,旱地夏秋收作物地主要杂草群落以马唐、香附子与其他杂草形成多种组合。移栽田化学除草主要用丁草胺、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等,果茶园化学除草主要用草甘膦、百草枯等;蔬菜地化学除草主要用稳杀得、禾草克、拿捕净、高效盖草能、丁草胺等;旱育秧、直播田化学除草用苄嘧磺隆、吡嘧磺隆、二氯喹啉、扫弗特等。
  (十)农田鼠害
  常年中等或中等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主要种类有黄毛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板齿鼠、东方田鼠、田小鼠、社鼠、针毛鼠等。黄毛鼠为优势种,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区及闽西北农田黄毛鼠占70%~90%;闽西北、闽东部分山区及低海拔农田略低,仅50%~60%。如福清市1990—1996年调查捕获2412只害鼠中,黄毛鼠占90.4%;云霄县1987—1997年调查黄毛鼠占84.5%。农舍害鼠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靠近城镇村舍附近农田,黄胸鼠、褐家山区占比例多。据1987—1999年全省9个县(市)鼠密度调查,在每年的4一5月和8—9月是发生为害高峰期。农田鼠密度一般8%~15%,高的25%~30%,低3%~5%。如云霄县监测点1987—1999年1—12月平均鼠密度达15.28%。以种苗、稻苗、稻穗、甘薯等受害重,未灭鼠产量损失5%~10%,严重的达10%~20%。全省每年发生鼠害面积800万~900万亩次,农田灭鼠面积600万~800万亩次,统一灭鼠效果达80%以上。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