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24
颗粒名称: 一、有机肥料
分类号: S141
页数: 2
页码: 81-82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农业有机肥料,其中包括了农家肥、绿肥、作物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技术 有机肥料

内容

(一)农家肥
  随着畜禽养殖业发展,畜禽粪便增多,2005年全省畜禽粪便资源总量超过
  5000万吨。牲畜粪尿与各种垫圈物料混合堆沤后的农家肥(厩肥)是全省农村的主要有机肥源,占农村有机肥源的70%左右。全省农家肥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堆沤,利用生活垃圾、废物、人畜粪尿、秸秆残渣、杂草等原料,经混合后按一定方式堆制或沤制而成的肥料。
  (二)绿肥
  1.冬绿肥
  1991年冬季在顺昌县召开全省紫云英冬种现场会议。1995年在福安市召开紫云英青贮作饲料利用现场会。1996年在沙县召开推广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繁殖利用新技术现场会。该技术在单季稻田播种一次,经四次翻埋,头尾5年紫云英鲜草平均亩产均在2000公斤左右。该技术利用紫云英种子种皮硬实休眠等特性,将一定成熟度的种子翻埋人土,存种子于土壤中,待秋后休眠解除,自然萌发成苗并生长繁殖,周而复始、多年利用,是一种省工、省种、省本的新型栽培模式。
  2004—2005年,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在全省17个县(市、区)建立冬闲田种植紫云英绿肥中心示范片1.5万亩,推广12.5万亩。到2005年,紫云英种植面积约在100万亩。
  2.细绿萍
  20世纪90年代,全省大力推广“稻萍鱼”,把起垄栽培和传统的稻田养萍、稻田养鱼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垄面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的立体结构模式。稻、萍、鱼各处稻田的不同层次,垄栽“稻萍鱼”全年亩鲜萍产量可达8000公斤以上,比单栽稻田养萍量增1~2倍,一般每亩产鲜鱼40~50公斤,鱼类以萍、杂草、病菌和昆虫幼体为饵料,病虫害显著减少,减少1~2次农药施用,减少稻田除草用工2~3个。“八五”期间,每年在建宁、泰宁、邵武等县推广面积均达到万亩。大田主要的经济绿肥新品种有莆田“沁原本”蚕豆、荷兰豆、台中11号软荚豌豆、黑麦草、籽粒苋等,用作幼龄果茶园、甘蓝地套种花生、大豆科杂一号、印度豇豆、印尼绿豆、圆叶决明、竹豆等豆科作物绿肥。从1996年开始,在建阳、宁德等地建立圆叶决明苗种基地。2000—2003年在全省35个县(市、区)建立果园套种经济绿肥中心示范片15万亩,推广面积107万亩。
  (三)作物秸秆还田
  作物秸秆是全省农田最大宗的优质有机肥资源,水稻吸收的三要素约有40%~50%的氮、20%~30%的磷、80%~90%的钾保存在稻草中。作物秸秆的数量与子粒产量密切相关,水稻的子粒与秸秆之比为1:1左右,玉米的比值为1:1.5,大豆1:1.6。据统计,2005年全省水稻、玉米、花生、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60.9万吨。其中水稻秸秆714.6万吨,玉米秸秆79.3万吨,豆类秸秆37.7万吨,花生秸秆29.3万吨,秸秆直接还田的方式主要有秸秆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快速磨熟还田和机械还田等。据部分地区检查情况统计,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的占40%左右,25%的秸秆作垫料后还田,还有过腹还田、菇土还田、焚烧还田等方式。2001—2002年,省农业厅土壤肥料技术站在龙岩市组织实施了“微生物催腐秸秆回田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永定、武平、新罗、长汀、上杭5个县(区)67个乡镇760个行政村,开展“腐秆灵”催腐秸秆回田技术示范与推广,累计推广面积22.8万亩,项目区实现全面增产,平均亩产增加28.3公斤,增长7.9%,增收853.8万元。
  (四)商品有机肥
  20世纪90年代初,微生物发酵有机肥技术从台湾引进,省内主要有超大生物有机肥、漳州三本等品牌有机肥。随着畜牧养殖场遍布沿海农村,各个养殖场为解决环境问题,兴办有机肥加工厂。福建省农业厅土壤肥料技术总站根据其肥料登记信息,帮助制定企业标准。2001年年底,全省登记有机肥企业38家,生产有机肥品种79个,年实际生产能力25万吨。至2005年年底,全省有大小有机肥厂家69家,年实际生产量45万吨左右,5家年生产能力5万吨以上。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