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2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肥料
分类号: S14
页数: 5
页码: 81-85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农业技术肥料,其中包括了有机肥料、化学肥料、施肥技术。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技术 肥料

内容

一、有机肥料
  (一)农家肥
  随着畜禽养殖业发展,畜禽粪便增多,2005年全省畜禽粪便资源总量超过
  5000万吨。牲畜粪尿与各种垫圈物料混合堆沤后的农家肥(厩肥)是全省农村的主要有机肥源,占农村有机肥源的70%左右。全省农家肥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堆沤,利用生活垃圾、废物、人畜粪尿、秸秆残渣、杂草等原料,经混合后按一定方式堆制或沤制而成的肥料。
  (二)绿肥
  1.冬绿肥
  1991年冬季在顺昌县召开全省紫云英冬种现场会议。1995年在福安市召开紫云英青贮作饲料利用现场会。1996年在沙县召开推广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繁殖利用新技术现场会。该技术在单季稻田播种一次,经四次翻埋,头尾5年紫云英鲜草平均亩产均在2000公斤左右。该技术利用紫云英种子种皮硬实休眠等特性,将一定成熟度的种子翻埋人土,存种子于土壤中,待秋后休眠解除,自然萌发成苗并生长繁殖,周而复始、多年利用,是一种省工、省种、省本的新型栽培模式。
  2004—2005年,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在全省17个县(市、区)建立冬闲田种植紫云英绿肥中心示范片1.5万亩,推广12.5万亩。到2005年,紫云英种植面积约在100万亩。
  2.细绿萍
  20世纪90年代,全省大力推广“稻萍鱼”,把起垄栽培和传统的稻田养萍、稻田养鱼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垄面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的立体结构模式。稻、萍、鱼各处稻田的不同层次,垄栽“稻萍鱼”全年亩鲜萍产量可达8000公斤以上,比单栽稻田养萍量增1~2倍,一般每亩产鲜鱼40~50公斤,鱼类以萍、杂草、病菌和昆虫幼体为饵料,病虫害显著减少,减少1~2次农药施用,减少稻田除草用工2~3个。“八五”期间,每年在建宁、泰宁、邵武等县推广面积均达到万亩。大田主要的经济绿肥新品种有莆田“沁原本”蚕豆、荷兰豆、台中11号软荚豌豆、黑麦草、籽粒苋等,用作幼龄果茶园、甘蓝地套种花生、大豆科杂一号、印度豇豆、印尼绿豆、圆叶决明、竹豆等豆科作物绿肥。从1996年开始,在建阳、宁德等地建立圆叶决明苗种基地。2000—2003年在全省35个县(市、区)建立果园套种经济绿肥中心示范片15万亩,推广面积107万亩。
  (三)作物秸秆还田
  作物秸秆是全省农田最大宗的优质有机肥资源,水稻吸收的三要素约有40%~50%的氮、20%~30%的磷、80%~90%的钾保存在稻草中。作物秸秆的数量与子粒产量密切相关,水稻的子粒与秸秆之比为1:1左右,玉米的比值为1:1.5,大豆1:1.6。据统计,2005年全省水稻、玉米、花生、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60.9万吨。其中水稻秸秆714.6万吨,玉米秸秆79.3万吨,豆类秸秆37.7万吨,花生秸秆29.3万吨,秸秆直接还田的方式主要有秸秆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快速磨熟还田和机械还田等。据部分地区检查情况统计,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的占40%左右,25%的秸秆作垫料后还田,还有过腹还田、菇土还田、焚烧还田等方式。2001—2002年,省农业厅土壤肥料技术站在龙岩市组织实施了“微生物催腐秸秆回田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在永定、武平、新罗、长汀、上杭5个县(区)67个乡镇760个行政村,开展“腐秆灵”催腐秸秆回田技术示范与推广,累计推广面积22.8万亩,项目区实现全面增产,平均亩产增加28.3公斤,增长7.9%,增收853.8万元。
  (四)商品有机肥
  20世纪90年代初,微生物发酵有机肥技术从台湾引进,省内主要有超大生物有机肥、漳州三本等品牌有机肥。随着畜牧养殖场遍布沿海农村,各个养殖场为解决环境问题,兴办有机肥加工厂。福建省农业厅土壤肥料技术总站根据其肥料登记信息,帮助制定企业标准。2001年年底,全省登记有机肥企业38家,生产有机肥品种79个,年实际生产能力25万吨。至2005年年底,全省有大小有机肥厂家69家,年实际生产量45万吨左右,5家年生产能力5万吨以上。
  二、化学肥料
  (一)氮、磷、钾肥料
  从20世纪90年代起,氮肥、钾肥用量大幅度上升,磷肥用量增长缓慢,全省化肥在以往补充单一营养元素的基础上,推广了“以土定产,以产定氮,测土施磷钾,针对性配施中微肥”的测土配方技术。
  1.氮肥
  针对全省氮肥品种大多为碳铵以及一些铵态氮肥为主的特点,推广水稻全耕层深施、以水带氮的深施技术。在氮肥品种搭配上,应用碳铵用作基肥,尿素用作追肥的技术。
  2.磷肥
  主要磷肥品种为过磷酸钙和钙镁磷。土壤缺磷是水稻“坐苗”、“僵苗”的主要原因,根据磷肥肥效与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关系,推广在缺磷土壤和豆科作物重施磷肥,一般土壤耗施;旱作重施、水田耗施;秧田重施,本田耗施,提高磷肥利用率和增产效益。
  3.钾肥
  1993—1994年,推广农业部“水稻钾肥施用综合丰产技术”丰收计划项目,累计推广面积200多万亩,增产稻谷0.65亿公斤。
  4.氮、磷、钾平衡施肥
  氮肥、磷肥的增产效益呈下降趋势,在稻田施用的钾肥,全省化肥施用转入氮、磷、钾平衡施肥阶段。根据福建省土壤类型和推广水稻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提高该技术的到位率。各级土肥站与企业联合研制和推广了各类作物专用配方肥,每年配方施肥面积推广1200多万亩。
  (二)中量、微量元素肥料
  中量元素肥料主要是指含钙、镁、硫三个元素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是指含铜、锰、锌、钼、硼、铁等微量元素的肥料。中量和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这些营养元素,当某种中量或微量元素严重缺失时,作物会严重减产。
  1.中量元素肥料
  钙肥主要包括生石灰、熟石灰等。其中,生石灰含氧化钙(CaO)量85%~30%,施磷肥的同时补充钙素营养。福清、平潭、秀屿、晋江、南安、漳浦沿海花生产地出现过因为缺钙引起花生空秕现象。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针对空秕地土壤越酸,钙越缺乏的花生空秕机理,提出施用含钙的碱性肥料碳壳灰治酸补钙。平潭县农业局土肥站与省、市土壤肥料技术部门研究开发了将石膏按适当配比加入化肥制成高钙花生专用肥,进一步落实配方施肥技术,取得亩产荚果335公斤,平均亩增荚果85公斤,增产率为34%的效果,每年推广2万亩。建宁黄花梨、古田油柰土壤酸化缺钙,经推广氯化钙(CaCl2)、硝酸钙(CaN03)根外喷施,提高了坐果率。
  镁肥全省耕地缺镁较严重。据三明市农业局土肥站调查,三明市约有140多万亩耕地低于50毫克/公斤的土壤缺镁临界指标,占耕地56.7%。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不足是引起水稻缺少镁的主导因素。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小于44毫克/公斤时,水稻表现明显的缺镁症状。缺镁土壤亩施用氧化镁0.8~1.5公斤,能缓解土壤镁素营养不足,有效矫治水稻缺镁黄叶,稻谷产量增长3%~12%。缺镁的柑橘在6—7月间连续喷施2%硫酸镁溶液2~3次,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缺镁烤烟施用镁肥可增加单叶重,提高烟叶的内在品质,增产2.8%~8.6%,中上等烟比例提高4.1%~15.0%。镁肥的增产效应与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硫肥主要有生石膏、熟石膏和磷石膏三种。全省丘陵山区山垅田的一些冷烂田、返浆田,缺钙缺硫,施用石膏后有明显增产效果。三明市、南平市的“石膏田”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亩施5~10公斤可增产10%~15%。旱地撒施于土壤表面,再结合耕耙作基肥,每亩用量12~15公斤。
  2.微量元素肥料
  硼肥主要有硼砂、硼酸等。硼砂含硼量11%,硼酸含B量17%。豆科和十字花科作物对硼敏感,施硼有显著增产效果。花生、大豆、番茄、黄瓜、白菜、马铃薯等作物土壤缺硼时,亩基施硼砂0.5~0.65公斤,增产效果明显。根外追肥是指用0.1%~0.2%的硼砂或硼酸溶液,每亩喷施溶液50公斤左右。柑橘叶片含硼量低于10毫克/公斤,会表现缺硼症状,柑橘因缺硼引起的“石头果”现象常常发生。在春梢成长期、幼果期各用0.1%硼砂水溶液喷施一次,能有效地矫治缺硼症。
  钼肥主要有钼酸铵、钼酸钠等。钼酸铵含钼量54%,钼酸钠含钼量39%,豆科作物由于固氮作用,对钼有特殊的要求,因此豆科作物、豆科绿肥和豆科牧草施用钼肥效果好。十字花科如花椰菜和油菜,对钼也比较敏感,用钼肥效果明显。
  锌肥常用的是七水硫酸锌或一水硫酸锌。有效f含量2毫克/公斤为缺锌临界值。缺锌土壤施用锌肥以沾秧效果最好,其次是作基肥,亩用硫酸锌1公斤效果最佳。
  铜肥常用的是硫酸铜。有效铜含量1.9毫克/公斤为缺铜临界值,缺铜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垅冷烂田,缺铜的土壤施用铜肥水稻根系粗壮,白根多,早生快发,增产效果显著。
  三、施肥技术
  (一)测土配方施肥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方法的施肥技术。该技术被农业部列为“九五”期间重点推广的十大技术之一。“九五”、“十五”期间,全省各县(市、区)把推广该技术作为科学施肥工作的中心来抓,并据此确定全省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三要素的最佳比例,如水稻最佳比例为1:0.4:0.7;甘薯高产田为1:0.2:1.4、低产田为1:0.3:1;花生为1:0.8:1.3等,以达到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每年全省配方施肥面积达1200万~1500万亩,每亩增产粮食一成左右。亩节省肥料投入成本5~10元。
  配方施肥技术在粮油作物大面积推广应用,并且向茶叶、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推广,钾肥在作物施肥中广泛应用。
  2005年,农业部把测土配方施肥作为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一大技术在全国推广,并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全省制订了实施方案,培训技术骨干3780人,开展技术培训9.2万人次,提出了主要农作物优化施肥配方400多个,发放施肥建议卡45.2万份,全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13万亩。
  (二)新型肥料试验示范
  1991—2005年,省土肥站受肥料企业委托,统一制定试验、示范方案,组织有关县(市、区)土肥站开展试验示范。据统计,涉及50多种肥料。包括氮肥:氯化铵、长效碳铵;钾肥:青海“盐桥”牌氯化钾、青海硫酸钾镁(施宝蜜);复混肥、美国嘉吉BB肥;中微量元素肥料:农用氢氧化镁、硫酸镁、硫酸黄、硝酸钙,硫黄、锌、硼、钼、铜肥等;微生物肥料:腐秆灵、卢博士液肥、道渊微生物肥、生物钾肥、“奥普尔”液肥;纯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如“九二〇”、“BR120(芸苔素内酯)”等。还有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营养元素复配而成的营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如90年代初从台湾引进的碧全植物健生素、绿丰素、植物动力2003、粒粒饱、喷施宝等;其他叶面肥类如磷酸二氧钾、商乐、信叶植物营养液,高类施多元微肥等。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