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子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22
颗粒名称: 二、种子管理
分类号: S323
页数: 6
页码: 75-80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种子管理情况,其中包括了种子管理机构、良种繁育、品种审定、良种经营、种子检验、种子相关技术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技术 种子管理

内容

(一)种子管理机构
  省、地(市)、县(市、区)三级种子公司和种子管理站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三位一体”的体制,政、事、企不分,种子公司(种子管理站)既搞管理,又搞推广,又搞经营。1997年省级种子机构实行站、司分设,经省编办批准成立了全额拨款、处级事业单位的福建省种子总站,专门负责种子管理和良种推广工作,福建省种子公司为厅属企业,专门从事种子生产、经营工作。
  至2005年底,全省9个设区市农业局和大部分的县(市、区)农业局成立种子管理站,部分没有注销或剥离出农业局的种子公司仍挂靠在种子管理站。
  (二)良种繁育
  1991年,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实行省提(纯)、省繁(殖)、县制(种)体制。全省建有繁殖制种基地28万亩,其中包括1个南繁基地、4个水稻不育系繁殖基地,10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年可生产各种农作物种子能力达8000万公斤以上,其中杂交水稻种子1200万公斤。2000年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种子管理体制的改革,杂交水稻不育系的提纯、繁殖与制种由育种单位或其委托的种子企业陆续开展。
  1996年,由省计委批准立项,投资500万元,在海南三亚藤桥镇建设了福建省海南农作物育种基地,结束了全省多年来南繁没有固定基地的历史。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三明农科所、泉州市农科所等科研育种单位在基地周围租用了135亩试验地(租期20年),并建设了田间道路、排灌渠、田埂等农田基本设施。
  1997年,省农科院利用遗传提纯法,对水稻珍汕97A、威20A、龙特甫A、D297A等几个主要不育系进行了提纯。1999年3月,省种子总站在泰宁召开了全省杂交水稻高产制种研讨会,邀请省内制种基地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学者,共同商讨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制定出三系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泰宁、邵武等基地开展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竞赛活动的经验。9月召开制种生产现场观摩会,总结交流高产制种经验。是年,泰宁县制种面积7300亩,平均亩产达151公斤,比上年提高20公斤。大田县制种605亩,平均亩产达244公斤。全省制种6万亩,平均单产超过150公斤,比上年增产11公斤,总产达
  900多万公斤。至2005年,全省共在基地加代繁殖(配制)各类小材料40多万份,鉴定了杂交稻种子及亲本6000多份,加代生产各类农作物种子20多万公斤。
  (三)品种审定
  1989年5月9日,福建省第二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经省农业委员会批准成立(1989年5月—1996年5月),设9个专业组。
  福建省第二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重新修订了《省农作物品种报请审定规定》、《省粮油作物品种联合试验管理办法》,建立省、地两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全面开展经济作物品种审定。制定了审定通过品种的品种标准,由省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1993年省第二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增设优质稻品种米质鉴评专业组,负责全省水稻区试品种米质鉴定工作。
  1996年5月9日,省第三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经省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批准成立(1996年5月一2001年6月),下设水稻、麦类、大豆、油料、蔬菜花卉、果树、茶树、工业原料、热带作物等9个专业组。
  2001年6月省第四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经省农业厅批准成立(2001年6月—2006年2月),负责对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审定工作,审定委员会下设水稻、薯类、大豆与玉米、茶树4个专业组。
  为加强全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2002年4月,省农业厅发布了《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规定》,同年5月,省农业厅成立福建省第一届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负责对蔬菜、果树、花生、糖类、麻类、花卉、食用菌、大麦、药材、绿肥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认定工作。
  (四)良种经营
  1992年成立以省种子公司为核心的杂交水稻种子产销联合体,建立了建宁、尤溪、泰宁、永安、长汀、浦城6个省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联合体的成员单位和种子产销数量逐年增加。1995年,参加联合体的种子公司达30个,种子产销数量达150万公斤,占当年需种量的10%。2000年,各级国有种子公司经营的杂交水稻种子全部实行精选加工、小包装和标牌销售,种子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二级以上,改变了“八五”期间“种粮不分”的状况,其中,标牌率较高的商标有省种子公司的“农嘉”牌、泰宁县种子公司的“金湖”牌、邵武市种子公司的“守信”牌等。2005年,全省持证经营杂交水稻种子的企业从2000年的83家减少到57家,并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种子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闽丰科技种业有限公司、福建六三种业有限公司、福建金山种子有限公司、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福建超大现代种业有限公司为主的杂交水稻种子龙头企业,提供了全省杂交水稻生产用种量的80%以上。持证经营蔬菜瓜果种子的企业从2000年的210家减少到79家,其中有一半在福州台江和厦门马巷两地注册经营,形成了省内两个蔬菜瓜果种子集散市场,提高了蔬菜瓜果种子经营企业的集聚度,增强了经济作物种子的供应能力。
  (五)种子检验
  1.种子质量标准
  1991一1996年,执行1984年国家颁布的粮食、蔬菜等种子质量标准。
  1996年和1999年,执行国家标准局颁布实施的粮油作物、果蔬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与这两次颁布的标准配套实施的检验方法是《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1~GB/T3543.7,1995)。为了加强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2001年2月执行农业部发布的《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规范标签标注内容、标签的制作、使用和管理内容。
  1998年,省种子总站向福建省技术监督局申报制定杂交水稻组合地方标准。《杂交水稻特优组合种子质量标准》、《杂交水稻D297优、福优组合种子质量标准》(特优组合纯度≥92.0%,D297优组合发芽率≥65%、福优组合发芽率≥70%,其他项目同国家标准)于1998年12月30日起试行,2001年11月宣布废止这两个标准,2002年12月1日废止规定生效。
  2.检验人员培训
  1996年5月,为配合《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1~GB/T3543.7,1995)于1996年6月1日实施,全省开展了针对各地市县检验室的大规模的检验员培训工作,共有83人通过了培训考核。至12月,省农业厅公布首批种子管理部门的“持证种子检验员”86名,证章号码为“中种检证(闽)字第××××号”。
  1997年2—4月,全省举办了3期针对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的自检种子检验员培训班,共培训了88人。1998年,举办了5期的种子检验员培训班;9月,省农业厅公布了第2批15名持证种子检验员和首批109名省级检验员名单。2001年7月,重新公布了252名具备管理职能的“福建省种子质量检验员”名单;2004年6月,公布了第2批30名“福建省种子质量检验员”名单,同时,颁发首批39名“福建省种子企业检验人员”证书。2005年6月公布了第3批8名“福建省种子质量检验员”,和第2批19名“福建省种子企业检验人员”证书。至2005年,全省共拥有管理职能的检验员290名,企业自检检验员58名。
  3.检验机构
  “九五”斯间,全省落实省、地(市)建立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县(市、区)建立种子标准检验室的目标。1996年,省农业厅向农业部申请“福建省种子质量检测认证中心”项目。1996年9月,省农业厅向省技术监督局申请建立“福建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1997年3月,福建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经省技术监督局同意成立,成为全省第一个从事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的法定检测机构,配备了相应的技术人员及150多台套仪器设备。至2005年年底,建立健全1个省级种子质检站及9个地(市)种子质检站、62个种子标准检验室和9个种子企业合格检验室,形成种子管理部门抽检和企业自检相结合的检验网络。
  4.监督管理
  省、市两级质检站接受省市技术监督部门的委托,以定期检查为主要形式,进行生产流通领域的种子质量监督抽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出台后,种子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由技术监督部门转移到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从2001年起,省农业厅每年年初下达年度抽查计划,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公布全省抽查结果。从2003年下半年起,全省统一每季开展一次监督抽查,第一季度以水稻、春播蔬菜、瓜类种子质量为主,第二季度以中晚稻、夏播蔬菜、瓜类种子质量为主,第三季度以秋播蔬菜、花卉、麻类种子质量为主,第四季度以杂交水稻及冬种种子质量为主。抽查以重点企业、源头企业为重点,覆盖面广,涉及作物种类品种多。年抽查样品近1000~2000个批次,代表种子量500万~800万公斤,占用种量的1/3~1/2。2001年、2002年和2004年省质检站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实施全省性的种子质量抽查,重点打击商品流通领域的假冒伪劣种子。2001年农业部颁布的《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实施后,从2002年起,全省的种子质量抽查内容包括了检测内在的实物质量和外在标签信息质量,在注重播种质量的同时重视种子的商品性。到2005年,粮食作物种子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子合格率从45%提高到75%。为了尽早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全省统一组织杂交水稻纯度海南种植鉴定,年检验样品500~1000份,种子数量700万~1000多万公斤。
  5.杂交水稻生产田间花期抽检与种子质量认证
  (1)田间花期抽检
  1997—1999年,农业部连续三年分别在长沙、广西和江西召开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田间花期抽检会议,印发《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田花期田间抽检方案》,统一制定了抽检时间、组织形式、抽检对象、抽检方法、检查内容、抽检标准及结果报送方式等,通过杂交水稻生产田间花期抽检以提高种子纯度。1997—2002年,全省主要以三明、南平、宁德、龙岩4个市的杂交水稻生产基地为重点开展这项活动,在各地互查的基础上对不育系繁殖进行普查,对制种田按重点品种和重点生产企业进行抽查。年抽查面积约3000亩,占全年制种总面积的6.5%,抽查企业数占骨干企业总数的80%,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2)种子质量认证
  1996年,中国参照欧美国家种子认证模式,制定了《农业部种子质量认证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国开展种子认证试点工作。1998年福建省列入全国第二批开展杂交水稻种子认证试点省,省种子公司为试点企业。2001—2004年,按照农业部重新制定试行的《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管理试行办法》、《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试行方案》以及相关的文件、规程等要求,开展认证试点工作。主要工作重点是种子田的审查、田间检验、种子收获质量检验以及田间种植鉴定4个环节。检查种子田前茬情况、隔离情况,对种子田面积、农户数、进行调查,绘制种子田地图,给予唯—性标志;在花期和收获期,按照田间检验规定,取样检验田间杂株情况,使田间杂株率全部符合种子田杂株率规定;物理质量控制主要是入库后按照规程要求对种子室内3项进行100%批检,根据检验结果进行申报。4年间,共有不育系种子210亩、种子3.6万公斤,水稻杂交种2160亩、种子73.5万公斤,取得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2005年农业部停止试点工作。
  (六)种子相关技术
  1.农作物新品种中试推广技术
  1996年全省投资60万元,建立了9个不同气候生态类型的水稻引种观察圃。
  1997年又投资200万元在建瓯、沙县、闽侯、龙海建立4个永久性、高标准水稻新品种丰产示范区,1998年投资30万元,在莆田、惠安、霞浦建立3个旱作引种观察圃,同时进一步完善4个示范园区的建设,把四个省级水稻新品种丰产示范.区建成国家级水稻新品种丰产示范区,示范区基本做到田成方、路成网、沟渠路配套,在示范区内设立主推品种高产展示区、苗头品种试种示范区和后备品种对比试验区。至2005年,全省已建有水稻、旱作、蔬菜引种观察圃15个,水稻、甘薯、马铃薯、大豆、玉米、花生、茶树等各类农作物品种区试点82个,中试基地28个,以及包括4个国家级水稻新品种丰产示范区在内的省、地(市)、县(市)新品种丰产示范区(片)3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以观察圃为窗口,区试点为依据,中试基地、示范区(片)为样板的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实施区试、生产试验、大田展示交叉同步进行的技术路线,加快品种审定速度,改变了品种审定滞后于生产的状况,发挥了良种青春期的作用。依托省、市、县新品种示范基地,全省广泛开展新品种的“百、千、万亩”示范活动,建立样板,召开新品种现场考察观摩会,以点带面,推动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2.种子包衣技术
  福建省种子包衣技术推广起步较迟,全省种子包衣技术推广采取“从易到难,从旱作到水稻,从拌种到包衣”的渐进发展策略,先从蔬菜入手。从1997年开始,省种子总站陆续从国内外厂家引进已通过农药登记、最新的水稻种衣剂型20多个,在15个县(市)区安排了早、中、晚季多点系统筛选试验50多个。通过试验,筛选出ZSB、优富8号、科农16号、华农3号、卫福等适宜本省生态条件和耕作习惯推广的水稻种衣剂型,组织了多个相关专题试验,系统研究了种衣剂处理对发芽水稻种子物质转化的影响、对水稻秧苗的生理效应、对水稻土壤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以及水稻种子包衣后对种子发芽和出苗、苗期病虫害、秧苗素质、移(抛)栽后大田的发根力、大田的茎蘖发生动态、大田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等影响,探明水稻种子包衣的增产机理。研究水稻种子包衣配套技术,总结形成了从包衣的办法、包衣种子的储藏、浸种、育秧、施肥、水管等一整套水稻包衣种子配套增产增效技术规范。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种子包衣事业,全省共配备11套水稻种子精选加工、包衣、烘干、计量包装自动成套流水线,大大地提高了包衣效率。2001年全省推广水稻种子包衣技术100万亩,每亩增收节支54元,共增收节支5400万元;2002年全省推广310多万亩,共增收节支17280万元。
  3.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
  1999年,省种子总站针对三系杂交稻制种基本苗不足、有效穗偏少,花期不遇、结实率低等原因导致制种产量不高的问题,召集全省种子系统有关杂交稻制种专家,制定三系杂交稻高产制种技术,提出要合理确定双亲播差期,按“错期定方向,各温作参考,叶龄为依据”的原则,确保花期相遇;稀播种,育壮秧,合理行比和插足基本苗,一般母本亩插2.5万~3万丛,基本苗14万~16万株,父本亩插3000~4000丛,基本苗3万~4万株;科学肥水管理,施肥掌握“早攻、重攻、中后期稳长”的原则,实现短叶、多穗、大穗的目标;搞好花期预测,适时适量喷施“九二〇”,调节穗部湿度,提高异交结实率,适时防治病虫害,严格去杂保纯。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