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调查与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土壤调查与改良
分类号: S159
页数: 3
页码: 66-68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土壤调查与改良,其中包括了调查、改良。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技术 土壤调查

内容

一、调查
  2002年农业部启动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全省土壤调查工作先在莆田市荔城区进行试点,而后又分别在龙岩市新罗区、厦门市同安区及福州市闽侯县开展。
  土壤调查工作依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制的《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实施。调查县土肥站的技术人员都先后参加了国家级、省级技术培训,使承担单位熟练掌握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确保了野外采样和调查工作的进度和准确率。为确保调查质量,在采样上,样品均按标准采集,标签统一编写;风干土样统一房间,顺序排列;样品分析统一国家标准方法,用国家标样做参比物,试剂专人配制,设备专人管理。
  2002—2005年先后调查了荔城、新罗、同安及闽侯4个县(区),共调查耕地面积(基本农田)844452.75亩,其中耕地地力调查采集土样1280个,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采集土样540个,采集水样137个;蔬菜地专题调查面积603670.05亩,共采集土样746个。以上样品中,用于耕地地力调查的每个样品分析项目20项(质地、水溶液酸碱度、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缓效钾、速效钾、全氮、容重、全盐量及有效磷、铜、锌、铁、锰、硼、钼、硅和硫、交换性钙和镁),共分析25600项次;用于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的每样分析项目11项(水溶液酸碱度、铅、镉、汞、砷、铬、镍、铜、锌和有机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共分析5940项次;水质调查每样分析16项(硝酸盐氮、水溶液酸碱度、矿化度、总磷、汞、铅、砷、镉、铬、铜、锌、镍、化学需氧量、氟化物、硫化物和悬浮物),共分析2192项次;蔬菜地专题调查共分析7460项次;总计达41192项次。
  通过调查,各县(区)都形成了8个调查报告,如荔城区形成《荔城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报告》、《荔城区耕地地力调查个与质量评价技术报告》、《荔城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报告》、《荔城区蔬菜地地力与质量评价报告》、《荔城区耕地地力评价与改良利用报告》、《荔城区耕地质量评价与种植业布局专题报告》、《荔城区蔬菜地质量与适宜性评价报告》、《荔城区耕地地力演变与平衡施肥技术报告》8个调查报告。各调查县(区)将收集的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了耕地资源属性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
  在收集各种空间数据、图件、填写属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荔城、新罗、同安及闽侯4个县(区)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图层调用、编辑、数据查询、土壤环境评价等功能。福建各调查区耕地共分为六级,其中一级地136152.30亩,占调查耕地面积844452.75亩的16.12%,二级地73307.55亩,占8.68%,三级地160721.10亩,占19.03%,四级地302994.30亩,占35.88%,五级地134640.15亩,占调查耕地总面积15.95%,六级地36637.35亩,占4.30%。调查结果显示,荔城、新罗、同安、闽侯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3.48克/公斤,全氮含量为1.29克/公斤,有效磷含量为37.84毫克/公斤,速效钾含量为62.93毫克/公斤;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0.44克/公斤,上升1.90%;全氮含量增0.28克/公斤,上升27.70%;有效磷含量增24.06毫克/公斤,上升174.6%(明显上升);速效钾含量减3.79毫克/公斤,下降5.60%,缺钾面积还是偏大;有效硼含量平均为0.31毫克/公斤,缺硼面积达90%以上。
  二、改良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省中低产耕地土壤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各类中低产土壤的障碍因素不同。有因土壤水分状态不良而产生旱、涝、溃、潜及冷、烂等问题,有因土壤质地不良而产生的粘板、砂漏问题,有因土壤侵蚀导致土层浅薄、表土沙化、肥力下降问题,有因耕作制度不合理、用地养地脱节而产生土壤养分失调、肥力衰退问题,还有土壤污染、酸、毒等问题,这些障碍因素综合或单独影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全省低改工作实行办点示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八五”期间,以冷浸田剖腹沟工程改造为主。长泰县岩溪乡圭后村、永泰县红星乡冷烂田工程改造等成为低改会议参观现场。第二阶段是“九五”期间,省土肥系统会同省农业开发办、省商品粮基地办,进行项目区低改工程的选点、田间测量、规划、设计、编制“一书三图”,使项目区建成三沟配套、排灌分家、沟渠路配套的永久性工程。如泰宁县下渠渠口段,投资85万元,改造面积2650亩,其中冷烂田工程改造450亩,客土改砂500亩,吨粮田建设1700亩,平整土地10亩,修建排洪、排渍、灌渠14017米,机耕路2647米,改造后种烤烟1800亩,亩增收500元以上,年增粮食16.23万公斤;建宁县里心上黎大平段,1998—1999年投资116.39万元,改造面积5500亩,修建沟、渠33764米,机耕路5160米,砌石方1.13万立方,桥、涵、闸16处,成为建宁县莲子高产示范区;宁化县湖村1999年投资175.3万元,改造面积5000亩(其中吨粮田建设4600亩、客土改沙400亩),修建沟、渠8665米,防洪堤910米,机耕路3600米,砌石方1.14万立方,水泥浇灌1441立方,当年种植烤烟4550亩,增产粮食30万公斤,成为宁化县发展四季豆、荷兰豆等创汇农业基地。
  “九五”期间,省农业厅组织实施“六大工程”即粮食工程、菜篮子工程、果茶工程、种子工程、农垦开放开发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并下发《福建省农业厅关于组织实施粮食等六大工程规划的决定》省土肥站制定了《福建省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规划(1996—2000年)》下发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实施。
  省农业厅土肥站总结各地中低产田改造经验,提出了“改造一片,成功一片,长期发挥效益一片”的目标要求,“八五”期间,总投资约2.20亿元,“九五”期间总投资约6.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约450万亩,“十五”期间继续改造中低产田约450万亩,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25亿公斤。田间工程得到硬化,结束了田间土沟、土渠、土路的历史,采用混凝土、块石、条石等坚硬材料砌建排水沟、灌溉渠、机耕路,延长了工程使用寿命,被农民喻为“德政工程”。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