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土保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210
颗粒名称: 二、水土保持
分类号: S28
页数: 4
页码: 62-65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农田建设水土保持,其中包括了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政策与规划、植物与工程措施、小流域规划和综合治理、治理开发“四荒”资源。
关键词: 福建省 水土保持 农田建设

内容

(一)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状况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2000年福建水土流失面积为13127.31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72%。这次调查项只有水力侵蚀,强度分级上分为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六类,其中,轻度侵蚀6572.91平方公里,中度侵蚀3815.41平方公里,强度侵蚀2547.23平方公里,极强度侵蚀180.25平方公里,剧烈侵蚀H.51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山区下降的趋势。闽东南沿海的泉州、漳州、宁德、福州、莆田、厦门6个市,水土流失面积达7313.15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5.71%;而闽西北山区的南平、三明、龙岩3个市,水土流失面积为5814.16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4.29%。
  2005年,各地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比值(简称土壤侵蚀率,下同)依次为:泉州(13.95%)、莆田(13.62%)、漳州(11.77%)、福州(8.25%)、宁德(7.63%)、龙岩(6.84%)、厦门(6.47%)、南平(5.85%)、三明(5.85%)。水土流失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山区侵蚀程度下降的规律,越靠近沿海,水土流失越严重。
  2.类型
  根据1998年全省水土流失普查统计,水土流失主要分三种类型,分别是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小且分布
  (1)水力侵蚀:遍及全省。面蚀和部分细沟侵蚀是水力侵蚀的主要形式,侵蚀面积占水力侵蚀总面积的82.2%;沟蚀面积占水力侵蚀总面积的17.0%。这种沟式侵蚀多出现在山体较大,植被稀疏,连续侵蚀,坡面较广的山坡地,如长汀河田、宁化禾口等地;沟蚀加深由“V”形细沟,沿沟底发展到“U”形的切沟,使地表切割支离破碎,有的出现沟岸土体大块崩落和溯源侵蚀的现象,即发展为崩岗侵蚀,其面积占水力侵蚀面积的0.8%,多发生于地表风化物疏松而土层较深厚的花岗岩丘陵水土流失区,如安溪县的官桥、龙门,永春县的达埔等。
  (2)重力侵蚀:以重力作用为主要外营力引起的水土流失现象,多发生于山区坡度陡峭的山坡、或上部为疏松的土层,下部系透水性差的岩层地带,以及崩岗侵蚀发展的后期阶段,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的滑坡、崩塌等,其面积分布零散。
  (3)风力侵蚀:以风力为主要动力的侵蚀。风力吹走土壤表层的细粒、养分和推动沙丘内移。福建省主要集中出现在沿海少雨的低丘、平原地带。在风力推动下,沙粒和表层土壤细粒以浮移流动或跳跃的形式在沿海岸线呈带状移动。全省风力侵蚀涉及15个县(市)的82个乡(镇),较大的有东山、平潭、崇武、古雷等岛屿和半岛。由于风蚀区同时又受水蚀的双重影响,故沿海一线的侵蚀程度均较内地严重。
  3.水土流失因素
  (1)自然因素。福建省时段雨量为550~10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强度大,多暴雨和大暴雨,加剧土壤侵蚀。山地丘陵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也较大。全省坡地坡度小于15°范围内的土壤侵蚀较严重,大于25°土壤侵蚀面积达989.74平方公里。全省的土壤侵蚀面积,2000年较1995年减少1.59个百分点。
  (2)人为因素。裸土地的侵蚀率最大,达60.59%,旱地次之,达55.42%,草地居第三,也高达21.97%,工交建设用地的侵蚀率为20.17%,林地最小,仅5.69%。森林砍伐、开发茶果园及坡耕地、开山采石等人为破坏生态植被,导致土壤侵蚀加剧。迹地植被破坏方面,根据1995年和2000年TM卫星影像动态监测的结果以及野外实地调查统计,2000年迹地土壤侵蚀面积达996.35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壤侵蚀总面积的7.59%,其中以宁德市最严重,其次是三明市。滥垦乱种,矿、石开采无序,也是福建土壤侵蚀的原因。
  (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1.政策与规划
  1989年9月,省水土保持监督站成立,随后9各个地(市)和各县(市、区)也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还配备兼职的乡镇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人员。1995年,确定武夷山、宁化、永春、蕉城、莆田、东山、漳平、集美8个县(市、区)为全国监督执法试点县和一批省级执法重点地、县。监督部门根据全省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程度,于1998年完成全省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划分。
  为了帮助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央采取以工代赈办法,福建省总投资1880万元,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建立水土保持综合立体防护体系。为了解决水土流失严重区群众生活燃料紧缺问题,保护森林,福建省每年拨出专款用于以煤代柴补贴,并大力发展沼气综合利用,开展农村能源环保建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省水土保持机构先后制定了《闽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福建省水土保持“八·五”规划》、《福建省水土保持“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福建省1991—2000年水土保持规划纲要》等,对每个阶段的水土保持工作和任务作出具体安排。
  2.植物与工程措施
  福建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坚持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疏松地和轻度侵蚀区,实行以封禁补植、育草、育树为主要形式的山地治理。在经济作物开发区先修梯田、平台或等高种植,以工程保植物,以植物固工程。并在经济作物幼林期中套种豆类、菠萝、绿肥等下繁植物,促使快速覆盖地表,防止幼林地水土流失,提高侵蚀区土壤肥力。在强度水土流失崩岗山区,实行上截(挖排水沟和种植物篱笆)、下堵(筑谷坊、拦沙坝)、中绿化(崩岗沟内种竹、草、树、果)措施。
  1991—1995年,全省完成治理水土流失5482平方公里。“九五”计划期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969.4平方公里。
  3.建设生态农业
  在中强度流失区推广种植耐旱、耐瘦的杨梅、余甘、双华李等杂果,在轻度流失区种植橄榄、龙眼、荔枝、桃李、板栗、青梅等水果,并进行短、中、长搭配。如梯田上实行杨梅与桃树混交,间种菠萝、大豆,形成高、中、矮立体布局,一年收大豆,二年收菠萝、三年采桃子,四年收杨梅。逐步从单纯植树种草向种植经济林果转变。同时注重保水、保土、保肥等水土保持措施。“九五”期间,诏安县官陂、霞葛两个乡镇治理侵蚀劣地,建立万亩生态经济示范区,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4.小流域规划和综合治理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省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治理重点从8个县(市、区)扩大到汀江、晋江、九龙江、赛江、闽江等五大流域的14个县(市、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294条,建立不同类型的综合治理示范点(片)960个,水土流失治理由单一措施的示范区(片)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转变。
  5.治理开发“四荒”资源
  从1994年开始,全省开展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八五”期间先后在8个县11个乡镇12个村215户开展试点,共拍卖8478亩荒地,拍卖资金432134元。1995年初步治理6688.95亩,套种西瓜、黄豆等作物。
  从1996年起,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的通知》,以户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发“四荒”资源。仅“九五”期间,采取户包的就有43182户,承包治理561条小流域的107万亩水土流失土地,投资2.75亿元,投工2855万工。采取租赁的有11923户参加,租赁270条小流域中的923220亩水土流失土地,投资4528万元,投工382万工。采取股份制的有4268户,以股份制形式在68条小流域的132570亩水土流失土地开展开发性治理,累计治理面积11735亩,投资3425万元,投工298万工。参加拍卖的有864户,共拍卖土地使用权面积33840亩,收到拍卖资金686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