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15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1
页码: 8-28
摘要: 本章记述福建省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1693.5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62.96%。河流众多,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降水充沛且雨热同季,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动植物繁衍。动植物种质资源丰富,适宜人工培育的作物、林木、畜禽、鱼类等多种多样。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 生产条件

内容

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1693.5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62.96%。河流众多,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降水充沛且雨热同季,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动植物繁衍。动植物种质资源丰富,适宜人工培育的作物、林木、畜禽、鱼类等多种多样。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土壤
  2005年,全省土壤总面积15975.22万亩。
  砖红壤性红壤类土壤面积923.16万亩,其中,砖红壤性红壤面积850.60万亩,赤红壤性土面积72.56万亩。红壤类土壤面积11489.28万亩,其中,红壤面积8533.71万亩,红壤性土面积670.33万亩,黄红壤面积2285.24万亩。黄壤类土壤面积1337.75万亩,其中,黄壤面积1134.27万亩,黄壤性土面积203.48万亩。石质土面积205.17万亩。紫色土面积219万亩,其中,酸性紫色土面积218.61万亩,中性紫色土面积0.39万亩。石灰土面积6.93万亩。新积土面积6.22万亩。风沙土面积60.84万亩。潮土面积25.34万亩。山地草甸土面积8.65万亩。滨海盐土面积319.42万亩,其中,滨海盐土面积10.81万亩,潮土面积308.61万亩,酸性硫酸盐盐土面积2640亩。水稻土面积1373.76万亩,其中,淹育性水稻土面积17.65万亩,渗育型水稻土面积424.30万亩,潴育型水稻土面积509.04万亩,潜育型水稻土面积101.93万亩,漂洗型水稻土面积22.13万亩,盐渍型水稻土面积46.05万亩,咸酸型水稻土面积252.66亩。
  二、耕地
  2005年末,全省共有耕地1693.54万亩,其中水田1373.76万亩,旱地319.78万亩。
  (一)水田
  水田中的平原田、半洋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0%左右,属高产田。而山垄田、梯田合计约占水田面积的70%,属中、低产田。(二)旱 地
  旱地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全省26个滨海县(市、区)的旱地面积达274.20万亩,约占全省旱地总面积的75%。
  旱地分为坡地和平地两种类型。平地地势平缓,一般开垦较早,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土壤流失较少,土层较深厚,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坡地地势倾斜,开垦较迟,土壤熟化程度低,冲刷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旱地中,坡地256.14万亩,平地约占旱地面积20%。土壤质地多为砂质,主要种植甘薯、花生、大豆等作物。
  三、园地
  1990年,园地628.1万亩。2005年,全省已建立果园、茶园、橡胶园、桑园等1059.69万亩。
  (一)茶园
  至2005年全省除平潭、东山县外,其他县(市)都产茶。茶园面积232.85万亩,占园地总面积的21.97%。主要分布于闽东、闽北、闽南、闽西和闽中5个茶区。
  (二)果园
  2005年,全省果园826.00万亩,占园地总面积的77.95%,其中90%分布于丘陵和山地的坡地上,其土壤类型大致是:砖红壤性红壤占25%,红壤占55%,紫色土占6%,风砂土、潮土占9%,黄壤、草甸土占5%,土壤肥力属中等以上,但尚有20%的果园土壤缺素较严重,产量较低。果园主要有柑橘园、龙眼园、荔枝园、香蕉园、枇杷园及菠萝园等。
  1.柑橘园
  是全省各类果园中面积最大的果园。1990年面积179.97万亩,2005年发展到292万亩。主要分布于闽南、闽北、闽东、闽西北。
  2.龙眼园
  1990年27.60万亩,2005年122.41万亩。主要分布在漳浦、诏安、云霄、南安、同安、晋江、丰泽、洛江、泉港、惠安、仙游、涵江、荔城、城厢、福清、长乐、蕉城、福安等优势龙眼和晚熟龙眼优势产区。
  3.荔枝园
  福建的荔枝园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的第二位。1990年27.14万亩,2005年58.52万亩,主要分布在漳浦、诏安、云霄、龙海、平和、南安、莆田、福清、蕉城、霞浦等优质荔枝及晚熟荔枝优势产区。
  4.香蕉园
  主要分布于闽南和闽东南地区,1985年面积17.51万亩,2005年达44.69万亩。芗城、龙海、漳浦、华安、南靖、平和等县(市、区)。以种植优质的“天宝蕉”为主。在泉州以北地区,种植耐寒性较强的“美蕉”等品种。
  5.枇杷园
  2005年全省枇杷园面积49.09万亩。主要分布在莆田、云霄、福清、连江、福州郊区等地。
  (三)热带作物园橡胶园分布于南亚热带地区包括漳州市、泉州市、厦门郊区和同安县等16个县(市)。1995年胶园面积从1991年的12.6万亩减少为3.14万亩,2000年减少至1.01万亩。至2005年仅有0.18万亩。
  2005年,香料面积400亩,剑麻等面积从1995年的1.76万亩降到2005年的1200亩。
  6.菠萝园
  重点分布于闽南地区。2005年,面积5.56万亩。
  (四)桑园
  1993年,全省桑园面积6.99万亩。随后逐年下降,1995年2.56万亩,2000年仅有0.04万亩。主要分布在福州郊区、闽侯、闽清、古田、建阳、浦城、将乐、明溪、永安、长汀、上杭等县。
  第二节 劳动力
  一、农村劳动力
  1991年,全省乡村人口1237.70万人,乡村劳动力1076.40万人,其中福州市乡村劳动力178.91万人,占全省乡村劳动力人口16.62%;厦门市乡村劳动力36.48万人,占3.39%;甫田市乡村劳动力107.44万人,占9.98%;三明市乡村劳动力79.70万人,占7.40%;泉州市乡村劳动力224.83万人,占20.89%;漳州市乡村劳动力161.36万人,占14.99%;南平地区乡村劳动力87.97万人,占8.17%;龙岩地区乡村劳动力105.63万人,占9.81%;宁德地区乡村劳动力94.07万人,占8.74%。
  2005年,全省乡村人口2667.03万人,乡村劳动力1313.01万人(劳动年龄内从业人员1237.05万人),其中福州市乡村劳动力208.71万人,占全省乡村人口15.90%;厦门市乡村劳动力37.35万人,占2.84%;莆田市乡村劳动力125.28万人,占9.54%;三明市乡村劳动力93.83万人,占7.15%;泉州市乡村劳动力288.48万人,占21.97%;漳州市乡村劳动力194.90万人,占14.84%;南平市乡村劳动力112.47万人,占8.57%;龙岩市乡村劳动力125.41万人,占9.55%;宁德市乡村劳动力126.59万人,占9.64%。
  二、劳动力素质
  (一)文化素质
  1991年,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18.1人,小学程度43.6人,初中程度30.3人,高中程度7.2人,中专程度0.6人,大专程度0.2人。
  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程度占32%,初中程度占47%,高中程度(含中专)占13%,大专程度及以上占1%。
  (二)就业结构
  1991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副、渔业828.54万人,占76.97%,从事工业76.38万人,占7.10%;从事建筑业54.31万人,占5.05%;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22.63万人,占2.10%;从事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27.30万人,占2.54%;从事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2.56万人,占0.24%;从事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3.94万人,占0.37%;从事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5.72万人,占0.53%;从事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0.62万人,占0.06%;从事金融、保险业0.57万人,占0.06%;经济组织管理2.27万人,占0.20%;其他5.2万人,占6%。
  2005年,全省乡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692.口万人,占52.72%,从事工业209.18万人,占15.93%,从事建筑业87.40万人,占6.66%,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40.50万人,占3.08%,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02万人,占0.23%,从事批发与零售业69.46万人,占5.29%,从事住宿与餐饮业18.90万人,占1.44%,从事房地产业2.82万人,占0.22%,从事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7.17万人,占0.55%,从事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9.80万人,占0.75%,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1.02万人,占0.08%,从事金融、保险业2.26万人,占0.17%,从事乡镇组织管理3.20万人,占0.24%,其他166.11万人(外出合同工、临时工87万人),占12.65%。
  (三)剩余劳动力
  截至2005年,农村劳动力已有600多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山区、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剩余劳动力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农村人口中受过小学教育的占38.90%,受过初中教育的占31.50%,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13.30%,其中接受农业职业技术系统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
  第三节 农业机具
  一、耕作机械
  全省从事农田耕作的农业机械主要有拖拉机、微型耕耘机、机耕船、田园中耕管理机等,配套作业机具主要是机引犁、机引耙、旋耕机、起垅机等。
  (一)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
  大中型拖拉机有轮式和履带式,省内以轮式拖拉机为主。轮式用于田间机耕作业,主要机型是东方红(40、28、20),铁牛(55、45),上海(50、504、45)和丰收(35、27)。履带式主要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用,机型为东方红(75、60)等。主要配套上海和江西生产的机引犁、机引耙、驱动圆盘犁、旋耕机等。小型拖拉机有轮式和手扶式,省内以手扶拖拉机为主,拥有量比较大的是东风12,其次是工农(12、11、7、5),还有一些是红卫和中山等,配备南方水田铧式犁、栅条犁、驱动圆盘犁和旋耕机。
  20世纪90年代后道路条件有所改善,农用汽车、农用运输车以及拖拉机变型运输机发展起来,大中型拖拉机运输作用迅速被取代。同时又由于承包分田到户后田块变小,从事田间作业比较效益低,大中型拖拉机逐渐减少。1990年为0.59万台,1995年为0.37万台,2000年为0.19万台,2005年年末降至0.14万台。
  小型拖拉机主要是手扶拖拉机,拥有量也在逐步减少,1990年为14.7万台,2005年降至9.78万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手扶拖拉机改装改型为拖拉机变型运输机。手扶拖拉机运输作用进一步弱化,转而以田间作业为主,手扶拖拉机以福建拖拉机厂和南平拖拉机厂的产品为主。从21世纪开始,福建市场已经被江苏常州、无锡生产的产品所占领。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基本在1:0.4左右,手扶拖拉机主要配备旋耕机,旋耕机具有翻土和碎土的功能,效率高,成本低,能减少作业次数,因此被普遍推广使用。1990年全年机耕面积627.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4%。2005年全年机耕面积632.7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37_60%。
  (二)机耕船
  机耕船是解决深烂水田耕翻的一种机具,可用于深脚烂泥田、海涂田、冬水田、湖田。1990年有1784台。之后逐渐淘汰,1995年为丨100台,2000年为500台,到2005年只剩下300台,省内工厂已不生产,主要引进湖北石首等地的产品。
  (三)微型耕耘机
  动力小于7.5千瓦,主要用于水旱田耕整、田园管理、设施农业等耕耘作业为主的小型耕整机械。邵武、诏安、南靖、龙岩等地农械厂均有生产,但主要为重庆等省外产地生产的机子。由于适合小地块及较深泥脚的水田作业,价位较低,维修方便,轻便耐用,功能多,在省内得到较快发展,1990年为0.13万台,1995年0.18万台,2000年为0.32万台,到2005年增至0.57万台。
  二、插秧机
  20世纪90年代,抛秧、直播等技术被大力推广,莆田、南平、漳州等地引进抛秧机和水稻直播机。抛秧机是机动乘坐式,是无序抛秧,而且受很多自然条件约束,怕风,怕雨,田块要大,抛秧机拥有量很少,没有推广开。直播机主要是人力的,由于直播对田的管理要求较高,也没有推广开。插秧机的主导机型是延吉生产的2YZ型乘坐式插秧机,主要在沿海以及部队军垦农场使用,全省拥有量只有20~30台。进入21世纪,开始引进韩国和日本制造的新型插秧机,延吉生产的插秧机拥有量下降。到2005年全省插秧机拥有量约40多台,主要机型是江苏生产的东洋牌手扶步进式插秧机。
  新型插秧机如久保田、东洋、富来威等采用曲柄连杆插秧机构、液压仿形系统,机械的可靠性、适应性与早期的插秧机相比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后,推广的新型机插秧技术,采用软盘或双膜育秧,中小苗带土移栽,其特点是播种密度高,床土土层薄,秧块尺寸标准,秧龄短,易集约化管理,省秧田,肥水利用率高。
  三、排灌机械
  (一)农用水泵
  福建农用水栗有离心泵、轴流泵、混流泵、潜水电泵、深井泵,其配套动力有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还有自带动力连成一体的潜水电泵。移动担架式的水泵机组,以汽油机、柴油机作动力,移动性好,很适合农村田块分散、水源缺乏地区使用。
  离心泵扬程较高,但出水量不大,适合于山区和井灌区使用。轴流泵出水量较大,但扬程不高,适合平原地区使用。混流泵的出水量和扬程介于离心泵、轴流栗之间,适合平原和丘陵地区使用。
  1991年全省农用水泵有6.23万台,1995年为6.74万台,2000年为7.14万台,2005年为12.32万台,年均增长4.99%。农用水泵普遍用柴油机作动力,占总量的2/3左右。1990年后,随着省内很多农械厂改制,从事农用水泵制造的只剩几个厂家了,一些生产动力的企业开始生产新型担架式移动水泵机组。
  (二)节水灌溉机械
  省内主要用在园艺方面的经济作物上菜园、果园、茶园等。喷灌机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投资少,生产效率高,尤其适合丘陵缺水地区抗旱保苗的节水灌溉。
  喷灌机有固定式和移动式。固定式是地埋固定管道线再树立管加摇臂喷头,实行集中供水。移动式是手推和拖拉机牵引在机耕道上行走,利用沟渠或自带水箱进行中远程和近距离喷灌。省内大部分使用固定式。2005年,全省节水灌溉机械发展至1.08万套,比1990年增长93%。
  四、植保机械
  植保机械广泛使用的是人力手动和低容量的机动喷雾、喷粉机。人力手动主要是背负式。机动有背负式、担架式和机引式,动力以小汽油机为主,或者以拖拉机作动力带动。机动背负喷雾机以东方红WFB系列为主。
  1995年后各种高效、远射程的机动喷雾机大量使用,喷雾及喷灌两用机也开始使用。机动喷雾机的性能越来越好,雾化程度越来越细,喷雾机、喷烟机用于大面积种植甘蔗、茶叶等作物。宽幅喷雾机适合水稻、蔬菜、烟叶等作物使用。随着机耕道建设的规范化,用拖拉机作动力并车载的机动喷雾机也开始推广,机动喷雾机1991年为0.96万台,1995年为0.93万台,2000年为5.19万台,2005年发展到8.95万台。14年增长8.32倍,年均增长17.29%。
  五、收获机械
  (一)脱粒机械
  全省普遍使用人力脱粒机和机动脱粒机械,脱粒部分采用滚筒弓齿式。人力脱粒机主要在田间使用,单人或双人脚踏式机型是上杭县农械厂生产的闽农370型脱粒机,轻巧灵便。“一担挑”打谷机适合丘陵山区小田块使用。机动式脱粒机普遍使用电动机、柴油机、汽油机作动力。电动机主要在场院上固定使用。小麦脱粒要使用较大功率的脱粒机。
  20世纪90年代后,用小型汽油机和柴油机作动力的移动式机动脱粒机开始使用。有的地方对小型机动脱粒机进行了一些改造,闽清县农械厂研制了脱粒后加机械碎草装置,有的改造后安装了稻草割断器。福安、邵武等地农械厂在人力脱粒机基础上加装了动力机构,有的还设置了脱粒带初选装置,大大减轻了人力劳动强度。机动脱粒机发展很快,1991年为2.59万台,1995年为2.95万台,2000年为4.65万台,2005年达5.99万台。14年增长1.31倍,年均增长6.17%。
  (二)收割机械
  20世纪90年代后,机械制造企业不景气和产品自身质量的缺陷,龙江120和闽江150联合收割机和双圆盘割晒机陆续淘汰。推广福建省拖拉机厂以直接输送秸秆的组合式联合收割机技术制造的4LB-0.9型(农友90型)微型联合收割机,199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该机型与福建省拖拉机厂生产的农友5型手扶拖拉机配套,割幅0.9米,价格便宜,曾生产制造5000台。省内联合收割机以小型为主,以4LB-0.9微型联合收割机为主导机型。
  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有背负式和自走式,顺昌、将乐、邵武、建瓯等地比较早引进桂林牌背负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该机型运用上海50型拖拉机背负收割部分,收割季节结束,把收割部分卸下,就是一台拖拉机,利用率比较高。该机型转移地块方便,但机身重,不适应较深水田作业,作业后留下较深的轮沟,给后道作业造成影响。福建省拖拉机厂同期生产的农友130型全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属于自走式)投放市场。21世纪初,福建省农机研究所采用世界先进的梳脱技术,研究成功梳脱式联合收割机,在国内首创研制成功梳穗后禾秆碎断回田的收获新工艺,既解决秸秆收割、收集的难题,又能直接回田利用。福建省机器厂制造的佳田牌梳脱联合收割机采用该技术成果,但由于产品没有经过一系列严格试验、示范过程,便仓促投放市场,对用户没有进行有效培训,影响了梳脱收割技术推广。同期省外联合收割机大举进入省内市场,在开展跨区机收水稻中,洋马和久保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展示优越性能使收割机得以推广。采用禾秆连穗头全部输送到脱粒室,脱粒连粉碎的方式。结构简单,造价低,割茬较高,但收倒伏的稻麦,效果较差,脱净率低,损失率高,适合经济水平低,不需要稻草综合利用的地方。半喂人联合收割机采用立式割台加扶禾装置,禾杆切割后由夹持链输送,穗头部分在脱粒室脱粒,禾秆部分留在室外方式,能保持茎杆完整,脱粒干净。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割茬低,损失率低,茎秆完整,有利于完整稻草利用,对于倒伏的稻麦收割性好,造价高,结构复杂,适合在经济水平高和需要稻草综合利用的地方推广。1991年,全省拥有联合收割机0.07万台。1995年为0.02万台,2000年为0.06万台,2005年为0.13万台。
  六、农业运输机械
  农业运输是以拖拉机、拖拉机变型运输机、农用运输车,以及农用载重汽车和农用机动运输船组成的农村运输,主要运输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及农村生活用品,全省在20世纪末已基本实现农村运输机械化。
  (一)拖拉机
  拖拉机既能从事农田作业,又能带拖斗从事短途运输,从事运输比从事农甲作业效益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逐渐退出农村运输市场,被农用运输车和拖拉机变型运输机所取代。大中型拖拉机占拖拉机的比例从1990年的3%降到2005年的0.9%;手扶拖拉机占拖拉机的比例从1990年的96.13%降到2005年的62.97%。
  (二)拖拉机变型运输机
  拖拉机变型运输机是在手扶拖拉机结构基础上改进的,使用固定式车架,带方向盘,安装了驾驶室,安全性更好,操作更方便,速度更快,载重量更大,而且造价低,适合丘陵地区农村的道路条件使用,受到农民的青睐,但机型仍然属于拖拉机的范畴。拖拉机变型运输机起初是小作坊拼装,厂家根据市场需求,便开始正规设计,成批量生产。2000年全省拥有量达3.20万台,2005年为5.51万台。拖拉机变型运输机在拖拉机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从2000年的22.57%提高到2005年为35.48%。
  (三)农用运输车
  农用运输车以柴油机为动力,比汽车载重小,速度慢,但适合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农村运输特点,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是农用运输车产品生产大省,农民使用的基本上是省内产品,如龙马、龙溪、龙江、铁武林、大华等农用运输车。2004年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用运输车改称为低速载重汽车。
  农用运输车有三轮和四轮,以四轮为主。1991年为1.39万辆,1995年为3.47万辆,2000年为5.53万辆。因拖拉机变型运输机增加较快,农用运输车数量下降,2005年为4.77万辆。
  七、农产品初加工机械
  传统的农副产品的初加工是粮食和油料加工,主要是碾米、砻谷、磨粉、搾油等,这些加工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初步实现了机械化。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产品初加工领域越来越广,如蔬果类的分拣、保鲜及初加工,食用菌类的保鲜、筛选、烘干,茶叶类的揉捻、杀青、包装、保鲜,水产品类加工烘干、保鲜、包装等门类越来越多。
  三发谷物烘干机是20世纪90年代末福建率先于全国生产的初加工机械新产品。茶叶加工机械主要有乌龙茶、岩茶、绿茶的加工机械。乌龙茶加工机械中的一些机型引进台湾的产品,省内安溪等地也有生产。利用工业的机电技术用于冷冻保鲜农业设施建设,多是引进外省生产的冷冻机械,沿海一带则是利用废旧轮船上拆解下的冷冻机。
  1990年以后,农产品初加工开始从过去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简易加工,逐步转变为专业化的加工,加工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加工设备的质量日益提高。2000年全省加工机械有12.62万台,总动力107.52万千瓦。2005年有14.42万台,总动力113.13万千瓦,其中电动机83.94万千瓦,柴油机29.19万千瓦。
  第四节 农村与城镇能源
  一、常规能源
  (一)薪柴
  在内地山区结合封山育林利用荒山荒地种植薪炭林,在沿海地区营造一批商品薪炭林基地。主要提供薪柴的有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灌木林等。
  1991一1995年,全省实施“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5年造林1425万亩。
  1996一2000年,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沿海扩大防护林、经济林比重,山区增加竹林、阔叶林比例。
  进入21世纪,落实《福建省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的若干规定》,调动全社会造林积极性,同时薪柴消耗量下降,薪炭林面积持续增加。
  为了基本控制薪柴过量消耗,保护森林资源,全省从1983年起,延续到“八五”期间,先后安排国家农村改灶节柴试点县29个,省试点县14个。各试点县在2~3年内,改灶率、改灶合格率均达90%以上。精选研制的省柴灶型,3种得到全国重点推荐,1种评为全国优秀灶型,2种列入《全国农村推广先进省柴灶图册》。沿海省柴灶节柴率32.40%,山区58.50%。1995年,全省累计改灶318.20万农户,占农总户数的64.60%,形成年节能180万吨标煤能力,相当于保护和营造薪炭林30万亩。
  (二)乡村小水电
  小水电能源,系指装机容量在25000千瓦以下,单机6000千瓦以下水力发电站和小水电为主的电网。1995年全省乡村及村以下有水电站3579座,装机容量67.63万千瓦,发电量25.98亿千瓦时,占农村用电量的56.80%。2000年有3507座,装机容量92.78万千瓦。发电量36.78亿千瓦时,占全省农村用电量一半。2005年有4859座,装机容量222.61万千瓦,发电量80.22亿千瓦时,占全省农村用电量的49.85%。成为山区县、乡、村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电源。
  二、沼气
  福建热量资源丰富,农村人畜禽粪便和部分用作燃料的作物秸秆,可制取沼气25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178.5万吨。
  1996一2000年,邵武市下沙、泰宁县梅口、新罗区曹溪、蕉城区九都列为省计委沼气建设示范乡。云霄、同安、诏安、蕉城、集美等县(区)列入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闽清、莆田、安溪、华安、上杭、长汀、清流、邵武、福安、延平等县(市、区)列为省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是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00年年末,累计建户用沼气池15.53万口;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2094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33处.年产沼气6400万立方米,折合标准煤4.57万吨,处理粪便污水760万吨,增积有机肥料450万吨。沿海缺少燃料和内地水土流失区,涌现一批管好用好的沼气池。2001一2005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0.98万户,总容积212.07万立方米,建池成功率100%,三结合(沼气池、猪圈、厕所)率98%,利用率98%。至2005年年底,全省户用沼气保有量达到26.51万户,是20世纪保有量的171%。
  (一)农村沼气
  全省沼气以农村沼气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户用沼气池向小型高效转化。先后引进曲流布料、固菌破壳技术,选用强回流沼气池型,试建分离储气浮罩沼气池、预制钢筋混凝土板装配沼气池、铁板自动排料沼气发生罐。
  2003年,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农科院)对组装式沼气池工厂化生产与示范进行研究;2003一2004年,研究6立方米户用玻璃钢组装式沼气池应用技术;2005年,对户用玻璃钢沼气池应用技术进行中试推广。“直管布料式玻璃钢户用沼气池”于2006年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01年,全省开始实施农业部、财政部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沼气项目。2004年,开展国家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一池三改”,在5个县(市、区)建设1050口沼气池,并结合改建清洁厨房、卫生厕所和干净猪舍。项目区建池户普遍做到95%以上的沼液、沼渣得到利用,年替代60%以上的生活燃料,年增收800元以上。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做到三个坚持:坚持贯彻国家相关的标准、规范和规程;坚持国家沼气生产工的培训、鉴定和持证上岗;坚持采用农业部公开招投标中标的沼气产品。省农村能源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在8个设区市举办培训班51期,培训3831人次,分布全省73个县(市、区),为3422人发放初级技工证书。项目区沼气建设90%以上沼气产品,由省、设区市牵头,到农业部定点统一采购,确保建一口,成一口,用好一口。
  2005年,漳州市建设沼气池先后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农村户用沼气池5.92万口,总容积63.41万立方米。成功率98%,使用率达85%。沼气池年总产气量为
  2897万立方米,综合利用户数为3.28万户。新推广“猪→沼→果→渔”、“猪→沼→菜”多种生态模式共225处。
  (二)城镇沼气
  宁德市蕉城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公司设计和承建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出口水质达到GB7959→9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和GB8978一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二类污染物二级标准,1998年列为全省建委系统科技推广项目。在蕉城区建成400多处沼气工程,并在宁德各县(市)点上示范,面上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处理生猪定点屠宰场污水,同样取得净化效果。2005年,“蕉城区优势畜牧业产业集群建设”专题对猪场粪污进行有效处理,达国家排放标准,年产沼气11万立方米。
  福州鼓二食品基地和郊区泉头农场引进上海、杭州UASB工艺技术,建设沼气工程,前者日处理万头猪场混合污水320吨,月产沼气发电1800千瓦时;后者联网供气8个单位和一个村106户。建瓯市采用UBF工艺技术试建厌氧发酵罐,福清市科明新能源开发部研发斜流隧道式厌氧污泥滤床均获得成功。龙岩市兴建养殖场沼气治污工程,为龙津河综合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三)大中型沼气工程
  全省按照“企业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政策,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激励措施,加大畜禽养殖污水治理力度。2001年,省政府决定限期治理九龙江干流及其支流、闽江水口库区沿岸1公里范围内畜禽养殖污水。在治理过程中,发展沼气工程。全省涌现近20家沼气工程企业,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沼气工程建设以获取能源、肥料为主向治理污染达标排放转化,重视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注重合作、交流与创新,专业化施工、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省农业厅举办首届大中型沼气工程培训班,召开大中型沼气工程研讨会。九龙江流域治理小型沼气工程模式。水口库区治理实行治理方案专家评审制度,组织专家巡回指导。2003年,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对8个设计单位提出的15份闽江流域(南平段)奶牛场污水综合治理技术方案进行评审,总结推荐出一个优化的工艺技术方案。全省相关科研单位、设计施工企业国内先进的工艺技术,如UASB、UBF、USR、ABR+AF、SBR等,福清市科明新能源环保开发部研发的ZATS(斜流隧道式厌氧污泥床)工艺列入福州市环保局下文推荐在本辖区5区8县(市)优先采用的工艺技术。福州北环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引进消化中国台湾和国内外先进工艺和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TRPDC(三段式红泥塑料沼气工程)工艺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4项,获13项国家、省级荣誉证书,泉州市华丰果牧幵发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及沼气利用工程荣获福建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2005年年底,全省累计建大中型沼气工程681座,总容积59.87万立方米。
  (四)沼气综合利用
  1994年,漳州市诏安县能源办把开展沼气综合利用作为工作重点,从农业生产需要出发,在全县共推广沼气肥与化肥混合配方施肥技术48万亩,其中荔枝27万亩,其他果树园8万亩,水稻田5万亩,蔬菜地8万亩。推广沼液浸种技术8万亩,推广沼液叶面喷施除虫防病增产技术10万亩,建设“猪→沼→果”生态果园186座。推广了沼液养猪、养鱼,沼渣种蘑菇等技术,共创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2000年年末,全省约有9.4万建池户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渣浸种稻田3.4万亩,喂猪10.48万头,养鱼池5645亩,沼渣育蘑菇4.25万平方米,普遍利用沼气肥改良土壤。
  沼气肥施用可直接泼浇,每亩地施用量2000公斤左右,也可与化肥配合施用,每50公斤沼气液肥中加入0.5~1公斤碳酸氢铵或氨水。用于水稻、小麦浸种和育秧,选腐熟30~50天以上的沼气液肥,稀释1~3倍,浸种时间1~2天。用于根外追肥,选50天以上的腐熟发酵液(pH值7.0~7.5),去除残渣,稀释2~4倍,每亩用量7.5公斤,在抽穗前后喷施1~2次。
  闽南很多农户,运用生态学原理,根据地形科学安排沼气池、厕所、猪圈、鸡鸭舍和鱼塘、果园、菜地、花卉、蘑菇房、蚯蚓养殖场等。优化组合成多种以沼气为中心环节的庭院经济模式,主要有:①“猪→沼→稻”模式。用稻谷秸秆、谷糠养猪,猪粪下池产沼气,沼气煮饭点灯,沼肥还田种稻,添加沼液喂猪。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链条短、投资少、易管理、见效快,因而适应性强,容易推广。②“猪→沼→鱼”模式。畜牧、水产养殖专业户利用沼渣和畜粪养鱼,塘泥再返田作肥料,沼气诱蛾灭虫喂鱼。③“鸡→猪→沼→菜”模式。在猪圈上建鸡舍养鸡,鸡粪落下来喂猪,猪圈下建沼气池,沼气煮猪食,沼渣饲养鳝鱼,沼肥返地种菜。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劳力,实现“以沼促菜,以菜促猪,以猪促沼”的良性循环。④“猪→沼→菇”模式。做法是:猪粪下池产气,沼渣培育食用菌,菌肥下田,添加沼液喂猪。⑤“猪→沼→鱼→蚌”模式。猪粪入沼气池产气,沼气灯诱蛾养鱼,添加沼液养猪,沼肥养鱼、养蚌育珠等。
  (五)科学试验
  1992一1995年,省农科院对小型高效组装沼气装置进行研究。1999一2002年对畜牧场污水治理及高效综合利用进行研究,并对研制的ZWD型组装式用沼气池进行产业化推广示范。2003一2005年,对可再生清洁能源一一沼气中温发酵及高效综合利用进行了研究。完成了6立方米ZWD产用组装式沼气池基本池型结构的定型、池体结构力学性能测定,应用效果测试等工作。2003年9月,ZWD型有机玻璃钢组装式沼气池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03253320.9。2005年对户用玻璃钢沼气池应用技术进行中试推广。“直管布料式玻璃钢户用沼气池”于2006年获中国国家知识产区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福州市试点成功隧道式小型沼气工程,适用于养猪大户和专业户。惠安县农民何黎泰的《厌氧生物能流体动力全自动工作器》获福建省发明与革新成果展览会银奖、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顺昌县张传仁创建和推广SQC型户用高效沼气池成绩突出,获2004年中华农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建阳市辉龙沼气节能电子灶具厂投产,填补了福建沼气灶具生产的空白。永安市洁能燃气器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推出改进的沼气灶具系列和沼气保温炉系列。三明、南平市开展群众性沼气科技活动,改进出渣器,做了大量沼肥与常规用肥对比试验,实现沼肥综合利用。
  2000年起,福州北环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三段式红泥塑料污水处理沼气工程,该项技术获福建省先进环保实用技术推广使用证书。福建大禾牧业有限公司、福建芦坪养猪场、大乘奶牛场、泉州华丰果牧等公司对此项研究成果进行了示范推广。
  三、其他能源
  (一)风力
  福建风力总储量1000万千瓦以上。风速大,风向较稳定,有效风频、风能多。风能地域分布和季节性、日变化,恰与水电资源分布、半枯水期和日负荷峰谷期互补。沿海平潭县是全国风能最佳地区之一。
  全省采用投资、集资方式,企业化运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规模化开发,产业化发展,兴建大中型风力发电站。“九五”期间,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建设的平潭长江澳0.60万千瓦(10×100千瓦)、东山澳仔山0.60万千瓦(6×100千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平潭2万千瓦等风力场相继落成。
  (二)地热
  福建已探明地热资源量相当年35.16万吨标准煤。已发现高于30℃温泉193处,以中低温为主,达到80℃的天然温泉13处,最高温度95.3℃,以天然温泉露点数计,居全国第五。
  用于农业生产和研究。应用于对虾、牡蛎、华贵节孔扇贝、罗非鱼、热带鱼、观赏鱼、非洲鲫鱼等人工育苗和越冬及冬繁培育等研究。省农科院地热农业利用研究所建设地热可控温室,进行农作物育种、育苗、孵化育雏、食用菌培植、名贵花卉培育及鱼苗越冬、人工孵化冬繁等。漳州市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地热综合利用工程。先后创建地热水厂、脱水厂、烘干厂、40亩地热养殖场、160亩地热鳗鳖基地等,形成农副产品加工、水产养殖及民用地热热水供应的综合企业。
  (三)太阳能
  福建省全年日照时数为1200~2000小时,年太阳能辐射大部分地区为4000~5200兆焦耳/平方米。北部地区属中国太阳能资源四类区,南部属三类区。夏季热量丰富,冬季也能获得相当热量。
  省农业厅农村环保能源总站从1999年起开始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工作,从宣传发动、技术培训到试点示范,逐步开展工作。莆田、龙岩、南平等市农村环保能源站还专门设立太阳能热水器推广机构,全省有26个县(市、区)农村环保能源站开办太阳能热水器销售与维修公司,截至2005年年底,全省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户用)24.50平方米,游泳池、澡堂等大型太阳能热水利用工程1.36万平方米。
  第五节 农业区划
  1991一一2005年,完成国家级农业资源区划重大课题8项,省政府及主管部门交办的研究项目17个。
  一、规划与布局编制
  (一)福建省农业区域总体开发规划
  根据1990年国务院办公厅和1991年省政府办公厅部署,福建农业部门着手编制《福建省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
  1995年,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承担《福建省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研究课题,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分析,对省农业区域开发总体布局和区域划分提出建议。该规划围绕福建省农村经济的概况和特点,分析了全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预测了规划期内社会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对农业综合开发总体布局和分区进行了安排。这份规划提出了农业区域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中低产田改造,吨粮田建设等72项,同时对粮食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水产和农机等行业进行区域规划。1.总体布局
  种植业闽西北地区稳固完善粮食生产基础,建好商品粮生产基地;闽东南地区在巩固健全现有生产基地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建立新的糖蔗生产基地;闽西、闽东南的烤烟应逐步向闽北、闽东发展,重点发展春烤烟。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坚持开发与挖潜、面积与单产、水田与旱地、主粮与杂粮、吨粮田建设与中低产田改造一起抓,采取“扩、改、调”策略,逐步建立起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林业闽西北地区建成以杉木、马尾松、竹类、乡土阔叶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并改造一定比例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闽东北地区主要营造经济林、薪炭林和沿海防护林;闽东南地区以桉树、黑荆为主,发展经济林,滨海地带营造防护林、薪炭林。
  畜牧业闽西北地区巩固养猪大力发展草食型畜禽,建立鹅、奶牛、肉羊、肉兔和河田鸡生产基地;闽东北地区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养羊和水禽;闽东南地区大力发展瘦肉型猪、奶牛和禽蛋生产,并建成基地。
  水产业闽西北地区主要是淡水渔业,重点抓好池塘精养;闽东地区以海洋捕捞为主,积极发展灯围捕捞作业;闽东南地区重点抓好海珍品养殖,积极开发海洋捕捞;并注意发展大中型水面淡水养殖,强化水产品保鲜和加工环节。
  乡镇企业沿海地区积极吸收外资、台资以及先进技术,开拓新兴产业,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内陆山区立足当地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出口创汇体系建设和农副土特产系列开发。
  2.区域划分
  闽西北综合开发区包括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的全部和泉州市的德化县。加强现有耕地、园地集约化经营,挖掘中低产田园潜力,适量增种莲子、烤烟及反季节蔬菜,促进粮食和多种经营协调发展;在各流域源头降水高值区和库区四周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基础上,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竹林,积极开发药材资源,发展以草代木的食用菌生产,广泛开发利用养殖资源,增加肉、鱼、蛋、奶等副食品和皮毛等工业原料生产。
  闽东北综合开发区包括宁德地区的全部和福州的连江、罗源、闽侯、闽清、永泰5个县。在巩固发展粮食、林业生产的同时,沿海主攻渔业、水产品保鲜加工和海上运输业,并围绕渔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晚熟龙眼、荔枝以及草食动物和水禽为主的畜牧业,内陆地区在稳定发展茶叶、食用菌生产的基础上,注意开发水能资源,带动农村其他产业发展。
  闽东南综合开发区包括莆田、厦门、漳州、泉州(除德化县)4个市及福州市的郊区、马尾区、福清、平潭等县(市、区)。应坚持山海田种养和乡镇企业同时并举,通过攻低创高、充分发挥耕地潜力,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果树、茶树和绿竹、麻竹,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提高乡镇企业素质,发展高价值、高创汇的产业与产品,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农村经济腾飞。
  (二)农业产业带区域布局
  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的精神,由省农业厅牵头,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烟草专卖局共同编制《福建省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四大主导产业和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规划》,从2004年起实施。
  1.沿海蓝色产业带
  沿海蓝色产业带是全国主要海洋渔业经济区,在全省农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福鼎、霞浦、福安、蕉城、罗源、连江、马尾、琅岐、长乐、福清、平潭、涵江、城厢、秀屿、荔城、仙游、惠安、泉港、洛江、丰泽、晋江、石狮、南安、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34个县(市、区)。该区域总人口1473.1万人,海岸线3324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公里,其中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0.27万平方公里。2003年海水产品总产量507.9万吨,产值264.3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3%。此产业带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质量好、开发条件优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但是,海水养殖布局不合理,海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乏力,产业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海区养殖过密、水域污染、水质下降和过度捕捞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蓝色产业带发展的主要因素。
  2.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
  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所涉及县(市、区)包括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5个设区市所属47个县(市、区)。总人口21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522.90万人,占全省的64.70%;土地面积4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3.10%,其中耕地面积706.20万亩,占全省的44.10%。2003年该区域的GDP总额4353.60亿元,占全省的78.9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7.80亿元,占全省的60.60%;其中,种植业259.80亿元,占全省的55.70%,畜牧业140.10亿元,占全省的59%,渔业276.70亿元,占全省的78.60%,林业14亿元,占全省的17.60%。
  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资金充裕,人才密集,市场体系比较健全,非农产业发达,具有邻近港台的区位优势和侨乡人文优势,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福建省主要的创汇农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农业产品加工基地,具备了进一步发展高优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但是,闽东南地区的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农业结构还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比较低。
  3.闽西北绿色产业带
  闽西北绿色产业带所涉及县(市、区)包括宁德、南平、三明、龙岩4个设区市所属38个县(市、区)。总人口1184.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831.80万人,占全省的35.40%;土地面积8175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6.90%,其中耕地面积963.30万亩,占全省的55.90%。2003年该区域GDP总额1167.60亿元,占全省的21.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3亿元,占全省的39.40%,其中,种植业产值207亿元,占全省的44.30%;林业产值97.30亿元,占全省的82.40%;渔业产值75.10亿元,占全省的21.40%;畜牧业产值97.30亿元,占全省的41%。
  该区域处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优越,部分地区海拔高度悬殊,又形成许多各有特点的小气候,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山多林茂,水系发达,农业基础稳定,是中国南方重要林区和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区划编制研究与新技术应用
  1991一2005年,在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新时期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中,重视农业资源与区划经济的研究。
  1991年秋,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绿麻竹工程建设,省农业区划办参与的调研人员主笔编制了“关于建设绿麻竹工程的规划”。“规划”论述发展绿麻竹生产的有利条件,对绿麻竹工程规划和效益进行预测;提出实施绿麻竹工程必须解决好的几个问题。同时刊印下发了《大有可为的事业一一福建绿麻竹工程》一书。
  1992一1994年,全省共投入资金10929.39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拨款1237.59万元,种植绿麻竹78.43万亩。福安、南靖、闽侯、平和、建瓯、新罗等县(市、区)乡镇村,绿麻竹生产已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出口创汇的重要项目。
  1995年省农业区划办编写了《福建省农业资源综合分析(1994)》。着重围绕农业自然资源分析评价、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评价、农业生产情况与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以及农业、农民、农村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阐述。同时还分别制作了“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表“农村人口、劳动力情况表”,“农村社会总产值、总收入、总费用情况表”,“主要农产品情况表”,“主要农作物投入产出情况表”,“农户投入产出情况表“农业生产条件表”,“支农资金与农业科技情况表”,“农业生态环境情况表”等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根据省政府2001年有关会议精神,以及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和信息资源改造一期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要求,2002一2003年开发完成福建省农业资源区划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了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库,包括土地资源(数量、质量)、水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农业生产情况、人口与劳力资源等7个类型约50万个数据量;农业资源矢量图库,收集农业资源区划、土壤和农业生产情况纸质或薄膜图件共28张,并建立相应数字化的矢量图库;农业资源区划资料库:将自1979年以来的农业资源调查成果资料如综合农业区划、专业区划报告、专题调查报告、区域规划研究、专题资源调查、资源动态监测报告、农业资源分析报告和专项科研研究成果等文字资料2000多万字录入;名优特新农产品资源数据库,在已有收集并经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筛选的350多种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基础上,补充增加从台湾、东南亚等地新引进的50多种名优特新农产品信息数据,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数据,以及省、县两级的名优特新农产品查询系统和一套可独立运行的名优特新农产品资源多媒体系统。2005年,完成了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与现有的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库改造与更新项目。
  1985年首次应用MT卫星图像解释闽北地区农业自然及系列制图,21世纪,应用“3S”技术进行省内局部地区农作物精细区划和布局的分析,取得许多重要的区划成果。如闽东北沿海焦城、福安、福鼎、霞蒲4县(市)晚熟龙眼、荔枝区划;漳州长泰、南靖和泉州永春芦柑、枇杷精细区划等。在永春县枇杷精细区划编制中,将影响当地早熟枇杷“早钟6号”的关键气候因子(极端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结合坡向、坡度等地理因子组成复合区划指标,并考虑地面植被及土地利用现状等因素,运用“3S”技术进行区划。把枇杷种植区划落实到行政村的具体海拔和坡向的地段。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