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143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1991一200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改进和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出台一系列扶农、护农的政策措施,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 概述

内容

1991一2005年,福建省委、省政府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改进和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出台一系列扶农、护农的政策措施,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1991一2005年,福建省农林牧渔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199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738.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69.25%,其中农业产值340.48亿元,林业产值59.24亿元,牧业产值144.45亿元,渔业产值194.47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49元,比1990年增加1285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93.68元,比1990年增加1085.71元;省内有18个县(市)和1/4的农户率先步入小康。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1037.2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20.98亿元,林业产值82.29亿元,牧业产值208.18亿元,渔业产值325.82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230元,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409.69元。2005年,全省农林牧渔产值1392.1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71.01亿元,林业产值96.92亿元,牧业产值276.48亿元,渔业产值434.37亿元,服务业产值13.37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人均消费支出3292.63元。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20世纪90年代,农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全省建设30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其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0%和70%。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稻谷种植面积由1994年的2238.8万亩缩减到2005年的1427.33万亩,但稻谷亩产由1991年的335公斤,增至2005年的368.92公斤。全省水果生产围绕“三条果带”(即龙眼带、荔枝带、香蕉带)和六大果类的总体布局,建立50个名优水果生产基地。其中,柑橘、龙眼、荔枝、香蕉、枇杷基地面积占全省的40%~50%,产量占全省的60%~70%。进入21世纪,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省按照发展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即沿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四大主导产业(畜牧、林业、园艺、水产)、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的总体思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和基地建设,使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农业产业链。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等其他农业的比例由1995年的46:54转变为2005年的40:60。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从1995年的75.4:24.6转变为2005年的58.1:41.9。种植业中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值比,由1995年的46.1:53.9转变为2005年的22.9:77.1。非粮食作物果、茶、菜、菌、烟等持续发展,特色农产品总量逐年增多。
  在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560.0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28.76亿元,第二产业3224.91亿元,第三产业2506.4亿元。第一产业比重由1995年的22.20%,2000年的17.01%,降到2005年的12.65%;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由1995年的42.11%,2000年的43.26%,升至2005年的48.72%;第三产业发展稳定,1995年为35.69%,2000年为39.73%,2005年为38.63%。
  三、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全省开辟农业引进试验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台商农业投资区、外商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引进外资实施红黄壤改造一期、二期工程,引进种苗和先进加工设备等项目,累计批准农业“三资”企业3347个,利用合同外资6.17亿美元。引进果蔬、畜禽新品种6013个,累计推广185.7万亩次,繁殖禽品种34500头次。引进农产品加工设备329台(套),资金530.52万美元。建成优质水果、茶叶、食用菌、蔬菜、花卉、畜禽等9类出口创汇基地,有16类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在1000万美元以上。
  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进度加快,建立实验区管理机构,出台实验区规划、政策,全方位推进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累计引进台湾农畜水产等优良种苗4000多个、先进适用技术800多项、农产品加工设备2000多台(套),有150多个良种得到规模化推广应用,台资或合资的农业加工产品如速冻蔬菜、蘑菇、芦笋罐头等成为福建大宗出口产品。“十五”期间,全省农产品(WTO口径+水产品)累计出口创汇75.5亿美元。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全省各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00年省财政拨出1000万元专项贴息资金,金融部门发放贷款6.12亿元,重点支持6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市、县两级也确定了各自的龙头企业共1500多家,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了“国家级一省级及部门级一市级”龙头企业群。其中有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全省拥有各类能够带动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6000多家,比2000年增加了1倍多。2005年,省财政安排扶持资金3790万元,重点支持省级重点和厅局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农业厅先后两批认定扶持了50家和60家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省财政还安排资金433万元,支持33家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700多个,其中农产品行业协会1010个,会员总数23万人。
  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运销组织。2000年,已建立城乡商品市场1800多个,年交易额达600多亿元。2005年,3个农业部定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扩建项目和20个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实施,带动发展一批不同层次的大中型农副产品市场。各地通过设立营销窗口,举办各种展销会、洽谈会、推介会等形式,搞活农产品流通。同时,依托供销社系统,建立广泛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2000年接收、发布供求信息80多万条,促进网上交易20多亿元。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培育一批名牌产品,特色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些特色农业产业链。
  五、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新进步
  全省通过实施农业“星火计划”,组织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开发、推广及区域农业科技示范,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200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9.6%,比1995年提高3个百分点。同年,全省共有95个水稻品种(组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35项农业科技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其中有13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1一2005年,全省建设了23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立部、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场62个,引进示范新品种1518个,引进示范新技术242项,建立各类农作物示范片800万亩,带动推广优良品种1.5亿亩,更新更换良种3000万亩。11个农业部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和良种苗木基地,从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巴西和中国台湾引进亚热带作物优良品种96个,优异种质种源210多份,作物安全生产、产后处理和保鲜技术10多项。全省建立了种植业、畜牧业、农机和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农业成果核心技术中试熟化示范区306个,熟化、培育集成配套技术近100项,在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基础上,加强技术组装集成项目86个,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制定46大类技术规范式技术规程,立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跨域计划项目91项,193个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项目实施。
  推进农科教结合,取得成效。从1993年起,先后有69个县(市、区)、近700个乡镇成立农科教结合组织机构,创造出“市抓工程、县抓项目、乡抓基地、村抓大户,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的三明农科教结合模式,总结“围绕龙头抓结合,抓好结合促发展”的沙县农科教结合经验,推动了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全省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800多项,有348项成果获奖,其中2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8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49项获国家、部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4个水稻品种组合通过了国家鉴定。农科教结合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集成化”项目的实施,使农业新技术普及从原来需用4~5年缩短到2~3年,关键技术推广度(如良种)提高10%以上。全省建立县级农村成人教育中心49所,成人中专40所,农村职业中学102所,农机成人培训学校68所,有980个乡镇和1.2万个村建立了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培训各类专业农民技术员30万人次。全省建立151个农科教结合示范网络,形成国家、省抓示范区,省、市抓示范县(市、区),县(市、区)抓示范乡镇的工作格局。有10所农业大中专院校和8个农业科研院所与示范区(县)开展对口联系共建活动,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创新农技推广应用方式,从2004年开始在漳浦县启动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工作,目前逐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牵动,科研与推广拉动,专家、技术员、示范户、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
  全省生态农业建设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组织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沃土、无公害食品生产、动植物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程等项目,总结12种生态农业模式并在14个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进行。
  1992一2002年累计推广5449万亩,粮食总产平均增长12.23%,退化土地治理达标率提高到63.8%。
  六、山海协作和扶贫开发扎实开展
  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精神,坚持扶贫到村到户,进一步加大山海协作力度。2000年,省级财政对山区困难县转移支付7.5亿元,安排山区发展和山海协作资金2.8亿元,省级商业银行对山区累计发放贷款203亿元。省里还安排贴息资金2400万元,确定并扶持2000年度山海协作重点项目173项。全省从2001年起,继续实行省领导和省直部门定点挂钩扶持19个山区经济欠发达县的做法,落实帮扶项目400多项,帮扶资金2亿多元。鼓励沿海与山区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协作与劳务合作,全省新签订山海协作项目700余项,总投资超过50亿元。2005年省直部门落实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资金28亿元,新增山海协作项目400多项,新增投资50多亿元。
  到2000年年底,全省贫困人口降到12万左右,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0.36%。2000年共完成“造福工程”搬迁6(6042户29846人,超过计划任务9846人。2005年完成“造福工程”搬迁任务2万多人,超额完成任务5000多人。产业扶贫和小额信贷带动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全省共发放“小额信贷”资金2200万元,受益人口9.9万人。老区行政村和少数民族行政村“五通”任务全面完成。各级党政部门实行领导挂点、部门挂点、干部挂职、工作队进村的扶贫工作制度和城乡结对等形式多样的帮扶办法。2004年,从省直机关单位抽调208名党员干部,由省委组织部门任命分别担任208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或书记。2005年,省直单位落实捆绑资金3797万元,扶持208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发展。同时开展闽(福建)宁(宁夏)对口扶贫协作,发动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并发展经济,帮助宁夏劳务输出,进行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等。
  七、农业机械化进程逐步加快
  2000年年末,全省农业机械固定资产51.99亿元,比1995年增加11.90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873.28万千瓦,增加116.03万千瓦。其中农用拖拉机15.51万台,比1995年减少1.01万台;农用载重汽车18161辆,基本持平;农用运输车55252辆,增加20512辆。2000年全省机耕地面积607.5万亩,耕地机械化程度33.8%,比1995年提高1.8%。机械播种、机械收获面积分别是2.84万亩、27.72万亩,是1995年的10倍和5.2倍。农机承担农村运输总量65%,农副产品初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年农村用电量72.4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1.3%。
  进入21世纪,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机作业水平得到提高。2005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值达64.25亿元,农机总动力达1000万千瓦。2000一2005年,新增联合收割机761台。2005年完成机耕、机播(插)、机收面积分别为632.78万亩、1.13万亩和96.38万亩,三项作业机械化水平分别为36.98%、0.08%、6.52%,除播种机械化水平持平外,耕、收机械化水平分别比2000年提高2.80个和5.22个百分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4.52%,比“九五”末提高2.88个百分点。2005年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58.4亿元,比2000年增加14.05亿元,年均增长6.30%,超过“十五”计划的增长幅度。
  八、农村经营管理进一步加强订单农业开始起步,福州、厦门、龙岩、三明等地大企业(集团)经销商以订货会、贸洽会和电子商务等方式,直接与农民、专业户签订产销合同。全省土地延长承包期工作全面完成,开展了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到2000年11月份,全省基金会的筹资余额、投放余额分别下降到20.95亿元和25.2亿元,清盘关闭了1110个基金会。
  2005年,全省99.3%的村、98.9%的农户和98.6%的耕地落实了延长承包期政策。全省98.9%的村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工作,有66.3%的村达到规范公开,推选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的村占51.9%。村级干部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村集体征地补偿费专项审计扎实展开,村级债务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成效明显,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理整顿成效显著。
  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1992一2005年间,开展水土流失和“清山挂白”治理,全面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80平方公里,完成水利水土保持工程2314处(项),治理小流域427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5年的1404.78万亩,扩大到2005年1424.57万亩。农村用电量从1995年的45.68亿千瓦时,增加到2005年160.58亿千瓦时。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整治稳步推进,“五江二溪”(闽江、九龙江、晋江、闽东诸河、汀江、木兰溪、交溪)重点流域水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划定了11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全省建设了14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和“五江二溪”流域的17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场)。以沼气为纽带、“牧→沼→果(茶、菜、鱼)”结合,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得到推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完成了5个试点村电源点建设任务。“十五”期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省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1.23万口,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6.73万口,大中型沼气工程635处。开展了农村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不合理农药和化肥、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工作,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进展,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40.15平方米,比2000年扩大8.01平方米,比1995年扩大17.47平方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落实,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74.69万农村困难居民全部享受低保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困难家庭救助试点开始启动。
  十、农业支撑体系日臻完善
  全省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领导,加快“五有”(有专门机构、有专业人员、有办公场所、有专用设备、有试验场地)农技站建设步伐。四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从1990年的3159个增加到1995年的3658个,至2005年全省拥有四级农技推广机构3870多个,建立村级服务组织8000多个,建成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三站”为纽带,村级服务组织为基础的农技推广体系。省、市、县动植物防疫体系和病虫害测报网基本形成,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植保测报服务体系形成以省站为中心,26个区域站为辐射点的计算机信息传递网络,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向农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成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以重点产区农畜产品专业实验室为骨干、县监测点为基础、企业监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完成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福建省农业科技信息网”、“福建省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网站,整合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初步开通“福建三农服务网”。到2005年底86%的县(市、区)建成“969155信息网站(页)”,43%的乡镇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9个设区市、75个县(市、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要求,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其中39%的执法机构达到“五有”目标,“省总队一市支队一县大队”的执法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农业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设有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粮油作物、工业原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与南亚热带作物、教育与科技等类目,记述了1991~2005年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