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092
颗粒名称: 一、机构
分类号: D632
页数: 2
页码: 152-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朝末期至1986年福建省收容遣送机构的情况。
关键词: 收容遣送 福建省 机构

内容

清朝末期,福建就设有贫民乞丐收容站,后改为贫民工厂,再后又改为贫民教养所,隶属社会局。
  民国初期,福州设有游民习艺所和贫民因利局,收容流浪贫民习艺并进行教养感化。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南平、龙岩等地设立战时灾难民办事处,各县市设立战时灾难民收容遣送所(站)计800多个。民国28年(1939年)在崇安、建宁、泰宁、建阳、清流、宁洋、德化、邵武、建瓯和同安县水头等地设置11个生产垦区(农场)和9个工艺厂,安置有家暂不能归的难民。民国31年(1942年)2月,省社会处成立,增设教养单位,游民习艺所由原省会1所扩大到龙岩、建阳、福安、龙溪等县各1所。民国34年(1945年),因经费紧张,机构紧缩,各地游民习艺所归并于救济院。
  1950年,省人民政府在福州设立省临时收容所,并在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过来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4所生产教养院中兼设临时收容安置场所,专门收容国民党军队从福建败退金门、台湾遗留下来的大量散兵游勇和因灾、因战流浪街头乞讨的灾、难民。1954年,在沿海地市成立4个临时收容所。1956年,在安溪(湖头镇)、华安(日新乡内楼)、光泽(大陂乡)和三元(长安乡)设立4个游民改造农场(以后改为安置农场)。1958年,华安农场撤销,光泽农场改为劳教农场。1960年,三元农场移建阳麻沙。1960年,省府批准在邵武、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南平、龙岩、福安等县市设立9个收容遣送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9所收容遣送站被取消4所,4所农场都下放县管理。安溪湖头茶场被改为“五七”干校,南靖草坂安置农场也改为知青农场。
  1975年,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厦门、泉州、龙岩、福安4个收容遣送站,并将漳州、泉州、三明、邵武、龙岩、福安5所收容遣送站收归地区民政局领导。1986年,新建莆田市收容遣送站一所。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政志

《福建省志·民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始于1949年,下限止于1994年。记述了福建省民政工作的发展情况,分为行政区划、基层政权、退役官兵安置、自然灾害救济、收容遣送安置、社会福利、婚姻登记管理、殡葬管理、革命根据地工作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