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褒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民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30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褒扬
分类号: D632.3
页数: 9
页码: 63-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褒扬的情况。其中包括追烈发证、建墓(陵)竖碑、修志立传等。
关键词: 福建省 褒扬

内容

1928年3月起,平和、龙岩、永定、上杭、崇安等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举行武装暴动。1929至1934年,在闽西、闽东、闽北和闽南的(南)靖(平)和(漳)浦、闽中的安(溪)南(安)永(春)开辟了三大块、二小块革命根据地,有30个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全省有2万多人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8年初,又有5000多名志士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在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留在福建的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在共产党领导下广泛进行游击战争,直至新中国建立。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创建人民共和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各级民政部门在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地开展对革命烈士的褒扬工作。
  一、追烈发证
  福建苏区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重大的牺牲,许多烈士在当时都没有被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按照1950年政务院批准并公布的《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等五项优抚条例,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51年1月发出《关于调查日寇投降前牺牲未有证明的烈士通知》。同年8月,党中央派出以内务部部长谢觉哉为团长、李步新为副团长的中央南方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来福建老苏区,对革命战争牺牲的烈士家属进行访问抚慰。1953年,省委、省政府开始对各个革命时期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未授予烈士称号的追认为烈士,烈士亲属未领抚恤金的进行追恤。追恤工作,先在龙岩、福安、建阳三个专区23个老区县进行试点,追认7775人,(烈士5853人,病故458人,长期无音讯1464人),发出追恤金120万元。1955年追恤工作在全省铺开,至1959年基本结束,共追认烈士3.9万人,发出追恤款325万多元。
  二、建墓(陵)竖碑
  明嘉靖年间,福州籍将领张经,抗击倭寇大捷,反遭严嵩等人诬陷而被斩。隆庆初平反,赐葬于福州西门外洪山桥原厝村芋坑山(今黄店山),建张经墓,墓碑文曰:“东南战功第一”。民国初年,被军阀所毁。1961年12月重修,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和民国时期,有为义烈之士建墓竖碑之举,清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三,在中法马江战役中阵亡的爱国将士796名,政府以900两银在马尾马限山东南麓的横浦村兴建一座“昭忠祠”和9处“忠冢”。民国9年(1920年),海军部派员重修“昭忠祠”,并将9处“忠冢”合葬于祠侧,重新树墓碑。甲午年(1894年)中日海战,福建籍阵亡将士也附祀于祠内。
  长汀县城东郊场苍玉洞武宗庙右侧,建有一座在宣统三年(1911年)为光复汀州而壮烈牺牲的刘家驹等52位勇士的“辛亥光复汀郡诸烈士茔墓”。墓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周围筑有围墙,正中是铁栏杆大门,四周古树参天,中树三块青光大理石碑,正中一块刻:“辛亥光复汀郡诸烈士茔墓”,左边一块碑文刻光复汀郡经过,右边一块刻已知的34名烈士姓名。
  民国34年(1945年)闽侯县政府在大湖乡建立一座抗日官兵墓,分别纪念民国30年(1941年)和民国33年(1944年),抗击日寇两次侵犯闽海战役中牺牲的1000多名官兵。
  民国28年(1939年)至民国32年(19«年),有福州、闽侯、长乐、霞浦、建瓯、古田、屏南、长汀、泰宁、晋江、德化、诏安、东山、浦城等40多个县、市先后兴建忠烈祠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墓),并搜集整理抗战殉难烈士事迹。
  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抗战殉难忠烈官民入祠及建立纪念坊碑办法大纲》、《褒扬抗战忠烈条例》等各种规定和办法,但真正享受这种待遇的,多系高级将领及上层人物,普通官兵极少能享受到这些待遇。
  1949年8月至1994年的46年间,福建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为褒扬和缅怀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牺牲的烈士,先后拨出经费2310万元,在各地陆续兴建一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烈士碑塔被破坏,有的革命烈士英名被诋毁和玷污。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福建省人民政府对被破坏的烈士墓、碑、塔及时拨款重修。据1994年底统计,全省共有革命烈士陵园(墓)、碑、亭、塔、馆、祠等纪念建筑物226处,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8处,县市级重点保护单位70多处(见表3-13)。
  (一)国家重点保护的烈士纪念建筑物
  1.祥谦陵园
  林祥谦,福建闽侯县尚干镇人。1912年在武汉铁路工务修配厂当工人,1922年加人共产党,同年任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1923年,在党领导的“二·七”大罢工中,被反动军阀逮捕,壮烈牺牲,年仅31岁。1961年省政府拨款60多万元,在闽侯县祥谦乡福厦公路东侧的枕峰山兴建陵园,1963年落成,陵园占地2866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是纪念堂、陵墓、墓道、陵门、管理处等。从陵园入口处上达纪念堂有石阶126级,纪念堂是用花岗石砌成的3层大楼,堂前上方刻有郭沫若同志手书“二七烈士纪念堂”金字横额。内设正厅、礼堂、展览馆、接待室和资料室。由纪念堂左右两侧拾级而上,便是烈士陵墓,墓后环屏,竖立着郭沫若同志横书“二七烈士林祥谦之墓”的青石墓碑。陵园四周,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名花芳草,如茵似锦,显得肃穆壮丽。1989年8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2.闽西革命烈士陵园
  闽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著名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游击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战斗,赢得了“三十多年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为纪念为革命而牺牲的2.3万多名闽西优秀儿女,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55年7月拨款兴建了闽西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位于龙岩市城西虎岭山,占地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纪念碑、光荣亭、纪念馆等。陵园有140层台阶,碑高25余米,方柱形,用青白两色花岗岩石砌成,碑身南北两面镌刻“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镏金大字。碑顶刻祥云拱月浮雕。碑基座四面刻有当年在闽西的领导人邓子恢、张鼎丞、魏金水、伍洪祥的亲笔题词。1986年5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亲笔书写“闽西革命烈士陵园”园名和“闽西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名。1987年,增建“光荣亭”、“霞飞门”。陵园种有宝塔式柏树和各种花木,长年葱绿,庄严秀丽。1989年8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3.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系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红军主力长征时,他与项英、陈毅等人留在根据地领导游击战争。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水口镇附近转战途中,不幸被捕,6月18日被杀害于长汀罗汉岭。1952年10月,人民政府在瞿秋白就义地点——罗汉岭盘龙岗建立纪念碑。碑高19.9米。“文化大革命”中瞿秋白被诬陷为“叛徒”,纪念碑被毁坏。1983年,拨款重新修建,1986年竣工。四周占地5000多平方米,碑台四方形,分4层计63台阶,各置围栏。纪念碑为条石砖体结构,碑高30.59米。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题写碑名:“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右侧建有展览馆、陈列室和休息室。民政部又两次拨款20万元进行全面整修和美化,并在纪念碑周围扩建广场1000多平方米,辟花池6个。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二)省级重点保护烈士纪念建筑物
  1.福州文林山革命陵园
  陵园位于福州市西郊将军山东南麓的文林山,1979年动工,1985年竣工,占地面积150余亩。主要建筑物有烈士事迹陈列馆、纪念碑、悼念厅、烈士墓、骨灰堂和光荣亭等。从正门进去是321级花岗石石阶,石阶两侧是花池,第一层是烈士事迹陈列馆;第二层是宏伟的悼念厅;第三层是烈士纪念碑,碑高27.8米,上刻方毅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大字。最高点是庄严肃穆的骨灰堂。骨灰堂西南面是烈士墓区,烈士墓台东西两侧有两座园形的坟墓,东侧是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烈士墓。西侧是福州革命烈士墓。整个陵园肃穆、清幽,气势雄伟,居高临下,可鸟瞰全市。1990年,省政府公布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2.厦门革命烈士陵园
  1953年12月,省人民政府为纪念在厦门从事革命斗争和解放厦门而牺牲的烈士,建立厦门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位于厦门市万寿岩,占地2万多平方米。纪念碑高24米,碑上镌刻陈毅同志手书“先烈雄风永镇海疆”。碑座配置台基两层,外层台基宽40米,前后有数十级石阶通达碑的主体,全部用精工雕琢的花岗石砌成。碑后面是园形墓陵,内安放着解放厦门时牺牲的7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9名支前船工和解放前夕被敌人杀害的地下党员刘惜芬烈士等遗骨或骨灰。陵园内东北侧有陈列馆,叶飞同志为陈列馆题写馆名。馆内恭录1591位革命烈士英名,陈列着历次革命战争和为社会主义建设英勇献身的39位烈士事迹。在烈士纪念碑右侧有一座在1958年“8.23”炮战中身护炮牺牲的安业民烈士墓,纪念碑上镌刻着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陵园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3.闽东革命烈士陵园
  闽东革命烈士陵园于1956年动工,1957年建成,座落在福安市韩阳镇西北郊,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纪念碑、烈士墓、纪念馆、八角亭、阅览室、育花室等。墓内安放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280多名先烈遗骨。纪念碑高20多米,碑身四面浮雕着“闽东革命烈士纪念碑”9个镏金大字。纪念碑的八角碑座面上镌刻有陶铸、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叶飞、范式人等领导人的题词。陵园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4.漳州烈士陵园
  1928年3月8日,在平和县打响福建农民暴动第一枪。1932年4月,中央红军“直下漳州”后,形成了闽南革命根据地。为纪念牺牲烈士,1954年4月,在漳州市南隅丹霞山上(俗称南院山)兴建漳州烈士陵园。陵园占地20亩,雄伟壮观,人门是百米长的林荫大道,拾级而上便达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16.2米,碑身正面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座下安葬着68位为革命捐躯的先烈忠骨。陵园西侧墓区。排列着56座烈士墓,东侧是烈士纪念堂,中堂内陈列着43位先烈遗像及其斗争简要事迹。楼上是烈士灵堂。沿着山坡小路可直通陵园东侧的来宾接待室和陵园工作室。陵园清旷静谧、庄重肃穆、果林葱茂、风景幽美,站陵园顶可鸟瞰全市,陵园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5.东山战斗烈士陵园
  1953年7月16日拂晓,台湾的国民党军队1万多名分乘13艘军舰,在20多辆水陆两用坦克和飞机配合下,窜犯东山岛。东山军民奋起反击,获得东山战斗胜利。为纪念东山保卫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63年省人民政府拨款在西埔镇石堂村建造一座东山战斗烈士陵园。陵园占地8万平方米,内有纪念碑、烈士墓450座和纪念亭、纪念馆等。整个陵园绿树成荫,庄严肃穆,现已成为东山革命纪念地。陵园列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6.莆田革命烈士陵园
  为纪念民主革命和保卫社会主义事业壮烈牺牲的闽中优秀儿女,1957年,省政府和莆田市政府先后拨款30多万元,在莆田县城南门外的筱塘村龙脊山顶峰兴建烈士陵园。纪念碑采用地产“华亭青”石材建筑,碑高22米,碑正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字。东、西、北三面刻着邓子恢、张鼎丞、叶飞同志的题字。碑台为四方形,分两层,共110级石阶,各置有围栏。1962年郭沫若同志到莆田视察,题写“烈士陵园”四字,镌为陵园大门匾额。陵园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7.赤石暴动烈士墓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将坚持在江南抗日的700名新四军指战员和爱国志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初,日本侵略军逼近上饶,国民党仓惶逃窜,将囚在集中营的新四军指战员和爱国志士转移来福建。6月17日,途经崇安县赤石渡口,他们乘渡河之机暴动,部分同志胜利突围奔向武夷山与闽北游击队会合,有70多名突围未成牺牲于角亭虎山附近。崇安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将烈士遗骸装殓安放在赤石镇。1957年3月。在武夷乡赤石村渡口东岸的山坡上兴建革命烈士陵园,把烈士的遗骨合葬于此。陵墓周围地势高旷,环境幽静。烈士墓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8.何叔衡同志死难处
  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1935年2月24日,按党组织决定去上海途中,在福建长汀县濯田乡水口附近不幸被国民党军队包围,跳崖壮烈牺牲。为纪念何叔衡同志,1952年1月,省人民政府在何叔衡烈士殉难地兴建一座纪念碑。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书写“何叔衡同志死难处”碑名。省政府公布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每年逢清明节及其他传统节日,各级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当地驻军、人民群众纷纷到当地的烈士陵园、纪念碑、开展瞻仰祭奠活动,同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每年2月7日,省委、省政府、省民政厅、省总工会等有关单位和福州市、闽侯县机关以及福州铁路分局等单位都派代表到祥谦烈士陵园举行祭奠,并看望、慰问烈士后代。
  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烈士陵园(墓)、碑、塔、馆的维护管理工作,1994年,全省23个较大型烈士陵园共配备管理人员和工人94人。
  三、修志立传
  福建人民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为人类解放事业和祖国建设事业光荣牺牲而被追认为烈士的近5万名。根据国务院《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省民政厅于1981年6月,组织各县、市民政部门搜集材料,编写《福建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至1982年11月,完成全集编写工作(共6卷10册)。《革命烈士英名录》的内容是:烈士姓名、出生年月、籍贯、入伍时间、原工作单位及职务、党(团)员、牺牲时间、地点及其原因等。《革命烈士英名录》共记载着全省各县革命烈士47163名。其中男性46497人,女性666人;共产党员6721人,青年团员2842人。按参加革命时间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39877人,抗日战争时期的1244人,解放战争时期的235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867人,参加革命时间不明及不脱产的干部和民兵、民工有825人。按牺牲时间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36913人,抗日战争时期的2403人,解放战争时期的187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4824人,牺牲时间不明的1151人,按牺牲时的职务区分:省、军级以上的27人,地、师级的137人,县、团级的634人(详见新编福建省县团级以上革命烈士英名录)。荣获过英雄、模范称号和荣立一、二等功以上的计有130人《革命烈士英名录》印制后,发至县、市、区、乡及有关部门,以供广泛宣传和瞻仰。
  1985年,省民政厅和福建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共同组成“福建省革命烈士传编纂办公室”编写《福建革命烈士传》。至1995年已完成7集,计97.8万余字。编入《革命烈士传》中的对象是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个时期县、团级以上和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烈士。如林详谦、翁良毓、朱积壘、张赤男、郭滴人、罗化成、林大蕃、黄道等近700人。
  为广泛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各地、市、县党史办、民政局从1981年起编写《革命英烈传》、《不朽的战士》、《老红军革命斗争史》等有关烈士褒扬方面的刊物计45种,先后发行28万册。在本届修志中各地市县都将木地县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姓名、主要事迹编写入志书中。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民政志

《福建省志·民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始于1949年,下限止于1994年。记述了福建省民政工作的发展情况,分为行政区划、基层政权、退役官兵安置、自然灾害救济、收容遣送安置、社会福利、婚姻登记管理、殡葬管理、革命根据地工作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