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国环境优美镇——厦门市大嶝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996
颗粒名称: 六、全国环境优美镇——厦门市大嶝镇
分类号: X22
页数: 3
页码: 162-164
摘要: 本文是全国环境优美镇——厦门市大嶝镇的记述。
关键词: 福建省 厦门市 大嶝镇

内容

厦门市的海岛“后花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实现零排放,生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这一系列的成就使大嶝镇喜获“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成为第一个海岛型全国环境优美镇。
  厦门市翔安区大嶝镇由大嶝、小嶝和角屿三岛组成海岛型乡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1958—1982年“炮战”期间,这里曾经屡遭金门炮击,但大嶝人民始终坚守阵地建设家园。20世纪60年代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三岛”荣誉称号。历史上大嶝属金门管辖,距金门仅1800米,是进行两岸商贸的首选之地,是沟通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五缘”桥梁(地缘、血缘、神缘、商缘、政缘),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该镇拥有东南沿海最纯净的海域,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号称“天然氧吧”。保护文昌鱼、白鹭和白海豚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也位于该镇。
  《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把大嶝定位为对台旅游商贸区。据此,大嶝镇提出“科技兴镇、商贸强镇、旅游旺镇”的发展思路。早在国家环保总局下达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文件之前,厦门市环保局就高起点编制《厦门市大嶝镇环境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及省市有关专家评审。厦门市环保局和翔安环保分局及时进行指导,积极推动,鼎力支持创建工作。
  创建伊始,大嶝镇成立由分管副区长和挂点副区长领导的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3人负责日常工作。镇政府与各村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各村、单位相应成立环保小组,建立工作制度,履行职责。该镇上下齐心协力,以“五抓”(抓组织领导,研究创建工作;抓规划引导,稳步推进;抓环保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抓全面整治,美化环境;抓生态建设,绿化家园)为工作思路,突破“两个难点”(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努力取得“三大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针对大嶝岛内无工业企业,岛内产生的污水全部为生活污水且淡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在厦门市环保局支持50万元后,该镇建成1座日处理300吨的污水回收站。经处理消毒后的水用于灌溉和绿化,彻底改变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或直接排入大海、池塘的情况,实现污水零排放。这一举措既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农村农田缺水状况,有效达到营造绿色海岛目标,又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仅确保两季红萝卜正常灌溉用水,农民就稳定增收500万元,节约自来水费用20万元。
  垃圾处理方面,该镇将有害的生活垃圾运送到厦门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使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嶝镇的9个行政村和镇直机关各自建立一支卫生保洁队伍,各村专门设立生活垃圾临时收集点,由保洁员上门统—收集,集中填埋,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此外,全镇还开展洁净家园灭“四害”、除病源活动,规范畜禽养殖,市、区政府专门下拨120万元建成水冲式卫生厕所40座,专人管理,基本上达到便池无积粪、无尿碱、无臭、无蝇,村庄环境整洁优美。
  大嶝镇是厦门市的海岛“后花园”,生态区位条件独特。因此,大嶝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顺势而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2005年,该镇拥有生态林、国防林、防风林等林地2942亩,森林覆盖率40%,绿化面积33627平方米,人均达到12.2平方米,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该镇还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绿色产品,严格实行休渔制度,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该镇的紫菜、鲍鱼、珍珠、海蛎享誉海内外,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同时,还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着力培育隔海看金门、海岛风景旅游、战地旅游等休闲生态旅游产业,完善新增景观四处——白哈礁、沙滩、环岛路、战地观光园,为生态园区发展和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奠定基础,形成与海外游客生态旅游对接系统。该镇还专门建设对台小额商品贸易市场,努力拓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大嶝镇镇长郭三温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尝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甜头,决心把大嶝镇建设为蓝天碧海、环境优美、文明礼貌、秩序井然的生态文明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2001-2005年间福建省的环保工作,记述了陆地环境质量、海域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保科研和学术活动、法制建设、环境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厦门市大嶝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