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977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专记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0
页码: 152-171
摘要: 本专记载入11篇文章,均在《环境与发展报》上发表过。分别是宁德市实行乡镇环保单列考核侧记、石井镇石材污染治理工作纪实、南平污染事故处理报告、康美纺织漂染厂环境保护侧记、全国环境优美镇——厦门市大嶝镇等。
关键词: 福建省 专记 环境

内容

本专记载入11篇文章,均在《环境与发展报》上发表过。选用时,根据志书的基本要求,对文章的标题和内文稍作改动,有的篇幅略有删减。
  一、宁德市实行乡镇环保单列考核侧记
  宁德依山面海,海岸线长878公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海、川、岛一体化的自然景观,悠久历史给闽东这块土地留下丰富的人文景观。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许多资源开发型产业群纷纷兴起,给地方经济注入活力,同时也带来资源破坏,污染环境的负效应,部分地方出现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和河流污染,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影响。对此,宁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明确指出,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绝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为此,宁德市对辖区内12个乡镇实行环保单列考核。
  (―)突出一条主线
  1999年,国务院、省政府下达“一控双达标”任务后,宁德市各级政府立即行动起来,把它作为环保工作的主线,在经济工作中坚持和贯彻这条主线。宁德市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安排工作经费,积极开展工作。针对宁德市国有企业少,大中型企业少,污染总量小的情况,市领导和市环保局经过调研,把石材加工行业作为“一控双达标”的重点,开展“一江清水向东流”活动,下大气力,把石材行业的污染控制消除下来,还一江清水于百姓,还溪流本来面目。
  2000年4月,宁德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鹤塘等12个石材业比较发达,又位于主要水域周围的乡镇实行环保单列考核,规定考核范围、标准和办法,具体制定14项指标,由市委组织部、市环保局负责实施考核。未经组织部、环保局考核通过的12个乡镇党委、政府班子主要领导不能评先、不能提拔、不能调动。这一决策使原来仅依赖当地环保部门抓环保的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党委、政府抓环保的主动性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力度加大了。宁德市委组织部、市环保局党组对12个乡镇进行年度考核结果表明,只要党委、政府重视,就能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12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生机勃勃,呈现各有特色的发展后劲。他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当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途径,当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结合起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鹤塘、白琳镇是闽东经济强镇,年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000万元、5000万元,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一控双达标”先进单位。
  (二)倡导一种意识
  在全市854家列入“一控双达标”考核的企业中,石材加工企业占800家,85%以上分布在这12个乡镇。由于历史原因,闽东乡镇财力十分拮据,欠账较多,企业主大多数是从农民转过来的,资本少、文化低,要治理、消除污染就得花钱,乡镇和业主们顾虑重重。对此,市环保局决定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全民参与意识,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先各个击破,最后达到全面开花。一方面利用《海峡都市报》报道和省政协委员提案关于鳌江水质影响福州第二水源的问题为切入口,把古田鹤塘镇作为典型,建议市委把已选为古田县副县长的原鹤塘镇党委书记放在鹤塘,限期抓治理,完不成便就地免职;另一方面选派技术骨干驻点指导。经过半年努力,全线告捷,使注入鳌江的水质达到二、三类标准以上。由此,积累了经验,掌握了技术,然后再召开现场会向全市推广。单列考核的12个乡镇都加大宣传攻势,长年累月用标语、广播、黑板报、专栏进行环保宣传,有许多富有乡土味又醒目的标语让人一目了然,如“环保搞不好,企业就要倒”等。在考核中发现,12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及成员的环保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普遍认为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必须把它当作乡镇书记、乡镇长的必修课。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把环保工作作为维护人民安居乐业、保持经济发展的环境空间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大部分乡镇都配备5~7个兼职环保法律宣传员。鹤塘镇在党委刊物《鹤塘通讯》上开设环保专刊,各乡镇结合“4·22”、“6·5”等环境节日,书记、乡镇长带头参与宣传活动,市局领导多次深入治理第一线,召开乡镇、业主的座谈会,宣读环保政策。福安市5个乡镇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环保工作,12个乡镇一年开辟环保专栏22个,固定标语108条,标语1180幅,设立举报电话。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营造氛围,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激发群众参与保护环境的热情,绝大部分石材业主主动筹资投入治污行列,顺利完成“一控双达标”任务。
  (三)建立一个机制
  环保工作由于乡镇没有机构,县市环保局力量薄弱,因而有点“鞭长莫及”、老大难的感觉。实行单列考核以后,12个乡镇党委政府变压力为动力,建立起领导直辖市机制,切实将环保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书记或乡镇长任组长的环保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副书记、副镇长具体负责,党委、政府每年坚持召开两次以上环保专题会议,年初制订工作计划,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评比。12个乡镇都成立环保站,有一支固定的环保专业队伍,基本上符合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12个乡镇都认识到自己的边区是闽东环境敏感区域,在开发建设上“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堵住新污染源。一方面加大投入治理石材行业废水、废渣,实现“零排放”;另一方面加大矿山整顿力度,取缔不规范、无证采矿点,保持水土,恢复植被。12个乡镇都加强监管,巩固达标成果,防止污染“回潮”,如鹤塘镇在石材污水沉淀循环池上搭盖雨篷,实现雨污分流。
  (四)抓住一个重点
  12个乡镇通过实行单列考核之后,不仅重视污染源的治理,更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作重点,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结合创建小康工程、造福工程,在农村进行改水、改厕、改厅堂、建村道、建设人饮工程,让村民饮用卫生水,改善生活环境,加大植树造林和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工作力度,涵养水源,保护植被,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着手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推广有机茶园或无公害茶园,使用生物农药、回收农膜、推广液化气和沼气利用,呈现一派欣欣向“绿”的景象。
  12个乡镇的做法与成效,不仅自己获益匪浅,而且对周围乡镇乃至全市广大农村都起了示范作用。如今闽东大地上,生态示范区、小区涵养区、风景保护区建设方兴未艾,到处是山青翠、水碧绿,行在其中山茶含笑、绿竹送行,好一派“濯濯童山披绿装,潺潺流水出山涧”的喜人景象。
  (本文选自2002年1月4日《环境与发展报》,作者刘光青)
  二、石井镇石材污染治理工作纪实
  石井镇地处南安市最南端,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8万余人。改革开放以来,已形成以石材加工为主导的一批成型的工业企业。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36.85亿元,经济总量在乡镇中位居泉州市第五位和南安市第一位。
  随着石材行业的蓬勃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石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石粉、废渣,污染了周围环境,因此,防治污染成为石材行业发展的新课题。多年来,石井镇党委和政府不断摸索新的治理途径和治理方法,使区域环境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治污治“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作为石井镇乃至南安市的支柱产业,石材业年工商税收占全镇的75%。但石材厂每年产生的边角料约5万吨,石粉达50万吨,因而治理石粉、废渣成为历届镇政府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石井镇党委、政府加大力度,把治理石粉的环保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泉州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和泉州市重点乡镇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绩效考核内容要求,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抓好石材业污染整治工作。
  (一)实行巡查队伍监管
  石井镇组建一支10人的巡查队伍,在全镇范围内开展24小时的巡查监督。并设立举报电话,受理群众的环保投诉,及时纠正各种违法排污行为,有效地抑制乱排乱倒乱放的“三乱”现象,收到良好效果。石井镇建立规范化石粉、废渣清运队伍。针对全镇石粉、废渣清运车辆多、清运堆放无序、二次污染现象严重等问题,镇环保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全镇石粉、废渣清运车辆实行统一管理,运输车登记造册,实行统一办理清运牌照,统一将运输车漆成蓝色,统一按时定点堆放石粉、废渣等“三统一”管理制度。全镇对清运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
  (二)建设石粉、废渣填埋场
  石井镇采用直接投资、资金补贴等形式,规范建设11个石粉、废渣填埋场,对所有石粉、废渣强制实行进场填埋。凡有石材企业的村(居委会),都必须建设石粉、废渣填埋场,报镇环保部门备案。填埋场设有防渗、漏和扬尘措施,防止二次污染。
  (三)发展废品加工业,变废为宝
  石井镇环保站积极发展以石粉为原料的新工艺企业。年产5万立方米石粉、废渣蒸压加气砼块的南安市华房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入生产,总投资1685万元、生产石粉砖的泉州市泉堡新型墙材开发有限公司投入生产。
  (四)加强石粉污染区域治理
  石井镇政府采取多方筹资的方式,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分批分期治理本镇范围内的石粉污染区域,重点是石粉污染重的溪流和沟渠。各村(居委会)加强对本村(居委会)辖区内溪流的管理,及时纠正各种违规排放行为,杜绝二次污染的发生。
  (五)补贴污水处理先进石材企业
  2004年起,新建的填埋场容积在2万立方米以上的,石井镇政府一次性给予每亩1000~2000元补贴;在镇辖区内率先采用成套污水处理设施的前20家石材企业、投资额在10万元以上、经验收符合要求的,每套设备将给予2万元补贴。
  (六)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每年的“4.22”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石井镇政府都组织各村、镇直单位、中小学开展相应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采用标语、有线电视、宣传车、墙报及固定宣传广告牌等方式,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人们自觉参与环保活动,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本文选自2004年4月5日《环境与发展报》,作者刘郭、金焰)
  三、南平污染事故处理报告
  (一)两起污染事故告急
  1.建瓯氯气泄漏事故
  2004年3月29日下午4时51分,顺昌县榕昌化工有限公司运送氯气的罐车行驶到建瓯徐墩镇丰乐村时发生氯气泄漏,10多吨的氯气泄漏了1吨左右。当地村民发现后通知驾驶员,其中1名驾驶员在检查过程中吸入氯气中毒,同时殃及当地村民和过往车辆上的旅客,先后有109位中毒群众被送进医院。事故发生后,该车另1名驾驶员在无法进行现场处理的情况下,将罐车开往顺昌,准备回公司处理。
  2.南平甲醛泄漏事故
  2004年4月1日上午7时50分,1辆核载9吨实载15吨甲醛的运输车,在205国道南平市主要的饮用水源地安丰取水口上游200米处突然车身分离,倾覆在205国道的水沟边,大量的甲醛泄漏。在交警与消防官兵的共同努力下,9时50分堵住了槽罐裂口,下午1时将12.35吨甲醛抽到另一罐式货车上,晚上7时将倾翻的槽车拖离事故现场。由于泄漏的甲醛顺着路边水沟经涵洞排入建溪,事故地又在南平安丰水厂的取水口附近,所以对该厂饮用水源地、水厂沉淀地、原水池及下游河段地表水造成污染。南平10多万居民用水告急。
  (二)环保专家紧急出动
  险情就是命令!省环保局领导高度重视污染事故的处理。3月29日晚,正在南平进行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的省环保局副局长丛澜接到关于建瓯氯气泄漏的通报后,15分钟之内,就带领省环保局的有关专家与南平市环保局局长叶治平、副局长邹元飞等人,携带氯气监测仪火速赶往事发地点,并电话指示省环保局值班人员紧急从省环保局应急监测中心调取氯气泄漏应急处理的相关资料,传真给建瓯环保局,供当地环保部门参考。
  到达现场后,丛副局长马上派人监视现场。在了解到罐车已开往顺昌方向时,丛副局长立即要求顺昌县环保局局长亲自带人去顺昌化工公司查看,并监控罐车,如罐车尚未回到顺昌就沿国道寻找,就地监控。而后,丛副局长带队沿途观察,察看泄漏的氯气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南平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通过监测发现现场氯气的浓度已经降为0.1ppm(最高容许限度为0.5PPm),不会再对周边的群众造成危害,并将此情况通过省环保局连夜向省政府汇报。这时,顺昌传来消息,该车已在回顺昌的途中被该公司的工作人员拦下并修好了泄漏的阀门。至此,环保部门的同志们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因为第二天还要参加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丛副局长与省环保局的专家们连夜赶回南平,此时已是凌晨4时。
  由于泄漏点附近有一个水库,为防止泄漏事故影响到当地的水源,省环保局专家还要求建瓯环保局工作人员到水库察看是否有死鱼。在得到水库无异常情况后,丛副局长与省环保局的专家们才真正把心放了下来。
  4月1日上午10时许,南平再次发生甲醛槽车泄漏污染饮用水源的事故。省环保局获悉后,局长李在明立即部署,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对策,迅速派出局总工办主任边归国、省环境科学研究所高工周世良及省环境监测站两位专家组成的调查组赶赴南平,协助当地环保部门调查处理。南平市环保局领导和环境监测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已经快速赶到事故现场进行水质调查、监测和处理,并通知自来水厂立即停止取水和供水。水质监测则每隔两小时就进行一次,并及时将数据上报给有关部门。
  在福州的专家们抵达事故现场后,立刻对该处的环境空气进行监测。省环境监测站的高工王钦建手持便携式甲醛速测仪,贴近事故车泄漏点进行监测。至下午5时许,事故车仍有甲醛泄漏,两次监测的空气中甲醛浓度分别为2.85毫克/立方米、2.68毫克/立方米,而在槽车后部5米处的浓度分别为0.07毫克/立方米、0.08毫克/立方米。由于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衰减。自中午11时30分起,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项目标准限值》甲醛0.9mg/L的标准。在槽车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项目标准限值》甲醛0.9mg/L的标准。在槽车周围5米范围内测定空气甲醛浓度为0.08~2.85mg/m3,且周围没有居民点,不会对居民造成影响。各部门配合默契、措施果断、监测频繁,较好地控制了污染态势的发展,污染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三)应急处置措施有力
  在4天时间里,南平市接连发生两起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倘若处理不当或不能及时将情况向社会公布,将严重危害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引起群众的极大恐慌。环保部门在这两次泄漏事故中及时启动处置化学紧急情况的工作预案,将有关数据上报给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为领导决策和消除百姓紧张情绪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两起突发事故中,省环保局处置化学紧急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情报信息,组织环保部门迅速鉴定受影响的范围和边界,并及时上报有关情况;组织现场调查组、应急监测组对可能被污染的空气、水体展开应急监测和全过程动态监控,随时掌握事态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监测情况提出相应处置建议;指导有关人员对污染的场所和环境进行洗消;恢复社会秩序,及时进行环境安全评估工作。
  在现场监测中,“新式武器”为应急监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氯气监测仪和便携式甲醛速测仪,使得环保部门能即时知道污染物的浓度,提高工作效率,为事故后续处理争取了时间。这些“新式武器”,就是省环保局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期工程时,为各级环保部门配备的应急监测仪器。它们有效防止了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选自2004年4月9日《环境与发展报》,作者钟志鲲、傅妤)
  四、福建省绿色学校——南安一中见闻
  放眼晋江水,举首南山巅。沿着远挂高天的台阶拾级而上,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级中学”——南安一中向你敞开了大门。轻灵飞举又含蓄厚重的校门,昭示着“万丈书山足为路,无边学海勤作帆”的真谛。漫步校园,小桥流水,鱼翔池底,花木扶疏,鸟鸣树梢。正是:繁花叶葩绿映红,校园无处不春天。乔木灌丛错落有致,托举蓝天,映衬楼宇;沿阶碧草,墙上盆花,别有风味。生物园里,水生植物、旱生植物、阴生植物、模拟森林,分门别类,寓教于境;文化广场,楼台高耸,叠泉飞瀑,绿草如茵,奇石点缀,自然与文化交融荟萃。步步景致,处处风光,蓝天、碧水,绿色是校园的主色调。
  六十五载创校史,六十五载育才路,而今的南安一中,校园面积145亩,教职工227人,学生2800多人,花树160余种,校园绿化覆盖率40%以上,是第一所接受评估验收的“泉州市园林式学校”。2001年被评为“福建省绿色学校”。学校还连续获得“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
  在育才兴业的不凡历程中,南安一中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和“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20世纪90年代,学校就提出“绿色教育”的口号,致力于不断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打造自己的精品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学校成立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南安一中环境教育规划》、《南安一中园林式校园建设规划》,实施绿色教育工程,完善自我管理,改进教育手段,降低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如诗如画的校园,充分体现南安一中绿色文化的内涵精髓。
  作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1年,南安一中就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环境教育之中,以时代精神导引文化特色。学校主页(www.nanl.com)设立“绿色学校”专门网页,“组织管理”、“校园园林化”、“教育活动”、“学科渗透”、“校园花卉”、“环保资料”、“创建成果”,栏目丰富,内容齐全,为师生浏览学习提供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环保教育规划、实施计划总结、讲话讲座稿、环保小资料、校园花卉图文、环境教育照片、师生获奖情况,分类清晰,一目了然,是校园环境教育的“百科全书”,为师生深入了解广泛学习提供最全面最详尽的材料。“环保人论坛”为师生交流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广阔的平台。电脑作品竞赛,为师生探索钻研环保问题提供思维空间和创新天地。信息技术与环境教育的有机整合,拓展网络德育活动的空间,形式新,收效快,深受师生欢迎。
  在2002年全国绿色学校环境教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大赛中,南安一中的陈秀明教师荣获多媒体课件比赛三等奖。全国中小学公益广告电脑作品设计比赛,叶永田同学的《留住我们的朋友》获省级一等奖,蔡志江、黄佳兴同学双获三等奖,苏全忠同学获优秀奖。福建省“施乐杯”环保绘画比赛,陈少伟同学的作品《变迁》荣获二等奖。第十八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杨文静等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气污染和化学防治》荣获优秀项目二等奖。
  在课堂实践中,园丁们春雨般的点滴灌注,滋养着芬芳美丽的心灵之花。随着地理知识的讲解,文学笔触的描绘,历史渊源的索引,带领学生欣赏水光山色,花姿鸟鸣,引发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高尚纯洁的性情。伴着理、化、生相关知识的介绍,生态问题的揭示,环境形势的解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变化,激发环保的自觉意识。环保专家系统生动的讲座,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地方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将目光聚焦在环保话题上,走出校园,走进自然,采集第一手资料,将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化成深沉的叹息、郑重的承诺和积极的行动。老师们积极研究撰写环保论文,教师黄志超撰写的《观赏鱼之王——锦鲤》发表在《厦门科技》杂志上,林巧瑜老师撰写的《树立气象意识,发展气象经济》等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上。
  在植树节、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特殊的日子里,学校都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学生们走进社区,参加文艺踩街、广场文艺演出,宣传环保知识。参与市容市貌整顿、市区植树种草。向家长宣传环保,许多家庭主动告别塑料袋而改用菜篮子、布兜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组织“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夏令营”,参观、考察牛姆林自然生态保护区、安溪采石场、永德兴农业观光园,增强生态意识和绿色文明意识。夏令营、社区活动、社会实践、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创造许多环境教育和实践的机会。一个个环保课题研究小组,到工厂作环保调查,到东溪采集水样分析,一篇篇环保研究论文,汇编成《风满帆》论文集。学生会环保小组制作的《晋江流域水土流失的调查与思考》展板参加福建省科技活动周展览获得好评。《人民教育》专稿——《潮涌泉州湾》介绍学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的成果。
  高雅的学校文化,是实施绿色教育的教科书。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大量的环保书刊让师生尽情阅读;转播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等节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专设的环境教育宣传栏前,经常可见到学生交流探讨环保问题的身影;学生会张挂醒目的《环保人随手可做的100件环保小事》宣传牌,内容常新;各种花木铭牌、环保警示标语,时时提醒师生爱护绿地、爱护生命;教室、宿舍张贴“请节约用电”、“请节约用水”的告示语,以无声的形式宣传节能的意义。“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倡议书》、黑板报、宣传标语、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德育园地》小报,处处是环保宣传的阵地,时时有环保宣传的教材。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深扎在每一位师生心中,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
  用绿色的理念管理学校,以良好的绿色教育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从工作生活细节入手,提倡教师无纸化办公,提倡节约水电和回收资源;取消师生校内标证消费,全部改用打卡消费。加大改善环境力度,严格控制校内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改造食堂锅炉,减少环境污染;设立废旧电池收集箱,统一收集处理废旧电池;生活垃圾分类放置,统一收集,专人管理。绿色不仅在满目繁花、遍地翠绿中,更在师生的举手投足里,学校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划分班组绿化责任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校园的绿化、卫生管理,既培养劳动习惯,又增强责任感,成为校园管理的小主人。学生们手握扫帚,让美丽的校园纤尘不染;他们拾起纸屑,让洁净的校园整洁依然。
  漫步校园,绿树掩映,青草依依,到处绿意盎然;楼前屋后,妖艳的花朵尽情吐露芬芳;花架上、墙壁上,花藤叠翠,像一道道绿色瀑布,点缀在校园之中。花园式的校园,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自然气息与人文色彩和谐融洽,莘莘学子在这里放飞理想求知成才,绿色教育促进学校实现持续发展。
  “常有绿韵伴书香”。如今,美丽的南安一中,处处是绿色景象,人人是绿色使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努力打造生态校园实现持续发展的示范性高级中学走出去的每一位学生,把良好的环境素养带给社会,带给自然,带给美好的明天!
  (本文选自2004年10月1日《环境与发展报》)
  五、康美纺织漂染厂环境保护侧记
  康美纺织漂染厂是南安市康美镇的重点企业,主要为鞋厂、包袋、服装外贸出口的厂家漂染加工所需纺织品棉布点等用料。厂内有二条轧染生产线、22台卷染机,包括丝光、磨毛、预缩及全套流水线的配套设备,年生产1000多万米棉布。2003年纳税104万元,被南安市政府和康美镇政府评为“2004年度明星企业”。
  康美纺织漂染厂成立于1992年。该厂从小到大,稳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重视保护环境,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该厂注重做好环保设施“三同时”工作,在1992年建厂之初就委托泉州环科所设计建成一套污水处理设施,此后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1994年、1997年、1999年先后3次对污水治理设施进行技改扩建,1999年12月8日环保设施通过泉州环保局的竣工验收,2000年10月通过福建省工业污染企业达标验收。2001年底为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的处理能力及回收利用,委托华侨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按国家有关标准重新规划和设计全套处理设施,于2001年底申报市计经贸委审批立项。2002年3月实施项目建设,当年年底土建工程全面完工,进入设备安装。整个工程分二期:第一期生化处理,占地3000平方米,投资430万元;第二期三级自然氧化降解处理,占地1万平方米,投资105万元。
  第一期全套处理工艺包括:废水集中调节处理、三级物化沉淀处理、厌氧处理、生化好氧处理、深度澄清沉淀过滤处理、滤压渣处理等工程,日设计处理废水1000吨。为保证整套工艺设备正常运行,其中再增加一套应急设施:竖流沉淀池、污泥浓缩池各1座,带式压滤机1台,生化处理池3个及配套设施。废水处理后保证达到GB4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的一级要求,主体工程于2003年5月28日完工并通过泉州市、南安市环保局的竣工验收。该项目在2003年11月被南安市政府评为南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上半年又开始实施建设第二期自然氧化降解处理工程。该工程总建筑三级自然氧化塘1万立方米,第一级池2000立方米,第二级池3000立方米,第三级池5000立方米。经处理后达标的水可以在三级池塘中经过120多小时自然氧化、降解。2004年7月已完成三级氧化塘的建筑工程及回收抽水站、抽水管道、水塔等配套设施。经过两个多月的回收运行实践,回收水可用于:染中、深色工艺用水,煤场用水,水处理化料用水及厂区内绿化用水等,基本可回收70%,氧化塘内还可放养鱼苗,每年可回收利用10万~15万吨水。在全套工艺的运行中还专门配备化验室,定时对每个工艺环节中的水进行抽样化验、测试pH值、COD等。并制定一系列废水处理设施操作规程和废水处理管理制度。
  为做好工业废水减量化,他们革新漂染工艺,把设备改造成由后往前逆流使用。在卷染工艺中,采取浅色先染、深色后染、同颜色集中连续生产,充分利用回收染液,达到节省能源又减少废水产生的目标。为充分利用能源,改善工人的劳动强度,技改新建1台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配1500千瓦背压式轮的电机组(2001年度申报南安市计经贸委审批和入项)。这台新锅炉运行后,原来旧的3台4吨蒸汽锅作为备用炉,在技改中把原旧锅房的烟囱拆掉,集中由新建的1座50米高的烟囱排放,并全部利用生产废水先作水膜除尘的用水(生产废水pH值在13左右),再回废水处理车间处理,使两方面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技术改造、科学管理、无害治理和综合回收利用等措施,南安市康美纺织漂染厂的“三废”污染降到最低限度,达到国家环保规定的排放标准。
  (本文选自2004年12月31日《环境与发展报》)
  六、全国环境优美镇——厦门市大嶝镇
  厦门市的海岛“后花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实现零排放,生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这一系列的成就使大嶝镇喜获“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成为第一个海岛型全国环境优美镇。
  厦门市翔安区大嶝镇由大嶝、小嶝和角屿三岛组成海岛型乡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1958—1982年“炮战”期间,这里曾经屡遭金门炮击,但大嶝人民始终坚守阵地建设家园。20世纪60年代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三岛”荣誉称号。历史上大嶝属金门管辖,距金门仅1800米,是进行两岸商贸的首选之地,是沟通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五缘”桥梁(地缘、血缘、神缘、商缘、政缘),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该镇拥有东南沿海最纯净的海域,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号称“天然氧吧”。保护文昌鱼、白鹭和白海豚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也位于该镇。
  《厦门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实施纲要》把大嶝定位为对台旅游商贸区。据此,大嶝镇提出“科技兴镇、商贸强镇、旅游旺镇”的发展思路。早在国家环保总局下达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文件之前,厦门市环保局就高起点编制《厦门市大嶝镇环境规划》,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及省市有关专家评审。厦门市环保局和翔安环保分局及时进行指导,积极推动,鼎力支持创建工作。
  创建伊始,大嶝镇成立由分管副区长和挂点副区长领导的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3人负责日常工作。镇政府与各村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各村、单位相应成立环保小组,建立工作制度,履行职责。该镇上下齐心协力,以“五抓”(抓组织领导,研究创建工作;抓规划引导,稳步推进;抓环保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抓全面整治,美化环境;抓生态建设,绿化家园)为工作思路,突破“两个难点”(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努力取得“三大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针对大嶝岛内无工业企业,岛内产生的污水全部为生活污水且淡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在厦门市环保局支持50万元后,该镇建成1座日处理300吨的污水回收站。经处理消毒后的水用于灌溉和绿化,彻底改变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或直接排入大海、池塘的情况,实现污水零排放。这一举措既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农村农田缺水状况,有效达到营造绿色海岛目标,又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仅确保两季红萝卜正常灌溉用水,农民就稳定增收500万元,节约自来水费用20万元。
  垃圾处理方面,该镇将有害的生活垃圾运送到厦门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使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嶝镇的9个行政村和镇直机关各自建立一支卫生保洁队伍,各村专门设立生活垃圾临时收集点,由保洁员上门统—收集,集中填埋,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此外,全镇还开展洁净家园灭“四害”、除病源活动,规范畜禽养殖,市、区政府专门下拨120万元建成水冲式卫生厕所40座,专人管理,基本上达到便池无积粪、无尿碱、无臭、无蝇,村庄环境整洁优美。
  大嶝镇是厦门市的海岛“后花园”,生态区位条件独特。因此,大嶝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顺势而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2005年,该镇拥有生态林、国防林、防风林等林地2942亩,森林覆盖率40%,绿化面积33627平方米,人均达到12.2平方米,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0%。该镇还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绿色产品,严格实行休渔制度,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该镇的紫菜、鲍鱼、珍珠、海蛎享誉海内外,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同时,还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着力培育隔海看金门、海岛风景旅游、战地旅游等休闲生态旅游产业,完善新增景观四处——白哈礁、沙滩、环岛路、战地观光园,为生态园区发展和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奠定基础,形成与海外游客生态旅游对接系统。该镇还专门建设对台小额商品贸易市场,努力拓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大嶝镇镇长郭三温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尝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甜头,决心把大嶝镇建设为蓝天碧海、环境优美、文明礼貌、秩序井然的生态文明镇。”
  (本文选自2005年3月25日《环境与发展报》,作者吴烈文)
  七、福建省大型重点企业环保撷英
  (一)福建雪津啤酒集团公司和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推行清洁生产
  1.福建雪津啤酒集团公司
  福建雪津啤酒公司是国家“七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大型啤酒项目之一。1987年7月建成投产。公司依靠科技兴企,坚持深化改革,注重环境保护,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生产规模由初期的3万吨/年迅速发展到2001年的33万吨/年,其主导产品“雪津啤酒”系列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福建省名牌、全国啤酒行业优质产品和中国品牌啤酒,1998年被评定为“福建省首批著名商标”。
  自啤酒在市场上走俏,啤酒行业就没有停止转动“追风逐波”的轮子。熟知竞争规划的掌门人——雪津啤酒公司的董事长陈志华认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靠科技力量推出自己的品牌。”凭着多年潜心研究啤酒市场经验的公司领导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追求纯正清洁、无污染的产品已成为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社会进入环保时代,人们追求绿色时尚,作为文明、环保、现代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将是所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打好“环保”牌,产品就有进入市场的“绿色通行证”,“雪津”品牌要上档次必须从环保上做文章。公司首先从审计入手,起草清洁生产审计工作计划,组建由生产经理、车间主任、环保人员等参加的清洁生产领导小组和清洁生产审计小组,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力求清洁生产从源头做起,于末端见效,并结合技改果断拿出扎实的三招:
  在生产全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如原2万瓶/小时保加利亚灌装线吨酒耗水达6吨以上,能耗大,效益差。为降低生产成本,削减污染源,公司耗巨资改造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3.6万瓶/小时灌装线,使吨酒耗水降低2.5吨;采用脉冲气力输送器出糟,替代水冲糟,酵母干燥回收、冷却水、循环水的循环利用,杜绝跑、冒、滴、漏,不但使公司的吨啤酒耗水量从原来的15吨降至9吨左右,而且使原污水中的CODcr浓度从原来的2000mg/L降到1000mg/L左右,有效地降低末端治理负荷。
  加强末端治理工作。公司前四期工程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16条“活性生物滤塔过滤——射流曝气活性污泥法”(以下简称ABF法)处理工艺,日处理能力为1.08万吨。ABF法相对其他好氧处理工艺来说有许多优越性,如处理稳定效率高、较耐冲击和污泥膨胀机会少,因此顺利地通过了验收。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环保技术的发展,ABF法处理工艺电耗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在五期技改工程时毅然放弃这一成熟的工艺,大胆采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国产化的UASB工艺,增设废水处理厌氧段并对ABF法进行改造,形成“厌氧—好氧”相结合的新工艺(简称U—A法),日处理能力可达9000多吨,基本上可满足公司现有啤酒生产规模所产生的污水处理要求,并且顺利地通过验收,不但运行稳定而且降低近65%的运行费用并可加收5000m3/日左右的沼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锅炉燃煤烟气经处理达标后通过65米高的烟囱排放,确保了雪津公司周围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符合GB3095—1996二级标准。
  建立完善的环保管理机制。将“三废”治理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保管理由1名副总亲自抓,执行层层负责制,把环保工作列入年终考评内容,先后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环保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经济承包责任制》、《化验监测制度》、《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保证环保设施安全、高效、低耗运行,保证污水全部达标排放。2000年的CODcr、SO2、烟尘排放量分别达到市政府下达的排放总量指标,为确保完成环保“一控双达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福建雪津啤酒集团公司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成为模范的“绿色工业”,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环保先进单位,产品信誉因此也明显提高,市场销路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同步发展。
  (本文选自2001年1月6日《环境与发展报》,作者黄玉清、郑平凡)
  2.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
  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地处泉州泉港开发区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所在的湄州湾,水深港阔、不淤不冻,被专家誉为“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避风港。该厂于1993年全面建成投产,年加工原油能力为400万吨,主要产品为无铅汽油、轻柴油、煤油、商品液化气,主要销往福建、广东、江苏、浙江、海南等省,其中汽油还出口到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炼油厂区两旁绿树如荫,种满可吸附硫化氢的植物——夹竹桃。该公司从1996年开始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成立清洁生产审计领导小组,并制定配套的环保管理标准,建立并完善检查、考核制度。每年下达按月考核的环保指标,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各生产车间也相应制定分级控制指标,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同时使各岗位各司其职。为提高职工的环保意识,公司进行入厂教育,加强对新入厂工人、大中专毕业生的环保教育,并邀请中石化总公司和省环科所的专家来厂讲授有关清洁生产的知识。
  为从源头上降低排污量,该公司成立专门的监测室,采取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及时通知有关车间,使车间操作工能根据数据及时调整操作参数;开展污水处理中间过程的监控分析,对每一个工艺流程的主要控制指标采取跟班监测,使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在搞好污水监测的同时,还加大对环境大气、废气和噪声的监测力度,监测点位已覆盖所有的污染物排放口。
  在清洁生产中,该公司不断强化环保技改工作,全面实施废水、废渣治理技术改造,做好废气治理技术储备;引进废水治理设备,完成厂区污水处理场技术改造;引进碱渣处理装置;实施节能降耗流程。
  不少企业认为,投资搞环保只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但炼油公司却认为,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省炼油公司第一期投入1.6亿元建成含硫污水汽提、碱渣处理、硫黄回收、污油回收、污水处理场等环保设施;第二期又投入3832万元新建库区南污水处理场、重油催化CO燃烧、成立“海通环保公司”;三期投入6000多万元建成熄灭火炬系统,减少大气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后,公司水耗量、燃料油消耗量、燃料气消耗量相应降低,还可回收生产硫黄、塑料米。企业的效益并没有降低,反而一年比一年好,已累计实现利润48.48亿元。
  (本文选自2002年5月24日《环境与发展报》,作者魏然)
  (二)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严控新污染源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钢铁工业联合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三钢建厂时工艺和设备比较落后,环保历史欠账较多,同时生产工艺流程长,年燃料、原料吞吐量大,环境保护的任务比较艰巨。
  2001—2003年,三钢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规定,新建项目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建设,执行率达到100%。根据三钢整体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要求,公司制定了“十五”环保治理规划,确保三钢发展实现增产不增污、增效还减污的奋斗目标。该公司及时完成三号高炉改造竣工监测验收工作。上报申请开展年产200万吨钢规模整体环境影响评价,编写《三钢“十五”规划生产与环保发展简介》,配合三明市环境监测站制定《2003年度三钢“一控双达标”监测工作方案》,并编制“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得到省环保局的批复。
  1.建立责任制和监管制度
  三钢在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经济状况,制定环保责任考核指标,纳入全厂内部经济责任制中,层层分解落实,按月严格考核、赏罚分明;加大生产现场及环保设施检查的力度,提高环境监测频次,污染源点巡回检査制度,及时掌握全公司环保工作的动态;把环保管理渗透到生产操作工艺中去,对高炉、转炉、加热炉规范工艺操作纪律,转炉要求降罩操作、封堵出钢品,严格控制冒烟的频率和浓度;健全环保设施运行维护、操作规程、台账记录等制度,全公司共建立包括环保经济考核、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规定、环境监测等60多项技术管理制度,建立环保设施管理台账和运行指标月统计报表制度,加强环保设备的点检、维护,设备的完好率和运行率均达到95%以上。根据上级环保部门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三钢在用放射性物质方面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制定环保系统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及各分厂单位的分预案,加强对污染事故的预防、控制及处置管理;及时申办三钢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排放临时许可证;填报排污申报表,按时足额地缴纳排污费。
  2.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该公司始终坚持环境教育宣传的先导作用。公司将每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联系三钢实际情况,加大“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通报企业内部环保现状和治理工作进展情况。
  该公司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纪念“6·5”世界环境日的机会,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扩大环境意识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同时利用电视等新闻媒介播放环境教育的录像,选登环境科普文章。每年还表彰一批环保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3.举办培训班和发布环境质量周报
  该公司每年均举办环保操作岗位技术骨干培训班。厂区环境空气质量周报在《福建三钢》发布的基础上,实现在公司局域网安全环保网页上发布,使三钢的员工对自己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
  4.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2002年3月,公司总经理李彦提出三钢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做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既产一流钢材,又创一流环境。这项认证工作关系重大,任务繁重,在完成培训摸底、环境初始评审、环境手册及程序文件编写等工作基础上,6月开展环保员ISO14000标准培训,召开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试运行宣传贯彻大会,研究制订较为详细的贯标工作计划,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中涉及的环境法律法规、环境记录、基本知识、工作要求与计划,上传至安环处网页,利用局域网资源及时传递工作信息,并完成《环境手册》及《程序文件》的编写,积极着手宣贯、贯标等体系试运行工作,按工作计划积极推进环境内审工作。2003年6月25日,该公司正式取得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证书。
  (本文选自2004年4月14日《环境与发展报》)
  (三)福耀玻璃集团公司严格环保管理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耀公司)位于福清市福耀工业区,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是一家“环境保护行为A级企业”,产品销售世界各地。
  福耀公司2001年4月通过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ISO14000认证。自此,公司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管理机构,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改善环境现状。严格按照《污染物排放许可》的指标编制工艺要求,加强管理,进行污染物浓度控制。2001—2004年,该公司污水排放浓度均达到GB8979—1996一级标准,排放污水总量也远远低于许可中的允许污水排放量要求,烟气排放达到GWPB3—1999二级标准,噪声排放达到许可中要求的GB12348—1990三级标准。
  1.污水排放
  福耀公司监测的生产污水主要指标浓度:CODcr>20mg/L,SS<60mg;CODcr远远低于GB8979—1996一级标准。福耀公司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级沉淀循环利用的方法重复使用生产用水。同时,建立总量削减管理目标,目标分解到各级单位,用水总量降至原有水平的50%以下。
  2.大气排放
  尽管该行业对大气污染较小,但出于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执著,仍然努力改进工艺,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会计部门每年都会制订辅料削减计划,监督公司辅料使用量,把空气污染降至最低程度。
  3.危险废弃物管理
  福耀公司长期与有资质的福建省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专业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首先根据厂家提供的物资安全资料表或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识别各种生产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及制定控制管理措施并用文件的形式固化下来,发放到现场,由专人分类回收到专门危险废物存放点,同时,由专人监督运输到处置地点,并派人对处置地点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危险废物处置妥当。公司普通固体废弃物中占绝大部分的玻璃碎片实施二次回炉重新制成玻璃原片,对装玻璃原片的木条重新回收制成玻璃成品的包装箱。
  4·化学品管理
  福耀公司首先确认供应商有相应的资质证明,符合内部制定的环保等要求的情况下才允许供货,内部则是根据厂家提供的物资安全资料表或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制定内部管制措施,给现场员工配备相应的防护器具,确认符合仓储运输要求,并保证正确标识,使员工熟悉所使用的化学品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每月由相应部门进行监督,保证做到不会因非正确操作而导致人员伤亡或造成环境污染。
  5.嗓声管理
  2003—2004年,福耀公司集中力量治理噪声污染,对噪声较大的区域进行改造,花费数百万元配置彩钢板。如夹层4厂高压釜排气产生噪声较大,经技术改造后,将排气管直接通到下水管道中。整改效果很好,现场员工普遍反映噪声明显降低。
  福耀公司一直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该公司对于建设项目的环保要求,依法进行审批和竣工验收。按照环保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进行排污申报登记,按期缴纳排污费。该公司没有发现违反环境法律法规行为,也未发现有单位或个人投诉企业污染环境的情况。2002年进行的一次环境状况调查表明,周围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本文选自2004年8月27日《环境与发展报》)
  (四)冠捷电子(福建)公司严格污染物治理
  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位于福清市融侨经济开发区,注册资本为6980万美元,资产总值达7.7亿美元,员工8000多人,是一座闻名世界的从事各种电脑显示器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业务的企业。这家创立于1990年12月的高科技外商投资企业,占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
  1.导入ISO14000体系
  1997年4月,冠捷公司为有利于产品打人国际市场,率先导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当年12月通过该认证体系,成为中国内地最早通过该认证的企业之一。
  在ISO14000体系推广过程中,公司制定完整的环境管理系统,不断改善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并由总经理担任环境管理的总代表,对环境管理工作负总责。总经理每半年总结一次环境工作,并相应调整、制定各阶段的目标,配备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策划部门定期对环境和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进行识别,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和方法,形成程序文件。执行机构则根据程序文件进行日常环境管理和维护工作。该公司配备专门的环境管理人员配合公司各个部门进行环境治理,监督机构则负责定期检查环境管理的执行情况,及时提出问题,责令职能部门改正。
  公司还制定一系列辅助措施,保证环境管理的顺利实施。该公司对普通员工进行环境知识培训,发放环保卡片、手册,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气氛。对专门负责环境管理的员工进行再教育,使其接受环境管理方面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公司利用各种途径向周边地区、企业及员工介绍公司环保目标和管理情况,向员工征集环境管理意见,对有效建议提出者给予奖励。并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自导入ISO14000管理体系后,公司投入近300万元,用于污染物治理设施建设。2001年,由于产能的增加,又投资70多万元,用于污水设施扩建工程,自觉遵守环保“三同时”制度。
  2.严格环境治理
  冠捷公司遵守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有关政策,实施清洁生产,取得明显成效。
  (1)严格固体废物管理。该公司将固体废物分为生活垃圾、工业下脚料、危险废物,每天由清洁工拣出难降解废物并运往可防雨水、专门存放垃圾的垃圾房内,由外部的废品回收入员将可再利用的废物拣出,并负责垃圾房内的卫生清洁,剩余之物由福清环卫所清理运出。工业下脚料主要是塑料、废纸、废金属线、废旧木栈板等,通过招标方式,交给合格单位回收利用。危险废物主要是废有机溶剂、农药瓶(袋)、油漆桶、废日光灯管等,对其有效收集后(收集期间实行符合国家要求的管理),按五联单要求,将其交由省固废处置中心处置。医疗垃圾经环保部门批准后,与福清市医院签订合同,每天收集公司医疗垃圾、打包、密封后送往福清市医院处理。
  (2)严格废水处理。该公司投入巨资建立污水处理站,配备专职的环境管理人员,采用接触氧化法、接触沉淀法等相关工艺,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要求。
  (3)严格废气处理。车间生产线上的焊锡炉产生粉尘、铅尘等有毒气体,为此专门购置排尘吸附系统,在终端设吸尘罩,将产生的废气及时排出。燃煤锅炉废气采取水膜尘方式进行处理,去除率达96%以上。废气的排放均达到相应的国家排放标准。
  (4)严格噪声污染防治。该公司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空压机房和A/I插件车间,在选择机器设备时就选择有防噪措施的设备,并在车间进行防噪改善。
  冠捷公司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产品能够顺利突破西方国家绿色壁垒,遍布世界各地。2003年,各类电子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二位,产值达171亿元人民币,国内销售39亿元人民币,出口额达131亿元人民币。
  (本文选自2004年8月27日《环境与发展报》)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2001-2005年间福建省的环保工作,记述了陆地环境质量、海域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保科研和学术活动、法制建设、环境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