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生态学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888
颗粒名称: 一、环境生态学调查
分类号: X923.2
页数: 2
页码: 76-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1—2005年福建省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环境生态学调查的情况。
关键词: 成果调查 环保生态 福建省

内容

2001年9月,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并决定调查工作由省环保局牵头,省经贸委、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统计局、海洋渔业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各地均成立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项经费,开展调查。课题组最初设计资料收集的基本单元为乡镇,时间为1986年和1999年两个时段,内容包括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重要生态要素和对生态环境有主要影响的产业和资源利用状况、城镇环境、农村环境、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25个项目。2002年5月底,国家环保总局正式下达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工作任务,调整调查基准时间为1986年和2000年,课题组重新部署调查工作。至2002年8月,基本收集各县(市、区)调查表格、数据5万个,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审查,开始编写调查报告。8月底,调查报告初稿征求各厅局和有关专家意见。修改后的《福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共有26万字。
  《福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基本结论如下。
  福建生态环境特征突出。地理单元对外相对独立,区内密切关联;海陆兼备,山海互补;多山丘,少平原,土地资源紧缺;海岸曲折,港湾、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配不均;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多山地丘陵、多季风暴雨、土层瘠薄和生命物质多集中于植物活体地上部分交织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特殊脆弱性使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重建成为福建生态安全和稳定的中心环节。
  由腹大口小的海湾和河口所组成的海岸带是福建海陆之间自然和社会经济密切关联和交流的界面,其生态环境的保育是福建山海协调互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福建生态环境总体较好。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少,是全国土壤侵蚀率较低的省份之一;陆地水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主要水系水质多数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海水水质和表层沉积质量总体较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规定标准。
  尽管生态环境总体上趋于好转,形势仍较严峻。在森林总面积增加的同时,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针叶林化、幼龄化严重,人工群落树种单一,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减退。
  外来物种入侵呈上升态势,引种的米草疯长蔓延,造成严重危害,本地原有的不少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逐渐消失。
  土地紧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由此引起的生态问题与日俱增;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施用量急剧增加,有机肥比例明显下降,地力趋于衰退;水土流失面积虽然减少,但园地水土流失问题仍较为严重,采矿和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化肥和农药、乡镇企业、规模化养殖和农村生活废弃物引起的面源性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酸雨污染呈加重趋势,城市空气总悬浮颗粒物超标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高,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塑料制品引起的“白色污染”仍较严重。
  近岸海域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海水养殖污染加重,海域底质重金属含量不断增高;部分海湾、河口和城镇邻近海域环境污染较严重;一些海洋与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赤潮和海洋污染事故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已成为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
  由于经济密度加大和人为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快,危害日益加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2001-2005年间福建省的环保工作,记述了陆地环境质量、海域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保科研和学术活动、法制建设、环境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