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环境监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86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环境监测
分类号: X83
页数: 10
页码: 64-73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01—2005年福建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福建省

内容

2003—2005年,福建省启动环境监测体系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建成18个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2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各监测仪器总值增至两亿多元。2004年,开发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有6个设区市确定6个地面生态站建设点位。全省有66个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2005年,福州、泉州等9个环境监测站通过标准化建设验收。各监测系统坚持环境质量分析会制度,并通过网络向各级政府和社会通报环境质量情况。
  第一节 机构
  一、省属机构
  (一)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2001年,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70人,在编人员60人,其中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业人员54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90%;在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32名,中级职称15名,初级职称5名;工人6名,其他人员4名。监测中心站内设8个科室:办公室、总工办、中心实验室、综合技术室、水质监测室、大气监测室、质控室、生态室。是年,该站被评为“全省环保系统‘一控双达标’工作先进集体”。
  该站行政上隶属于福建省环境保护局,业务上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指导,是具有监督管理职能的社会公益性科技事业单位、国家环境监测一级站,是全省环境监测的网络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是全省环境监测业务的最高技术仲裁单位,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执法实施技术监督、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二)福建省辐射环境监督站
  2000年,福建省辐射环境监督站人员增编至20人,升格为正处级。2005年,在编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5人。内设8个科室(即办公室、总工室、质控室、管理室、监测室、分析室、应急室、评价室)。
  该站拥有各类监测仪器设备118台(套),具备可以检测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土壤、空气、水中放射性的五大类检测能力。(三)福建省湄洲湾环境监测站
  2002年起,该站工作重点从湄洲湾区域扩大到全省近岸海域。该站还与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厦门大学环科中心、华侨大学、莆田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及沿海各地市环境监测站、环科所等单位开展业务联系,建立起全省性的近岸海域监测网络和研究平台。
  2005年6月,该站于甫田市中心市区荔园路与东圳路交界处规划建设一幢占地0.32公顷、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监测综合楼,已取得规划部门出具的选址意见书。是年,在岗人数11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人员9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82%;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初级职称各4人。实验室用房面积340平方来,办公、辅助用房面积11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气象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仪、分子荧光仪、红外测油仪、荧光显微镜等,设备资产达209万元。
  (四)福建省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环境监测站
  2001年12月,该站地面站房建成,2002年4月,完成大气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工作,同时配套建设一座10千瓦水电站,为大气自动连续监测提供电源。2002年12月29日,该站正式开始运转监测,能监测的项目有S02、NO2、PM10、CO、O3、CO2及五项气象参数(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
  该站作为全国首个建成并开展监测的国家大气背景值监测站,负责为本区域乃至全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和预测及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提供准确的背景参考。
  2005年,全站人员达9人。
  二、设区市机构
  2001年,全省9个设区市均设有环境监测站,核定事业编制323人。2005年,9个站在编人员335人,其中,高级职称59人,中级职称113人,初级职称61人;从学历组成情况看,有研究生13人、本科生152人、专科生68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63人。
  三、县(市、区)机构
  2001年,县(市、区)级监测站74个,编制622人。其中,事业编制622人,在岗人数732人。各监测点有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53人,初级职称310人;从学历组成情况看,有研究生3人、本科生213人、专科生200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306人。
  2005年,全省县(市、区)级监测站74个,编制665人。其中,事业编制662人,在岗人数736人。各监测点有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200人,初级职称305人;从学历组成情况看,有研究生4人、本科生232人、专科生270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220人。
  第二节 监测体系工程建设
  2001年,启动环境监测体系一期工程,对4个一级站、8个二级站和31个县级监测站进行建设,投入资金4344.5万元,采购仪器设备2397套。其中,大型仪器63台(套),常规监测仪器设备1708台(套),应急监测仪器设备71台(套),办公设备444台(套),监测车21辆。按照国家规范化建设基本仪器设备的配置标准,监测站的基本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200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作为“数字福建”应用的项目之一,以省直宽带网、移动通信和电信网络为依托,采用信息传输手段,建立一个覆盖全省的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利用先进技术对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和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施在线监测监控。
  2003年,启动5000万元的环境监测体系二期工程建设。是年,闽江沙溪水汾桥、竹岐、长乐白岩潭、九龙江西陂、江东桥,敖江霍口、晋江石砻等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福州三孔闸内河、敖江山仔、上杭汀江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建。6个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站建设工程启动。泰宁等4个县(区)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省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开展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工作。
  2004年,建成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省及设区市分别建成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分中心,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以及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实施在线监测监控。是年,福建省省级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通过专家评审并投入试运行。2004年底,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与设区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分中心进行联网,形成全省统一的环保信息网。该系统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视频和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等技术,对省控重点污染源、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等实行在线监测监控。全省建成8个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1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应急监测车载流动实验室以及厦门、福州市的应急监测车投入使用。全省有66个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开发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在6个设区市确定6个地面生态站建设点位。
  2005年,继续实施环境监测体系二期工程。是年,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总值增至2亿多元。建成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32套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9个环境监测站通过标准化建设验收,启动生态监测工作。全省水、气、声监测断面(点值)增至4434个,省监控中心和福州、三明、泉州、南平、漳州各地的监控分中心已初步建成并试运行。省监控中心初步实现对70个重点污染源、13座污水处理厂、20个大气自动监测点、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在线监测监控。此外,还实现对全省98家企业、126个点位的重点污染源实行24小时监控或在线监测。
  第三节 监测网络
  一、国控监测网络
  该网络是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的主体,监测网内各单位每年向国家上报监测数据。
  2001年,国家级监测站位(以下简称国控站)都是单位组织成员,福建省参加国控站的环境监测站有5个。其中,福州市环境监测站承担所辖地区地表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城市降水、环境噪声监测;厦门市环境监测站承担所辖地区地表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城市降水、环境噪声监测;三明市环境监测站承担辖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城市降水监测;泉州市环境监测站承担辖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噪声监测;福建省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监测站承担大气环境质量及降水监测,直至2005年不变。
  二、省控监测网络
  2001年,该网络由9个设区市环境监测站及福清、长乐、永安、邵武、建阳、建瓯、福安、龙海、南安、福鼎、漳平、晋江、石狮、武夷山14个县级市环境监测站组成。23个城市环境监测站每年完成省环保局下达的环境监测任务,包括省控地表水(含湖库、内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城市地下水、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城市降水、环境噪声监测及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监测,并按要求上报各类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直至2005年不变。
  三、设区市监测网络
  2001年,该网络由设区市环境监测站及辖区内县(市、区)环境监测站组成,完成各设区市环境保护局下达的各项监测任务。同时,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参加东亚降水监测网络的监测,监测项目、周期及报告按东亚降水监测网的要求执行,直至2005年不变。四、县(市、区)监测网络
  2001年,该网络由县(市、区)环境监测站组成,完成各县(市、区)环境保护局下达的各项监测任务,直至2005年不变。
  五、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1995年,该网络由国家环保总局和沿海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监测站组成。福建省沿海的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及省湄洲湾环境监测站为其成员单位,直至2005年不变。
  第四节 监测范围
  一、水环境质量监测
  2001—2005年,统一规范水环境监测技术,对《福建省水环境监测技术规定》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福建省水环境监测技术规定》,调整部分断面,增设省界、市县之间的交界断面。在各大水系共布设地表水监测断面121个,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40个,城市内河监测断面29个,湖泊、水库监测断面11个,地下水监测断面8个。近岸港湾海域水质监测站位65个,入海河口水质监测站位11个。
  (一)饮用水源
  2001—2005年,对9个设区市的22个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有关县级市的18个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进行水质监测,其中龙岩市的莲花山水厂和曹溪水厂取地下水作为水源地。设区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每月监测1次,县级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逢单月监测。
  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项目有28项,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氟化物、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类、粪大肠菌群(或总大肠菌群)、汞、砷、铅、锌、铜、镉、六价铬、硫酸盐、总氮、氯化物、铁(或溶解性铁)、锰、硝酸盐、硒。2003年开始统计水厂取水量指标。
  (二)地表水
  2001—2005年,在12条主要河流上设置121个省控监测断面。2001年,按水期开展监测,即一年监测3次。2002年,调整地表水监测采样频次,按季度开展监测,即—年监测4次。从2003年1月开始,逢单月采样,每年监测6次。根据所设置的监测断面和所规定的监测频次在总体上反映主要水系的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
  (三)地下水
  2001—2005年,在福州市、莆田市、漳州市和龙岩市开展地下水质监测工作。地下水每年监测2次,监测项目包括内河水质监测项目19项。其项目为:水温、pH值、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挥发酚、氰化物、铁、锰、汞、砷、铅、镉、六价铬、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
  (四)近岸海域海水
  全省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达65处,其中,宁德、福州各12处,莆田、泉州、漳州各11处,厦门8处。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值、盐度、DO、COD、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汞、铜、铅、镉、石油类和叶绿素a等,监测频次按《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技术规定》执行,每年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各监测1次。
  (五)远岸点海域海水
  2003年,福建省近岸海域设8个远岸监测点;2005年设11个,采集海水样品89个,水质类别为二类,占84.8%,比上年有显著好转。
  二、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和福州、厦门、三明、泉州4个城市列入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莆田、漳州、南平、龙岩、宁德、福清、长乐、永安、晋江、石獅、南安、福安、福鼎、漳平、龙海、邵武、建阳、建瓯、武夷山等19个城市列入福建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全省共布设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75个,降尘点位70个,硫酸盐化速率点位74个。
  (一)城市大气和降尘
  全省23个城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例行监测。必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龙岩、南平和永安建立空气自动监测站,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其余城市开展月报,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勻的12个监测日,每日不少于18个小时;降尘每月采样28天以上。
  (二)酸雨
  全省23个城市开展降水酸度监测,共布设50个测点,逢雨必测。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要求,23个城市完成2002年度、2004—2005年度全省酸雨普查。监测项目为降水pH值、降雨量;福州、厦门、三明、龙岩、泉州和南平开展降水离子组分监测,测定电导率、SO₄²⁻、N0₃⁻、F⁻、CL⁻、NH₄⁺、Ca²⁺、Mg²⁺、Na⁺、K⁺等项目;漳州开展降水阴离子监测;甫田和宁德开展电导率和SO₄²⁻监测。
  三、城市噪声监测
  福州、厦门两个城市列入国家噪声监测网。泉州、莆田、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长乐、福清、晋江、石狮、南安、龙海、漳平、永安、建瓯、建阳、邵武、武夷山、福安、福鼎21个城市列入省噪声监测网,开展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监测。大部分县级监测站也开展噪声监测,全省共布设区域环境噪声点位2894个,在318条主次干道布设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870个,布设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85个。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福建省志 环境保护志(200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2001-2005年间福建省的环保工作,记述了陆地环境质量、海域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保科研和学术活动、法制建设、环境管理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