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九章 地质环境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国土资源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737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地质环境管理
分类号:
X21
页数:
22
页码:
160-181
摘要:
1
关键词:
福建省
地质
环境管理
内容
福建省是中国东南部多山地区,境内峰峦叠嶂,丘陵起伏,河谷与盆地错落相间,中山和低山约占全省面积75%,丘陵占15%,平原仅占10%。自然斜坡十分发育,境内地层发育较为齐全,构造条件复杂,岩石风化强烈,具备发育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是福建省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据不完全统计,仅1999一2000年,全省就发生地质灾害38494处,已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的有3920处,死亡370人,地质灾害死亡人数位列全省灾害死亡数的前列。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6亿元。
2003年7月,省政府批准公布《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省划分中、东、西部三个地质灾害防治区,并建立完善地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省、设区市、县(市、区)三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开展山区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完成重点国土开发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利用先进的防治手段,配备现代化设备,建设应急反应快速、高效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各市、县(区)普遍建立气象预报机构,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监测,防患于未然。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水利、建设、交通、教育、地勘等部门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实行挂牌督办。
2005年,全省挂牌督办点46个,投资2125万元,重要地质灾害点临灾转移49.6万人。在工程建设时,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科学论证,稳妥处理。
第一节 地质灾情调查
1991年,对九龙江、晋江流域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九龙江流域多处发生滑坡、地裂缝地质灾害,90%以上是人为活动引发的。龙岩地区多处出现地面塌陷,主要是由该地区石灰岩溶塌陷而造成。泉州、漳州等地区因城市建设降水工程而造成局部小范围的地面沉降,并出现部分地面建筑物倾斜、开裂等现象。
在1991一1992年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较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分布在福州市区,主要因地下热水的过量开采而引起。沉降面积约9.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678.9毫米。由于地面沉降发生于市中心繁华商住区,对地面建筑物危害较大,同时对城市地下管网亦有一定影响。
1993年开始,福州市控制地下热水开采总量,地面沉降没有加剧。
1994年地质灾情调查中,古田县黄田镇数栋水口库区移民房屋被泥石流冲毁,30人死亡。
1996年8月6—10日,受9610号台风减弱的低气压影响,降雨云系长时间停留在龙岩地区上空。全省5县市均下暴雨,其中长汀县8小时降水量370毫米,日降雨量达384.1毫米;永定县连续3天大暴雨,过程降雨量达407毫米;长汀县过程降雨量402毫米。龙岩市发生数百处地质灾害,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28.91亿元,242人被压死或淹死,284人失踪,受灾人口达73.3万人,房屋倒塌14.88万间,13万人无家可归。永定县下洋镇月流村8月8日发生泥石流,流失土方量3万立方米,致使30人死亡,30多间房屋和300多亩稻田被摧毁。8月,华安县高安一马坑一带发生5处泥石流,死亡13人,伤4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万元。
1998年6月12—24日,政和县境内连降暴雨,过程降雨量637毫米,局部超过750毫米,其中6月21日20时至22日8时,12小时内降雨量达136毫米,局部超过160毫米。引起山洪暴发,山体多处发生滑坡,主要分布于外屯乡洋屯、下坪村,星溪乡念山、东峰,铁山镇凤村、大岭村,城关镇熊山、胜利村等地,断断续续长达42公里。6月21日深夜,外屯乡车潭村老碓厂自然村山体发生滑坡后形成泥石流,毁坏房屋8座,压埋居民42人,其中伤9人、死亡28人、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万元以上。
1999年,在永安市开展地质调查与区划试点。而后,在各县(市)相继开展此项工作。在闽北地质灾害调查中,发现武夷山北段、鹫峰山东北部、戴云山东南部和北部存在4个气候性的地质灾害多发地段。1960—2000年的41年中,武夷山北段的浦城、武夷山、光泽分别发生10次、5次和5次气候性地质灾害;鹫峰山东北部的福安、宁德、周宁、寿宁各发生8次、5次、5次和4次;戴云山东南部的安溪、华安、漳平、永春各发生14次、12次、6次和4次;戴云山北部的闽清发生9次。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区为1~3次。
内陆山区的气候性地质灾害主要由梅雨造成,多发生在春季。而南部及沿海地区的气候性地质灾害主要由台风暴雨造成,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浦城和武夷山发生的15次灾害中,均由春季梅雨造成,而安溪发生的11次灾害中80%是由台风暴雨造成的。
经调查,1960—2000年的41年中,共出现较大规模的气候性地质灾情157次,年均3.8次。超过10次的年份有1983年、1990年、1992年、1996年和1998年,1998年达27次,为最多年份。一年之中,气候性地质灾情主要集中出现在5—9月份,6月份为最多,5个月的次数占总次数的86%,与强降水的时间分布基本吻合。秋、冬季则基本不出现气候性地质灾害。
2001年,发生较大地质灾情61处,因灾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1999一2001年,已调查滑坡2615处、崩塌1232处、泥石流43处,分别占调查地质灾害点的66.7%、31.4%、1.1%。调查地面塌陷30处,其中岩溶区塌陷13处、矿山采空区塌陷16处、其他类型地面塌陷1处。
2002年,16个县(市)完成地质灾情调查。是年6月30日,安溪县剑斗镇内园胡丘小煤矿发生地面塌陷,10人死亡。
2003年,27个县(市、区)完成地质灾情调查,调查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查出地质灾害点7642处,其中滑坡3816处、崩塌1966处、泥石流66处、潜在不稳定斜坡1475处,其他319处;直接经济损失2.781亿元,威胁人员168672人,威胁财产6.575亿元。当年,全省发生71处较大的地质灾害,其中滑坡54处、崩塌13处、泥石流2处、地面塌陷2处,因灾死亡5人,失踪5人,伤4人,毁田8000余亩,毁房840多间,直接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
2004年,开展地质灾情应急调查38批135人次。全年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11处,其中滑坡64处、崩塌42处、泥石流2处、地面塌陷1处、地裂缝2处,因灾死亡8人,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00万元。
至2005年,完成85个县(市)区第一轮的地质灾害调查。投入2550万元,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9516处,威胁人员27万人,威胁财产126.51亿元,基本查明地质灾害现状,积累大量基础资料。
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999年开始,省地质矿产部门开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报告包括:建设用地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评估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评估。对开展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评估单位自行组织具有相应职称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评审专家应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一级评估报告一般聘请5~7名专家,二级评估报告聘请3~5名专家;三级评估报告聘请2~3名专家。相应的行政机关对其评估成果实行备案制度。
1999一2000年,有73个建设项目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公路、铁路、水利水电设施、火电厂、管道、工业民用建筑、矿山等。2001年,评估121个项目,其中三级评估87项。
2002年5月1日起,实行评估员持证上岗。
2003—2004年,开展1343项地质灾害评估。
2005年,按国土资源部通知,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和论证,纠正连城县赖源乡灾后重建等45宗不合理用地问题。对屏南县龙虎岔水库等15个重大项目建设过程的防灾措施提出建议,制止不合理的项目投入。是年,举办4期评估员培训班,有320人获得评估员岗位证书。完成滑坡治理工程30余处,总投资1.108亿元。
二、气象预警预报
2002年8月,安溪县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全省第一家开展此项工作的县。9月,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与省气象局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试运行工作。预报等级统一划分为5级,其中1、2级为注意级,3级为预报级,4级为预警级,5级为警报级。
2003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起,避免14户69人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017.3万元。8月5日晚,南安市英都镇西峰英格村发生山体滑坡,导致该村一村民7间房屋倒塌,幸好预报及时,该村民一家8口已在灾害前安全撤离,未造成伤亡事故。是年,全省临灾前实施转移人数6000余人。
2004年,在福建电视台一套天气预报节目中预报3~5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17次,成功转移1215名灾民。抗击“艾利”强台风中,琅岐分局人员在巡查中发现金俘山海威楼后侧山坡出现险情,迅速组织人员撤离。次日7时,后山坡发生滑坡,土方量达3000立方米,掩埋裙楼,无人员伤亡。凡已进入群测群防机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无人员伤亡。
2005年,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53次,转移27.6万人次,成功预报33起,避免662人伤亡。
三、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2001年,选择安溪县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试点,并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16个县(市)区初步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2002年9月,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成立。该中心及其下属的龙岩、连城、永安、福州、莆田、漳州、东山等7个监测站组成全省专业骨干网络。
2003年,建立县、乡、村、点的群测群防预警点5542个,落实监测责任人6284人,义务监测员2000余人,危急分队130个。多数县成立以村委、民兵为主体的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开展群众性的监测。汛期期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
2004年4月,省政府批准福建省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方案,总投资334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拨款1462万元。至年底,建立群测群防预警点5637个,监测责任人6428人,义务监测员2000余人。省国土资源厅、各设区市都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2005年,对被列入省地市防治的400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建立与责任田、自留山挂钩的防灾责任制,监测责任人7429人,义务监测员2600余人。上杭紫金山、福鼎玄武岩等重要矿山实施专业监测。建成集信息、传递、查询、评估和决策发布于一体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安溪县自行开发的地质灾害管理系统被评为省科技三等奖。安溪县、南安市等57个重点县(市)的乡村分别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分队。
四、挂牌督办
2001年,实行重大地质灾害点的挂牌督办制度,由省国土资源厅、防汛抗旱指挥部、建设厅、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公布,挂牌督办24个省级重大地质灾害点。漳州、三明、泉州等市也对本地区103个重大地质灾害点实行挂牌督办,各级政府对这些挂牌督办点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在省级挂牌督办的24个点中,受威胁的有1759户12697人(其中,中、小学校舍7所,5026人),已投入资金1.2亿元,治理搬迁1343户6311人。省级挂牌督办点之一的浦城县古楼中心小学,为能如期完成防灾任务,贷款50万元用于滑坡治理与学校搬迁。市级挂牌督办的103个点中,已投入资金近亿元,实施搬迁和治理。挂牌督办制度的实行,强化了对防灾责任制落实的监督,促进了防灾措施的到位。
2002年,继续对15处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实行省级挂牌督办。各设区市根据本地实际也分别公布了78个市级挂牌督办点,落实防灾措施。
2003年,省国土资源厅对15处重点地质灾害点实行挂牌督办。泉州、南平、三明、南靖等市县也分别公布一批市、县级挂牌督办点,并对2001年、2002年督办点进行检查督办。仍受威胁的有640户3451人,其中学校2所816人。
2004年,对16处地质灾害点实行省级挂牌督办。公布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4112处。泉州、南平、三明、漳州、福州等市国土资源部门也分别公布一批市级挂牌督办点,并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分别采取搬迁、避让、治理、监测等措施,投资2125.3万元,治理和搬迁612户2315人。
2005年,省国土资源厅、教育厅、建设厅、水利厅和交通厅等部门联合作出决定,对福州市晋安区日溪小学滑坡、平潭县大练乡月举村红山滑坡等省内14个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点实行挂牌督办。要求各地政府实行防灾责任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抢护,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尽快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学校、建筑设施等进行检查,排除隐患,抓紧落实有关防御措施。是年,对省挂牌督办的46个点,投资2125.3万元,治理和搬迁612户2315人,重要地质灾害点临灾转移避让49.6万人。
第三节 地质遗迹调查
1985年7月,省地质学校对永泰方广岩地质进行调查。方广岩位于永泰城关东边20公里处。是一个天然洞穴。洞高20~100余米,洞宽60余米。洞内面积2000余平方米。永泰属于火山岩发育地带,怎么会有石灰岩岩洞?千百年来,这个神奇的谜吸引了不少专家与游客。洞之半壁,有“天泉阁”,取水帘之意。洞内有“大雄宝殿”、“观音窟”高悬岩边,地势险要。洞内岩壁有“入水蚊龙”、“出山猛虎”、“观音抱子”、“百鸟朝凤”等奇形怪石。它的形成与地质作用有关。该区分布多石帽山组火山岩,上部为一层厚数十米的流纹岩,其下部为200多米厚的凝灰岩,因岩性不同,流纹岩抗风化力强,故坚而不圮。凝灰岩结构较疏松易受风化,加以该区发育三组节理裂,故能形成100多米高的洞穴。洞顶的流纹岩形成所谓“一片瓦”的重要景点,保护天然洞穴免遭快速的剥蚀。
1985—1986年,省地质学校、省地质学会科学普查委员会对平潭岛地质进行调查。该岛面积278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五大岛,周围大小礁岛1000多个,称为“千岛之县”。海岛大部分地区为第四系海积层,丘陵山峰地区为中生代火山岩。最高山峰日君山,海拔434.6米。新生代晚期地壳升降频繁,迄今还保有6级海蚀阶地。由于海蚀作用,造就许多天然景点,有“仙人桥”、“仙人井”、“石镜”、“神龟爬行”、“沣洋石帆”,还有原为潟湖已升高15米、湖口不通海的三十六脚湖,一个有210万平方米的淡水湖。这些都是地壳升降海退海进所留下的痕迹。
1986年10月,省地质学会科学普查委员会联合省地质学校对玉华洞进行地质调查。玉华洞位于将乐县城东南8公里。地质构造位于永梅凹陷带的东北端,以石炭系上统船山组到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的灰岩组成。整个地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两组方块型断裂切割,形成断块,地下水沿裂隙带流动侵蚀、溶解搬运、重新沉淀,形成千奇百怪的石钟乳、石笋、石柱以及弯弯曲曲的溶洞。玉华洞与生成同一时代的银华洞、金华洞合称将乐三华。
1987年3月,省地质学会科学普查委员会联合省地质学校对麦斜岩进行地质调查。麦斜岩位于仙游县城东北21公里。主风景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海拔600~1000米,主峰云居山1006.5米。麦斜岩岩石为燕山晚期造山运动所形成的晶洞斜长花岗岩。其四周为侏罗纪南园组火山岩建造。岩性的差异使得麦斜岩花岗岩地貌独具一格,如鹤立鸡群,高耸人云,为莆仙沿海诸山之冠。麦斜岩素以石奇、洞怪而著称,总体可归纳于77景。麦斜岩还留有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的革命遗迹,已被列为革命文物保存。
3月,省地质学会科学普查委员会、省地质学校对九鲤湖进行地质调查。九鲤湖位于仙游县城东北25公里,九鲤溪上游。景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450~650米,是风景秀丽的天然石湖。湖底及四周岩石由燕山晚期晶洞钾长岗岩组成。花岗岩发育原生及后期垂直和水平两组节理,把花岗岩切割成各种形态,再经长期流水冲蚀、热胀冷缩、重力作用,使得岩石形成柱状、浑圆状、板状等各种奇岩怪石。从九鲤湖之巅缺口倾泻而下的瀑布,是九鲤湖绝妙景色。由于重力作用,花岗岩被切割崩塌而形成阶梯状,湖水至此,飞瀑奔跃,不可收敛。
4月,省地质学校对永安地质进行调查。位于永安市西北12公里大湖乡的皆山风景区是岩溶地貌景观,其中最为壮观的是“鳞隐石林”。在构造与降水的作用下岩溶非常发育,有千姿百态的峰丛、洼地、溶洞、石芽、石柱、石钟乳等。桃源洞是白垩系赤石群组成的丹霞地貌景观,位于永安市东北方向板尾至并吕一带。这里孤峰如柱,峭壁如屏,苍松翠竹,碧水丹山,素有“小武夷”之称。
5月,省地质学会科学普查委员会、省地质学校对冠豸山地质进行调查。冠豸山位于连城县城东1.5公里,连城山间盆地东缘。由白垩系赤石群紫红色砂砾岩组成,北至迪坑,南抵莒溪一带,全长50多公里,与武夷山相当。最高峰灵芝峰,海拔660多米。冠豸山东侧与燕山中期花岗岩断层接触,西侧与沙县组紫红砂泥岩断层接触。经几次地壳缓慢抬升运动,使冠豸山形成许多菱形断块,故涧谷纵横,石林挺拔。绚丽多姿的丹霞地貌景观,如旭日东升,镑礴于寂静的连城山间盆地。冠豸山的丹山景观,在闽西南一带首屈一指,1985年被评为“八闽十佳风景区”之一。
1990年4月,闽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地质调查。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的南侧。行政区划属武夷山市、光泽县、建阳县三县(市)交界处,南面一小部分为邵武市。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东北部为黄岗山区,南部至蚊山北一带,总面积约567平方公里,该区地貌自早、中寒武世露出海面形成陆地。其地质地貌有三个特征:其一,高山坡陡峡谷深;其二,断裂地貌十分壮观;其三,剥蚀平面排列清晰。
附 地质矿山公园简介与评定
一 泰宁世界地质公园
该公园位于泰宁县,面积492.5平方公里,其中丹霞地貌面积252.7平方公里。泰宁为一山间盆地,地质学上称为“断陷盆地”,沉积陆相红色钙质肢结的砂、砾岩层,厚达1600多米,称为“赤石群”。后几经沧桑世变,逐渐抬升成山。金湖系指金溪上游,由于兴建池潭水电站,形成人工湖。景区以浩瀚幽深的湖泊、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闻名于世。
该公园以典型的青年期丹霞为主体,兼有火山岩、花岗岩、构造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是集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览胜、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泰宁公园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2005年,国土资源部批准该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二 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地貌国家地质公园
该公园位于漳州市漳浦县、龙海县滨海地带,总占地面积318.64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火山地质地貌。由于海蚀作用使火山机构与喷发序次清楚,火山口典型且保存完好,有罕见的无根喷气口群、气孔柱群及由140万根巨型六边形玄武岩柱组成的柱状节理群,有各种海蚀地貌和多处优质沙滩,还有8000年前的古森林炭化木层等,是一处宝贵的火山地质遗迹,对研究西太平洋火山岩带发育历史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是旅游观光、度假和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地质公园内还有赵家堡、黄道周墓等著名人文景观,加上靠近厦门市,交通便捷。2000年10月18日,省国土资源厅批复为省级地质公园。2001年3月6日,国土资源部批准该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三 福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该公园位于晋江市南部海滨,与金门岛相隔6海里,北距福州180公里,南接厦门74公里,园区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4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44处,其中古生物地质遗迹5处、地貌地质遗迹29处、典型地质剖面10处,集中分布在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为深沪湾、龙湖、围头3个景区。以距今7000—8000年间的海底古森林和距今15000—25000年间的古牡蛎礁遗迹共生为主要特色。与古潟湖(龙湖、虺湖)一起,是研究中国东南沿海乃至全球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升降、地壳变动及古气候变化的重要证据。此外,公园地处福建东南沿海的长乐—南澳中生代大型韧性剪切带内,韧性剪切变形遗迹典型丰富,记录了中生代地壳变动的绚丽图像,是研究中生代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公园内保留有沙质海岸、红土海岸及基岩海岸等多种类型的海岸地貌景观。从深沪湾到围头角,一系列沙质优良、坡度适宜的弧形海湾与基岩岬角相间出现,别具一格。公园内有中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元代草庵寺和宋代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安海安平桥。此外,还有始建于隋代的安海龙山寺、衙口施浪纪念馆、深林寺、镇海宫、壁山栈道、烟墩山烽火台、围头角(眺望金门岛)及旧石器遗址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是地质学、地貌学、环境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及史前考古学关注的热点地区,集海湾、岬角、潟湖于一体,是一处极具地质科学旅游价值的滨海地质公园。2004年,国土资源部批准该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四 福鼎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
该公园位于福鼎市,面积373.7平方公里。海拔600~800米,最高峰917.3米。山、海、川、岛、湖、瀑为一体,是一处极具地质科普和旅游价值的地质公园。主要景观包括:由距今1亿年左右的钾长晶洞花岗岩形成的“石林式”峰林地貌;100多处由构造、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巷廊状洞穴;距今1200万年的玄武岩石柱状节理,其可见部分的柱体高达170米;夫妻峰、锯板峰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象形石。素以“石奇、洞幽、峰险、雾幻”著称,有“海上仙都”之美誉。公园还保留丰富的海蚀地貌,如园区南部风景秀丽的海岸沙滩、海蚀洞(如潮音洞)及岩滩等遗迹。新构造运动仍在继续进行中,太姥山整体还不停地上升。国土资源部批准该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五 宁化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
该公园位于宁化县境内,与江西省交界。园区面积约248平方公里。园区以类型齐全的岩溶地貌景观为主。在1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核心区,发育上百个岩溶洞穴,洞穴化程度达30500米/平方公里,水平洞穴保存4层以上,洞穴景观具有美学性,尤其是神风龙宫洞内的水中石林属国内外罕见;另外,还有白垩纪河蛑化石、龟类化石、更新世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遗迹和丹霞地貌景观,较完整地表现出热带、亚热带岩溶发育的基本特征。岩溶湖(蛟湖)长150米、宽100米,水深达103米,十分独特。地质公园集山景、洞景、水景于一体。2004年,国土资源部批准该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六 福建德化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
该公园位于戴云山区,大樟溪上游,泉州市北面。园区面积86.82平方公里。为潜火山岩地貌、火山地质地貌,是典型完整的放射状的火山塌陷盆地。主要地质景观有石牛山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崩塌堆积地貌、晚白垩世石牛山组层型剖面、石牛山复活式破火山口、粒状碎斑熔岩、潜火山岩的垂直分带、瀑布溪流等水体景观。2005年,国土资源部批准该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七 福建屏南白水洋国家地质公园
该公园位于屏南县境内,地处屏南、政和、周宁三县交界处。园区面积77.34平方公里。其遗迹主要有具重大科研价值和观赏性的白水洋平底基岩河床,具重大科研价值的宜洋大型破火山口、水蚀基岩波痕及柱状节理、瀑布溪流、酸性火山岩岩石、双峰式火山岩等地质遗迹。白水洋是世界上罕见的浅水广场,由一块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平坦巨石铺就。2005年,国土资源部批准该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八 福建永安国家地质公园
该公园位于永安市。地理坐标为北纬25°55′00″~26°06′30″,东经117°04′30″~117°26′30″。园区面积220平方公里。地质遗迹资源以自然遗产形式存在的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为主,兼有典型地层剖面、古生物和水体景观资源。2005年,国土资源部批准该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九 清流温泉地质公园
该公园位于清流县北部,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园区内各类温泉、古人类化石、岩溶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等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该公园以其自然出露的温泉水体景观为主要特色,温泉温度类型发育齐全,有冷泉、低温泉、中温泉、中高温泉、高温泉,分布集中;温泉矿水类型有硅酸泉、氡泉、氟泉等多种具医疗保健作用的泉水,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均为少见。此外,园区内的狐狸洞清流人化石的发现,填补了福建旧石器时代人类考古的空白。2006年,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
十 福建福州寿山国家矿山公园
该公园位于福州市北郊寿山村,公园划定面积202.57平方公里,中心距福州市区25公里左右。涉及晋安区、寿山乡、日溪乡、宦溪镇等3个乡镇。分为寿山园、日溪园、红寮园、岭头园、桂湖园5个园区,包括宝石溪、石王亭、寿山石矿洞(含月尾、善伯尾、善伯洞、善伯旗、都成坑、马背、水晶、坑头、荔枝、太极头、四股四高山、鸡母窝等石洞)、寿山石艺术广场、寿山石博物馆、雕刻坊和寿山原石交易市场。2005年,国土资源部批准该公园为国家级矿山公园。
十一 福建上杭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
该公园位于上杭县境内,隶属于上杭县才溪镇和旧县乡管辖。赣龙铁路、两条国道、省道、县道可与周边城市相通,建设中的龙长、龙梅高速公路从该县经过,交通较为便利。矿山公园面积30平方公里。紫金山为金铜共生矿床:金矿主要附存于上部(600~640米)的古氧化带中,铜矿位于下部。2005年,国土资源部批准该公园为国家级矿山公园。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国土资源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12章,分别就福建1991-2005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法制建设、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