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质灾害防治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国土资源志1991-2005》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668
颗粒名称: 三、地质灾害防治区
分类号: P694
页数: 5
页码: 46-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国土资源志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包含了中部中低山——丘陵区,东部沿海台地、平原一丘陵区,西部中低山、丘险一盆谷区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国土资源 地质灾害防治区

内容

(一)中部中低山——丘陵区
  该区分布于福建省中部地带,涉及松溪、尤溪、安溪、平和等20多个县(市、区),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400人/平方公里,年降雨量1400~2200毫米,区内以构造侵蚀中低山为主,地势自鹫峰山一戴云山一博平岭山带东西两侧向闽东、闽南沿海丘陵一平原区及闽西北内陆盆谷丘陵区逐渐过渡。区内地层复杂,构造发育,是福建省重要的成矿带,同时又是水利资源蕴藏丰富区。该区经济发展不均,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道路建设、采矿、水利建设及城市(镇)建设。已建和在建的漳龙、京福、三明一泉州等高速公路横贯该区,街面水电站等一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正在建设,削坡建房现象普遍存在。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次为地面塌陷和泥石流,超过80%的重大级地质灾害点分布在该区,是省内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
  (二)东部沿海台地、平原一丘陵区
  该区分布于闽东、闽东南及闽南沿海一带,涉及福州、厦门、泉州等6个设区市的近40个县(市、区),面积约2.3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1000人/平方公里,年降雨量1000~1600毫米,6—9月间常受台风暴雨的正面袭击。该区地形平坦,地貌以构造剥蚀丘陵、台地和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起伏较小,风化强度大,残坡积层厚度大,软土的分布面积较广。该区经济发达,城镇密集,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国土开发强度大,福建省重点开发区域东山湾、九龙江口、晋江口、闽江口等均布局于区内。其主要的地质灾害为人类工程诱发和降雨触发的小型土质滑坡、崩塌和过量开采地下水、地热而引起的局部地面沉降。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
  (三)西部中低山、丘险一盆谷区
  该区位于武夷山脉的东南坡向闽西南内陆山地丘陵区和闽西北内陆盆谷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涉及龙岩、三明2个设区市的大部分县(市、区),面积约为4.09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小,为100~200人/平方公里。雨量充沛,达1600—2200毫米。地势呈阶梯状下降,覆盖型岩溶区主要分布于此。该区矿产资源较丰富,矿产开发活动较活跃。经济相对欠发达,国土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位于该区西南部的赣龙铁路及东北部的横南铁路沿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人类活动相对较为集中的城镇和矿山中,削坡建房现象普遍存在。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国土资源志1991-2005

《福建省志·国土资源志1991-200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12章,分别就福建1991-2005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法制建设、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