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境外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5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境外市场
分类号: F592.3
页数: 13
页码: 173-18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福建省包括台湾地区、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日本、北美地区、西欧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境外市场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市场 开发

内容

福建省的境外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华人。
  1987年以前,港澳是本省最主要的客源市场,每年来闽的港澳游客都占来闽境外游客总数的65%左右;1988年开始,台湾市场异军突起,一度超过港澳市场。在外国人客源中,来自东南亚的华人占大多数;华侨则因为统计口径的变化,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88年,来闽的境外旅游者,除台胞人数增长迅速外,港澳同胞仅增长2.4%,外国人则下降5.6%。1990年,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单一的矛盾仍然突出,来闽台胞人数大幅度上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可是来闽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胞的总人数还比不上1985年,其中外国人比1986年、1987年、1988年都少,华侨比1980年少,港澳同胞比1985年少。
  1991年,全省接待台胞人次下降22.2%,自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因此比上年减少3.1%,台胞在全省旅游接待总数中的比重也下降到41.1%;但接待外国人首次突破10万人次大关。1992年,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比上年增长18.96%,其中外国人增长30.19%,台胞增长18.19%,港澳同胞增长14.32%。1993年,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又比上年增长7.88%。由于加强对东南亚、日本等主要客源市场的开拓,来闽的外国旅游者增长21.35%,占境外旅游者总数的21.92%,其中东南亚游客仍占大多数,达13.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85%,约占来闽的外国游客总数的68.67%;来闽的台湾同胞增长4.42%,占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总数的39.53%,接近当年全国接待台胞总数的1/4,仍是福建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港澳同胞增长6.61%,占境外旅游者总数的36.39%。
  1994年,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84.45万人次,324万人天,分别比上年下降4.07%和14.95%;平均停留3.84天,比上年减少0.49天。其中外国人19.93万人次(70.73万人天,平均停留3.55天),增长3.31%;华侨2.9万人次(9.28万、天,平均停留3.2天)增长53.31%;港澳同胞34.39万人次(130.7万人天,平均停留3.8天)增长7.34%;台胞27.22万人次(113.29万人天,平均停留4.16天),下降21.79%,使接待境外旅游者总数因此下降。
  1995年,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首次突破90万人次大关,比上年增长7.3%,其中外国人首次突破20万大关,增长12.4%;美国继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印尼之后,成为我省第5个超过1万人次的外国人客源市场。此外,接待华侨增长13.2%;港澳同胞增长15.7%,达历史最好水平;台胞则继续下降,下降幅度达7.6%,在我省接待的境外旅游者中的比例也从1990年的51.3%下降到28%。
  各地市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升的少降的多,其中福州127669人次,比上年减少1.55%;厦门254409人次,增加10.4%;泉州348153人次,增加12.78%,约占全省旅游接待总数的38.41%;漳州24745人次,减少15.22%;莆田77556人次,减少13.89%;南平62237人次,增加48.77%,是各地市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三明2299人次,减少5.39%;龙岩4701人次,减少23.25%;宁德4637人次,减少23.18%。
  一、台湾地区
  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大小岛屿80多个,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2100多万。其中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6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快速发展。
  台湾人出境旅游发展迅猛。1979年,开放出岛观光,当年有31.2万人出岛旅游。1994年,出岛旅游者达474.4万人次,旅游支出72.26亿美元。1995年,出岛旅游人数达518.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36%;旅游支出85.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95%,居世界第10位;其中在亚洲地区旅游的人数呈下降趋势,占出境旅游总人数的79.1%(1994年为83.5%)。出境旅游目的地依次为香港(190.96万人次)、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由于人为阻隔,台湾赴大陆旅游从1987年才开始发展,客源结构经历由探亲为主到探亲、观光结合;以商务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不断增加。1995年,来大陆旅游的台胞达153.23万人次。
  福建省旅游部门对开辟台湾客源市场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放宽对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省旅游局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欢迎台胞回乡探亲、观光,并召开全省旅游系统接待台胞工作座谈会,落实接待措施,还先后邀请与台湾有密切关系的香港港台旅行社同业商会、香港国际华商观光协会、港台旅游协会以及台湾34家旅行社等单位,来闽考察旅游设施,洽谈有关台胞接待等方面业务。泉州等地组织搜集与台湾有关的寺庙、宗族移民、祖居祖祠等方面的资料,为招徕台胞探亲寻祖、观光旅游提供依据。1988年4月,组织台胞探亲团一行99人由台北机场起飞,经香港启德机场转机直达福州空港口岸,在义序边防检查站签发《台湾同胞旅行证明》后,前往莆田湄洲湾妈祖庙进香,这样节省了台胞赴大陆探亲旅游的时间和费用。1988年,来闽探亲旅游的台胞达14万多人次,是1987年的近10倍,占当年全省对外接待总数的27.9%;1990年,达36.28万人次,超过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的一半以上,约占当年大陆接待台胞总数的38.27%,台湾成为福建省主要的客源市场之一。
  进入90年代以后,台湾客源市场年青化趋势明显,以探亲旅游为目的的相对减少,商务客人增多,散客增多。1991年3月27日,台胞赴湄洲岛朝拜返回,在涵江附近因车祸死亡19人,给死难者及其亲属造成巨大不幸,也大大影响台胞来闽旅游的积极性。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生日,上湄洲岛朝拜的台胞从上年的2000多人下降到100多人。来闽台胞自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1994年,又发生浙江“千岛湖事件”,加上客源分流等方面的原因,来闽台胞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5年,来闽台胞只占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总数的27.78%,占大陆接待台胞总数的16.4%。
  “八五”期间,福建接待台湾同胞数约占全省接待境外游客总数的36%,约占全国接待台胞总数的22.15%。
  二、港澳地区
  港澳地区包括香港和澳门,在旅游人数统计中习惯于合并计算。港澳客源市场一直是本省主要的客源市场。1987年以前,来闽的港澳游客都占本省接待境外游客总数的60%以上。1988年以后,台湾市场崛起,在1990年至1993年间,在市场占有量上超过港澳市场,形成平分秋色的局面。90年代,港澳市场的总趋势是稳步向前,1994年以后,又超过台湾,重新成为福建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1995年,到大陆内地旅游的港澳游客达4038.4万人次,其中来闽的港澳游客达39.8万人次,占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总数的43.9%。
  三、东南亚地区
  从地理概念上来说,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5个国家,是闽籍华人最集中的地方,其总数超过800万人,是福建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1995年,来闽旅游人数达14.83万人次,分别占当年来闽的境外游客和外国游客总数的16.36%和66.17%。来闽的东南亚游客也以当地的华侨、华人为主。来闽形式由团队逐渐向散客化转变;来闽目的更加多样化,由探亲访友转向观光旅游,再转向投资贸易。
  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南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首都新加坡城是世界第二大港和亚洲、欧洲和大洋洲重要的航空中心,也是名列世界第四的国际金融中心。全国面积622.6平方公里,人口280万人,其中华人占77.7%,马来人占15%。1990年10月3日,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新加坡人均收人超过1.2万美元,公民每年有带薪假期14~21天,加上出国手续简便,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已把出国旅游当成生活的组成部分。1993年,出国旅游人数215.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80%,是世界上外出旅行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1995年,出国旅游支出达41.13亿美元,居世界第19位。新加坡的出国旅行仍以近距离为主,其中85%在东盟地区流动,第一大目的地是马来西亚,其次是泰国和香港地区。出境旅游的趋势是:由团队向散客转化;增加出国次数,减少停留天数;趋向于单一目的地,尤其在亚洲旅行,每次多去一个目的地国;寻求有冒险性的目的地和旅游项目。
  早在宋代,新加坡就有华侨的足迹。新加坡的华人、华侨中,祖籍福建的占45%,约90万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闽南人。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当地华侨全部成为新加坡公民。
  1995年,新加坡来华旅游人数达到26.15万人,在中国的外国人客源市场中列第6位。其中来闽旅游人数达6.08万人次,约占其来华旅游人数的23.26%,—直是本省最大的外国人客源市场。而且在外国游客中,新加坡游客的总消费水平最高,每人每天平均花费超过100美元,仅次于日本游客;因停留天数多,总花费列第一位。来闽游客仍以中、老年华人为主,除探亲寻根、观光游览外,90年代以来为商务目的来华、来闽的人数明显增加;此外旅行团逐渐缩小,散客和回头客明显增多,而停留天数则略有下降。
  马来西亚由马来半岛上的11个州(简称西马)和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和沙巴2个州(简称东马)组成,面积32.%万平方公里,首都吉隆坡。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主要民族有马来族、华族和印巴族,人口1736多万人,其中华人占32.5%,约560多万人。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经济发展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东盟5国中仅次于新加坡。1974年5月31日同中国建交。
  由于国民手中可供自由支配的金钱增加,加上每年平均有21天假期,是亚洲地区最长的,马来西亚正成为发展很快的新的客源市场。90年代以来每年出国旅游人数都超出100万人,1992年达到110万人(不包括由陆路去泰国和新加坡当天往返的),其中60%是区域性旅游。出游形式以团体包价旅游为主,学校寒暑假、圣诞节、新年及其它节假日是人们外出旅游的旺季。为了减少国际收支逆差,政府实行不鼓励公民出国旅游的政策。1995年,国际旅游支出17.91亿美元,居世界第29位。
  福建与马来西亚很早就有贸易往来。现在马来西亚的福建籍华人华侨约有25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祖籍闽南,在沙捞越洲的古晋等地则以祖籍福州的居多。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绝大部分华侨加入当地国籍。
  1974年,中马建立外交关系,但多年来仅限于政府官方间的往来。马来西亚对本国公民访华加以限制,只允许60岁以上者,为探亲、商务、医疗等原因访华,来华人数很少。1989年5月,马来西亚政府宣布来华旅游的年龄限制放宽到30岁以上,但又规定旅华必须参加10人以上的旅行团,在华停留不超过14天,只能由已注册的旅行商负责办理旅行手续,安排旅华日程,当年来华旅游人数达到1万人。1990年8月,马来西亚解除以往旅华的全部限制,当年来华游客达3.7万人次,1991年猛增至9.94万人次,1995年增加到25.18万人次,在中国的外国人客源市场中列第7位。
  1995年,马来西亚来闽旅游者达4.8万人次,约占其来华人数的19.05%,在来闽外国人中超过日本,仅次于新加坡。随着中马关系日益密切,马来西亚游客的来闽目的已由单一的寻根访祖、观光游览,扩大到投资贸易,但其平均消费水准低于新加坡、印尼,逗留时间也出现缩短趋势,一般在12天左右。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州南部,由地跨赤道的1.3万多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194.4万多平方公里,是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首都雅加达。人口1912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印尼人,有爪哇、巽他、马都拉等100多个民族。绝大部分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印尼政府1950年4月13日同中国建交;1967年10月23日,宣布关闭驻华使馆,并要求中国政府10月30日前关闭驻印尼使馆和各领事馆;1990年8月8日,两国恢复外交关系。
  印尼是华侨出国历史最悠久、人数最多的国家。全印尼华人(包括华侨、华裔)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约600万人),其中保留中国籍的华侨不到3%。祖籍福建的华侨、华人约占华人总数的55%,约330万人左右,原籍大多数是闽南的,也有不少祖籍是福清的。
  印尼每年约有90多万人出国旅行,主要目的地是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旅游者以侨居印尼的移民和半居留公民为主,出访的主要目的是参观旅游和探亲访友。1995年,国际旅游支出21.98亿美元,居世界第27位。
  印尼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后,印尼政府对其公民到中国旅行采取逐步放宽的政策,来华人数增长很快,1995年达到13.28万人,其中来闽旅游者达1.65万人次,约占其来华人数的12.39%,在本省的外国客源市场中排在菲律宾之后,名列第5位。
  印尼虽然不是富国,但印尼华人有较高的经济地位,来华来闽的印尼游客又大都是华人,所以他们来闽旅游的消费水平在东南亚各国中仅次于新加坡。随着两国关系的日益改善,印尼游客的来闽目的也从单纯的探亲访友、寻根谒祖逐步发展到投资贸易。
  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西部,由7100个大小岛屿组成。国土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首都马尼拉。人口6430多万人,居民大多信天主教。1975年6月9日与中国建交。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50美元,近4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全国人口中,年均收人3600美元的中产阶级约占30%,是潜在的客源市场。
  菲律宾的出境旅游市场具有相当规模,其旅行社无论在数量和营业额等方面都在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之上。1992年,菲律宾出国旅行人数达到110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劳务出口或外出找工作及度假旅行。多数第一次出国的人喜欢先去香港地区,然后是日本、新加坡和泰国曼谷。
  中国人移居菲律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高宗龙朔辛酉年(661年)。经过1000多年的互相融合,菲律宾人中约20%有中国血统。前总统马科斯和科•阿基诺都是祖籍福建的华裔。菲律宾的闽籍华人、华侨约有9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祖籍在晋江、南安、惠安、泉州等地。
  菲律宾来华人数增长较快,1988年为7.1万人次,1992年为13.9万人次,1995年已达21.97万人次,在中国的外国人客源市场中列第8位。
  菲律宾来闽人数,1991年为1.4万人次,1992年增加到1.8万人次,1995年为2万人次,约占其来华人数的9.2%,在本省的外国客源市场中排在日本之后,列第4位。从客源结构看,来闽的菲律宾游客中几乎都是中老年华人,其主要目的是探亲寻根。
  泰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中部和马来半岛北部,国土面积51.4万平方公里,首都曼谷。全国人口5780多万人,其中泰族约占40%,老挝族约占35%,泰籍华人华侨约占总人口的13%。佛教(小乘教)为国教。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315美元。1975年7月1日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兴阶层越来越热衷于出国旅游,在国外的开销也越来越大。1995年,出国旅游人数167万人次,旅游支出34.03亿美元,居世界第22位。
  泰国的华人华侨有470多万人,90%以上已入泰籍,其中祖籍福建的约占8%,有37万多人。
  1982年至1985年,泰国每年来华人数都在2万人上下。1986年后,有所突破,1991年,达到8.86万人次;1992年,猛增到14.72万人次;1995年,为17.33万人次,在来华的外国客源市场中列第10位。来华游客以泰籍华人为主,其中以探亲为目的的占一半。
  在泰国来华旅游人数出现较大增长的情况下,来闽旅游人数却一直在3500人次左右徘徊,1991年是3350人次,1992年是3908人次,1995年只有2775人次,仅占其来华人数的1.6%。
  四、日本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岛国,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数百个小岛组成,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本州岛占60%。人口12430多万人,基本是单一的大和民族,大多数人信奉神道和佛教。
  日本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8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1972年9月29日,与中国建交。
  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旅游已成为日本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政府为缓解巨额的贸易顺差带来的压力,也鼓励国民出国旅游。日本71%的出国旅游者集中于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以大阪为中心的近畿地区和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部地区。1992年,日本出国旅游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达1180.3万人,旅游支出达268.41亿美元,人均在国外花销达2428美元。1995年,出国旅游人数增加到1529.8万人,旅游支出367.37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日本人出国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光,青年特别是女青年的出国旅游人数增长幅度很大。随着劳动时间缩短,休假时间延长,人们出外旅游的时间选择更加灵活,旅行季节也相应延长。主要旅行目的地依次为夏威夷、韩国、美国大陆、香港地区、中国、新加坡等。
  来华的日本人仍以中、老年人为主,但青、少年修学旅行人数正逐年增加。1995年,来华日本游客达130.52万人次,比上年増长14.4%,在中国的外国人客源市场中列第1位。
  日本(尤其是冲绳、长崎等地)与福建的关系较为密切。明代琉球是中国的属地,当时福建往东南亚谋生的人多在琉球中转。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朱元璋派遣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定居开发。这些人的后代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族谱。当时,到福州贸易经商的琉球人也不少,福州还有琉球馆、琉球墓的遗址。
  1995年,来闽的日本游客达40185人次,比上年增长17.2%,在福建的外国人旅游客源市场中列第3位,但仅占其来华旅游人数的3%。
  五、北美地区
  北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仅次于西欧,加勒比海沿岸是继地中海之后新兴的海滨旅游地。这里既有原住居民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又有后来移入的白种人、黑种人和各种族通婚后的混血人种,反映了移民大陆的特点。操日耳曼语和拉丁语,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虽然离中国较远,也是中国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美国来闽人数也在逐渐增长。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大陆南部,此外还包括北美洲西北端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面积936.31万平方公里,划分为50个州和首都华盛顿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人口25500多万人,其中白人占80%,黑人占11.6%,通用英语。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其次是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1979年1月1日,与中国建交。
  1992年,美国家庭度假旅游达9410万人次,出国旅游人数达4490万人次,其中去邻近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有2920万人次;出国旅游者在国外花费563亿美元。美国84%的出国旅游者来自加利福尼亚等12个州,其中加州占18%,纽约州占14%,然后依次是佛罗里达、马里兰、伊利诺斯、新泽西和德克萨斯州等。1995年,出国旅游人数达5000万人次,旅游支出448.25亿美元,同居世界第2位。
  1995年,美国来华旅游者达51.49万人次,在中国的外国人旅游客源市场中列第3位,其中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华的中老年人,属中上阶层,经济富裕,出国旅游一般不受经济萧条等因素的影响,在华旅游的平均花费超过日本、独联体等国游客。随着中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来华进行商务活动的美国人越来越多。
  1995年,来闽的美国游客达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但只占其来华旅游人数的2.2%。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半部,面积997.6万平方公里,首都渥太华。人口274(3多万人,其中英裔居民占43.8%,法裔居民占26.7%,其次是意大利、德国、乌克兰等欧洲人后裔和土著人。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47.3%的居民信天主教,41.2%的居民信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1970年10月13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95年,出国旅游1750万人次,出国旅游花费94.84亿美元,居世界第9位,均比上年下降。客源主要来自安大略、魁北克、不列颠哥伦比亚等3个相对富裕的省。加拿大人的旅游流向是大股流向美国,小股流向海外,依次为美国、英国、法国、墨西哥、意大利、香港地区、德国、西班牙、瑞士、牙买加、中国等。
  1995年,加拿大来华旅游者达12.88万人次,其中商务旅游者占45%左右;来闽人数1734人次,比上年下降17.8%,只相当于其来华旅游人数的1.3%。
  六、西欧地区
  西欧是世界旅游业最发达地区。其中,有旅游业发展较早的英国、法国,文明古国希腊和意大利,“旅游王国”西班牙,“世界公园”瑞士等。地中海沿岸还是开发最早、最发达的海滨旅游地。绝大多数居民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讲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拉丁语和斯拉夫语,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因地理、文化、了解等方面的原因,这个地区来闽旅游者较少,开发潜力很大。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由不列颠岛、爱尔兰东北部以及附近的5500多个小岛组成。人口5600多万人,其中英格兰人占83.1%,全境通用英语。首都伦敦。1954年6月17日,与中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3月13日,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995年,出国旅游人数达4170万人次,居世界第3位,其中大多数去欧洲近邻国家和地中海国家。出国旅游目的地依次为法国(1164万人次)、西班牙(807万人次)、美国(292万人次)、爱尔兰(267万人次)、希腊、意大利和德国;远东地区主要去香港地区、印度、日本、泰国和中国。出国旅游花费246.25亿美元,仅次于德国、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4位。50%以上的出国旅游者来自英格兰。
  1994年,来华旅游者达16.7万人次,1995年,达18.49万人次,其中商务旅游者占40%左右,是欧洲来华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在中国的外国人客源市场中列第9位。
  1995年,来闽旅游者为2567人次,比上年增长7.5%,占其来华旅游人数的1.4%。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原分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统一。1972年10月11日,西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德国是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国之一,其出国旅游者集中在以慕尼黑、斯图加特为主的南部地区,从法兰克福至鲁尔区的中部地区,汉诺威至汉堡一线。1995年,出国旅游者7490万人次,在国外花费473亿美元,同居世界第1位。出国旅游目的地主要在欧洲,依次为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瑞士、荷兰、希腊;去欧洲以外国家的游客主要是去美国、土耳其和加拿大;去亚洲国家和地区(土耳其除外)的游客人数依次为泰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马尔代夫、日本和菲律宾。
  1995年,来华游客16.65万人次,在欧洲仅次于英国,其中商务旅游者大幅增长。来闽游客2724人次,比上年增长29.4%,占其来华游客人数的1.6%。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人口5500多万人,其中法兰西人占90%,90%的人信奉天主教,法语为国语,首都巴黎。1964年1月27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法国1/3的出国旅游者来自巴黎地区。1995年,出国旅游人数为1650万人,其中大部分以度假休闲为目的;国际旅游支出160.38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76.3%的出国旅游者在欧洲地区旅游,出国旅游目的地依次为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美国、德国、瑞士、希腊等,中国排在第16位。
  1995年,来华旅游者11.85万人次,团体旅游者比例增大;其中来闽1416人次,仅占其来华旅游人数的1.2%。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首都罗马,意大利语为国语。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970年11月6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95年,意大利出国旅游者1600万人,在国外花费124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旅游目的地以周边国家为主,85.4%的人在欧洲地区旅行,出国旅游目的地依次为法国、西班牙、奥地利、英国、德国、希腊、瑞士等,中国排在第19位。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旅游者一般喜欢乘飞机旅行,并讲究旅馆的设施,而年龄介于40~55之间的游客,则喜欢包价旅游,他们对富于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或自然环境比较感兴趣。旅游方式主要是单独出行,约占80%;其余20%由12个大旅行社组织。做中国生意的主要旅行社都集中在罗马和米兰地区。
  1995年来华旅游者共计6.37万人次,其中绝大部分属收入较高阶层,商务旅游者在35%以上。来闽旅游人数为952人,比上年下降6.6%。
  七、其他国家和地区
  韩国面积99236平方公里,人口4370多万人。6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迅速。1992年8月24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韩国从1987年开始放宽海外旅行限制。1989年1月,实行海外旅行自由化,出国旅行人数逐年增加。1990年突破百万大关;1992年,突破200万大关;1994年,突破300万大关;1995年,达381.9万人次。旅游支出59.2亿美元,居世界第13位,成为亚太地区仅次于日本的旅游客源输出国。出境旅游者以男性和有职业者为主,亚洲仍为主要目的地。出国旅游目的地依次为日木(100万人次)、美国(65.8万人次)、中国、泰国(30.7万人次)、香港地区(22.6万人次)、台湾地区(12.8万人次)等。除观光旅游外,商务旅行、体冇旅行、会议旅行、奖励旅行等部有很大发展,旅行方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1994年,韩国政府相继放宽对政府公务员个人海外观光和对其公民旅华的限制,来华旅游者达到34.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9.2%。1995年,来华旅游人数又比上年增长55.6%,在中国的外国人客源市场中超过美国和俄罗斯,仅次于日本,达到52.95万人次。
  韩国有朱熹后裔14万人,还有不少朱子学研究者。1990年以来多次到闽寻根考察。来闽进行商务活动的韩国人也在增加。1994年,来闽韩国游客为2167人次,仅占当年韩国来华游客总数的0.64%。
  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已经独立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独联体各国旅游组织,均有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原苏联旅游业完整性的意愿。该地区的旅游业务(主要是原国际旅行社系统)基本上仍按统一原则运转,但各国旅游组织之间已从过去的那种纵向的、行政的隶属关系变成横向的、各企业或地区之间的互利协作关系。
  出国旅行在原苏联已经形成一种传统。过去这一地区的居民出国一般以度假为主,其中95%在西欧、60%在“经互会”国家旅行。苏联解体后出国旅游已改变原来的职工福利性质,从局限于欧洲向亚洲、美洲分流,从度假为主转向多目的,特别是购物已成为出国者考虑命行目的地的重要因素。1994年,俄罗斯有1020.45万人次到国外旅行,比上年增长11.1%。旅行距离更远,散客仍是主流,赴独联体其它国家和波罗地海三国的占45.7%,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人数依次为:土耳其、中国、德国、波兰、芬兰、蒙古、美国、阿联酋和日本。
  俄罗斯来华旅游人数增长很快。1991年28.5万人次,1994年较之增长1倍多,达58.75万次。1995年为48.93万人次,仅次于日本、韩国和美国。1995年,独联体其它国家来华人数在2万人次以上的还有哈萨克斯坦(9.9万人次)、吉尔吉斯(3.4万人次)。1995年,独联体国家来闽人数为325人次。
  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主要由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组成,面积768.23万平方公里,首都堪培拉。人口1750多万人,其中95%是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后裔,98%以上的居民信奉基督教,通用英语。1972年12月21日,与中国建交。
  1993年,出国旅游共226.72万人次,旅游目的地依次为新西兰、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香港和新加坡。1994年,市场格局不变,市场需求有明显变化:逗留天数缩短,度假游客增加,散客、小包价旅行团上升。1995年,短期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很快,出境旅游的主要地区依次为东南亚(占总数的23%)、大洋洲(占22%)、欧洲(占21%)、美洲(占15%)、东北亚(含中国、香港地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占11%);国际旅游支出45.74亿美元,占世界第17位。
  1995年,来华旅游者达12.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其来华旅游人数增长幅度逐渐趋于平稳,过境、短程旅游增多,旅游需求趋向多样化、特殊化。来闽旅游者1776人次,占其来华旅游人数的1.4%。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