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532
颗粒名称: 四、其他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页码: 136-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其他民俗的情况。其中包括崇蛇、保鱼、赏灯、舞龙、品茶等。
关键词: 福建省 民俗 其他

内容

福建各地还有其它一些特异民俗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崇蛇福建古称“闽”。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虫”字通“蛇”字解。意谓闽人是东南沿海信奉蛇图腾的古民族。至今福建各地仍有崇蛇遗风。
  闽北南平樟湖板镇有一座蛇王庙,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带的群众都要举行捕蛇迎菩萨活动。人们一早就出门四处捕蛇,把抓到的蛇放在蛇王庙的蛇缸里。谁捕的蛇多,谁敬奉菩萨的心就最诚。据说这一天蛇是不咬人的,若被蛇咬了抹一把香灰也就好了。蛇王菩萨出迎时,每人都从缸里抓一条蛇,有的拿在手上,有的挎在肩上,有的围在脖子上,随着音乐沿街游行。妇人孩子则站在家门前,烧香膜拜。迎完蛇王菩萨就把蛇放回蛇缸,第二天再把蛇拿到闽江放生。
  闽南平和县三平村的群众则把蛇当做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蛇为“侍者公”,认为家里有蛇是吉祥的象征,蛇越多越吉利。由于蛇与人长期共处,出现了蛇不怕人、人不怕蛇的现象。人在床上睡,蛇在床下爬,甚至钻进被窝一起睡,都不使人感到奇怪。
  闽西的长汀也有多座祀奉蛇王的古老寺庙,如蛇王宫、蛇腾寺等,民间还流传着蛇郎君的故事。
  护鱼闽东周宁县浦源村的鲤鱼溪是护鱼的典型。这里的村民不食鱼,鱼在溪中游,人鱼共乐,鱼死则埋入鱼冢。
  在周宁县城北30公里的禾溪村也有一条长300多米的鲤鱼溪,村民从明代开始就将鲤鱼奉若神明,生不捕食,死必鱼葬。现溪中有6000多尾鲤鱼,只要有人敲击竹板或桥板,鲤鱼就会迅速集结,板声越急,集结越快,人称“听音鱼”。
  在福安白云山西麓谷口村的鲤鱼溪,最宽处有12米。溪中有500多条色彩斑斓的大鲤鱼,重量多在10公斤以上,最重的有20多公斤。村姑在溪边漂洙,群鲤便聚拢来,拖拔衣物毫无惧意。游人常以线系食物,悬于水面戏鱼。
  赏灯元霄灯节最热闹的是泉州、福州等地,明谢肇淛的《五杂俎》载:“天下上元,灯灼之盛,无逾闽中”。泉州花灯盛于南宋,从正月初三起,就开始结鳌山,搭灯棚,搞灯展。“管弦喧天,人来人往金吾夜;灯花匝地,溪南溪北玉园春”,喧闹至元霄过后。花灯种类繁多,有宋代流传至今的百花灯、宝塔灯、如意灯、走马灯、玉簪灯、绣球灯、鸡灯、兔灯、龙灯、扇灯,还有嫦娥奔月灯、鲤鱼吐珠灯、仙女荷花灯、龙凤呈祥灯、双龙戏珠灯、年年有余灯及明代发明的料丝灯等等,有数百种。近年来还利用光学、力学、电学和化学原理,制作出许多现代花灯如汽缸灯、车锁灯、龙虾灯、飞机灯、轮船灯、火箭灯、卫星灯等,并引进激光、电子等高新科技成果,使各类花灯向立体、活动、音响、折光等方向发展。年年灯节都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如与国际南音节配合,更是万人空巷,热火朝天。
  福州灯节亦始于宋,多集中在南后街、中亭街等地。南后街灯市多纸扎花灯,一般用丝膜、玻璃丝、色纸、丝娟等制作。手提的有福桔灯、芋灯、菜头灯、莲花灯、珠灯、西瓜灯,肩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及飞机灯,地上拖的有猴骑绵羊灯、状元骑马灯、牧童骑牛灯,堂上挂的有绣球灯、走马灯等。其中福桔灯最受市民喜爱,因桔灯在福州方言里与“吉丁”谐音,喻纳吉添丁,无论赛神、祀祖、送灯都少不了它。一种用真桔细心剥制而成的小桔灯,绚烂通明,更有特色。正月初七送灯日,至十一、二日之间最为热闹。已婚而未生子的女子,娘家在这段日子都要购买花灯送往婆家,预祝女儿早添贵子。
  舞龙中国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一般舞的是布龙、绸龙等,而舞香龙、板凳龙的则较为少见。
  闽东屏南双溪镇在正月十五至十七日,迎城隍、舞香龙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香龙长60多米,龙体直径米许,分为龙球(珠)、龙头、龙身、龙尾等相对独立的4个部分,用棕片、棕绳、竹木、稻草等扎成骨架。舞龙前在每个鳞片上插满特制的食指一般粗大的香火,全身共有6万多柱,光点火就要近百人花半个小时。夜色中香龙舞动,红光闪烁,紫烟缭绕,栩栩如生,极为壮观。龙到之处,家家鞭炮迎送,附近群众也蜂拥而至,一饱眼福。
  闽北尤溪梅仙镇,元霄夜的板凳龙也别具特色。这里的居民相传大多是汉宰相萧何的后裔,分为天、地、人、和四房,每房各有一条板凳龙,龙头各家轮流做。板発龙最大的特征是它的“龙身”,在每节长约2米的龙身板上,有2个元宝式的灶头,每个灶头里燃着1根蜡烛。按照各房有多少人家,多少口灶,就有多少节龙身板,一板接一板,最长的有170多板。人们听到“龙头”家放了三声“三口铳”,就带着各自制作的“龙身”到预定地点集合,将一节节的“龙身”接连在“龙头”之后,随后集结到水口,在龙虎旗的指挥下,表演着一套套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式。
  闽西连城的“游龙”则是用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几百块下装把手、上置花灯的木板组成,不能舞,只能游。出游时要备足三班人,第一班人擎龙游行,其他两班两边护卫,并准备替换第一班人。由于游龙既重且长,故有“天下第一龙”之称。
  品茶福建多名茶,闽南有铁观音,闽北有大红袍,闽东有白毫银针,闽中有茉莉花茶。各地还都有自己独特的品茶习俗,升而化之,是为“茶艺”。
  武夷茶艺表演的程序如下:“焚香静气”,表演者在案前静静地坐下,点起几柱檀香,目送青烟和着悠悠琴声袅袅升起;“叶嘉酬宾”(叶嘉是宋代苏轼对岩茶的代称),打开瓷罐,让宾客观赏岩茶卷曲匀整的外形;“活煮山泉”,将炭炉上初沸的山泉水倒入一小水壶中;“孟臣沐霖”(孟臣为明朝紫砂壶制作家,后人便把名贵茶壶喻为孟臣),俗称“烫壶”,提起水壶将开水淋在紫砂茶壶外面;“乌龙人宫”,用竹制小勺把茶叶取出放在竹制的茶船上,然后将茶船上的茶叶倒人紫砂壶中;“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起,冲水人紫砂壶,使茶叶翻动,盖上壶盖后即把首次冲泡的茶水倒入另一容器中,接着第二次冲泡,泡后等四五分钟;“若琛出浴”(若琛为清初善制茶杯者,后人代指茶杯),把白瓷茶杯放入第一次冲泡的茶水中滚动清洗后,整齐排列于茶盘中;“关公巡城”,手持紫砂壶依次来回,往各茶杯中斟茶;“韩信点兵”,往各茶杯中点斟茶水;“三龙护鼎”,端起茶盘请宾客用茶,并示范以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鉴赏三色”,先看杯中上中下茶水的颜色;“喜闻幽香”,嗅闻岩茶的香味;“初品奇茗”,小口品尝茶味;“尽杯谢茶”,尽饮杯中茶水。
  整个表演古朴典雅,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受到台湾、香港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茶友的好评。
  搏饼中秋佳节,厦门一带除全国共有的赏月吃月饼外,民间还一直流传着一种“中秋会饼搏状元”的活动。
  这项活动始创于300多年前的郑成功军中。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其中状元1个,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分别代表文武状元、榜眼、探花、举人、秀才。“搏状元”只需6个骰子和一个碗,每人轮流掷骰子,根据投到碗里的骰子点数多寡决胜负。如果6骰点数相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饼。从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分批轮流赏月搏饼。
  后来这成为当地一种有趣的习俗,流传至今。
  龙舟竞渡福州的龙舟竞渡最早来源于“钓白龙”。传说西汉武帝时,闽越王余善率众反汉,事前在福州城南临江筑台,用木头雕成白龙浮在南台江上,让各部落驾船争夺,谁夺得谁胜利。他欲以此争取百姓支持,后发展为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钓白龙”的夺标形式也为“夺鸭”取代,即是比赛终点处停一艘标船,以鸭子作锦标。参赛龙舟将达终点时,标船放鸭入水,划舟健儿则跃入水中捕捉,那条龙舟捉的鸭子多,即为胜者。每年在台江、马江、乌龙江及阳岐、螺洲、濂浦、西湖等处都有这项活动,其中台江最为热闹。
  厦门端午节时也有抓鸭子的活动。活动多放在大海上或大池里,从岸边腾空伸出一根10多米长的圆木柱,上面涂满油,末端安一个有活门的小木箱,里面装满鸭子。竞技者要登上木梯,小心地走到圆柱末端,拉开活门,让鸭子丢进水里,自己也跃入水中抓鸭子。这种活动充满地方特色和热烈气氛,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