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明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525
颗粒名称: 二、三明片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12
页码: 110-1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境内闽西北区三明片旅游景点情况,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包括金湖、上清溪、尚书第、玉华洞、银华洞、龙栖山、桃源洞、鳞隐石林、安贞堡、瑞云山、麒麟山公园、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玉虚洞、杨时故里、南溪书院、湖村溶洞群、蛟湖-石碧、总政及总前委旧址、七仙洞、狐狸洞、白岩公园。
关键词: 旅游景区 三明市 福建省

内容

三明市位于武夷山与戴云山之间的闽西北山区,是福建省新兴的工业城市。全市面积2295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78平方公里。辖三元、梅列区和永安、明溪、清流、宁化、大田、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等10个县(市),人口258.29万人。属中亚热带气候,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为19.4摄氏度。每年3至11月为最佳旅游季节。
  三明历史悠久。出土不少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特别是清流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到1万年以前。特定的历史和环境,使三明成为中国历史上由北向南的客家大迁徙的中转站,被称为客家的摇篮。三明市区跨沙溪中游两岸。民国29年(1940年),划沙县、永安、明溪部分地区设三元县;1956年,三元、明溪合并,各取冠首一字设三明县。1958年,开始筹建三明重工业基地,十几万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建成以钢铁冶炼为主,包括化工、机械、轻纺等行业共200多家工厂的工业城市。1960年,以原三元县的城区成立三明市。1963年,改三明专员公署辖市。1983年,地市合并为省辖三明市。198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三明是福建省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0.38%,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旅游资源从地貌形态上分,就有属岩溶地貌的将乐玉华洞、宁化天鹅洞、沙县七仙洞、明溪玉虚洞等,属丹霞地貌的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属火成岩地貌的三明瑞云洞等,各有特色。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杨时、罗从彦,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伊秉绶等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自己的活动遗迹。泰宁尚书第、永安安贞堡、宁化延祥古寨等明清古建筑群,吸引着国内外游人。
  三明位于鹰厦铁路线中段,公路四通八达。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金湖-上清溪-尚书第-玉华洞-银华洞-龙栖山-桃源洞-鳞隐石林-安贞堡-瑞云山-麒麟山公园-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玉虚洞-杨时故里-南溪书院-湖村溶洞群-蛟湖-石碧-总政及总前委旧址-七仙洞-狐狸洞-白岩公园。
  (一)金湖
  在武夷山南端的泰宁县境内。1980年,为建设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的池潭水电站,一道高80米、长250米的大坝从泰宁金溪芦庵滩耸起,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福建最大的人工湖,因金溪而名金湖。湖长62公里,人称“百里金湖”,水域面积38.3平方公里,蓄水7亿多立方米。景区面积136.6平方公里,有赤壁丹崖、水上一线天、猫儿山、白水漈瀑布、醴泉岩、虎头岩、甘露岩及甘露寺、尚书墓等名胜古迹180多处。福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第三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白水漈瀑布,发源于峨嵋峰九栋岭,左有赤石峰,右有馗雷峰,两山对峙,石峡中开,流水奔突而下,水雾茫茫,声如洪雷,远眺似白练悬空。瀑布分为2层,间距百余米,上为斜漈瀑布,下为水漈瀑布,上下瀑布断崖均宽约10米,深约20米。
  醴泉岩,在白水漈西北侧。左侧石壁中裂一缝,一股清泉从约70米高的空中直泻而下,其味甘冽,故名“醴泉”。醴泉禅寺始建于宋绍兴二年(1132年),元毁,明重建,后又圮。1982年,依岩重修。岩外有山门两重,第一重横书“醴泉禅寺”,第二重横书“巢云古刹”,对联为:“石隐天开面泉流月有声”。洞高约30米,宽15米,深18米,冬暖夏凉。正殿为单檐歇山式两层木构建筑,不施片瓦。
  尚书墓,在醴泉岩附近的长滩人形山腰,为明兵部尚书李春烨夫妻合葬基,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墓用花岗岩石板砌成,并用生铁水浇铸。南北长52米,东西宽20米,面积1040平方米。墓台6层,第一层立一对华表,高8米多,顶上刻着狮子;第三层周围石栏杆、石花窗,雕刻花卉禽兽;第六层中央用圆形石刻太极封盖,正中原有3块墓碑,现存其二。抗日战争期间墓被盗挖,封盖裂为5块,但墓冢主体完好。
  甘露岩,在尚书墓下2公里,为天然形成的内窄外敞的洞穴,高约80米,宽深各30米。洞的上下为砾岩,中层为砂岩,岩层滤净、渗出的泉水甘冽如甘露,故名。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了凝和尚依岩壁建甘露寺,以独木擎天解决岩势上宽下窄的难题,整个重檐歇山式的层楼迭阁如上殿、蜃阁、观音阁、南安阁等建筑,皆仗一柱支撑,造型别具一格。据说,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殿大量使用的“T”头拱(日本称插拱),即取样于甘露寺。寺院1960年毁于火,1984年,依旧观重建。
  赤壁丹崖,即“大赤壁”,在甘露岩南面。一片赤石峭壁宽约500多米、高约100米,壁面寸草不生,如城垒突兀,倒影红透湖水,可与文武赤壁比肩。附近有镜屏峰、蚌壳岩、公子峰、梅泷湾等景点。
  水上一线天,在金湖中段,是金湖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这里岩危壁峭,合掌双峰相互挤轧,形成宽仅2米,高100多米,长300多米的缝隙。湖水上涨浸过山腰,形成深绿色的水巷,小舟擦崖而入,仰望只见残天一线。水尽处豁然一圆形深潭,四面峭壁竦立,突出五道石棱,人称“五马落槽”。绝壁上还有两股飞泉下泻深潭,响声铮淙,潭色如碧。抬头仰望,如坐井观天。
  虎头岩,位于金湖梅口,岩前有一石类似虎头而名,又名梅岩、虎头寨。自梅口至寨门,山径盘曲,流泉叮咚,旧有双溪书屋、明镜山房、桂馨楼、远眺堂等,现仅存池、洞、台等遗址。临湖有棋盘石,可坐10余人,上可俯瞰远山近水。
  十里平湖,是金湖最开阔处。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3公里,水深60多米。周围群山环抱,岛屿星罗棋布,水天一色,心旷神怡。
  猫儿山,又名猫儿兽石,在十里平湖南端,梅口和戈口之间。临湖有三峰并立,不同的角度呈不同的景观。仰视如仙女临水为镜,故称“仙女梳妆”;北看若三支利剑直剌苍天,又号“三剑峰”;南望则孤峰突起,高耸入云,酷肖蹲坐山巅的巨猫,从湖心相距10多里就可看到,船越近形越真,当地有“猫儿窥鱼,镇守妖鼠”等传说。山下的猫儿寨,是明末温恭的读书处;对岸的黄石寨,是明监察御史江日采读书处。猫儿山悬索桥横跨金湖湖面,桥面宽6米,跨径284米。
  水深色碧,岛湖相连,湾汊相间,山峦秀丽,必到的旅游景点有水上一线天、大赤壁、白水漈瀑布和十里平湖等。
  金湖风洞码头边建有设施齐全的饭店,湖上有游艇,大的游艇设有餐厅。每年4至10月是最好的游湖季节。公路可直达景区。
  (二)上清溪
  在泰宁东北部,金湖上游。全长50多公里,景色秀丽新奇,幽静可人。其中崇际至长兴15公里为深山峡谷地带,赤壁丹崖把溪流挤逼为歪歪扭扭的曲线,号称有“九十九曲、八十八滩”。水而最宽处不过20米,最窄处只容双排通过。两岸人迹罕至,森林茂密,方圆几十里内仍保持原始状态,形成弯多、滩急、潭深、山高、林密、峡逼的特点。
  一路上主要旅游景点有“鲤鱼跳龙门”、“金钟长鸣”、“五老看仙”、“阳光三叠”、“孔雀开屏”、栖鹰崖、落霞壁和“海市蜃楼”等。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山重水复,别有天地。明代,礼部主事池显方有《上清溪游记》,称“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复一景如逢一故人焉”,“兹奇果逾九曲'
  溪谷中还常见鸳鸯、野鸭嬉水,不避游人,
  1983年,开发上清溪旅游项目,竹筏游览四季可行,水多时还可开展橡皮舟漂流探险活动。
  (三)尚书第
  俗称“五福堂”,在泰宁县城内胜利二街福堂巷,为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府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第座西朝东,南北长87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5220多平方米。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进门设仪仗厅、接客厅。甬道设五重门楼,全宅门额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匾额的枋檁柱头雕刻着各种精巧图案。在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门墩墙基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
  主宅5幢,辅房8栋,分5道门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多间,全为砖石木结构。主宅每幢均为三进,中厅堂用减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径0.45米,柱头挑出二抄斗拱撑托枋梁,础石八角形,雕刻着麒麟、锦象、莲瓣等图案,柱础间还垫着雕刻的扁鼓石。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天井有雕刻的石柱、花架和石水缸。
  尚书第所在的胜利二街是城里唯一留存的古街,保存着大片明代住宅建筑群。这里居民日常饮水,也使用明代的水井,水井井圈上刻着“隆庆”、“万历”等年号字样。
  尚书第里设有蜡像馆、民俗馆。
  (四)玉华洞
  在将乐县城东南5公里的天阶山下,因洞内岩石光洁如玉,华光四射而得名,是我省最大的石灰岩溶洞。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洞总长约6公里,有两条通道,由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黄泥洞、溪源洞、白云洞等6个支洞和石泉、井泉、灵泉等3条宽1至3米,深不及膝的小阴河组成。洞内小径盘曲,有“琼楼玉宇”、“渴龙饮水”、“朝天曙色”、“蓬莱叠翠”、“雄鹰独立”、“风飘泪烛”等180多景,均为石灰岩溶蚀而成,其中尤以“仙人田”、“炼丹炉”、“荔枝柱”、“苍龙出海”、“童子拜观音”等形象最为逼真。进口为“一扇风”,风声不止,出口是“五更天”,可以使人体验到由昏暗转为光亮的景色。
  1987年以来不断整修,遇斜坡砌石阶,过溪流架桥梁,主要观景处平缓宽敞,并装有彩灯衬景照明。玉华洞于汉初被人发现后,游踪不断。宋代杨时、李纲等曾游此洞。明徐霞客游后有此洞“弘含奇瑰,炫巧争奇,遍布幽奥”的赞语。洞进出口处岩壁上保留不少宋以来的摩崖石刻。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廖九峰为玉华洞修志7卷,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邑人廖云友重修《玉华洞志》。
  离洞1公里多的村庄里,有一口直径1米的圆井,小阴河的水由此涌出,水珠呈梅花状,纷纷扬扬,故名“梅花井”。
  有水泥公路直达洞口,洞口安放着徐霞客铜像,还建有擂茶馆、动物世界标本馆、荷花池等游览设施。
  (五)银华洞
  在将乐县东南18公里的漠源乡村,是当地著名的“三华”古洞之一,也是一个巨型石灰岩溶洞,距玉华洞约15公里。
  相传唐代有一皇帝游此,失落宝物,其后很多人争来游洞寻宝。当地百姓不堪其扰,以糯米粢粑砌石封洞,自此银华洞失传于世。
  1980年,找到与县志记载相符的洞口,入内只见洞径逶迤曲折,忽上忽下,狭处仅容只身佝偻而行,宽处可容千人有余。洞中有石茅、石笋、石柱等景观近百个.,形态多变,天然成趣。状如扬鬃飞鬣的马嘶岩,引颈高歌的金鸡石等,都栩栩如生。
  1992起,修整通道,安装彩灯,开拓游览路线约900米,于1993年5月1日正式向游人开放。
  (六)龙栖山
  又名陇西山,位于将乐县城56公里,将乐、明溪两县交界处,相传因古时有龙潜于山底石潭而得名。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区面积63.8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20米,区内还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5座。
  龙栖山山体结构以花岗岩为主,怪石林立,层峦叠翠,幽深雅静。自然保护区有近6万亩原始森林,包括7个植被型,24个群丛,130多个科,近300个树种,其中有南方红豆杉、柳杉、金钱松、龙柏树等珍贵树种,以及含笑、吉祥草、海棠、山茶花等奇花异卉。
  这里还有虎、豹、熊、猴、羚羊、飞狸、娃娃鱼等百多种动物,鸟类资源也十分丰富。
  公路可达龙栖山,山上建有龙栖山宾馆等接待设施。
  (七)桃源洞
  在永安市北10公里、紧靠着205国道的栟榈山中,面积37平方公里,因景区内有桃花涧而得名。宋李纲有诗云:“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故又有“小武夷”之称。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已辟为游览区,筑亭台楼阁10余座。1987年,与鱗隐石林一起被评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又一起被评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以桃源洞口为轴心,分为桃源洞、百丈岩、葛里、修竹湾、耕榈潭等5个旅游景区,73处旅游景点。
  桃源洞口实际是两峰之间裂开的巨罅。一条桃花涧迂回曲折,穿过双峰耸立的狭谷隘口,潺潺汇入沙溪。120米高的绝壁上有明万历年间举人陈源湛所书“桃源洞口”四个大字,毎字2米见方,下题律诗一首,右上端横楔一块10多米长的鲤鱼石。主要旅游景点有锁洞桥、观音大士殿、通天亭、一线天、环玉洞、古井寒泉、望象台、仙人棋盘、跨虹桥、凤冠亭、阆风台、奇云关寨门、不尘馆等10多处。其中最著名的是高90米、长120米的“一线天”。悬崖断处,一隙通明,拾级而上,窄处仅容侧身而过。《徐霞客游记》称:“缝隙一线,上劈山巅,还透山北,中不容肩。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大而逼、远而整者”。
  山后为百丈岩景区,有千人洞、放生潭、桥屋等旅游景点。
  山脚的十里栟榈潭,清澈如镜,泛舟可见剑岩、鹰嘴岩、狮子岩、观音岩、卧龙岩、乌鸦岩等。
  对岸左前方为修竹湾景区,有群玉谷、铁树、寒翠门、禅顿庵、石头城、“紫云低”等景观。右前方为葛里景区,其中天柱岩上镌“凌霄劈秀”四字,舟行溪中即可望见。
  岩石嶙峋,林木苍翠,丹山碧水,景点紧凑连贯,奇绝秀幽险俱全,来此游客必到桃源洞景区的一线天等处。
  1979年,开始修复景区,现进口处建有停车场、服务部,洞顶建有凉亭、餐厅、接待室等。
  (八)鳞隐石林
  在永安市西北13公里的大湖乡,面积1.21平方公里,包括新石林及翠云洞、寿春岩、洪云洞、十八洞、石洞寒泉等6部分,有景点100多个。5000万年以前这里原是海底,由于地壳运动,才形成奇特的石林景观。清雍正六年(1729年),乡人发现后,即筑亭修路,进行开发,一时游人不断,至清末荒废。1984年后,重新开发建设。
  新石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内耸立着奇形怪状的石芽、石柱300多个,高度超过20米的就有79个,最高的达36米。依地势分为外景、内景两部分,主要旅游景点有怪面人、麒麟石、“十笏山河”、卧龙潭等。外景按岩石形状定名,依次有鼎足岩、青蛙石、“望天星”、龙爪石、“双龙出洞”、小一线天、“怪面人”、五鱼石等。内景曲折迷离,为石林精华所在。入口处为惊人石,移步即见孔子堂、“石门初步”、妙哉亭遗址、“十笏山河”等,转下则有麒麟石、菩陀岩、坐隐石、飞来叠峰、“芦笋”和地下迷宫等。从“更上青云”石刻沿阶而上,过摘星楼遗址,至石拱桥头,可见对面有岩如“仙猴抱桃”。过桥有玉笋岩、熊猫护笋岩。沿螺旋形石阶而下为卧龙潭,潭口仅容一人,深15米,洞厅内可容40多人,洞顶钟乳石似莲花。周围有“吟风弄月”、远眺台、揽胜窗、点额、独乐洞等旅游景点。
  在按原样复建的鳞隐书院前,盖有四角亭,附近有翠屏峰、丈人峰、骆驼峰、回雁峰、飞石叠林、耳环石、象鼻石、仙人浴室等景观。
  十八洞,在新石林人口处的黄狮岩中,洞口的弥勒佛坐像为1992年当地农民集资所塑;主洞深80多米,洞中有洞,洞洞相通,不知其数;高者10多丈,可容百人,小者只能匍匐而人。
  洪云洞,在距新石林1公里处,主要景观有“老虎扑石”、“石蛙唤雨”、“鳄鱼攀天”、“海马沉思”、“玉兔望月”等;山麓有溶洞深120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
  寿春岩,在坑源村后,与新石林、洪云洞成一马蹄形,古树参天,怪石峥嵘。
  翠云洞,左与寿春岩为邻,洞深90米,洞内石上有类似手指、脚趾的印模。
  石洞寒泉,在大湖镇政府背后的皆山,洞口有明初题刻“水自洞门流出冷,源通仙界本来宽。奇岩怪石今犹古,甘露和风暑亦寒”等。在新石林1公里处的阶山顶上还有个小石林,洞内大厅可容百人,明清时就是游览胜地。
  鳞隐石林与众不同处在于地上有石林地下有溶洞,植被好,矿泉水丰富。
  有公路直达石林景区。
  (九)安贞堡
  在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为当地太学生池占瑞和他的儿子池云龙出资兴建,故又称池贵城。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一座壮观的大土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贞堡建造历时14年,耗金1万两,占地15亩。土堡墙高10余米,墙基厚4米,内有1.5米宽的环堡小道,墙上枪眼密布。—进堡,就是一处可容千人的露天练兵场。头可见一道用巨石砌成的丈余高的拱形大门,上书“安贞堡”三个大字。两旁有一幅把“安”、“贞”嵌入首字的对联:“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沐风谧静多”。正门前后共二道,第一道为厚木板,第二道为厚铁板。第二道门顶上设有2个灌水孔,万一失火,堡内便可泻水直下,熄灭大火。
  堡内有房150多间,上下3层,有18个厅堂,12个厨房,可供千余人食住。整个建筑布局和谐,风格古朴。层层叠落的屋顶,华丽的外檐装饰,形状各异的庭院。厅堂内楠木浮雕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内容包括“沙场作战”、“玉楼弹事”、“麒麟献瑞”、“孔雀开屏.”、“牡丹吐蕾”、“腊梅迎春”等,都表现独具的匠.心。
  (十)瑞云山
  在三明市西北的陈大镇,距市中心14公里,因山中常有彩云缭绕得名。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49.8米,融独特的火山岩地貌和丰富的常绿阔叶林景观为一体,主要旅游景点有瑞云洞、蝙蝠洞、黄金洞、长寿泉、仙人池、三叠岩、马头峰等。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瑞云洞,洞深30米,宽61米,高4米多,形如雄狮张口。洞顶苍松如盖,流水潺潺,如珠如帘,终年悬于洞口。洞口石壁如削,有宋以来摩崖石刻数处,其中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监察御史官志涵在此讲学时的题刻“有容”,还有“人在石中藏璞玉客来洞口隔珠帘”等对联。依岩有始建于宋代的木构5开间寺庙,供佛祖道宗和地方神灵于一堂,香火鼎盛。明代至今屡有修葺。洞前石山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上刻“瑞云洞”三字。山门前的单拱石桥建于明代,风格古朴。
  洞东北处,出山门而上,有一古树,苍劲挺拔,浓荫下涧水盘旋,人称长寿泉。泉旁有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游人题刻“玉泉起瀑”。洞西南有避邪洞、小一线天、观鱼池等景观。
  景区内林木葱郁,植物种类有31科192种。满山古藤柔劲矫健,如龙蛇飞舞,蜿蜒多姿,为景区一大特色。
  洞前有服务部,洞东山顶建有招待所。
  有公路直达洞前。
  (十一)麒麟山公园
  在三明市区东部,始建于1980年10月。麒麟山原名牛垄山,海拔262米,因山腰一古坟发掘出孔子戏麒麟碑刻,故改现名。公园占地40公顷,有麒麟阁、电缆索道、游龙戏水、园中园、仿苏州亭院、麒麟书院和曲径通幽等旅游景点和设施。依山还建有浩然亭、聚云亭、三元亭、莲花亭、飞石亭、亭廊等,亭形有三尖、六角、四方,高低错落。麒麟阁建在山的最高处,高24.5米,宽12米,八角六层,钢筋水泥结构,登阁可将远近景色尽收眼底。
  山北有面积约3亩的人工湖。湖东有映鹤亭,亭顶孤鹤独立;湖滨有麟迹桥,湖上有五曲桥。湖中有一艘电动龙舟,供游客环湖玩赏。
  园内有餐厅、茶馆、摄影部和工艺美术展销厅等服务设施。
  通往山顶的电缆索道是我国旅游风景区中最早投入运行的吊椅式索道,1983年1月建成,长625.34米,高差92.75米,行进速度每秒1米,吊椅41个可坐82人。有环山公路直达山巅。
  乘1路、2路公共汽车可达。
  (十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
  在三明市西南30公里的莘口楼源小湖村。面积1.41万亩,木材总储量21万立方米,其中格氏栲占8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栲树林。100多年前,英国有个姓格的林业专家在三明发现这片栲树林,回国后专门撰文介绍,人们因此命名格氏栲。
  格氏栲系珍稀林木,又名青钩栲,俗称“红柯”。常绿乔木,树冠浓密,开黄花;材质坚实,纹理细密,耐腐蚀,为造船和高档家具的上等材料;树皮可制栲胶;其果实含淀粉,甘甜可食,有“小板栗”之称。这片天然栲树林已有200多年历史,平均树高26米。
  保护区内伴生有樟、楠、檫、建柏、黄杞、黄楮、山肉桂等24科34属50多种树木,还有水鹿、飞鼠、黑熊、穿山甲和白鹇、足鸡等飞禽走兽。
  格氏栲森林公园建有度假村,内有餐厅、客房和会议室,栲林中散布着十几座“空中楼阁”(鸳鸯楼)。
  (十三)玉虚洞
  在明溪县城东北2公里的黄坡山下。传说古时洞内龙蛇作祟,被玉虚仙翁镇服,故名;因宏阔高爽的明洞顶端终年滴水,又称“滴水岩”。
  玉虚洞是典型喀斯特地貌,石色如白玉黄蜡。洞分明洞、暗洞。明洞明亮不燥,怪石嵯峨;暗洞阴暗不潮,洞穴深幽。洞前有明代人所撰“玉虚洞天”、“玉虚仙侗”和“玉宇天浆”等题刻。
  明洞前为观音殿,面积约100平方米,由左、中、右三根天然石柱支撑,内有天泉、“斗狮”、龟石、“蜂窝”、步月台等10多个景观;后为桃花洞,可容千人,石色晶莹斑斓,有仙桥、佛头岩、祥云岩、隐鹊岩、晃石、跃鲤石等景观,其中“天鼓”和“虚鸣窍”最妙,用芦扫轻拍,即发出巨响,经久不绝。
  暗洞因地因景安装各色彩灯照明投影,内有镇鲤石、“龟蛇入洞”、一线天、沉溪、天河、“仙人床”、“洞底日月”等景致。洞内外有宋以来摩崖石刻近百处,还残留着40多个碑座。洞内全部游程只要20分钟,是难得的景观集约型岩洞。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所编《天下名山游记》,收有写福建山水的游记8篇,其中《游滴水岩记》是明代文学家、有“后七子”之称的宗臣的作品。宗在文中称:“此岩之奇,天奇之也”。观音殿左侧建有振衣亭,洞顶建有望月亭。
  有公路直达洞前。
  (十四)杨时故里
  在明溪县城东10公里的龙湖。
  杨时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杨时之后,有罗从彦、李侗、朱熹相继承传。至朱熹时,发展为与“濂学”、“洛学”、“关学”并称的“闽学”。因此,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
  龟山故里始建于宋,后毁于火,仅存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所建棂星门石牌坊、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的德星坊石碑及“杨龟山故里”、“德配天地”、“倡道东南”等石碑和匾额。
  附近的龟山俗称文帽山,以形得名。山中有龟山洞、白石寨、凤凰岩、突瀑泉等景。龟山,洞内钟乳千姿百态,洞顶常年滴水,盛夏犹凉;白石寨为石灰岩,以石白得名,孤峰拔起,寨顶有石庙,现名西山寺;凤凰岩,掩映在半山腰松林中,有一石形如凤凰得名。杨时少时常读书于此。
  (十五)南溪书院
  在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义斋馆舍。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诞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
  书院古朴庄严,现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正堂当中立朱熹石膏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四幅:“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悬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画像。
  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复。
  书院左侧有古樟2株,枝干参天,高30多米,树围分别为10.8米和7.8米,相传为朱熹幼时所植,人称“沈郎樟”(沈郎为朱熹乳名)。1987年,当地政府将此地辟为公园,面积1600多平方米。
  附近还存有朱熹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回尤溪时手书、民国初年翻刻的“韦斋旧治”石碑,碑长约2米,宽0.7米,笔力雄劲,笔势飞逸。
  明、清两代都修有《南溪书院志》。
  (十六)湖村溶洞群
  位于宁化县城东28公里处的湖村附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的溶洞群,有溶洞近百个,其中包括天鹅洞、石屏洞、无底洞、蝙蝠洞、风洞等30多个较大的溶洞。
  天鹅洞,因其山形似天鹅,洞内钟乳石洁白如天鹅羽毛而得名。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洞长2.5公里,分上中下3层,前后7个大厅有49个大景,小厅小景则不可胜数。层层相接,各厅相连,是水平廊道与分层竖井相结合的溶洞。洞内钟乳累累,石笋林立。既有从40米高处一泻而下气势磅礴的石瀑,也有精巧玲珑的石珊瑚;既有石松参天的陡峭山峰,也有玉树临波的平静湖潭。公路可直达天鹅洞口,还建有天鹅迎宾馆等接待设施。
  石屏洞,在村南约5公里的石峒峡半坡上。洞口高约5米,宽约8米,有一巨石挡道,把洞口一分为二。入洞处有“门厅”,约300平方米,内侧有石幔一列,高约5米,宽约10米,晶莹洁白,像“石雕屏风”,石屏洞因此得名。顶有带状金黄色石乳,断续起伏,长约7米,犹如金龙横空。左有一石,似骆驼卧地;右有一石,如观音站莲,又如寿星倚杖。过石屏,有弯曲小隙长约10米,仅容一人通过,内有大小数室,布满石乳、石笋、石花、石柱等,千姿百态。
  无底洞,又名水晶岩,在村南约3公里。洞口高、宽各1米多,岩洞幽深,进洞后路径一直向下,宛如无底。洞壁两侧夹有许多剥露的方解石,在火光照耀下,如同水晶,熠熠生辉。下行约50米到洞底,这里宽约20平方米,左有高约1.5米的水帘瀑布,流水潺潺而下,形成洞底小涧,流向右侧石幔,不知所去。
  蝙蝠洞,也在石峒峡,以洞内蝙蝠多而得名。洞口高1.5米,宽2.5米,常年有水从洞中流出。进洞须趟水走约10米,水面离洞顶不到1米,水深不过膝,人要弯腰而行。洞内有2厅,可容数百人。厅前岩顶一巨石怒裂,宽约0.5米,长、高各约10米,有缝可见蓝天白云,人称一线天。
  在村南约1公里处还有小石林,游览面积约3000平方米。奇岩林立,怪石嶙峋,错落起伏,形态万千,旁有盘山公路通过。湖村附近的老虎岩,是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已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象、剑齿虎、野牛等9目30多种动物化石。
  (十七)蛟湖
  又名龙王潭,在宁化城东32公里的湖村张家湾,传说古时有僧人见白龙横卧湖面而得名。
  蚊湖位处石灰岩溶洞地带,原是受石灰岩溶蚀作用而成的漏斗,后由于地下岩溶水源的不断补给形成湖泊。
  湖呈椭圆形,面积只有18亩,最深处却达103米。湖水清碧如镜,可见大鱼浮动,人立湖边,有土动欲陷之感。湖泊三面低山围合,北面地势较低处有1米多宽的小口,终年湖水外流不息。水出湖底,湖面溢平,久晴不旱,久雨不涝,长年引灌农田。
  四周水草丛生,古树挺拔,有放生碑刻在。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曾建龙王庙于湖边,已废。
  湖侧原有蛟湖草堂,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瘿瓢)所建。他在这里读书作画,其诗集亦名《蚊湖诗钞>。
  (十八)石碧
  在宁化县城西23公里处,为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是古时由江西至福建、广东的交通要道。唐初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璧,五代改“璧”为“壁”,其后又谐音成石碧。
  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在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中,大多数南迁的客家人都曾聚居此地,而后再陆续向外迁移。最多时,这里居住过10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中转站”和“客家祖地”。
  客家是“客而家焉”之意。客家人原是中原汉族,为避战乱,自东晋“五胡乱华”时开始第一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后,又从皖、豫、鄂、赣的南迁第一站,迁至赣东南、闽西及粤东北边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过赣、闽交界的宁都、于都一带,首先到达宁化,而后再迁往汀江流域和广东梅县等地。在以后年代的数次大迁徙中,最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宁化石碧。现海内外5000万客属后裔的族谱中,十之七八有祖先在宁化“石壁”住过的记载。据统计,客家主要姓氏中,有109姓以上是从宁化(主要是石壁)播衍到海内外的。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和梅州市方志办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收录34个姓氏,其中有29个姓的祖先是从宁化迁出的。《华声报》报道,台湾至少有60多个常见姓氏中的600多万人口与石碧有关,其中300多万人是客家人,200多万人是传自石碧,又从闽南的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往台湾。
  这里保留不少客家遗迹,还保存着客家人的语言和传统风俗习惯。近年来接待海内外客家宗亲、学者1300多批,10多万人次。有公路直达村口。
  (十九)总政及总前委旧址
  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政旧址在建宁县城中心,县政府大院内,原为旧县衙的白楼。民国22年(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驻此。当年,周恩来到建宁也住在这里。1978年,白楼被修为陈列馆,展品有《战略计划第十二号》、《红色中华》报道的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消息,以及周恩来、叶剑英和一方面军部分领导在建宁的合影,还有《红星报》和中央军委文件等珍贵的革命文物。
  总前委旧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在距建宁县城1.3公里的溪口镇,为一座砖木结构的天主教堂。民国20年(1931年),毛泽东、朱德曾在这里指挥,于建宁城歼敌7000余人,取得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在此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随后毛泽东、朱德又在这里部署反第三次大“围剿”。1959年,在此设纪念馆,展出革命文物700多件。
  (二十)七仙洞
  在距沙县县城19公里的富口乡境内,面积约6平方公里,相传因七仙女下凡到此游览而得名。清代时成为游览胜地。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七仙洞属喀斯特地貌,分上中下3洞。上洞最宽处25米,最高处近20米,长约340多米,洞口原建有仙奶庙。中洞长约1600米,通道先窄后宽,分岔处向上有厅堂,若沿水流下行,洞身逐渐变窄,无法前进,水则继续下流,通往佑溪边的下洞。洞内水平和竖向发育适中,各种形象逼真的石笋、石帘、石幔、石钟乳景观多达百余处,琳琅满目,千姿百态。一条暗河潜流其中,最宽处10多米,长200多米,水深莫测。可在洞内乘船游览。
  有公路直达洞口。
  (二十一)狐狸洞
  在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安砂水电站库区内,因相传古时有狐狸在此成仙而得名。在众多石灰岩构成的景观中,主要的有狐狸洞、燕子洞、化身岩、白龙岩、矶头洞等。
  狐狸洞,洞口朝南,高出附近河床约80米,洞深10多米,最宽处4米,高不及5米。洞深处残存堆积物约12平方米,厚度约3米。1988年,省文物普查人员在洞内发现一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下臼齿化石和华南巨貘、无颈鬃豪猪、熊、鹿、野猪等哺乳动物化石,填补了本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将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推到1万年以前,而且为远古人类由福建迁徙到台湾的闽台同根研究进一步找到科学依据。这里因此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燕子洞,规模最大,洞厅可容数百人。洞内有造型奇异的钟乳石,还有从洞顶铺泻而下的小瀑布等。据县志记载,太平天国石达开的溃部曾在此屯兵。
  狐狸洞景区尚未全面开发,已有不少游人慕名而来。
  (二十二)白岩公园
  在大田县城西的白岩山上,1983年建,占地500多亩,是本省县城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游乐设施。
  公园大门雄伟壮观,一进门,迎面就是宽24米的台阶342级,直达白岩山顶。山上有观岩门。园内建有长廊、四方亭、龙凤亭、天桥、白云塔等,错落有致,布局合理。
  山麓的儿童乐园占地32亩,内有面积30亩的人工湖,湖边点缀着盆景园、水榭亭台、湖心亭等。园内有电动小火车、游龙戏水、航天飞机、电动汽车、铁索桥、隧道、喷泉等20多种游乐设施。
  与儿童乐园相邻的是占地70亩的体育中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三明市
相关地名
龙栖山
相关地名
瑞云山
相关地名
麒麟山公园
相关地名
石碧
相关地名
白岩公园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金湖景区
相关专题
猫儿山景观
相关专题
水上一线天
相关专题
上清溪旅游景点
相关专题
玉华洞景区
相关专题
龙栖山森林资源
相关专题
桃源洞旅游景区
相关专题
鳞隐石林景区
相关专题
麒麟山公园景点
相关专题
湖村溶洞群
相关专题
白岩公园景点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醴泉禅寺
相关作品
尚书墓
相关作品
甘露寺
相关作品
尚书第
相关作品
安贞堡
相关作品
杨时故里
相关作品
南溪书院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白水漈瀑布
相关实物
醴泉
相关实物
甘露岩
相关实物
赤壁丹崖
相关实物
虎头岩
相关实物
银华洞
相关实物
瑞云洞
相关实物
玉虚洞
相关实物
天鹅洞
相关实物
石屏洞
相关实物
无底洞
相关实物
蝙蝠洞
相关实物
蛟湖
相关实物
七仙洞
相关实物
狐狸洞
相关实物
燕子洞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