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闽东北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5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闽东北区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35
页码: 62-96
摘要: 本节介绍了福建境内闽东北区旅游景点情况,闽东北旅游区包括福州、宁德二个旅游片。主要景点有福州鼓山、西湖公园、西禅寺、罗星塔、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平潭海坛、长乐下沙度假村,宁德支提山、福鼎太姥山、周宁鲤鱼溪和九龙漈瀑布、屏南鸳鸯溪、霞浦赤岸等。
关键词: 旅游景区 东北区 福建省

内容

包括福州、宁德二个旅游片。主要景点有福州鼓山、西湖公园、西禅寺、罗星塔、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平潭海坛、长乐下沙度假村,宁德支提山、福鼎太姥山、周宁鲤鱼溪和九龙漈瀑布、屏南鸳鸯溪、霞浦赤岸等。主要特点是依山面海,山光水色俱备,文物古迹众多。福州又是全省政治、文化中心,旅游创汇数仅次于厦门;宁德因交通等方面原因,主要接待的还是国内游客。
  一、福州片
  福州,地处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濒临大海。
  福州为沿海平原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6℃,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雨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福州市实行市带县,辖3个城区(鼓楼、台江、仓山)、1个郊区和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辖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等8个县(市)。全市土地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62.2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37.52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少数民族。
  福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秦统一中国后,在福州设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此筑城。唐代,因州城西北有座“福山”而命名福州。古人以东为左,福州濒临东海,史称“左海”。城内自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起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独领风姿,因而别号“三山”。民国35年(1946年),福州正式设市。1949年以后,福州一直是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1984年,福州市成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8年,福州市连同所辖县市划入东南沿海开放区。
  福州东临大海,北倚群山,海岸线长1137公里,境内有山、岩、洞、湖、寺、庙、祠、塔等风光名胜100多处,旅游景观独具特色。东郊的鼓山早在晋朝就被誉为“全闽二绝”,名山古刹,洞幽岩奇,山中遍布摩崖石刻。市区西北部的西湖公园,碧水青天,曲桥回廊,杨柳依依,繁花似锦。于山、乌山及连江青芝山、福清石竹山、永泰方广岩、长乐下沙海滨浴场、平潭龙王头海滨浴场、闽侯十八重溪等,各呈风姿。福州还是我国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至宝”的李阳冰乌石山摩崖石刻,且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马尾昭忠祠、罗星塔、福州西禅寺、鼓山涌泉寺、闽侯雪峰寺、福清黄蘖山万福寺等在东南亚、日本等地都享有盛名。福州温泉早已著称于世,市内温泉带有5平方公里,水温高,水质好,含有碳、钠、钾、氯、氟、氡及微量元素钼、钛、镓等,对治疗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病均有疗效。福州人杰地灵,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名相李纲,民族英雄林则徐,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严复、林纾,辛亥英烈林文、方声洞、林觉民等都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业绩。
  汉建初八年(75年),福州就有与国外海上交通的记载。从80年代以来,福州的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福州机场每周有飞往国内20多个主要城市和香港、新加坡、古晋(马来西亚)的航班100多个,其中飞往香港的就有21班。此外,每天还有开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昌、鹰潭、厦门等地的旅客列车和开往深圳、拱北、广州、温州及省内各地的长途班车;除开往上海、普陀山等地的客轮外,还开通往返香港的海上客运航线。
  1994年,接待境外旅游者12.97万人次,43.82万人天,平均停留3.38天,其中外国人5_28万人次,17.64万人天,平均停留3.34天;华侨0.3万人次,1.35万人天,平均停留4.45天;港澳同胞2.57万人次,9.27万人天,平均停留3.61天;台湾同胞4.82万人次,15.56万人天,平均停留3.23天。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鼓山-于山-乌山-西湖公园-左海公园-福州森林公园-江心公园-华林寺大殿-林则徐墓-开元寺-林则徐祠堂-西禅寺-金山寺-罗星公园-琉球墓园和琉球馆-十八重溪-雪峰寺-下沙旅游度假村-郑和史迹陈列馆-石竹山-瑞岩山-黄蘖山-青芝山-马祖岛-方广岩-姬岩一青云山-海坛-白岩山-碧岩。
  (一)鼓山
  在福州东郊,闽江北岸,距市区8.2公里,方圆1890公顷,由〓峰、白云峰、狮子峰、香炉峰、体盂峰等组成,是有1000多年历史的游览胜地。山巅有巨石如鼓,据说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以此得名。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包括鼓山、鼓岭、鳝溪、磨溪,面积48平方公里)。
  唐建中时(780~783年),山中建有华严寺,后废。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又在山中填潭建寺,就是后来福州著名的五大禅寺之一,被誉为“闽刹之冠”的涌泉寺。全山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共有风景名胜160多处。
  涌泉寺在鼓山半山腰白云峰麓,海拔455米,初建时称国师馆。乾化五年(915年),改名“白云峰涌泉禅院”,以寺有泉水上涌而名。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寺。该寺曾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次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几次扩建,现基本保持明嘉靖年间的布局和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主要建筑物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明月楼、学戒堂、圣箭堂、藏经殿、香积厨、石卷桥以及回龙阁、岁寒寮、弥陀阁等,占地25亩。这些建筑物巧妙地分布在山泉古树、层峦叠障之中,给人以“进山不见寺,人寺不见山”之感。寺中除宋代千佛陶塔、海底木供案、古版佛经等3件国宝外,还有金刚般若钟、圣箭堂铁树等景致。
  宋代千佛陶塔,烧造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在福州南台岛龙瑞寺,1972年移到涌泉寺天王殿前。塔为紫铜色,仿木构八角九层楼阁形式,全高6.83米,座径1.2米,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塔壁共贴塑佛像1078尊,还有其它动物花木图案。塔有一对,左名“庄严劫千佛宝塔”,右名“贤劫千佛宝塔”。用陶土烧制的大型宝塔,国内罕见。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核心。殿中的三尊释迦牟尼像身披唐代服装,慈眉善目,细腻传神,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作品。还有两尊1米多高的铜铸小仙童,一手抱仙桃,一手扛荷花,天真可爱,是清末福州铜雕艺术家的杰作。海底木供案,安放在大雄宝殿背向的铁铸三圣佛像前,制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厚重乌亮,刀砍不进,火灸不损。
  大雄宝殿东南侧的藏经殿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殿内藏有佛教经书9000部、计27900多册,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颁藏经,明朝《南藏》、《北藏〉,清朝《梵本》、《书本藏》,日本《续藏》,御笔《药师经》等善本、珍本经书,还有印度、缅甸的贝叶经7册和苦行僧刺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密多经》650册。殿内保存着经文佛像等雕版近万块。鼓山因此被弘一法师誉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
  金刚般若钟,约重2吨,铸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钟面镌刻有佛号和整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6372字。
  圣箭堂又称方丈室。堂内有铁树3株,据说,左右两株雌树分别由开山祖师神晏和闽王王审知所种,年年开花。雌花似许多小叶组成的黄色大绒球,雄花像小狐尾,都很奇特美观。
  涌泉寺东有灵源洞、喝水岩、忘归石、听水斋、龙头泉、白猿峡、水云亭、甘露松等25景。灵源洞,峭崖邃壑,古木参天,清奇幽绝。人口处为一座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四字,傍崖而下有石磴60多级,两旁石壁,中裂一涧,广约3米,深约10米,因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喝水岩,相传五代后梁时,开山僧神晏在此讲经说法,嫌水声喧哗,大喝一声,水因此逆流改道东涧(龙头泉)下山。忘归石,宋庆历五年(1045年),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任福州知州,常登鼓山游览,有一次日暮忘返,遂书“忘归石”三字,现刻在灵源洞蹴鳌桥东端岩壁上,字径约40厘米,为鼓山重要摩崖题刻。鼓山有宋以来摩崖题刻400余处,一半集中在灵源洞,正、行、草、隶、篆诸体俱备,其中以蔡襄、李纲、朱熹、张元干、郭沫若等人的较为著名。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听水斋,在喝水岩对壁,为清末太子太傅陈宝琛罢官家居时所建。斋形如船,俗称船屋,柱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为陈宝琛手笔。水云亭,据说朱熹曾在此讲学,又称“朱子亭”;因在鼓山凤尾坂上,亦称“凤尾亭”。亭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重建,1972年改建。亭以朱熹“天风海涛”四字为楣,正面石壁有青石雕刻的朱熹像,左侧刻着他的51字座右铭。
  寺南有回龙阁、放生池、兰花圃、罗汉台、香炉峰等52景。回龙阁,原为澄心亭,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改为木构,易名回龙阁,上祀关羽。民国24年(1935年),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阁,飞檐翘角,造型美观。阁临放生池,凭栏观鱼,可见游鱼无数,色彩斑斓。1961年,朱德登临鼓山,抵回龙阁时,见树上有寄生兰花,说鼓山兰花在此树上。寺僧不信,上树寻找,果然采下一大束兰花。后经繁殖扩充,遂成兰花圃,有朱德手书“兰花圃”匾额。
  寺西最出名的有达摩洞,洞宽16米,深7米,前有石壁,高4米,宽7米,雕凿一尊高约2米的达摩佛像面壁而坐。洞外苍松覆荫,曲径通幽,峥岩林立,岩上分别镌刻着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乘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艇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等十八景的名称,因此达摩洞又称达摩十八洞。
  寺北有〓〓峰、石鼓、白云峰、白云洞、海音洞等45景。〓〓峰,又名大顶峰、绝顶峰,海拔969米,为鼓山最高峰。前人以“东临大海三山小,北望中原五岳低”之句,赞其高峻。山顶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鼓山铭》,还刻有朱熹所书“天风海涛”四字,来源于当时赵汝愚的游鼓山诗:“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峰上有建于宋淳熙年间的海天一览亭。另有一石,南面镌“振衣”,北面镌“鼓顶”。白云峰,又名小顶峰,有巨石如鼓,鼓山因此得名。附近平地涌泉,清甘无比,俗称“神泉”。白云洞,距涌泉寺7公里,洞深约5米,宽16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僧悟空雇工开路,堵洞为佛堂、僧舍,因朝暮云雾弥漫,故名。附近有“白云洞天”、“佛窟仙台”、“沧海松涛”等摩崖题刻。海音洞,深不可测,在此可听到海潮声。
  从山麓到涌泉寺,有登山石板路,长3.5公里,石蹬达2145级。沿途青松夹道,幽涧流泉,原来每隔一里设一小亭。现仰止亭已废,进山为东际桥,桥上有东际亭,过亭就开始登山。然后由下而上依次为石门亭(听涛观瀑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关亭和更衣亭。一路上有“乘云”、“仰涛”、“尚远”、“天风吹梦”、“宜勉力”、“欲罢不能”、“一壑风烟”、“心路须平”等石刻,还有文天祥所书“忠孝廉节”、孙传芳所书“霖雨苍生”和一笔写就的“寿”、“龙”、“虎”等。1954年,修建长8.5公里的盘山公路,可直达寺前。1992年,还修建山脚至半山达摩十八景的旅游登山索道,上山游览更为方便。
  鼓岭,在鼓山北面,为避暑胜地,主要景点有柳杉王公园、牛头寨、琵琶岩、浴风池、老鸦石等。柳杉王公园在鼓岭宜夏村,是福州海拔最高的公园,其中的柳杉王是两株柳树合抱共生,高30米,胸围约10米,冠幅荫蔽约200平方米。园内还有挹翠亭等建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个美国牧师到鼓岭避暑,以后外国人接踵而至,陆续建起别墅、休养所、教会医院、俱乐部、运动场、游泳池等。1988年,在此建鼓岭避暑山庄。
  鳝溪,在鼓岭山麓的峡谷中,因传古时溪中有恶鳝作祟,故名。溪流在两峰相夹间激泻奔注,蜿折而下,形成落差。溪涧怪石嶙峋,低缓处溪面宽阔,瀑流湍急处则水声哗哗,数步之内,语不闻声。沿溪有不少奇岩幽洞,还有许多深渊碧潭,如观音潭、鳝鱼潭等,可游泳戏水。溪旁多处残壁断墙,是昔时水碓磨坊的遗址。相传汉初鳝鱼潭中有长达3丈的鳝鱼精,作祟害人,乡民不堪其苦。闽越王郢的第三子白马三郎决心为民除害,正月十五日偕部将柳元帅前往溪边,与巨鳝展开殊死搏斗,终于杀死巨鳝,自己也力竭捐躯,柳亦自杀殉职。乡民遂在鳝溪下游建广应庙祀之。每年正月十五乡间都要举行迎神仪式。唐代,三郎被奏封为龙骧侯,五代时封为弘润王,宋代封为冲广应王、孚佑王,并改建白马王庙,按宫殿式结构建筑。庙宇占地3000多平方米,今改为小学校舍,传说庙中原有鳝鱼头骨,后被外国人窃去,今仅留青石雕刻的鳝鱼头一颗。古时还尊白马三郎为“司雨之神”,历朝每逢大旱年头,地方官员往往到此祈雨。溪涧中的岩石上还留有宋代的祈雨题刻和明代平息水争的立约题刻。
  涌泉古刹香火鼎盛,灵源深处环境幽雅,上鼓山的游客一定会到这里看陶塔、铁树,观赏摩崖题刻。
  从市区茶亭公园到涌泉寺前,整日都有专线旅游班车,茶亭公园发车的郊区7路、36路、37路、40路公交车在鼓山脚下的廨院都有停靠站。
  (二)于山
  在福州市中心五一广场北面,形如巨鳌,是福州城内三山之一,最高海拔52.2米,面积11.9公顷。相传战国时代于越族居此,故名;另传汉代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修道炼丹,故又名九仙山;清林枫《榕城考古略》引《闽中记》云“越王九日燕集兹山,故又曰‘九日山’”。
  山上多名胜古迹。1963年,辟出4.5公顷为文化游览区,修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和画院等,成为福州市区主要游览胜地之一。主要景点有白塔、白塔寺、戚公祠、大殿、九仙观、鳌峰顶等。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简称定光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报答父母及兄长养育之恩而建于唐天祐元年(904年)。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原塔被雷火焚毁,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高41米,七层八角,外砖内木,饰以白灰,俗称白塔。1957年,进行大规模重修,保持明朝的建筑风格。白塔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全城最高建筑物,和乌山的乌塔一起,成为榕城的象征。
  白塔寺,唐天祐二年(905年)王审知建。该寺原以塔为中心,明嘉靖年间,倭寇围城,全部被毁。现存寺庙是清道光及光绪年间重建,殿堂都在塔南,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殿和法雨堂三大殿,左右分列禅堂、僧寮、客厅等。法雨堂因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年),曾为近代福州船政学堂学生读书处,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和抗日名将邓世昌等人在此学习过。
  戚公祠,在白塔东。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兵6000人支援福建抗倭,连打三个大胜仗。榕城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后即在台旁建祠。现祠是民国7年(1918年)重建的,内祀戚继光戎装塑像,陈列战袍甲片、行军干粮光饼和征东饼及纪功碑残石等。民国25年(1936年),郁达夫谒祠,作《满江红》词,赞戚继光“拔剑光寒倭寇胆”,并祈“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由祠厅右折进入花墙,榕寿岩旁是补山精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此召开会议,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在于山中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为文武官员节日朝拜之处,清乾隆二年(1737年)起改祀观音,故名。后殿有乾隆“御题大士出山图”碑刻,叙述观音由男变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1978年重修,现为福州博物馆。
  九仙观,俗称天君殿,在于山东部。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下诏营建。政和五年(1115年),又经郡守黄裳扩建。民国11年(1922年),遭火焚后很快修复。初名天宁万寿观,后改名报恩广孝寺,元朝时改为九仙观,以祀何氏九兄弟。现分三殿,前殿前有四层四角石塔。第三殿即九仙阁,是一座结构雄伟的双层楼阁,因在九仙像前祀玉皇大帝,故又叫玉皇阁。阁前龙凤青石柱为清代名匠作品。九仙观现为福州图书馆。
  九仙观内陈列19面古碑,形成碑廊。其中有宋蔡襄撰《刘蒙伯墓碣铭》、南宋《石敢当》、元代《三皇朝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明代张经书撰《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碑、清代林则徐撰《刘家镇墓志铭》和严复书撰《修严氏宗祠碑记》,还有记叙传教历史的《真神堂碑》,记叙中法马江海战的《御赐福州将军穆图善碑》,记载中外关系史料的《库王碑记》等等。
  鳌峰顶,因于山形如巨鳌,此为全山最高峰,故名;又称九日台。传说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状元陈诚之年轻时常登此读书,故又称状元峰。上有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的题名石刻,是福州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旧时峰顶有状元亭,久已废圯。解放后改建为瞭望塔,可俯瞰榕城胜景。现峰顶建有九日台音乐厅。
  26路公共汽车经过于山。
  (三)乌山
  又叫乌石山,在福州市中心,面积约25公顷,最高的香炉峰海拔86.2米。相传汉朝何氏九兄弟重九登高,引弓落鸟于此,故又名“九日山”。唐时辟为游览胜地,天宝八年(749年)敕名闽山。宋熙宁元年(1068年),福州郡守程师孟认为,乌山胜景可媲美道家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又称之为“道山”。
  乌山旧有36奇景。1980年,辟出约11公顷为游览地,主要景点有黎公亭、道山亭、先薯亭、天章台、般若台、摩崖造像和唐以来的摩崖题刻200余处。
  经乌山东南麓的“乌山风景区”门坊拾级登山,便到神光寺遗址天香台。过天香台至黎公岩,上书“乌石在,黎公在”6个楷书大字。黎公指抗倭名将黎鹏举。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黎任指挥佥事武官时,率水师在马尾罗星塔等处与江中倭寇血战,八战皆捷,驱逐倭寇,保卫福州城。
  过天台桥到道山亭。原亭为宋郡守程师孟于熙宁三年(1070年)所建,并邀其前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文中记述乌山风景和福州风貌,使道山亭名闻遐迩。现存六角亭是1955年重建。道山亭西长方形的黎公亭,是1957年为纪念黎鹏举而建。
  天章台,也在道山亭酋。台为山脊上的天然大石坪,下临绝壁,视野广阔,可容数十人,是观星赏月的好地方。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诗人萨都剌在乌石山避暑,到此饮酒赏月,作《天章台上晚酌》:“晚凉上乌石,置酒天章台。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风来。豪气吐千丈,朗吟动三台。白露洒仙掌,银河泻金杯。谁识芙蓉仙,飞身在蓬莱。”
  由道山亭往东,有玉皇阁、吕祖庙、弥陀寺、三宝殿、朱子祠、天君殿等建筑,其中吕祖庙香火最旺。
  黎公亭西的般若台,建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相传有僧持般若经于此阅读,爱不释手,故名。今台已废,尚存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在台建成时所作的《般若台铭》。台铭石刻高5米,宽2米。全文共24字,为小篆,字径约0.5米,字体遒正,气势磅礴,是福州最古老最珍贵的石刻,被清人周亮工誉为“人间至宝”。此铭与浙江丽水的《忘归台铭》、缙云的《城隍庙记》、处州的《射驿记》共称“天下四绝”。曾被毁,后依原刻本重刻,完好如初。乌石山摩崖刻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般若台西行为先薯亭,园形。1957年,为纪念引进蕃薯种的华侨陈振龙父子和推广蕃薯种植的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陈振龙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时,发现蕃薯清甜可口,可作粮食,遂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设法带回薯种。金学曾大力推广种植,遍及全省全国,并经朝鲜传人日本。
  摩崖造像,在乌山南坡,依岩凿就。三佛并列,各自端坐宝莲座。中坐者高1.25米,螺髻,敞胸,双手平叠置于身前,脸庞丰腴,衣褶流畅,具唐代风格。三佛均雕有背光,毫光四射,因岩石风化,颈以上面目已难辨认。山东南坡有一尊造像,高0.52米,束发披衣,盘坐露足,似为宋元之作。
  乌山之麓有崇妙保圣坚牢塔,与白塔遥遥相对。因年代久远,外表略呈黑色,俗称“乌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贞元十五年(799年),这里原建有无垢净光塔,后毁于战火。闽永隆三年(941年),闽王王延曦为祈福又在此地建塔,原拟建九层,闽亡,实建七层。明清以来,数度重修,仍保持着五代的建筑风格。塔为八角形,花岗石建造,高35米,造型古朴大方。塔内有曲尺形的阶梯通道,便于上下。每层塔身外有回廊,周环栏板。第四层塔壁嵌有楷书的塔名碑,第五层有建塔的“塔记”,第七层有“祈福题名”碑,是研究五代时期闽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到乌山可乘1路、20路、26路公共汽车。
  (四)西湖公园
  在福州市区西北部。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始建福州子城时,引水注此,灌溉农田,因在子城之西,故名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称帝,在湖滨建“水晶宫”和亭台楼榭,湖中置楼船,西湖遂成小王朝的御花园。宋代,西湖是福州著名游览胜地。辛弃疾作词赞道:“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后来几经淤塞和疏浚,范围日渐缩小。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丁忧回籍,向闽浙总督建议疏浚西湖,集资为湖岸砌石,保存400多亩湖区。民国3年(1914年),正式辟为公园,对市民开放,但可供游览的陆地仅有荷亭、开化屿和谢坪屿,面积不到4公顷。解放后,经修葺扩建,特别是1985年的大规模整治,西湖作为福建最大的园林,占有湖面400多亩,陆地200多亩。
  湖中有开化、谢坪、窑角三屿,以柳堤与玉带、飞虹、步云三桥通联,主要景点和游乐场所有开化寺、宛在堂、荷亭、桂斋和儿童乐园、盆景园、茶艺馆、博物馆等。
  开化寺,在开化屿(又名小孤山)中央,据传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是钟鼓楼,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后大殿圮,改建为供佛亭。今寺改作花卉盆景展览,设有花圃、温室等,每年秋季都展出数万盆菊花,还经常举办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展览。
  宛在堂,在开化寺东北隅。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诗人傅汝舟营建,取己诗“孤山宛在水中央”为堂名。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改建为湖心亭。乾隆十三年(1748年),复建宛在堂,设诗龛,祀闽中十大诗人。现有建筑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富翁刘家镇所建,面阔三间,三面环廊。林则徐重浚西湖时,曾借宛在堂作办公场所。宛在堂历来是闽中诗人聚会的场所,严复、林纾、陈衍等都曾来此吟咏。
  窑角屿上的福建省博物馆是介绍木省自然资源、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综合性博物馆。以主楼为中心,周围环抱4座单层展览厅,分称中央、东南、西南、东北、西北馆,可供展览的面积有6000平方米。东南馆内设有茶艺馆。
  博物馆正前方矗立着为纪念林则徐诞生200周年而作的林则徐铜像,高5米,宽3米,重约4.5吨,林身着披风,巍然屹立。铜像基座用混凝土浇筑,黑色花岗岩贴面,建在210平方米的平台上,台周有四级踏步。台与座共高3.6米,座面嵌有“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的铜版铸字。
  儿童乐园在谢坪屿,内有电动飞行器、碰碰车、过山车、旱冰场等游乐设施。
  荷亭与桂斋,均在西湖西岸大梦山麓。荷亭旧时三面临湖,“荷亭晚唱”为宋时西湖八景之一,现存四方形荷亭为清代建筑。清道光九年(1829年),林则徐完成疏浚西湖工程后,在荷亭北面皇华亭故址建宋李纲祠堂,撰写《新建宋李忠定公祠堂记》,勒碑祠侧,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号“桂斋”。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去世。次年元月,根据他的遗嘱,奉其遗像祀于桂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澳门路林文忠公祠建成,此斋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并在斋旁建禁烟亭,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1985年,重建桂斋,移石刻于斋后。
  大梦山有福州动物园。园建于1956年,占地6.7公顷,内有猴山、大象厅、河马池、天鹅湖、狮虎洞、鸟禽廊、金鱼廊等,展出扬子鳄、骆驼、金丝猴、丹顶鹤、东北虎、袋鼠、斑马、大象、河马、黑猩猩、金猫、云豹、蟒蛇等动物100多种。旁有熊猫馆,占地1.5公顷,大熊猫经驯化能表演吃西餐、喂娃娃、踩球、过天桥、骑自行车等节目,还能在没有麻醉的状态下接受检查治疗。
  乘1路公共汽车可到西湖。
  (五)左海公园
  在福州西郊洪山乡湖心洋地段,南连西湖公园。1990年底,由市郊洪山乡农民集资兴建,面积51.11公顷,其中水面18.14公顷。
  公园总体设计以“五洲风光”为主题,融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分大门区、欧洲区、美洲区、大洋洲区、亚洲区、非洲区、全景画区、水上游览区、别墅区等9个区,突出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各异的风土人情。
  北大门广场中心5组雕塑象征世界五大洲。北大门向南是欧洲景区,主要景点有英国红屋、威尼斯水城。接着是总投资2250万元修建的水族游乐城,有高空缆车、飞椅、水族馆等。水族馆分为珍稀鱼馆、中国金鱼馆、海洋鱼馆、热带鱼馆等4个展馆,展示250多个品种、6000多尾鱼。其中亚洲观赏鱼为主的海洋鱼馆,海水吨位和珊瑚品种在全国水族馆的海洋鱼展馆中都居首位。热带鱼馆长18米的冲浪池,为全国水族馆中最长的水族厢,水浪极富变化。
  水族游乐城二楼的中华奇石馆,展厅有600多平方米,设有桂林奇石馆、奇石荟萃馆、奇石精品馆和奇石盆景馆,展出近百种100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桂林钟乳石、柳州彩陶石、广东石英石、海南珊瑚石、南京雨花石、江苏太湖石等等,还有古生物化石、陨石和矿物晶体系列。
  北大门往西是欧洲古堡(历险宫)、综合娱乐楼、儿童活动中心。欧洲古堡游乐城建筑面积有1万平方米,内辟魔城历险宫,安排森林历险、庞培城末日、四十大盗、鱼腹逃生、黑海盗贼、龙宫奇观、地狱神曲等9个惊险场面,以吸引游客。儿童活动中心内设有展览厅、歌舞厅、卡拉OK厅、录像厅、桌球室、游戏机房、健身房、小卖部等。
  西边的亚洲景区有“长城”、“西游记艺术宫”、“日本园”和游船码头等。
  8路公共汽车直达公园门口。
  (六)福州森林公园
  原名福州树木园,在北郊新店镇赤桥村,距市区7公里。面积859公顷,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座北朝南。园北笔架峰海拔643米,园南八一水库最低处海拔仅47米。青山绿水,气候温和,风景优美。
  公园分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南亚热带雨林区、榕树林景观区、山地野生果树资源区和海岸红树林区,还有珍稀植物园、苏铁园、月季山茶园、盆景园等。收集培育植物品种2500多种,其中有南方的木棉树、北方的钻天杨、热带的南洋杉、亚热带的樟树、温带的油松,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银杏、水杉等。
  源于北峰的溪流注入八一水库。水库边草地上有一株号称“榕树王”的大榕树,树型壮观,围径10米,树高20米,树龄930多年,冠幅1330平方米,树下可容千人乘凉。榕树王还有一个奇特处,全树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隔年轮流落叶,似阴阳树。
  南门至森林公园有中巴车,也可乘34路、35路车在七公里下车。
  (七)江心公园
  在福州市内闽江上,离万寿桥1公里,原是一个冲积沙洲,面积4.83公顷。洲北面与台江苍霞洲的钓龙台遥遥相望,洲南面和仓山龙潭角隔岸相邻。据传,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沙洲初露江面时,统属未定,周围的闽、侯官、怀安三县百姓竞相登洲,插竿围地。后由福州知府把此地判为“三县共有”,故而人称“三县洲”。1975年,辟为江心公园。
  游客可从横跨江面的悬索桥进入公园。园内郁郁葱葱,种植着5万多株银桦、水杉、杨柳、翠竹、木芙蓉、柑桔和蒲葵等树木,鸟语花香,四季常绿。洲中心有3株古榕树,枝繁叶茂,根须苍劲,树龄都在三四百年以上。1982年后,新辟醒醉楼、品茶轩、儿童游乐场、天然游泳场、金鱼展览廊等游乐场所。还建有临江亭、蘑菇亭、钓鱼台等,可以垂钓。绿树掩映之中,新建的亭台楼阁,为公园增色不少。
  1995年,中央电视台与福州市人民政府在此联合举办元霄晚会。
  乘6路、24路公共汽车可达。
  (八)华林寺大殿
  在福州市北部屏山(又名越山、越王山)南麓,今福建省人民政府大院外。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占据福州,其臣下鲍修让为郡守,选此地建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明正统九年(1441年),赐额改称华林寺。
  寺内原有御书刻石、大雄宝殿、环峰亭、绝学寮、胜会亭等,现只存一座大殿。我国长江以南多雨潮湿,古代木构建筑很难保留,华林寺大殿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1982年,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为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技术精湛,造型构件精美,团窠雕饰繁多,地方气息浓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大殿为八架椽屋,斗拱和梁架交融在一起,柱子以上几乎全由斗拱支撑整个屋顶,梁的作用反而比斗拱小;二是大殿用材为一等材。宋《营造法式》规定,9间或11间大殿方能用一等材,华林寺大殿仅面阔3间,进深4间,却用一等材,是古建筑中的特例;三是大殿中的18根木柱皆为梭柱,檐柱比例肥短,柱高尚不足柱径的8倍,而且沿用更古老建筑中的柱式,中径大,底径和上径小的两头卷杀的做法。此种形式曾在南北朝盛行,隋唐之后在国内极为少见;四是殿内的平梁、四椽袱等主要梁状构件的断面分别呈圆形或月梁形,顶面隆起,形成巨大的云形驼峰。
  其建造手法在中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大佛样”、“天竺样”建筑有很大影响。内设福州市古建筑博物馆。
  8路、9路、20路公共汽车经过华林寺。
  (九)林则徐墓
  在福州市郊马鞍村金狮山麓,是林则徐于道光六年(1826年)为父母营造的。后来,他夫妇和他弟弟夫妇也附葬于此,共计6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又字元抚,侯官县(今福州市)人,以严禁鸦片、坚决抵抗英军侵略闻名于世。其墓为三合土结构,纵深24.8米,宽13.2米,有双重屏墙,4层墓埕。墓前有三合土狮子一对,横屏上书“五凤来朝”。左右为两座青石碑,一是御赐祭文,一是御赐碑文。
  196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重修。1981年,又扩展墓园,前砌护坡,后植松竹。
  有公路经过。
  (十)开元寺
  在市区经院巷,是福州现存寺院中历史最早的。始建于梁太清二年(548年),初名灵山寺,后改称大云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玄宗年号改名“开元寺”,是福建5个开元寺之一。为福州当时规模最大的禅寺,约占城区面积的1/10。宋以后,规模逐渐缩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毁于大火,仅余铁佛殿。1979年,开始修复,但寺址狭小,远不如前。
  “开元寺”匾额摹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法。欧阳询是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匾额题字体现其笔力险劲、结构紧密、笔划凝重挺拔的风格。
  寺内最出名的是铁佛殿内铸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以前的铁佛。大铁佛为阿弥陀佛,高5.3米,宽4米,叠掌盘足,披泥贴金,坐于莲花台上,法相庄严,令人肃然起敬,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还有副对联:“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据考证,铁佛是以“蜡铸法”浇铸。当时铸造这么大的铁佛十分不易。因此,开元寺铁佛既是佛教珍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冶炼史和艺术史的重要实证。在开元寺灵源阁背面东边的小阁中,立着一尊空海铜像。只见大师身着布衣,右手握禅杖,左手拿念珠,脚登草鞋,背负草帽,双目平视,一副长途跋涉、风尘仆仆的神态。铜像通高3.5米,其中身高2.8米,重1.3吨,是日本真言宗信徒出资委托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的。1993年,日本日中友好空海像建立奉赞团一行120多人,专程前来开元寺参加空海铜像的安位典礼。
  寺内的宝松禅师纪念查建于1982年,纪念民国35年(1946年)重建铁佛殿,以及创办佛教医院、佛学图书馆的宝松和尚。
  开元寺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佛经刻印场所。宋时刻的梵本《毗卢大藏》经,共有1451部、6132卷,与福州东禅寺的《崇宁万寿大藏》合称福州藏。
  (十一)林则徐祠堂
  在福州市澳门路,靠近乌山风景区。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一度被占为民居。1982年,按原样重修,并辟为林则徐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门朝东,第一道为枣红色屏墙,设左右边门,额题“中兴宗衮”、“左海伟人”,内壁嵌“虎门销烟”大型浮雕。第二道为牌楼形门墙,中为正门,额题“林文忠公祠”。
  进门为庭院,左右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仪门厅。仪门厅为悬山式,3开间,厅后有石道通御碑亭。亭为正方形,重檐九脊顶,内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为圣旨,一为祭文,一为碑文,皆为林则徐卒时所赐。
  亭北有祠厅,自成院落,门额题“树德堂”。厅正中祀林则徐塑像,上挂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书“福寿”匾额,旁有名人题联。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悬有林则徐所撰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祠堂内还有鱼池、假山及曲尺楼、竹柏轩等建筑,清静幽美。
  (十二)西禅寺
  在福州市西郊怡山凤尾村。唐咸通八年(867年),观察使李景温延请长沙大安禅师来此兴建佛寺,后遭战乱破坏。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复建,景祐五年(1038年)敕号“怡山长庆禅寺”,因在西郊,俗称西禅寺。清末与鼓山涌泉寺、雪峰崇圣寺、象峰崇福寺、瑞峰林阳寺同为福州著名五大禅寺。
  西禅寺规模宏大,布局匀称,端庄古雅,占地约100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阁、法堂、藏经阁、玉佛楼等大小建筑物36座,大多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微妙禅师从海外募金重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轰炸福州,西禅寺中弹6枚,各殿堂均震塌。抗战胜利后,当地群众募捐集资修复。1984年以来,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使其基本恢复旧观。
  玉佛楼内供奉着新加坡华侨捐赠的2尊大玉佛,其中释迦牟尼坐像高2.3米;释迦牟尼卧像长4米,重10吨,体态安祥,莞尔含笑。观音阁内供的千手千眼观音,用29吨黄铜铸成。1990年落成的报恩塔共15层,高67米,八角翘檐,内设8厅,为新加坡双林寺主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镶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图案装饰其间。
  西禅寺还以荔枝驰誉。据《西禅小记》载,最多时有荔枝树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种,核小,肉厚.汁多,香甜异常。“怡山啖荔”成为福州人的时尚。寺内现存最早的一株荔枝树在法堂前,据说植于宋代,树干内已朽空,只剩不到10厘米厚的残余皮层,但枝叶仍然繁茂。
  西禅寺在海外久负盛名。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的双庆寺和越南的普陀寺等均为其分院。
  乘14路、27路公共汽车可达。
  (十三)金山寺
  在福州西郊洪塘乡,闽江中的一个小阜上。因相似于江苏镇江金山寺,故名。据传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就有该寺,后因洪水几经兴废。民国23年(1934年),当地群众筹资重建。80年代初,又按原有形制重修。
  从岸边到金山寺原有石桥相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桥毁,到金山寺须乘小舟横渡。
  寺宇依地形和自然景致而建,小巧玲珑,由观音阁、金山塔、大悲楼和两间配室构成,四周围以护栏。弃舟登寺,就可见寺基石缝上有一树,虬曲多姿,如黄山迎客松。进入观音阁,正中是一尊观音塑像。穿阁而过,就到宋元年间修建的金山塔下。
  塔为全寺的中心建筑物,基座较高,几乎同观音殿屋顶齐平。基座正面,中为石阶,两侧砌有石栏杆。塔为实心,7层8面,高约7米,由185块白梨石砌成。塔身琢有檐楣、门窗等各式图案,造型简朴,缀合严密。
  转到塔后,从右侧步人大悲楼,楼内香火旺盛,烟雾缭绕。楼前两侧各有一小配室。左为怡怡斋,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和状元翁正春等人曾在此读书;右为借借室,明嘉靖年间莆田学者林兆恩在此著书,日用器具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故称此室曰“借借室”。室门上有其所题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吸引众多游人。
  由大悲楼内左侧门转到楼外,再沿大樟树旁的旋梯而下,有一座延伸到江面上的小亭,是游人憩息的好地方。周围旧有“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峰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等8景。全省最长的公路大桥~洪塘大桥从金山寺不远处跨江而过。寺独立江心,巧借外景,清幽辽阔,是其别具一格之处。
  乘22路公共汽车可达。
  (十四)罗星公园
  在福州东南、闽江下游马尾港的罗星山上,面积2.33公顷。山顶有罗星塔,附近有昭忠祠和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遗址等。
  罗星山原在水中央,俗称“磨心”,故罗星塔又有“磨心塔”之称。罗星塔为宋朝柳七娘所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柳七娘是岭南人,因姿容秀丽被豪强看中,欲图霸占,便巧立罪名把她丈夫谪福建服苦役。丈夫被折磨死后,七娘变卖家产在江心建起一座石塔,为丈夫祈求冥福。又传柳七娘盼子不归,倾资建塔,天天登塔守望,临终时还写了遗书放在塔顶。乡人感其身世,遂以其子的名字称这座塔为“罗星塔”。罗星塔的名称和位置,早在明代初期就标绘在著名的郑和航海图中以及其后的航海图册里。自清末五口通商以后,罗星塔一直是世界航海图中一个著名的港岸标志,人称“中国塔”。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塔被海风摧毁。天启四年(1624年),著名学者徐蚴等倡议复建。在宋代塔座上重建的七层八角石塔,高31.5米,每层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檐,角上镇有八方佛,檐角下悬铃铎,海风吹来叮当作响。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塔被损伤多处。战后在塔顶安一圆周近7米的大铁球,替代被炮火所毁的塔刹。1964年重修时,各层环灌混凝土,因栏板和塔檐皆损坏,改用铁管做栏杆。近年以罗星塔为中心建起游览公园,登塔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马限山东南麓的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和昭忠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丨-年(1884年)农历七月初三(8月22日),法国远东舰队以“访问”为烟幕,闯入马尾港,企图侵占福州。福建水师仓促应战,死难官兵千余人,其中部分烈士遗体埋葬在马限山麓沙滩上。同年12月,奉旨在此建造昭忠祠。
  昭忠祠正厅置796位烈士神主牌,梁上高悬“碧血千秋”金字匾额。两侧壁上各镶嵌3块铭刻烈士姓名、职务的碑石,两边回廊分立昭忠祠碑和记叙烈士战绩的碑刻。西厢及廊庑陈列大炮、炮弹及烈士遗物、遗嘱等。祠西的墓台高约1米,环台三面各设一座五层台阶,台正中有一座圆顶雕花四柱的石碑亭。后山还有“仰止”、“铁石同心”等摩崖题刻。
  37路公共汽车直达罗星公园。
  (十五)琉球墓园和琉球馆
  琉球墓园在福州市仓山白泉庵。1986年,在清代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的墓区范围内建造,墓园占地面积3120平方米,内有8座琉球墓。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和琉球便开始往来,福州被指定为中琉交通港口。凡琉球贡船及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和留学生等所乘船只,均须在福州登陆。据载,在此亡故的琉球人前后有578人,大多数就地埋葬。现福州地区的琉球墓除墓园内8座外,还有白泉庵周围4座、高盖山2座、福建建筑学校和上渡塔仔村、连江镇海镇各1座,还征集得出土琉球墓墓碑10多方。
  琉球墓多为单人葬,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龟甲形)、山墙等5部分组成,形制简朴。碑牌书汉文,内容包括国籍、姓名、职务、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是反映中琉历史交往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福州市区第二开关厂旁有琉球馆,原名柔远驿。明成化十年(1474年)前后建,接待对象基本是琉球来榕人员。当时有前后厅和大小卧房等63间,现仅存清末改建的楼舍1座,业经重修。
  (十六)十八重溪
  在距福州.约20公里的闽侯县南通乡境内,发源于县南古崖山尾东麓,为大樟溪下游南岸支流。流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其间水平长度500米以上的溪流有24条,取名“十八”,形容其多。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水系发达,干流长约10.8公里,河宽5至40米,水深0.5至3米。溪流两岸生长着茂密的常绿阔叶林、次生灌木林,有娃娃鱼、桫椤树等国家一类保护动、植物,林中常有弥猴成群出没。全区散布着由火山岩构成的峰、岩、崖、谷、洞、石,山水交融,天然浑朴,有西溪瀑布、乌龙戏珠、大帽山、文笔峰、宝塔峰、三仙洞等景点100多处。游客一般从三、四重溪开始游览。四重溪又称风光岩,附近的皇冠峰肃穆挺拔,峰下有一高8米的独峰斜立,象探身招呼客人的侍者,人称“侍者峰”。
  五重溪又称黄坑口,主要景点有石人、石马、石风帆等。石风帆是在干流河道中残留的—块巨石,高出水面5.2米。
  六重溪、七重溪有鸳鸯洞、流纹岩、三层岩等景点。
  八重溪的龙潭、知音瀑布等都很出名。龙潭水面约100平方米,水深10余米,潭中山峰倒影,风景秀美。知音瀑布是当地大小12个瀑布的代表,瀑高40多米,宽10多米,丰水时甚为壮观。
  八重溪与九重溪间为宽40米的溪流所隔,须绕行可过,一日游一般到此为止。十三重溪以下人迹罕至。
  景区东北部的大帽山,又名古灵山,海拔786.3米。晴日登顶,可一览十八重溪山水秀色。此外,宝塔峰俊秀凌空,玉女石、猴洞、倾缸瀑布、天柱瀑布等也各有特色。
  作为福州盆地内独特的季节河,十八重溪的许多地方,春夏流水潺潺,是理想的垂钓、游泳场所;秋冬时则水落石出,成为游人来往的宽敞通道。
  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典型的季节河、成群的野生弥猴为该景区的三大特色。
  公路可达第五重溪,景区内建有石风帆山庄、多友山城等宾馆别墅。
  (十七)雪峰寺
  又称崇圣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在闽侯县与罗源、古田、闽清等4县交界处的雪峰山中,距福州77公里。雪峰寺有“南方第一刹”之称,是佛教禅宗五家宗派中云门宗、法眼宗的发源地。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
  雪峰山势峭拔。据传,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问崇圣寺高僧义存,山上有何奇景,义存答:“山顶暑月,犹有积雪”,因改山名为雪峰。雪峰寺鼎盛时有殿堂房屋千余间,僧众1500多人,后屡经兴废。80年代后,得海外捐助累计400多万元,重建天王殿、钟鼓楼,维修大雄宝殿、法堂等。
  寺内及周围有枯木庵、金鳌桥、难提塔、无字碑、罗汉岩、望州亭和应潮泉等24景,还保存有珍贵经典如(碛砂经藏》、印度梵文(贝叶经》和整部《频迦藏》8000多卷等。
  难提塔,又名祖师塔,是义存的肉身塔。塔如园钟,上有石卵二百余粒,有“卵石爆花”的传说。
  寺东南方数百步处有枯木庵,为重檐九重顶二层建筑,1974年重修。庵内一株枯木树龄已3000多年,树高3.2米,直径2.27米,树围7.13米。树腹中空,可容10余人。南面开一门洞,相传是义存初入山时的栖身之处。枯木内外原有唐、宋、明题刻20多处,多已风化剥蚀,仅存唐代题刻一条19字,在国内独一无二,称“树腹碑”。枯木庵树腹题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前4株古柽高耸,相传前两株分别为王审知和开山祖师义存手植。
  (十八)下沙旅游度假村
  在长乐市江田镇天池山下的下沙海滨,距福州56公里。
  这里海岸线长达10多公里,海滩平缓,沙质优良。海岸线外58米宽的水域内,水深不足1米。海水蔚蓝清澈,附近无鲨鱼,是理想的海滨浴场。而且,这里位于闽江入海处,咸、淡水交接,海产品丰富,特别是海蚌、梭子蟹等早已脍炙人口。
  1986年初,福建省旅游局和当地政府一起,在这里开发建设旅游度假村,当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
  度假村内有海乐酒家、海天宾馆、湖航宾馆、海都商场、商乐酒家、铁工乐园、闽台青少年活动营地等游乐接待设施40多座,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床位3000多张,可供6000人同时用餐,接待量最多的一天达3万多人次。
  王母礁上的仿生建筑海蚌厅、海螺塔格外引人注目。海螺塔呈锥形,高24米,内设环形梯,分7层68级,各层都有瞭望台,可眺望四周景观。
  旅游旺季福州有专线旅游班车到下沙。
  (十九)郑和史迹陈列馆
  在长乐市城南山郑和公园内,背依三峰寺塔。1985年,为纪念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首航580周年而建。其地原为郑和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夕,在太平港候风,为酬谢“海神天妃保佑”而奏建的天妃行宫遗址。
  陈列馆为宫殿式建筑,全馆占地3378平方米,建筑面积1387平方米。馆内陈列郑和七下西洋的有关史料和珍贵文物,主要有1米多高的郑和半身塑像、《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宝船模型等。
  《天妃灵应之记》碑是三保太监郑和于明宣德元年(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立。碑体镶嵌于天妃宫内墙,庙宇倒塌后埋没。民国19年(1930年),发现后移出。1961年,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额分三行篆书“天妃灵应之记”,两旁阴刻海浪涌明月图案。楷书碑文30行,共1177字,除9字磨损外,均清晰可读。碑文记述郑和六次下西洋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迹,以及第七次出洋的时间和任务。作为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此碑对订正和补充史书的错误和缺漏,具有重要作用。
  南山之巅的三峰寺塔为楼阁式石塔,始建于宋政和七年(1117年)。八角七层,高27.4米,内有曲尺形石阶盘旋而上至顶层。塔上各种浮雕石刻造型生动,风格古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石竹山
  旧名石所山,在福清市城西10公里的东张水库之畔,黄檗山北面。主峰状元峰海拔534米,景区面积45平方公里,因怪石嶙峋,修竹茂盛得名。1987年,被评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山上奇岩幽洞甚多,主要旅游景点有石竹寺、门亭、龙女峰、虎迹岩、龟蛇石、鸳鸯石、狮子石、观音石、桃源洞、紫云洞、青龙洞、通天洞等,素有“雅胜鼓山”之誉。朱熹、徐霞客、叶向高、萨镇冰等名人曾登临游览。
  门亭,在石竹山脚,由华侨捐资建造。亭宽29米,进深6米,有16根雕花石亭柱,黄色琉璃瓦铺顶,角檐顶脊塑有双龙戏珠等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门亭上镌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石竹山”及“登高”、“入胜”等匾额。
  石竹寺,在半山岩壁间,从山脚到寺前有1069米,须登石阶1436级。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初名灵宝观,宋乾道九年(1174年),丞相史浩重修时改现名。寺内有九仙阁(仙君楼)、玉皇阁(天君殿)、土地厅、观音大士殿、舍利塔、紫云楼、玉皇行宫、大悲殿等建筑,雕梁画栋,金璧辉煌。
  石竹寺以道教为主,道、释、儒三教长期共处。香火最盛的九仙阁常有香客席地侧卧,在此祈梦。传说,明泰昌年间(1620年),内阁首辅叶向高就祈过石竹梦。徐霞客于泰昌元年(1620年)6月中旬游石竹山,记述此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
  龙女峰,在石竹寺西,传说是东海龙王公主的化身。与龙女峰相望的是九鲤仙醉卧岩,两岩由一条长一丈多,宽仅尺余的花岗岩相连,宛若天桥飞架,人称“仙桥”。
  上石竹山也可乘登山旅游缆车,缆车索道全长488米,挂72个吊篮,由电脑控制运行,8分钟可到山顶。
  山下的东张水库建于1958年,坝长219米,髙56米,水面15平方公里。因湖内有小岛形如鲤鱼,故又名“鲤鱼湖”。湖西岸的应丰寺始建于唐大中四年(850年),寺内的4个莲花石柱础还是建寺时的遗物。鲤尾山上还有建于明代的紫云塔,为楼阁式仿木构建筑,八角七层,高27米。水库内备有游艇。
  石竹山西边有灵石国家森林公园。
  福清市区有公共汽车到宏路镇,然后可坐三轮车或步行2公里抵石竹山脚。
  (二十一)瑞岩山
  又称弥勒岩,在福清市区东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14平方公里。分前、后岩两片景区,“前岩之突兀,后岩之奇邃,皆显其异于群山之处”,概括其各自特色。
  前岩是宋代团栾居士所辟。上有瑞岩寺,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清代重修。寺院背靠峭岩,依山而起,有山门、天王殿、钟楼、大雄宝殿、仙君楼等建筑。寺西几棵粗大的梧桐树后,有一尊东南沿海最大的弥勒石佛。石佛由一块巨石就地凿成,高6_4米,宽8.9米,厚8米。盘腿而坐,袓胸露肩,左手捻珠,右手抚肚,双耳披肩,笑口相迎。在它的腿上、腰上还雕有高约80厘米的三尊小和尚,形象独特有趣,其中一位小和尚因贪杯醉倒酒缸边,更显得滑稽可笑。石佛雕凿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造型古朴,线条流畅,雕刻精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还有南宋以来的摩崖题刻百余处,篆、隶、草、行、楷诸体兼备,最大的每字有1米见方。
  后岩为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开辟,上有报恩寺等建筑。
  瑞岩山多奇岩怪石,有的高悬欲坠,有的陡立如削,如醉石、独醒石、蹲虎石、孟宗哭竹等,正观侧视,各异其状。还有穿云洞、观音洞、天台洞、玉虚洞、香山洞等,幽邃曲折。
  (二十二)黄檗山
  在福厦公路60公里处,福清市渔溪镇梧瑞村西北面。海拔900多米,景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因旧时山上多产黄檗得名。主要旅游景点有五岭(马鞍岭、铁灶岭、吉祥岭、宫后岭、绛节岭)、七石(三台石、飞来石、钓台石、屏石、鼓石、盘陀石、界石)、十五峰(大帽峰、小帽峰、狮子峰、佛座峰、报雨峰、紫薇峰、香炉峰、罗汉峰、钵盂峰、天柱峰、五云峰、吉祥峰、屏障峰、宝峰峰、绛节峰)。宋代蔡襄、朱熹、刘克庄和明代叶向高、黄道周等在此留下游踪。
  座落在黄檗山主峰绛节岭下的万福寺,是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为日本佛教黄檗宗的祖庭。该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初名般若堂,后德宗赐额“建德禅寺”。明嘉靖年间毁于倭乱,后渐次修复。明万历年间,神宗赐额“万福禅寺”。
  著名僧人隐元禅师(1592~1673年)住持万福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该寺,扩建钟鼓楼、藏经阁、斋堂、库房、云厨等,寺内僧众过千人,使之成为当时福建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1949年再次毁于火。现仅存法堂、塔各一座。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率弟子应邀赴日木传教。5年后开始在日本京都建寺,其建筑雕塑等均仿照福清万福寺,寺名也叫黄檗山万福寺。随后隐元在日本创黄檗宗,多次被日本天皇赠以“国师”、“太师”称号。隐元传播的中国文化亦被称为“黄檗文化”。1973年,日本为纪念隐元逝世300周年,专门出版《黄檗文化》一书。日本现有黄檗宗寺院和传教所450多座,信徒35万多人。
  1979年以来,日本黄檗宗信徒多次组团到福清黄檗山祖寺拜塔谒祖。1992年,还专程将身披大红袈裟的隐元塑像送回祖寺。
  福清县城有公路到黄檗山。
  (二十三)青芝山
  在闽江下游连江琯头镇西北侧,距福州约42公里。相传古时山上有青紫色灵芝生长,故名青芝山;因山上有很多岩洞,又称百洞山。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山由奇峰、异洞、怪石、流泉等组成108景,主要有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一湖、三泉、三台、三室等,此外还有青芝寺、梅花楼、啸余庐、林森藏骨塔等建筑依山而筑。
  青芝寺,原建在八仙岩北。明万历年间,工部侍郎董应举退隐归田,开拓青芝名胜,移寺于此。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大士殿。民国23年(1934年),辛亥元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集资修建前殿(又称下大士殿)。寺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近年重新修饰,焕然一新。寺旁有狮子岩、三鱼石、五曲洞、蝙蝠洞、猿公岩、“石鲸”、“仙桃”、“仙掌”、“日轮”、“石鼎”、一线天、阆风台等景致。
  梅花楼,在青芝寺左侧。原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在山下梅屿村。当年董应举不阿附宦官魏忠贤,被弹劾落职,回家乡修此读书处,以寒梅傲雪,自喻风骨。民国8年(1919年),乡人重修青芝风景,移董家旧楼于寺左,并环植梅树于楼外。
  啸余庐,在虎洞岩,为林森公馆(别墅)。门庭有著名画家黄宾虹题刻古篆“啸余楼”三字。
  林森(1868~1943年)存骨塔,在鳌湖侧畔,是民国15年(1926年)林森生前亲自督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用青石雕砌,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全高7.4米,座宽5.7米,塔基34.8平方米。有四层踏步至台座,塔身四角,雕有豹头座脚,并有四尊合掌僧人拱护。塔顶三层,结顶有金童托火炬塔刹,雕刻精致。
  山上还有多处篆、隶、楷、行、草等字体的摩崖题刻,其中较著名的是明宰相叶向高的草书、清内阁学士陈宝琛的行书和福建船政局创始人左宗棠的楷书。
  有公路直达,并有客轮往返于福州与琯头之间。
  (二十四)马祖岛
  马祖列岛的主岛,又名“南竿塘岛”,位于闽江口外偏北15海里处,与黄岐半岛遥遥相对。面积10.4平方公里,属连江县。据《连江县志》载,宋时林默娘殉身投海寻父,漂到南竿。岛民感其孝行,为她厚葬立庙。清康熙时册封为天后,世人尊称为“妈祖”,岛因此谐称为“马祖”。
  岛上林木葱郁,青翠宜人,昆阳亭、怀古亭、逸仙楼等亭台楼阁散布其间,还有妈祖庙、山陇浴场等名胜,有“海上公园”之称。附近的东犬、东引二岛各有一座造型富有欧洲情调的灯塔,旋转折射光源可远照30海里,原为粤东进入闽江口海上的主要航标。
  戚继光曾派军队驻防马祖列岛,建烽火台监视海面。郑成功也以此作为收复台湾的练兵基地。东犬岛上还有闽人董应举题写的大埔石碑,上有“宣州沈有容,获生倭六十九人于东沙之山,不伤一卒”等字样,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军民的剿倭业绩。
  (二十五)方广岩
  在永泰县城东葛岭山腰,距县城17公里,俗称“一片瓦”。
  在层峦叠嶂、林荫蔽日之中,岩体形如片瓦,凌空舒展,覆盖成一个高约20米,深约30米,宽约50米的天然洞穴,为盛夏避暑胜地,有“广寒洞天”之称。“一片瓦”底部悬挂着数十个钟乳石,形成独特的岩景,主要有蛟龙入水、猛虎出山、鲤鱼腾跃、巨牛练角、黄鹤凌空、百鸟朝凤、猿猴探首等,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在岩下建佛亭。明中叶,扩建为寺,依岩藏洞,巨石当瓦,构筑奇异。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建天泉阁5间,用百余根杉木纵横交错地支架于悬崖峭壁前沿,背依千仞〓岩,面临百丈深谷,宛若空中楼阁。
  阁后是大雄宝殿,供有南宋时的樟木雕僧人像,并有清末海军宿将萨镇冰所题“方广岩”三个大字和“闽山第一”、“万古奇观”、“慈云广荫”的匾额。
  殿后洞壁上有一“观音窟”。中秋之夜,月光斜照岩壁之上,便现出“童子拜观音”的幻影。旁边的梦亭、僧寮、香积堂,均不用片瓦,蔽于复岩之下。
  天泉阁旁有深洞,如在洞内放鞭炮,声震四周山头,回音延续数十分钟,人称“炮洞”。寺内大雄宝殿前有股清泉,叫龙尾泉,亦称“龙乳”。方广岩顶部还有一股清泉由右侧随风飘洒而下,象珠帘一样悬挂在洞口,构成“水帘观瀑”的胜景。
  方广岩有10处胜景:玉泉洞、瑞松坞、钟声石、听泉石、瀑布泉、龙树岩、灵羊谷、龙尾泉、望仙台、清音洞等,其中玉泉洞是方广岩的天然门户,两石相依,上合下开,左刻“天关”,右刻“吞门”(俗称天门),别有气势。旁边还有宋、明、清的摩崖题刻“天关”、“石门”、“方广洞天”、“闽山福地”等,行笔苍劲雄浑。
  到方广岩,可乘车到葛岭,再走4公里山路即达。
  (二十六)姬岩
  在永泰县白云乡西南面,距县城23公里,主峰大帽山海拔1237米。据《福建通志》记载,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爱妃葬在这里,故名;又传仙人炼丹于此,丹成有五鸡飞来守护,又名“鸡岩”。方圆10多里有罗汉岩、普陀岩、雷霹洞、龙都津、观音岩和姬岩寺等景点60多处。姬岩寺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建。多用花梨木构建,现存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阁、香积堂、仙君府和梦亭等。寺附近有石室,供奉“三真人”。其下为龙都津,深不可测。岩壁状若盘龙,泉从龙首涌出,清冽生寒,终年不涸。普陀岩,高十数丈,顶部伸出一块10丈见方的大扁石,如天然亭阁,底下可容百余人遮阳避雨。数百步处有两崖夹峙,直插云天,人称“天门”。天门附近有明代碑刻“古鸡岩”三字。雷霹洞,如雷劈而成,内有石乳等景观。
  (二十七)青云山
  在距永泰县城]0多公里的岭路乡,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云而得名。景区面积47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海拔1130米。山高林茂,云雾飘渺,岩奇洞怪泉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稀植物——桫椤和羚羊、猕猴等。主要旅游景点有云天石廊、火烟瀑布、十八重溪石林、藤山草场、天池和状元洞、红军洞等。
  云天石廊在青云峰近山顶处,又称“登天廊”,因软硬岩层受风化的差异,形成一层层长条形通道。石廊共4层,累计长度约300多米,人行其中,惊而不险。
  十八重溪石林形象逼真,巧夺天工,主要景观有玉女岩、绵羊岩、石笋岩、夫妻岩等。景区内还有“猩猩观桃”、“猿猴听涛”、“山龟戏水”、“妙笔生花”和“佛祖诵经”等奇石怪岩。玉女岩独立小丘,高约20米,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旁边有天神岩和人参岩。山龟戏水为溪流交汇处有一巨大岩石,宛如一只大乌龟头伸入水。妙笔生花为一高约25米的石柱,直插云天,顶部长有小植物,如巨笔擎天。
  藤山周围几个山头,坡度平坦,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号称“万亩草场”,是理想的避暑游览胜地。藤山顶部有一口古火山爆发形成的天池,呈弯椭圆形,周长约400米,面积12亩左右,丰水时平均水深1.5米。池内碧波荡漾,池旁绿草如茵,周围还有不少火山喷出物如火山弹等。在乌后村附近的乌后天池面积约6亩,也是古火山口积水成池。
  火烟瀑布即青龙瀑布,落差80多米,水流跌落的悬崖岩壁经淘蚀呈半圆凹槽,上小下大,如倒漏斗形。瀑布分三迭,上部水流顺峭壁滑落;中间部分越过悬崖飞泻而下,形成水帘,水珠四散,水雾弥漫;下部有一岩坎,瀑流打在上面,再沿崖壁分流滑落,最后汇入底部的青龙潭。此外,还有凤尾瀑布、珠帘瀑布、石龙瀑布和新月瀑布等,其中的石龙瀑布,水流从半山坡近乎直立的崖壁上跌落,总落差达150米左右。除青龙潭外,景区内还有龙潭、鲤鱼潭、长生潭和济生潭等。
  红军洞是一个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岩洞,是当年闽中游击队活动场所之一。洞呈半圆形,高约25米,宽24.5米,洞口有碎石砌成的围墙。洞深约30米,洞内由碎石砌成4层平台。
  (二十八)海坛
  平潭县的主岛,所以也称“平潭岛”,是我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东西宽约19公里,南北长约29公里,面积278.61平方公里。海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坛南湾海滨沙滩、凤凰山沙坡和沙堤、南寨山石林、王爷山东海仙境、石牌洋海蚀地貌和塘屿海坛天神等6个主景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
  平潭岛岸线长408公里,其中海坛湾、坛南湾等都是优质的海滨沙滩。坛南湾海滨沙滩位于海坛岛东南部,北与海坛湾为邻,东濒台湾海峡,略呈新月形。12公里长的岸线上共有沙滩13片,总长度9.23公里,面积2.19平方公里。沙滩坡度适当,沙粒均匀洁白纯净,海水清澈湛蓝,前有岩礁,后有林带,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凤凰山在岛西南部的敖东乡桥仔头村。山南麓的沙坡长70米,宽30米,坡度20-24度,背倚山体,下临山岐澳海滨沙滩。沙坡以细沙为主,晶莹纯净,呈淡黄色,可滑沙。附近海坛海峡中的沙堤有4690米长,呈长条状斜伸海面。
  南寨山石林在岛南部的山利村前,由5个相连小峰组成,距县城约10公里。在方圆0.6平方公里的低丘陵中,遍布着球状风化花岗岩体,体量硕大,形态各异,其中奇特与象形的山石景观有30多处。如绵羊峰的“鸳鸯理翅”、“新旧悟空”、“石上榕树”、“绵羊卧岗”,鳄鱼峰的“花豹巡山”、“八戒亮相”、“熊豚对峙”、“苍鹰雄视”,仙女峰的“唐僧问路”、“西域头陀”、“一孔窥天”,神雕峰的“乌龟到山前”、“情人相见”、“八戒养神”,青蛙峰的“澳洲袋鼠”、“马饮鸡啄”、“金猴回首”和“企鹅观群狗”等。石景周围,遗存的堡垒、壕沟纵横交错。
  东海仙境在王爷山南麓,由仙人井、仙人台、仙人阶、仙人谷、仙人峰、“金观音”等海岸侵蚀地貌组成。仙人井是巨型海蚀竖井,井口呈椭圆形,直径约50米,深41.7米,四壁十分陡峭。东壁底部有3洞通海,小舟可以出入。海流拍洞,激浪翻腾,井壁回声,潮涨如“仙井吼涛”,潮落似“龙宫奏乐'北壁中部有洞与仙人谷相通,低潮时人可进出。金观音是夏季清晨5时至7时,朝阳映射海岸峭壁呈现的一种象形景观。传说有福之人方可望见。王爷山上还有大型军事遗址。
  石牌洋在岛西北部,距县城约17公里的看澳村以西约1.4公里的海中,又称双帆石、泮洋石帆。两个相距12.1米的巨型灰白色花岗岩海蚀柱并肩耸立在礁盘上,东侧一个高33米,胸径宽9米,厚8米;西侧一个高15米,宽15米,厚8米。落潮时礁盘露出水面面积有4亩多,涨潮时仅余1亩多。据载,宋朝末代皇帝端宗赵〓在逃亡中曾在此小憩。看澳村附近还有许多海蚀造成的象形山石,如高12米的无首佛坐像,百米见方的海蚀平台上60多座层层开剥的球状花岗岩包裹体等。
  海坛天神,又称“石人坛”,是一巨型的男性裸体象形石,在岛南面塘屿的南端。石人头东脚西仰卧,头枕沙滩,足伸东海,身长330米,体宽150米,胸高36米,体量巨大,比例勻称。下身残存一柱状风化岩体,斜斜上翘,长4米多,酷似阳具,为渔妇祈子的膜拜物。石人周围还有风动石、锣鼓石、香炉石、八仙围棋石等。
  海坛岛中部,县城西南4公里处,有“三十六脚湖”,系由海湾演化为封闭性泻湖后湖水自然淡化而成的福建最大天然淡水湖。湖周16.5公里,水面2.1平方公里,最深处16.3米。湖岸蜿蜒曲折,湾汊四伸,似有三十六脚,故名。湖周是海蚀地貌,海蚀石、海蚀洞、海蚀崖、蘑菇石、风动石各具形态,奇岩错落,千姿百态,如北岸的“镇山双狮”,东北岸的“石犬出浴”、“老翁探宝”、“雏鸽展翅”,西南岸的“老鹰守湖”、“媳妇背婆婆”等。湖水清碧澄澈,湖中有大小龟山、龙王屿、钓鱼台、鲤鱼礁等名胜。清人俞廷萱《龙屿吟》诗赞道:“波光如画碧如海,日落风清好泛舟;三十六湖烟水阔,不知领得几多秋”。
  湖西北有1985年修建的龙王头海滨度假村。
  平潭岛距福州128公里,福清小山东经海坛海峡至平潭娘宫港的距离是1.7海里,靠渡轮过渡。福州每日有班车到平潭,县城至各乡镇也有公共汽车。
  (二十九)白岩山
  在闽清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三溪乡山墩村,因山上岩石色白如玉而得名。山以岩景著称,据说方园10余里内有岩景105处,故又称百景岩。最高峰为玳瑁顶,海拔1237米。主要旅游景点有白岩寺、悬鱼洞、龙洞、“南蛇出洞”、“鲤鱼上天”、“童子拜观音”、“田螺晒日”、“美女妆镜”、“春笋破土”、骆驼岩、飞来桥、伽蓝床、捣药臼等。
  白岩寺,在白岩山半腰三面陡峭的一片岩石上。始建于唐代,现存大殿为清代所造,1988年重修。寺前崖峭谷深,形势险要。寺后有仙君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建于岩穴内,建筑年代已无可考。寺下方有玉皇殿,是天然岩穴,顶压一石,高约30米,上小下大,如玉皇帽顶,殿内旧有玉皇造像。
  悬鱼洞,在白岩寺西菩陀岩下。有东西两个洞口,洞深约2丈,高宽各1丈多。洞顶悬一石,长七八尺,尾削头尖,中间扁平,其状如鱼,虚空欲坠,故名。菩陀岩顶另有一石如鱼,昂首向天,凌空欲飞,称“鲤鱼上天”。
  “美女妆镜”,又名“玉镜”、“仙人镜”,在白岩寺西1公里。在悬崖上兀立着一块高10余丈的岩石,其间有长七八尺,宽3尺多的灰白色平滑石面,远望好像一面长方形明镜镶嵌在崖壁上。
  龙洞,离石镜约百米,宽丈余,深百米,由岩底直通岩顶。洞右侧突出一块怪石,状如龙头,眼、鼻、齿、须活灵活现,好像欲跃出洞的巨龙。每当白云笼罩,团团白雾便从洞口吞人,又从洞顶飘浮而.出。
  “南蛇出洞”,在白岩寺东。悬崖上有石突出,状如蛇头,凝神望去,有蠕动之感,如南蛇出洞。
  每日有火车、汽车到闽清县城,县城有公路到白岩。
  (三十)碧岩
  古称匹岩,在罗源县城东17公里的双贵山(俗称岭头山)上。因山上洞额有“回仙岩”三字,隐约可辨,又称回仙岩;因状若雄狮怒吼,亦称狮岩。
  岩髙百余米,拔地而起,势欲撑天。岩下有天然洞室,髙20多米,广约600平方米,碧岩寺建在洞室中。寺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重修于明清。分为正厅大殿和两厢僧寮,不施片瓦而雨露不濡。
  洞内上方缝隙倒生一藤,粗过拇指,长十五、六米,藤尾分枝对称上翘,状如莲花宝座。藤叶四季常绿,九月间开满白花,俗称“千叶宝莲花”。洞左侧石罅中,斜生一树,高仅丈许,终年不沾阳光雨露,却年年开花结果,果若小梨可食,人称仙果树。洞顶清泉飘然而下,日夜不绝,微风动处,抛洒如珠,有“匹岩飞雪”之誉。
  洞左侧一穴曰“金鸡笼”。旧时传闻,“天色将晓,穴中辄闻鸡鸣”。左侧一石曰“留米岩”。神话传说,古时每日石缝中都有大米流出,足够寺僧食用。一日,和尚嫌米流得太慢,把石缝凿大,结果石缝就不流米了。和尚不死心,把“流米石”改称“留米石”,希望还有米留在石缝里。
  罗源县城有公路通达碧岩。
  二、宁德片
  宁德地区位于福建东北部,东临东海,西邻武夷山,俗称闽东。面积12905平方公里,辖宁德、福安、福鼎、霞浦、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等9个县(市),行署所在地宁德市。人口309.34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5_8万人,居全国之冠。
  晋太康三年(282年)开始设温麻县,唐代改为长溪县,元代升为福宁州。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改为福宁府,为福建八府之一。1950年设福安专区。1970年,专署由福安迁宁德,改称宁德地区。
  宁德地形属丘陵山地,沿海有狭长的小平原,海岸线长达1000多公里。鹫峰山和太姥山二条山脉分别斜贯西北部和中部,千米高峰连绵,其中最高峰为寿宁的山羊尖,海拔1649米。区内主要溪流有长溪、霍童溪、古田溪。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7至19.3摄氏度。最佳旅游季节为4至12月。
  宁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非常好,旅游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福鼎太姥山、屏南鸳鸯溪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周宁鲤鱼溪、九龙漈瀑布,宁德支提山、三都澳,古田翠屏湖等都有鲜明的特色。历代名人朱熹、陆游、戚继光、唐伯虎等都在这里留下文物和遗迹。闽东还是革命老区,保留不少红色史迹,是缅怀先烈、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104国道贯穿全区南北,乡以上全部都通了汽车。福州至来舟的铁路从古田通过,上海至福州的客轮在霞浦三沙停靠。
  全区有中低档饭店15家,床位3237张,三类旅行社3家,旅游定点生产厂家4家(其中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家),4个市县开办职高旅游班。陆续推出空海和尚入唐之路、畲族风情游、临水宫朝圣等旅游线路。1986年至1995年,接待境外旅游者3.6万人次,创汇296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771万人次,回笼人民币3_1亿元。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太姥山-霍童支提山-三都澳-南漈山-九龙漈瀑布-鲤鱼溪-鸳鸯溪-柏柱洋-廉村-富春公园-赤岸-翠屏湖-临水宫-南山-东山。
  (一)太姥山
  在福鼎市秦屿镇、市区东南45公里处。海拔1008米,景区面积300平方公里,其中游览面积100平方公里。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传说太姥山原名“才山”,尧帝时,山下才堡村有一女子种兰于山中,后得道乘龙升天。尧帝出巡登山,见到她正坐在岩石上,容颜很象自己的母亲,就封她为太母。才山因此被人称为太母山。汉东方朔奉武帝之命授天下名山时,太母山被册封为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改“母”为“姥”,才名为太姥山。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封太姥山为东岳,与西岳武夷山并列。
  太姥山是燕山运动晚期,由地下岩浆上升侵人而形成的。这里峰峦险峻,怪石嵯峨,窿洞幽致,云雾缭绕。古人赞曰:“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主要旅游景区有国兴寺、葫芦洞、一片瓦、九鲤朝天、香山寺、白云寺、天门寺、九鲤溪等。
  国兴寺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国兴寺、唐石塔、十八罗汉岩、仙人锯板、玉湖庵、萨公岭和棋盘石等。
  国兴寺,在太姥山脚,当地人称为下院,始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宫殿瑰丽,壁嶂柱础,尽皆玄晶”,为昔时朝太姥者必憩之所。宋淳祐四年(1244年)毁,清末重修,殿宇近似民房,遗址上现还存留着具有唐代风格的7根大石柱(原有360根)和部分人物鸟兽石刻。寺左山上的唐石塔又称楞伽宝塔,七级八角实心,与国兴寺同时修建。
  附近的玉湖庵相传为朱熹草堂遗址。朱熹曾在这里的“太姥第一洞”璇玑洞中隐居,并注释《中庸》一书。
  西面的十八罗汉岩,以一堵铁青色的岩屏横亘南北,磊磊峰石,拔地擎天,好似五百罗汉跃跃登天;“仙人锯板”,则如一座巨大的石屏,从上到下,被整整齐齐地锯成3片,边上一片是粗糙的板皮,中间两片是上好的板料,板皮内还有一只硕大的“甲鱼”,从上往下爬。
  所经萨公岭路,是民国18年(1929年)海军上将萨镇冰修建的步游道。
  葫芦洞景区,在国兴寺南边,主要旅游景点有葫芦洞、将军十八洞、观山台、观海台、龙须岭、“蹲猴观海”、“金猫扑鼠”、“玉兔听潮”、迎仙台、拨云峰、“玉猴照镜”、“和尚讲经”等。
  葫芦洞全长11公里,洞中有谷地,可容数百人。宋时建有楼阁,后毁,现遗址尚残存宋瓦。将军十八洞,洞顶有3石,分别形似将军鞋、将军剑、将军帽,又因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故名。“金猫扑鼠”,为一巨石顶天而立,上有2石,大者如猫,小者如鼠,形似金猫扑鼠。夫妻峰,如一对久别重逢的情侣,正在倾诉衷肠。登上观海台,则可眺望海上风光。
  紧挨着是一片瓦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一片瓦、一线天、白马洞、兰溪、太姥墓、鸿雪洞、飞仙峰、“金龟爬壁”、“金鸡报晓”、八戒石、福成洞、落星洞等。
  一片瓦,又称半云洞,一块巨石覆盖如瓦,构成洞屋。内设庵,名岩洞庵,俗称一片瓦寺,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僧人如镜所建。
  一线天,洞长60米,窄仅容足,行者侧身,仰视天光,仅余一线。出口处,一石挡道,称“卡脖子石”,须矮下身子,小心对准位置方能通过。
  鸿雪洞,深800米,传说是太母炼丹处。洞内有丹井,洞口有“鸿雪洞”、“天琢玄岩”和“法轮常转”等石刻。洞顶有株岩茶,干粗如碗,高丈余,人称“绿雪芽”,性寒,传说功同犀角。
  一片瓦顶有一奇峰,相传太姥娘娘在此升天而去,故称“飞仙峰”,也叫升天石。上有石如龟形,作上爬状,栩栩如生,命名“金龟爬壁”。
  落星洞,又称坠星洞,长70米,宽1.6~2.2米,因洞口省巨石悬空如殒星而得名。
  一片瓦西边是九鲤朝天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九鲤朝天”、观景台、伤心岩、“三声应”、“二佛谈经”、“双象驮印”、“三折腰”、滴水洞、七星洞、连海洞、“沙弥拜月”等。
  “九鲤朝天”由一排绵亘数百米的巨岩组成,岩高100多米,活象九条鲤鱼从水中跃起、向天空窜去。
  北望为“二佛谈经”,只见二石如佛,面对东海,左边的右手捧一卷经书,右边的垂手而立,作聆听状。
  “三折腰”,人过此处,需折腰而过,如此凡三折,故称。
  西行为七星洞,这是一条奇特的石弄,宽处最多并排走两个人,石弄顶上悬挂着7块石头,欲坠不坠,人称“七星”。附近的滴水洞有五六层楼高,洞顶滴水,常年不断。
  白云寺景区,位处太姥山中心偏西,主要旅游景点有白云寺、摩霄峰、新月峰、观日台、“仙女献花”、摩尼宫、慧明塔、“石船”、合掌岩、“石鼓”、“仙人足”、“蛤蟆含钱树”、白云洞、流米岩、“弥勒坦腹”、大龙潭洞、乌龙岗、龙珠岗、龙井、“七声应”等。
  白云寺是白云禅师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创建,在太姥山14个寺院中历史最为悠久,因其位于摩霄峰南侧,故又称“摩霄庵”,建筑外形颇像居家的大院落。
  摩霄峰又名覆鼎峰,海拔917米,为太姥山主峰。峰顶平坦开阔,面积2万多平方米。摩霄宫、“石船”、金沙滩、柱天石、仰天湖、“仙女献花”等景点均在峰顶。
  东边的龙珠岗,有巨石如龙珠,下覆一泓清泉,常年不干,人称“龙液”,岗上有二石构成的门洞,如花瓶,人称“龙门洞”。岗上还有“仙翁对奕”、“金钟挂壁”、“弥勒坦腹”、“仙人椅”等景点。龙门北边的大龙潭洞,又名“龙井”,由危石拱累,下临千仞。
  南边的香山寺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香山寺、犀牛洞、陀九岭、望仙桥、“犀牛望月”、状元帽、四折瀑布、蝙蝠洞等。
  香山寺建于1981年,寺右有巨石如犀牛,牛口进去便是洞,故名犀牛洞。陀九岭,也叫“天梯岭”,为步游道,宋王头陀修造。全长600多米,有1017级石阶。望仙桥,别名“御风桥”,俗称“天桥”,桥长5.2米,宽1.27米,桥面铺青石板,下为万丈深渊,两侧为悬崖峭壁。蝙蝠洞,原为蝙蝠聚居的岩洞,现辟为庵,洞内有矿泉水。
  西面的天门寺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天门寺、天门岭、“韦驮把天门”、牛背岭、牛背石、水清莲花峰、韦驮洞、白猴石、罗汉洞、“观音坐莲”、“天门一条街”等。
  天门寺,始建于唐,原为驿站,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牛背岭,长3公里,因状似牛背,故名。这是太姥山最奇险的一个景点,一条石阶道有上万级,中有巨石,横卧幽谷之间,有如牛脊骨,旁临深渊。南边的韦驮洞,洞道曲折迂回,长达数十米,内有清泉,终年不断。
  山后的九鲤溪景区以水为胜。
  九鲤溪,又名赤溪,位于太姥山西麓,长25.86公里。下游流经霞浦县境内,又称杨家溪。沿溪有渡头、钱大王、下洋、坪洋、溪口瀑布、龙亭瀑布等景观。溪流两岸,青山重回,绿树葱茏,怪石林立,碧水澄澈。乘竹筏顺流而下,跌宕飘忽,惊而不险,沿途可观赏小玉女峰、“仙人望月”、“迎仙船”、“观音坐莲”等山石景观。钱大王浅滩溪流湍急,下坪洋水面竹筏齐驱,渡头村寨枫林似火,平添几分情趣。溪口瀑布,落差60米,飞流直下,声震千米之外。龙亭瀑布,落差120米,瀑布中分两束,呈“人”字形。人在筏上仰望飞瀑,若银河从天而倾;俯看倒影,如素练望空而抛。
  太姥山一带还有潋城城堡、灵峰古寺和睛川湾、大小筼筜等海滨游览区。
  潋城城堡在秦屿镇潋城村,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用于防御倭寇。城堡周长1127米,高5.6米,厚4.6米,设东、西、南三个城门,至今保存完好。东门内有宋代建的泗洲文佛石屋,城中有三官堂、猴仙宫、杨楫家庙等古迹。南宋时,著名史学家郑樵、理学家朱熹先后在此讲学。
  城中的灵峰寺,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宋时火焚后重建,明天启七年(1627年)再修。寺内现存唐宋年间石浮雕40多块,造型优美,线条有力。寺四周林木清幽,泉水甘洌。
  与太姥山隔海相望的福瑶列岛,包括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等13个岛屿。大嵛山又称嵛山岛,面积28.8公里。主要旅游景点有“天湖泛彩”、“蚁舟夕照”、“沙滩奇纹”、“南国天山”、“白莲飞瀑”、“海角晴空”等,其中天湖草场有万余亩,故称“南国天山”。
  太姥山临海而立,石奇、洞异、峰险、云雾多,被誉为“海上仙都”,必看的旅游景点有“金龟爬壁”、“金猫捕鼠”、“二佛念经”、“九鲤朝天”、白云寺、一线天、七星洞等,如有时间还可一游九鲤溪。
  福鼎县城到秦屿镇每日都有班车,也可从霞浦直接到秦屿,然后乘出租三轮摩托、面包车或徒步上山。
  (二)霍童支提山
  在宁德市西北的霍童、洪口、虎〓三个乡镇境内,距市区40多公里。景区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霍童溪水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主峰华顶峰海拔1139米。
  1991年,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游览区可分为霍童洞天、支提胜场、瀛洲击和那罗延窟等。
  霍童,原名霍山。汉《列仙传》载,周时有一位名叫霍桐的仙人居此,故名霍桐山。宋《太平寰宇记》云:“列仙霍童游处,天宝六年(747)敕改为霍童山,亦曰游仙山”。唐玄宗所题“霍童洞天”石碣虽已断折,仍存于霍童镇老人会。主要旅游景点有大、小童峰,霍林洞,摘星台等。
  早在三国时期,霍童山就很有名气。梁大通二年(528年),建有规模宏伟的鹤林宫。据史书记载,自周至唐有韩众、茅盈、左慈、葛玄、郑思远、王玄甫、褚伯玉、陶弘景等20多位著名的道家修练于此,使该山名闻全国,故有“未登霍童空对仙”之说。唐著名学者、道士司马承祯曾到此山炼丹,著《天地宫府图》云:“三十六洞天中之第一霍桐,又名霍林洞天”。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将霍童山列为全国三十六小洞天之首。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七的《洞天福地》,也将霍童山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一洞天”。明代,泉州人何乔远撰的《闽书》云:“宁德洞天最方舆,视武夷无所让”。清人所著《闽都别记》也说:“闽境之山,西则武夷,东则霍童”。在双髻峰脚下的福建历史名刹支提寺,原名华严寺,又称华藏寺,为宋开宝四年(971年)吴越王钱弘俶所建。支提,梵语意为“聚集福德”。佛教经典《华严经》载:“东南方有山名曰支提,有天冠菩萨与其眷属一千人常住说法”。古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语。历代帝王曾4次敕赐寺名,5次钦差太监赐物修寺。历代僧侣云游也多至此寺,全盛时期住僧达千余人。支提山因此曾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佛教名山”。现寺是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赐名华藏寺,山门有御赐匾额“天下第一山”。民国23年(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这里诞生。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的珍贵文物有:永乐年间,明成祖的仁孝皇后所赐铁铸天冠菩萨坐像947尊(原为1000尊),每尊高约0.3米,重约10公斤,其形态或合掌,或结三昧印,或结跏趺坐,呈听法或说法状;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御赐的铜铸鎏金大毗卢遮那佛像一尊,高2.5米,重约500多公斤,莲座有千叶莲花,每一莲瓣有一尊小佛像,表示佛的应身;万历年间,明神宗御赐的五爪金龙紫衣袈裟;万历年间,御赐的明正统五年(1431年)内府刊本《北藏经》6780卷。
  支提寺所处的支提山,绵亘25公里,海拔800多米。《宁德支提寺图志》载:“远近罗列凡九十九峰,绵亘幽深,人迹莫到。杖履所及者四十有八峰”。主要有大童、华顶、狮子和双髻等4大山峰。另外,还有十五岩、九岭、六洞、五石、四台、四湖、四潭、四泉、四池等。峰岩奇特,洞壑玲珑。石棋盘、五龙潭、钓月桥、号猿岩、忘归石、晒衣岩、袈裟岩、雨花岩、天冠说法台等景观,或以形似,或以传奇而驰名。
  瀛洲击水游览区,在洪口乡莒洲村,莒洲历史称古瀛洲。这里山高林密,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并以民风古朴著称。莹莹碧水之中,倒映着数十座类似湘西吊脚楼的木屋,依峭壁而建,层层而上,远望好似鱼鳞千叠。古老的石街,据记载有600多年历史。
  划舟顺流而下,沿溪40里,时而波平如镜,时而激浪飞溅,惊而不险,险而不危。若逆水行舟,纤夫号子,阵阵回荡,悦耳动听。被称为天下一绝的“独木冲浪”,构成独特壮观的精彩画面。只见数十个乡民,或老或少,各以独木为“舟”,手持细竹篙轻点左右,时而在浪花中穿行,时而在浪尖上飞奔,一根窄窄的圆木或毛竹仿佛被施了魔法,牢牢地贴在弄潮儿的脚下,令人叹为观止。还可以看见小小顽童表演悬崖跳水的绝技,他们毫无惧色地站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一个接一个地往深潭里跳,让人触目惊心。
  沿溪有“勒马回朝”、“金钟覆地”、“半卷珠帘”、“新娘下轿”、“龙珠浮动”、“鱼溪圣井”、“双虹饮洞”、“黄蜂出洞”以及“十八学士”、“石笋凌霄”、“金鸡报晓”、“梦笔生花”、“蟠桃献寿”、“八仙歇岩”等胜景。
  那罗延窟游览区主要由那罗寺、辟支岩和百丈岩等组成。
  那罗寺含在支提山狮子峰的石窟内,宋开宝六年(973年)始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据(三山志〉记载:“石窟高可百寻,深广五十丈,上方若凿,下平如镜,群峰插汉,北涧奔流,别一乾坤,非复人世。”巨大的石窟,活象吼叫着的雄狮张着大口,两层木构、上无片瓦的那罗寺嵌在其中,小巧玲珑,独具特色。
  辟支岩,由“罗汉撞钟”、“观音织布”、“孤猿听月”、“锦鲤朝天”、“五鸟攀枝”、“九龙盘”、灵源洞、“珍珠帘”、袈裟岩等景点组成,其中以“珍珠帘”最为壮观。只见辟支岩岩顶上,有一脉山泉从崖口喷泻而下,在高空变幻为无数珍珠编串而成的一幅水帘,晶莹剔透,随风摇曳,千姿百态。
  霍童支提山奇峰拔地,溪流纵横,雄伟奇秀,素有“仙巢佛窟”之称,必看的旅游景观有支提寺和瀛洲击水。
  宁德市到支提山有公路通达。
  (三)三都澳
  又名三沙湾,在宁德市东南部,距城30公里,为闽东沿海的“出入门户,五邑咽喉”,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由城澳半岛、官井洋、复鼎洋及三都、青山、斗帽、白匏、鸡公山等19个岛屿组成。水深波平,腹大口小,能停泊数十万吨巨轮。10公尺以上等深水域173平方公里,可开发深水岸线72公里,.均居世界首位。孙中山《建国方略》称之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
  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就已开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此设有宁德税务总口,下辖9个口岸。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正式开放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同年5.月8日,成立福海关。随后有美、英、法、俄、日及荷兰、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13个国家的20家公司在三都设立子公司和商行。
  三都澳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奇礁怪石,如“金龟驮珠”、“鲲鹏展翅”、“烈马回首”、“非洲大象”、“鸡笼屿”、“古猿人”、“笔架山”等。
  斗帽岛有一巨石,状如“螺壳”,高约2丈,外壳圆滑,壳内是空心的,可同时钻进五六个人,透过螺壳小孔,能观赏到官井洋的景致。青山岛虾荡尾东侧,有一石壁临海兀立,岩石石纹隐隐显出关云长骑马持刀的雄姿,阴霾雨雾时,由于水气折射,形象更加清晰,俗称“仙人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陈毅、罗瑞卿等先后到三都澳视察观光。
  福州、宁德每日都有班车到三都澳。
  (四)南漈山
  在宁德县城关。有“天船泊涧”、“文笔书天”、“白龙吸雾”、“金蟾戏水”、“石门双峡”、“南漈飞淙”及“石下听泉”、“仙人面壁”、醉仙洞、玉龙潭、刘海台、桃源等数十处旅游景点。
  山腰玉龙潭的飞流,沿着百丈绝壁,奔泻而下,滚雪飞花,山鸣谷应,人称“南漈飞淙”。其左侧崖端,远望象高台,号为刘海台。台下谷底泉中,有3块巨岩,形似蟾蜍,昂首望瀑,白练似的飞流直冲蛙腹,为“刘海钓蟾”。台上磐石巨岩交错盘结,构成卍字形的幽洞,称“太极洞”。洞右高崖名临风岗,岗上有卧云阁,登之可尽情俯瞰三都澳风光。
  循流穿石即至“桃源”。周围一片桃林,中立寿星塑像,像前一块桃形巨岩,上镌“蟠桃”二字。石后另一座巨岩危置在一块小石之上,欲坠不坠,与“蟠桃”相倚而成洞穴。洞宽数丈,洞额题刻“听泉”二字。潺潺泉水,穿流其中,景称“石下听泉”。洞中一石,击之镗镗橐橐,声似木鱼。
  泉水下流成潭,围浸着船形巨石。岩的后部隆起成洞,状若船舱,称醉仙洞。洞顶一株桐树,枝叶撑张,宛如樯帆,号“天船泊涧”。潭岸上立有爱国诗人陆游的塑像。陆游于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为宁德县主簿,常到南漈山游览。
  塑像右边有一条石砌磴道,宽2米多,长约5公里,盘旋直上白鹤峰。这是福宁经罗源达省城的一条古官道的咽喉,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岭径上下,旧有“接官”、“御风”、“跨鹤”、“骖鸾”等5亭,如今只有遗迹残存。另有“海鹤雄视”、“鹤翥鸾翔”、“沧海一粟”、“海阔天空”、“天清海晏”等摩崖题刻,浑劲凝重。
  自山麓沿石磴道向南峰顶,有3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刹。山下为南漈堂,因位处飞泉之前,又称飞泉梵寺。前后两殿,随势高低,远观如重楼相承。传闻朱熹曾寄迹于此。山腰为龙湫寺,本名龙湫书院,原是宋时邑人黄怀川所筑的读书处。寺四周松竹荫护,丝萝垂翳,鸟唱泉吟,烟岚潭影。峰巅为南峰庵,晴时如天宫仙阙,雾罩若海市蜃楼。
  从宁德城关步行10分钟可达。
  (五)九龙漈瀑布
  在周宁县城东南13公里处。相传古时有九条蚊龙聚游于此,故称“九龙漈”。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在长约1000米的流程中,大小不等的13级瀑布曲折跌宕,形态各异,瀑瀑相连,总落差达300米。
  第二级瀑布最为状观,瀑高46.7米,宽76米,丰水期可达80多米。瀑流经陡峭的崖巅腾冲跌落,直泻深潭,腾起10多米高的怒涛,声如轰雷,震撼山谷,激化为一二百米远的迷蒙烟雾,弥漫山谷。若逢斜阳映照,幻成彩虹横空,斑斓耀眼。巨瀑右上方还有一个直径14米的潭穴镶嵌瀑间,人称“龙眼”。
  第三级瀑布称龙井瀑。瀑水由宽处急剧地变为窄束,拧汇成一股银柱。由山巅直坠谷底,显示“龙投深井”的惊险威势。接着“蚊龙”又从井底腾身而起,一头撞向前去,顷刻间被崖尖撕成两半,分别俯插而下,形成两根亮闪闪的“龙”牙,人称“龙牙瀑”。
  第七级瀑至第十级瀑,瀑瀑紧接,即为四叠瀑。四级瀑布落差达60多米,瀑间怪石嶙峋,状若“龙脊”、“龙角”、“龙甲”、“龙爪”、“龙珠”,形象逼真。
  第十三级瀑以下形成一个长达百余米的平静溪潭可泛舟观赏四周山景,如鸽子峰、卧龙峰、骆驼峰、金牛峰等。
  各级瀑布间修建石砌游道1500米,2个观瀑台及4个凉亭,道旁设置扶手栏杆,以便游客观赏。
  周宁县城有公路通九龙漈。
  (六)鲤鱼溪
  在周宁县城西5公里的浦源村,又名浦源溪。
  溪流穿村而过,长约500米,宽不到7米,深不过1米。溪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小桥,桥边有石阶叠砌的埠头,溪旁是石砌街道,街边是以木构为主的双层平房。村头有专门出售烤饼、爆米花棒作为鱼饲料的小铺。
  溪中漫游着七八千尾五颜六色的鲤鱼,大者有10多公斤,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温顺如驯,活泼可爱。每当村姑在溪边洗涤食物器具,鲤鱼便成群结队围拢过来,竟相拖曳洗涤物而毫无惧意。常有游人以线系饼,垂入溪中,悬浮晃动,逗而嬉之,则饼动鱼随,彩鳞闪现,吞咽之声,唼喋可闻。早在宋代末年,从河南荥阳来浦源落户的郑氏祖先就在溪中放养鲤鱼,以去污垢,清溪水。明朝初年,村中立下规矩,禁止垂钓捕捞,违者严加惩处,从此村民概不捕食溪中鲤鱼,他乡之客也不敢觊觎。若有鱼死,村民则将其安葬于连理树下的鱼冢之中,淳朴的爱鱼村风世代相传,终于形成具有神奇色彩的鲤鱼保护区。如遇山洪暴发,溪中鲤鱼总是藏身石洞或紧咬溪边蒲草,不肯随波逐流而去。
  鲤鱼溪旁,创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郑氏宗祠形同古船靠岸,别具一格。祠中有千年古椿一株,树高10丈,干粗6围,树腹屮空,却枝叶茂盛,人以为神,美其名曰“灵樯”。
  在鲤鱼溪下游一个与溪相通的池沼,已辟为鲤鱼乐园。园中的鲤鱼仙姑塑象神态素雅,亭亭玉立。池塘中蓄养着许多鲤鱼,还有假山、喷泉、观鱼亭、九曲桥、伴月桥、荷叶汀步和螺旋形的游廊等设施,为古老的鲤鱼溪增添新的光彩。
  周宁县城有公路到鲤鱼溪。
  (七)鸳鸯溪
  即白岩溪,在屏南县城东北部约30公里的双溪镇宜洋村附近。1991年,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鸳鸯溪流长18公里,由南向北跌落,连接白水洋、宜洋、太堡楼、刘公岩、鸳鸯湖等5个景区,总面积78.8平方公里,急流处气势磅礴,潭深处波平如镜。两岸山深林密,幽雅清静。早在100多.年前就发现有鸳鸯,每年秋季有上千只鸳鸯从北方飞来越冬。此外,在溪畔还生活着300多只猕猴。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这里建立面积达15500多亩的中国第一个鸳鸯称猴自然保护区。
  主要旅游点有百丈漈水濂洞、仙宴谷、白水洋、“如来驾雾”、“双狮依偎”、“双龙抱珠”、“娘娘浴迹”、“美满窝”、“癞蛤蟆斜眼看鸳鸯”和三瀑(飘虹瀑、仓潭雄瀑、青蝶瀑)、四潭(长潭、九曲潭、印潭、瓮潭)、六岩(大白岩、六角岩、观音岩、弥勒岩、巨佛首岩、群蛇岩)、三滩(刀鞘滩、仙嬉滩、仓潭滩)、六猴王(猴王头、山压猴王、猴王洗浴、双猴争王、猴王照影)等,还有被誉为活化石的上楼72株连片水松林和南方少见的仙山万亩牧场。
  百丈漈水濂洞在鸳鸯溪中段,瀑流落差150多米,瀑面宽20多米,凌空射出近20米,清代宜洋武举张朝升称之为“漈水成烟”。它的特点是落差大,瀑面宽,水量足,不枯竭,可进洞仰看瀑帘。
  仙宴谷,又名鼎潭谷,是景点最为集中之处。峡谷中岩床平滑,巨石林立,峭壁相夹,月门洞开,险洞高悬。谷中有四潭如巨鼎相连,一道高瀑猛冲深潭,使潭中碧水如沸锅一般,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如来驾雾,在溪流中段的大白岩顶上远眺河谷,有一巨石似如来佛象,合掌抵颏高卧于山梁间;旁有观音岩,如观音足踏莲座,皆形神逼肖,若遇上云雾天气,恰似如来观音驱云而来。
  飘虹瀑,瀑高百米,分为三折,第二折略有斜面,风吹瀑布,在斜面游离,犹如彩虹飘飞。
  白水洋,又名仙耙溪,在鸳鸯溪上游,由古代火山沉积岩组成。人站在平坦的巨石拼成的水上广场上,水恰淹没脚背,波光潋艳,一片白炽,故称白水洋。最大的一块石头达3万平方米。最有特色的是8里水上长街、8万平方米水上广场和百米天然冲浪滑道。中下两个广场之间,有数条百米长的水上天然滑道,光滑如磨,赤身自上往下滑,不伤肌肤。其下的燕潭,是天然游泳池,旁边的沙滩和松竹滩,可容数百人日光浴。每年夏季,当地群众在这里举行水上田径运动会和水上趣味活动。
  鸳鸯溪以野生动物鸳鸯、猕猴和稀有植物为特色,融溪、瀑、峰、岩、洞、潭、雾等山水景观为一体,必到的旅游景点为白水洋、水濂洞和仙宴谷。
  (八)柏柱洋
  在距福安市区31公里的溪柄镇东南部,相传境内有一白色石柱,故名。主要旅游景点有狮峰、郑氏宗祠、红领巾水库等。
  狮峰,又称西峰,现称虎头山。在柏柱洋西南部,海拔298米,有狮子峰、卧牛石、双髻峰、石梯峰、九曲岭、合掌岭、“童子拜观音”、“飞蛇惊蛙”、“天鹅孵蛋”、仙人岩、老虎岩等景观。
  山麓的狮峰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明清吋三度修缮。寺依山而起,坐西向东,以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观音阁为中轴线,两侧为藏经阁和斋堂。大雄宝殿高23米,面阔3间,进深3间,殿中立方形石柱24根,梁柱绘有花鸟、飞龙、佛像等彩色图案。寺后有棵檀香树,高14米,形如鹿角,下有井,水清冽甘美,人称“鹿跑泉”。
  郑氏宗祠,在柏柱洋中部的洋头村,为被誉为“福安三贤人”之一的宋会稽尉郑虎臣的家祠。祠堂正门楼上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堂内有文天祥等人的题联。
  红领巾水库,在柏柱洋北侧东山村。1958年9月,全省少先队员捐资10万元建成,故名;又名柏柱洋水库。水库坝长98米,高25米,蓄水面积3.2平方公里,可开展各项水上运动。
  柏柱洋还是闽东苏区的中心。民国23年(1934年),在斗面村先后成立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和闽东妇女联合会,旧址犹存。狮峰寺则是闽东红军总队和福霞农会的旧址,东山金竹坪有红军医院旧址,细日村有红军被服厂旧址。
  (九)廉村
  原名石矶津,在福安市区西南15公里处。
  梁天监年间(502~518年),光禄大夫薛贺由江南迁福建,辗转定居于石矾津。其第六代孙薛令之在唐神龙二年(706年)成为福建省第一位进士,先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令之题诗感叹,触犯唐玄宗,托病辞官回乡。唐玄宗闻其家贫,叫长溪县每年拨给赋谷,令之酌量领取,从不多占。唐肃宗即位后,感念东宫旧宦,欲召其人朝,是时他已去世。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
  后唐(923~934年)时,有陈姓迁入廉村。从宋大观三年至宝祐六年(1109~1258年)的150年间,廉村薛、陈两姓共出17位进士,特别是陈雄,一门五进士,三代人俱登高第。
  村内保留着千米长的宋代古官道和1400米的明代古城墙,还有许多古建筑、古雕刻等,依稀可见宋代官街的繁华。古城墙环村而筑,厚3.6米,现有髙度4.4米。原有8个门,现存6个。在沿溪的一段城墙中,2座完好的用条石构筑的拱顶墙门巍然屹立。官道由3条纵向平行铺排的光洁条石组成,中间镶嵌着精心拼花的细小鹅卵石。祠堂前的场院则用鹅卵石拼嵌成几个或十几个直径达1米的圆形图案。各进士的府第今已不存,薛令之故居遗迹前尚遗两尊小石狮。村内许多建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大厅内,仍完好摆设着当年流传下来的大型木刻屏风,造型古朴,雕镂精致。
  廉村紧靠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十)富春公园
  在福安市区东北侧,富春溪东畔。民国29年(1940年),辟为中正公园,后废,1982年重建。因为是依据富春溪两岸的自然景观,顺势而建的森林公园,故名。
  公园面积300余亩,幽静清雅,古木参天,有松、樟、枫、桦、柏、红豆和凤尾竹等20多种树木,其间杂以四季花卉,香溢满园。3栋大门楼均仿明代格调,铺金黄色琉璃瓦,配以桔红色宫墙。
  进门可见竹丛中竖立着一座约4平方米的汉白玉词碑,碑体如同一枚邮票小型张,中嵌一块方形的墨色大理石,光洁的石面上雕刻“传邮万里,国脉所系”8个镏金大字,左下端落款“周恩来”。福安人林卓午于民国29年(1940年)参加会商“抗战后方通邮协议”。5月9日,周恩来题词赠之。1981年,其子女将周恩来墨宝捐献给国家。当年5月9日邮电部特为此发行纪念邮票1枚。1990年,当地政府在富春公园立碑纪念。
  园中道路都以鹅卵石铺垫,道旁设石桌石凳,有龙凤假山、荷花鱼池、曲桥、花圃、龟鹤雕、熊猫戏竹雕、迎春亭、龟湖轩、放龟台、古炮台等人文景观。
  盛夏,园内气温低于外界4至6度,是个避暑的好去处。
  以富春公园为中心,周围还有阳春、满春、岩春三个公园,统称“四春公园”。
  (十一)赤岸
  位于霞浦县城东5公里,因海岸系红色山石而得名。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和尚随第17次(第6次遣唐使团未成行)遣唐使船来华,遇风浪飘流至赤岸海口登陆,受到当地军民的救援。后经福州北上长安求法,得密宗嫡传。空海回国后,创立日本真言宗(东密),现在日本的真言宗信徒有1540多万人。1984年,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长安之路”访华团专程到赤岸朝拜,并植树留念。随后每年都有日本真言宗信徒来此遥祭空海大师,其中最大的一个朝拜团有197人。
  1994年,日本奈良的真言宗信徒齐藤德男捐资2000多万日元,在赤岸村修建空海大师纪念堂。村内还建有祭海亭、望海亭和赤岸史迹纪念馆等。馆前竖立着来自日本的空海大师石雕像,内设接待室、文物室、史迹室,陈列着唐代碑刻等文物,还有日本真言宗信徒送来的木制遣唐使船模型和图书、锦旗等物品。
  赤岸村内还有古城堡遗址,多宝佛塔、湜然井栏、石兽、石翁仲等古迹。离村1公里有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的古桥1座,桥身17孔,长62米,宽3米。桥头古榕垂荫亩余。
  霞浦县城有公路通赤岸。
  (十二)翠屏湖
  即古田水库,在古田县城南5公里处。面积37.1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6亿多立方米。1958年,为建造古田溪水力发电站,形成这个人工湖。因其在翠屏山下,故名。湖中分布着湖心岛、白鹭岛等24个岛屿,山明水秀,花木茂盛。白鹭岛上白鹭、灰鹭翔集,湖心岛旁游艇、摩托艇齐备。.驻足静观,“水库风光胜太湖,碧波浩淼涤烦纤”;泛舟动看,“山里行舟自古无”,“岛中风景明如画”。1961~1965年,朱德、谢觉哉、徐特立、陈毅等先后来此,赋诗志盛。
  湖畔还有名胜番王寨、天王寺、极乐寺等。极乐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几经兴废,今寺是民国29年(1940年)重建的,有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等建筑。山门匾额“极乐寺”三字为林森题刻。两旁是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园瑛法师的题联:“得到此中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寺内藏有唐代印度玉佛和三圣铜象等文物。
  有汽车、火车、闽江客轮到古田。
  (十三)临水宫
  在古田县大桥镇中村村北,距翠屏湖6公里。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历史上曾称顺懿庙、龙源庙、龙川庙,奉祀“顺天圣母”陈靖姑,为海内外顺懿(临水宫)祖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靖姑(767~792年)又称“临水夫人”,福州下渡人,18岁时嫁与古田明经贡士刘杞为妻。传说曾赴闾山学法,能降妖伏魔,好扶危济难。24岁因祈雨抗旱、为民除害而献身。五代,闽王赐予三十六婆官,树碑纪念;南宋理宗皇帝追赐为“慈靖夫人”,赐额“顺懿;清乾隆皇帝封赐其为“太后”。传说她在保护妇幼上行了许多善事,因而被尊为“救产护胎佑民女神”。其信徒遍布福建、浙江、江苏及台湾、东南亚等地,在台湾就有大小“临水宫”、“夫人宫”130多个。
  临水宫依山而建,红墙绿瓦,参差错落,是一座风格别致的仿唐代宫殿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前、后、左、右四个分殿。前殿临南墙设两重仪门,越数级台阶达大院。院内有古戏台、钟鼓楼、拜亭和正厅,以精雕细刻的廊柱斗拱、雕梁画栋形成大小藻井。正厅中间供奉着相传以陈靖姑真身塑造的神像。古戏台檐前木雕精致,独具风格,被《中国戏剧志》录载。
  左殿是太保殿,右殿塑有三十六婆官像,后殿由陈母葛太夫人殿、梳妆楼、三清宫组成。
  临水宫周围还散布着与陈靖姑身世相关的百花桥、梳妆桥、顺天府宫、夫人潭等10多处遗迹。
  近年来,许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到此考察旅游。
  (十四)南山
  在寿宁县城南15公里的阳乡境内。最高海拔1254米,为洞宫山脉东坡高峰之一,素有“南天一柱”之称。
  这里怪石嶙峋,洞穴迷离,群峰竞翠,碧水潋艳,分为金鸡山、南山顶、赤陵山、紫云山和龟湖等5个旅游景区。
  金鸡山景区,主要由山中怪石重叠而形成“百年合好”、“石锁悬空”、“天厨双升”、“仙人观天”等旅游景点。
  南山顶景区,山顶有龙岩寺,又名灵岩寺,明洪熙元年(1425年)僧晋显建。寺前有荷花池,池畔立有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塑象。寺后有一石,状如鲤鱼朝天。民谚曰:“池在寺之前,鱼跃山之巅;池小鱼不容,翘首望青天”。寺旁有摩崖题刻多处。
  赤陵山景区,以怪石遍布,洞穴连环而称奇。革命战争时期,闽东红军游击队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斗争。山上有红军洞、太上老君岩和一片瓦等景点。
  紫云山景区,以满山紫石如云而得名。山中有一紫云庵,庵附近有五味岩,岩水有咸酸苦辣涩五味。
  龟湖景区,是个人工湖,常有白鹇、鹭鸶、鸳鸯、大雁、野鸭等到此过冬。
  (十五)东山
  在柘荣县城东2.5公里处,古称灵霍山,又名玉笏山;因其山形似狮子,又名东狮山。最高海拔1479米,为太姥山脉最高峰,方圆25平方公里。
  山上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旧有“旗峰插汉”、“灵崖叠翠”、“笠峰拱北”、“灵岩百丈”、“罗尹盘谷”、“青龙起伏”、“碧水映月”、“仙洞双泉”、“仙人锯板”、“仙人棋盘”等景。
  山间旅游景点人称一谷、一线天、二龙井、三泉、五岭、十壑、二十九洞、三十六峰、三十一岩、七十二石,较出名的为蟠桃岩、鬼洞岩、鸳鸯岩、佛仰岩、仙掌岩、沙帽岩、岩厝、岩庵、水帘洞、蝙蝠洞等。
  百丈岩险峻危峙,仙掌岩清泉涓涓。红军洞是民国23年(1934年)苏维埃霞鼎泰县委书记吴成带领红军开展工作的据点。其洞顶横一大石块,称猴戏岩,常有猴子在此戏玩。
  环麓还有明代摩崖诗刻和普光寺、龙兴庵、东峰寺、育贤祠、觉性寺等寺庙。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