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莆田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519
颗粒名称: 四、莆田片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10
页码: 52-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境内闽东南区莆田市旅游景点情况,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包括湄洲岛、凤凰山、广化寺、木兰陂、贤良港祖祠、玄妙观三清殿、宁海桥、九鲤湖、麦斜岩、天马山、菜溪岩、东门石坊、无尘塔。
关键词: 旅游景区 莆田片 福建省

内容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湄洲湾与兴化湾之间,土地面积3780.61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72公里,岛屿143个。木兰溪横贯境内,兴化平原为福建四大平原之一。1983年10月,改为省辖市,下辖城厢区、涵江区、莆田县和仙游县,人口283.3万人,方言为莆仙话。物产丰富,荔枝、龙眼、枇杷是驰名中外的三大名果。年平均气温18-21℃,最佳旅游季节是每年的4至12月。
  莆田历史上隶属于宋的兴化军、兴化州,元的兴化路和明清的兴化府,故简称“兴化”或“兴安”。其中莆田县古称“蒲口”,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置县后称莆田,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从最早置县算起,莆田有1400余年的历史。
  兴化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科甲鼎盛,著述甚多。据方志和史料统计,自唐初至清末1200多年间,举进士者1700余人,其中状元11人;莆田县的各种著述有3000多种,其中《四库全书》收录40部,影响较大的有郑樵的《通志》,蔡襄的《茶录》、《荔枝谱》,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郑纪的《归田录》等。历史悠久的甫仙戏,为中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被誉为“地方戏的活化石”。
  作为福建重点侨乡,全市有归侨及其亲属近20万人,分布在东南亚和南、北美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数十万人,还有去台人员和台属数万人。
  福厦公路纵贯南北,与木兰溪及沿海水运组成运输网络,将莆田市同福、厦、漳、泉等城市连成一体。
  莆田拥有海内外驰名的旅游景观湄洲妈祖庙,此外,闽中古刹广化寺、八闽“三绝”之一的九鲤湖、福建最古老的道教庙观三清殿、雄伟的古代水利工程木兰陂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湄洲岛-凤凰山-广化寺-木兰陂-贤良港祖祠-玄妙观三清殿-宁海桥-九鲤湖-麦斜岩-天马山-菜溪岩-东门石坊-无尘塔。
  (一)湄洲岛
  在莆田市东南50公里的海面上,面积14.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1991年,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定为台胞落地办证点;同年10月,又辟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岛上的妈祖祖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扩建。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回来,奏称妈祖“神显圣海上”。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三次奉旨来此主持御祭,并扩建庙宇。清康熙皇帝统一台湾时,靖海将军施琅奏称“海上获神助”,又奉旨大加扩建,使之成为拥有5组建筑群、16座殿堂楼阁、99间斋舍客房的大型庙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莆田县志•湄洲志》记载,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宋时巡检林愿的第六个女儿。因出生至满月从不啼哭,故父亲为其取名日“默”。她自幼聪明,8岁能诵经,10岁能释文,13岁学道,16岁可踩浪渡海,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林默28岁时,辞别家人,在湄洲岛湄屿峰归化升天。人们为纪念她,就在湄屿峰“升天古迹”旁立庙奉祀,尊她为“通贤灵女”、“通天神女”等。宋徽宗时敕赐庙额曰"顺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朝廷对妈祖首次褒封,封为“灵惠夫人”。以后,历代朝廷又多次褒封,南宋时褒封13次;元代褒封5次,并晋爵为“天妃”;明代褒封4次;清代褒封16次,而且封号跃升为“天上圣母”、“天后”等。民间习惯上仍称为“妈祖”。
  相传妈祖升天后仍保佑着海上渔民和航船,使其化险为夷,因此,被尊为“海峡女神”、“女海神”,成为人们战胜海难的理想化身。各地纷纷立庙奉祀,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遍及我国大陆各海口码头、内河岸埠,还分布到台港溴及东南亚、日本、朝鲜、印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挪威、丹麦、巴西、阿根廷等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有华人处就有妈祖信仰。在台湾有大大小小妈祖庙800多座,其中年代较早的有澎湖马公镇东西卫澳提标馆妈祖庙(台湾当局公布的一级古迹)、笨港天妃庙(开台妈)、赤嵌水仔尾妈祖庙(码头开基妈)、彰化县鹿港兴安宫(旧妈宫)、正统鹿耳门圣母庙(黑面妈)、台南大天后宫、北港朝天宫等,妈祖信徒有1400多万人。还有以之为地名的,如天津的天妃闸、福建的马(妈)祖岛、台湾澎湖的马公(妈宫〉以及澳门的原名妈阁等。在妈祖祖庙后面的湄峰上,矗立着一座建于1990年11月的巨型妈祖石雕,高14.35米。妈祖头戴凤冠,身着龙袍,外披斗篷,目视远方,双手抚持如意,庄严大度,雍容慈和,使人敬慕。邮电部1992年10月4日发行一枚“妈祖”邮票,就是以此为画面的。这是大陆第一次为纪念民间传说的人物而发行的邮票。台湾邮政当局则多次发行与妈祖有关的邮品,如以妈祖行宫为主图的邮票和鹿港妈祖神像、竹南龙凤宫妈祖塑像等明信片。
  附近岩石上,还有“天妃故里”、“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
  岛上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全岛海岸线长30公里,其中质地优良的大小沙滩13处,总长20多公里,还有海蚀岩5公里;防风林带千余亩,并盛产石斑鱼、对虾、龙虾、梭子蟹、海蛎、海螺、紫菜等,是度假旅游的好地方。这里海岸上岩性相对较软的辉绿岩,长期受海涛冲蚀,形成凹槽,潮汐吞吐时,富有节奏的声响由远而近,初似管弦细响,继如钟鼓齐鸣,再若龙吟虎啸,终则巨雷骤雨,动人心魄,形成远近驰名的“湄屿潮音”胜景。
  必到旅游点为妈祖祖庙和巨型妈祖石雕像。
  市区每天均有汽车直达文甲码头,文甲码头与湄洲岛之间有轮渡往返。
  (二)凤凰山
  又称南山,在莆田市城西1公里处。因形如展翅凤凰,故名。凤凰山南麓的广化寺是福建著名古刹之一,景区内还有石室藏烟、智泉珠瀑等景观10多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石室藏烟,在凤凰山中部。这里山上有古人穴居的海蚀洞多处,故称石室岩;相传唐代名僧妙应禅师在此坐禅,出入常跨两只驯虎,因此又名伏虎岩。岩上建有石室岩精舍和一座玉皇殿,殿前有一对透雕盘龙的八仙石柱,雕技精湛,形象逼真,为清代石雕艺术珍品。寺后耸立着一座七层四角砖塔,浑厚大方,别具风韵。岩上有一巨石长10余米,形如长舌,悬空伸展,人称“龙舌石”。石下空阙如室,传为妙应坐禅静修之所。石室岩上还有仙迹、虎源、卓锡泉、曲水池、空观台、海印石等景点,以及宋、明、清摩崖题刻多处。每逢春日,云雾缭绕于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翠峰碧树忽隐忽现,故有“石室藏烟”之称。
  智泉珠瀑,在石室岩西北1公里处。智泉溪从弥勒岩而来,溪床上怪石错落,人称“梅花漈”。传说古时有人在此放牛,忽有白发老翁出现,说这里是仙人菜园,牛饮水污了水源。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莆田书画家陈伯献在此隐居,称之为“智泉”。明万历时,莆田知县何南金在此建来苏亭。溪里现有大小石刻群数十处,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广化寺
  在莆田市西南约2公里的凤凰山麓,历史悠久,是东南亚9座名寺的祖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在国内外有影响。
  寺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88年),原是永福(今永泰)郑露三兄弟结庐讲学的地方,后舍宅为金仙院,隋开皇九年(589年)扩建为寺。唐景云二年(711年),寺僧志彦应诏入宫讲《四分律》,说起当年无际禅师诵《法华经》时,寺后岩石受灵感应涌出一股清泉,唐睿宗因之赐名灵岩寺,并由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匾额。寺院从此成为八闽一大丛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改名“广化寺”。这比宋太宗设置兴化县(979年)和兴化军(980年)还早三四年,故有“未出兴化,先有广化”之说。宋代广化寺鼎盛一时,有10院120庵,僧众1000余人。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1979年,开始由海外侨胞赞助,又进行全面整修和扩建。
  寺院占地3.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石砌围墙长1公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布局匀称,气势雄伟,其规模为全省寺庙之冠。贯穿主体建筑物的中轴线长385米,由南到北依次为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祖堂(上为卧佛阁)等,从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两翼建有宽敞的、随地势逐渐增高的百柱廊庑。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殿堂为抬梁式结构,建在2.7米高的基台上,面积840平方米,高22米,是全省寺庙中最高的。殿内有8根大石柱,盘坐着三尊大佛,中为如来佛,即释迦牟尼佛;东为消灾延寿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西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两侧台座上排列着十八罗汉,殿门上有赵朴初亲笔题写的“万德庄严”金字横匾。
  天王殿前有两座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造的石经幢,高约3米,其中一座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是研究梵文汉译与本地方言关系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实据。
  从卧佛阁两旁开始,左厢依次有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上为库房,后为香积厨)、钟楼;右厢依次为般若堂、看山楼、烟霞窟、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鼓楼。左上方新建有观音阁,内奉一尊身高8米的观音像;右上方新建有小南山地藏殿。在放生池两侧有近年新建的五百罗汉堂4座。
  寺东侧的释迦文佛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约30米,五层八角,石构,仿木楼阁式建筑。须弥座呈工字形,其束腰和转角倚柱上,浮雕着狮子滚球、牡丹和侏儒。第一层东西两面开门,余设佛龛,门两旁浮雕罗汉;第二至第五层,四面开门,四面设佛龛,门旁浮雕金刚武士,龛旁浮雕观音菩萨。各层塔檐薄而长,檐下各出三层迭涩,浮雕凤凰、双头羽人、飞天及奇花异草等图案。塔内空心,顶作藻井,内壁嵌有石阶,可登临至各层塔门外。此塔雕刻精细,造型生动,历经800余年,虽经莆田地区发生的8级以上地震,仍巍然屹立,反映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精美的石雕艺术。
  塔旁的普门庵,是唐御史黄滔所建“东峰书堂”故址。附近的郑三先生祠,是为纪念舍地建寺的名儒郑露三兄弟的,祠内有“南山樾荫”石匾额,系为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迹。
  必看旅游点为大雄宝殿、石经幢和释迦文佛塔。
  市区有公路直达山门。
  (四)木兰陂
  在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相传有一位长乐妇女钱四娘,目睹当地百姓受灾之苦,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携来巨金动工截流筑堰。因水流湍急,建起来的陂堰很快被山洪冲垮。钱四娘悲愤至极,投入溪洪以身殉陂。此后,与钱四娘同邑的进士林从世携金10万缗来莆继续筑陂,也因水流过急仍未成功。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今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
  工程分枢纽和配套两大部分。枢纽工程为陂身,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流堰为堰匣滚水式,长219米,高7.5米,设陂门32个,有陂墩29座,旱闭涝启。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经受900多年来无数次山洪的猛烈冲击,至今仍然完好无损。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数百条,总长400多公里,其中南干集长约110公里,北干渠长约200公里,沿线建有陂门、涵洞300多处。整个工程兼具拦洪、蓄水、灌溉、航运、养鱼等功能。1958年,在陂附近兴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东圳水库之水到沿海地区,使木兰陂大大提高灌溉、排洪能力,灌溉面积从原来的15万亩,增加到25万亩。
  为了纪念建陂的历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协应庙,亦称李宏庙,现改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来历史名人撰写的修陂碑记,以及1962年冬郭沫若到此游览时写的《咏木兰陂》诗碑6首12块。馆旁有恩功亭和宋郑耕的木兰书堂古迹。馆外湖光山色,景物宜人,尤其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莆田市区有公路通达木兰山下。
  (五)贤良港祖祠
  在湄洲湾北岸莆禧半岛南端莆田县忠门镇港里村,距市区约30公里。1991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港里村古名贤良港,又名黄螺港,南临大海,面对湄洲,是妈祖先祖林豸、林保吉隐居之地,也是妈祖的出生地。1974年,文甲码头建成前,上湄洲岛朝拜都从这里出海。
  天后祖祠始建于南宋,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重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因对付郑成功,沿海截界清野,村人及祖祠神主、妈祖神像均内迁涵江,祠废圯。清康熙年间重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祖祠迁至原址后山,由林默族系乡进士、泉州府惠安儒学教谕林清标主持重建,其子台湾府凤山县教谕林霈与安平镇副总兵秦宗溥为此在台湾等地募捐。清代官府春、秋二祭时,也要拨银两由妈祖裔孙在港里就近代祭。1984年,村人又重新集资,按原来格局重修祖祠,至1988年建成,保留宋、明、清各代的某些建筑特色。很多海外同胞以及当地民众朝圣,都要先到港里祖祠进香,然后再到湄洲祖庙朝拜。
  祠前矗立一座用白色和青色的花岗岩雕成的三门式牌坊,高10.6米,宽13.6米,是1990年由台胞捐款兴建的。牌坊两面仿刻清代帝王御赐的“神昭海表”、“海国安澜”等匾额题词和几副楹联。祠内供奉着妈祖列宗的神主牌,还保存一尊以樟木雕成的南宋妈祖像,造型维妙维肖。《敕封天后志》记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是一件珍贵文物。该祠尚存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清标的二块碑刻,高0.76米,宽0.56米,厚0.04米,其一是历年褒封徽号碑,上除记载宋光宗、宁宗、理宗,元世祖、文宗,明太祖、成祖及清圣祖、乾隆帝等10次封号外,还记载着春秋致祭,编入祀典的事迹;另一块是《重建天后祠记》,记述原天后祠为妈祖的故居,清初截界后迁祠于涵江,复界后又迁木雕妈祖神像回港里的经历。
  港里村有不少与妈祖有关的古迹,其中最主要的是一口宋井。井为四方形,围以淡灰色长石,古意盎然,传说是妈祖“窥井得符”的圣迹。另有一口宋井,石栏间镌着八卦,据说是宋井特有的标志。这里可以看到古代码头的遗迹,长达600多米,两根宋代遗留的系船石上留下船缆磨出的深痕。
  必看旅游点为南宋妈祖像、三门石牌坊和“窥井得符”圣迹。
  (六)玄妙观三清殿
  在莆田县城内兼济河畔。玄妙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名为天庆观。元代时改为玄妙观。清代,因避康熙帝玄烨讳,又改称元妙观。现存建筑有三清殿、山门及东西岳殿各一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原来面阔5间,后扩为7间,进深6间,殿堂结构严谨简朴。正中间四金柱,八架椽,翼以乳袱,为宋代原构,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构架极为相似。殿内有木石接续的大柱20根,直径约54厘米,柱头微具卷杀,柱础作莲花覆盆形。斗拱硕大,斗底作皿板形,高1.5厘米;斗拱和椽檩之间,彩绘有道教图案。殿堂保存唐宋建筑风格。
  东厢院为碑园,其中有立于南宋宣和元年(1119年)的宋徽宗赵佶瘦金体手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神韵丰采,精妙无比,为全国仅存的孤本,是研究道教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方昭手书的《兴化军祥应庙记碑》,详细记载泉州商人朱纺舟往三佛齐国(今印尼)的情况,是研究宋代外贸的珍贵史料。还有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镌刻的《宋孝宗皇帝赐少傅陈俊卿札碑》、宋初王禹偁的《陈仁璧墓碑》以及苏轼、文天祥、文征明等历代名人题刻,荟集篆、隶、真、行、草各体书法,琳琅满目。
  (七)宁海桥
  在莆田县城7.5公里外的桥兜村,横跨木兰溪奔往兴化湾的入海处。这里浪涛滚滚,潮大流急,沉泥松软,水文地质情况复杂。从元末元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300余年间,桥6建6圮。现存古桥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起重建,历时15载,耗银5000两。因此地古称“宁海渡”,故名。196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仿泉州洛阳桥而建,为石梁式,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桥墩14座,各高10多米;分水15道,两墩之间的净跨径在8.8米~11.8米之间,比洛阳桥和五里桥的跨径还大。桥面以75块各长13米、厚1.2米的巨石铺架,每块石梁上题刻捐献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以志纪念。石桥两旁有石制扶栏,每根望柱上浮雕狮子,线条精简有致,姿态各异,造型维妙维肖。桥中段两侧置方形小佛塔两座,佛像栩栩如生。
  桥南和桥北各端立两尊约3米高的明代石雕武士像,头戴铁盔,身披战甲,手执长剑,相貌威武庄严。抗日战争期间,桥北两尊武士像被日机炸毁,后重雕再建。此外,还有小石屋两座,上书“银库”二字。
  1983年,扩铺为公路路面,可通汽车。
  (八)九鲤湖
  在仙游县城东北25公里的丛山中,海拔475米,面积2000平方米。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后跨鲤升天,因此得名。县也因之名为“仙游”,并称“鲤城”。九鲤湖自古以湖、洞、瀑、石四奇称著,而以九漈瀑布为最,有“鲤湖飞瀑天下奇”之誉。明代徐霞客把九鲤湖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为福建山水“三绝”。
  九漈瀑布全长3公里,总落差400多米,各漈落差大至100多米,小到三四米,或悬或垂,或喷或激,各展奇姿,上下辉映。其中雷轰漈、瀑布漈、珠帘漈、玉箸漈等是九鲤湖的最佳景观,雷轰漈汇百涧之水,奔腾而下,猛泻湖中,水石相激,直若天风狂啸,迅雷轰鸣;向前登上观瀑亭,可见峭壁上水从湖出,悬空坠入百米深潭,势如银河倒悬,声成天然鼓乐,就是瀑布漈;顺流而下数十米,水从深潭溢出,复向深不见底的峡谷泻下,形成万斛水珠,缀就蔚为奇观的珠帘漈,旁有明人题刻“九漈中最佳处”等字;珠帘漈往下,在两峰夹峙的盘龙山顶,有两道晶莹绚丽的瀑布直下千仞,堕入白龙潭,便是徐霞客称之为“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惟此为最”的玉箸漈。以下石门漈、五星漈、飞凤漈、棋盘漈、将军漈等也各有特色。
  周围还有古梅洞、化龙洞、桃源洞和回头峰、黄鸡滩、过龙龛等景观。
  九鲤湖是一个天然石湖,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上游涧底平坦而宽大的岩石上,布满似灶、臼、樽、锅、瓮、盆、井等奇形怪状的洞穴,传为九仙炼丹遗址。散见于湖岸四周的玄珠石、鼓石、羽化石、蓬莱石、瀛洲石、龙擦石、枕流石等怪石上留着不少名人题刻,其中有宋兵部待郎陈谠的“天子万年”,明刑部尚书林俊的“碧水丹山”,明户部尚书郑纪的“第一蓬莱”和李翔的“观瀑”、陈所有的“午虹晴雨”、“九天珠玉”以及今人严家淦的“奔雷飞雨”等。
  临湖而建的有九仙祠、玉帝楼,湖畔还有何仙宫、水晶宫、九仙阁、湖光亭、鲤湖亭、梅花亭、观瀑亭、迎仙公馆、莒溪公馆等遗址。
  (九)麦斜岩
  在九鲤湖以北约10公里处的石所山上,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725米。由中生代白垩系火山岩构成,以石奇洞怪而闻名,有铁衣峰、陈公池、玉泉洞、印真洞、梅花洞、环竹洞和麦斜寺等景点。宋朝理学家林光朝称之为“小武夷山”。
  岩脚有座山门亭,右侧是巍然耸立的铁衣峰,人称是护岩的“铁衣将军”。左侧是平地崛起的百仞巨石,上刻元世祖忽必烈手书“樵谷山”三个大字。据县志载,当时有林璧卿(别号樵谷)者不肯仕元,隐居于此。世祖嘉其节义,乃手书赐之。樵谷山石对面,有一奇石凌空兀立,上书“祝圣道场,朝天福地”八个大字,遒劲有力。
  沿石径盘旋而上,左边是潺潺而流的一道清溪,倒映着纵横交错的奇峰怪石和古树老藤。饶有趣味的是溪谷东面山上两只栩栩如生的“石龟”,一只昂首朝天,盛气凌人,有吞日吐月之势;一只张开大口,俯首下视,呈如饥似渴之状,构成一幅生动的石景。
  沿小道继续前行,即玉泉岩、印真洞、梅花洞、环竹洞等。玉泉岩长约百米,冬季水枯时可以通行。过梅花洞,便是背倚巨大石崖而建的麦斜寺。该寺创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其前身为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处“夹漈书院”,经历代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民国19年(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108团在此成立,点燃仙游革命武装斗争的烈火。
  麦斜寺三面环山,寺后巨石如屏。寺东边一条小径直通山巅,沿途有雷公石、观音石、莲花石、风动石、蘑菇石、猴子抱瓜石、蛇相会石等。登上麦斜岩最高峰,有一凌空矗立、形如铜钟的巨石,每当风雨之际,便发出清脆的响声,附近的村落因而得名“钟山”。
  钟石附近有一巨石宛如坐椅,名“占星石”。郑樵当年常于晚间在此观看天象。占星石前刻有郑樵手书的“开创岩碑”四个大字,和百来个难以辨认的古篆。占星石居高临下,可俯瞰钟山乡和莆田东圳水库胜景。
   (十)天马山
  在仙游县城东北约12公里处,距九鲤湖约6公里。山高路险,壁立千仞,势如天马行空,故名。
  山势延绵5公里,天马、鳌柱、双兔、海日、天梯等5峰如翠屏横列,郁郁葱葱。山上风光奇丽,步步有景,引人人胜。山麓有飞流下泻,坠入澄碧的鼎湖。湖水晶莹明亮,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群山中。山中还有鼎湖、丹室、龙首、药槽、云门、天津、松关等7漈凌空,喷珠溅玉。
  由鼎湖左上行,山径临涧,绝壁悬空,拾级攀援,如同登天,人称“天梯”。沿石梯而行,路转泉涌,裂分两岸,石桥横空飞架,两旁藤罗垂映,瀑流低喧,号为聚仙桥。桥头一块高耸的巨石上刻着“药槽”二字,格外醒目。
  过桥为天马寺,寺门口悬挂着清代对联:“入天出天游行自在是马非马色相皆空”。寺内有清音阁、通明殿、五帝庙、九仙宫等明末建筑。
  寺西壁立千仞,茂林修竹,为水云乡。水云乡上天津漈如银河倒悬,凌空而下。绿树青竹,白银亮雪,互相辉映,格外秀美。
  附近还有小玉桥、掷杯阁等景致。
   (十一)菜溪岩
  在仙游县城西北隅约40公里的象溪乡境内,面积4平方公里,海拔700米,由中生代白垩系火山岩构成。相传唐代仙游凤山九座寺高僧智广云游四方,一天经过此地,被奇峭风光和幽静环境所吸引,便就地结茅而居。他不食人间烟火,只采山中野菜为粮。山下人家常见流水漂着野菜叶,便把这道溪流名为“菜溪”。菜溪岩因而得名。北宋时,龙华人陈易与蔡襄曾孙来此游览,后陈隐居于此,改菜溪为蔡溪,以为纪念,因而郡邑志中俱名蔡溪。
  民间把菜溪岩列为仙游第一胜景,传说有120景,景景不同,主要景点有石门、象玉峰、醉瀑亭、穿水亭、飞来石、眠云石、幻游洞和普陀岩等,还有石鼓、石钟、巽堂、艮轩和罗汉洞等古迹。
  突兀的岩石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以前的古老寺院。寺左前方对峙着两堵高数十米,宽300多米的巨石,中开一门,人称“石门”,上有巽堂、艮轩。石门东北峭壁如屏,高百余仞。每逢雨后,山上流水从这里倾泻,形成状观的瀑布,直泻龙潭。龙潭东侧,一石如峰,高10余米,尖锐如矛,称“飞来石”,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自山巅滚下来的,几百年来,风吹雨打,依然如故。飞来石下,另有一石平卧如床,石上可坐20来人,上刻“眠云石”三字,传为仙人坐卧谈经论道的地方。站在石上往西南眺望,可见狮子峰巍峨挺拔,山上的石笋、石凉伞亭亭玉立。石下是幻游洞,洞前小湖边,老松垂荫,苍苔蒙茸,藤蔓翳然。
  菜溪岩的右侧还有石鼓、石钟、石狮、石象、梦赏台、罗汉洞等景致。罗汉洞是个天然石室,深邃而宽敞,可坐几十人。传说昔日何氏九仙常从九鲤湖到此游玩,憩息洞内。
  菜溪岩草木繁茂,四季常青,景色变幻无穷。山上有菜溪参(福参)、石菇、石橄榄,号“三圣药”,还产灵芝等珍贵中药。悬崖峭壁上,长着野生兰花。
  这里也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县城有公路直达山下。(十二)东门石坊
  在仙游县城东门外。清时烟商陈天高父子奉旨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建坊,历30年始成,是福建雕刻艺术最精美的石坊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坊为花岗岩石仿木牌楼式构造,通高16.7米,3间3楼。坊顶作庑殿式,坊脊中间一个火珠,左右鸱吻为一对飞龙。坊顶之下递分为3层,最上层正中嵌着“玉旨”牌座,左右翼以飞龙绕柱;中层中间横嵌着御赐的“乐善好施”匾额,其下浮雕历史人物,两旁翼拱着两座方形小坊亭,高不及2尺,中间只容一人蹲坐,玲珑精巧,雅致美观;下层是建坊者题名匾,匾下的飞龙拱座刻有舞凤、金鳌、麒麟、莲花等。坊柱四周拱以石栏。
  全坊上下间隔有致,搭配均衡匀称。人物、花卉、鸟兽等形象刻画,注意刚健与柔和融会,行止与神态协调,大如飞龙腾舞,麒麟跃步,小如花萼初吐,鬓影衫痕,皆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十三)无尘塔
  在仙游县城西北约50公里处的九座山太平院西侧。唐咸通六年(865年)正觉禅师创建,为历代僧人圆寂静化之处。原有木制横额,其上“无尘”二字是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敕书,现已不存。福建现存年代最久的石塔之一。
  塔为八角三层空心石构建筑,高14.22米,直径6.45米。塔基为莲花舒瓣和波浪式雕刻,8根塔柱均为瓜棱式造形。塔的各层均有塔檐突出,拱形斗拱支柱,下为叠涩,上绕栏杆。底层设子午南北开门,东西设窗,下部八面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护门将军不放在底层门的左右两旁,而镶在底层东南、西南二个方向的石壁上。二、三两层四面开门,从底层至塔顶有螺旋式石级以登。塔尖为莲花葫芦顶。塔的建筑风格和结构有明显的唐代遗规。
  塔东太平院大雄宝殿前,有2座建于晚唐的婆罗门六角实心石塔,高6米,八面刻佛像,造型雅观。
  塔南百山麓还保存有一座唐代和尚石墓,形似铜钟,结构别致,也是研究唐代石构建筑的宝贵文物。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湄洲岛
相关地名
凤凰山
相关地名
天马山
相关地名
菜溪岩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石室藏烟
相关专题
智泉珠瀑
相关专题
木兰陂的传说
相关专题
天马山景区
相关专题
菜溪岩景区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湄洲岛妈祖祖庙
相关作品
妈祖石雕
相关作品
广化寺
相关作品
广化寺大雄宝殿
相关作品
广化寺石经幢
相关作品
释迦文佛塔
相关作品
普门庵
相关作品
木兰陂
相关作品
木兰陂纪念馆
相关作品
贤良港祖祠
相关作品
玄妙观三清殿
相关作品
宁海桥
相关作品
麦斜寺
相关作品
东门石坊
相关作品
无尘塔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九鲤湖
相关实物
九漈瀑布
相关实物
麦斜岩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