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漳州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518
颗粒名称: 三、漳州片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13
页码: 40-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境内闽东南区漳州市旅游景点情况,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包括南山寺、芝山、陈元光墓、云洞岩、南太武山、白礁慈济宫、百花村、木棉庵、风动石、塔屿、马銮湾浴场、东山关帝庙、赵家堡、黄道周纪念馆、灵通山、三平寺、南靖土楼、华安土楼、仙字潭、天柱山、陈政墓、九侯山、威惠庙。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漳州片 福建省

内容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最大的九龙江冲积平原上,,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连,西南与广东省的汕头毗邻。全市面积1.26万平方公里,辖芗城区及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等县(市)。人口432.23万人,除汉族外,还有畲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西北多山,东南滨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最佳旅游季节是每年的2至10月份。
  漳州历史悠久,早在4~8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周代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唐垂拱二年(686年)分出泉州的一部分,在云霄漳水一带设置郡邑,故名漳州。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迁至九龙江出海口,即现在的漳州市址。元代升为漳州路,明代改为漳州府,民国初年改府为道。1950年,设行政专员公署;1968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
  漳州是福建省主要侨乡之一和许多台湾同胞的祖居地。山海岩洞、碑亭桥寺、花草果木等组成漳州丰富的旅游景观。主要旅游点有东山风动石-塔屿、马銮湾海滨、漳州南山寺、龙海云洞岩、白礁慈济宫、漳浦赵家堡、南靖土楼、华安仙字潭、平和三平寺、灵通山和黄道周纪念馆、陈元光墓、中国女排训练基地等。还有不少革命遗址,如毛泽东住过的芝山红楼、陶铸工作过的南山寺德星堂等。
  漳州交通便捷,离厦门国际机场只有65公里;连接闽粤两省的公路干线324、319国道贯通全境,全市通车里程有5200公里;鹰厦铁路经过漳州市区和华安、长泰、龙海等地;海岸线长680公里,东山口岸被国务院列为一类开放口岸。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南山寺-芝山-陈元光墓-云洞岩-南太武山-白礁慈济宫-百花村-木棉庵-风动石-塔屿-马銮湾浴场-东山关帝庙-赵家堡-黄道周纪念馆-灵通山-三平寺-南靖土楼-华安土楼-仙字潭-天柱山-陈政墓-九侯山-威惠庙。
  (一)南山寺
  在漳州市南郊的丹霞山麓,原名延福禅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闽南著名古刹之一。“南山寺”三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黄道周手书。
  据《漳州府志》记载,该寺原是唐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的住宅,因建筑规模过于宏大,有人密告其犯有僭越之罪,朝庭派钦差大臣前来查办。祸将及身,其女金花急中生智,劝父献宅为寺,自己则削发为尼。钦差见寺释疑,陈邕方幸免于难。宋乾德六年(968年)和绍兴八年(1138年),陈邕的裔孙刺史陈文灏及状元陈俊卿先后重修南山寺,并分别改名报劬院、崇福寺。明代,郡守章大任题匾曰“南山法窟”,遂称南山寺。清光绪元年(1875年),该寺住持僧佛乘又募捐修缮。现存的建筑群为清末重修,保留一定的唐代风格。近年当地政府又拨款整修。
  南山寺的建筑、雕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主要景观称为“五宝八胜”,五宝即大钟、血书、藏经、贝叶经、红茶花树;八胜为大雄宝殿、玉佛殿、石佛阁、陈太傅祠、梅花、粟园、金花小姐的修真净室和埋葬金花骨灰的姑娘墓。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代,殿内供奉3尊高5米多的金身坐佛,释迦牟尼居中,西方阿弥陀佛为左,东方药师佛在右。大殿右角挂着寺宝之一的大铜钟,直径1.15米,高1.84米,重650多公斤。该钟铸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上有当时南山寺住持古愚的题铭。
  藏经殿,又称玉佛殿,位于右侧坡上。殿内有六大经橱,收藏《三藏经论》和血书《华严经》等。《华严经》是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寺内和尚僧雄、莲山和尼姑连氏,用3年时间,绝盐食,间歇刺血合写成的,共81卷。“文化大革命”中《华严经》散失,现仅存1页4面,更为稀珍。殿中玻璃神龛内供奉着一尊由整块纯白大理石雕成的佛像,高约2米,重2000公斤,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和尚妙莲向緬甸华侨化募来的3尊玉佛中最大的一尊,国内少见;因造型优雅,净碧如玉,故称“玉佛”。
  石佛阁,现称净业堂。阁中有一尊由整块巨石雕成的弥陀佛像,高达5.2米,满月脸形,双眼圆睁,两耳垂肩,两手过膝,法相庄严,线条粗犷古朴,为唐代大型造象,其艺术价值堪与云冈石像媲美。
  德星堂,在石佛阁左邻,俗称“官房”,原来专供来客住宿。民国19~20年(1930~1931年)间,陶铸担任中共漳属特委书记时,以此为活动据点。1956年,他重游南山寺,曾赋诗怀旧:“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
  从漳州市区到南山寺,可乘坐出租汽车或三轮车直达。
  (二)芝山
  在漳州市区西北隅,原名登高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发现山上生长紫色灵芝,故改名紫芝山,简称芝山。
  芝山南麓的红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为浔源中学校长住宅。民国21年(1932年)4月,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就住在这二层红楼里。楼为砖石结构,楼上有毛泽东的卧室和工作室,楼下住过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红楼现辟为“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毛泽东用过的桌椅、煤油灯、雨伞、行军米袋、公文包、一对马口铁箱子和红军游击队使用的武器、袖章、文告等其它革命文物。楼外墙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的标语口号。
  1992年,在红楼前右侧建起一座高19.32米的赭红色花岗岩纪念碑,纪念1932年红军人漳。
  芝山上林木繁茂,浓荫蔽日。日华、甘露、威镇三亭皆为明代始建,成鼎立之状。原有众多寺院,现只剩断碣残碑。
  (三)陈元光墓
  在距漳州市区15公里的浦南镇石鼓山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今河南)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随其父陈政领兵入闽。仪凤二年(669年),父殁,袭父职。唐垂拱二年(686年),上《请建州县表》,创置漳州,首任剌史。任内厉行法制,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开发漳州。景云二年(711年),死于征战,并就地安葬,被尊奉为“开漳圣王”。贞元二年(786年),其墓移葬今址。
  墓碑题刻“唐开漳陈将军墓”,原有石牌坊已圮,现仅存石羊、石虎及华表各一对,附近大石上还刻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漳浦人、侍郎蔡世远撰写的修墓记。
  (四)云洞岩
  俗称洞仔岩,在龙海市步文乡蔡坂村,距漳州市区10公里,海拔280米。因山上有一石洞,深广各丈余,每当天将降雨,云雾即从洞中飞出,雨过天晴,云雾又飘回洞中,因此得名。相传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有潜翁者居山上养鹤修道,山下时闻鹤鸣之声。《漳州府志》记载,云洞岩顶有仙亭岩,“山岩石壁,高出云霄。宋僧人往,见二士对弈,就之,化为白鹤,冲天而去。”故又名“鹤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里山岩突兀,名胜集中,周围仅10华里见方,如缩小的山石盆景,具有千山万壑之概。明代翰林学士牛熙称:“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侪。”尚书陆定的“突兀万石攒,逶迤两溪抱。风挟云进凉,泉留月亭皓”,概括云洞岩的全貌。主要旅游点有月峡、仙人迹、瑶台、千人洞、风动石、鹤室、先天洞等30余处。
  月峡,是由几块巨石垒成的石洞,左右相通,洞内一泓寒泉,洞顶豁开咫尺。中秋子夜,月经中天,照进洞顶,射到洞内泉上,泉水又把月影返映到洞内峭壁上,形成三个月亮,故名月峡,又称三月峡。穿过月峡,左边巨石上留有一个深深的脚印,便是仙人迹。东边是“一川风月”,游客可在此烹茶吟咏,纵览江山风月。瑶台,是云洞岩的胜迹之一。五代,怪道人许碏在此留下“许碏寻偃月子至此”八个大字。瑶台附近有晒衣台、云根洞、留仙榻等景点。还有千人洞,为古人避难之所,洞口狭窄,匍伏始得入,但洞室宽广,可容纳千人。风动石,是山顶岩盘上的桃形巨石,用手推之,兀然而动,堪称奇石,被载入宋《方舆胜览》一书。
  云洞岩,被誉为“闽南第一碑林”,有历代摩崖石刻150多处。从五代到清道光年末,不少名人如宋代朱熹,明代丰熙、林达等,都在此留下题刻,行、楷、草、篆诸体皆备,琳琅满目。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许碏寻偃月子至此”的题刻,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天柱峰百丈峭壁上的“搔首”二字,每字二米见方,是云洞岩最大的石刻;丰熙的《鹤峰云洞游记》石刻,全文1100多字,概述云洞奇观,文章高古,书法遒劲。云洞岩摩崖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奇石、怪洞、烟云是云洞岩三绝,加上摩崖题刻,都是游赏要点。
  从漳州市区到云洞岩,可乘公共汽车直达山下。
  (五)南太武山
  又名太姥山,在龙海市港尾镇黄坑村,距漳州市区50多公里,与金门岛的北太武山遥遥相对。海拔562米,周回百余里,屹立海滨,高耸峻峭,有“立马闽山第一峰”之称。
  山上有仙人迹、锦亭峰、九霄岩、云根洞等名胜和栖云楼、越王城、建德屯、延寿塔等古迹遗址。山巅有巨石数块,联成一大平台,东侧岩画为一只右脚印,长127厘米,宽60厘米,五趾印痕清晰,脚板深浅比例准确,俗称为“仙人迹”。附近的延寿塔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石构八层,雕刻精致,内可坐数十人,以往台湾海峡过往船舶,望以为标,惜已断塌,仅存基石。山腰的云根洞周围怪石嶙峋,有烟霞石、狮子踪、浴仙盆、弥陀石等胜景,摩崖上有明人诗作题刻。群山环拱的“百丈石”突兀云表,陡坡壁上镌有“万丈丹梯”四字,每字一米见方。有一巨石突起如屋,上刻“太武名山”,附近有古人题刻“清漳巨镇,天崖笏山”。
  附近的大径海滨有南太武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包括高尔夫球场、别墅区、度假中心、海上活动区等旅游设施。
  (六)白礁慈济宫
  在龙海市白樵村,距漳州市区40公里,是一座宫殿式建筑,俗称闽南故宫,祀“保生大帝”吴夲。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夲,白礁人,原是民间医生,精于采药炼丹和针灸,常为百姓治病。吴夲逝后,闽南父老感念他的医德,自发在其故乡白礁村建龙湫庵祀奉他;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把龙湫庵改建成宫殿式的庙宇,宋高宗赐名“慈济庙”;乾道元年(1165年)以后,孝宗皇帝又将“慈济庙”改为“慈济灵宫”,简称“慈济宫”。明永乐皇帝敕封吴夲为“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还有“吴真人”、“吴真君”、“英惠侯”、“花桥公”等名号,俗称“大道公”,是闽台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
  慈济宫依山而建,双层五门三进,面积1300平方米,布局奇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重檐歇山顶,立柱抬梁,两层五门宫楼。大门两侧一对踞立的镇殿石狮,是始建时文物。前殿骑楼成一长廊,10根来自台湾的石柱一字排开,当中6根为蟠龙石柱。长廊门额悬“真人所居”巨匾。前殿两侧延伸为文武朝房,突出主体成辅佐之势,整体结构雄伟壮观。宫内原供奉的保生大帝开基祖神像共3尊,俗称“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二大帝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随郑成功军队赴台,现供奉于台南县学甲慈济宫内;三大帝供奉于厦门同安青礁慈济宫内;一大帝仍供奉在白礁慈济宫正殿。
  宫内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题写的“慈济祖宫”横匾,还保存着拜坛石、国母狮及龙泉井等文物古迹。国母狮,是明成祖时吴氏子弟用吴夲传下的秘方治好了皇后的乳疾,皇帝追赐给吴夲的,石狮右掌还握着一个“夲”字印鉴。龙泉井,相传是吴夲生前为患者洗涤伤口的泉水,水质甘淳。建宫时垒石为井,久旱不涸。数百年来,无数信徒到此恭请“圣水”,祈求消灾灭病。来寻根谒祖的台湾同胞则称龙泉井为思源井、团圆井、平安井。
  300多年前,许多白礁人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定居台湾。他们思念故土,在当地也建起类似的慈济宫,祀奉保生大帝,并把白礁慈济宫奉为“开基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南学甲镇慈济宫前,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遥拜大陆故土。
  从漳州市区可驱车直达慈济宫。
  (七)百花村
  在漳州城南2.5公里的龙海县九湖乡,是有500多年历史的种花专业村。
  该村原名塘北长福村,村民皆姓朱,男女老少都有一套种花技术,家家户户垦园种花。据该村《朱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朱熹的第八代孙朱茂林随父亲朱镛流落至此,经营园艺,养花种草为生,历代繁衍,自成村落。因有“养花长福”的谚语,故取名长福村。《漳州府志》也记载:“郭南五里有乡曰塘北,居人不种五谷,种花为业'1954年,建立长福花果苗场。1963年,朱德委员长到漳州视察,看到这里村前村后百花盛开,称赞“真是个百花村”,并赠送花农5本《兰花谱》。从此,长福村改称百花村。村口门额上“百花村”三字,是陆定一1980年到此题写的。
  村内有花圃80亩,名花异卉近千种,主要品种分为草、木、竹三大类。草本的鲜花有100多种,仅兰花就有报岁兰、素心兰、大青兰、四季兰、君子兰、菊花等40多个品种;木本主要有梅花、茶花、茉莉花等;竹类有观音竹、绿帝竹、水竹、文竹等。此外,还有果木、黄杨、仙人球、古榕、石柳、罗汉松等盆栽盆景,造型奇特,千姿百态。
  百花村的花卉和盆景盆栽远销国内18个省市和港澳地区,以及亚洲、非洲、欧洲的10多个国家。
  这里既是著名的花卉培植基地,也是漳州主要的游览胜地。
  有公路直达村内。
  (八)木棉庵
  在龙海市九龙岭下,距漳州市区12公里。因庵建于木棉村口,故名。
  庵前左侧有座四方八柱石亭,名木棉亭。石柱上刻有“为天下除奸,明春秋大义”等对联。亭后榕荫下立6块石碑,其中一块长方形石碑,高3米,宽1米,镌刻“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10个大字,铁划银钩,遒劲有力。此碑原为明代平倭名将俞大猷所立,后毁。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龙溪知县袁本濂重立。
  贾似道是南宋末年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权奸,“少落魄,好游勇,不事操行”,仗其姐是理宗宠爱的贵妃,飞黄腾达,官至右丞相,封太师、平章军国事,独揽朝政,陷害忠良。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再度南侵,贾被迫领兵救援,在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大败,全军覆没。贾孤舟潜逃,朝野大哗,群臣上疏,请斩首以平民愤。因太后庇护,谪为高州团练使,往循州(今广东惠州东)安置。会稽县尉郑虎臣主动请命监押,经木棉庵时,屡讽之自杀,不听,遂杀之。郑回福州后被拘杀于狱中。
  碑旁另有一诗碑,刻有明人七言绝句:“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漳洲至汕头的324国道由此经过。
  (九)风动石-塔屿
  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中风动石在东山县铜陵镇东南隅岣嵝山东麓,塔屿在铜陵镇东侧。以风动石为中心,加上铜山古城、塔屿和西面的九仙顶、南面的马銮湾,构成独特完整的旅游景区。
  风动石,又名兔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其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极佳,大风吹来时,石体左右晃动,但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会再动了,故称风动石。石为花岗岩石质,高4.37米,宽4.57米,长4_69米,重约200吨。正可观其伟,侧可观其奇,背可观其险。从背面看,状如玉兔的石岩伏在外倾的石盘上,巨大的石球,悬空而立,摇摇欲坠,令人心怵;从正面看,石如蟠桃,底部呈圆弧形,贴石盘处尖端仅数寸,悬空斜立,狂风吹来,摇晃不定。石体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等人所题“铜山风动石”大字,笔力雄浑遒劲。在风动石前的一块方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抚程朝京的诗:“造化原来一只九,东封幽谷万层峦,天风吹向关中坠,海飚还得逐势转。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排不饱餐。鬼神呵护谁能测,动静机宜在此观。”
  附近的铜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面直达九仙顶,因依傍铜钵、东山两个村庄,故各取一字名之。城墙为花岗石砌成,长1903米,高7米,城堞有864个垛口,东西南北各有城门,西南二处建有城楼,为环山临海的水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戚继光在此全歼倭寇;崇祯六年(1633年),巡按路振飞大帅徐一鸣在铜山海面二次击败荷兰帝国东印舰队;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以此为抗清根据地之一,训练水师,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从铜山港和宫前港起航东征,统一台湾。
  城东门外海滨有天然石洞,传有虎踞,故号“虎崆”。洞长15米,宽约5米,有清泉甘美,大旱不干,壁上镌“灵液”石匾,称“虎崆滴玉”。城最高处九仙顶有“人世仙境”、“海天一色”、“宦海恩波”、“三岛春秋”等摩崖题刻20多处。一块刻有“瑶台仙娇”的巨石是当年戚继光、郑成功的水操台。
  塔屿,又名东门屿,与铜陵镇相隔800米海域,因山顶有一座文峰塔而得名。整个岛呈工字形,面积80.5公顷,与温州江心屿、厦门鼓浪屿、台湾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岛上礁石嶙峋,千姿百态。南端澳角海面有龙、虎、狮、象四屿,造型生动逼真。文峰塔为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建,塔身7层,高32米,座围14米,塔顶由两块圆圆的大石块相叠而成,是航海的标志。
  塔屿上有两个石洞。其中云山石室是黄道周的读书处,洞外镌有黄道周少年时手书的“云山石室”4个大字。洞边有清代巡抚潘思渠立的碑坊,横刻“黄石斋先生读书处”,背镌“仰止高山”;鹰石洞在石室对面,鹰嘴岩下,洞口上有块巨石如雄鹰顶立,上镌“石斋”二字,是黄道周卧室。《明史》记载:“道周学贯古今,所至者云集,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月东阁大学士林钎题诗于室内:“洞门六六锁烟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夜半寒泉流幽月,晓天清露滴松花。”洞室周围有石刻多处,以书法家关云、成中心、张庭桢合题的“海滨邹鲁”、“黄道周笔书”、“石磐”最为著名。
  从漳州到铜山古城有班车直达,从铜山古城乘游船可到塔屿。
  (十)马銮湾浴场
  又名前港,位于东山岛南部,距铜山古城2公里,距漳州市区146公里,因马銮村而得名马銮湾。
  这里北依龙潭山麓,南临台湾海峡,背靠宽度80~150米的木麻黄防风林带。浴场沙滩长2500米,宽60米,滩面宽阔,坡度平缓,沙质晶莹洁白,细腻柔软,水质清净,风浪小,无暗礁,无鲨鱼,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自1983年开发以来,各种服务设施不断配套完善,有帐蓬区、烧烤区、更衣室、淋浴室和修车场、小卖部等。还有一批别具一格的度假别墅,市财政培训中心、财贸培训中心、商业培训中心也设在这里。游客可在这里进行海水浴、日光浴,也可轻荡小舟或乘汽艇,登上对面的小岛摸螺拾贝、钓鱼野炊。
  占地709亩的马銮湾合开发区(其中旅游区516亩)初具规模。
  从漳州市区到马銮湾浴场,有长途客运班车直达。
  (十一)东山关帝庙
  在东山铜陵镇东北隅,岣嵝山东麓,风动石附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初名关王祠;明正德三年(1508年)改为关王庙;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关羽被敕封为关圣帝君,继又尊为武圣庙。香火鼎盛,有“不上关帝庙,枉游东山岛”之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依山临海,依地势逐级递高。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结构精巧,富有明清建筑风格。宫殿式庙门两侧站立着3对威猛的石狮,主体建筑为6根石柱顶托起数百支纵横交错、受力均匀的木制拱梁。拱梁上有一座宫殿式楼亭太子亭,上复金色琉璃瓦屋面,庙顶装饰有剪瓷雕塑的人物、飞禽、走兽、花果等,历经数百年来的台风、地震而无损。
  主殿内端坐着关圣帝君塑像,梁上悬挂咸丰皇帝御赐的“万世人极”牌匾,木刻楹联为明代著名书画家、理学家黄道周撰写:“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曰精忠”,准确概括关羽的生平。主殿前护廊配祀关公白马坐骑。
  庙里还有150多尊历史人物和戏剧人物塑像。
  东山关帝庙与台湾关系密切。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香火已传到台湾。庙内有一块清同治九年(1870年)刻的碑石,上载台湾安平、沪尾、鹿港、澎湖等地军、政、商、渔等各界人士40多人捐资修建武庙的名单和金额。台湾现有192座关帝庙,都是从东山分灵过去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许多也挂着黄道周写的楹联,较出名的有宜兰协天宫、高雄凤山文衡殿、台北行宫、台中圣寿宫、日月潭文武庙等,其中文衡殿为台湾16处“一级古迹”之一。1990年7月,台湾李炳南教授等到东山考察后,认为“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源于此”。台湾各地关帝庙由此认祖归宗,谒祖进香者接踵而来。(十二)赵家堡
  在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方园0.5公里,距城关38公里,距漳州市区90公里,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流亡避难隐居的一个古城堡,俗称赵家堡。1985年,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亡。赵若和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为黄,在漳浦择地建楼,终世隐居。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鉴处理赵若和孙子黄明官同姓通婚案,查阅族谱后,奏报朝廷,恢复赵姓。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第10世孙赵范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衣锦还乡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扩建赵家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之子赵公瑞,考察开封、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扩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
  赵家堡素有“五里三城”之称,其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该城堡内外两道城墙,外城是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高6米,宽2米,周长1082米,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门横匾刻“东方钜障”,南门刻“丹鼎钟祥”,西门刻“硕高居胜”。
  城中部省5座并列的府第,俗称“官厅”。按南宋临安凤凰山下的皇宫仿建,每座5落,后落双层,共有150间房。府第前是石板广场,场上有“修竹”、“父子大夫”石坊。广场前有内外鱼池。池中石桥横跨,名曰“汴派桥”,是按“清明上河图”仿制的。桥上建有六角凉亭。园中还有一座高6米的实心石砌7级聚佛宝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还有三堂、辑卿小院、武庙及“悟石”、“墨池”、“云巢”、“禹碑”、“咫尺玄门”等石刻多处。“墨池”碑高1.56米,宽0.68米,字高0.5米,宽0.45米,乃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蒂的手迹;“松竹村”为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书;禹碑又称“岣嵝碑”,全文77字,记载大禹治水功绩,其篆书高古难识,全国同类碑记仅存3处。
  内城矗立着赵家堡的主体建筑3层宋式生土方楼完璧楼,名取“完璧归赵”之意。楼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为墙,高20米,周长88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层有10间房,第二层有9间房,第三层为四合大通廊。楼底天井右角边有地道通往城外,楼前有一座二层楼相对。完璧楼现辟为宋史陈列馆,陈列着赵氏宗族代代相传的宋代18位皇帝的肖像以及有关宋史的文物资料。
  赵家堡古建筑群内住有100户,600多名赵氏后裔。
  从漳州市区到赵家堡,可乘出租车和旅游班车。
  (十三)黄道周纪念馆
  原为“石斋讲学处”,在漳浦县东郊石斋村,距漳州市区56公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黄道周移居此地;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修建四合院式堂屋,名为“明诚堂”,在此向弟子讲述《明诚》二十六章,是其晚年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1961年,辟为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天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曾任南明吏部、兵部尚书,积极招募义兵,抵御清军南进,不幸兵败被俘,殉节于南京。死前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绝命书。
  纪念馆堂屋四周围墙长122米,门前有100多平方米的庭院。馆内保存着黄道周手书横匾“东菰书舍”、“明诚堂”及自作对联“人从剥腹后始见天地之心我在畎亩中犹乐尧舜之道”。天井中放置黄道周制作的石质天地盘(又名“天方图”或“天文图”),是他研究天象、演释易经和讲授天文学时用的仪器。
  离纪念馆不远的北山有黄道周墓,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灵通山
  俗称“大峰山”,在平和县西南部大溪乡境内,距漳州市区116公里。主要有狮子、紫石、石屏、攀天、大帽等5峰,最高海拔1282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山峰陡峭,奇石林立,怪洞幽深,有“巨柱擎天”、“狮峰眺海”、“登梯取月”、“珠帘化雨”、“玉洞回风”、“石蝉饮露”、“击鼓惊天”、“七星排井”等十八胜景。山中溪流、水潭与山下的东川、新荣两处水库联成一片,交相辉映,景致宜人。
  最高峰狮子岩又名吼岩,山上巨石如狮,张口欲跃,旁有三石,状如顽童执杖戏狮,故叫“三童弄狮”。山上石壁镌“擎天”两字,字径2米左右,为明代进士张举中所题。半山为石寨岩,岩顶有朝天寺,岩下有白花寺。
  山上的灵通岩怪石嶙峋,建于天然石洞中的灵通寺,上复磐石,下临绝壁,只有一条小路通达。石上瀑布飞溅,名曰“珠帘化雨”。寺左有七星井,水清而甘,明黄道周曾在附近读书。
  景区内还有石鼓、流云洞、修竹亭、林语堂故居和号称“台湾阿里山之神”的吴凤故居等景点。
  (十五)三平寺
  在平和县文峰乡三坪村,距漳州市区55公里。《漳州府志•古迹》载:“三平寺,在平和山,极山水佳致。唐僧义中建。九层岩在平和三平山,即三平寺”。唐宝历二年(826年)创建,原名“三平真院”,原址在漳州市区芝山东南麓。唐武宗(841~846年)反佛时,寺院被毁。唐咸通七年(866年),在平和九层岩重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寺宇座北朝南,寺内有三进殿堂,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群体沿一条中轴线倚山而建,依次迭高,主次分明,结构严密。山门门额上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屋脊上两只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祖殿、塔殿、斋堂、僧房等。
  大雄宝殿为第一进,面阔3间,其地势比山门高出1米多,前两侧是莲花池,配以钟楼、鼓楼,殿中供奉三宝佛。第二进是祖殿,单檐,面阔3间,地势比大雄宝殿高,殿堂中端坐的1米多高的杨义中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最后一进是塔殿,正方形,重檐,面宽3间,基座高2米,两侧有台阶。殿中光滑的水磨石龛中有杨义中趺坐像,旁立蛇、虎二侍者。石龛下珍藏着杨义中的遗骨及舍利子。这里是寺中香火最盛处,常常是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殿壁两侧镶有7通碑碣,都是明、清时期重修殿宇的碑记。现存《漳州三平广济大师行录碑铭》是明代大书法家李宓重刊的。
  杨义中,唐朝僧人,祖籍陕西咸阳,出生在福建。唐宣宗复兴佛教时,敕封为“广济祖师”,俗称三平祖师公。他以高超的医术为民治病,还预测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逾80高龄又修建三平寺。圆寂后,人们特在寺后修建祖殿,塑像供奉。从此,三平寺成为闽南佛教圣地,影响遍及闽南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
  寺周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尚存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氏洞、虎林、龙瑞瀑布。虎跑泉在寺后山上,泉水清冽甘醇;毛氏洞在寺庙右前方,传说杨义中当年曾将妖魔镇于洞中;和尚潭是杨义中沐浴之处;龙瑞瀑布在寺外1公里处,潭水从峭壁直泻而下,跌落30多米,吼声隆隆,蔚为壮观。
  从漳州市区到三平寺,有旅游汽车直达。
  (十六)南靖土楼
  分布在南靖县书洋、梅林等乡镇的生土楼,多为方形的“四角楼”、圆柱形的“圆楼”和形如靠背椅的“交椅楼”,还有雨伞形、扇形、曲尺形等多种形状。大多建于清代中期,距今已200余年,引起国内外专家注目。
  南靖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砂、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经反复揉搓、舂压,再用“大墙板”夯筑成厚一、二米的楼墙,内建木结构房子,楼顶盖火烧瓦。一座楼一般三五年才完工,二三十户人家聚族而居。这种生土楼,既坚固,又防震防潮,冬暖夏凉,宜于居住。
  全县的圆土楼约有300座,其直径多在30至50米间,占地在1千平方米左右;一般为3至5层,高约13至20米;内有天井和各类生活设施,每层有30来个房间,可供一、二百人生活。有些圆楼中央还建有一座占地二三丨平方米的小圆楼,一般作为族人祭祀或集体活动的场所。保存最完好的圆土楼是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梅林乡坎下村的怀远楼,最大的则是书洋乡石桥村的顺裕楼,直径74米,高5层,每层有72个房间。
  四角楼即方楼,占地上千平方米,楼墙和墙内布局与圆楼相近。土墙下厚上薄,底层厚度1米以上,最上面一层厚度只有0.8米左右。一般有3至5层,高约16米,层隔3米左右;每层楼有30至50个房间和1个门厅,各楼层东西南北四面都设有楼梯。方楼共约500座,梅林乡璞山村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和贵楼是其中的典型建筑。
  交椅楼一般建于临河陡峭坡地上。前墙整排是稍低的2层或3层楼;左右两边楼略高,远看像坐椅的扶手;后墙最高,如交椅靠背,因此得名。这种楼视野开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别具风格。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书洋乡长源楼为其中代表,楼高5层,有50个房间。
  书洋乡田螺坑山上还有5座大土楼组成的土楼群,中央是方楼,围绕四周的是3座圆楼和1座椭圆形土楼,造型奇特,如梅花开放。
  据考证,南靖土楼是先有方楼,后有圆楼。梅林、奎洋、船场、书洋一带总共408幢土楼中,方楼277幢,圆楼128幢,43%的方楼是18、19世纪所建,而95%的圆楼是本世纪所建,其中63幢圆楼是60年代后建的。从南靖姓氏渊源的研究中发现,南靖县多数闽南人是从东部县份迁来,闽南人的西迁带去圆楼的形式,促进客家土楼从方楼到圆楼的转变。
  (十七)华安土楼
  最著名的有二宜楼、齐云楼和雨伞楼等。
  二宜楼,在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历时12年建成,是第一座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圆形土^1。楼门朝西,门额镌刻着40厘米见方的“二宜楼”三字。“二宜”,寓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之意。楼的平面直径为73.4米,外环楼4层,通高18米,底墙厚2.5米;一至三层不开窗,为卧室、仓库,四层为祖堂,只开小窗洞,且密布枪眼,在泥墙与板壁之间还有全楼贯通的“隐通廊”,并有小门与各户相通。内环为平屋,设厨房、餐厅和客厅。全楼均匀地分为12个单元,有192个房间,中心是公用的占地600平方米的大内院。空间结构合理,兼有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圆楼的特点。
  齐云楼,在沙建镇岱山村,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楼呈椭圆形,同心上两环相套,外环2层,内环平房。楼中天井为两头尖的橄揽形,围绕天井有26个房门,即26个单元。进房门首先是门厅,接着是小天井和主楼中厅,每家都有一个楼梯上二楼。一般土楼内的房间大小一样,齐云楼却不同,大小相差一二倍,最大的一套近200平方米,和现在单家独屋2层三合式小土楼一样大,小的则不足100平方米,按家族辈份高低和地位尊卑来安排。
  洋竹径蔡家的雨伞楼也很特别,通常的圆土楼如有内外两圈,一般是外高内低呈碗状,而雨伞楼内圈却比外圈高一层,呈雨伞状,因此得名。
  (十八)仙字潭
  在华安县沙建镇许田村,九龙江支流的汰溪下游,距漳州市区34公里。这里两山夹峙,溪流弯曲成潭,北岸峭壁林立,岩壁上有古代土著民族遗存的摩崖石刻,由于年代久远,深奥难懂,讹传为神仙所书,故名“仙字潭”。
  仙字潭摩崖石刻共有6处,自东往西长30多米。除一处汉字“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外,其他5处共36个符号,最大的长0.74米、宽0.35米,最小的长0.13米、宽0.1米。既象图画,又象文字,有的如王者坐地,有的仿武士争斗,有的若舞女蹁跹,有的如兽面狰狞,有的象俘虏被执,有的似人首落地,千奇百怪,其意难以索解。
  据初步考证,对这些摩崖石刻有不同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是类似甲骨文或商周青铜器铭文,并试释读其中一些文字;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古代土著民族活动的记事岩画,内容大致为描写部落酋长庆功宴乐的场面,记录战绩,以示武勇。这些石刻究竟属于那个民族的文化遗存也有争论。一种认为是古代“七闽”部落的遗迹,一种认为是古代番族、吴族、越族之间一次战争的记功石刻,一种认为是畲族先民遗下的文字。这些石刻吸引了古今许多名人学者。《漳州府志》载,唐朝就有人持其拓本到洛阳求教于韩愈。此外,华安境内还散布着蛇形、动物、蹄印、星宿等多种岩画。
  仙字潭摩崖石刻是福建省首批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是旅游胜地,河道曲折,云雾缭绕,草木苍郁,潭水清澈可鉴,卵石游鱼历历可数。
  从漳州市区去仙字潭,可驱车直达。
  (十九)天柱山
  位于长泰县城东南25公里处,与朝天岭、双髻山相连接,成为长泰、龙海两县的天然分界。主峰紫玉峰海拔933米,峰巅有一巨石,高约30米,阔约17米,圆如柱,白如玉,并有黑色苔痕双纹自顶而下,人称“天柱”,山因此得名。
  山多奇石,相叠相支,千姿百态,有石室、石库、石洞、石梯、忘归石、盘陀石、象鼻岩、观音岩、海涛岩、慈云岩、势至岩、屏风石、一线泉、应潮泉、香炉峰、观海楼、剑脊桥、仙人亭、超凡阁等20奇景和宋代摩崖石刻。
  忘归石,“广可三丈,若砥,下俯幽绝,每夕阳夜月泛酒其上,可忘归也”。一线泉,泉水从岩上流出,一线逶迤,终岁不绝,大旱亦不涸。应潮泉,泉如潮汛,盈溢有期。最东边的暗水泉,可闻水声如弦,寻之不见水迹。每当旭日东升,染霞启曙,山岚成云,如轻纱飘拂,有“天灯云旗”之称。早在南宋时就有人把天柱山称为“临漳第一胜处”,并有《天柱山记》传世。
  这里的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被林业部定为国家森林公园。
  (二十)陈政墓
  在云霄县城西3公里处的将军山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青年时随父陈克耕攻克临汾等郡,功拜玉钤卫翼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唐总章二年(669年),因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陈政奉旨以岭南行军总管率兵来闽“平乱”,屯垦云霄,置宅于火田村。唐仪凤二年(677年)四月病殁,葬于将军山。其子陈元光袭其职。
  现墓地尚存石翁仲、石马、石羊等唐代大型石雕。墓附近有一溪涧,名马坑,相传为陈氏饮马处。山麓有磨剑石、试剑石。
  将军山海拔426米,每逢元霄、中秋晴夜,皓月西移,自城内望去,恰似挂于山巅,素有“将军挂月”之称,为云霄一大胜景。
  (二十一)九侯山
  位于诏安县城东北15公里处,为乌山支脉,有九峰并列,最高为天柱峰。据宋《漳州图经》记载:“夏禹庶子封于会稽,其后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山”,故名。
  方圆十余里,峰峦叠翠,怪石嶙峋,有天开门、九侯禅寺、五儒书室、棋盘石、天然桥、福胜岩、花瓶石、香炉石、风动石、观音石、三宝石、罗汉洞、瀑布泉等景致。行至山腰,便见两块巨石架叠而成的天然石门,上刻“天门”二字,俗称“天开门”。天开门顶端有棋盘石,石面上依稀可见棋局痕迹。
  往下过巨石横溪的“天然桥”,就到俗称九侯庵的九侯禅寺。寺院始建于唐,南宋淳祐年间及清乾隆、光绪年间屡有修缮,为诏安主要寺院之一。山门石匾上刻有“大名山”三个大字,正殿悬挂的“洗心之藏”木匾是黄道周所题,两边的东斋、西斋还存有朱熹手迹。前殿右边有望海楼。寺前的五儒书室,为天然石室,可坐数十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禁止“伪学”,金陵赵嘉客、洛阳周直言等五儒来此隐居讲学,因而得名。
  寺周围还有牛眠石、鲤鱼石、云根石、云梯、飞来佛、松涧泉等景致。牛眠石如耕牛卧地;鲤鱼石如鱼跃龙门;云梯层岩堆叠,整齐如梯;禅寺左后的飞来佛是用天然石笋雕成,外有小巧玲珑的八角亭,别具一格。
  山麓有一大石洞,名“陈吊洞”。相传宋末元初起义领袖陈吊眼曾屯兵于此。山间峭壁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寺僧无碍所书“九侯名山”四大字,还有宋王十朋,明罗汝芳、黄道周等名家的题刻。
  (二十二)威惠庙
  唐仪凤二年(677年),陈元光开辟漳州,政绩显著,死后州民念其功德,立庙奉祀,尊为“开漳圣王”。漳州各地都有祀奉陈元光的威惠庙。
  最出名的威惠庙有两座。一在云霄县城西,始建于唐嗣圣元年(684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今址重建,弘治四年(1491年)重修,祀奉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部将。庙宇宏伟,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二进一殿建制,抬梁式结构,连左右回廊。正殿供奉陈政以及陈元光夫妇,左右厢房供奉开漳功臣。大门石联曰:“威震漳州南国兵戈化礼乐惠流云水西门宫阙亘河山”,庙内20多根石柱刻10多对楹联,概括陈元光的主要功绩。一在漳浦县西郊西宸岭,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原为七进王府式建制,后毁于火。现庙宇牌楼等为近年重修。
  每年“开漳圣王”生日(农历二月十五)、忌日(农历十一月初五)和农历正月十五“走王”时,威惠庙前搭戏台,演潮剧,游神像,十分热闹。
  明、清时期,漳籍先民入台。“开漳圣王”的香火也随之赴台,现台北、宜兰、桃园等地有50多座威惠庙。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吴夲
相关人物
贾似道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杨义中
相关人物
陈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芝山
相关地名
南太武山
相关地名
百花村
相关地名
九侯山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瑶台胜迹
相关专题
马銮湾浴场
相关专题
灵通山
相关专题
仙字潭
相关专题
将军挂月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南山寺
相关作品
南山寺大雄宝殿
相关作品
藏经殿
相关作品
石佛阁
相关作品
德星堂
相关作品
怀旧诗
相关作品
红楼
相关作品
花岗岩纪念碑
相关作品
陈元光墓
相关作品
白礁慈济宫
相关作品
木棉庵
相关作品
碑诗
相关作品
风动石石碑诗
相关作品
铜山古城
相关作品
东山关帝庙
相关作品
赵家堡
相关作品
黄道周纪念馆
相关作品
三平寺
相关作品
南靖土楼
相关作品
二宜楼
相关作品
齐云楼
相关作品
雨伞楼
相关作品
陈政墓
相关作品
九侯禅寺
相关作品
威惠庙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云洞岩
相关实物
月峡
相关实物
风动石
相关实物
塔屿
相关实物
天柱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