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游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51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旅游景区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122
页码: 11-132
摘要: 本章介绍了福建境内旅游景点情况,按地理位置可分为闽东南、闽东北、闽西北三个旅游区域。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概况 福建省

内容

福建境内山岭耸峙,海域辽阔,旅游景点遍布全省,按地理位置可分为闽东南、闽东北、闽西北三个旅游区域。
  第一节 闽东南区
  闽东南旅游区包括海上花园厦门、文化古城泉州、花果之乡漳州、妈祖故乡莆田等4个旅游片。主要旅游景点有:厦门的鼓浪屿、万石岩、南普陀寺、集美学村,泉州的开元寺、清净寺、灵山圣墓、老君岩、清源山、海上交通史博物馆、崇武古城,漳州的南山寺、百花村、东山风动石一塔屿、平和三平寺,莆田的广化寺、湄洲妈祖祖庙、仙游九鲤湖等。该区特点是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民间宗教并存,文物古迹富有特色,而且该区经济发达,文化层次高,又是本省主要侨乡,寻根探亲旅游、宗教朝拜旅游、商务考察旅游、文化学术旅游及海滨观光度假旅游等十分盛行。
  一、厦门片
  厦门市在福建省东南部,濒临东海,由厦门岛、鼓浪屿岛和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组成,辖思明、开元、鼓浪屿、杏林、胡里、集美6个区和同安县。该市总面积1516.12平方公里,人口121.36万,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其中厦门岛面积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高(崎)集(美)海堤把厦门岛与大陆连在一起。厦门岛上山峦起伏,最高峰为洪济山云顶岩,海拔339.6米。岛四周分布着鼓浪屿、鸡屿、火烧屿、大屿、猴屿、宝珠屿等30多个岛屿。杏林湾和马銮湾切入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形成集美、杏林、海沧三个小半岛。
  厦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20.8℃,一年四季花木繁盛,均可旅游,最佳旅游季节4至11月。
  传说古时侯常有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厦门别称鹭岛,厦门与鼓浪屿之间的海峡也称为鹭江。厦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中叶。天宝年间(742~755年),汉族薛姓和陈姓人分别从福安和漳州迁移人岛。历史上厦门曾几易其名,至迟在唐肃宗、代宗时期(756~779年)就有“新城”之称,稍后又称为嘉禾里、嘉禾屿、嘉禾岛。厦门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属泉州府同安县。元朝时设千户所,又以“中左所”为地名。为防御倭寇入侵,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到岛上兴建城池,因城池处在九龙江的海门下游,属于“下海门”流域,有人就把“下海门”简称为“下门”,与原有的中左所名称同时使用。明永历元年(1647年),郑成功以此为“抗清复台”基地,因思念明朝,又改称“思明州”。因闽南方言“下”、“厦”同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文书上雅译为“厦门”,改称厦门。民国后一度沿用“思明县”、“思明市”之名,民国22年(1933年)改称厦门市。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面积为湖里2.5平方公里,指出要把厦门建设成“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特区。”1984年3月,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厦门岛(包括鼓浪屿),面积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厦门历史上就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983年10月,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落成。1995年,每周有通往国内外的航线53条,航班320多个,厦门成为全国第4大出入境航空口岸。厦门港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金门湾和九龙江的出海处,海域辽阔,航道宽广,水深达15~25米。万吨级轮船和超级豪华游轮可不受潮水影响,自由出入,5万吨级以上的海轮,也可候潮进出,现有通往香港、广州、上海、温州等地的海上客运航线。鹰厦铁路连接全国铁路网络,每天都有列车由厦门直达上海、杭州、福州、鹰潭、南昌、合肥等地。福(州)厦(门)公路是省内最主要的公路干线,厦门每天都有开往福州、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等地的客车。
  厦门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初步形成鼓浪屿、万石岩、集美、南普陀等4个游览区和一条海上游览线,其中鼓浪屿-万石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数在80年代分别以每年26%和30%的速度递增,进入90年代后,增长速度放缓,在较高基数上稳定发展。从1991年起,全市旅游接待和创汇数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连续保持前10名的位置。1982~1993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165.2万人次,旅游创汇17.9亿元人民币兑换券。1995年,接待境外游客17.8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84181人,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93855人,比上年增长47.1%,首次超过台港澳地区游客的入境量。全市有旅行社45家,其中一类社5家,二类社5家,三类社35家;涉外宾馆36家,客房约4700间,床位约9400张,其中星级宾馆21家。相当于三星级以上宾馆有12家,客房1800间,床位3500张。还有社会旅馆310多家,床位约17000张,其中拥有50张床位以上的旅馆有130多家。营业性歌舞厅、卡拉OK厅、桑拿按摩健身中心等有200多家,年接待能力800万人次以上。全市有旅游职工2万多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厦门旅游职业学校、厦门旅游培训中心等培养大批旅游管理、服务、烹饪、金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全市旅游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0多亿元人民币,年营业收人达18亿元,创利税1亿多元。
  1995年,厦门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促进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议案,明确提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厦门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把发展旅游当作增创特区优势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旅游服务行业列为“九五”期间厦门的七大重点产业之一给予扶持发展,目标是把厦门建设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鼓浪屿-万石山-中山公园-鸿山-厦门华侨博物院-南普陀寺-厦门大学-胡里山炮台-厦门海堤和厦门大桥-集美学村-鳌园-苏颂故居和苏颂科技馆-青礁慈济宫-梵天寺-汀溪窑址-同安孔庙-凯歌高尔夫球场和东方高尔夫球场。
  (一)鼓浪屿
  位于厦门西南隅,与市区隔着500米宽的海峡。宋元时称园洲仔、园沙洲。因在小岛西南角有两块相叠的岩石,长年受海水侵蚀,中间形成一个空洞,每逢涨潮,波浪撞击岩石,发出如鼓的涛声,人称“鼓浪石”,明朝时因此改称鼓浪屿。全岛长约1800米,宽约1000米,面积1.77平方公里,常住居民21000多人,素有“东海明珠”、“海上花园”、“音乐之乡”、“钢琴之岛”的美誉。1987年,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与万石山一起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鼓浪屿一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38.77平方公里,其中鼓浪屿周围海域211平方公里)。
  鼓浪屿岛上有升旗山、笔架山、覆鼎山、鸡母山、燕尾山、骆驼山和英雄山等山峦,最高峰龙头山与对面的虎头山隔岸对峙,有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之说。房屋、街道依山而筑,忽高忽低,曲折盘旋。岛上的轮渡码头外形就象一台打开的钢琴。50年代,这里就拥有500多台钢琴,培育出许多著名音乐家。岛上有4000多种植物,80多个科属,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占有绿地5.1平方米,树木繁茂,空气清新,四季鲜花竞放。机动车辆不准在岛上使用,使环境更为幽雅。主要旅游点有日光岩、郑成功纪念馆、菽庄花园、皓月园、郑成功塑像、毓园、琴园、厦门博物馆和笔山洞历险游乐宫等。
  日光岩,俗称“晃岩",一块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独立在鼓浪屿中部偏南的龙头山顶端,海拔92.68米,为岛上最高点。相传清顺治四年(1647年),郑成功来到晃岩下,看到这里的景色远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山腰的莲花庵也因之称为“日光寺”。登上日光岩顶,秀丽的山光水色和波涛起伏中的大担、二担等岛屿尽收眼底。岩下峭壁上刻有明万历元年(1573年)丁一中所书“鼓浪洞天”和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进士林鍼所书“鹭江第一”的题字,还刻有民国4年(1915年)许世英题写的“天风海涛”四个大字。
  在日光寺后山腰上有一道石门,是当年郑成功在山上屯兵时留下的龙头山寨寨门。门旁大石上凿有圆孔,是士兵们架梁搭屋的梁洞。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前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都有诗题于此。蔡元培题刻的巨石之顶就是郑成功水操台遗址。遗址岩壁上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和郑成功手书的一首五绝:“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水操台遗址和龙头山寨遗址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有一处花岗岩巨石叠成的“古避暑洞”,明亮通风清凉。洞左边岩顶上有一个“仙人”洗脚的石盆,长年盛着水,近旁还有“仙人”的“脚印”。实际上这都是遥远的地质年代,这里淹没在海水中,海浪冲蚀形成的。
  郑成功纪念馆,在光岩北麓,原西林别墅内。于1962年2月1日,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时设立。纪念馆踞山面海,为三层砖石结构,正门上方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黑漆金字匾额。全馆除序言厅外,分为7个部分,展出各种实物、图片、模型、雕塑和文献资料300多件,较为系统地展示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其中又以他收复和开发台湾为重点。主要展品有郑成功的画像、龙袍(残片)、玉带、墨迹、兵器、印章、石刻、墓志及《海上见闻录定本》、明代台湾地图等,其中国内唯一出土的双龙铜炮炮身上饰两条游龙,长1.36米,重82.5公斤。
  菽庄花园,在日光岩下港仔后海滨浴场旁,是园主人林尔嘉用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的。林叔臧原籍福建龙溪,其父林维源随家人迁到台湾淡水。林叔臧在淡水自家的板桥别墅中渡过他的少年时代。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林家内迁到鼓浪屿定居。林叔臧长大后于民国2年(1913年),动工在鼓浪屿建造一座仿板桥别墅的花园,即菽庄花园。1956年,林家将菽庄献给国家,改为公园。
  该园利用天然地形,借山藏海,巧为布局,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主要分为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一进园门,先有一堵黄色短墙挡住视线,转过方显大海风光,故曰“藏海”。藏海园有盾寿堂(又名谈瀛轩)、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等五景,其中四十四桥为游园主线,建于叔臧44岁时,故名。桥长百余米,蜿蜒曲折,探头入海。桥上有观钓台、渡月亭、千波亭等亭榭和“海阔天空”叠石,尽头处为折扇形的招凉亭。由招凉亭拾级而上就进入依山傍水的补山园。补山园有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等景致,其中十二洞天是用棕赤色礁石堆砌而成的假山连环洞,内有十二洞室,上下盘旋,曲折相通。洞顶的顽石山房为园主当年的读书处,洞前的亦爱吾庐则是园主的住处。菽庄花园左侧为沙洁水净的港仔后海滨浴场。
  毗邻菽庄花园的观海园,原为法国领事馆。民国9年(1920年),印尼华侨黄奕住在此筑堤砌岸,填海扩地,建观海台。因观海最佳,故名观海园。园林占地约10万平方米,园内的树多有半个世纪以上的树龄,其中散布着丹顶粉墙、造型各异的别墅38座,多为30年代外国人所建。1986年,建成专用码头,有游艇往来于厦鼓海峡。
  皓月园,在鼓浪屿东部海滨的覆鼎岩,郑成功《仿行行重行行》诗中有“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之句,故名。覆鼎岩海拔29.5米,向海中延伸30米,与海中的剑石、印斗石鼎足而立,地形险峻。建成于1985年8月27日的郑成功巨型雕像耸立在覆鼎岩上,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石精雕组合而成。郑成功身穿盔甲,背飘披风,左手按剑,右手叉腰,东向而立,威武挺拔。皓月园于1990年9月27日落成,占地2万平方米。园内还有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的“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铜雕像”,雕像中郑成功及分立左右的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等均比真实体型略大,其余兵马朝两侧延伸,比例依次递减,主次分明,栩栩如生。
  毓园,在鼓浪屿东部的复兴路,占地5700平方米,1984年5月,为纪念林巧稚(1901~1983年)而建。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诞生在日光岩下一个教师之家。作为我国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她一生培养大批医学人才,亲自接生5万多名婴儿,治疗无数妇科病人。园内竖立着林巧稚的汉白玉雕像,她身着洁白的大褂,脚穿布鞋,雪白的鬓丝下露出慈母般的笑容。雕像旁有原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邓颖超亲手种植的2株南洋杉。雕像对面有一座占地140平方米的展览厅——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展出林巧稚生前用过的部分实物和她的部分著作、获奖证书以及100多幅照片等珍贵资料。
  厦门博物馆,在鼓浪屿中部笔架山北坡的八卦楼里,有厦门历史、特区建设、友好往来、馆藏瓷玉、体育明星等5个陈列室、1000多件展品,是一座综合性的地方博物馆。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在这里常设1个陈列室,展出古代兵器2000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兵器,5000年前的青铜兵器,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型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舰模型等。博物馆所在的八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也是鼓浪屿的著名景点。该楼占地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据说是仿照美国白宫的结构建造,用白石砌成八角形直墙,顶层正中为八角形,穹顶为红色半球体,故名八卦楼。
  利用人防工程建成的笔山历险游乐宫分10个景区,全程200米,全部用雷达电脑控制声光电。
  1989年,修成环岛路,长3880米。从轮渡码头开始,经皓月园、大德记浴场、观海园、菽庄花园和港仔后海滨浴场,穿过百米隧道,就可在海边看到涛击如鼓的鼓浪石;再往前走,经鼓浪别墅、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校园内有“白鹭女神”雕塑),到内厝澳,再绕过燕尾山,就是三丘田旅游码头和鼓浪公园,从这里又可折回轮渡码头。
  鼓浪屿周围分布着16个小岛屿,分别以龟、象、狗、虎、兔、猴、宝珠等形态及红、白、青、火烧等颜色命名,宝珠屿、猴屿、火烧屿等均为旅游点,游客可参加旅游部门常年开设的海上游览观光线前往游览。其中宝珠屿因形状似金龟,亦叫金龟屿,海拔12米,面积仅1万多平方米。1963年,陈嘉庚先生的次子陈厥祥为纪念其母,在此修建一座高15米、面积约700平方米的宝珠塔。塔顶有五龙抢珠雕塑,下面设几个圆窗,装有电灯,兼作灯塔之用。塔的右方为镜台石,上建一座四角亭;左方的香闺石上建一座六角亭,其下有码头,供游船泊岸。登上宝珠屿,厦门海堤、集美学村、东渡新港、湖里加工区及仙岳狐尾诸山,尽收眼底。
  海滩、鲜花、音乐和形态各异的建筑园林,交织成鼓浪屿独有的神韵,游人必到的旅游点有菽庄花园、日光岩和郑成功纪念馆。
  乘公共汽车至轮渡码头下车,乘轮渡过海即到鼓浪屿。
  (二)万石山
  在市区东部狮山北麓,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9平方公里,滨海平地7平方公里,是鼓浪屿一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92中国友好观光年”首批人选的84个最佳景区之一。景区内怪石遍布,林木繁茂,文物荟萃,主要旅游点有万石岩、太平岩、醉仙岩、厦门园林植物园、新碑林和虎溪岩等。万石岩,在万石水库以南。举目皆石,大小重叠,有的危如累卵,有的稳如泰山,连绵延亘,象鼻峰则像一头大象朝天伸着长长的鼻子。古人石刻“万笏朝天”、“石浪排空”生动地描写出万石岩的奇景。有块刻着“锁云”二字的石头旁,相传是郑成功剌杀其宗兄定远侯郑联的地方。岩上的万石莲寺始建于唐,清康熙年间扩建,民国时会泉法师重修。1984年,新加坡宏船法师又捐资重修。从寺观大殿左边入一洞门,在会泉法师纪念堂旁有块“听飒石”,石上古榕虬根龙须,蟠石而生。每当微风拂过,以耳贴石,便可听到飒飒啸鸣声。
  太平岩,在万石岩上方,林壑幽美。建于唐代的太平岩寺几度兴废,现存寺庙是80年代初仿照原样重建的,有正殿、偏殿。殿前的楼阁称“蟾宫”,现为“茶人之家”,供游客品茗。寺庙附近有4块岩石构成形态象开口欢笑的景观,上题“石笑”二字,还有古人诗刻:“忽见石开口,不闻石有声;夜因吞月色,朝为吐云情;饮露千年饱,餐风一味清;太平真好景,长笑息兵征。”石前是郑成功读书处遗址。
  醉仙岩,在万石湖西南山上,与万石岩遥遥相对,因山势如仙人醉倒,故名。岩顶巨石则像一只蹲着的骆驼,故称为“骆驼峰”。醉仙岩有醴泉洞、天界寺、黄亭、长啸洞、旷怡台等5个景点。山腰的醴泉洞又称仙洞,洞中有一口水井,人称“仙井”,水质清甜甘冽,酿酒尤佳,故称为醴泉。天界寺始建于清初,旧时寺中每天拂晓要敲钟108响,声浪远播,扣人心弦,人称“天界晓钟”,寺因此得名。黄亭,在天界寺后,是清初天界寺主持日松和尚为纪念曾在这里攻读的名士黄日纪而建的。长啸洞,为临近绝顶的一个天然岩洞,站在洞口高声一呼,山鸣谷应,余音不绝。岩顶是旷怡台,在台上放眼四望,青山碧海,一览无余。为了便于游客攀登观赏,在危崖上加装栏杆。
  厦门园林植物园,在万石山上,万石湖畔,是一座根据科研和旅游需要围绕万石湖而精心设计的植物园。园内设有松杉园、棕榈岛、玫瑰园、引种驯化区、药用植物园、多肉植物区、兰花圃等20多个专类园和种植区,已经引进热带、亚热带园林植物3000多种,其中有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杏和世界三大观赏树——中国金钱松、日本金松、南洋杉及其它奇花异草。1000多平方米的百花厅环绕着椭圆形的荷花池,5个展室由回廊、曲桥、水榭串联其间,展出的花丼有200多种,其中文心兰、卡特利亚兰、猪笼草、神秘果和16种花叶芋都很珍贵。在仙人掌园圃有仙人掌科的代表金球剌鉞仙人球,球体碧绿,剌刚硬呈金黄色,直径有70厘米,50年才开一次花。
  新碑林,在百花厅旁,占地30亩。1988年,由园艺工作者谢新烈捐资万元倡建,岩石上刻有近百幅书法作品,其中有方毅的“人在画中游”、张爱萍的“龙飞凤舞”、赵朴初的“林壑幽美”、刘海粟的“白鹭腾飞”、费新我的“花木扶疏”、赖少其的“长剑倚天外,登高观沧海”和虞愚、罗丹等人的诗作,还有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的学者、书法家的手迹,真、草、隶、篆俱全。
  虎溪岩的景点命名借用庐山的“虎溪三笑”典故。东晋时,慧远和尚等人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慧远每次送客都以不过溪为约,否则虎就吼叫,故名虎溪。据说有次慧远送陶渊明、陆静修,不觉过溪,虎叫,三人大笑,后建三笑亭纪念。从“先露一芽”的石刻旁拾阶而上,满山岩石,大若虎踞,小如羊蹲,奇险天成,石壁上刻着“渐人佳境”四字。登上一块巨石之顶,就可以看到一条三米宽的石沟——虎溪。溪上架着弓形石桥,即渡虎桥,又称仙人桥。过桥可以看见巨石上刻着“三笑”二字,三笑石后为东林寺,是明万历年间厦门诗人池显方所建;因南面有玉屏山,又称玉屏寺。寺右有夜月洞,又名伏虎洞,洞顶刻“啸云”二字,洞中泥塑老虎双目炯炯有神。伏虎洞的洞口朝东,每逢月满之夜,特别是八月中秋,月光直射洞内,洞中老虎栩栩如生,有虎溪夜月之誉。虎溪岩因此成了当地人中秋赏月的最佳去处。
  万石山上还有狮山国际射击俱乐部。
  奇岩怪石、奇花异卉是这里的精髓,于是万石岩和有“绿色博物馆”之称的植物园就成了游人必到的旅游点。
  乘3路公共汽车可达。
  (三)中山公园
  在厦门市中心,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民国22年(1933年)基本建成,面积约16万平方米。因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名。园内许多项目是华侨捐资兴建的。
  公园依山就势,四周以短墙围成,设东西南北4个各有特点的门楼。南门为花岗岩三法圈式三连牌楼,高15米,宽20米,宏伟气派。1985年,在南门广场竖立孙中山先生铜像。东门、西门均为牌坊式建筑,东门入门处有孙中山先生纪念碑,高20米,上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北门上半部为西欧凯旋门式,下半部为明朝门楼式,为中西合璧的建筑。
  公园西北部有魁星河,西南部有魁星山。这里绿荫蔽天,风景幽绝。魁星山上屹立着一块数丈高的石头,峻峭挺拔,形似魁星,故名魁星石,并以之名山。山巅较平坦处有一座六角形钢筋混凝土凉亭,与魁星石遥相对峙,为魁星亭。山上还有“万壑云根”、“云痴鹤老”、“石瘦松肥”、“三巡鹭江”等清代石刻。
  南部东侧为群众活动区,有蔷薇亭、茶室和小餐厅等;西侧的逸趣园为老年人休息区,由庭院、凉亭、娱乐室、小水池等组成。中部为花卉展览区,有花展馆、水池亭廊和游艇码头等。北部为青少年活动区,包括电子玩具室、电动航空飞机、小型儿童游乐器械、少年游艺室、溜冰场和动物园等。
  园内蓼花溪萦回贯穿,其上有彩虹、晓春、九曲、鼎足等12桥。桥亭水榭,别致精巧,花木茂盛,争奇斗艳。堆山组成的各种大小不等的园林景物,高低错落。
  (四)鸿山
  在市区思明南路中段。海拔92_9米,原与虎头山相连。两山衔接处旧称镇南关,是当时市中心通向厦门港地区的要道,现拓宽为马路。因两山相夹,所处地势又高,每逢风雨交加之际,雨随风转,忽东忽西,相互交叉,犹如穿梭交织,蔚成“织雨”奇观,“鸿山织雨”曾列为厦门八大景之一。
  建于清代的鸿山寺近年重修。寺左侧岩壁有明天启二年(1622年)攻剿“红夷”的记事题刻,共6行60个字,均为楷书。红夷指荷兰殖民者,他们曾派兵船侵扰闽南沿海厦门等地。当时福建都督徐一鸣等带兵驻防中左所,抗击“红夷”;事后登鸿山游览,题刻纪念,留下我国人民反抗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侵略的重要实物资料。鸿山攻剿“红夷”的题刻和虎溪岩后山同样内容的2处题刻,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后石刻“嘉兴寨”三字,为郑成功所书。由此向东绵延至胡里山一带,是明末郑成功驻兵要地。
  山上有占地13万平方米的鸿山公园。山下有人防工程改建的大型地下游乐场所——鸿山乐园,主洞贯穿鸿山南北,面积2600平方米。内设多功能大厅、旱冰场、电子游艺室、儿童游乐场,还有精心设计的唐僧取经雕塑群。
  全山游览线路两环三叉,交通方便。
  乘1路、2路、21路公共汽车可达。
  (五)厦门华侨博物院
  在厦门港蜂巢山西麓。1956年,陈嘉庚发起倡办并号召侨胞捐资兴建。1959年5月,建成开放,为我国唯一系统地陈列华侨历史及华侨华人文物收藏和学术研究的单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称之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
  该院为花岗岩宫殿式大楼,主楼6层,展览厅3层,设有3个陈列室,面积2800平方米。一楼是华侨历史简介馆,分走向世界、创业海外、融合当地、落地生根、源远流长等部分,以1200多件图片、文物展示华侨的产生和发展、华侨同侨居国人民的友谊、华侨对祖国的贡献、华侨政策的回顾等情况。室内还陈列着华侨赠送的礼品。
  二楼是祖国历史文物陈列馆,陈列着历代货币、青铜器、陶器和雕刻等,四壁挂着著名书画家的字画,展品近2000件。
  三楼是自然博物馆,陈放着1000多件鸟兽、水产标本,其中有马来亚的大鳄、厦门的文昌鱼、印尼的极乐鸟和猩猩、泰国的貘、澳洲的葵花鹦鹉和犀牛、新加坡的虎等珍禽异兽。
  华侨历史简介馆为该旅游点的主要部分。
  乘1路、2路、21路公共汽车可达。
  (六)南普陀寺
  在厦门市区五老峰下,始建于唐朝会昌、大中年间(841~859年),为闽南著名佛教胜地,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该寺初名泗洲寺,五代时曾称泗洲院。宋代称无尽岩,后又改称普照寺。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一度荒废,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侯施琅重建。该寺因是观音菩萨的主要道场之一,又在我国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南面,故称南普陀寺。
  寺院占地3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依次铺排在南北纵向的中轴线上,加上左右厢房、钟楼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舍等,所有建筑依山傍势,层层托高,显得庄严肃穆。
  大雄宝殿建于民国15年(1926年),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殿前两座报恩塔是由方丈妙湛法师监制的。
  大悲殿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民国19年(1930年)重修。1962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饰用。殿宇高20米,屹立在石砌台基上,八角三层飞檐。殿内祀奉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殿内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根铁钉,别致美观,为国内同类建筑之精华。
  建于民国25年(1936年)的藏经阁,为二层小楼,楼下为法堂,楼上为玉佛宝殿。阁内藏着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字画,如明版《大藏经》、影印宋《碛砂藏经》、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血书的《妙法莲华经》、弘一法师手稿《佛说阿弥陀经》等,以及唐代铜佛、宋代铜钟、明代名匠石叟所造的如意观音和观音施甘露像、明代著名艺术家何朝宗创作的白瓷观音像和28尊缅甸玉佛,还有现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人的墨宝。天王殿前有放生池、荷花池、凉亭。放生池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池内鱼翔浅底,可供游人观赏。放生池与荷花池之间是建于1993年的七佛塔,上有释迦牟尼、迦叶等七尊佛像,富有南亚佛教建筑风格。
  寺后五老峰松竹苍翠,绿树兀石间有碧泉、净业洞、大虚亭、兜率陀院、阿兰若处等古迹,以及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抗荷将军沈有容等人的摩崖题刻,其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振慧和尚题写的“佛”字,宽一丈,高一丈四尺,最引人注目。
  南普陀寺本是临济宗世袭的寺院。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不管哪个教派的和尚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当选为住持。民国14年(1925年)秋,寺内创办国内最早的佛教学府闽南佛学院,由佛教著名学者会泉、,常惺、太虚等相继主持,民国26年(1937年)停办时已培养学僧200多人。1985年,佛学院重新开学,设预科班和正科班,均为二年制。1992年起,增设二年制研究生班。该院是全国唯一同时设有男、女生班,而且师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佛学院。
  南普陀寺还以素菜驰名。重要的旅游点为大雄宝殿、大悲殿和寺后的大“佛”字。
  乘1路、2路、21路公共汽车可达。
  (七)厦门大学
  在厦门市东南部原郑成功演武亭一带,邻近南普陀寺。民国10年(1921年),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校园前临大海,背倚五老峰,东接胡里山,西邻南普陀,占地面积100多公顷,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设经济、政治、技术科学、艺术教育、海外函授等5个学院和1个研究生院,以及中文、外文等27个系、50多个专业,还有台湾研究所、南洋研究所及亚热带、海洋、环境科学、特区经济等26个科学研究机构,共有师生员工1万多人,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校内建筑雄伟壮观,沿海滨矗立着呈弧形排列的5座朱顶石墙的大楼,其中具有民族风格的建南大会堂建筑面积达6048平方米,可容5000多人。陈嘉庚、鲁迅、王亚南的塑像通立在校园内,国光、芙蓉、敬贤、笃行、群贤、映雪、囊萤等建筑和这几年新建的逸夫楼、自钦楼及明培体育馆等,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有特色。主要的参观游览点有人类博物馆、鲁迅纪念馆、芙蓉园、大操场等。
  鲁迅纪念馆在集美楼(一)内,共有5个展室,其中1室为鲁迅故居,其它4室,用700多件文物和照片资料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鲁迅故居,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鲁迅在厦门大学时,大部分时间就住在这里。现按原貌陈设,并展出鲁迅当年用过的一些实物。“鲁迅在厦门”是全馆的重点,详细介绍鲁迅在厦门的史迹,包括他在厦门大学的教学科研、著述编译日记、讲演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活动情况;其它各展室则分别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他在绍兴、北京、广州、上海等历史时期的战斗历程。
  人类博物馆设在博学楼,建筑面积2483平方米,是一个人类学专门研究机构。馆内收藏有考古学、民族学的珍贵文物和专用参考图书数千件,其中包括古人类遗骨及其头面复原的模型、“北京人”遗骨模型、全国少有的台湾古地图和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明器、瓷器、古字画、古代武器、印章、衣服饰物等。台湾和福建的石锛和印纹陶器,展示台湾和祖国大陆悠久的历史渊源;宋元古代海船模型及泉州出土的古船文物和石刻,是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馆内还陈列着反映我国少数民族和外国民族风俗习惯的文物,如藏族的欢喜佛、蒙古族的血海铜盘、维吾尔族的玉靶刀、畲族的祖先图、高山族的贝壳珠衣和双连木杯,以及南洋特有的蛇形剑、峇厘的木雕恶魔面具、婆罗洲的大刀、澳洲木制的弯月形武器“飞去来”、印度的贝叶经和日.本大倭刀等。
  大操场原是郑成功演武练兵的大校场,占地5万多平方米。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前,曾在此选将练兵。芙蓉园是中心花园,中凿人工湖,周围散布着富有民族风格的亭台水榭,供人休憩和观赏花木。海滨浴场和海水游泳池也是厦门大学的一大特色,盛夏时游人如鲫。
  1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就是厦门大学。
  (八)胡里山炮台
  在厦门岛东部、厦门大学附近的胡里山上。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鸦片战争中被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募得白银10万余两重建,历时5年建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依山临海,视野宽广,隔海与屿仔尾互为犄角,控扼厦门港。东西长1.5公里,连同城堡占地1.3万平方米。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十分坚固。整个建筑糅合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保留完整,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
  炮台原装备着2门克虏伯主炮,及副炮2门,小炮10门,配炮兵140名。现存东炮台的主炮炮身长13.96米,炮口内径28公分,炮重48974公斤,全重59888公斤,有效射程1646米,经专家认定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最大的克虏伯大炮,有“世界古炮王”之称。1989年底,还在附近海中捞起一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推入海中的我国自制铁炮,后来又在城堡北门地下挖出两门德国克虏伯公司1881年制造的小钢炮。
  近百年来,胡里山炮台一直是军事禁区,1984年才对外开放。1986年,在胡里山炮台的前沿新建望归亭、盼归台,游客可以通过望远镜了望金门所辖的大担、二担诸岛。同时利用清兵营房兴办“世界古炮、宝剑、奇石、火枪陈列馆”。炮台后山岩石上有明隆庆六年(1572年)的七绝诗刻,为厦门现存最早的诗刻之一。
  乘2路、29路公共汽车可达。此外,从厦门大学海滨浴场步行十分钟也能走到。
  (九)厦门海堤和厦门大桥
  海堤在厦门市北部,是高集海堤和杏集海堤的总称。高集海堤跨海连接厦门岛的高崎村和大陆的集美镇,1953年秋开工,1955年9月竣工,全长2212米,宽29米。杏集海堤连接杏林村和集美镇,1956年底建成,全长2820米。两堤之间以集美镇的数百米陆地相接。堤坝系抛石镇海并用花岗岩石砌成,全部工程土石方量达170多万立方米。堤面可以同时通行火车和汽车,并设有人行道。为便于附近一带的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靠近高崎一端的深水区,设有一孔宽15米的航道,渔船和小型客轮可以通过。高崎堤端的小山头上还建有一座观堤亭,亭前的纪念碑上刻有朱德手书“移山填海”四个大字。
  厦门大桥位于海堤东北侧,并与之平行。1987年10月,动工兴建,1991年5月1日,建成通车。总长6599米,主桥长2300米,宽23米,昼夜通车能力可达2_5万辆次,是我国第一座海峡大桥。
  海堤和大桥并肩跨海,形成宏伟壮观的人文景观,是陆路进入厦门岛的必经之地。
  (十)集美学村
  在距市区17公里的集美镇。集美俗名“尽尾”、“浔尾”。明末,当地进士陈文瑞认为原名不雅,改称“集美”,寓意集天下之美。但直到民国2年(1913年)陈嘉庚兴办集美学村,集美之名才通行于世。集美学村遂成为集美的象征。
  学村内有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集美归国侨生补习学校、集美财经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等高、中等专业院校,加上中、小学和幼稚园,形成高、中、低层次配套的教育体系。这些学校的建筑都很有特色,尤其是集美中学的道南楼、集美侨校的南薰楼以及集美航海学院的教学楼,或威武挺拔,或凌空欲飞,体现民族风格。1993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专科学校、集美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筹建集美大学。
  道南楼前的龙舟池,长800米,宽300米,池畔七座形式各异的亭台水榭,龙脊凤檐,雕梁画栋,朱绕翠环,人称“七星坠地”;池中央有两座水榭,凌波展翼,人称“孤星伴月”。每年端午节,这里金鼓齐鸣,南曲悠扬,波光水影,人声鼎沸,七彩龙舟,劈波斩浪。陈嘉庚生前曾多次在这里主持龙舟赛会,这里还举行过多次国际龙舟赛。
  在集美学村内还有陈嘉庚故居。这是一座古老而简朴的二层小楼,建于民国7年(1918年),民国27年(1938年)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1955年修复,1980年重修。二楼正中是会客厅,西侧是陈嘉庚晚年的工作室、卧室、餐室和卫生间,陈设简单,朴实无华。室内陈列的油漆斑驳的桌椅、陈旧的木床、退色的打着补钉的蚊帐、破旧的分不清颜色的毛背心、包头铁皮已经裂开的手杖、补了又补的雨伞等,都是陈嘉庚生前一直使用的。故居西侧一座三层楼房是建于1983年的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面积800平方米,分“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3个部分,以大量实物、图片、文献资料生动地表现陈嘉庚一生的光辉业迹,其中有毛泽东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故居前面是根据陈嘉庚遗愿,于1962年建成的归来园。园中矗立着通高2.9米的陈嘉庚全身铜像,像后的归来堂是一座具有闽南民居风格的单层建筑,白石砌墙,绿瓦盖顶。十几间厢房环绕着大厅,大厅里有一座折式黑色屏风,上用蚌壳镶写着1961年8月15日首都各界公祭陈嘉庚大会的悼词。厅堂中央安放着陈嘉庚的全身坐式青石雕像,两侧圆柱上挂着郭沫若1962年游集美时书写的对联:“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这里充分展示陈嘉庚先生艰苦奋斗,倾资办学的爱国精神,必到旅游点为陈嘉庚故居、归来园和南薰楼。
  厦门市区到集美有远郊公交车来往。
  (十一)鳌园
  在集美东南海滨,原为鳌王宫旧址。1950年,陈嘉庚为纪念集美解放,在此修建鳌园,历时10年建成。鳌园面积8990平方米,分3个主要部分,即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陵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廊长50多米,两厢墙上有镂刻着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故事的青石浮雕40幅,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形象十分生动。园中央矗立着28.6米高的集美解放纪念碑,通体以花岗岩砌成,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集美解放纪念碑”7个大字,背面是陈嘉庚撰写的碑文。纪念碑有2层基座,底层8级,顶层3级,分别象征着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基座四周环以青石雕栏。
  纪念碑南侧,一道屏风式的石墙后是陈嘉庚的陵墓。陵墓是陈嘉庚生前亲自设计的,墓体呈寿龟形,墓塘作马蹄状,顶盖以13块水磨青斗石拼镶而成。墓碑为水磨花岗岩砌成,碑上镌刻着鎏金隶体文字。墓的左右及后面以青石屏壁为障,上有15幅表现陈嘉庚重要经历的浮雕画像。墓前的祭亭和墓后照壁均以青石砌刻,典雅庄重。
  鳌园的石刻形象逼真,千姿百态,富有生活气息和闽南风格,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有“闽南石雕博物馆”之称。石刻分为浮雕、影雕和题刻3种。浮雕有工农业生产、文教体育、名胜古迹、历史故事和连环装饰图案五类,取材广泛,包罗万象;影雕利用黑白明暗成像的原理,在玉昌湖青石板上用特制的钢钎雕琢出无数个程度不同的小点,相聚成像,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而且不褪色、不变形;题刻共有50多幅,集中在纪念碑前的石雕碑坊上,内容多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名流题赠的称颂陈嘉庚先生的诗词对联。
  1992年9月,在鳌园北面新建一座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嘉庚公园,园内有5座相连的凉亭,座北朝南,廊亭兼用,形成一处新景观。
  由思北乘远郊公交车至集美,经鳌园路或嘉庚路就到鳌园。
  (十二)苏颂故居与苏颂科技馆
  苏颂故居亦称“芦山堂”。在同安县城西北隅永丰乡,背倚葫芦山,门临洗墨池,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颂(1020~1101年),同安人,北宋著名科学家、医学家。《宋史》称其“器局宏远,不与人较短长,以礼法自持。虽贵,奉养如寒士。自书契以来,经史、九经、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苏颂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是11世纪我国杰出的天文学仪器,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天文钟。其主编的《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详细的古代天文仪象著作,书中60多幅附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机械设置图纸。他还编撰《闽经本草》21卷,广征博引全国各地的新药物,为李时珍《本草纲目》大量引用。
  苏颂高祖定居芦山堂,“芦山”遂成为入闽苏氏的“灯号”。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苏氏“芦山”后裔都源于此。现存建筑于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为三进双护厝府第,面积750平方米,大门威镇2只青石狮,堂中有高1.73米的苏颂全身脱胎坐像、苏氏族谱和苏氏派裔的八大名人画像。
  苏颂科技馆是一座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6层大楼,由海外苏氏宗亲捐资建造。馆内有苏颂半身脱胎塑像、世界上第3台水运仪象台模型(其它2台分别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英国南肯辛顿科学馆)和其它有关苏颂的图片资料以及各地专家学者的题词。
  (十三)青礁慈济宫
  在青礁岐山东鸣岭下,又称慈济东宫,供奉宋代民间神医吴夲(979-1036年,音Tāo滔,从大从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吴夲深入漳泉瘟疫流行地区,拯救万民,采药时不幸落崖谢世。当地人民于其生前采药炼丹处龙湫坑,建“龙湫庵”,雕像祀奉。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建庙,宋孝宗赐庙号曰“慈济”;宋淳祐元年(1241年)改庙为宫,因方位在东,故名慈济东宫。吴丰出生地龙海白礁的慈济宫则称慈济西宫。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封吴夲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民间俗称大道公。
  宫分五殿,飞檐交错。主殿有12根蟠龙大石柱,上刻蟠龙腾云、八仙游山及山川禽兽等,其中一对石柱如花瓶状,在福建的宫庙建筑中难得一见。宫内的大幅青石浮雕上刻着龙虎和隋唐故事,另两幅石屏上则雕绘哪吒闹海的故事,梁上木刻有狮象龙凤和奇花异卉,雕工精细,金碧辉煌。彩画中有一幅凤头、龙尾、龟身、四脚的神物,很是怪异。画着传说故事的油彩画和黑底描金画虽历经沧桑,色彩依然鲜明。殿顶铺绿色琉璃瓦,四周环饰着彩陶缀成的各色人物和12条龙。
  二层阁楼中的钟鼓楼,藻井为木拱结构,层层叠叠,玲珑轻巧。楼内大钟铸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宫中还保存着康熙、嘉庆、咸丰、光绪等朝代的重修碑记。
  宫后的岐山,有凉伞树、“心”字石、丹井药泉等景致。“心”字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间一点却放在底下。
  宫庙西面3公里处为慈济西宫。
  (十四)梵天寺
  在同安县城北面约1公里的大轮山南坡。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初名兴教寺。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名梵天禅寺。元时毁于火。明洪武十年(1377年),主持无为法师募款重建。民国7年(1918年),其金刚殿、大雄宝殿、法堂等被北方军阀张树成纵火烧毁。
  近年修复山门、功德堂、念佛堂、钟楼和千佛阁等古迹。山门因蛀蚀,1981年仿古重修;门前立两尊“石将军”和两座石经幢。门楣原有朱熹题写的一块“大轮山”漆木匾,每字二尺一寸见方,苍劲有力,已毁。钟楼在原寺院东侧,四角亭式的双层砖木建筑,造型古朴大方,内原有重650多公斤的铜铸古钟,上刻“明洪武二年造”字样,今无存。法堂小花园保存着完好的唐代石刻,其中有3块浮雕,人物皆着短袖上衣和长裙,分别摆出吹笛、击拍和捧莲果的姿势,下方两角浮刻浮云图像,以衬托仙女从天而降的轻盈柔美,人物造型与装饰都象敦煌飞天壁画。
  钟楼旁还有一座婆罗门佛塔,原是同安城内西安桥头的镇桥石塔,建于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1957年迁今址,故又名西安桥塔。塔为三层方形,石构实心,高4.68米。其中须弥底座高1.78米,四面浮雕走兽,四角浮雕侏儒;二层每面浮雕坐莲佛像;三层四面浮雕佛教故事图像,四个上角浮雕展翅神兽。该塔是研究古代宗教及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1961年,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汀溪窑址
  在同安县城西北7公里多的汀溪水库左侧,范围绵延至古坑、岭寨一带,面积约0.5平方公里。1956年,修建汀溪水库时发现,经鉴定是宋代瓷器生产作坊的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有窑基两座,暴露地面的各种遗物如碗、碟、盘、罐等残片甚多,其中小碗片最多。瓷器釉色主要是淡褐黄釉,其次是青釉,还有灰白釉。装饰技法多样,有刻花、印花和划花。纹饰有直线纹、蔑点纹、卷草纹和菊瓣纹等多种。汀溪窑瓷器当时多外销,日本出土的“珠光青瓷”就是此窑产品。窑址的发现,对研究宋代瓷业状况和中外文化交流有一定价值。
  遗址旁的汀溪水库重修于1956年,库容量达4800多万立方米。这里绿树成荫,水光潋艳,可以饱览山区优美诱人的风光。该旅游点集文物、考古与风光游览于一体。
  可由厦门乘车至同安,转乘三轮车或摩托车前往。
  (十六)同安孔庙
  在同安县城东溪西畔,始建于五代,后毁。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大成殿,面积1050平方米,1987年重修。同安孔庙当年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周围学子求学的课堂。现在为县博物馆,里面陈设着西汉以来同安当地乡贤名宦的史迹和历代文物。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前廊后轩,斗拱飞檐。殿南侧是朱熹和宋代科学家苏颂、理学名宦林希元的祠堂。北侧有兴贤育才坊、泮池、观澜亭和石雕陈列场,该场陈列着200多件当地收集的石雕碑刻,其中有唐代镇墓兽、宋代石将军、明代石马、清代石翁仲等等。
  (十七)凯歌高尔夫球场与东方高尔夫球场
  凯歌高尔夫球场在同安美人山麓福厦公路旁,北倚美人山水库,1990年动工兴建,由号称世界高尔夫球“四大天王”的葛瑞格•诺曼设计并监工建造,计划1996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250公顷,有两座18洞不同风格的球场,球道宽广,山坡设计适度起伏,沙坑安排巧妙。社区内还有高级套房、中西餐厅、夜总会、游泳池、网球场、超级市场等。
  东方高尔夫球场在杏林与海沧交界处,建于1993年。占地230公顷,内设18洞高尔夫球场、9洞休闲球场和游泳池、网球场、公寓、别墅等。
  二、泉州片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部,又称鲤城、刺桐城和温陵。泉州市下辖鲤城区和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等8个县(市),面积11015平方公里,人口625.92万人(不含金门县)。
  泉州东临台湾海峡,海岸线长428公里,港湾曲折,自北而南有肖厝、崇武、秀涂、后渚、石湖、祥芝、永宁、深沪、围头、东石、安海和石井等港口,其中肖厝港水深10至13米的岸线有10.7公里,不冻不淤,可停泊5至30万吨的巨轮。岛屿有大担、二担、惠屿、岱屿和大小金门等。泉州的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4/5,环泉州城区就有清源山、葵山、紫帽山、罗山等。晋江和洛阳江流经泉州城区,蜿蜒入海。晋江中下游平原面积345平方公里,为福建第四大平原。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侯,温和湿润,夏长而无酷热,冬短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至21摄氏度。
  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周时这里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三国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晋末中原战乱,人口南迁泉州一带,沿江而居,遂有晋江之名。南朝属南安郡,隋朝属南安县。唐初为丰州,后改为武荣州,唐景云二年(711年)始改名泉州。唐代,泉州就成为全国四大商港之一。宋代,全州人口过百万,城区人口超过10万,为全国八大州之一,与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宋元祐二年(1087年),设市舶司,管理接待外商,成为全国两大商港之一。元代,设行省,通商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00多个,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
  泉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清源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水岩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文物保护单位24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唐宋以来,佛教、道教及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古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融洽相处,留下许多宗教遗迹,也留下“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泉州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由唐至清1100年间,中进士者2473人,宋、明、清三代入阁拜相者20人,欧阳詹、曾公亮、俞大猷、李贽、郑成功等都是彪炳史册的风流人物。
  泉州是福建著名侨乡。祖籍泉州的海外华侨有600多万人,港澳同胞有60多万人。在2000多万台湾同胞中,原籍泉州的有800多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接待海外游客的人数在全省各地、市中居首位。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清源山-开元寺-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天后宫-洛阳桥-泉州府文庙-李贽故居-石笋-承天寺-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九日山-郑成功墓-安平桥-摩尼草庵-龙山寺-崇武古城-姑嫂塔-黄金海岸度假村-清水岩-魁星岩-东关桥-九仙山-屈斗宫德化遗址-太武山-太湖榕园-金门民俗文化村,
  (一)清源山
  在泉州北郊,山中有清泉不竭,峰峦常见云雾缭绕,故又名北山、齐云山、泉山。山方圆25公里,最高海拔498米,主要景区离市区3公里。全山有左、中、右三峰及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赐恩岩、五台岩、南台岩、龟岩、狮岩、蜕岩和清源洞等36岩洞。从唐代起就是闽南游览胜地,元人赞其为“闽海蓬莱第一山”。1987年,被定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含九日山、灵山,景区面积62平方公里)。
  三峰亦称三台。中台四望无际,峰顶有清源洞,又名纯阳洞,洞口刻“第一洞天”四个大字,洞旁的千峰紫翠亭、应真阁和观空楼皆始建于元代。洞北有蜕岩,传说宋时有裴姓道人因追逐蛇妖至此而坐化,故名。半山处石坡上天生一孔,泉水从石窍流出,“水色清冽,源流不息”,有孔泉、虎乳泉之称,清源山、泉山因此得名,泉州之名亦由此得之。附近崖间有“孔泉”、“源头活水”石刻多方。
  左台距清源洞有半里许,上有海潮室、嘉泰岩、半岭岩、寒山、栖霞岩、风飘不动亭、色蕉古洞等名胜和“山海奇会”、“鸢飞鱼跃”等明清摩崖题刻80多方。半山腰的瑞像岩上有宋元祐二年(1087年)用天然岩石雕凿成的释迦立像,高4米,宽1.5米,其造型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而别具一格,外护以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的仿木构石室。对面为罗汉峰,断岩侧立,形如罗汉,构成十八罗汉朝瑞像的奇观。西侧有碧霄岩,上碧霄巨石高耸,中空成径,仅容一人过,有铁梯可上。石罅刻“碧霄”二字,左侧摩崖上还刻着一个7米高的“寿”字,是宋人林奭所书;下碧霄原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所建的殿宇平台,现仅存三尊并排而坐的大型花岗岩佛像,造型端庄,技法娴熟,是元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与瑞像岩的释迦造像、弥陀岩的弥陀造像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右台与左台对峙,上有元代王翰镌刻的“海天一色”四字。峰最高处有南台岩,峭壁上镌有“空中台阁”四字。岩壁前为南台寺,周围有历代摩崖石刻数十处。半山腰的一啸台上有弥陀岩,因元代石刻阿弥陀佛立像而得名,像髙5米,宽2米,头结球髻,面庞丰润,慈祥端庄,赤足踏在莲花上,造型生动,风格古朴。依崖建有约10平方米的石室保护石像,室前的平台上有元碑、元塔,周围有连心石、招饮径、一线天、泉窟观瀑等景点。弥陀岩附近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佛教律宗高僧弘一法师(1880~1942年)舍利塔。在仿木结构的花岗岩墓塔里,安放着弘一法师的40颗骨灰珠,墓塔正面墙上镌刻着其挚友夏丐尊的遗偈:“问余何往,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遗偈下是其学生丰子恺用青草石雕成的弘一造像,栩栩如生。墓塔附近的岩壁上刻着“悲欣交集”四字,是法师最后的遗墨。紧挨着弥陀岩的千手岩,又名观音亭,庙宇为古庭院建筑,简朴别致,内有宋代石雕释迦牟尼坐像及千手千眼观音塑像,两旁有十八罗汉壁画。附近的“石中居”古朴典雅,是近年新建的旅游服务设施。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君岩,又名羽仙岩,在清源山西侧的罗山、武山之下,是由天然岩石雕成的道教始祖老君坐像。宋代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庙殿早废,唯石像独存。坐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髯飘胸前,左手依膝,右手靠几,慈祥端庄。整座石像线条分明,.刻工精致,刀法柔而有劲,表现宋代石刻的手法和风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道教石雕像。石像两旁砌有石栏围护,石像前辟有宽敞的高低平台,可上前观赏。
  清源山东侧的赐恩岩,是清源山离市区最近的景区,有佛殿、功德堂、书斋、僧舍和许氏宗祠等景点。佛殿内有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以天然岩石雕成的白衣观音像,石柱上刻有李贽撰写的“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的对联。寺前有千年古樟一株,绿荫如盖。寺后的天然石室上刻着“高山仰止”四字,传为唐代诗人欧阳詹的读书处。附近还有大观轩、流辉亭、宜斋、步云亭、挹爽亭、邀月亭等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的建筑。
  树木苍翠,清泉甘冽,怪石嶙峋,碑刻林立,是清源山的主要特色,必到旅游点有老君岩、瑞象岩、弥陀岩、孔泉和弘一法师墓塔等。
  (二)开元寺
  在市区西街,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是闽南佛教著名寺院。建筑宏伟,国内罕见,在台湾及海外侨胞中有较大影响。寺址原为黄守恭桑园,相传桑树曾开莲花,故名莲花寺,后又改称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诸州(道)各立一佛教寺院以纪年,遂改今名。宋代,开元寺已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元末圮。明代起又逐渐恢复,现存寺院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7.8万平方米。1982年,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主从有致,中轴线上自南至北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照墙)、天王殿(三门殿)、拜亭、拜庭、月台、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五观堂,左右通以长廊,廊外草坪上东西双塔对峙。寺东侧还有檀樾祠、准提寺(俗称小开元)、东璧寺,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现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桑莲古迹、麒麟堂等。
  大雄宝殿初建时相传有紫云盖地,故又称“紫云大殿”。现存殿宇是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所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通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面积1387平方米,间架立有石柱94根,故又名百柱殿。殿供丈八金身五方佛,据说其中的释迦牟尼佛为唐玄宗“御赐”,加上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佛和北方成就佛统称“五方佛”。斗拱雕饰飞天乐伎24尊,或执民间乐器,或捧文房四宝,凌空展翅,姿态飘逸,别具一格。殿前宽大的月台台座上嵌着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有两根雕着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故事的16角形青石柱,据说都是明代修缮时从废圮的婆罗门教寺庙遗址上移来的,这在我国佛教建筑中仅此一见。
  甘露戒坛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初按宋制重修,因唐代这里有甘露井,故名。戒坛为四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面积654平方米。入门正中有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座像,中间的坛台为平面四方五层形式,最高一层供奉的木雕装金的卢舍那佛座像是明代的作品,以下有22尊尊者、菩萨和金刚力士等层层围护。这样的戒台全国只有泉州开元寺、北京戒台寺和杭州昭庆寺三处。坛顶藻井采用无梁结构,如意斗拱间雕饰的飞天乐伎,彩带当风,与敦煌飞天极为相似。
  此外,东西塔及天王殿、藏经阁、拜庭等处也各有特色。天王殿悬挂着朱熹撰稿、李叔同书写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楹联。拜庭全用石块铺成,面积2800平方米,古榕垂荫,上列11座唐宋元明各代的小舍利塔和石经幢。在大雄宝殿月台前的一对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的宝箧印经式石塔,平面方形,高5米,塔身四面雕刻着印度风格的佛本生故事。藏经阁元初为法堂,后废,民国14年(1925年)重修,为两层水泥仿木结构,藏经丰富,以北宋雕板《积沙大藏经》7000卷、《毗卢大藏经》残本40余卷最为珍贵。楼下还陈列着宋代以后的铜铁古钟12口,其中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鹿港郊公置”大钟,铭文载有台湾与泉州经济往来的重要资料。
  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两塔相距约200米,庄严古朴,巍然屹立,已成为古城泉州的标记。东塔名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历时六年建成,原为九级木塔,后重建为七级砖塔,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改建为五级石塔;西塔名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易为砖塔,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改建为石塔。两塔共用石材6293立方米,重约19510吨。塔基厚实稳固,经历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和万历十六年(1588年)两次大地震依然无恙。
  东西塔除高低及须弥座的浮雕和石斗拱等略有不同外,其他完全一样。东塔高48.24米,西塔高44.06米,都是平面八角、五层五檐的仿木楼阁攒顶式建筑,内外全用白色花岗石构筑。塔檐成弧状外舒,檐角高翘,势如飞腾。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塔身每层皆为八面四门四龛,外有回廊,内辟一方洞,凭铁梯上下。门与龛隔层错开,门龛两旁刻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造像,东西塔各80尊。东西塔须弥座转角上还各有8尊负塔侏儒,每尊高30厘米,皆以身当柱,奋力顶着巨塔。塔刹铁铸,刹尖高托鎏金铜葫芦,八条铁链从塔刹上斜系于八个檐角,角脊上系着小铜铃,风起时铃声清脆悦耳。
  东塔须弥座束腰部分有青石浮雕佛殿图39幅,记载着释迦牟尼出家的连环故事,雕工精致,形象生动。西塔四层东北壁还有一尊猴行者的浮雕,头戴金箍,脖挂念珠,身穿直裰,腰悬佛经,与孙悟空的形象相同,而西塔建成后300年《西游记》才问世。1983年,日本女教授中野美代子专程来此考察,提出“孙悟空生在福建”的看法。
  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东西塔为必到旅游点,其中飞天乐伎、青石浮雕、五方佛、千手千眼观音及石柱、藻井、斗拱等均有独到之处。
  游客可乘2路公共汽车在开元寺站下车。
  (三)清净寺
  在市区涂门街,又名麒麟寺、圣友寺,阿拉伯文称艾苏哈卜寺。据伊斯兰教教规,凡教职人员每年一月在艾苏哈卜寺持斋,“饥不食,渴不饮,以消其三毒五浊”,故以“清净”名之。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元至大二年(1309年)耶路撒冷人阿哈玛重修,随后元代、明代又多次重修。建筑采用西亚形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面积21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大1]、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和奉天坛均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而建。大门朝南,高12.2米,宽4.5米,用辉绿石和白花岗石砌成,由连续贯通的四道巨大尖拱门形成一条甬道,直通寺内。拱门顶部均为穹形结构,第一道砌成似射线一样的石构图案,第二道砌成如蜂巢状的石构图案,第三、四道拱门的上方则是一个砖砌并涂上白灰的圆形大穹顶。甬道的东西两壁辟有六个尖拱顶的壁龛。门上悬“万殊一木”匾额。顶端有平台,称“望月台”,是阿訇观月决定斋月封斋和开斋日期的地方。台三面筑回字形砖垛,如城堞。
  奉天坛在寺门后西侧,占地600平方米,是原来的礼拜大殿,屋盖早塌,仅存四周石墙和柱石残础。南墙高14米,厚1.1米,开8个长方形大窗,其上横刻古阿拉伯文经句:西墙中部向外凸出,正中有一尖拱宝盖形大壁龛,龛内刻着7行古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是原来阿訇讲经的地方,称“讲经坛”。
  明善堂在奉天坛北侧,明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清净寺时所建,现存为近代改建的传统民居式两进三开间硬山顶建筑,作为穆斯林的礼拜场所。堂内的木制台阶旁放置着一把木头拐杖,做礼拜时阿訇倚杖登阶,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站在一定的高度不可僭越。堂前的石香炉为奉天坛旧物。明善堂北侧于1983年新辟伊斯教文物陈列室,展出泉州当地回族的文物和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方面活动的图片资料。
  门楼东侧、奉天坛对面原祝圣亭旧址上有1983年建的石亭,亭壁嵌有元、明代重修清净寺的碑记二块。寺内还保存着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徒的《永乐敕谕》石刻。
  大门和奉天坛为必看的旅游点。
  游客可乘1路或4路公共汽车在涂山街头站下车,进涂门街即到。
  (四)伊斯兰教圣墓
  在泉州东门外灵山南麓。据《闽书》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弟子4人来华传教,其第三、第四两个弟子到泉州,死后葬在这里,屡显灵异,山因之名“灵山”,墓因之称灵山圣墓。该墓是本省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伊斯兰圣迹之一,阿拉伯学者将其列为在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墓和伊拉克的阿里墓之后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墓。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为两座并列的花岗岩棺墓,上有建于民国15年(1926年)的四方形石亭遮护。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3米,十柱九室,檐柱是典型的梭柱造型。廊内立石碑五方,正中是元至治三年(1323年)泉州伊斯兰公会立的记述三贤、四贤事略和重修墓地经过的阿拉伯文辉绿色石碑。右侧一方中文石碑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到此行香,祈求圣灵庇护的纪事碑。圣墓附近有一石坪,大可坐百人,坪上立一块天然巨石,两石接触处宽仅数寸,风吹人推可见微微摇动,却不会挪移滚落。石上有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泉州知府周道光的“碧玉毯”及马建纪的“天然机妙”等题刻。“玉球风动”旧为泉州十景之一。
  福厦公路在附近通过。
  (五)天后宫
  在市区南门万寿路口,宫址当时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祀奉莆田湄洲林默娘。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初名顺济宫,俗称妈祖庙。明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奏请并奉旨重修,永乐十三年(1415年)改称天妃宫。明代,派往琉球、暹罗、爪哇等国的使节,行前皆来此祭告。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琅奉命收复台湾,声称进军途中曾得妈祖显圣助阵,奏准将天妃神号改称天后,庙遂改称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是本省现有妈祖宫庙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现存大殿、后殿、两翼亭子及东廊,尚保存清初修葺时的原貌。近年陆续修复山门、戏台、钟鼓楼、长廊等,并着手复建梳妆楼。整个宫庙建筑布局严谨,构筑堂皇。后殿有婆罗门教石柱两根,规格与开元寺现存的两根一样。
  设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举办过闽台民间艺术、泉州古今字画和闽台民俗风情摄影等展览,。
  台湾和东南亚的许多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的。
  游客可乘1路公共汽车在天后宫站下车。
  (六)洛阳桥
  在泉州东北郊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处,桥以江名;因此地古称万安渡,所以又称万安桥。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由宋代著名书法家、知州蔡襄主持建造。历史上多次重修,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二次:一是明宣德年间郡人李俊育独资重修,增高三尺;一是民国21年(1932年)蔡廷锴重修增高,铺设水泥路面。1949年以后,又多次修整,为我国最早的梁式海港大石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有桥墩46座,桥栏柱500根,石狮28只,石亭7座,石塔9座,还有武士石像等。桥建在江海交汇处,水阔浪急,工匠首创以筏型基础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都是对世界桥梁建筑的一大贡献。现存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31座。有石亭2座,一为中亭,一为“泉南佛国”亭,另有明清重修碑记12座。
  桥南另有忠惠祠,是为纪念蔡襄造桥功绩而建,祠内有蔡襄撰文书写的《万安桥记》石碑,以短短153字述造桥始末、经费及桥之形状等情况,文简意赅,书法遒丽,雕刻细致,世称三绝。该碑文原露天刻于岸左,后由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1963年,又摹拟原作重刻一碑立之。
  桥北有昭惠祠,奉祀护桥海神;还有真身庙,供奉为造桥呕心沥血、桥成化去的义波和尚的真身造像。
  为保护古桥,在其上游修建公路桥,以减少古桥的交通压力。1993年开始,又对其进行全面整修,拆除水泥桥面,打捞部分原构件和石俑、碑刻等原位安放,制作安装部分桥孔和两翼栏杆,恢复古桥风貌。
  (七)泉州府文庙
  在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后移他处。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重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现有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面阔7间,进深5间,占地面积822.5平方米。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殿柱皆为花岗岩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束腰嵌有莲花图案青石浮雕。殿中正面和东面石坛座上立有孔子及四配、十哲牌位,殿内、殿前还分别悬有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和雍正御书“生民未有”牌匾。
  殿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上有建于元代的石桥。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门外为露庭,可容数千人。东边的明伦堂,堂前有露庭。
  泮宫大门内还有一口水井,旁竖一块石碣,上刻“夫子泉”三字,取“日饮一瓢心慕颜”之意纪念孔子。
  乘1路、4路公共汽车可达。
  (八)李贽故居
  在泉州南门万寿路159号,天后宫附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泉州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是中国16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他反对礼教,抨击圣贤,最后被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愤而自杀,葬于河北通州。主要著述有《焚书》、《藏书》、《史纲评要》等。
  其故居为普通民房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辟为纪念堂。正厅宽6米,深9米,前有天井,内悬李贽肖像和赵朴初亲笔题匾。故居一度改作李氏宗祠。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葺时,曾掘出石质印章两颗,一刻阴文“李贽”,一刻阳文“卓吾”,现分别珍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泉州市文管会。
  (九)石笋
  在泉州新门外浮桥村附近的龟山上,因状如破土竹笋,故名。据乾隆版《泉州府志》载:“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之”,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以旧断石补之”。高惠连是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任泉州郡守的,可见石笋出现在此之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笋用五段直径不等、长短不一的圆柱体花岗石,略经加工垒叠而成。高约3米,兀然卓立,上尖下粗,如笋状,又似插地之石臼杵,上无花纹雕饰,亦无文字题刻。原为白色,因年代久远多披绿苔,显得粗糙原始。
  石笋之源,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上古闽族或闽越族人男性崇拜的图腾,有的认为是古印度教林加教派作为湿婆象征的圣物,有的认为与当地传统民俗堪舆风水有关,均无确证。
  晋江流经这里的一段,因石笋得名笋江;笋江上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的梁式石桥——临漳桥,遂又称石笋桥。“笋江月色”曾为泉州十景之一。
  乘4路公共汽车可达。
  (十)承天寺
  在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这里本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元年(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今名。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现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重修。
  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寺内还保存着7座宋代佛塔和石经幢等。寺院一度破坏比较严重,近年来海外华侨和僧侣纷纷捐款重修,逐步恢复旧观。
  (十一)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简称“海交馆”,在泉州市东郊,是中国唯一的海事博物馆。原馆址在开元寺东侧,1990年移现址。馆区范围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扬帆奋进的双桅船造型。
  海交馆现有三个专题馆。一是泉州海外交通史馆,里面陈列着反映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2000多年来海事活动概貌的文献、文物、遗址照片等,其中有1974年夏于泉州后渚港海滩出土的宋代海船,船长24.2米,宽9.15米,平面近椭圆形,尖底,有13个隔舱,底板及侧板用二至三层木板叠合,可载重200吨以上,反映我国宋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出土时甲板和桅杆已毁,其余基本完好;二是古外销瓷陈列馆。泉州出产的瓷器在五代时就开始外销,宋元时瓷器出口及于亚非各地。馆内展示泉州发现的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瓷器500多件;三是宗教石刻馆。陈列着泉州发现的宋、元以来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宗教石刻、遗迹照片400多件,是研究古代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和宗教艺术的重要史料,其中有用阿拉伯文、波斯文、聂斯脱里文、拉丁文、八思巴文等文字撰写的墓碑和一些艺术品,还有一尊精美的女神毗瑟拿石雕像。
  馆内设立的“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中心”是全国性学术研究组织,出版《海交史研究》刊物。
  乘2路公共汽车在东门站下车,沿东湖街东行即达。
  (十二)九日山
  在南安市丰州镇金鸡村,距泉州城西北7公里。据明代黄文焰《九日山志》载:“邑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或谓有道人自言,吾从戴云山来此,九日乃到,故名”。俯临晋江,海拔113米,多巨岩峭壁。分东西北三峰,环抱如交椅,俗称“金交椅”。三峰间低洼处,常有白云缭绕,称白云坞;坞中有菩萨泉,“奔湍激响,声比丝竹”。朱熹曾两次到九日山游览,并赋诗纪游。
  东峰因唐德宗时宰相姜公辅被贬来此筑庐隐居,故名姜相峰;又因山形如麒麟,俗称麒麟山。东峰东麓有姜相墓,墓前立有石狮、石望柱、石将军、石羊各一对,墓后东北角壁立的巨石上刻有南宋黄汝嘉的重修姜相墓记,墓园四周浓荫如盖。
  西峰因中唐著名诗人秦系晚年隐居于此,故名高士峰;又因绝顶有石佛像,又名石佛山。山上有石砚、石盆,传为秦系所用。山前有一磐石,传说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6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常坐在石上翻译《金刚经》,故名翻经石。山后有一块巨石,酷似猪八戒侧身坐像,人称八戒石。峰顶石佛是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倡刻的。佛像袒胸盘坐于莲座上,高7.5米,宽1.5米,仪态慈祥,气势雄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石佛的石室,名“荫炭亭”,屋顶分二层,上层为八角钻尖式,下层为四注庑殿式,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南安县丞李延基重建的,门额上刻有李延基所题“洞天别现”四字。
  九日山现存摩崖石刻75段,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峰,其中最珍贵的是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0段宋代祈风石刻。宋代,泉州已是我国主要外贸港口之一。当时船行全靠风力,冬令开往东南亚及东非,就北风;夏季归来,就南风。为鼓励外贸,每年都要由泉州知州主持,在九山南麓举行两次“祈风”盛典,事后将祈风过程简要记述镌刻在摩崖上。现存的祈风石刻年代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至咸淳二年(1266年),是研究宋代泉州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和我国人民对外交往的历史见证。
  (十三)郑成功墓
  在南安市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麓。清康熙元年(1662年)6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病逝于台湾承天府,葬于台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台湾重归清廷管辖后,遂移柩迁葬于覆船山郑氏祖茔内;一同迁葬的有其父郑芝龙的木主,成功妻董氏、子郑经和媳唐氏的灵柩。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墓用三合土与糖水灰构筑,墓碑、墓道为石砌,简朴大方。墓分三排九室,分葬九具棺木。墓前矗立八角形华表一对,旗杆石九对。棺前另有一小室,置放其孙郑克塽镌刻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铭》。四周松柏苍翠。
  1962年,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郑成功墓,并立《重修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碑记》。1980年,又在墓侧修一凉亭。
  有公路通达墓前。
  (十四)安平桥
  在晋江市安海与南安市水头交界处的海湾上。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五里,俗称五里桥。宋绍兴八年(1138年)僧祖派始建,13年后泉州知府赵令衿续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桥长2251米,宽3至3.8米,桥墩361个全以条石砌成,或为四方形、长矩形,或为单边、双边船形。桥面石板每条长8至11米,宽厚各0.5至1米;石板最长的有20多米,重约25吨。桥上有护栏、石狮及水心亭、楼亭、中亭、雨亭和宫亭等。中亭内立历代重修碑记13方,石雕披甲执剑武士2尊;亭上的楹联写着:“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书法遒劲飘逸。两侧水中建有对称四方石塔4座,圆塔1座。
  桥东头有白色砖塔,五层六角空心,高22米,风貌古朴。高塔长桥,相映成趣。
  由于年久,除中亭主水道外,桥下大部分已淤沙积土,变为农田。近年来重修桥墩、桥板,桥栏,修复3座桥亭和桥塔,并逐渐清除桥下淤积。
  (十五)摩尼草庵
  在晋江市罗山乡苏内村华表山麓,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古因草构,故名。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杂糅佛教、基督教等创立的,因其教义崇尚光明,反对黑暗,故又称明教。唐代中期传入我国,元时在泉州一带盛行。摩尼草庵是全国仅存的完整的摩尼教遗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草庵建在一台地上,后依巨石作壁,周围草木苍翠。历代重修,现为单檐歇山式石构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门联为:“草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正厅内依崖浮雕坐莲波斯摩尼佛一尊,高1.52米,宽0.83米,面庞圆润,耳大眉弯,长发披肩。身着无扣宽衣,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面部呈青草石色,手显粉红色,身为灰白色,全由天然石色构成。背雕毫光四射的纹饰,世称“摩尼光佛”。首届世界摩尼教学术讨论会曾把摩尼光佛作为会徽图案。
  庵前原有龙泉岩寺院,现仅留墙基石柱。草庵后山原有“云梯百级”等摩崖石刻,右侧石山上有“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等崖刻咒语,也都因开山取石而毁。
  附近有隐居桥、八凤池、千年古桧、万石峰、龙泉岩等旅游点。
  弘一法师曾二度禅居于此。
  (十六)龙山寺
  在晋江市安海镇型厝村北,始建于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闽南名刹。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明、清几经修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候施琅等捐资修葺扩建的。
  寺前山门为石牌坊,上刻“天竺梵钟”四字。进山门,寺的前墙上嵌一石碑,刻有“龙山宝地”四字。正门悬“一片慈云”匾额,廊前有石狮、石鼓各一对,两侧为钟鼓楼。门内有拜庭、拜坛,坛上有亭。
  大雄宝殿气势恢宏,殿前有一对浮雕青石龙柱,龙身飞逸盘旋而下,龙头却昂然而上,一双鳞甲相间的龙爪各抓一鼓一罄,以细铁条击之,鼓传鼓声,罄发罄音。
  殿内有千手千眼佛立像一尊,通高4.2米,用一根巨樟雕就。佛像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坐佛周围雕着许多戴花小佛首,叠如帽状。佛像面部丰盈慈祥,眉目清秀,主手在胸前作合十状,两侧旁支1008只手,如两扇羽翼,姿态各异,错落有致;每只手均带镯,掌中各雕一只眼,或执法器,或持经卷,或捧珠宝。整个佛像贴满金箔,雍容华贵,造型精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侧的钟楼顶端横架着一根檀香木,是早年由华侨从菲律宾专程送来的。直径只有13公分,却能挂住千斤古钟。寺中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题“通身手眼”匾额和近代弘一法师等名人墨迹。
  明代,寺僧肇善至台湾鹿港修建龙山寺。台湾现有450多座龙山寺都从安海龙山寺分出,其建筑形式亦仿祖寺,其中较著名的有台北艋舺龙山寺、鹿港龙山寺等。
  (十七)崇武古城
  在惠安县东南的崇武半岛上,夹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三面临海,距县城25公里,是我国现存比较完好的明代花岗岩石头城。崇武城墙为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了抗击倭寇,江夏侯周德兴奉命经略海防,在小兜寨兴建城池,并改地名为崇武,取崇尚武备之意。后于明永乐、嘉靖年间和清康熙、道光年间城墙几经修缮,1982年至1985年,又经全面整修。
  古城结构严密,风格独特,孤悬碧海,气势雄浑。城墙全用石条丁字形构成,周长2455米,高7米,基宽5米。有城门4个,上建门楼,东西北门外加筑月城,南门外筑照墙,后又在西面近港最低处加设水关一座。有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东南北三道城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城墙内有二至三层跑马道。四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连城外的涵洞。城内侧原来还有捍寨、墩台、馆驿和演武厅,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隆庆年间(1566~1572年),戚继光曾挥师崇武,在莲花石上设中军台,操练兵马;清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曾据城40多天,抗击清军。
  崇武城南几百步处有胜景“海门深处”,峭崖壁立,惊涛拍岸,为观海胜景。城东的半月湾,水净沙白,是天然的海滨浴场;在长达2公里的海岸线上因势造型,分布着鱼、龟等50多件海生动物岩雕作品,是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洪世清带着7名惠安石匠创作的。悬崖峭壁上还镌刻着刘海粟、朱屺瞻、钱君甸等人的书法篆刻作品。附近的大八景如“白鹤升天”、“龙喉吼烟”、“滴水弹琴”、“玉磬传音”、“狮石晚照”、“孤屿冬青”、“渔翁撒网”、“军马石洞”等也很有特色。
  (十八)姑嫂塔
  在石狮市东南5公里的宝盖山上,又名万寿塔、关锁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后遭雷击,乾隆四十年(1775年)按原样重修。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另传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飘洋过海的亲人,竟日垒石登高远眺,伤心而死,时人哀而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姑嫂塔占地325平方米,高21.65米,八角五层,为仿楼阁式花岗石空心石塔。第一层西北面开一拱型石门,二至五层各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作梅花形,顶置穹形斗拱。塔身从下往上逐层缩小,每层迭涩出檐。外有回廊围栏环护四周,内有石阶可绕登塔顶。二层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字,顶层外壁建有方形石龛,龛内并刻两个女像。
  宝盖山面向台湾海峡,孤峰兀立,拔地而起;山巅上姑嫂塔独立凌空,巍峨挺拔。登临远眺,泉南形胜,海天风物,尽收眼底。姑嫂塔成为泉州港船舶出人的航标,闽南侨乡的标志。
  (十九)黄金海岸度假村
  在石狮市东南约10公里的永宁镇,占地4平方公里,1993年,由香港友邦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独资开发。
  主要工程有东南亚缩景公园、民俗文化村、大观园度假酒店、金沙游乐园、高尔夫俱乐部、国际游艇俱乐部、赛马俱乐部、实弹射击场和海滨浴场等,已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成滨海广场、海滨浴场、金沙游乐园等项目。
  1994年开业的金沙游乐园有高空观览车、激流勇进、疯狂老鼠、大浪淘沙、旋转章鱼、海盗船、自控飞机、碰碰车、空中自行车、儿童火车、电动马车、激光射击、射箭、电脑画像、魔幻城堡等18个游乐项目,还有室内娱乐项目、草地娱乐项目如马戏、杂要、武术表演等。西方古典风格的滨海广场是黄金海岸度假村的主要活动场所,其中有露天夜总会、音乐彩色喷泉、观海瞭望塔、大型观音雕像、海鲜酒楼、歌舞厅、儿童乐园、旅游商品街等。赛马场占地150亩,配备现代化电脑管理设备、国际标准跑道和可容纳3万观众的防雨看台,场内还设有酒吧及中西餐厅和购物中心。
  市区至永宁的道路宽38米,度假村与石狮振狮大酒店之间有旅游专线车,10分钟一班。度假村分别至厦门机场110公里,晋江机场10公里,祥芝码头6公里。
  (二十)清水岩
  在安溪县蓬莱镇蓬莱山,距城约17公里。原名张岩,因岩泉清冽,故改今名。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主要旅游点清水岩岩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是永春普足禅师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后经20多次维修、重建、改建。普足生前云游闽南,为百姓施医济药,祈福除疾。后人为纪念他,谥为“清水祖师”,刻沉香木像敬奉。
  现存岩宇为明清时所建,背山面壑,外观似“帝”字形,为三层楼阁式建筑。一层为昊天口,中设通道石梯;二层是祖师殿,面宽进深各三间,供奉清水祖师;三层为释迦楼,供释迦佛像。主殿两侧为檀樾厅、观音厅、芳名厅等。庙顶用琉璃瓦砌成双龙拱日。危楼重阁,高低错落。殿后有宋建“真空塔”,是清水祖师埋骨处,上复以新建的三重檐方亭。
  台湾有从这里分出的清水祖师庙60多座,马来西亚槟城著名的蛇庙也供奉清水祖师。
  附近山上还有半岭亭、护界宫、觉亭、三忠庙、法门等古朴别致的小建筑和袈裟石、出水石、石粟柜、清珠帘、方鉴塘、“岩图”浮雕碑、“枝枝朝北”大樟树、千年罗汉松等景致,以及历代文人名士的摩崖石刻。其中“岩图”浮雕碑是明代作品,浮雕清水岩全景,是少见的古导游图。觉亭右侧的枝枝朝北古樟树,七人牵手合抱尚不成围,树干挺直,树枝全部朝北。传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遇害后,其英雄事迹和悲惨遭遇感动这棵古樟,故“枝枝朝北”,以仰望岳飞忠魂。
  有柏油路蜿蜒上山,山腰建有小宾馆。
  (二十一)魁星岩
  在永春县城西南6公里的石鼓乡桃场村的奎峰山麓,旧称詹岩。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乡人陈朴、颜应时曾在此读书,后同登进士,遂易奎峰山为魁星山,改詹岩为魁星岩。
  这里林木苍郁,景色宜人。岩上寺宇始建于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重建,明、清多次重修。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殿中供奉释迦牟尼,左厅祀魁星,右厅祀清水祖师。据传,魁星像为颜应时取特大樟木全根雕成,工艺精巧,有“雕形奇古,世间罕见”之誉,惜已毁。殿后乡贤祠,原为悬山式土木结构,后改为平顶钢筋水泥结构,祀明左史颜廷榘。
  岩宇掩映于苍松翠柏、杂树桧木之中,秋冬季节,黄叶飘零,屋顶却始终不存落叶,游者叹为奇迹。岩后绝壁间雕有释迦、文殊、普贤3尊佛像,像后罩火焰光圈,像高3米,通高4米。
  乡人曾据此抵御倭寇入侵和湘军进攻。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林俊起义军亦曾以此为根据地反击清军。
  (二十二)东关桥
  在永春县东平乡东美村的湖洋溪上,民间盛传此处观音十分灵验,建桥后年年香火不断,故又名通仙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复建,民国18年(1929年)里人李俊承母子重修。该桥较完整地保留宋代桥梁的建筑特点,为福建少见的长廊屋盖梁式古桥。泉(州)永(春)公路通车以前,这里是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经之地。
  桥长85米,宽5米,用辉绿岩和特大木料构筑,有二台、四墩、五孔。墩呈船形,用石条逐层丁顺配搭,互相叠压而成,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下以大松木作卧粧.,承载整座桥梁,古称“睡木沉基”,枯水时水清木现;墩上用巨石叠成三层支架大梁。每个桥孔都由22根长16~18米的特大杉木作梁铺设成上下两层。上以砖石砌墙,用木料做柱檩、桥板、护栏。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防止雨水浸蚀桥板及供行人歇脚,在桥上建造20间木屋,屋架、椽角和两篷都是木隼结构;正德三年(1508年),在桥上“砌砖为路,列椅两旁”,并在桥头用地产粘土青瓦搭盖雨遮。1963年,为加固桥梁,增置倒吊梁和四道雨篷。
  桥第三墩处辟一壁龛,龛额书“观自在”,石刻楹联为:“幸指迷津通觉岸,愿瞻佛日荫慈云”;“香阁峙中流,万众恒河自在;慈灯悬彼岸,千年般若常明”,供奉观世音佛像。龛下有青石雕刻的双狮戏球、荷莲花卉,雕工细腻。第二墩上设有“金坛”,供善男信女供奉香火之用,其石雕麒麟也很精致。
  桥西还存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东关大桥序》碑刻和光绪元年(1875年)知州翁学本书写的《古桥通仙》木匾。
  (二十三)九仙山
  在德化县西北部,距城30公里。属戴云山脉,海拔1658米。据《德化县志》载:“相传昔有隐士九人居此,俱仙去”,故名。
  这里山峰耸立,怪石嶙峋,岩洞多姿,有不少富有神话色彩的名胜和古代石刻,主要景点有弥勒洞、龙池、补陀岩、灵鹫岩和古寺永安岩等。山巅有:‘尺五天”、“极于天”石刻,并建有气象站,以雾多、风大、湿度大三项指标居全国第2而扬名。
  从气象站向西南沿山脊翻岩而下可到弥勒洞。弥勒洞原名九仙洞,洞内有天然岩石雕成的弥勒造像,高2.2米,宽3米,古朴苍劲,是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僧人无比坐化前所雕,为闽南较早的佛教造像。传说此岩石原貌似张果老,他常和其他八仙在此欢聚,日夜奏乐,无比在洞左“天然室”修真,厌其聒耳,便改雕为弥勒,群仙便从洞顶遁迹海外,仙乐遂息。今洞内石崖上还留有“仙足印”,洞顶有“飞升台”。弥勒洞内外摩崖石刻最为集中。
  沿气象站西坡而下即到龙池。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泉州太守王十朋在此祈雨有应,遂凿“祭崇隆进,祝圣南池”八字记之。龙池西边有一巨石覆盖的石洞,洞高1米多,深约4米,洞口“补陀岩”三字刻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洞前一尊戴冠观音石雕造像,呈盘坐式,头已断毁,残高1.65米,是我省少见的元代石雕遗物。
  古寺永安岩在山南,据传是无比垦种荇菜之处,得名“荇菜岩”,宋代始改今名。岩宇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今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重建,惟后殿是明建清修。后殿为木构歇山顶,殿顶有藻井。附近还有护界亭、玉液泉、蛇岳公洞、坐禅石等景致。
  山东面有灵鹫岩,岩寺为唐开元四年(716年)无比及其徒普惠所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建,今仅存清代的木构殿宇残迹和唐代大石柱。附近景点有回照石、出米石、云梯、点头石等。九仙山的松树和佛光对游客很有吸引力。
  公路直达山巅。
  (二十四)屈斗宫德化遗址
  在德化县城郊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德化素为福建“瓷都”,所产瓷器具有质地坚硬、纯净莹润、传热慢的特点,是我国宋元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现已发现古瓷窑址200多处,其中屈斗宫窑址最为著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中.位。
  窑址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50米。1976年发掘的鸡笼窑长57米,宽1.4~2.95米,有17间窑室,从中出土6793件瓷器和800件烧窑工具。其中的粉盒、花瓶、执壶、盖壶、高足杯、小口瓶、飞凤碗、莲瓣碗和墩子式碗等产品,在日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家都有发现。
  有的粉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的文字,证明德化瓷器是由海路运销国际市场的,为研究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见证。高足杯、粉盒、军持、墩子式碗、直道纹洗、折腰弦纹洗等产品,特别是底部印有蒙古人头像的直道纹洗和阴印元代花押、蒙古八思巴文的三足垫饼,都具有鲜明的元代风格和特点,填补德化元窑的空白,对研究德化窑的烧造历史和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窑室按原状保存,并建窑棚保护。
  (二十五)太武山
  又名仙山、北太武山,在金门岛中部,为岛上最高山。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247米。有海印寺、成功洞、太武岩、蘸月池、眠云石、一览亭和地下剧场等景致。
  山巅的海印寺又名太武岩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1960年重修。寺周岩石峻拔,林木葱郁。寺院建筑精巧美丽,右侧有一石门,上题“海山第一”四字,寺后有首任住持美发上人坐化之处。寺内原祀乐山通远仙翁,现供奉如来佛、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为当地佛教胜地,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日,人潮如涌。
  成功洞为山顶的天然岩洞,深约30米,高4米,宽6米,洞内有石桌、石椅。相传郑成功经营金门基地时,常在此观兵书,或与幕僚下棋,因此又称“明延平郡王观兵弈棋处”。
  位于山腹的地下剧场名擎天厅,1962年开始建造,长50米,宽18米,高11米,内设电影院,可容千余人。
  登一览亭可凭眺大陆风光。
  有盘山公路直达山顶。
  (二十六)太湖榕园
  在金门岛东南部的太湖北畔,原为明朝国子监助教洪受(字凤鸣)的故居,又名凤山,是金门24景之一。
  榕园内有300年以上的大榕树百余株,树冠蔽天。“古榕为屋,碧草如茵”,点缀着曲径、凉亭、古屋和泳池,景色幽雅宜人。其中的慰庐据说是洪受撰写金门第一部方志《苍海纪遗》的处所。
  1967年建成的太湖,东为大堤,北倚太武山,西邻金湖镇,面积46公顷,是金门最大的人工湖。湖周遍植桃李松柳,绿树如烟;水面波平如镜,湖心二个小岛建有凉亭。(二十七)金门民俗文化村
  在金门岛东北部金沙镇的山后中堡,清光绪二十六年(1899年)旅日华侨王国珍父子所建。原名王家村,俗称“十八间厝”,1980年整修后改为金门民俗文化村。
  该村建筑依山面海,均为闽南传统二进式民居,古朴大方。村口树有高敞牌楼,村内分别设有民俗文物馆、礼仪馆、喜庆馆、武道馆、生产馆、休闲馆和古官邸等,展示闽南的传统民俗风貌,是了解金门地方历史和闽南风土人情的好场所。
  这一带还可以看到许多金门特有的“风狮爷”。明代,大量伐木造船,造成岛上土地荒芜,飞沙走石,无法安居。当地人便融合风神的灵异和狮子的威武创造出风狮爷的形象,以镇风避邪。岛上现存60多尊形态各异的风狮爷,大部分在东半岛金沙一带的村落。
  三、漳州片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最大的九龙江冲积平原上,,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连,西南与广东省的汕头毗邻。全市面积1.26万平方公里,辖芗城区及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等县(市)。人口432.23万人,除汉族外,还有畲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西北多山,东南滨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最佳旅游季节是每年的2至10月份。
  漳州历史悠久,早在4~8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周代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唐垂拱二年(686年)分出泉州的一部分,在云霄漳水一带设置郡邑,故名漳州。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迁至九龙江出海口,即现在的漳州市址。元代升为漳州路,明代改为漳州府,民国初年改府为道。1950年,设行政专员公署;1968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
  漳州是福建省主要侨乡之一和许多台湾同胞的祖居地。山海岩洞、碑亭桥寺、花草果木等组成漳州丰富的旅游景观。主要旅游点有东山风动石-塔屿、马銮湾海滨、漳州南山寺、龙海云洞岩、白礁慈济宫、漳浦赵家堡、南靖土楼、华安仙字潭、平和三平寺、灵通山和黄道周纪念馆、陈元光墓、中国女排训练基地等。还有不少革命遗址,如毛泽东住过的芝山红楼、陶铸工作过的南山寺德星堂等。
  漳州交通便捷,离厦门国际机场只有65公里;连接闽粤两省的公路干线324、319国道贯通全境,全市通车里程有5200公里;鹰厦铁路经过漳州市区和华安、长泰、龙海等地;海岸线长680公里,东山口岸被国务院列为一类开放口岸。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南山寺-芝山-陈元光墓-云洞岩-南太武山-白礁慈济宫-百花村-木棉庵-风动石-塔屿-马銮湾浴场-东山关帝庙-赵家堡-黄道周纪念馆-灵通山-三平寺-南靖土楼-华安土楼-仙字潭-天柱山-陈政墓-九侯山-威惠庙。
  (一)南山寺
  在漳州市南郊的丹霞山麓,原名延福禅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闽南著名古刹之一。“南山寺”三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黄道周手书。
  据《漳州府志》记载,该寺原是唐太子太傅忠顺王陈邕的住宅,因建筑规模过于宏大,有人密告其犯有僭越之罪,朝庭派钦差大臣前来查办。祸将及身,其女金花急中生智,劝父献宅为寺,自己则削发为尼。钦差见寺释疑,陈邕方幸免于难。宋乾德六年(968年)和绍兴八年(1138年),陈邕的裔孙刺史陈文灏及状元陈俊卿先后重修南山寺,并分别改名报劬院、崇福寺。明代,郡守章大任题匾曰“南山法窟”,遂称南山寺。清光绪元年(1875年),该寺住持僧佛乘又募捐修缮。现存的建筑群为清末重修,保留一定的唐代风格。近年当地政府又拨款整修。
  南山寺的建筑、雕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主要景观称为“五宝八胜”,五宝即大钟、血书、藏经、贝叶经、红茶花树;八胜为大雄宝殿、玉佛殿、石佛阁、陈太傅祠、梅花、粟园、金花小姐的修真净室和埋葬金花骨灰的姑娘墓。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代,殿内供奉3尊高5米多的金身坐佛,释迦牟尼居中,西方阿弥陀佛为左,东方药师佛在右。大殿右角挂着寺宝之一的大铜钟,直径1.15米,高1.84米,重650多公斤。该钟铸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上有当时南山寺住持古愚的题铭。
  藏经殿,又称玉佛殿,位于右侧坡上。殿内有六大经橱,收藏《三藏经论》和血书《华严经》等。《华严经》是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寺内和尚僧雄、莲山和尼姑连氏,用3年时间,绝盐食,间歇刺血合写成的,共81卷。“文化大革命”中《华严经》散失,现仅存1页4面,更为稀珍。殿中玻璃神龛内供奉着一尊由整块纯白大理石雕成的佛像,高约2米,重2000公斤,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和尚妙莲向緬甸华侨化募来的3尊玉佛中最大的一尊,国内少见;因造型优雅,净碧如玉,故称“玉佛”。
  石佛阁,现称净业堂。阁中有一尊由整块巨石雕成的弥陀佛像,高达5.2米,满月脸形,双眼圆睁,两耳垂肩,两手过膝,法相庄严,线条粗犷古朴,为唐代大型造象,其艺术价值堪与云冈石像媲美。
  德星堂,在石佛阁左邻,俗称“官房”,原来专供来客住宿。民国19~20年(1930~1931年)间,陶铸担任中共漳属特委书记时,以此为活动据点。1956年,他重游南山寺,曾赋诗怀旧:“南山古寺规模在,含笑依然花满枝。鬓白重来千百感,江山妩媚故人稀”。
  从漳州市区到南山寺,可乘坐出租汽车或三轮车直达。
  (二)芝山
  在漳州市区西北隅,原名登高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发现山上生长紫色灵芝,故改名紫芝山,简称芝山。
  芝山南麓的红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为浔源中学校长住宅。民国21年(1932年)4月,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就住在这二层红楼里。楼为砖石结构,楼上有毛泽东的卧室和工作室,楼下住过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红楼现辟为“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毛泽东用过的桌椅、煤油灯、雨伞、行军米袋、公文包、一对马口铁箱子和红军游击队使用的武器、袖章、文告等其它革命文物。楼外墙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的标语口号。
  1992年,在红楼前右侧建起一座高19.32米的赭红色花岗岩纪念碑,纪念1932年红军人漳。
  芝山上林木繁茂,浓荫蔽日。日华、甘露、威镇三亭皆为明代始建,成鼎立之状。原有众多寺院,现只剩断碣残碑。
  (三)陈元光墓
  在距漳州市区15公里的浦南镇石鼓山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今河南)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随其父陈政领兵入闽。仪凤二年(669年),父殁,袭父职。唐垂拱二年(686年),上《请建州县表》,创置漳州,首任剌史。任内厉行法制,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开发漳州。景云二年(711年),死于征战,并就地安葬,被尊奉为“开漳圣王”。贞元二年(786年),其墓移葬今址。
  墓碑题刻“唐开漳陈将军墓”,原有石牌坊已圮,现仅存石羊、石虎及华表各一对,附近大石上还刻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漳浦人、侍郎蔡世远撰写的修墓记。
  (四)云洞岩
  俗称洞仔岩,在龙海市步文乡蔡坂村,距漳州市区10公里,海拔280米。因山上有一石洞,深广各丈余,每当天将降雨,云雾即从洞中飞出,雨过天晴,云雾又飘回洞中,因此得名。相传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有潜翁者居山上养鹤修道,山下时闻鹤鸣之声。《漳州府志》记载,云洞岩顶有仙亭岩,“山岩石壁,高出云霄。宋僧人往,见二士对弈,就之,化为白鹤,冲天而去。”故又名“鹤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里山岩突兀,名胜集中,周围仅10华里见方,如缩小的山石盆景,具有千山万壑之概。明代翰林学士牛熙称:“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侪。”尚书陆定的“突兀万石攒,逶迤两溪抱。风挟云进凉,泉留月亭皓”,概括云洞岩的全貌。主要旅游点有月峡、仙人迹、瑶台、千人洞、风动石、鹤室、先天洞等30余处。
  月峡,是由几块巨石垒成的石洞,左右相通,洞内一泓寒泉,洞顶豁开咫尺。中秋子夜,月经中天,照进洞顶,射到洞内泉上,泉水又把月影返映到洞内峭壁上,形成三个月亮,故名月峡,又称三月峡。穿过月峡,左边巨石上留有一个深深的脚印,便是仙人迹。东边是“一川风月”,游客可在此烹茶吟咏,纵览江山风月。瑶台,是云洞岩的胜迹之一。五代,怪道人许碏在此留下“许碏寻偃月子至此”八个大字。瑶台附近有晒衣台、云根洞、留仙榻等景点。还有千人洞,为古人避难之所,洞口狭窄,匍伏始得入,但洞室宽广,可容纳千人。风动石,是山顶岩盘上的桃形巨石,用手推之,兀然而动,堪称奇石,被载入宋《方舆胜览》一书。
  云洞岩,被誉为“闽南第一碑林”,有历代摩崖石刻150多处。从五代到清道光年末,不少名人如宋代朱熹,明代丰熙、林达等,都在此留下题刻,行、楷、草、篆诸体皆备,琳琅满目。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许碏寻偃月子至此”的题刻,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天柱峰百丈峭壁上的“搔首”二字,每字二米见方,是云洞岩最大的石刻;丰熙的《鹤峰云洞游记》石刻,全文1100多字,概述云洞奇观,文章高古,书法遒劲。云洞岩摩崖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奇石、怪洞、烟云是云洞岩三绝,加上摩崖题刻,都是游赏要点。
  从漳州市区到云洞岩,可乘公共汽车直达山下。
  (五)南太武山
  又名太姥山,在龙海市港尾镇黄坑村,距漳州市区50多公里,与金门岛的北太武山遥遥相对。海拔562米,周回百余里,屹立海滨,高耸峻峭,有“立马闽山第一峰”之称。
  山上有仙人迹、锦亭峰、九霄岩、云根洞等名胜和栖云楼、越王城、建德屯、延寿塔等古迹遗址。山巅有巨石数块,联成一大平台,东侧岩画为一只右脚印,长127厘米,宽60厘米,五趾印痕清晰,脚板深浅比例准确,俗称为“仙人迹”。附近的延寿塔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石构八层,雕刻精致,内可坐数十人,以往台湾海峡过往船舶,望以为标,惜已断塌,仅存基石。山腰的云根洞周围怪石嶙峋,有烟霞石、狮子踪、浴仙盆、弥陀石等胜景,摩崖上有明人诗作题刻。群山环拱的“百丈石”突兀云表,陡坡壁上镌有“万丈丹梯”四字,每字一米见方。有一巨石突起如屋,上刻“太武名山”,附近有古人题刻“清漳巨镇,天崖笏山”。
  附近的大径海滨有南太武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包括高尔夫球场、别墅区、度假中心、海上活动区等旅游设施。
  (六)白礁慈济宫
  在龙海市白樵村,距漳州市区40公里,是一座宫殿式建筑,俗称闽南故宫,祀“保生大帝”吴夲。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夲,白礁人,原是民间医生,精于采药炼丹和针灸,常为百姓治病。吴夲逝后,闽南父老感念他的医德,自发在其故乡白礁村建龙湫庵祀奉他;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把龙湫庵改建成宫殿式的庙宇,宋高宗赐名“慈济庙”;乾道元年(1165年)以后,孝宗皇帝又将“慈济庙”改为“慈济灵宫”,简称“慈济宫”。明永乐皇帝敕封吴夲为“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还有“吴真人”、“吴真君”、“英惠侯”、“花桥公”等名号,俗称“大道公”,是闽台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
  慈济宫依山而建,双层五门三进,面积1300平方米,布局奇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重檐歇山顶,立柱抬梁,两层五门宫楼。大门两侧一对踞立的镇殿石狮,是始建时文物。前殿骑楼成一长廊,10根来自台湾的石柱一字排开,当中6根为蟠龙石柱。长廊门额悬“真人所居”巨匾。前殿两侧延伸为文武朝房,突出主体成辅佐之势,整体结构雄伟壮观。宫内原供奉的保生大帝开基祖神像共3尊,俗称“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二大帝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随郑成功军队赴台,现供奉于台南县学甲慈济宫内;三大帝供奉于厦门同安青礁慈济宫内;一大帝仍供奉在白礁慈济宫正殿。
  宫内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题写的“慈济祖宫”横匾,还保存着拜坛石、国母狮及龙泉井等文物古迹。国母狮,是明成祖时吴氏子弟用吴夲传下的秘方治好了皇后的乳疾,皇帝追赐给吴夲的,石狮右掌还握着一个“夲”字印鉴。龙泉井,相传是吴夲生前为患者洗涤伤口的泉水,水质甘淳。建宫时垒石为井,久旱不涸。数百年来,无数信徒到此恭请“圣水”,祈求消灾灭病。来寻根谒祖的台湾同胞则称龙泉井为思源井、团圆井、平安井。
  300多年前,许多白礁人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定居台湾。他们思念故土,在当地也建起类似的慈济宫,祀奉保生大帝,并把白礁慈济宫奉为“开基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南学甲镇慈济宫前,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遥拜大陆故土。
  从漳州市区可驱车直达慈济宫。
  (七)百花村
  在漳州城南2.5公里的龙海县九湖乡,是有500多年历史的种花专业村。
  该村原名塘北长福村,村民皆姓朱,男女老少都有一套种花技术,家家户户垦园种花。据该村《朱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朱熹的第八代孙朱茂林随父亲朱镛流落至此,经营园艺,养花种草为生,历代繁衍,自成村落。因有“养花长福”的谚语,故取名长福村。《漳州府志》也记载:“郭南五里有乡曰塘北,居人不种五谷,种花为业'1954年,建立长福花果苗场。1963年,朱德委员长到漳州视察,看到这里村前村后百花盛开,称赞“真是个百花村”,并赠送花农5本《兰花谱》。从此,长福村改称百花村。村口门额上“百花村”三字,是陆定一1980年到此题写的。
  村内有花圃80亩,名花异卉近千种,主要品种分为草、木、竹三大类。草本的鲜花有100多种,仅兰花就有报岁兰、素心兰、大青兰、四季兰、君子兰、菊花等40多个品种;木本主要有梅花、茶花、茉莉花等;竹类有观音竹、绿帝竹、水竹、文竹等。此外,还有果木、黄杨、仙人球、古榕、石柳、罗汉松等盆栽盆景,造型奇特,千姿百态。
  百花村的花卉和盆景盆栽远销国内18个省市和港澳地区,以及亚洲、非洲、欧洲的10多个国家。
  这里既是著名的花卉培植基地,也是漳州主要的游览胜地。
  有公路直达村内。
  (八)木棉庵
  在龙海市九龙岭下,距漳州市区12公里。因庵建于木棉村口,故名。
  庵前左侧有座四方八柱石亭,名木棉亭。石柱上刻有“为天下除奸,明春秋大义”等对联。亭后榕荫下立6块石碑,其中一块长方形石碑,高3米,宽1米,镌刻“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10个大字,铁划银钩,遒劲有力。此碑原为明代平倭名将俞大猷所立,后毁。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龙溪知县袁本濂重立。
  贾似道是南宋末年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权奸,“少落魄,好游勇,不事操行”,仗其姐是理宗宠爱的贵妃,飞黄腾达,官至右丞相,封太师、平章军国事,独揽朝政,陷害忠良。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再度南侵,贾被迫领兵救援,在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大败,全军覆没。贾孤舟潜逃,朝野大哗,群臣上疏,请斩首以平民愤。因太后庇护,谪为高州团练使,往循州(今广东惠州东)安置。会稽县尉郑虎臣主动请命监押,经木棉庵时,屡讽之自杀,不听,遂杀之。郑回福州后被拘杀于狱中。
  碑旁另有一诗碑,刻有明人七言绝句:“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漳洲至汕头的324国道由此经过。
  (九)风动石-塔屿
  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中风动石在东山县铜陵镇东南隅岣嵝山东麓,塔屿在铜陵镇东侧。以风动石为中心,加上铜山古城、塔屿和西面的九仙顶、南面的马銮湾,构成独特完整的旅游景区。
  风动石,又名兔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其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极佳,大风吹来时,石体左右晃动,但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会再动了,故称风动石。石为花岗岩石质,高4.37米,宽4.57米,长4_69米,重约200吨。正可观其伟,侧可观其奇,背可观其险。从背面看,状如玉兔的石岩伏在外倾的石盘上,巨大的石球,悬空而立,摇摇欲坠,令人心怵;从正面看,石如蟠桃,底部呈圆弧形,贴石盘处尖端仅数寸,悬空斜立,狂风吹来,摇晃不定。石体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等人所题“铜山风动石”大字,笔力雄浑遒劲。在风动石前的一块方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抚程朝京的诗:“造化原来一只九,东封幽谷万层峦,天风吹向关中坠,海飚还得逐势转。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排不饱餐。鬼神呵护谁能测,动静机宜在此观。”
  附近的铜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面直达九仙顶,因依傍铜钵、东山两个村庄,故各取一字名之。城墙为花岗石砌成,长1903米,高7米,城堞有864个垛口,东西南北各有城门,西南二处建有城楼,为环山临海的水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戚继光在此全歼倭寇;崇祯六年(1633年),巡按路振飞大帅徐一鸣在铜山海面二次击败荷兰帝国东印舰队;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以此为抗清根据地之一,训练水师,收复台湾;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从铜山港和宫前港起航东征,统一台湾。
  城东门外海滨有天然石洞,传有虎踞,故号“虎崆”。洞长15米,宽约5米,有清泉甘美,大旱不干,壁上镌“灵液”石匾,称“虎崆滴玉”。城最高处九仙顶有“人世仙境”、“海天一色”、“宦海恩波”、“三岛春秋”等摩崖题刻20多处。一块刻有“瑶台仙娇”的巨石是当年戚继光、郑成功的水操台。
  塔屿,又名东门屿,与铜陵镇相隔800米海域,因山顶有一座文峰塔而得名。整个岛呈工字形,面积80.5公顷,与温州江心屿、厦门鼓浪屿、台湾兰屿并称中国四大名屿。岛上礁石嶙峋,千姿百态。南端澳角海面有龙、虎、狮、象四屿,造型生动逼真。文峰塔为明嘉靖五年(1526年)福建巡海道蔡潮所建,塔身7层,高32米,座围14米,塔顶由两块圆圆的大石块相叠而成,是航海的标志。
  塔屿上有两个石洞。其中云山石室是黄道周的读书处,洞外镌有黄道周少年时手书的“云山石室”4个大字。洞边有清代巡抚潘思渠立的碑坊,横刻“黄石斋先生读书处”,背镌“仰止高山”;鹰石洞在石室对面,鹰嘴岩下,洞口上有块巨石如雄鹰顶立,上镌“石斋”二字,是黄道周卧室。《明史》记载:“道周学贯古今,所至者云集,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月东阁大学士林钎题诗于室内:“洞门六六锁烟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夜半寒泉流幽月,晓天清露滴松花。”洞室周围有石刻多处,以书法家关云、成中心、张庭桢合题的“海滨邹鲁”、“黄道周笔书”、“石磐”最为著名。
  从漳州到铜山古城有班车直达,从铜山古城乘游船可到塔屿。
  (十)马銮湾浴场
  又名前港,位于东山岛南部,距铜山古城2公里,距漳州市区146公里,因马銮村而得名马銮湾。
  这里北依龙潭山麓,南临台湾海峡,背靠宽度80~150米的木麻黄防风林带。浴场沙滩长2500米,宽60米,滩面宽阔,坡度平缓,沙质晶莹洁白,细腻柔软,水质清净,风浪小,无暗礁,无鲨鱼,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自1983年开发以来,各种服务设施不断配套完善,有帐蓬区、烧烤区、更衣室、淋浴室和修车场、小卖部等。还有一批别具一格的度假别墅,市财政培训中心、财贸培训中心、商业培训中心也设在这里。游客可在这里进行海水浴、日光浴,也可轻荡小舟或乘汽艇,登上对面的小岛摸螺拾贝、钓鱼野炊。
  占地709亩的马銮湾合开发区(其中旅游区516亩)初具规模。
  从漳州市区到马銮湾浴场,有长途客运班车直达。
  (十一)东山关帝庙
  在东山铜陵镇东北隅,岣嵝山东麓,风动石附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初名关王祠;明正德三年(1508年)改为关王庙;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关羽被敕封为关圣帝君,继又尊为武圣庙。香火鼎盛,有“不上关帝庙,枉游东山岛”之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依山临海,依地势逐级递高。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结构精巧,富有明清建筑风格。宫殿式庙门两侧站立着3对威猛的石狮,主体建筑为6根石柱顶托起数百支纵横交错、受力均匀的木制拱梁。拱梁上有一座宫殿式楼亭太子亭,上复金色琉璃瓦屋面,庙顶装饰有剪瓷雕塑的人物、飞禽、走兽、花果等,历经数百年来的台风、地震而无损。
  主殿内端坐着关圣帝君塑像,梁上悬挂咸丰皇帝御赐的“万世人极”牌匾,木刻楹联为明代著名书画家、理学家黄道周撰写:“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曰精忠”,准确概括关羽的生平。主殿前护廊配祀关公白马坐骑。
  庙里还有150多尊历史人物和戏剧人物塑像。
  东山关帝庙与台湾关系密切。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香火已传到台湾。庙内有一块清同治九年(1870年)刻的碑石,上载台湾安平、沪尾、鹿港、澎湖等地军、政、商、渔等各界人士40多人捐资修建武庙的名单和金额。台湾现有192座关帝庙,都是从东山分灵过去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许多也挂着黄道周写的楹联,较出名的有宜兰协天宫、高雄凤山文衡殿、台北行宫、台中圣寿宫、日月潭文武庙等,其中文衡殿为台湾16处“一级古迹”之一。1990年7月,台湾李炳南教授等到东山考察后,认为“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源于此”。台湾各地关帝庙由此认祖归宗,谒祖进香者接踵而来。(十二)赵家堡
  在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方园0.5公里,距城关38公里,距漳州市区90公里,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流亡避难隐居的一个古城堡,俗称赵家堡。1985年,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亡。赵若和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为黄,在漳浦择地建楼,终世隐居。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鉴处理赵若和孙子黄明官同姓通婚案,查阅族谱后,奏报朝廷,恢复赵姓。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第10世孙赵范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衣锦还乡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扩建赵家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之子赵公瑞,考察开封、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扩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
  赵家堡素有“五里三城”之称,其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该城堡内外两道城墙,外城是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高6米,宽2米,周长1082米,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门横匾刻“东方钜障”,南门刻“丹鼎钟祥”,西门刻“硕高居胜”。
  城中部省5座并列的府第,俗称“官厅”。按南宋临安凤凰山下的皇宫仿建,每座5落,后落双层,共有150间房。府第前是石板广场,场上有“修竹”、“父子大夫”石坊。广场前有内外鱼池。池中石桥横跨,名曰“汴派桥”,是按“清明上河图”仿制的。桥上建有六角凉亭。园中还有一座高6米的实心石砌7级聚佛宝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还有三堂、辑卿小院、武庙及“悟石”、“墨池”、“云巢”、“禹碑”、“咫尺玄门”等石刻多处。“墨池”碑高1.56米,宽0.68米,字高0.5米,宽0.45米,乃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蒂的手迹;“松竹村”为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书;禹碑又称“岣嵝碑”,全文77字,记载大禹治水功绩,其篆书高古难识,全国同类碑记仅存3处。
  内城矗立着赵家堡的主体建筑3层宋式生土方楼完璧楼,名取“完璧归赵”之意。楼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为墙,高20米,周长88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层有10间房,第二层有9间房,第三层为四合大通廊。楼底天井右角边有地道通往城外,楼前有一座二层楼相对。完璧楼现辟为宋史陈列馆,陈列着赵氏宗族代代相传的宋代18位皇帝的肖像以及有关宋史的文物资料。
  赵家堡古建筑群内住有100户,600多名赵氏后裔。
  从漳州市区到赵家堡,可乘出租车和旅游班车。
  (十三)黄道周纪念馆
  原为“石斋讲学处”,在漳浦县东郊石斋村,距漳州市区56公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黄道周移居此地;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修建四合院式堂屋,名为“明诚堂”,在此向弟子讲述《明诚》二十六章,是其晚年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1961年,辟为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天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曾任南明吏部、兵部尚书,积极招募义兵,抵御清军南进,不幸兵败被俘,殉节于南京。死前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绝命书。
  纪念馆堂屋四周围墙长122米,门前有100多平方米的庭院。馆内保存着黄道周手书横匾“东菰书舍”、“明诚堂”及自作对联“人从剥腹后始见天地之心我在畎亩中犹乐尧舜之道”。天井中放置黄道周制作的石质天地盘(又名“天方图”或“天文图”),是他研究天象、演释易经和讲授天文学时用的仪器。
  离纪念馆不远的北山有黄道周墓,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灵通山
  俗称“大峰山”,在平和县西南部大溪乡境内,距漳州市区116公里。主要有狮子、紫石、石屏、攀天、大帽等5峰,最高海拔1282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山峰陡峭,奇石林立,怪洞幽深,有“巨柱擎天”、“狮峰眺海”、“登梯取月”、“珠帘化雨”、“玉洞回风”、“石蝉饮露”、“击鼓惊天”、“七星排井”等十八胜景。山中溪流、水潭与山下的东川、新荣两处水库联成一片,交相辉映,景致宜人。
  最高峰狮子岩又名吼岩,山上巨石如狮,张口欲跃,旁有三石,状如顽童执杖戏狮,故叫“三童弄狮”。山上石壁镌“擎天”两字,字径2米左右,为明代进士张举中所题。半山为石寨岩,岩顶有朝天寺,岩下有白花寺。
  山上的灵通岩怪石嶙峋,建于天然石洞中的灵通寺,上复磐石,下临绝壁,只有一条小路通达。石上瀑布飞溅,名曰“珠帘化雨”。寺左有七星井,水清而甘,明黄道周曾在附近读书。
  景区内还有石鼓、流云洞、修竹亭、林语堂故居和号称“台湾阿里山之神”的吴凤故居等景点。
  (十五)三平寺
  在平和县文峰乡三坪村,距漳州市区55公里。《漳州府志•古迹》载:“三平寺,在平和山,极山水佳致。唐僧义中建。九层岩在平和三平山,即三平寺”。唐宝历二年(826年)创建,原名“三平真院”,原址在漳州市区芝山东南麓。唐武宗(841~846年)反佛时,寺院被毁。唐咸通七年(866年),在平和九层岩重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寺宇座北朝南,寺内有三进殿堂,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群体沿一条中轴线倚山而建,依次迭高,主次分明,结构严密。山门门额上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屋脊上两只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祖殿、塔殿、斋堂、僧房等。
  大雄宝殿为第一进,面阔3间,其地势比山门高出1米多,前两侧是莲花池,配以钟楼、鼓楼,殿中供奉三宝佛。第二进是祖殿,单檐,面阔3间,地势比大雄宝殿高,殿堂中端坐的1米多高的杨义中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最后一进是塔殿,正方形,重檐,面宽3间,基座高2米,两侧有台阶。殿中光滑的水磨石龛中有杨义中趺坐像,旁立蛇、虎二侍者。石龛下珍藏着杨义中的遗骨及舍利子。这里是寺中香火最盛处,常常是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殿壁两侧镶有7通碑碣,都是明、清时期重修殿宇的碑记。现存《漳州三平广济大师行录碑铭》是明代大书法家李宓重刊的。
  杨义中,唐朝僧人,祖籍陕西咸阳,出生在福建。唐宣宗复兴佛教时,敕封为“广济祖师”,俗称三平祖师公。他以高超的医术为民治病,还预测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逾80高龄又修建三平寺。圆寂后,人们特在寺后修建祖殿,塑像供奉。从此,三平寺成为闽南佛教圣地,影响遍及闽南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
  寺周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尚存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氏洞、虎林、龙瑞瀑布。虎跑泉在寺后山上,泉水清冽甘醇;毛氏洞在寺庙右前方,传说杨义中当年曾将妖魔镇于洞中;和尚潭是杨义中沐浴之处;龙瑞瀑布在寺外1公里处,潭水从峭壁直泻而下,跌落30多米,吼声隆隆,蔚为壮观。
  从漳州市区到三平寺,有旅游汽车直达。
  (十六)南靖土楼
  分布在南靖县书洋、梅林等乡镇的生土楼,多为方形的“四角楼”、圆柱形的“圆楼”和形如靠背椅的“交椅楼”,还有雨伞形、扇形、曲尺形等多种形状。大多建于清代中期,距今已200余年,引起国内外专家注目。
  南靖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砂、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经反复揉搓、舂压,再用“大墙板”夯筑成厚一、二米的楼墙,内建木结构房子,楼顶盖火烧瓦。一座楼一般三五年才完工,二三十户人家聚族而居。这种生土楼,既坚固,又防震防潮,冬暖夏凉,宜于居住。
  全县的圆土楼约有300座,其直径多在30至50米间,占地在1千平方米左右;一般为3至5层,高约13至20米;内有天井和各类生活设施,每层有30来个房间,可供一、二百人生活。有些圆楼中央还建有一座占地二三丨平方米的小圆楼,一般作为族人祭祀或集体活动的场所。保存最完好的圆土楼是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梅林乡坎下村的怀远楼,最大的则是书洋乡石桥村的顺裕楼,直径74米,高5层,每层有72个房间。
  四角楼即方楼,占地上千平方米,楼墙和墙内布局与圆楼相近。土墙下厚上薄,底层厚度1米以上,最上面一层厚度只有0.8米左右。一般有3至5层,高约16米,层隔3米左右;每层楼有30至50个房间和1个门厅,各楼层东西南北四面都设有楼梯。方楼共约500座,梅林乡璞山村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和贵楼是其中的典型建筑。
  交椅楼一般建于临河陡峭坡地上。前墙整排是稍低的2层或3层楼;左右两边楼略高,远看像坐椅的扶手;后墙最高,如交椅靠背,因此得名。这种楼视野开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别具风格。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书洋乡长源楼为其中代表,楼高5层,有50个房间。
  书洋乡田螺坑山上还有5座大土楼组成的土楼群,中央是方楼,围绕四周的是3座圆楼和1座椭圆形土楼,造型奇特,如梅花开放。
  据考证,南靖土楼是先有方楼,后有圆楼。梅林、奎洋、船场、书洋一带总共408幢土楼中,方楼277幢,圆楼128幢,43%的方楼是18、19世纪所建,而95%的圆楼是本世纪所建,其中63幢圆楼是60年代后建的。从南靖姓氏渊源的研究中发现,南靖县多数闽南人是从东部县份迁来,闽南人的西迁带去圆楼的形式,促进客家土楼从方楼到圆楼的转变。
  (十七)华安土楼
  最著名的有二宜楼、齐云楼和雨伞楼等。
  二宜楼,在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历时12年建成,是第一座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圆形土^1。楼门朝西,门额镌刻着40厘米见方的“二宜楼”三字。“二宜”,寓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之意。楼的平面直径为73.4米,外环楼4层,通高18米,底墙厚2.5米;一至三层不开窗,为卧室、仓库,四层为祖堂,只开小窗洞,且密布枪眼,在泥墙与板壁之间还有全楼贯通的“隐通廊”,并有小门与各户相通。内环为平屋,设厨房、餐厅和客厅。全楼均匀地分为12个单元,有192个房间,中心是公用的占地600平方米的大内院。空间结构合理,兼有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圆楼的特点。
  齐云楼,在沙建镇岱山村,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楼呈椭圆形,同心上两环相套,外环2层,内环平房。楼中天井为两头尖的橄揽形,围绕天井有26个房门,即26个单元。进房门首先是门厅,接着是小天井和主楼中厅,每家都有一个楼梯上二楼。一般土楼内的房间大小一样,齐云楼却不同,大小相差一二倍,最大的一套近200平方米,和现在单家独屋2层三合式小土楼一样大,小的则不足100平方米,按家族辈份高低和地位尊卑来安排。
  洋竹径蔡家的雨伞楼也很特别,通常的圆土楼如有内外两圈,一般是外高内低呈碗状,而雨伞楼内圈却比外圈高一层,呈雨伞状,因此得名。
  (十八)仙字潭
  在华安县沙建镇许田村,九龙江支流的汰溪下游,距漳州市区34公里。这里两山夹峙,溪流弯曲成潭,北岸峭壁林立,岩壁上有古代土著民族遗存的摩崖石刻,由于年代久远,深奥难懂,讹传为神仙所书,故名“仙字潭”。
  仙字潭摩崖石刻共有6处,自东往西长30多米。除一处汉字“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外,其他5处共36个符号,最大的长0.74米、宽0.35米,最小的长0.13米、宽0.1米。既象图画,又象文字,有的如王者坐地,有的仿武士争斗,有的若舞女蹁跹,有的如兽面狰狞,有的象俘虏被执,有的似人首落地,千奇百怪,其意难以索解。
  据初步考证,对这些摩崖石刻有不同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是类似甲骨文或商周青铜器铭文,并试释读其中一些文字;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古代土著民族活动的记事岩画,内容大致为描写部落酋长庆功宴乐的场面,记录战绩,以示武勇。这些石刻究竟属于那个民族的文化遗存也有争论。一种认为是古代“七闽”部落的遗迹,一种认为是古代番族、吴族、越族之间一次战争的记功石刻,一种认为是畲族先民遗下的文字。这些石刻吸引了古今许多名人学者。《漳州府志》载,唐朝就有人持其拓本到洛阳求教于韩愈。此外,华安境内还散布着蛇形、动物、蹄印、星宿等多种岩画。
  仙字潭摩崖石刻是福建省首批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是旅游胜地,河道曲折,云雾缭绕,草木苍郁,潭水清澈可鉴,卵石游鱼历历可数。
  从漳州市区去仙字潭,可驱车直达。
  (十九)天柱山
  位于长泰县城东南25公里处,与朝天岭、双髻山相连接,成为长泰、龙海两县的天然分界。主峰紫玉峰海拔933米,峰巅有一巨石,高约30米,阔约17米,圆如柱,白如玉,并有黑色苔痕双纹自顶而下,人称“天柱”,山因此得名。
  山多奇石,相叠相支,千姿百态,有石室、石库、石洞、石梯、忘归石、盘陀石、象鼻岩、观音岩、海涛岩、慈云岩、势至岩、屏风石、一线泉、应潮泉、香炉峰、观海楼、剑脊桥、仙人亭、超凡阁等20奇景和宋代摩崖石刻。
  忘归石,“广可三丈,若砥,下俯幽绝,每夕阳夜月泛酒其上,可忘归也”。一线泉,泉水从岩上流出,一线逶迤,终岁不绝,大旱亦不涸。应潮泉,泉如潮汛,盈溢有期。最东边的暗水泉,可闻水声如弦,寻之不见水迹。每当旭日东升,染霞启曙,山岚成云,如轻纱飘拂,有“天灯云旗”之称。早在南宋时就有人把天柱山称为“临漳第一胜处”,并有《天柱山记》传世。
  这里的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被林业部定为国家森林公园。
  (二十)陈政墓
  在云霄县城西3公里处的将军山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青年时随父陈克耕攻克临汾等郡,功拜玉钤卫翼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唐总章二年(669年),因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陈政奉旨以岭南行军总管率兵来闽“平乱”,屯垦云霄,置宅于火田村。唐仪凤二年(677年)四月病殁,葬于将军山。其子陈元光袭其职。
  现墓地尚存石翁仲、石马、石羊等唐代大型石雕。墓附近有一溪涧,名马坑,相传为陈氏饮马处。山麓有磨剑石、试剑石。
  将军山海拔426米,每逢元霄、中秋晴夜,皓月西移,自城内望去,恰似挂于山巅,素有“将军挂月”之称,为云霄一大胜景。
  (二十一)九侯山
  位于诏安县城东北15公里处,为乌山支脉,有九峰并列,最高为天柱峰。据宋《漳州图经》记载:“夏禹庶子封于会稽,其后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山”,故名。
  方圆十余里,峰峦叠翠,怪石嶙峋,有天开门、九侯禅寺、五儒书室、棋盘石、天然桥、福胜岩、花瓶石、香炉石、风动石、观音石、三宝石、罗汉洞、瀑布泉等景致。行至山腰,便见两块巨石架叠而成的天然石门,上刻“天门”二字,俗称“天开门”。天开门顶端有棋盘石,石面上依稀可见棋局痕迹。
  往下过巨石横溪的“天然桥”,就到俗称九侯庵的九侯禅寺。寺院始建于唐,南宋淳祐年间及清乾隆、光绪年间屡有修缮,为诏安主要寺院之一。山门石匾上刻有“大名山”三个大字,正殿悬挂的“洗心之藏”木匾是黄道周所题,两边的东斋、西斋还存有朱熹手迹。前殿右边有望海楼。寺前的五儒书室,为天然石室,可坐数十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禁止“伪学”,金陵赵嘉客、洛阳周直言等五儒来此隐居讲学,因而得名。
  寺周围还有牛眠石、鲤鱼石、云根石、云梯、飞来佛、松涧泉等景致。牛眠石如耕牛卧地;鲤鱼石如鱼跃龙门;云梯层岩堆叠,整齐如梯;禅寺左后的飞来佛是用天然石笋雕成,外有小巧玲珑的八角亭,别具一格。
  山麓有一大石洞,名“陈吊洞”。相传宋末元初起义领袖陈吊眼曾屯兵于此。山间峭壁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寺僧无碍所书“九侯名山”四大字,还有宋王十朋,明罗汝芳、黄道周等名家的题刻。
  (二十二)威惠庙
  唐仪凤二年(677年),陈元光开辟漳州,政绩显著,死后州民念其功德,立庙奉祀,尊为“开漳圣王”。漳州各地都有祀奉陈元光的威惠庙。
  最出名的威惠庙有两座。一在云霄县城西,始建于唐嗣圣元年(684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今址重建,弘治四年(1491年)重修,祀奉陈政、陈元光父子及其部将。庙宇宏伟,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二进一殿建制,抬梁式结构,连左右回廊。正殿供奉陈政以及陈元光夫妇,左右厢房供奉开漳功臣。大门石联曰:“威震漳州南国兵戈化礼乐惠流云水西门宫阙亘河山”,庙内20多根石柱刻10多对楹联,概括陈元光的主要功绩。一在漳浦县西郊西宸岭,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原为七进王府式建制,后毁于火。现庙宇牌楼等为近年重修。
  每年“开漳圣王”生日(农历二月十五)、忌日(农历十一月初五)和农历正月十五“走王”时,威惠庙前搭戏台,演潮剧,游神像,十分热闹。
  明、清时期,漳籍先民入台。“开漳圣王”的香火也随之赴台,现台北、宜兰、桃园等地有50多座威惠庙。
  四、莆田片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湄洲湾与兴化湾之间,土地面积3780.61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272公里,岛屿143个。木兰溪横贯境内,兴化平原为福建四大平原之一。1983年10月,改为省辖市,下辖城厢区、涵江区、莆田县和仙游县,人口283.3万人,方言为莆仙话。物产丰富,荔枝、龙眼、枇杷是驰名中外的三大名果。年平均气温18-21℃,最佳旅游季节是每年的4至12月。
  莆田历史上隶属于宋的兴化军、兴化州,元的兴化路和明清的兴化府,故简称“兴化”或“兴安”。其中莆田县古称“蒲口”,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置县后称莆田,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从最早置县算起,莆田有1400余年的历史。
  兴化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科甲鼎盛,著述甚多。据方志和史料统计,自唐初至清末1200多年间,举进士者1700余人,其中状元11人;莆田县的各种著述有3000多种,其中《四库全书》收录40部,影响较大的有郑樵的《通志》,蔡襄的《茶录》、《荔枝谱》,刘克庄的《后村先生大全集》,郑纪的《归田录》等。历史悠久的甫仙戏,为中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被誉为“地方戏的活化石”。
  作为福建重点侨乡,全市有归侨及其亲属近20万人,分布在东南亚和南、北美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数十万人,还有去台人员和台属数万人。
  福厦公路纵贯南北,与木兰溪及沿海水运组成运输网络,将莆田市同福、厦、漳、泉等城市连成一体。
  莆田拥有海内外驰名的旅游景观湄洲妈祖庙,此外,闽中古刹广化寺、八闽“三绝”之一的九鲤湖、福建最古老的道教庙观三清殿、雄伟的古代水利工程木兰陂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湄洲岛-凤凰山-广化寺-木兰陂-贤良港祖祠-玄妙观三清殿-宁海桥-九鲤湖-麦斜岩-天马山-菜溪岩-东门石坊-无尘塔。
  (一)湄洲岛
  在莆田市东南50公里的海面上,面积14.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1991年,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定为台胞落地办证点;同年10月,又辟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岛上的妈祖祖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扩建。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回来,奏称妈祖“神显圣海上”。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三次奉旨来此主持御祭,并扩建庙宇。清康熙皇帝统一台湾时,靖海将军施琅奏称“海上获神助”,又奉旨大加扩建,使之成为拥有5组建筑群、16座殿堂楼阁、99间斋舍客房的大型庙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莆田县志•湄洲志》记载,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宋时巡检林愿的第六个女儿。因出生至满月从不啼哭,故父亲为其取名日“默”。她自幼聪明,8岁能诵经,10岁能释文,13岁学道,16岁可踩浪渡海,经常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林默28岁时,辞别家人,在湄洲岛湄屿峰归化升天。人们为纪念她,就在湄屿峰“升天古迹”旁立庙奉祀,尊她为“通贤灵女”、“通天神女”等。宋徽宗时敕赐庙额曰"顺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朝廷对妈祖首次褒封,封为“灵惠夫人”。以后,历代朝廷又多次褒封,南宋时褒封13次;元代褒封5次,并晋爵为“天妃”;明代褒封4次;清代褒封16次,而且封号跃升为“天上圣母”、“天后”等。民间习惯上仍称为“妈祖”。
  相传妈祖升天后仍保佑着海上渔民和航船,使其化险为夷,因此,被尊为“海峡女神”、“女海神”,成为人们战胜海难的理想化身。各地纷纷立庙奉祀,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遍及我国大陆各海口码头、内河岸埠,还分布到台港溴及东南亚、日本、朝鲜、印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挪威、丹麦、巴西、阿根廷等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有华人处就有妈祖信仰。在台湾有大大小小妈祖庙800多座,其中年代较早的有澎湖马公镇东西卫澳提标馆妈祖庙(台湾当局公布的一级古迹)、笨港天妃庙(开台妈)、赤嵌水仔尾妈祖庙(码头开基妈)、彰化县鹿港兴安宫(旧妈宫)、正统鹿耳门圣母庙(黑面妈)、台南大天后宫、北港朝天宫等,妈祖信徒有1400多万人。还有以之为地名的,如天津的天妃闸、福建的马(妈)祖岛、台湾澎湖的马公(妈宫〉以及澳门的原名妈阁等。在妈祖祖庙后面的湄峰上,矗立着一座建于1990年11月的巨型妈祖石雕,高14.35米。妈祖头戴凤冠,身着龙袍,外披斗篷,目视远方,双手抚持如意,庄严大度,雍容慈和,使人敬慕。邮电部1992年10月4日发行一枚“妈祖”邮票,就是以此为画面的。这是大陆第一次为纪念民间传说的人物而发行的邮票。台湾邮政当局则多次发行与妈祖有关的邮品,如以妈祖行宫为主图的邮票和鹿港妈祖神像、竹南龙凤宫妈祖塑像等明信片。
  附近岩石上,还有“天妃故里”、“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
  岛上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全岛海岸线长30公里,其中质地优良的大小沙滩13处,总长20多公里,还有海蚀岩5公里;防风林带千余亩,并盛产石斑鱼、对虾、龙虾、梭子蟹、海蛎、海螺、紫菜等,是度假旅游的好地方。这里海岸上岩性相对较软的辉绿岩,长期受海涛冲蚀,形成凹槽,潮汐吞吐时,富有节奏的声响由远而近,初似管弦细响,继如钟鼓齐鸣,再若龙吟虎啸,终则巨雷骤雨,动人心魄,形成远近驰名的“湄屿潮音”胜景。
  必到旅游点为妈祖祖庙和巨型妈祖石雕像。
  市区每天均有汽车直达文甲码头,文甲码头与湄洲岛之间有轮渡往返。
  (二)凤凰山
  又称南山,在莆田市城西1公里处。因形如展翅凤凰,故名。凤凰山南麓的广化寺是福建著名古刹之一,景区内还有石室藏烟、智泉珠瀑等景观10多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石室藏烟,在凤凰山中部。这里山上有古人穴居的海蚀洞多处,故称石室岩;相传唐代名僧妙应禅师在此坐禅,出入常跨两只驯虎,因此又名伏虎岩。岩上建有石室岩精舍和一座玉皇殿,殿前有一对透雕盘龙的八仙石柱,雕技精湛,形象逼真,为清代石雕艺术珍品。寺后耸立着一座七层四角砖塔,浑厚大方,别具风韵。岩上有一巨石长10余米,形如长舌,悬空伸展,人称“龙舌石”。石下空阙如室,传为妙应坐禅静修之所。石室岩上还有仙迹、虎源、卓锡泉、曲水池、空观台、海印石等景点,以及宋、明、清摩崖题刻多处。每逢春日,云雾缭绕于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翠峰碧树忽隐忽现,故有“石室藏烟”之称。
  智泉珠瀑,在石室岩西北1公里处。智泉溪从弥勒岩而来,溪床上怪石错落,人称“梅花漈”。传说古时有人在此放牛,忽有白发老翁出现,说这里是仙人菜园,牛饮水污了水源。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莆田书画家陈伯献在此隐居,称之为“智泉”。明万历时,莆田知县何南金在此建来苏亭。溪里现有大小石刻群数十处,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广化寺
  在莆田市西南约2公里的凤凰山麓,历史悠久,是东南亚9座名寺的祖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在国内外有影响。
  寺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88年),原是永福(今永泰)郑露三兄弟结庐讲学的地方,后舍宅为金仙院,隋开皇九年(589年)扩建为寺。唐景云二年(711年),寺僧志彦应诏入宫讲《四分律》,说起当年无际禅师诵《法华经》时,寺后岩石受灵感应涌出一股清泉,唐睿宗因之赐名灵岩寺,并由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匾额。寺院从此成为八闽一大丛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改名“广化寺”。这比宋太宗设置兴化县(979年)和兴化军(980年)还早三四年,故有“未出兴化,先有广化”之说。宋代广化寺鼎盛一时,有10院120庵,僧众1000余人。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1979年,开始由海外侨胞赞助,又进行全面整修和扩建。
  寺院占地3.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石砌围墙长1公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布局匀称,气势雄伟,其规模为全省寺庙之冠。贯穿主体建筑物的中轴线长385米,由南到北依次为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祖堂(上为卧佛阁)等,从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两翼建有宽敞的、随地势逐渐增高的百柱廊庑。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殿堂为抬梁式结构,建在2.7米高的基台上,面积840平方米,高22米,是全省寺庙中最高的。殿内有8根大石柱,盘坐着三尊大佛,中为如来佛,即释迦牟尼佛;东为消灾延寿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西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两侧台座上排列着十八罗汉,殿门上有赵朴初亲笔题写的“万德庄严”金字横匾。
  天王殿前有两座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造的石经幢,高约3米,其中一座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是研究梵文汉译与本地方言关系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实据。
  从卧佛阁两旁开始,左厢依次有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上为库房,后为香积厨)、钟楼;右厢依次为般若堂、看山楼、烟霞窟、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鼓楼。左上方新建有观音阁,内奉一尊身高8米的观音像;右上方新建有小南山地藏殿。在放生池两侧有近年新建的五百罗汉堂4座。
  寺东侧的释迦文佛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约30米,五层八角,石构,仿木楼阁式建筑。须弥座呈工字形,其束腰和转角倚柱上,浮雕着狮子滚球、牡丹和侏儒。第一层东西两面开门,余设佛龛,门两旁浮雕罗汉;第二至第五层,四面开门,四面设佛龛,门旁浮雕金刚武士,龛旁浮雕观音菩萨。各层塔檐薄而长,檐下各出三层迭涩,浮雕凤凰、双头羽人、飞天及奇花异草等图案。塔内空心,顶作藻井,内壁嵌有石阶,可登临至各层塔门外。此塔雕刻精细,造型生动,历经800余年,虽经莆田地区发生的8级以上地震,仍巍然屹立,反映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精美的石雕艺术。
  塔旁的普门庵,是唐御史黄滔所建“东峰书堂”故址。附近的郑三先生祠,是为纪念舍地建寺的名儒郑露三兄弟的,祠内有“南山樾荫”石匾额,系为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迹。
  必看旅游点为大雄宝殿、石经幢和释迦文佛塔。
  市区有公路直达山门。
  (四)木兰陂
  在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木兰溪两岸的兴化平原,频遭上游冲下的洪水和下游漫上的海潮侵害。相传有一位长乐妇女钱四娘,目睹当地百姓受灾之苦,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携来巨金动工截流筑堰。因水流湍急,建起来的陂堰很快被山洪冲垮。钱四娘悲愤至极,投入溪洪以身殉陂。此后,与钱四娘同邑的进士林从世携金10万缗来莆继续筑陂,也因水流过急仍未成功。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资筑陂,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和尚冯智日的帮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势,把陂址改择在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块岩石的木兰陂今址,经过8年的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终于大功告成。
  工程分枢纽和配套两大部分。枢纽工程为陂身,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流堰为堰匣滚水式,长219米,高7.5米,设陂门32个,有陂墩29座,旱闭涝启。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经受900多年来无数次山洪的猛烈冲击,至今仍然完好无损。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数百条,总长400多公里,其中南干集长约110公里,北干渠长约200公里,沿线建有陂门、涵洞300多处。整个工程兼具拦洪、蓄水、灌溉、航运、养鱼等功能。1958年,在陂附近兴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东圳水库之水到沿海地区,使木兰陂大大提高灌溉、排洪能力,灌溉面积从原来的15万亩,增加到25万亩。
  为了纪念建陂的历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协应庙,亦称李宏庙,现改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来历史名人撰写的修陂碑记,以及1962年冬郭沫若到此游览时写的《咏木兰陂》诗碑6首12块。馆旁有恩功亭和宋郑耕的木兰书堂古迹。馆外湖光山色,景物宜人,尤其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莆田市区有公路通达木兰山下。
  (五)贤良港祖祠
  在湄洲湾北岸莆禧半岛南端莆田县忠门镇港里村,距市区约30公里。1991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港里村古名贤良港,又名黄螺港,南临大海,面对湄洲,是妈祖先祖林豸、林保吉隐居之地,也是妈祖的出生地。1974年,文甲码头建成前,上湄洲岛朝拜都从这里出海。
  天后祖祠始建于南宋,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重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因对付郑成功,沿海截界清野,村人及祖祠神主、妈祖神像均内迁涵江,祠废圯。清康熙年间重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祖祠迁至原址后山,由林默族系乡进士、泉州府惠安儒学教谕林清标主持重建,其子台湾府凤山县教谕林霈与安平镇副总兵秦宗溥为此在台湾等地募捐。清代官府春、秋二祭时,也要拨银两由妈祖裔孙在港里就近代祭。1984年,村人又重新集资,按原来格局重修祖祠,至1988年建成,保留宋、明、清各代的某些建筑特色。很多海外同胞以及当地民众朝圣,都要先到港里祖祠进香,然后再到湄洲祖庙朝拜。
  祠前矗立一座用白色和青色的花岗岩雕成的三门式牌坊,高10.6米,宽13.6米,是1990年由台胞捐款兴建的。牌坊两面仿刻清代帝王御赐的“神昭海表”、“海国安澜”等匾额题词和几副楹联。祠内供奉着妈祖列宗的神主牌,还保存一尊以樟木雕成的南宋妈祖像,造型维妙维肖。《敕封天后志》记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是一件珍贵文物。该祠尚存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清标的二块碑刻,高0.76米,宽0.56米,厚0.04米,其一是历年褒封徽号碑,上除记载宋光宗、宁宗、理宗,元世祖、文宗,明太祖、成祖及清圣祖、乾隆帝等10次封号外,还记载着春秋致祭,编入祀典的事迹;另一块是《重建天后祠记》,记述原天后祠为妈祖的故居,清初截界后迁祠于涵江,复界后又迁木雕妈祖神像回港里的经历。
  港里村有不少与妈祖有关的古迹,其中最主要的是一口宋井。井为四方形,围以淡灰色长石,古意盎然,传说是妈祖“窥井得符”的圣迹。另有一口宋井,石栏间镌着八卦,据说是宋井特有的标志。这里可以看到古代码头的遗迹,长达600多米,两根宋代遗留的系船石上留下船缆磨出的深痕。
  必看旅游点为南宋妈祖像、三门石牌坊和“窥井得符”圣迹。
  (六)玄妙观三清殿
  在莆田县城内兼济河畔。玄妙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名为天庆观。元代时改为玄妙观。清代,因避康熙帝玄烨讳,又改称元妙观。现存建筑有三清殿、山门及东西岳殿各一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原来面阔5间,后扩为7间,进深6间,殿堂结构严谨简朴。正中间四金柱,八架椽,翼以乳袱,为宋代原构,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构架极为相似。殿内有木石接续的大柱20根,直径约54厘米,柱头微具卷杀,柱础作莲花覆盆形。斗拱硕大,斗底作皿板形,高1.5厘米;斗拱和椽檩之间,彩绘有道教图案。殿堂保存唐宋建筑风格。
  东厢院为碑园,其中有立于南宋宣和元年(1119年)的宋徽宗赵佶瘦金体手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神韵丰采,精妙无比,为全国仅存的孤本,是研究道教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方昭手书的《兴化军祥应庙记碑》,详细记载泉州商人朱纺舟往三佛齐国(今印尼)的情况,是研究宋代外贸的珍贵史料。还有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镌刻的《宋孝宗皇帝赐少傅陈俊卿札碑》、宋初王禹偁的《陈仁璧墓碑》以及苏轼、文天祥、文征明等历代名人题刻,荟集篆、隶、真、行、草各体书法,琳琅满目。
  (七)宁海桥
  在莆田县城7.5公里外的桥兜村,横跨木兰溪奔往兴化湾的入海处。这里浪涛滚滚,潮大流急,沉泥松软,水文地质情况复杂。从元末元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300余年间,桥6建6圮。现存古桥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起重建,历时15载,耗银5000两。因此地古称“宁海渡”,故名。196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仿泉州洛阳桥而建,为石梁式,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桥墩14座,各高10多米;分水15道,两墩之间的净跨径在8.8米~11.8米之间,比洛阳桥和五里桥的跨径还大。桥面以75块各长13米、厚1.2米的巨石铺架,每块石梁上题刻捐献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以志纪念。石桥两旁有石制扶栏,每根望柱上浮雕狮子,线条精简有致,姿态各异,造型维妙维肖。桥中段两侧置方形小佛塔两座,佛像栩栩如生。
  桥南和桥北各端立两尊约3米高的明代石雕武士像,头戴铁盔,身披战甲,手执长剑,相貌威武庄严。抗日战争期间,桥北两尊武士像被日机炸毁,后重雕再建。此外,还有小石屋两座,上书“银库”二字。
  1983年,扩铺为公路路面,可通汽车。
  (八)九鲤湖
  在仙游县城东北25公里的丛山中,海拔475米,面积2000平方米。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后跨鲤升天,因此得名。县也因之名为“仙游”,并称“鲤城”。九鲤湖自古以湖、洞、瀑、石四奇称著,而以九漈瀑布为最,有“鲤湖飞瀑天下奇”之誉。明代徐霞客把九鲤湖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为福建山水“三绝”。
  九漈瀑布全长3公里,总落差400多米,各漈落差大至100多米,小到三四米,或悬或垂,或喷或激,各展奇姿,上下辉映。其中雷轰漈、瀑布漈、珠帘漈、玉箸漈等是九鲤湖的最佳景观,雷轰漈汇百涧之水,奔腾而下,猛泻湖中,水石相激,直若天风狂啸,迅雷轰鸣;向前登上观瀑亭,可见峭壁上水从湖出,悬空坠入百米深潭,势如银河倒悬,声成天然鼓乐,就是瀑布漈;顺流而下数十米,水从深潭溢出,复向深不见底的峡谷泻下,形成万斛水珠,缀就蔚为奇观的珠帘漈,旁有明人题刻“九漈中最佳处”等字;珠帘漈往下,在两峰夹峙的盘龙山顶,有两道晶莹绚丽的瀑布直下千仞,堕入白龙潭,便是徐霞客称之为“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惟此为最”的玉箸漈。以下石门漈、五星漈、飞凤漈、棋盘漈、将军漈等也各有特色。
  周围还有古梅洞、化龙洞、桃源洞和回头峰、黄鸡滩、过龙龛等景观。
  九鲤湖是一个天然石湖,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上游涧底平坦而宽大的岩石上,布满似灶、臼、樽、锅、瓮、盆、井等奇形怪状的洞穴,传为九仙炼丹遗址。散见于湖岸四周的玄珠石、鼓石、羽化石、蓬莱石、瀛洲石、龙擦石、枕流石等怪石上留着不少名人题刻,其中有宋兵部待郎陈谠的“天子万年”,明刑部尚书林俊的“碧水丹山”,明户部尚书郑纪的“第一蓬莱”和李翔的“观瀑”、陈所有的“午虹晴雨”、“九天珠玉”以及今人严家淦的“奔雷飞雨”等。
  临湖而建的有九仙祠、玉帝楼,湖畔还有何仙宫、水晶宫、九仙阁、湖光亭、鲤湖亭、梅花亭、观瀑亭、迎仙公馆、莒溪公馆等遗址。
  (九)麦斜岩
  在九鲤湖以北约10公里处的石所山上,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725米。由中生代白垩系火山岩构成,以石奇洞怪而闻名,有铁衣峰、陈公池、玉泉洞、印真洞、梅花洞、环竹洞和麦斜寺等景点。宋朝理学家林光朝称之为“小武夷山”。
  岩脚有座山门亭,右侧是巍然耸立的铁衣峰,人称是护岩的“铁衣将军”。左侧是平地崛起的百仞巨石,上刻元世祖忽必烈手书“樵谷山”三个大字。据县志载,当时有林璧卿(别号樵谷)者不肯仕元,隐居于此。世祖嘉其节义,乃手书赐之。樵谷山石对面,有一奇石凌空兀立,上书“祝圣道场,朝天福地”八个大字,遒劲有力。
  沿石径盘旋而上,左边是潺潺而流的一道清溪,倒映着纵横交错的奇峰怪石和古树老藤。饶有趣味的是溪谷东面山上两只栩栩如生的“石龟”,一只昂首朝天,盛气凌人,有吞日吐月之势;一只张开大口,俯首下视,呈如饥似渴之状,构成一幅生动的石景。
  沿小道继续前行,即玉泉岩、印真洞、梅花洞、环竹洞等。玉泉岩长约百米,冬季水枯时可以通行。过梅花洞,便是背倚巨大石崖而建的麦斜寺。该寺创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其前身为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著书处“夹漈书院”,经历代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民国19年(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108团在此成立,点燃仙游革命武装斗争的烈火。
  麦斜寺三面环山,寺后巨石如屏。寺东边一条小径直通山巅,沿途有雷公石、观音石、莲花石、风动石、蘑菇石、猴子抱瓜石、蛇相会石等。登上麦斜岩最高峰,有一凌空矗立、形如铜钟的巨石,每当风雨之际,便发出清脆的响声,附近的村落因而得名“钟山”。
  钟石附近有一巨石宛如坐椅,名“占星石”。郑樵当年常于晚间在此观看天象。占星石前刻有郑樵手书的“开创岩碑”四个大字,和百来个难以辨认的古篆。占星石居高临下,可俯瞰钟山乡和莆田东圳水库胜景。
   (十)天马山
  在仙游县城东北约12公里处,距九鲤湖约6公里。山高路险,壁立千仞,势如天马行空,故名。
  山势延绵5公里,天马、鳌柱、双兔、海日、天梯等5峰如翠屏横列,郁郁葱葱。山上风光奇丽,步步有景,引人人胜。山麓有飞流下泻,坠入澄碧的鼎湖。湖水晶莹明亮,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群山中。山中还有鼎湖、丹室、龙首、药槽、云门、天津、松关等7漈凌空,喷珠溅玉。
  由鼎湖左上行,山径临涧,绝壁悬空,拾级攀援,如同登天,人称“天梯”。沿石梯而行,路转泉涌,裂分两岸,石桥横空飞架,两旁藤罗垂映,瀑流低喧,号为聚仙桥。桥头一块高耸的巨石上刻着“药槽”二字,格外醒目。
  过桥为天马寺,寺门口悬挂着清代对联:“入天出天游行自在是马非马色相皆空”。寺内有清音阁、通明殿、五帝庙、九仙宫等明末建筑。
  寺西壁立千仞,茂林修竹,为水云乡。水云乡上天津漈如银河倒悬,凌空而下。绿树青竹,白银亮雪,互相辉映,格外秀美。
  附近还有小玉桥、掷杯阁等景致。
   (十一)菜溪岩
  在仙游县城西北隅约40公里的象溪乡境内,面积4平方公里,海拔700米,由中生代白垩系火山岩构成。相传唐代仙游凤山九座寺高僧智广云游四方,一天经过此地,被奇峭风光和幽静环境所吸引,便就地结茅而居。他不食人间烟火,只采山中野菜为粮。山下人家常见流水漂着野菜叶,便把这道溪流名为“菜溪”。菜溪岩因而得名。北宋时,龙华人陈易与蔡襄曾孙来此游览,后陈隐居于此,改菜溪为蔡溪,以为纪念,因而郡邑志中俱名蔡溪。
  民间把菜溪岩列为仙游第一胜景,传说有120景,景景不同,主要景点有石门、象玉峰、醉瀑亭、穿水亭、飞来石、眠云石、幻游洞和普陀岩等,还有石鼓、石钟、巽堂、艮轩和罗汉洞等古迹。
  突兀的岩石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以前的古老寺院。寺左前方对峙着两堵高数十米,宽300多米的巨石,中开一门,人称“石门”,上有巽堂、艮轩。石门东北峭壁如屏,高百余仞。每逢雨后,山上流水从这里倾泻,形成状观的瀑布,直泻龙潭。龙潭东侧,一石如峰,高10余米,尖锐如矛,称“飞来石”,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自山巅滚下来的,几百年来,风吹雨打,依然如故。飞来石下,另有一石平卧如床,石上可坐20来人,上刻“眠云石”三字,传为仙人坐卧谈经论道的地方。站在石上往西南眺望,可见狮子峰巍峨挺拔,山上的石笋、石凉伞亭亭玉立。石下是幻游洞,洞前小湖边,老松垂荫,苍苔蒙茸,藤蔓翳然。
  菜溪岩的右侧还有石鼓、石钟、石狮、石象、梦赏台、罗汉洞等景致。罗汉洞是个天然石室,深邃而宽敞,可坐几十人。传说昔日何氏九仙常从九鲤湖到此游玩,憩息洞内。
  菜溪岩草木繁茂,四季常青,景色变幻无穷。山上有菜溪参(福参)、石菇、石橄榄,号“三圣药”,还产灵芝等珍贵中药。悬崖峭壁上,长着野生兰花。
  这里也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县城有公路直达山下。(十二)东门石坊
  在仙游县城东门外。清时烟商陈天高父子奉旨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建坊,历30年始成,是福建雕刻艺术最精美的石坊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坊为花岗岩石仿木牌楼式构造,通高16.7米,3间3楼。坊顶作庑殿式,坊脊中间一个火珠,左右鸱吻为一对飞龙。坊顶之下递分为3层,最上层正中嵌着“玉旨”牌座,左右翼以飞龙绕柱;中层中间横嵌着御赐的“乐善好施”匾额,其下浮雕历史人物,两旁翼拱着两座方形小坊亭,高不及2尺,中间只容一人蹲坐,玲珑精巧,雅致美观;下层是建坊者题名匾,匾下的飞龙拱座刻有舞凤、金鳌、麒麟、莲花等。坊柱四周拱以石栏。
  全坊上下间隔有致,搭配均衡匀称。人物、花卉、鸟兽等形象刻画,注意刚健与柔和融会,行止与神态协调,大如飞龙腾舞,麒麟跃步,小如花萼初吐,鬓影衫痕,皆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十三)无尘塔
  在仙游县城西北约50公里处的九座山太平院西侧。唐咸通六年(865年)正觉禅师创建,为历代僧人圆寂静化之处。原有木制横额,其上“无尘”二字是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敕书,现已不存。福建现存年代最久的石塔之一。
  塔为八角三层空心石构建筑,高14.22米,直径6.45米。塔基为莲花舒瓣和波浪式雕刻,8根塔柱均为瓜棱式造形。塔的各层均有塔檐突出,拱形斗拱支柱,下为叠涩,上绕栏杆。底层设子午南北开门,东西设窗,下部八面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护门将军不放在底层门的左右两旁,而镶在底层东南、西南二个方向的石壁上。二、三两层四面开门,从底层至塔顶有螺旋式石级以登。塔尖为莲花葫芦顶。塔的建筑风格和结构有明显的唐代遗规。
  塔东太平院大雄宝殿前,有2座建于晚唐的婆罗门六角实心石塔,高6米,八面刻佛像,造型雅观。
  塔南百山麓还保存有一座唐代和尚石墓,形似铜钟,结构别致,也是研究唐代石构建筑的宝贵文物。
  第二节 闽东北区
  包括福州、宁德二个旅游片。主要景点有福州鼓山、西湖公园、西禅寺、罗星塔、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平潭海坛、长乐下沙度假村,宁德支提山、福鼎太姥山、周宁鲤鱼溪和九龙漈瀑布、屏南鸳鸯溪、霞浦赤岸等。主要特点是依山面海,山光水色俱备,文物古迹众多。福州又是全省政治、文化中心,旅游创汇数仅次于厦门;宁德因交通等方面原因,主要接待的还是国内游客。
  一、福州片
  福州,地处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濒临大海。
  福州为沿海平原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6℃,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10.5℃;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雨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福州市实行市带县,辖3个城区(鼓楼、台江、仓山)、1个郊区和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辖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等8个县(市)。全市土地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62.2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37.52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少数民族。
  福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秦统一中国后,在福州设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此筑城。唐代,因州城西北有座“福山”而命名福州。古人以东为左,福州濒临东海,史称“左海”。城内自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起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独领风姿,因而别号“三山”。民国35年(1946年),福州正式设市。1949年以后,福州一直是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1984年,福州市成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8年,福州市连同所辖县市划入东南沿海开放区。
  福州东临大海,北倚群山,海岸线长1137公里,境内有山、岩、洞、湖、寺、庙、祠、塔等风光名胜100多处,旅游景观独具特色。东郊的鼓山早在晋朝就被誉为“全闽二绝”,名山古刹,洞幽岩奇,山中遍布摩崖石刻。市区西北部的西湖公园,碧水青天,曲桥回廊,杨柳依依,繁花似锦。于山、乌山及连江青芝山、福清石竹山、永泰方广岩、长乐下沙海滨浴场、平潭龙王头海滨浴场、闽侯十八重溪等,各呈风姿。福州还是我国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华林寺,被誉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至宝”的李阳冰乌石山摩崖石刻,且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马尾昭忠祠、罗星塔、福州西禅寺、鼓山涌泉寺、闽侯雪峰寺、福清黄蘖山万福寺等在东南亚、日本等地都享有盛名。福州温泉早已著称于世,市内温泉带有5平方公里,水温高,水质好,含有碳、钠、钾、氯、氟、氡及微量元素钼、钛、镓等,对治疗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病均有疗效。福州人杰地灵,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名相李纲,民族英雄林则徐,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严复、林纾,辛亥英烈林文、方声洞、林觉民等都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业绩。
  汉建初八年(75年),福州就有与国外海上交通的记载。从80年代以来,福州的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福州机场每周有飞往国内20多个主要城市和香港、新加坡、古晋(马来西亚)的航班100多个,其中飞往香港的就有21班。此外,每天还有开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昌、鹰潭、厦门等地的旅客列车和开往深圳、拱北、广州、温州及省内各地的长途班车;除开往上海、普陀山等地的客轮外,还开通往返香港的海上客运航线。
  1994年,接待境外旅游者12.97万人次,43.82万人天,平均停留3.38天,其中外国人5_28万人次,17.64万人天,平均停留3.34天;华侨0.3万人次,1.35万人天,平均停留4.45天;港澳同胞2.57万人次,9.27万人天,平均停留3.61天;台湾同胞4.82万人次,15.56万人天,平均停留3.23天。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鼓山-于山-乌山-西湖公园-左海公园-福州森林公园-江心公园-华林寺大殿-林则徐墓-开元寺-林则徐祠堂-西禅寺-金山寺-罗星公园-琉球墓园和琉球馆-十八重溪-雪峰寺-下沙旅游度假村-郑和史迹陈列馆-石竹山-瑞岩山-黄蘖山-青芝山-马祖岛-方广岩-姬岩一青云山-海坛-白岩山-碧岩。
  (一)鼓山
  在福州东郊,闽江北岸,距市区8.2公里,方圆1890公顷,由〓峰、白云峰、狮子峰、香炉峰、体盂峰等组成,是有1000多年历史的游览胜地。山巅有巨石如鼓,据说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以此得名。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包括鼓山、鼓岭、鳝溪、磨溪,面积48平方公里)。
  唐建中时(780~783年),山中建有华严寺,后废。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又在山中填潭建寺,就是后来福州著名的五大禅寺之一,被誉为“闽刹之冠”的涌泉寺。全山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共有风景名胜160多处。
  涌泉寺在鼓山半山腰白云峰麓,海拔455米,初建时称国师馆。乾化五年(915年),改名“白云峰涌泉禅院”,以寺有泉水上涌而名。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寺。该寺曾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次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几次扩建,现基本保持明嘉靖年间的布局和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主要建筑物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明月楼、学戒堂、圣箭堂、藏经殿、香积厨、石卷桥以及回龙阁、岁寒寮、弥陀阁等,占地25亩。这些建筑物巧妙地分布在山泉古树、层峦叠障之中,给人以“进山不见寺,人寺不见山”之感。寺中除宋代千佛陶塔、海底木供案、古版佛经等3件国宝外,还有金刚般若钟、圣箭堂铁树等景致。
  宋代千佛陶塔,烧造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在福州南台岛龙瑞寺,1972年移到涌泉寺天王殿前。塔为紫铜色,仿木构八角九层楼阁形式,全高6.83米,座径1.2米,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塔壁共贴塑佛像1078尊,还有其它动物花木图案。塔有一对,左名“庄严劫千佛宝塔”,右名“贤劫千佛宝塔”。用陶土烧制的大型宝塔,国内罕见。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核心。殿中的三尊释迦牟尼像身披唐代服装,慈眉善目,细腻传神,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作品。还有两尊1米多高的铜铸小仙童,一手抱仙桃,一手扛荷花,天真可爱,是清末福州铜雕艺术家的杰作。海底木供案,安放在大雄宝殿背向的铁铸三圣佛像前,制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厚重乌亮,刀砍不进,火灸不损。
  大雄宝殿东南侧的藏经殿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殿内藏有佛教经书9000部、计27900多册,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颁藏经,明朝《南藏》、《北藏〉,清朝《梵本》、《书本藏》,日本《续藏》,御笔《药师经》等善本、珍本经书,还有印度、缅甸的贝叶经7册和苦行僧刺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密多经》650册。殿内保存着经文佛像等雕版近万块。鼓山因此被弘一法师誉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
  金刚般若钟,约重2吨,铸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钟面镌刻有佛号和整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6372字。
  圣箭堂又称方丈室。堂内有铁树3株,据说,左右两株雌树分别由开山祖师神晏和闽王王审知所种,年年开花。雌花似许多小叶组成的黄色大绒球,雄花像小狐尾,都很奇特美观。
  涌泉寺东有灵源洞、喝水岩、忘归石、听水斋、龙头泉、白猿峡、水云亭、甘露松等25景。灵源洞,峭崖邃壑,古木参天,清奇幽绝。人口处为一座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四字,傍崖而下有石磴60多级,两旁石壁,中裂一涧,广约3米,深约10米,因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喝水岩,相传五代后梁时,开山僧神晏在此讲经说法,嫌水声喧哗,大喝一声,水因此逆流改道东涧(龙头泉)下山。忘归石,宋庆历五年(1045年),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任福州知州,常登鼓山游览,有一次日暮忘返,遂书“忘归石”三字,现刻在灵源洞蹴鳌桥东端岩壁上,字径约40厘米,为鼓山重要摩崖题刻。鼓山有宋以来摩崖题刻400余处,一半集中在灵源洞,正、行、草、隶、篆诸体俱备,其中以蔡襄、李纲、朱熹、张元干、郭沫若等人的较为著名。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听水斋,在喝水岩对壁,为清末太子太傅陈宝琛罢官家居时所建。斋形如船,俗称船屋,柱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为陈宝琛手笔。水云亭,据说朱熹曾在此讲学,又称“朱子亭”;因在鼓山凤尾坂上,亦称“凤尾亭”。亭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重建,1972年改建。亭以朱熹“天风海涛”四字为楣,正面石壁有青石雕刻的朱熹像,左侧刻着他的51字座右铭。
  寺南有回龙阁、放生池、兰花圃、罗汉台、香炉峰等52景。回龙阁,原为澄心亭,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改为木构,易名回龙阁,上祀关羽。民国24年(1935年),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阁,飞檐翘角,造型美观。阁临放生池,凭栏观鱼,可见游鱼无数,色彩斑斓。1961年,朱德登临鼓山,抵回龙阁时,见树上有寄生兰花,说鼓山兰花在此树上。寺僧不信,上树寻找,果然采下一大束兰花。后经繁殖扩充,遂成兰花圃,有朱德手书“兰花圃”匾额。
  寺西最出名的有达摩洞,洞宽16米,深7米,前有石壁,高4米,宽7米,雕凿一尊高约2米的达摩佛像面壁而坐。洞外苍松覆荫,曲径通幽,峥岩林立,岩上分别镌刻着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乘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艇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等十八景的名称,因此达摩洞又称达摩十八洞。
  寺北有〓〓峰、石鼓、白云峰、白云洞、海音洞等45景。〓〓峰,又名大顶峰、绝顶峰,海拔969米,为鼓山最高峰。前人以“东临大海三山小,北望中原五岳低”之句,赞其高峻。山顶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鼓山铭》,还刻有朱熹所书“天风海涛”四字,来源于当时赵汝愚的游鼓山诗:“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峰上有建于宋淳熙年间的海天一览亭。另有一石,南面镌“振衣”,北面镌“鼓顶”。白云峰,又名小顶峰,有巨石如鼓,鼓山因此得名。附近平地涌泉,清甘无比,俗称“神泉”。白云洞,距涌泉寺7公里,洞深约5米,宽16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僧悟空雇工开路,堵洞为佛堂、僧舍,因朝暮云雾弥漫,故名。附近有“白云洞天”、“佛窟仙台”、“沧海松涛”等摩崖题刻。海音洞,深不可测,在此可听到海潮声。
  从山麓到涌泉寺,有登山石板路,长3.5公里,石蹬达2145级。沿途青松夹道,幽涧流泉,原来每隔一里设一小亭。现仰止亭已废,进山为东际桥,桥上有东际亭,过亭就开始登山。然后由下而上依次为石门亭(听涛观瀑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关亭和更衣亭。一路上有“乘云”、“仰涛”、“尚远”、“天风吹梦”、“宜勉力”、“欲罢不能”、“一壑风烟”、“心路须平”等石刻,还有文天祥所书“忠孝廉节”、孙传芳所书“霖雨苍生”和一笔写就的“寿”、“龙”、“虎”等。1954年,修建长8.5公里的盘山公路,可直达寺前。1992年,还修建山脚至半山达摩十八景的旅游登山索道,上山游览更为方便。
  鼓岭,在鼓山北面,为避暑胜地,主要景点有柳杉王公园、牛头寨、琵琶岩、浴风池、老鸦石等。柳杉王公园在鼓岭宜夏村,是福州海拔最高的公园,其中的柳杉王是两株柳树合抱共生,高30米,胸围约10米,冠幅荫蔽约200平方米。园内还有挹翠亭等建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个美国牧师到鼓岭避暑,以后外国人接踵而至,陆续建起别墅、休养所、教会医院、俱乐部、运动场、游泳池等。1988年,在此建鼓岭避暑山庄。
  鳝溪,在鼓岭山麓的峡谷中,因传古时溪中有恶鳝作祟,故名。溪流在两峰相夹间激泻奔注,蜿折而下,形成落差。溪涧怪石嶙峋,低缓处溪面宽阔,瀑流湍急处则水声哗哗,数步之内,语不闻声。沿溪有不少奇岩幽洞,还有许多深渊碧潭,如观音潭、鳝鱼潭等,可游泳戏水。溪旁多处残壁断墙,是昔时水碓磨坊的遗址。相传汉初鳝鱼潭中有长达3丈的鳝鱼精,作祟害人,乡民不堪其苦。闽越王郢的第三子白马三郎决心为民除害,正月十五日偕部将柳元帅前往溪边,与巨鳝展开殊死搏斗,终于杀死巨鳝,自己也力竭捐躯,柳亦自杀殉职。乡民遂在鳝溪下游建广应庙祀之。每年正月十五乡间都要举行迎神仪式。唐代,三郎被奏封为龙骧侯,五代时封为弘润王,宋代封为冲广应王、孚佑王,并改建白马王庙,按宫殿式结构建筑。庙宇占地3000多平方米,今改为小学校舍,传说庙中原有鳝鱼头骨,后被外国人窃去,今仅留青石雕刻的鳝鱼头一颗。古时还尊白马三郎为“司雨之神”,历朝每逢大旱年头,地方官员往往到此祈雨。溪涧中的岩石上还留有宋代的祈雨题刻和明代平息水争的立约题刻。
  涌泉古刹香火鼎盛,灵源深处环境幽雅,上鼓山的游客一定会到这里看陶塔、铁树,观赏摩崖题刻。
  从市区茶亭公园到涌泉寺前,整日都有专线旅游班车,茶亭公园发车的郊区7路、36路、37路、40路公交车在鼓山脚下的廨院都有停靠站。
  (二)于山
  在福州市中心五一广场北面,形如巨鳌,是福州城内三山之一,最高海拔52.2米,面积11.9公顷。相传战国时代于越族居此,故名;另传汉代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修道炼丹,故又名九仙山;清林枫《榕城考古略》引《闽中记》云“越王九日燕集兹山,故又曰‘九日山’”。
  山上多名胜古迹。1963年,辟出4.5公顷为文化游览区,修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和画院等,成为福州市区主要游览胜地之一。主要景点有白塔、白塔寺、戚公祠、大殿、九仙观、鳌峰顶等。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简称定光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报答父母及兄长养育之恩而建于唐天祐元年(904年)。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原塔被雷火焚毁,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高41米,七层八角,外砖内木,饰以白灰,俗称白塔。1957年,进行大规模重修,保持明朝的建筑风格。白塔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全城最高建筑物,和乌山的乌塔一起,成为榕城的象征。
  白塔寺,唐天祐二年(905年)王审知建。该寺原以塔为中心,明嘉靖年间,倭寇围城,全部被毁。现存寺庙是清道光及光绪年间重建,殿堂都在塔南,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殿和法雨堂三大殿,左右分列禅堂、僧寮、客厅等。法雨堂因后梁贞明元年(915年)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年),曾为近代福州船政学堂学生读书处,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和抗日名将邓世昌等人在此学习过。
  戚公祠,在白塔东。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兵6000人支援福建抗倭,连打三个大胜仗。榕城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后即在台旁建祠。现祠是民国7年(1918年)重建的,内祀戚继光戎装塑像,陈列战袍甲片、行军干粮光饼和征东饼及纪功碑残石等。民国25年(1936年),郁达夫谒祠,作《满江红》词,赞戚继光“拔剑光寒倭寇胆”,并祈“英灵永保,金瓯无缺”。
  由祠厅右折进入花墙,榕寿岩旁是补山精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此召开会议,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在于山中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为文武官员节日朝拜之处,清乾隆二年(1737年)起改祀观音,故名。后殿有乾隆“御题大士出山图”碑刻,叙述观音由男变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1978年重修,现为福州博物馆。
  九仙观,俗称天君殿,在于山东部。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赵佶下诏营建。政和五年(1115年),又经郡守黄裳扩建。民国11年(1922年),遭火焚后很快修复。初名天宁万寿观,后改名报恩广孝寺,元朝时改为九仙观,以祀何氏九兄弟。现分三殿,前殿前有四层四角石塔。第三殿即九仙阁,是一座结构雄伟的双层楼阁,因在九仙像前祀玉皇大帝,故又叫玉皇阁。阁前龙凤青石柱为清代名匠作品。九仙观现为福州图书馆。
  九仙观内陈列19面古碑,形成碑廊。其中有宋蔡襄撰《刘蒙伯墓碣铭》、南宋《石敢当》、元代《三皇朝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明代张经书撰《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碑、清代林则徐撰《刘家镇墓志铭》和严复书撰《修严氏宗祠碑记》,还有记叙传教历史的《真神堂碑》,记叙中法马江海战的《御赐福州将军穆图善碑》,记载中外关系史料的《库王碑记》等等。
  鳌峰顶,因于山形如巨鳌,此为全山最高峰,故名;又称九日台。传说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状元陈诚之年轻时常登此读书,故又称状元峰。上有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的题名石刻,是福州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旧时峰顶有状元亭,久已废圯。解放后改建为瞭望塔,可俯瞰榕城胜景。现峰顶建有九日台音乐厅。
  26路公共汽车经过于山。
  (三)乌山
  又叫乌石山,在福州市中心,面积约25公顷,最高的香炉峰海拔86.2米。相传汉朝何氏九兄弟重九登高,引弓落鸟于此,故又名“九日山”。唐时辟为游览胜地,天宝八年(749年)敕名闽山。宋熙宁元年(1068年),福州郡守程师孟认为,乌山胜景可媲美道家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又称之为“道山”。
  乌山旧有36奇景。1980年,辟出约11公顷为游览地,主要景点有黎公亭、道山亭、先薯亭、天章台、般若台、摩崖造像和唐以来的摩崖题刻200余处。
  经乌山东南麓的“乌山风景区”门坊拾级登山,便到神光寺遗址天香台。过天香台至黎公岩,上书“乌石在,黎公在”6个楷书大字。黎公指抗倭名将黎鹏举。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黎任指挥佥事武官时,率水师在马尾罗星塔等处与江中倭寇血战,八战皆捷,驱逐倭寇,保卫福州城。
  过天台桥到道山亭。原亭为宋郡守程师孟于熙宁三年(1070年)所建,并邀其前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文中记述乌山风景和福州风貌,使道山亭名闻遐迩。现存六角亭是1955年重建。道山亭西长方形的黎公亭,是1957年为纪念黎鹏举而建。
  天章台,也在道山亭酋。台为山脊上的天然大石坪,下临绝壁,视野广阔,可容数十人,是观星赏月的好地方。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诗人萨都剌在乌石山避暑,到此饮酒赏月,作《天章台上晚酌》:“晚凉上乌石,置酒天章台。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风来。豪气吐千丈,朗吟动三台。白露洒仙掌,银河泻金杯。谁识芙蓉仙,飞身在蓬莱。”
  由道山亭往东,有玉皇阁、吕祖庙、弥陀寺、三宝殿、朱子祠、天君殿等建筑,其中吕祖庙香火最旺。
  黎公亭西的般若台,建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相传有僧持般若经于此阅读,爱不释手,故名。今台已废,尚存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在台建成时所作的《般若台铭》。台铭石刻高5米,宽2米。全文共24字,为小篆,字径约0.5米,字体遒正,气势磅礴,是福州最古老最珍贵的石刻,被清人周亮工誉为“人间至宝”。此铭与浙江丽水的《忘归台铭》、缙云的《城隍庙记》、处州的《射驿记》共称“天下四绝”。曾被毁,后依原刻本重刻,完好如初。乌石山摩崖刻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般若台西行为先薯亭,园形。1957年,为纪念引进蕃薯种的华侨陈振龙父子和推广蕃薯种植的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陈振龙在吕宋(今菲律宾)经商时,发现蕃薯清甜可口,可作粮食,遂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设法带回薯种。金学曾大力推广种植,遍及全省全国,并经朝鲜传人日本。
  摩崖造像,在乌山南坡,依岩凿就。三佛并列,各自端坐宝莲座。中坐者高1.25米,螺髻,敞胸,双手平叠置于身前,脸庞丰腴,衣褶流畅,具唐代风格。三佛均雕有背光,毫光四射,因岩石风化,颈以上面目已难辨认。山东南坡有一尊造像,高0.52米,束发披衣,盘坐露足,似为宋元之作。
  乌山之麓有崇妙保圣坚牢塔,与白塔遥遥相对。因年代久远,外表略呈黑色,俗称“乌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贞元十五年(799年),这里原建有无垢净光塔,后毁于战火。闽永隆三年(941年),闽王王延曦为祈福又在此地建塔,原拟建九层,闽亡,实建七层。明清以来,数度重修,仍保持着五代的建筑风格。塔为八角形,花岗石建造,高35米,造型古朴大方。塔内有曲尺形的阶梯通道,便于上下。每层塔身外有回廊,周环栏板。第四层塔壁嵌有楷书的塔名碑,第五层有建塔的“塔记”,第七层有“祈福题名”碑,是研究五代时期闽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到乌山可乘1路、20路、26路公共汽车。
  (四)西湖公园
  在福州市区西北部。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始建福州子城时,引水注此,灌溉农田,因在子城之西,故名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称帝,在湖滨建“水晶宫”和亭台楼榭,湖中置楼船,西湖遂成小王朝的御花园。宋代,西湖是福州著名游览胜地。辛弃疾作词赞道:“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后来几经淤塞和疏浚,范围日渐缩小。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丁忧回籍,向闽浙总督建议疏浚西湖,集资为湖岸砌石,保存400多亩湖区。民国3年(1914年),正式辟为公园,对市民开放,但可供游览的陆地仅有荷亭、开化屿和谢坪屿,面积不到4公顷。解放后,经修葺扩建,特别是1985年的大规模整治,西湖作为福建最大的园林,占有湖面400多亩,陆地200多亩。
  湖中有开化、谢坪、窑角三屿,以柳堤与玉带、飞虹、步云三桥通联,主要景点和游乐场所有开化寺、宛在堂、荷亭、桂斋和儿童乐园、盆景园、茶艺馆、博物馆等。
  开化寺,在开化屿(又名小孤山)中央,据传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总督金世荣重建。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是钟鼓楼,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后大殿圮,改建为供佛亭。今寺改作花卉盆景展览,设有花圃、温室等,每年秋季都展出数万盆菊花,还经常举办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展览。
  宛在堂,在开化寺东北隅。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诗人傅汝舟营建,取己诗“孤山宛在水中央”为堂名。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改建为湖心亭。乾隆十三年(1748年),复建宛在堂,设诗龛,祀闽中十大诗人。现有建筑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富翁刘家镇所建,面阔三间,三面环廊。林则徐重浚西湖时,曾借宛在堂作办公场所。宛在堂历来是闽中诗人聚会的场所,严复、林纾、陈衍等都曾来此吟咏。
  窑角屿上的福建省博物馆是介绍木省自然资源、历史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综合性博物馆。以主楼为中心,周围环抱4座单层展览厅,分称中央、东南、西南、东北、西北馆,可供展览的面积有6000平方米。东南馆内设有茶艺馆。
  博物馆正前方矗立着为纪念林则徐诞生200周年而作的林则徐铜像,高5米,宽3米,重约4.5吨,林身着披风,巍然屹立。铜像基座用混凝土浇筑,黑色花岗岩贴面,建在210平方米的平台上,台周有四级踏步。台与座共高3.6米,座面嵌有“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的铜版铸字。
  儿童乐园在谢坪屿,内有电动飞行器、碰碰车、过山车、旱冰场等游乐设施。
  荷亭与桂斋,均在西湖西岸大梦山麓。荷亭旧时三面临湖,“荷亭晚唱”为宋时西湖八景之一,现存四方形荷亭为清代建筑。清道光九年(1829年),林则徐完成疏浚西湖工程后,在荷亭北面皇华亭故址建宋李纲祠堂,撰写《新建宋李忠定公祠堂记》,勒碑祠侧,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在福州住所的名称号“桂斋”。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去世。次年元月,根据他的遗嘱,奉其遗像祀于桂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澳门路林文忠公祠建成,此斋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并在斋旁建禁烟亭,篆书石刻“林则徐读书处”嵌于墙上。1985年,重建桂斋,移石刻于斋后。
  大梦山有福州动物园。园建于1956年,占地6.7公顷,内有猴山、大象厅、河马池、天鹅湖、狮虎洞、鸟禽廊、金鱼廊等,展出扬子鳄、骆驼、金丝猴、丹顶鹤、东北虎、袋鼠、斑马、大象、河马、黑猩猩、金猫、云豹、蟒蛇等动物100多种。旁有熊猫馆,占地1.5公顷,大熊猫经驯化能表演吃西餐、喂娃娃、踩球、过天桥、骑自行车等节目,还能在没有麻醉的状态下接受检查治疗。
  乘1路公共汽车可到西湖。
  (五)左海公园
  在福州西郊洪山乡湖心洋地段,南连西湖公园。1990年底,由市郊洪山乡农民集资兴建,面积51.11公顷,其中水面18.14公顷。
  公园总体设计以“五洲风光”为主题,融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分大门区、欧洲区、美洲区、大洋洲区、亚洲区、非洲区、全景画区、水上游览区、别墅区等9个区,突出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各异的风土人情。
  北大门广场中心5组雕塑象征世界五大洲。北大门向南是欧洲景区,主要景点有英国红屋、威尼斯水城。接着是总投资2250万元修建的水族游乐城,有高空缆车、飞椅、水族馆等。水族馆分为珍稀鱼馆、中国金鱼馆、海洋鱼馆、热带鱼馆等4个展馆,展示250多个品种、6000多尾鱼。其中亚洲观赏鱼为主的海洋鱼馆,海水吨位和珊瑚品种在全国水族馆的海洋鱼展馆中都居首位。热带鱼馆长18米的冲浪池,为全国水族馆中最长的水族厢,水浪极富变化。
  水族游乐城二楼的中华奇石馆,展厅有600多平方米,设有桂林奇石馆、奇石荟萃馆、奇石精品馆和奇石盆景馆,展出近百种100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桂林钟乳石、柳州彩陶石、广东石英石、海南珊瑚石、南京雨花石、江苏太湖石等等,还有古生物化石、陨石和矿物晶体系列。
  北大门往西是欧洲古堡(历险宫)、综合娱乐楼、儿童活动中心。欧洲古堡游乐城建筑面积有1万平方米,内辟魔城历险宫,安排森林历险、庞培城末日、四十大盗、鱼腹逃生、黑海盗贼、龙宫奇观、地狱神曲等9个惊险场面,以吸引游客。儿童活动中心内设有展览厅、歌舞厅、卡拉OK厅、录像厅、桌球室、游戏机房、健身房、小卖部等。
  西边的亚洲景区有“长城”、“西游记艺术宫”、“日本园”和游船码头等。
  8路公共汽车直达公园门口。
  (六)福州森林公园
  原名福州树木园,在北郊新店镇赤桥村,距市区7公里。面积859公顷,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座北朝南。园北笔架峰海拔643米,园南八一水库最低处海拔仅47米。青山绿水,气候温和,风景优美。
  公园分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南亚热带雨林区、榕树林景观区、山地野生果树资源区和海岸红树林区,还有珍稀植物园、苏铁园、月季山茶园、盆景园等。收集培育植物品种2500多种,其中有南方的木棉树、北方的钻天杨、热带的南洋杉、亚热带的樟树、温带的油松,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银杏、水杉等。
  源于北峰的溪流注入八一水库。水库边草地上有一株号称“榕树王”的大榕树,树型壮观,围径10米,树高20米,树龄930多年,冠幅1330平方米,树下可容千人乘凉。榕树王还有一个奇特处,全树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隔年轮流落叶,似阴阳树。
  南门至森林公园有中巴车,也可乘34路、35路车在七公里下车。
  (七)江心公园
  在福州市内闽江上,离万寿桥1公里,原是一个冲积沙洲,面积4.83公顷。洲北面与台江苍霞洲的钓龙台遥遥相望,洲南面和仓山龙潭角隔岸相邻。据传,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沙洲初露江面时,统属未定,周围的闽、侯官、怀安三县百姓竞相登洲,插竿围地。后由福州知府把此地判为“三县共有”,故而人称“三县洲”。1975年,辟为江心公园。
  游客可从横跨江面的悬索桥进入公园。园内郁郁葱葱,种植着5万多株银桦、水杉、杨柳、翠竹、木芙蓉、柑桔和蒲葵等树木,鸟语花香,四季常绿。洲中心有3株古榕树,枝繁叶茂,根须苍劲,树龄都在三四百年以上。1982年后,新辟醒醉楼、品茶轩、儿童游乐场、天然游泳场、金鱼展览廊等游乐场所。还建有临江亭、蘑菇亭、钓鱼台等,可以垂钓。绿树掩映之中,新建的亭台楼阁,为公园增色不少。
  1995年,中央电视台与福州市人民政府在此联合举办元霄晚会。
  乘6路、24路公共汽车可达。
  (八)华林寺大殿
  在福州市北部屏山(又名越山、越王山)南麓,今福建省人民政府大院外。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占据福州,其臣下鲍修让为郡守,选此地建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明正统九年(1441年),赐额改称华林寺。
  寺内原有御书刻石、大雄宝殿、环峰亭、绝学寮、胜会亭等,现只存一座大殿。我国长江以南多雨潮湿,古代木构建筑很难保留,华林寺大殿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1982年,被评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为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技术精湛,造型构件精美,团窠雕饰繁多,地方气息浓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大殿为八架椽屋,斗拱和梁架交融在一起,柱子以上几乎全由斗拱支撑整个屋顶,梁的作用反而比斗拱小;二是大殿用材为一等材。宋《营造法式》规定,9间或11间大殿方能用一等材,华林寺大殿仅面阔3间,进深4间,却用一等材,是古建筑中的特例;三是大殿中的18根木柱皆为梭柱,檐柱比例肥短,柱高尚不足柱径的8倍,而且沿用更古老建筑中的柱式,中径大,底径和上径小的两头卷杀的做法。此种形式曾在南北朝盛行,隋唐之后在国内极为少见;四是殿内的平梁、四椽袱等主要梁状构件的断面分别呈圆形或月梁形,顶面隆起,形成巨大的云形驼峰。
  其建造手法在中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大佛样”、“天竺样”建筑有很大影响。内设福州市古建筑博物馆。
  8路、9路、20路公共汽车经过华林寺。
  (九)林则徐墓
  在福州市郊马鞍村金狮山麓,是林则徐于道光六年(1826年)为父母营造的。后来,他夫妇和他弟弟夫妇也附葬于此,共计6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又字元抚,侯官县(今福州市)人,以严禁鸦片、坚决抵抗英军侵略闻名于世。其墓为三合土结构,纵深24.8米,宽13.2米,有双重屏墙,4层墓埕。墓前有三合土狮子一对,横屏上书“五凤来朝”。左右为两座青石碑,一是御赐祭文,一是御赐碑文。
  196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重修。1981年,又扩展墓园,前砌护坡,后植松竹。
  有公路经过。
  (十)开元寺
  在市区经院巷,是福州现存寺院中历史最早的。始建于梁太清二年(548年),初名灵山寺,后改称大云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以玄宗年号改名“开元寺”,是福建5个开元寺之一。为福州当时规模最大的禅寺,约占城区面积的1/10。宋以后,规模逐渐缩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毁于大火,仅余铁佛殿。1979年,开始修复,但寺址狭小,远不如前。
  “开元寺”匾额摹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法。欧阳询是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匾额题字体现其笔力险劲、结构紧密、笔划凝重挺拔的风格。
  寺内最出名的是铁佛殿内铸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以前的铁佛。大铁佛为阿弥陀佛,高5.3米,宽4米,叠掌盘足,披泥贴金,坐于莲花台上,法相庄严,令人肃然起敬,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还有副对联:“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据考证,铁佛是以“蜡铸法”浇铸。当时铸造这么大的铁佛十分不易。因此,开元寺铁佛既是佛教珍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冶炼史和艺术史的重要实证。在开元寺灵源阁背面东边的小阁中,立着一尊空海铜像。只见大师身着布衣,右手握禅杖,左手拿念珠,脚登草鞋,背负草帽,双目平视,一副长途跋涉、风尘仆仆的神态。铜像通高3.5米,其中身高2.8米,重1.3吨,是日本真言宗信徒出资委托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的。1993年,日本日中友好空海像建立奉赞团一行120多人,专程前来开元寺参加空海铜像的安位典礼。
  寺内的宝松禅师纪念查建于1982年,纪念民国35年(1946年)重建铁佛殿,以及创办佛教医院、佛学图书馆的宝松和尚。
  开元寺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佛经刻印场所。宋时刻的梵本《毗卢大藏》经,共有1451部、6132卷,与福州东禅寺的《崇宁万寿大藏》合称福州藏。
  (十一)林则徐祠堂
  在福州市澳门路,靠近乌山风景区。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一度被占为民居。1982年,按原样重修,并辟为林则徐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门朝东,第一道为枣红色屏墙,设左右边门,额题“中兴宗衮”、“左海伟人”,内壁嵌“虎门销烟”大型浮雕。第二道为牌楼形门墙,中为正门,额题“林文忠公祠”。
  进门为庭院,左右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仪门厅。仪门厅为悬山式,3开间,厅后有石道通御碑亭。亭为正方形,重檐九脊顶,内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为圣旨,一为祭文,一为碑文,皆为林则徐卒时所赐。
  亭北有祠厅,自成院落,门额题“树德堂”。厅正中祀林则徐塑像,上挂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书“福寿”匾额,旁有名人题联。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悬有林则徐所撰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祠堂内还有鱼池、假山及曲尺楼、竹柏轩等建筑,清静幽美。
  (十二)西禅寺
  在福州市西郊怡山凤尾村。唐咸通八年(867年),观察使李景温延请长沙大安禅师来此兴建佛寺,后遭战乱破坏。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复建,景祐五年(1038年)敕号“怡山长庆禅寺”,因在西郊,俗称西禅寺。清末与鼓山涌泉寺、雪峰崇圣寺、象峰崇福寺、瑞峰林阳寺同为福州著名五大禅寺。
  西禅寺规模宏大,布局匀称,端庄古雅,占地约100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阁、法堂、藏经阁、玉佛楼等大小建筑物36座,大多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微妙禅师从海外募金重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轰炸福州,西禅寺中弹6枚,各殿堂均震塌。抗战胜利后,当地群众募捐集资修复。1984年以来,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使其基本恢复旧观。
  玉佛楼内供奉着新加坡华侨捐赠的2尊大玉佛,其中释迦牟尼坐像高2.3米;释迦牟尼卧像长4米,重10吨,体态安祥,莞尔含笑。观音阁内供的千手千眼观音,用29吨黄铜铸成。1990年落成的报恩塔共15层,高67米,八角翘檐,内设8厅,为新加坡双林寺主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塔以钢筋水泥为骨,贴上色质高雅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镶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并以飞禽走兽、花草虫鱼图案装饰其间。
  西禅寺还以荔枝驰誉。据《西禅小记》载,最多时有荔枝树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种,核小,肉厚.汁多,香甜异常。“怡山啖荔”成为福州人的时尚。寺内现存最早的一株荔枝树在法堂前,据说植于宋代,树干内已朽空,只剩不到10厘米厚的残余皮层,但枝叶仍然繁茂。
  西禅寺在海外久负盛名。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的双庆寺和越南的普陀寺等均为其分院。
  乘14路、27路公共汽车可达。
  (十三)金山寺
  在福州西郊洪塘乡,闽江中的一个小阜上。因相似于江苏镇江金山寺,故名。据传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就有该寺,后因洪水几经兴废。民国23年(1934年),当地群众筹资重建。80年代初,又按原有形制重修。
  从岸边到金山寺原有石桥相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桥毁,到金山寺须乘小舟横渡。
  寺宇依地形和自然景致而建,小巧玲珑,由观音阁、金山塔、大悲楼和两间配室构成,四周围以护栏。弃舟登寺,就可见寺基石缝上有一树,虬曲多姿,如黄山迎客松。进入观音阁,正中是一尊观音塑像。穿阁而过,就到宋元年间修建的金山塔下。
  塔为全寺的中心建筑物,基座较高,几乎同观音殿屋顶齐平。基座正面,中为石阶,两侧砌有石栏杆。塔为实心,7层8面,高约7米,由185块白梨石砌成。塔身琢有檐楣、门窗等各式图案,造型简朴,缀合严密。
  转到塔后,从右侧步人大悲楼,楼内香火旺盛,烟雾缭绕。楼前两侧各有一小配室。左为怡怡斋,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和状元翁正春等人曾在此读书;右为借借室,明嘉靖年间莆田学者林兆恩在此著书,日用器具全是向附近村民借来,故称此室曰“借借室”。室门上有其所题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吸引众多游人。
  由大悲楼内左侧门转到楼外,再沿大樟树旁的旋梯而下,有一座延伸到江面上的小亭,是游人憩息的好地方。周围旧有“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峰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巴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等8景。全省最长的公路大桥~洪塘大桥从金山寺不远处跨江而过。寺独立江心,巧借外景,清幽辽阔,是其别具一格之处。
  乘22路公共汽车可达。
  (十四)罗星公园
  在福州东南、闽江下游马尾港的罗星山上,面积2.33公顷。山顶有罗星塔,附近有昭忠祠和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遗址等。
  罗星山原在水中央,俗称“磨心”,故罗星塔又有“磨心塔”之称。罗星塔为宋朝柳七娘所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柳七娘是岭南人,因姿容秀丽被豪强看中,欲图霸占,便巧立罪名把她丈夫谪福建服苦役。丈夫被折磨死后,七娘变卖家产在江心建起一座石塔,为丈夫祈求冥福。又传柳七娘盼子不归,倾资建塔,天天登塔守望,临终时还写了遗书放在塔顶。乡人感其身世,遂以其子的名字称这座塔为“罗星塔”。罗星塔的名称和位置,早在明代初期就标绘在著名的郑和航海图中以及其后的航海图册里。自清末五口通商以后,罗星塔一直是世界航海图中一个著名的港岸标志,人称“中国塔”。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塔被海风摧毁。天启四年(1624年),著名学者徐蚴等倡议复建。在宋代塔座上重建的七层八角石塔,高31.5米,每层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檐,角上镇有八方佛,檐角下悬铃铎,海风吹来叮当作响。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塔被损伤多处。战后在塔顶安一圆周近7米的大铁球,替代被炮火所毁的塔刹。1964年重修时,各层环灌混凝土,因栏板和塔檐皆损坏,改用铁管做栏杆。近年以罗星塔为中心建起游览公园,登塔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马限山东南麓的中法马江海战烈士墓和昭忠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丨-年(1884年)农历七月初三(8月22日),法国远东舰队以“访问”为烟幕,闯入马尾港,企图侵占福州。福建水师仓促应战,死难官兵千余人,其中部分烈士遗体埋葬在马限山麓沙滩上。同年12月,奉旨在此建造昭忠祠。
  昭忠祠正厅置796位烈士神主牌,梁上高悬“碧血千秋”金字匾额。两侧壁上各镶嵌3块铭刻烈士姓名、职务的碑石,两边回廊分立昭忠祠碑和记叙烈士战绩的碑刻。西厢及廊庑陈列大炮、炮弹及烈士遗物、遗嘱等。祠西的墓台高约1米,环台三面各设一座五层台阶,台正中有一座圆顶雕花四柱的石碑亭。后山还有“仰止”、“铁石同心”等摩崖题刻。
  37路公共汽车直达罗星公园。
  (十五)琉球墓园和琉球馆
  琉球墓园在福州市仓山白泉庵。1986年,在清代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的墓区范围内建造,墓园占地面积3120平方米,内有8座琉球墓。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国和琉球便开始往来,福州被指定为中琉交通港口。凡琉球贡船及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和留学生等所乘船只,均须在福州登陆。据载,在此亡故的琉球人前后有578人,大多数就地埋葬。现福州地区的琉球墓除墓园内8座外,还有白泉庵周围4座、高盖山2座、福建建筑学校和上渡塔仔村、连江镇海镇各1座,还征集得出土琉球墓墓碑10多方。
  琉球墓多为单人葬,靠背椅形式,由供案、碑牌、侧屏、宝顶(龟甲形)、山墙等5部分组成,形制简朴。碑牌书汉文,内容包括国籍、姓名、职务、住址、生卒年月及墓地尺寸等,是反映中琉历史交往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福州市区第二开关厂旁有琉球馆,原名柔远驿。明成化十年(1474年)前后建,接待对象基本是琉球来榕人员。当时有前后厅和大小卧房等63间,现仅存清末改建的楼舍1座,业经重修。
  (十六)十八重溪
  在距福州.约20公里的闽侯县南通乡境内,发源于县南古崖山尾东麓,为大樟溪下游南岸支流。流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其间水平长度500米以上的溪流有24条,取名“十八”,形容其多。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水系发达,干流长约10.8公里,河宽5至40米,水深0.5至3米。溪流两岸生长着茂密的常绿阔叶林、次生灌木林,有娃娃鱼、桫椤树等国家一类保护动、植物,林中常有弥猴成群出没。全区散布着由火山岩构成的峰、岩、崖、谷、洞、石,山水交融,天然浑朴,有西溪瀑布、乌龙戏珠、大帽山、文笔峰、宝塔峰、三仙洞等景点100多处。游客一般从三、四重溪开始游览。四重溪又称风光岩,附近的皇冠峰肃穆挺拔,峰下有一高8米的独峰斜立,象探身招呼客人的侍者,人称“侍者峰”。
  五重溪又称黄坑口,主要景点有石人、石马、石风帆等。石风帆是在干流河道中残留的—块巨石,高出水面5.2米。
  六重溪、七重溪有鸳鸯洞、流纹岩、三层岩等景点。
  八重溪的龙潭、知音瀑布等都很出名。龙潭水面约100平方米,水深10余米,潭中山峰倒影,风景秀美。知音瀑布是当地大小12个瀑布的代表,瀑高40多米,宽10多米,丰水时甚为壮观。
  八重溪与九重溪间为宽40米的溪流所隔,须绕行可过,一日游一般到此为止。十三重溪以下人迹罕至。
  景区东北部的大帽山,又名古灵山,海拔786.3米。晴日登顶,可一览十八重溪山水秀色。此外,宝塔峰俊秀凌空,玉女石、猴洞、倾缸瀑布、天柱瀑布等也各有特色。
  作为福州盆地内独特的季节河,十八重溪的许多地方,春夏流水潺潺,是理想的垂钓、游泳场所;秋冬时则水落石出,成为游人来往的宽敞通道。
  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典型的季节河、成群的野生弥猴为该景区的三大特色。
  公路可达第五重溪,景区内建有石风帆山庄、多友山城等宾馆别墅。
  (十七)雪峰寺
  又称崇圣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在闽侯县与罗源、古田、闽清等4县交界处的雪峰山中,距福州77公里。雪峰寺有“南方第一刹”之称,是佛教禅宗五家宗派中云门宗、法眼宗的发源地。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
  雪峰山势峭拔。据传,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问崇圣寺高僧义存,山上有何奇景,义存答:“山顶暑月,犹有积雪”,因改山名为雪峰。雪峰寺鼎盛时有殿堂房屋千余间,僧众1500多人,后屡经兴废。80年代后,得海外捐助累计400多万元,重建天王殿、钟鼓楼,维修大雄宝殿、法堂等。
  寺内及周围有枯木庵、金鳌桥、难提塔、无字碑、罗汉岩、望州亭和应潮泉等24景,还保存有珍贵经典如(碛砂经藏》、印度梵文(贝叶经》和整部《频迦藏》8000多卷等。
  难提塔,又名祖师塔,是义存的肉身塔。塔如园钟,上有石卵二百余粒,有“卵石爆花”的传说。
  寺东南方数百步处有枯木庵,为重檐九重顶二层建筑,1974年重修。庵内一株枯木树龄已3000多年,树高3.2米,直径2.27米,树围7.13米。树腹中空,可容10余人。南面开一门洞,相传是义存初入山时的栖身之处。枯木内外原有唐、宋、明题刻20多处,多已风化剥蚀,仅存唐代题刻一条19字,在国内独一无二,称“树腹碑”。枯木庵树腹题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前4株古柽高耸,相传前两株分别为王审知和开山祖师义存手植。
  (十八)下沙旅游度假村
  在长乐市江田镇天池山下的下沙海滨,距福州56公里。
  这里海岸线长达10多公里,海滩平缓,沙质优良。海岸线外58米宽的水域内,水深不足1米。海水蔚蓝清澈,附近无鲨鱼,是理想的海滨浴场。而且,这里位于闽江入海处,咸、淡水交接,海产品丰富,特别是海蚌、梭子蟹等早已脍炙人口。
  1986年初,福建省旅游局和当地政府一起,在这里开发建设旅游度假村,当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
  度假村内有海乐酒家、海天宾馆、湖航宾馆、海都商场、商乐酒家、铁工乐园、闽台青少年活动营地等游乐接待设施40多座,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床位3000多张,可供6000人同时用餐,接待量最多的一天达3万多人次。
  王母礁上的仿生建筑海蚌厅、海螺塔格外引人注目。海螺塔呈锥形,高24米,内设环形梯,分7层68级,各层都有瞭望台,可眺望四周景观。
  旅游旺季福州有专线旅游班车到下沙。
  (十九)郑和史迹陈列馆
  在长乐市城南山郑和公园内,背依三峰寺塔。1985年,为纪念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首航580周年而建。其地原为郑和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夕,在太平港候风,为酬谢“海神天妃保佑”而奏建的天妃行宫遗址。
  陈列馆为宫殿式建筑,全馆占地3378平方米,建筑面积1387平方米。馆内陈列郑和七下西洋的有关史料和珍贵文物,主要有1米多高的郑和半身塑像、《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宝船模型等。
  《天妃灵应之记》碑是三保太监郑和于明宣德元年(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立。碑体镶嵌于天妃宫内墙,庙宇倒塌后埋没。民国19年(1930年),发现后移出。1961年,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碑额分三行篆书“天妃灵应之记”,两旁阴刻海浪涌明月图案。楷书碑文30行,共1177字,除9字磨损外,均清晰可读。碑文记述郑和六次下西洋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迹,以及第七次出洋的时间和任务。作为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此碑对订正和补充史书的错误和缺漏,具有重要作用。
  南山之巅的三峰寺塔为楼阁式石塔,始建于宋政和七年(1117年)。八角七层,高27.4米,内有曲尺形石阶盘旋而上至顶层。塔上各种浮雕石刻造型生动,风格古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石竹山
  旧名石所山,在福清市城西10公里的东张水库之畔,黄檗山北面。主峰状元峰海拔534米,景区面积45平方公里,因怪石嶙峋,修竹茂盛得名。1987年,被评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山上奇岩幽洞甚多,主要旅游景点有石竹寺、门亭、龙女峰、虎迹岩、龟蛇石、鸳鸯石、狮子石、观音石、桃源洞、紫云洞、青龙洞、通天洞等,素有“雅胜鼓山”之誉。朱熹、徐霞客、叶向高、萨镇冰等名人曾登临游览。
  门亭,在石竹山脚,由华侨捐资建造。亭宽29米,进深6米,有16根雕花石亭柱,黄色琉璃瓦铺顶,角檐顶脊塑有双龙戏珠等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门亭上镌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石竹山”及“登高”、“入胜”等匾额。
  石竹寺,在半山岩壁间,从山脚到寺前有1069米,须登石阶1436级。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47年),初名灵宝观,宋乾道九年(1174年),丞相史浩重修时改现名。寺内有九仙阁(仙君楼)、玉皇阁(天君殿)、土地厅、观音大士殿、舍利塔、紫云楼、玉皇行宫、大悲殿等建筑,雕梁画栋,金璧辉煌。
  石竹寺以道教为主,道、释、儒三教长期共处。香火最盛的九仙阁常有香客席地侧卧,在此祈梦。传说,明泰昌年间(1620年),内阁首辅叶向高就祈过石竹梦。徐霞客于泰昌元年(1620年)6月中旬游石竹山,记述此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
  龙女峰,在石竹寺西,传说是东海龙王公主的化身。与龙女峰相望的是九鲤仙醉卧岩,两岩由一条长一丈多,宽仅尺余的花岗岩相连,宛若天桥飞架,人称“仙桥”。
  上石竹山也可乘登山旅游缆车,缆车索道全长488米,挂72个吊篮,由电脑控制运行,8分钟可到山顶。
  山下的东张水库建于1958年,坝长219米,髙56米,水面15平方公里。因湖内有小岛形如鲤鱼,故又名“鲤鱼湖”。湖西岸的应丰寺始建于唐大中四年(850年),寺内的4个莲花石柱础还是建寺时的遗物。鲤尾山上还有建于明代的紫云塔,为楼阁式仿木构建筑,八角七层,高27米。水库内备有游艇。
  石竹山西边有灵石国家森林公园。
  福清市区有公共汽车到宏路镇,然后可坐三轮车或步行2公里抵石竹山脚。
  (二十一)瑞岩山
  又称弥勒岩,在福清市区东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14平方公里。分前、后岩两片景区,“前岩之突兀,后岩之奇邃,皆显其异于群山之处”,概括其各自特色。
  前岩是宋代团栾居士所辟。上有瑞岩寺,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清代重修。寺院背靠峭岩,依山而起,有山门、天王殿、钟楼、大雄宝殿、仙君楼等建筑。寺西几棵粗大的梧桐树后,有一尊东南沿海最大的弥勒石佛。石佛由一块巨石就地凿成,高6_4米,宽8.9米,厚8米。盘腿而坐,袓胸露肩,左手捻珠,右手抚肚,双耳披肩,笑口相迎。在它的腿上、腰上还雕有高约80厘米的三尊小和尚,形象独特有趣,其中一位小和尚因贪杯醉倒酒缸边,更显得滑稽可笑。石佛雕凿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造型古朴,线条流畅,雕刻精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还有南宋以来的摩崖题刻百余处,篆、隶、草、行、楷诸体兼备,最大的每字有1米见方。
  后岩为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开辟,上有报恩寺等建筑。
  瑞岩山多奇岩怪石,有的高悬欲坠,有的陡立如削,如醉石、独醒石、蹲虎石、孟宗哭竹等,正观侧视,各异其状。还有穿云洞、观音洞、天台洞、玉虚洞、香山洞等,幽邃曲折。
  (二十二)黄檗山
  在福厦公路60公里处,福清市渔溪镇梧瑞村西北面。海拔900多米,景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因旧时山上多产黄檗得名。主要旅游景点有五岭(马鞍岭、铁灶岭、吉祥岭、宫后岭、绛节岭)、七石(三台石、飞来石、钓台石、屏石、鼓石、盘陀石、界石)、十五峰(大帽峰、小帽峰、狮子峰、佛座峰、报雨峰、紫薇峰、香炉峰、罗汉峰、钵盂峰、天柱峰、五云峰、吉祥峰、屏障峰、宝峰峰、绛节峰)。宋代蔡襄、朱熹、刘克庄和明代叶向高、黄道周等在此留下游踪。
  座落在黄檗山主峰绛节岭下的万福寺,是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为日本佛教黄檗宗的祖庭。该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初名般若堂,后德宗赐额“建德禅寺”。明嘉靖年间毁于倭乱,后渐次修复。明万历年间,神宗赐额“万福禅寺”。
  著名僧人隐元禅师(1592~1673年)住持万福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该寺,扩建钟鼓楼、藏经阁、斋堂、库房、云厨等,寺内僧众过千人,使之成为当时福建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1949年再次毁于火。现仅存法堂、塔各一座。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率弟子应邀赴日木传教。5年后开始在日本京都建寺,其建筑雕塑等均仿照福清万福寺,寺名也叫黄檗山万福寺。随后隐元在日本创黄檗宗,多次被日本天皇赠以“国师”、“太师”称号。隐元传播的中国文化亦被称为“黄檗文化”。1973年,日本为纪念隐元逝世300周年,专门出版《黄檗文化》一书。日本现有黄檗宗寺院和传教所450多座,信徒35万多人。
  1979年以来,日本黄檗宗信徒多次组团到福清黄檗山祖寺拜塔谒祖。1992年,还专程将身披大红袈裟的隐元塑像送回祖寺。
  福清县城有公路到黄檗山。
  (二十三)青芝山
  在闽江下游连江琯头镇西北侧,距福州约42公里。相传古时山上有青紫色灵芝生长,故名青芝山;因山上有很多岩洞,又称百洞山。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山由奇峰、异洞、怪石、流泉等组成108景,主要有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一湖、三泉、三台、三室等,此外还有青芝寺、梅花楼、啸余庐、林森藏骨塔等建筑依山而筑。
  青芝寺,原建在八仙岩北。明万历年间,工部侍郎董应举退隐归田,开拓青芝名胜,移寺于此。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大士殿。民国23年(1934年),辛亥元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集资修建前殿(又称下大士殿)。寺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近年重新修饰,焕然一新。寺旁有狮子岩、三鱼石、五曲洞、蝙蝠洞、猿公岩、“石鲸”、“仙桃”、“仙掌”、“日轮”、“石鼎”、一线天、阆风台等景致。
  梅花楼,在青芝寺左侧。原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在山下梅屿村。当年董应举不阿附宦官魏忠贤,被弹劾落职,回家乡修此读书处,以寒梅傲雪,自喻风骨。民国8年(1919年),乡人重修青芝风景,移董家旧楼于寺左,并环植梅树于楼外。
  啸余庐,在虎洞岩,为林森公馆(别墅)。门庭有著名画家黄宾虹题刻古篆“啸余楼”三字。
  林森(1868~1943年)存骨塔,在鳌湖侧畔,是民国15年(1926年)林森生前亲自督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用青石雕砌,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全高7.4米,座宽5.7米,塔基34.8平方米。有四层踏步至台座,塔身四角,雕有豹头座脚,并有四尊合掌僧人拱护。塔顶三层,结顶有金童托火炬塔刹,雕刻精致。
  山上还有多处篆、隶、楷、行、草等字体的摩崖题刻,其中较著名的是明宰相叶向高的草书、清内阁学士陈宝琛的行书和福建船政局创始人左宗棠的楷书。
  有公路直达,并有客轮往返于福州与琯头之间。
  (二十四)马祖岛
  马祖列岛的主岛,又名“南竿塘岛”,位于闽江口外偏北15海里处,与黄岐半岛遥遥相对。面积10.4平方公里,属连江县。据《连江县志》载,宋时林默娘殉身投海寻父,漂到南竿。岛民感其孝行,为她厚葬立庙。清康熙时册封为天后,世人尊称为“妈祖”,岛因此谐称为“马祖”。
  岛上林木葱郁,青翠宜人,昆阳亭、怀古亭、逸仙楼等亭台楼阁散布其间,还有妈祖庙、山陇浴场等名胜,有“海上公园”之称。附近的东犬、东引二岛各有一座造型富有欧洲情调的灯塔,旋转折射光源可远照30海里,原为粤东进入闽江口海上的主要航标。
  戚继光曾派军队驻防马祖列岛,建烽火台监视海面。郑成功也以此作为收复台湾的练兵基地。东犬岛上还有闽人董应举题写的大埔石碑,上有“宣州沈有容,获生倭六十九人于东沙之山,不伤一卒”等字样,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军民的剿倭业绩。
  (二十五)方广岩
  在永泰县城东葛岭山腰,距县城17公里,俗称“一片瓦”。
  在层峦叠嶂、林荫蔽日之中,岩体形如片瓦,凌空舒展,覆盖成一个高约20米,深约30米,宽约50米的天然洞穴,为盛夏避暑胜地,有“广寒洞天”之称。“一片瓦”底部悬挂着数十个钟乳石,形成独特的岩景,主要有蛟龙入水、猛虎出山、鲤鱼腾跃、巨牛练角、黄鹤凌空、百鸟朝凤、猿猴探首等,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在岩下建佛亭。明中叶,扩建为寺,依岩藏洞,巨石当瓦,构筑奇异。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建天泉阁5间,用百余根杉木纵横交错地支架于悬崖峭壁前沿,背依千仞〓岩,面临百丈深谷,宛若空中楼阁。
  阁后是大雄宝殿,供有南宋时的樟木雕僧人像,并有清末海军宿将萨镇冰所题“方广岩”三个大字和“闽山第一”、“万古奇观”、“慈云广荫”的匾额。
  殿后洞壁上有一“观音窟”。中秋之夜,月光斜照岩壁之上,便现出“童子拜观音”的幻影。旁边的梦亭、僧寮、香积堂,均不用片瓦,蔽于复岩之下。
  天泉阁旁有深洞,如在洞内放鞭炮,声震四周山头,回音延续数十分钟,人称“炮洞”。寺内大雄宝殿前有股清泉,叫龙尾泉,亦称“龙乳”。方广岩顶部还有一股清泉由右侧随风飘洒而下,象珠帘一样悬挂在洞口,构成“水帘观瀑”的胜景。
  方广岩有10处胜景:玉泉洞、瑞松坞、钟声石、听泉石、瀑布泉、龙树岩、灵羊谷、龙尾泉、望仙台、清音洞等,其中玉泉洞是方广岩的天然门户,两石相依,上合下开,左刻“天关”,右刻“吞门”(俗称天门),别有气势。旁边还有宋、明、清的摩崖题刻“天关”、“石门”、“方广洞天”、“闽山福地”等,行笔苍劲雄浑。
  到方广岩,可乘车到葛岭,再走4公里山路即达。
  (二十六)姬岩
  在永泰县白云乡西南面,距县城23公里,主峰大帽山海拔1237米。据《福建通志》记载,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爱妃葬在这里,故名;又传仙人炼丹于此,丹成有五鸡飞来守护,又名“鸡岩”。方圆10多里有罗汉岩、普陀岩、雷霹洞、龙都津、观音岩和姬岩寺等景点60多处。姬岩寺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建。多用花梨木构建,现存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阁、香积堂、仙君府和梦亭等。寺附近有石室,供奉“三真人”。其下为龙都津,深不可测。岩壁状若盘龙,泉从龙首涌出,清冽生寒,终年不涸。普陀岩,高十数丈,顶部伸出一块10丈见方的大扁石,如天然亭阁,底下可容百余人遮阳避雨。数百步处有两崖夹峙,直插云天,人称“天门”。天门附近有明代碑刻“古鸡岩”三字。雷霹洞,如雷劈而成,内有石乳等景观。
  (二十七)青云山
  在距永泰县城]0多公里的岭路乡,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云而得名。景区面积47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海拔1130米。山高林茂,云雾飘渺,岩奇洞怪泉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稀植物——桫椤和羚羊、猕猴等。主要旅游景点有云天石廊、火烟瀑布、十八重溪石林、藤山草场、天池和状元洞、红军洞等。
  云天石廊在青云峰近山顶处,又称“登天廊”,因软硬岩层受风化的差异,形成一层层长条形通道。石廊共4层,累计长度约300多米,人行其中,惊而不险。
  十八重溪石林形象逼真,巧夺天工,主要景观有玉女岩、绵羊岩、石笋岩、夫妻岩等。景区内还有“猩猩观桃”、“猿猴听涛”、“山龟戏水”、“妙笔生花”和“佛祖诵经”等奇石怪岩。玉女岩独立小丘,高约20米,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旁边有天神岩和人参岩。山龟戏水为溪流交汇处有一巨大岩石,宛如一只大乌龟头伸入水。妙笔生花为一高约25米的石柱,直插云天,顶部长有小植物,如巨笔擎天。
  藤山周围几个山头,坡度平坦,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号称“万亩草场”,是理想的避暑游览胜地。藤山顶部有一口古火山爆发形成的天池,呈弯椭圆形,周长约400米,面积12亩左右,丰水时平均水深1.5米。池内碧波荡漾,池旁绿草如茵,周围还有不少火山喷出物如火山弹等。在乌后村附近的乌后天池面积约6亩,也是古火山口积水成池。
  火烟瀑布即青龙瀑布,落差80多米,水流跌落的悬崖岩壁经淘蚀呈半圆凹槽,上小下大,如倒漏斗形。瀑布分三迭,上部水流顺峭壁滑落;中间部分越过悬崖飞泻而下,形成水帘,水珠四散,水雾弥漫;下部有一岩坎,瀑流打在上面,再沿崖壁分流滑落,最后汇入底部的青龙潭。此外,还有凤尾瀑布、珠帘瀑布、石龙瀑布和新月瀑布等,其中的石龙瀑布,水流从半山坡近乎直立的崖壁上跌落,总落差达150米左右。除青龙潭外,景区内还有龙潭、鲤鱼潭、长生潭和济生潭等。
  红军洞是一个经过人工改造的天然岩洞,是当年闽中游击队活动场所之一。洞呈半圆形,高约25米,宽24.5米,洞口有碎石砌成的围墙。洞深约30米,洞内由碎石砌成4层平台。
  (二十八)海坛
  平潭县的主岛,所以也称“平潭岛”,是我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东西宽约19公里,南北长约29公里,面积278.61平方公里。海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坛南湾海滨沙滩、凤凰山沙坡和沙堤、南寨山石林、王爷山东海仙境、石牌洋海蚀地貌和塘屿海坛天神等6个主景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
  平潭岛岸线长408公里,其中海坛湾、坛南湾等都是优质的海滨沙滩。坛南湾海滨沙滩位于海坛岛东南部,北与海坛湾为邻,东濒台湾海峡,略呈新月形。12公里长的岸线上共有沙滩13片,总长度9.23公里,面积2.19平方公里。沙滩坡度适当,沙粒均匀洁白纯净,海水清澈湛蓝,前有岩礁,后有林带,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凤凰山在岛西南部的敖东乡桥仔头村。山南麓的沙坡长70米,宽30米,坡度20-24度,背倚山体,下临山岐澳海滨沙滩。沙坡以细沙为主,晶莹纯净,呈淡黄色,可滑沙。附近海坛海峡中的沙堤有4690米长,呈长条状斜伸海面。
  南寨山石林在岛南部的山利村前,由5个相连小峰组成,距县城约10公里。在方圆0.6平方公里的低丘陵中,遍布着球状风化花岗岩体,体量硕大,形态各异,其中奇特与象形的山石景观有30多处。如绵羊峰的“鸳鸯理翅”、“新旧悟空”、“石上榕树”、“绵羊卧岗”,鳄鱼峰的“花豹巡山”、“八戒亮相”、“熊豚对峙”、“苍鹰雄视”,仙女峰的“唐僧问路”、“西域头陀”、“一孔窥天”,神雕峰的“乌龟到山前”、“情人相见”、“八戒养神”,青蛙峰的“澳洲袋鼠”、“马饮鸡啄”、“金猴回首”和“企鹅观群狗”等。石景周围,遗存的堡垒、壕沟纵横交错。
  东海仙境在王爷山南麓,由仙人井、仙人台、仙人阶、仙人谷、仙人峰、“金观音”等海岸侵蚀地貌组成。仙人井是巨型海蚀竖井,井口呈椭圆形,直径约50米,深41.7米,四壁十分陡峭。东壁底部有3洞通海,小舟可以出入。海流拍洞,激浪翻腾,井壁回声,潮涨如“仙井吼涛”,潮落似“龙宫奏乐'北壁中部有洞与仙人谷相通,低潮时人可进出。金观音是夏季清晨5时至7时,朝阳映射海岸峭壁呈现的一种象形景观。传说有福之人方可望见。王爷山上还有大型军事遗址。
  石牌洋在岛西北部,距县城约17公里的看澳村以西约1.4公里的海中,又称双帆石、泮洋石帆。两个相距12.1米的巨型灰白色花岗岩海蚀柱并肩耸立在礁盘上,东侧一个高33米,胸径宽9米,厚8米;西侧一个高15米,宽15米,厚8米。落潮时礁盘露出水面面积有4亩多,涨潮时仅余1亩多。据载,宋朝末代皇帝端宗赵〓在逃亡中曾在此小憩。看澳村附近还有许多海蚀造成的象形山石,如高12米的无首佛坐像,百米见方的海蚀平台上60多座层层开剥的球状花岗岩包裹体等。
  海坛天神,又称“石人坛”,是一巨型的男性裸体象形石,在岛南面塘屿的南端。石人头东脚西仰卧,头枕沙滩,足伸东海,身长330米,体宽150米,胸高36米,体量巨大,比例勻称。下身残存一柱状风化岩体,斜斜上翘,长4米多,酷似阳具,为渔妇祈子的膜拜物。石人周围还有风动石、锣鼓石、香炉石、八仙围棋石等。
  海坛岛中部,县城西南4公里处,有“三十六脚湖”,系由海湾演化为封闭性泻湖后湖水自然淡化而成的福建最大天然淡水湖。湖周16.5公里,水面2.1平方公里,最深处16.3米。湖岸蜿蜒曲折,湾汊四伸,似有三十六脚,故名。湖周是海蚀地貌,海蚀石、海蚀洞、海蚀崖、蘑菇石、风动石各具形态,奇岩错落,千姿百态,如北岸的“镇山双狮”,东北岸的“石犬出浴”、“老翁探宝”、“雏鸽展翅”,西南岸的“老鹰守湖”、“媳妇背婆婆”等。湖水清碧澄澈,湖中有大小龟山、龙王屿、钓鱼台、鲤鱼礁等名胜。清人俞廷萱《龙屿吟》诗赞道:“波光如画碧如海,日落风清好泛舟;三十六湖烟水阔,不知领得几多秋”。
  湖西北有1985年修建的龙王头海滨度假村。
  平潭岛距福州128公里,福清小山东经海坛海峡至平潭娘宫港的距离是1.7海里,靠渡轮过渡。福州每日有班车到平潭,县城至各乡镇也有公共汽车。
  (二十九)白岩山
  在闽清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三溪乡山墩村,因山上岩石色白如玉而得名。山以岩景著称,据说方园10余里内有岩景105处,故又称百景岩。最高峰为玳瑁顶,海拔1237米。主要旅游景点有白岩寺、悬鱼洞、龙洞、“南蛇出洞”、“鲤鱼上天”、“童子拜观音”、“田螺晒日”、“美女妆镜”、“春笋破土”、骆驼岩、飞来桥、伽蓝床、捣药臼等。
  白岩寺,在白岩山半腰三面陡峭的一片岩石上。始建于唐代,现存大殿为清代所造,1988年重修。寺前崖峭谷深,形势险要。寺后有仙君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建于岩穴内,建筑年代已无可考。寺下方有玉皇殿,是天然岩穴,顶压一石,高约30米,上小下大,如玉皇帽顶,殿内旧有玉皇造像。
  悬鱼洞,在白岩寺西菩陀岩下。有东西两个洞口,洞深约2丈,高宽各1丈多。洞顶悬一石,长七八尺,尾削头尖,中间扁平,其状如鱼,虚空欲坠,故名。菩陀岩顶另有一石如鱼,昂首向天,凌空欲飞,称“鲤鱼上天”。
  “美女妆镜”,又名“玉镜”、“仙人镜”,在白岩寺西1公里。在悬崖上兀立着一块高10余丈的岩石,其间有长七八尺,宽3尺多的灰白色平滑石面,远望好像一面长方形明镜镶嵌在崖壁上。
  龙洞,离石镜约百米,宽丈余,深百米,由岩底直通岩顶。洞右侧突出一块怪石,状如龙头,眼、鼻、齿、须活灵活现,好像欲跃出洞的巨龙。每当白云笼罩,团团白雾便从洞口吞人,又从洞顶飘浮而.出。
  “南蛇出洞”,在白岩寺东。悬崖上有石突出,状如蛇头,凝神望去,有蠕动之感,如南蛇出洞。
  每日有火车、汽车到闽清县城,县城有公路到白岩。
  (三十)碧岩
  古称匹岩,在罗源县城东17公里的双贵山(俗称岭头山)上。因山上洞额有“回仙岩”三字,隐约可辨,又称回仙岩;因状若雄狮怒吼,亦称狮岩。
  岩髙百余米,拔地而起,势欲撑天。岩下有天然洞室,髙20多米,广约600平方米,碧岩寺建在洞室中。寺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重修于明清。分为正厅大殿和两厢僧寮,不施片瓦而雨露不濡。
  洞内上方缝隙倒生一藤,粗过拇指,长十五、六米,藤尾分枝对称上翘,状如莲花宝座。藤叶四季常绿,九月间开满白花,俗称“千叶宝莲花”。洞左侧石罅中,斜生一树,高仅丈许,终年不沾阳光雨露,却年年开花结果,果若小梨可食,人称仙果树。洞顶清泉飘然而下,日夜不绝,微风动处,抛洒如珠,有“匹岩飞雪”之誉。
  洞左侧一穴曰“金鸡笼”。旧时传闻,“天色将晓,穴中辄闻鸡鸣”。左侧一石曰“留米岩”。神话传说,古时每日石缝中都有大米流出,足够寺僧食用。一日,和尚嫌米流得太慢,把石缝凿大,结果石缝就不流米了。和尚不死心,把“流米石”改称“留米石”,希望还有米留在石缝里。
  罗源县城有公路通达碧岩。
  二、宁德片
  宁德地区位于福建东北部,东临东海,西邻武夷山,俗称闽东。面积12905平方公里,辖宁德、福安、福鼎、霞浦、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等9个县(市),行署所在地宁德市。人口309.34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5_8万人,居全国之冠。
  晋太康三年(282年)开始设温麻县,唐代改为长溪县,元代升为福宁州。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改为福宁府,为福建八府之一。1950年设福安专区。1970年,专署由福安迁宁德,改称宁德地区。
  宁德地形属丘陵山地,沿海有狭长的小平原,海岸线长达1000多公里。鹫峰山和太姥山二条山脉分别斜贯西北部和中部,千米高峰连绵,其中最高峰为寿宁的山羊尖,海拔1649米。区内主要溪流有长溪、霍童溪、古田溪。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7至19.3摄氏度。最佳旅游季节为4至12月。
  宁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非常好,旅游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福鼎太姥山、屏南鸳鸯溪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周宁鲤鱼溪、九龙漈瀑布,宁德支提山、三都澳,古田翠屏湖等都有鲜明的特色。历代名人朱熹、陆游、戚继光、唐伯虎等都在这里留下文物和遗迹。闽东还是革命老区,保留不少红色史迹,是缅怀先烈、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104国道贯穿全区南北,乡以上全部都通了汽车。福州至来舟的铁路从古田通过,上海至福州的客轮在霞浦三沙停靠。
  全区有中低档饭店15家,床位3237张,三类旅行社3家,旅游定点生产厂家4家(其中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家),4个市县开办职高旅游班。陆续推出空海和尚入唐之路、畲族风情游、临水宫朝圣等旅游线路。1986年至1995年,接待境外旅游者3.6万人次,创汇296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771万人次,回笼人民币3_1亿元。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太姥山-霍童支提山-三都澳-南漈山-九龙漈瀑布-鲤鱼溪-鸳鸯溪-柏柱洋-廉村-富春公园-赤岸-翠屏湖-临水宫-南山-东山。
  (一)太姥山
  在福鼎市秦屿镇、市区东南45公里处。海拔1008米,景区面积300平方公里,其中游览面积100平方公里。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传说太姥山原名“才山”,尧帝时,山下才堡村有一女子种兰于山中,后得道乘龙升天。尧帝出巡登山,见到她正坐在岩石上,容颜很象自己的母亲,就封她为太母。才山因此被人称为太母山。汉东方朔奉武帝之命授天下名山时,太母山被册封为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改“母”为“姥”,才名为太姥山。五代时,闽王王审知封太姥山为东岳,与西岳武夷山并列。
  太姥山是燕山运动晚期,由地下岩浆上升侵人而形成的。这里峰峦险峻,怪石嵯峨,窿洞幽致,云雾缭绕。古人赞曰:“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主要旅游景区有国兴寺、葫芦洞、一片瓦、九鲤朝天、香山寺、白云寺、天门寺、九鲤溪等。
  国兴寺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国兴寺、唐石塔、十八罗汉岩、仙人锯板、玉湖庵、萨公岭和棋盘石等。
  国兴寺,在太姥山脚,当地人称为下院,始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宫殿瑰丽,壁嶂柱础,尽皆玄晶”,为昔时朝太姥者必憩之所。宋淳祐四年(1244年)毁,清末重修,殿宇近似民房,遗址上现还存留着具有唐代风格的7根大石柱(原有360根)和部分人物鸟兽石刻。寺左山上的唐石塔又称楞伽宝塔,七级八角实心,与国兴寺同时修建。
  附近的玉湖庵相传为朱熹草堂遗址。朱熹曾在这里的“太姥第一洞”璇玑洞中隐居,并注释《中庸》一书。
  西面的十八罗汉岩,以一堵铁青色的岩屏横亘南北,磊磊峰石,拔地擎天,好似五百罗汉跃跃登天;“仙人锯板”,则如一座巨大的石屏,从上到下,被整整齐齐地锯成3片,边上一片是粗糙的板皮,中间两片是上好的板料,板皮内还有一只硕大的“甲鱼”,从上往下爬。
  所经萨公岭路,是民国18年(1929年)海军上将萨镇冰修建的步游道。
  葫芦洞景区,在国兴寺南边,主要旅游景点有葫芦洞、将军十八洞、观山台、观海台、龙须岭、“蹲猴观海”、“金猫扑鼠”、“玉兔听潮”、迎仙台、拨云峰、“玉猴照镜”、“和尚讲经”等。
  葫芦洞全长11公里,洞中有谷地,可容数百人。宋时建有楼阁,后毁,现遗址尚残存宋瓦。将军十八洞,洞顶有3石,分别形似将军鞋、将军剑、将军帽,又因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故名。“金猫扑鼠”,为一巨石顶天而立,上有2石,大者如猫,小者如鼠,形似金猫扑鼠。夫妻峰,如一对久别重逢的情侣,正在倾诉衷肠。登上观海台,则可眺望海上风光。
  紧挨着是一片瓦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一片瓦、一线天、白马洞、兰溪、太姥墓、鸿雪洞、飞仙峰、“金龟爬壁”、“金鸡报晓”、八戒石、福成洞、落星洞等。
  一片瓦,又称半云洞,一块巨石覆盖如瓦,构成洞屋。内设庵,名岩洞庵,俗称一片瓦寺,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僧人如镜所建。
  一线天,洞长60米,窄仅容足,行者侧身,仰视天光,仅余一线。出口处,一石挡道,称“卡脖子石”,须矮下身子,小心对准位置方能通过。
  鸿雪洞,深800米,传说是太母炼丹处。洞内有丹井,洞口有“鸿雪洞”、“天琢玄岩”和“法轮常转”等石刻。洞顶有株岩茶,干粗如碗,高丈余,人称“绿雪芽”,性寒,传说功同犀角。
  一片瓦顶有一奇峰,相传太姥娘娘在此升天而去,故称“飞仙峰”,也叫升天石。上有石如龟形,作上爬状,栩栩如生,命名“金龟爬壁”。
  落星洞,又称坠星洞,长70米,宽1.6~2.2米,因洞口省巨石悬空如殒星而得名。
  一片瓦西边是九鲤朝天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九鲤朝天”、观景台、伤心岩、“三声应”、“二佛谈经”、“双象驮印”、“三折腰”、滴水洞、七星洞、连海洞、“沙弥拜月”等。
  “九鲤朝天”由一排绵亘数百米的巨岩组成,岩高100多米,活象九条鲤鱼从水中跃起、向天空窜去。
  北望为“二佛谈经”,只见二石如佛,面对东海,左边的右手捧一卷经书,右边的垂手而立,作聆听状。
  “三折腰”,人过此处,需折腰而过,如此凡三折,故称。
  西行为七星洞,这是一条奇特的石弄,宽处最多并排走两个人,石弄顶上悬挂着7块石头,欲坠不坠,人称“七星”。附近的滴水洞有五六层楼高,洞顶滴水,常年不断。
  白云寺景区,位处太姥山中心偏西,主要旅游景点有白云寺、摩霄峰、新月峰、观日台、“仙女献花”、摩尼宫、慧明塔、“石船”、合掌岩、“石鼓”、“仙人足”、“蛤蟆含钱树”、白云洞、流米岩、“弥勒坦腹”、大龙潭洞、乌龙岗、龙珠岗、龙井、“七声应”等。
  白云寺是白云禅师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创建,在太姥山14个寺院中历史最为悠久,因其位于摩霄峰南侧,故又称“摩霄庵”,建筑外形颇像居家的大院落。
  摩霄峰又名覆鼎峰,海拔917米,为太姥山主峰。峰顶平坦开阔,面积2万多平方米。摩霄宫、“石船”、金沙滩、柱天石、仰天湖、“仙女献花”等景点均在峰顶。
  东边的龙珠岗,有巨石如龙珠,下覆一泓清泉,常年不干,人称“龙液”,岗上有二石构成的门洞,如花瓶,人称“龙门洞”。岗上还有“仙翁对奕”、“金钟挂壁”、“弥勒坦腹”、“仙人椅”等景点。龙门北边的大龙潭洞,又名“龙井”,由危石拱累,下临千仞。
  南边的香山寺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香山寺、犀牛洞、陀九岭、望仙桥、“犀牛望月”、状元帽、四折瀑布、蝙蝠洞等。
  香山寺建于1981年,寺右有巨石如犀牛,牛口进去便是洞,故名犀牛洞。陀九岭,也叫“天梯岭”,为步游道,宋王头陀修造。全长600多米,有1017级石阶。望仙桥,别名“御风桥”,俗称“天桥”,桥长5.2米,宽1.27米,桥面铺青石板,下为万丈深渊,两侧为悬崖峭壁。蝙蝠洞,原为蝙蝠聚居的岩洞,现辟为庵,洞内有矿泉水。
  西面的天门寺景区,主要旅游景点有天门寺、天门岭、“韦驮把天门”、牛背岭、牛背石、水清莲花峰、韦驮洞、白猴石、罗汉洞、“观音坐莲”、“天门一条街”等。
  天门寺,始建于唐,原为驿站,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牛背岭,长3公里,因状似牛背,故名。这是太姥山最奇险的一个景点,一条石阶道有上万级,中有巨石,横卧幽谷之间,有如牛脊骨,旁临深渊。南边的韦驮洞,洞道曲折迂回,长达数十米,内有清泉,终年不断。
  山后的九鲤溪景区以水为胜。
  九鲤溪,又名赤溪,位于太姥山西麓,长25.86公里。下游流经霞浦县境内,又称杨家溪。沿溪有渡头、钱大王、下洋、坪洋、溪口瀑布、龙亭瀑布等景观。溪流两岸,青山重回,绿树葱茏,怪石林立,碧水澄澈。乘竹筏顺流而下,跌宕飘忽,惊而不险,沿途可观赏小玉女峰、“仙人望月”、“迎仙船”、“观音坐莲”等山石景观。钱大王浅滩溪流湍急,下坪洋水面竹筏齐驱,渡头村寨枫林似火,平添几分情趣。溪口瀑布,落差60米,飞流直下,声震千米之外。龙亭瀑布,落差120米,瀑布中分两束,呈“人”字形。人在筏上仰望飞瀑,若银河从天而倾;俯看倒影,如素练望空而抛。
  太姥山一带还有潋城城堡、灵峰古寺和睛川湾、大小筼筜等海滨游览区。
  潋城城堡在秦屿镇潋城村,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用于防御倭寇。城堡周长1127米,高5.6米,厚4.6米,设东、西、南三个城门,至今保存完好。东门内有宋代建的泗洲文佛石屋,城中有三官堂、猴仙宫、杨楫家庙等古迹。南宋时,著名史学家郑樵、理学家朱熹先后在此讲学。
  城中的灵峰寺,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宋时火焚后重建,明天启七年(1627年)再修。寺内现存唐宋年间石浮雕40多块,造型优美,线条有力。寺四周林木清幽,泉水甘洌。
  与太姥山隔海相望的福瑶列岛,包括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等13个岛屿。大嵛山又称嵛山岛,面积28.8公里。主要旅游景点有“天湖泛彩”、“蚁舟夕照”、“沙滩奇纹”、“南国天山”、“白莲飞瀑”、“海角晴空”等,其中天湖草场有万余亩,故称“南国天山”。
  太姥山临海而立,石奇、洞异、峰险、云雾多,被誉为“海上仙都”,必看的旅游景点有“金龟爬壁”、“金猫捕鼠”、“二佛念经”、“九鲤朝天”、白云寺、一线天、七星洞等,如有时间还可一游九鲤溪。
  福鼎县城到秦屿镇每日都有班车,也可从霞浦直接到秦屿,然后乘出租三轮摩托、面包车或徒步上山。
  (二)霍童支提山
  在宁德市西北的霍童、洪口、虎〓三个乡镇境内,距市区40多公里。景区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霍童溪水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主峰华顶峰海拔1139米。
  1991年,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游览区可分为霍童洞天、支提胜场、瀛洲击和那罗延窟等。
  霍童,原名霍山。汉《列仙传》载,周时有一位名叫霍桐的仙人居此,故名霍桐山。宋《太平寰宇记》云:“列仙霍童游处,天宝六年(747)敕改为霍童山,亦曰游仙山”。唐玄宗所题“霍童洞天”石碣虽已断折,仍存于霍童镇老人会。主要旅游景点有大、小童峰,霍林洞,摘星台等。
  早在三国时期,霍童山就很有名气。梁大通二年(528年),建有规模宏伟的鹤林宫。据史书记载,自周至唐有韩众、茅盈、左慈、葛玄、郑思远、王玄甫、褚伯玉、陶弘景等20多位著名的道家修练于此,使该山名闻全国,故有“未登霍童空对仙”之说。唐著名学者、道士司马承祯曾到此山炼丹,著《天地宫府图》云:“三十六洞天中之第一霍桐,又名霍林洞天”。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将霍童山列为全国三十六小洞天之首。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七的《洞天福地》,也将霍童山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一洞天”。明代,泉州人何乔远撰的《闽书》云:“宁德洞天最方舆,视武夷无所让”。清人所著《闽都别记》也说:“闽境之山,西则武夷,东则霍童”。在双髻峰脚下的福建历史名刹支提寺,原名华严寺,又称华藏寺,为宋开宝四年(971年)吴越王钱弘俶所建。支提,梵语意为“聚集福德”。佛教经典《华严经》载:“东南方有山名曰支提,有天冠菩萨与其眷属一千人常住说法”。古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语。历代帝王曾4次敕赐寺名,5次钦差太监赐物修寺。历代僧侣云游也多至此寺,全盛时期住僧达千余人。支提山因此曾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佛教名山”。现寺是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赐名华藏寺,山门有御赐匾额“天下第一山”。民国23年(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这里诞生。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的珍贵文物有:永乐年间,明成祖的仁孝皇后所赐铁铸天冠菩萨坐像947尊(原为1000尊),每尊高约0.3米,重约10公斤,其形态或合掌,或结三昧印,或结跏趺坐,呈听法或说法状;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御赐的铜铸鎏金大毗卢遮那佛像一尊,高2.5米,重约500多公斤,莲座有千叶莲花,每一莲瓣有一尊小佛像,表示佛的应身;万历年间,明神宗御赐的五爪金龙紫衣袈裟;万历年间,御赐的明正统五年(1431年)内府刊本《北藏经》6780卷。
  支提寺所处的支提山,绵亘25公里,海拔800多米。《宁德支提寺图志》载:“远近罗列凡九十九峰,绵亘幽深,人迹莫到。杖履所及者四十有八峰”。主要有大童、华顶、狮子和双髻等4大山峰。另外,还有十五岩、九岭、六洞、五石、四台、四湖、四潭、四泉、四池等。峰岩奇特,洞壑玲珑。石棋盘、五龙潭、钓月桥、号猿岩、忘归石、晒衣岩、袈裟岩、雨花岩、天冠说法台等景观,或以形似,或以传奇而驰名。
  瀛洲击水游览区,在洪口乡莒洲村,莒洲历史称古瀛洲。这里山高林密,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并以民风古朴著称。莹莹碧水之中,倒映着数十座类似湘西吊脚楼的木屋,依峭壁而建,层层而上,远望好似鱼鳞千叠。古老的石街,据记载有600多年历史。
  划舟顺流而下,沿溪40里,时而波平如镜,时而激浪飞溅,惊而不险,险而不危。若逆水行舟,纤夫号子,阵阵回荡,悦耳动听。被称为天下一绝的“独木冲浪”,构成独特壮观的精彩画面。只见数十个乡民,或老或少,各以独木为“舟”,手持细竹篙轻点左右,时而在浪花中穿行,时而在浪尖上飞奔,一根窄窄的圆木或毛竹仿佛被施了魔法,牢牢地贴在弄潮儿的脚下,令人叹为观止。还可以看见小小顽童表演悬崖跳水的绝技,他们毫无惧色地站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一个接一个地往深潭里跳,让人触目惊心。
  沿溪有“勒马回朝”、“金钟覆地”、“半卷珠帘”、“新娘下轿”、“龙珠浮动”、“鱼溪圣井”、“双虹饮洞”、“黄蜂出洞”以及“十八学士”、“石笋凌霄”、“金鸡报晓”、“梦笔生花”、“蟠桃献寿”、“八仙歇岩”等胜景。
  那罗延窟游览区主要由那罗寺、辟支岩和百丈岩等组成。
  那罗寺含在支提山狮子峰的石窟内,宋开宝六年(973年)始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据(三山志〉记载:“石窟高可百寻,深广五十丈,上方若凿,下平如镜,群峰插汉,北涧奔流,别一乾坤,非复人世。”巨大的石窟,活象吼叫着的雄狮张着大口,两层木构、上无片瓦的那罗寺嵌在其中,小巧玲珑,独具特色。
  辟支岩,由“罗汉撞钟”、“观音织布”、“孤猿听月”、“锦鲤朝天”、“五鸟攀枝”、“九龙盘”、灵源洞、“珍珠帘”、袈裟岩等景点组成,其中以“珍珠帘”最为壮观。只见辟支岩岩顶上,有一脉山泉从崖口喷泻而下,在高空变幻为无数珍珠编串而成的一幅水帘,晶莹剔透,随风摇曳,千姿百态。
  霍童支提山奇峰拔地,溪流纵横,雄伟奇秀,素有“仙巢佛窟”之称,必看的旅游景观有支提寺和瀛洲击水。
  宁德市到支提山有公路通达。
  (三)三都澳
  又名三沙湾,在宁德市东南部,距城30公里,为闽东沿海的“出入门户,五邑咽喉”,海域面积714平方公里。由城澳半岛、官井洋、复鼎洋及三都、青山、斗帽、白匏、鸡公山等19个岛屿组成。水深波平,腹大口小,能停泊数十万吨巨轮。10公尺以上等深水域173平方公里,可开发深水岸线72公里,.均居世界首位。孙中山《建国方略》称之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
  早在唐朝以前,三都澳就已开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此设有宁德税务总口,下辖9个口岸。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正式开放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同年5.月8日,成立福海关。随后有美、英、法、俄、日及荷兰、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13个国家的20家公司在三都设立子公司和商行。
  三都澳内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奇礁怪石,如“金龟驮珠”、“鲲鹏展翅”、“烈马回首”、“非洲大象”、“鸡笼屿”、“古猿人”、“笔架山”等。
  斗帽岛有一巨石,状如“螺壳”,高约2丈,外壳圆滑,壳内是空心的,可同时钻进五六个人,透过螺壳小孔,能观赏到官井洋的景致。青山岛虾荡尾东侧,有一石壁临海兀立,岩石石纹隐隐显出关云长骑马持刀的雄姿,阴霾雨雾时,由于水气折射,形象更加清晰,俗称“仙人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陈毅、罗瑞卿等先后到三都澳视察观光。
  福州、宁德每日都有班车到三都澳。
  (四)南漈山
  在宁德县城关。有“天船泊涧”、“文笔书天”、“白龙吸雾”、“金蟾戏水”、“石门双峡”、“南漈飞淙”及“石下听泉”、“仙人面壁”、醉仙洞、玉龙潭、刘海台、桃源等数十处旅游景点。
  山腰玉龙潭的飞流,沿着百丈绝壁,奔泻而下,滚雪飞花,山鸣谷应,人称“南漈飞淙”。其左侧崖端,远望象高台,号为刘海台。台下谷底泉中,有3块巨岩,形似蟾蜍,昂首望瀑,白练似的飞流直冲蛙腹,为“刘海钓蟾”。台上磐石巨岩交错盘结,构成卍字形的幽洞,称“太极洞”。洞右高崖名临风岗,岗上有卧云阁,登之可尽情俯瞰三都澳风光。
  循流穿石即至“桃源”。周围一片桃林,中立寿星塑像,像前一块桃形巨岩,上镌“蟠桃”二字。石后另一座巨岩危置在一块小石之上,欲坠不坠,与“蟠桃”相倚而成洞穴。洞宽数丈,洞额题刻“听泉”二字。潺潺泉水,穿流其中,景称“石下听泉”。洞中一石,击之镗镗橐橐,声似木鱼。
  泉水下流成潭,围浸着船形巨石。岩的后部隆起成洞,状若船舱,称醉仙洞。洞顶一株桐树,枝叶撑张,宛如樯帆,号“天船泊涧”。潭岸上立有爱国诗人陆游的塑像。陆游于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为宁德县主簿,常到南漈山游览。
  塑像右边有一条石砌磴道,宽2米多,长约5公里,盘旋直上白鹤峰。这是福宁经罗源达省城的一条古官道的咽喉,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岭径上下,旧有“接官”、“御风”、“跨鹤”、“骖鸾”等5亭,如今只有遗迹残存。另有“海鹤雄视”、“鹤翥鸾翔”、“沧海一粟”、“海阔天空”、“天清海晏”等摩崖题刻,浑劲凝重。
  自山麓沿石磴道向南峰顶,有3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刹。山下为南漈堂,因位处飞泉之前,又称飞泉梵寺。前后两殿,随势高低,远观如重楼相承。传闻朱熹曾寄迹于此。山腰为龙湫寺,本名龙湫书院,原是宋时邑人黄怀川所筑的读书处。寺四周松竹荫护,丝萝垂翳,鸟唱泉吟,烟岚潭影。峰巅为南峰庵,晴时如天宫仙阙,雾罩若海市蜃楼。
  从宁德城关步行10分钟可达。
  (五)九龙漈瀑布
  在周宁县城东南13公里处。相传古时有九条蚊龙聚游于此,故称“九龙漈”。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在长约1000米的流程中,大小不等的13级瀑布曲折跌宕,形态各异,瀑瀑相连,总落差达300米。
  第二级瀑布最为状观,瀑高46.7米,宽76米,丰水期可达80多米。瀑流经陡峭的崖巅腾冲跌落,直泻深潭,腾起10多米高的怒涛,声如轰雷,震撼山谷,激化为一二百米远的迷蒙烟雾,弥漫山谷。若逢斜阳映照,幻成彩虹横空,斑斓耀眼。巨瀑右上方还有一个直径14米的潭穴镶嵌瀑间,人称“龙眼”。
  第三级瀑布称龙井瀑。瀑水由宽处急剧地变为窄束,拧汇成一股银柱。由山巅直坠谷底,显示“龙投深井”的惊险威势。接着“蚊龙”又从井底腾身而起,一头撞向前去,顷刻间被崖尖撕成两半,分别俯插而下,形成两根亮闪闪的“龙”牙,人称“龙牙瀑”。
  第七级瀑至第十级瀑,瀑瀑紧接,即为四叠瀑。四级瀑布落差达60多米,瀑间怪石嶙峋,状若“龙脊”、“龙角”、“龙甲”、“龙爪”、“龙珠”,形象逼真。
  第十三级瀑以下形成一个长达百余米的平静溪潭可泛舟观赏四周山景,如鸽子峰、卧龙峰、骆驼峰、金牛峰等。
  各级瀑布间修建石砌游道1500米,2个观瀑台及4个凉亭,道旁设置扶手栏杆,以便游客观赏。
  周宁县城有公路通九龙漈。
  (六)鲤鱼溪
  在周宁县城西5公里的浦源村,又名浦源溪。
  溪流穿村而过,长约500米,宽不到7米,深不过1米。溪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小桥,桥边有石阶叠砌的埠头,溪旁是石砌街道,街边是以木构为主的双层平房。村头有专门出售烤饼、爆米花棒作为鱼饲料的小铺。
  溪中漫游着七八千尾五颜六色的鲤鱼,大者有10多公斤,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温顺如驯,活泼可爱。每当村姑在溪边洗涤食物器具,鲤鱼便成群结队围拢过来,竟相拖曳洗涤物而毫无惧意。常有游人以线系饼,垂入溪中,悬浮晃动,逗而嬉之,则饼动鱼随,彩鳞闪现,吞咽之声,唼喋可闻。早在宋代末年,从河南荥阳来浦源落户的郑氏祖先就在溪中放养鲤鱼,以去污垢,清溪水。明朝初年,村中立下规矩,禁止垂钓捕捞,违者严加惩处,从此村民概不捕食溪中鲤鱼,他乡之客也不敢觊觎。若有鱼死,村民则将其安葬于连理树下的鱼冢之中,淳朴的爱鱼村风世代相传,终于形成具有神奇色彩的鲤鱼保护区。如遇山洪暴发,溪中鲤鱼总是藏身石洞或紧咬溪边蒲草,不肯随波逐流而去。
  鲤鱼溪旁,创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郑氏宗祠形同古船靠岸,别具一格。祠中有千年古椿一株,树高10丈,干粗6围,树腹屮空,却枝叶茂盛,人以为神,美其名曰“灵樯”。
  在鲤鱼溪下游一个与溪相通的池沼,已辟为鲤鱼乐园。园中的鲤鱼仙姑塑象神态素雅,亭亭玉立。池塘中蓄养着许多鲤鱼,还有假山、喷泉、观鱼亭、九曲桥、伴月桥、荷叶汀步和螺旋形的游廊等设施,为古老的鲤鱼溪增添新的光彩。
  周宁县城有公路到鲤鱼溪。
  (七)鸳鸯溪
  即白岩溪,在屏南县城东北部约30公里的双溪镇宜洋村附近。1991年,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鸳鸯溪流长18公里,由南向北跌落,连接白水洋、宜洋、太堡楼、刘公岩、鸳鸯湖等5个景区,总面积78.8平方公里,急流处气势磅礴,潭深处波平如镜。两岸山深林密,幽雅清静。早在100多.年前就发现有鸳鸯,每年秋季有上千只鸳鸯从北方飞来越冬。此外,在溪畔还生活着300多只猕猴。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这里建立面积达15500多亩的中国第一个鸳鸯称猴自然保护区。
  主要旅游点有百丈漈水濂洞、仙宴谷、白水洋、“如来驾雾”、“双狮依偎”、“双龙抱珠”、“娘娘浴迹”、“美满窝”、“癞蛤蟆斜眼看鸳鸯”和三瀑(飘虹瀑、仓潭雄瀑、青蝶瀑)、四潭(长潭、九曲潭、印潭、瓮潭)、六岩(大白岩、六角岩、观音岩、弥勒岩、巨佛首岩、群蛇岩)、三滩(刀鞘滩、仙嬉滩、仓潭滩)、六猴王(猴王头、山压猴王、猴王洗浴、双猴争王、猴王照影)等,还有被誉为活化石的上楼72株连片水松林和南方少见的仙山万亩牧场。
  百丈漈水濂洞在鸳鸯溪中段,瀑流落差150多米,瀑面宽20多米,凌空射出近20米,清代宜洋武举张朝升称之为“漈水成烟”。它的特点是落差大,瀑面宽,水量足,不枯竭,可进洞仰看瀑帘。
  仙宴谷,又名鼎潭谷,是景点最为集中之处。峡谷中岩床平滑,巨石林立,峭壁相夹,月门洞开,险洞高悬。谷中有四潭如巨鼎相连,一道高瀑猛冲深潭,使潭中碧水如沸锅一般,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如来驾雾,在溪流中段的大白岩顶上远眺河谷,有一巨石似如来佛象,合掌抵颏高卧于山梁间;旁有观音岩,如观音足踏莲座,皆形神逼肖,若遇上云雾天气,恰似如来观音驱云而来。
  飘虹瀑,瀑高百米,分为三折,第二折略有斜面,风吹瀑布,在斜面游离,犹如彩虹飘飞。
  白水洋,又名仙耙溪,在鸳鸯溪上游,由古代火山沉积岩组成。人站在平坦的巨石拼成的水上广场上,水恰淹没脚背,波光潋艳,一片白炽,故称白水洋。最大的一块石头达3万平方米。最有特色的是8里水上长街、8万平方米水上广场和百米天然冲浪滑道。中下两个广场之间,有数条百米长的水上天然滑道,光滑如磨,赤身自上往下滑,不伤肌肤。其下的燕潭,是天然游泳池,旁边的沙滩和松竹滩,可容数百人日光浴。每年夏季,当地群众在这里举行水上田径运动会和水上趣味活动。
  鸳鸯溪以野生动物鸳鸯、猕猴和稀有植物为特色,融溪、瀑、峰、岩、洞、潭、雾等山水景观为一体,必到的旅游景点为白水洋、水濂洞和仙宴谷。
  (八)柏柱洋
  在距福安市区31公里的溪柄镇东南部,相传境内有一白色石柱,故名。主要旅游景点有狮峰、郑氏宗祠、红领巾水库等。
  狮峰,又称西峰,现称虎头山。在柏柱洋西南部,海拔298米,有狮子峰、卧牛石、双髻峰、石梯峰、九曲岭、合掌岭、“童子拜观音”、“飞蛇惊蛙”、“天鹅孵蛋”、仙人岩、老虎岩等景观。
  山麓的狮峰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明清吋三度修缮。寺依山而起,坐西向东,以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观音阁为中轴线,两侧为藏经阁和斋堂。大雄宝殿高23米,面阔3间,进深3间,殿中立方形石柱24根,梁柱绘有花鸟、飞龙、佛像等彩色图案。寺后有棵檀香树,高14米,形如鹿角,下有井,水清冽甘美,人称“鹿跑泉”。
  郑氏宗祠,在柏柱洋中部的洋头村,为被誉为“福安三贤人”之一的宋会稽尉郑虎臣的家祠。祠堂正门楼上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堂内有文天祥等人的题联。
  红领巾水库,在柏柱洋北侧东山村。1958年9月,全省少先队员捐资10万元建成,故名;又名柏柱洋水库。水库坝长98米,高25米,蓄水面积3.2平方公里,可开展各项水上运动。
  柏柱洋还是闽东苏区的中心。民国23年(1934年),在斗面村先后成立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共青团闽东特委和闽东妇女联合会,旧址犹存。狮峰寺则是闽东红军总队和福霞农会的旧址,东山金竹坪有红军医院旧址,细日村有红军被服厂旧址。
  (九)廉村
  原名石矶津,在福安市区西南15公里处。
  梁天监年间(502~518年),光禄大夫薛贺由江南迁福建,辗转定居于石矾津。其第六代孙薛令之在唐神龙二年(706年)成为福建省第一位进士,先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令之题诗感叹,触犯唐玄宗,托病辞官回乡。唐玄宗闻其家贫,叫长溪县每年拨给赋谷,令之酌量领取,从不多占。唐肃宗即位后,感念东宫旧宦,欲召其人朝,是时他已去世。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
  后唐(923~934年)时,有陈姓迁入廉村。从宋大观三年至宝祐六年(1109~1258年)的150年间,廉村薛、陈两姓共出17位进士,特别是陈雄,一门五进士,三代人俱登高第。
  村内保留着千米长的宋代古官道和1400米的明代古城墙,还有许多古建筑、古雕刻等,依稀可见宋代官街的繁华。古城墙环村而筑,厚3.6米,现有髙度4.4米。原有8个门,现存6个。在沿溪的一段城墙中,2座完好的用条石构筑的拱顶墙门巍然屹立。官道由3条纵向平行铺排的光洁条石组成,中间镶嵌着精心拼花的细小鹅卵石。祠堂前的场院则用鹅卵石拼嵌成几个或十几个直径达1米的圆形图案。各进士的府第今已不存,薛令之故居遗迹前尚遗两尊小石狮。村内许多建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大厅内,仍完好摆设着当年流传下来的大型木刻屏风,造型古朴,雕镂精致。
  廉村紧靠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十)富春公园
  在福安市区东北侧,富春溪东畔。民国29年(1940年),辟为中正公园,后废,1982年重建。因为是依据富春溪两岸的自然景观,顺势而建的森林公园,故名。
  公园面积300余亩,幽静清雅,古木参天,有松、樟、枫、桦、柏、红豆和凤尾竹等20多种树木,其间杂以四季花卉,香溢满园。3栋大门楼均仿明代格调,铺金黄色琉璃瓦,配以桔红色宫墙。
  进门可见竹丛中竖立着一座约4平方米的汉白玉词碑,碑体如同一枚邮票小型张,中嵌一块方形的墨色大理石,光洁的石面上雕刻“传邮万里,国脉所系”8个镏金大字,左下端落款“周恩来”。福安人林卓午于民国29年(1940年)参加会商“抗战后方通邮协议”。5月9日,周恩来题词赠之。1981年,其子女将周恩来墨宝捐献给国家。当年5月9日邮电部特为此发行纪念邮票1枚。1990年,当地政府在富春公园立碑纪念。
  园中道路都以鹅卵石铺垫,道旁设石桌石凳,有龙凤假山、荷花鱼池、曲桥、花圃、龟鹤雕、熊猫戏竹雕、迎春亭、龟湖轩、放龟台、古炮台等人文景观。
  盛夏,园内气温低于外界4至6度,是个避暑的好去处。
  以富春公园为中心,周围还有阳春、满春、岩春三个公园,统称“四春公园”。
  (十一)赤岸
  位于霞浦县城东5公里,因海岸系红色山石而得名。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和尚随第17次(第6次遣唐使团未成行)遣唐使船来华,遇风浪飘流至赤岸海口登陆,受到当地军民的救援。后经福州北上长安求法,得密宗嫡传。空海回国后,创立日本真言宗(东密),现在日本的真言宗信徒有1540多万人。1984年,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长安之路”访华团专程到赤岸朝拜,并植树留念。随后每年都有日本真言宗信徒来此遥祭空海大师,其中最大的一个朝拜团有197人。
  1994年,日本奈良的真言宗信徒齐藤德男捐资2000多万日元,在赤岸村修建空海大师纪念堂。村内还建有祭海亭、望海亭和赤岸史迹纪念馆等。馆前竖立着来自日本的空海大师石雕像,内设接待室、文物室、史迹室,陈列着唐代碑刻等文物,还有日本真言宗信徒送来的木制遣唐使船模型和图书、锦旗等物品。
  赤岸村内还有古城堡遗址,多宝佛塔、湜然井栏、石兽、石翁仲等古迹。离村1公里有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的古桥1座,桥身17孔,长62米,宽3米。桥头古榕垂荫亩余。
  霞浦县城有公路通赤岸。
  (十二)翠屏湖
  即古田水库,在古田县城南5公里处。面积37.1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6亿多立方米。1958年,为建造古田溪水力发电站,形成这个人工湖。因其在翠屏山下,故名。湖中分布着湖心岛、白鹭岛等24个岛屿,山明水秀,花木茂盛。白鹭岛上白鹭、灰鹭翔集,湖心岛旁游艇、摩托艇齐备。.驻足静观,“水库风光胜太湖,碧波浩淼涤烦纤”;泛舟动看,“山里行舟自古无”,“岛中风景明如画”。1961~1965年,朱德、谢觉哉、徐特立、陈毅等先后来此,赋诗志盛。
  湖畔还有名胜番王寨、天王寺、极乐寺等。极乐寺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几经兴废,今寺是民国29年(1940年)重建的,有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等建筑。山门匾额“极乐寺”三字为林森题刻。两旁是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园瑛法师的题联:“得到此中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寺内藏有唐代印度玉佛和三圣铜象等文物。
  有汽车、火车、闽江客轮到古田。
  (十三)临水宫
  在古田县大桥镇中村村北,距翠屏湖6公里。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历史上曾称顺懿庙、龙源庙、龙川庙,奉祀“顺天圣母”陈靖姑,为海内外顺懿(临水宫)祖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靖姑(767~792年)又称“临水夫人”,福州下渡人,18岁时嫁与古田明经贡士刘杞为妻。传说曾赴闾山学法,能降妖伏魔,好扶危济难。24岁因祈雨抗旱、为民除害而献身。五代,闽王赐予三十六婆官,树碑纪念;南宋理宗皇帝追赐为“慈靖夫人”,赐额“顺懿;清乾隆皇帝封赐其为“太后”。传说她在保护妇幼上行了许多善事,因而被尊为“救产护胎佑民女神”。其信徒遍布福建、浙江、江苏及台湾、东南亚等地,在台湾就有大小“临水宫”、“夫人宫”130多个。
  临水宫依山而建,红墙绿瓦,参差错落,是一座风格别致的仿唐代宫殿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前、后、左、右四个分殿。前殿临南墙设两重仪门,越数级台阶达大院。院内有古戏台、钟鼓楼、拜亭和正厅,以精雕细刻的廊柱斗拱、雕梁画栋形成大小藻井。正厅中间供奉着相传以陈靖姑真身塑造的神像。古戏台檐前木雕精致,独具风格,被《中国戏剧志》录载。
  左殿是太保殿,右殿塑有三十六婆官像,后殿由陈母葛太夫人殿、梳妆楼、三清宫组成。
  临水宫周围还散布着与陈靖姑身世相关的百花桥、梳妆桥、顺天府宫、夫人潭等10多处遗迹。
  近年来,许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到此考察旅游。
  (十四)南山
  在寿宁县城南15公里的阳乡境内。最高海拔1254米,为洞宫山脉东坡高峰之一,素有“南天一柱”之称。
  这里怪石嶙峋,洞穴迷离,群峰竞翠,碧水潋艳,分为金鸡山、南山顶、赤陵山、紫云山和龟湖等5个旅游景区。
  金鸡山景区,主要由山中怪石重叠而形成“百年合好”、“石锁悬空”、“天厨双升”、“仙人观天”等旅游景点。
  南山顶景区,山顶有龙岩寺,又名灵岩寺,明洪熙元年(1425年)僧晋显建。寺前有荷花池,池畔立有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塑象。寺后有一石,状如鲤鱼朝天。民谚曰:“池在寺之前,鱼跃山之巅;池小鱼不容,翘首望青天”。寺旁有摩崖题刻多处。
  赤陵山景区,以怪石遍布,洞穴连环而称奇。革命战争时期,闽东红军游击队以此为据点,开展革命斗争。山上有红军洞、太上老君岩和一片瓦等景点。
  紫云山景区,以满山紫石如云而得名。山中有一紫云庵,庵附近有五味岩,岩水有咸酸苦辣涩五味。
  龟湖景区,是个人工湖,常有白鹇、鹭鸶、鸳鸯、大雁、野鸭等到此过冬。
  (十五)东山
  在柘荣县城东2.5公里处,古称灵霍山,又名玉笏山;因其山形似狮子,又名东狮山。最高海拔1479米,为太姥山脉最高峰,方圆25平方公里。
  山上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旧有“旗峰插汉”、“灵崖叠翠”、“笠峰拱北”、“灵岩百丈”、“罗尹盘谷”、“青龙起伏”、“碧水映月”、“仙洞双泉”、“仙人锯板”、“仙人棋盘”等景。
  山间旅游景点人称一谷、一线天、二龙井、三泉、五岭、十壑、二十九洞、三十六峰、三十一岩、七十二石,较出名的为蟠桃岩、鬼洞岩、鸳鸯岩、佛仰岩、仙掌岩、沙帽岩、岩厝、岩庵、水帘洞、蝙蝠洞等。
  百丈岩险峻危峙,仙掌岩清泉涓涓。红军洞是民国23年(1934年)苏维埃霞鼎泰县委书记吴成带领红军开展工作的据点。其洞顶横一大石块,称猴戏岩,常有猴子在此戏玩。
  环麓还有明代摩崖诗刻和普光寺、龙兴庵、东峰寺、育贤祠、觉性寺等寺庙。
  第三节 闽西北区
  包括南平、三明、龙岩三个旅游片。主要景点有南平的武夷山、茫荡山、建瓯归宗岩、邵武李纲祠,三明的泰宁金湖、将乐玉华洞、永安桃源洞和鱗隐石林,龙岩的连城冠豸山、永定土楼、上杭古田会议会址等。主要特点是青山翠谷,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历史文物和革命史迹众多。因交通等方面原因,除武夷山和永定土楼外,其他地方境外游客到者较少。
  一、南平片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北与江西省接壤,东南与宁德地区交界,西南与三明市毗连。辖延平区和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等9个县(市),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地(市),人口293.99万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9℃,一年四季适于旅游。
  闽北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内陆腹地,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人栖息,周朝为七闽地,战国时为越王无诸属地。东汉时,福建设5县,闽北占建安(今建瓯)、延平(今南平)、建平(今建阳)、汉兴(今浦城)4县。隋置建安郡,唐置建州,宋时分设为南剑州和建州。明清时,福建设8府,闽北占延平、建宁(今建瓯)、邵武3府。民国时设南平、建阳2个行政督察区。1949年后,改称专员公署,1956年,合并为南平专区;1970年,改称建阳地区,行政公署迁往建阳县;1988年,又改称南平地区,行署迁回南平市;1995年元月,撤销南平地区,设地级市。
  闽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武夷山自唐以后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既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国家旅游度假区,还是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闽北在历史上素有“道南理窟”之称,名流辈出,出名的有朱熹、李纲、真德秀等。经过几年建设,逐渐形成以武夷山为中心,包括南平的茫荡山、九峰山,建瓯的归宗岩、万木林,邵武的熙春园、李纲祠及松溪的湛卢山,政和的洞宫山,浦城的浮盖山,光泽的乌君山等景区的地区旅游网络。
  全市10个县(市、区)有6个设旅游局,武夷山和茫荡山、归宗岩设景区管理部门。全市有旅游企业18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1万多人;旅游宾馆150多家,床位1万多张,其中涉外宾馆床位3000多张;各类旅行社19家,各语种翻译导游人员250多人;旅游汽车公司4家,进口汽车100多辆;竹筏公司1家,竹筏240多张;涉外定点餐馆、商店13家;旅游娱乐场所200多家。公路通车里程达8000多公里。鹰(潭)厦(门)铁路和莱(舟)福(州)铁路在境内交会。1988年,开通福州至南平的“武夷号”旅游专列;1995年,开通福州至邵武的“金湖号”旅游专列;南平经武夷山至江西横峰的福建第二条出省铁路通道正在施工。扩建后的武夷山机场可全载起降波音737等中型飞机,开辟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厦门、汕头、深圳、广州、香港等9条航线。华东最大的水口电站建成后,500吨位的客轮可从南平直达福州马尾口岸。
  “八五”期间,接待境外旅游者184418人次,比“七五”期间增长112.73%,年递增17%;旅游创汇13162万元人民币兑换券,比“七五”斯间增长535.07%,年递增44.6%。接待国内旅游者757万人次,比“七五”期间增长48.21%,年递增8.7%;旅游收入70268万元,比“七五”期间增长143.27%,年递增19.4%。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武夷山风景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城村汉城遗址-余庆桥-茫荡山-九峰山-归宗岩-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建窑遗址-宋慈墓-朱熹墓-熙春山-李纲祠堂-宝严寺-乌君山-湛卢山-洞宫山-浮盖山。
  (一)武夷山风景区
  在武夷山市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面积70平方公里。相传彭祖茹芝饮瀑,隐于此山,有子二人,曰“武”,曰“夷”,故以之为名;另一说为当地聚居着闽越族的一个支族,其首领叫武夷君,故作为古越人栖息之地而得名。1982年,被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溪东旅游服务区基础上,建立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武夷山地质为红色岩层陆相盆地堆积物,属丹霞地貌。九曲溪盘折山中,三十六峰夹岸林立,峰岩显而不裸,溪流惊而无险,水绕山转,石木相间,各具风姿。山地海拔一般在400米左右,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17.7米,为低山风景区。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9℃,7月平均气温27℃左右,1月平均气温8℃,一年四季皆可旅游。
  秦汉以来,武夷山为儒者、僧人、羽士流连之地。汉武帝曾遣使者在武夷设祀台,用乾鱼祀武夷君。唐天宝六年(747年),封武夷山为“天下名山”。唐末五代,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里,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即“第十六洞升真元化之天”。山中文物古迹甚多,主要有架壑船棺、武夷宫(冲佑观)、武夷精舍遗址、遇林亭瓷窑遗址、元代皇家御茶园遗址等,.还有宋以来的摩崖石刻400多处,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全。199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3.6万人次。
  武夷山风景区主要由九曲溪、天游峰、桃源洞、天心、武夷宫、水濂洞和虎啸岩等旅游景区组成。
  九曲溪景区面积约8.5平方公里。九曲溪发源于桐木关的西北角、三港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自西向东流至武夷宫注入崇阳溪,全长60公里。由于九曲溪弯弯曲曲,深切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绕青峰之势,乘坐竹筏沿溪流观山景成为武夷山游览的一大特色,水上游程7.5公里,时间约2个小时。古人游九曲往往从一曲开始逆流而上。崇桐公路开辟后,游人则从九曲到一曲顺流而下。
  武夷宫前,晴川一带为一曲,主要旅游景点有大王峰、幔亭峰、三姑石、铁板幛、水光石等。大王峰拔地而起,雄踞溪北,因“端庄雄特,具王者威仪”而得名,有“仙壑王”之称。大王峰左为丹壁环峙的幔亭峰,右为苍崖层叠的铁板嶂,隔水相对的是昂首天外的狮子峰。幔亭峰相传为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幔亭招宴之所。南宋诗人辛弃疾有诗道:“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铁板嶂,以“石崖峭削,色如铁板”得名,嶂前的水光石又名晴川石,石上多题刻;其中有明代戚继光应招北伐,游览九曲时的题词。水光石西边还有仙猿石、儒巾石等。溪南的最高峰狮子峰,竹树繁茂,郁郁葱葱,周围有大小观音岩、兜鍪峰以及石瓶岩、竹盘岩、七贤峰、鹞子岩、赤霞岩、毛竹洞等景致。
  从玉女峰脚下的浴香潭逆水而上为二曲,主要景点有玉女峰、仙馆岩和溪北的仙榜岩等。玉女峰突兀挺拔数十丈,亭亭玉立于二曲溪南,如玉女临妆,是武夷秀丽山水的象征。玉女峰右边一岩耸立,岩上圆石如镜,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建州剌史华容谢上箴所书“镜台”二字,高5米,宽11米,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仙馆岩和仙榜岩隔水相峙,峭崖夹逼,苍松挺立,翠竹悬垂。仙馆岩上有个崖洞,洞中石头有如几榻,人们便传为“仙家翰墨之馆”。仙榜岩的得名则是因其平旷的崖壁上布满了龟裂的痕迹,人称“虫文鸟篆”——仙家的榜文。岩下几块小石浮于水面,有形似道冠的“道冠石”,上有三个小孔的“三杯石”,水石冲激、声如音乐的“水乐石”。
  雷磕滩附近,溪水折而向南,形成一道弯环,就是三曲,主要景点有小藏峰、会仙岩、升日峰和仙游岩等。小藏峰又名仙船岩、船场岩,在千寻绝壁上,几块虹桥板纵横交错地凌空悬架于石隙间,搁在板上的船棺半悬空中。船棺又称架壑船、仙槎、仙舟,是当地古代一种外形像船的葬具,在小藏峰、大藏峰、大王峰、玉女峰、仙钓台、观音岩等处均有遗存;虹桥板简称虹桥,是用来支架船棺或架设栈道的木板。这些3000多年前闽人留下的船棺葬制遗物,为研究福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珍贵实证,因此与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刘子羽神道碑一起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仙钓台到小九曲一带为四曲,主要景点有大藏峰、金鸡洞、仙钓台、题诗岩、试剑石、御茶园故址等。溪东的大藏峰庞然崛起,危立水际。半壁有两个洞穴,上为鸡窠岩,下为金鸡洞。金鸡洞外小内大,洞口有虹板,还可看见船棺露出洞外。溪南的御茶园创设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盛极一时。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荒废,现有通仙井、喊山台等古迹及茶叶品种园、茶艺馆等。小九曲在题诗岩西边,一弯碧水中错置着一堆小石,石上有峭壁、穹崖、裂罅、洞穴,还有几竿翠竹。水流石间,左盘右旋,也有天然曲折之妙。
  过小九曲到云窝的平林渡口为五曲,主要景点有隐屏峰、接笋峰、武夷精舍等。这里境界空阔,北岸是一片林木葱笼的洲地,令人心胸豁然。接笋峰半腰石壁上刻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8年)豫章郡王熊明遇撰写的《武夷山溪记》,共1800字,是武夷山景区字数最多的摩崖石刻。
  从响声岩、目鱼石到老鸦滩一段为六曲,主要景点有天游峰、晒布岩等。朱熹在响声岩上遗下的“逝者如斯”手迹,是景区内所能辨认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
  过老鸦滩西行,至百花庄附近的獭控滩是七曲,主要景点有三仰峰、天壶峰、城高岩等。天壶峰孤峰兀立,半腰有一个轩爽旷朗的岩洞,峰下有天壶道院旧址。溪南的城高岩拔水而起,四面陡壁,前后临溪,如石城巍峨。岩下有一口深潭,名“放生潭”。
  以芙蓉滩东西为界,便是八曲,主要景点有双乳峰、“上下水龟”、象鼻岩、骆驼峰、人面石等。峰北的双乳峰又名鼓子峰、并莲峰,两峰大小相似,形状如一。峰左的紫芝峰顶一石上大下小,形类灵芝,为灵芝石;灵芝石下一石独起,修长玉立,人称观音石。峰右的环珮岩上一石弓腰缩颈,伏地欲出,如伺机捕鼠的小猫,为“猫儿石”;岩腰一石额阔顶平,浑如人面,称“人面石”。“上下水龟”是两块重叠的岩石,如形态逼真的一对水龟,一块伏在水中,只露一个小脑袋和圆圆的背;另一块略小一点的,则爬在它的背上,伸出长脖,望着水下。
  从幛岩附近的浅滩到齐云峰的星村镇为九曲,主要景点有双狮戏球石、孔雀开屏石等。
  天游峰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天游峰、云窝、茶洞、雪花泉、仙浴潭、接笋峰、隐屏峰、天游观、妙高台、一览亭、晒布岩等。
  隐屏峰,在五曲北面拔地而起,如倚天而立的屏风,故名;从茶洞的留云书屋穿过,由勒有“步虚”二字的地方登铁梯,到仙凡界再沿曲折的石梯而上,就到了隐屏峰顶,往东行数十米到狐狸洞,可观五曲全景。隐屏峰下平林渡畔的武夷精舍,又名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创建,为其著书立说讲学之所。初建时有仁智堂、隐求室、石门坞、止宿寮、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改为朱子祠,主体建筑于1973年被拆除,现存清代重修的厢房2座。
  天游峰,在隐屏峰后,海拔410米,登峰看云海,如天上遨游,故名。徐霞客曾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在峰顶远眺,九曲山水尽收眼底。峰顶的天游观,始建于宋,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建,民国25年(1936年)改为纪念堂,80年代初重建,成为上山游客饮茶、购物的场所,正面横匾题“遨游霄汉”四个大字。观前有小巧玲珑的六角亭,名“一览亭”,原称仙掌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绝好的观景台。
  晒布岩,位于六曲溪北,天游峰下,是武夷山风景区最大的岩石,由于流水长年冲刷,岩壁上留下千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形如巨幅晒布,故名;又因半壁有几道深深的斑痕,如同掌印,故又名“仙掌峰”。
  接笋峰,高约90米,倚隐屏峰之西,尖锐直上,形同立笋,半腰横裂三痕,如折断又连接在一起,故名。云窝,位于接笋峰西壁下,有大小洞穴十多处,周围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天游峰、苍屏峰,还有小一线天、司马泉、伏羲洞、虚云洞等景点,冬春清晨常有云雾飘绕,故名。茶洞,又名玉华洞,传说神仙送的第一棵茶树就种在这里,洞内所产茶树“甲于武夷”,故名。
  桃源洞景区面积5.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桃源洞、鼓楼岩、金砖池、开元堂、碧霄洞、三层峰、三仰峰等。
  桃源洞,又名小桃源,以风光近似武陵桃源而得名。从六曲溪北沿山径步入松鼠涧,曲折行走,山穷水尽处有一小石洞,仅容一人通过,过小洞到桃源洞石门。一进石门,豁然开朗,阡陌纵横,内有开元堂、寿桃石、桃园、竹林等,引人入胜。
  三仰峰,为武夷最高峰,由小桃源到三仰峰顶有石级梯路,从峰顶远眺,武夷秀色,一览而尽。三层峰,又名三叠峰,盘踞在三仰峰南麓,有“武夷气象台”之称。大雨将临,在峰峦之间便会涌起一团团云雾,天将放晴时又会先行化开。
  武夷宫景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武夷宫、大王峰、幔亭峰、万春园、止止庵、仿宋古街等。
  武夷宫,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观,坐落在大王峰南麓,汉武帝遣使节设坛祭祀武夷君处。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建有天宝殿;五代时改为会仙观;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修屋宇300多间;绍圣二年(1095年)又大修宫殿,并改名冲佑观,为南宋九大名观之一,辛弃疾、陆游、朱熹等均在此任过提举或主管;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称万年宫;后又多次修茸。民国时期,建中山纪念堂(原武夷宫三清殿),保留至今。1985年,在三清殿前建起一座精巧典雅的白色花岗岩门坊,横额“渐入佳境”和对联“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均为著名书法家潘主兰所撰写。武夷宫主体建筑于1991年10月修复,现已辟为朱熹纪念馆。中山纪念堂内有“名家赞名山”陈列室,展出赵朴初、钱君〓、朱屺赡等200多人的书画作品。
  大王峰,又名纱帽岩,海拔530米,雄踞九曲溪口,是进入武夷第一峰;顶大腰细,四壁陡峭,气势镑礴,可从南壁裂隙阶梯攀登而上,沿途有张仙岩、天鉴池、通天台、投龙洞等景观。峰麓的小谷地传为秦时皇太姥母子二人结庐之处。宋时建止止庵。宋嘉定九年(1216年),著名道士白玉蟾居此修炼,自号武夷道人。
  幔亭峰,位于大王峰北侧,峰顶地势平坦,有一片巨石,状如香鼎,称“宴仙坛”,相传武夷君曾在此设幔亭宴会乡人,故名。峰半腰有一巨石,俗名“棋盘石”,相传汉使者就是在这里用干鱼祭祀武夷君的,所以又称“汉祀坛”。山脚的幔亭山房建于1982年,结构精巧典雅,布局错落有致,挑廊、吊柱、粉墙、大瓦顶,富有乡土气息,是武夷山最早的旅游宾馆。
  仿宋古街,是1980年委托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和福建省建筑设计院统一规划设计的。1993年,建设初具规模。主要建筑有碧丹酒家、彭祖山房、翠烟小肆、武夷茶观、五铢钱庄、白云丹峰、岩顶香、乡土寨等,小巧别致,朴素大方,既有宋代建筑特色,又有闽北乡土气息。
  天心景区在武夷山北部,面积4.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鹰嘴岩、天车架、玉柱峰、流香涧、大红袍茶树、三花峰、永乐禅寺等。
  天车架,为丹霞嶂半壁洞中就崖构架的几幢空中楼阁,是清咸丰年间当地的豪绅为躲避太平军而营造的,地势十分险要。鹰嘴岩,在天车架西边百余米,兀立群峰之间,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振翅欲飞。大红袍茶树,生长在幽深的峡谷九龙窠的最后一窠岩脚下,具有独到的品质,有“茶中之王”的美称。马头岩,以形似骏马而得名,北面有5座巍然骈立的岩石叫磊石岩,侧望如5匹奔马,又称“五马奔槽”。永乐禅寺,在天心岩下,是武夷山现存的最大寺院,原叫“天心永乐庵”,到清代扩建后改名为永乐禅寺。
  水濂洞景区在天心景区北面,面积17平方公里,是武夷山最大的景区,主要景点有水濂洞、青狮岩、弥陀岩、清源岩、莲花峰、刘官寨等。
  水濂洞,是武夷山最大的洞穴,高宽各100多米,洞前有终年流淌的两股清泉,从100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洞内岩壁上有许多摩崖石刻。青狮岩,在水濂洞北,形似蹲狮,附近的九龙岩下有奇妙的九星泉。龙峰,山北最大的峰峦,一巨石如舌头上翘,人称“龙舌。”过了“龙舌”是“龙头”,再沿着“龙脊”就可走到山尽头。
  虎啸岩景区面积17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一线天、三髻峰、楼阁岩、凌霄峰、石门岩和虎啸岩等。
  在九曲溪二曲南面的幽谷里有一座长数百丈、高千仞的巨石,名灵岩。岩下覆盖着3个相邻的岩洞,左为灵岩洞,中为风洞,右为伏羲洞。从伏羲洞人岩,到深处抬头仰望,但见岩顶裂开一罅,相去不满1尺,长约100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是为“一线天”。一线天南面与之相对的是楼阁岩,壁立如屏,半壁上有几处洞穴,相传为“神仙楼阁”。
  虎啸岩,在一线天北面,相传有仙人骑虎啸其上,故名。其实“虎啸”之声来自岩上一个石洞,山风穿洞,有如虎吼。虎啸岩四壁陡峭,屹然独耸,登巅小径,从岩底盘折而上。半腰有虎溪灵洞,上覆危崖,下临绝壑,深广可容数十人。往上为天成禅院故址。
  禅院右壁有语儿泉,水从石出,循岩而流,水石相激.若小儿呀呀学语。泉水烹茶,有天然真味。从禅院北行登顶,有一条就崖凿就的磴道,陡峭惊险,不让接笋峰的“龙脊”、“鸡胸”。绝顶上一条深不可测的裂罅,又如大王峰上的投龙洞,其间横架一桥,左右无所依靠,石壁上镌“定命桥”三字。
  一岩而兼有群峰之胜,为虎啸岩特色。
  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早在南朝就有“碧水丹山”之誉。游九曲,登天游,应是来武夷山游客的最先选择。
  (二)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武夷山市西北部,建阳、光泽、武夷山三县(市)交界的挂墩、大竹岚一带,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之间。位处温带、亚热带交界区域,为世界动物地理分布两大区古北区和东洋区的过渡地带。南北长52公里,东西长22公里,面积565.2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2座,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是武夷山脉最高峰,海拔2158米,也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人称“华东屋脊”。1979年7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个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1987年9月,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留地网组织,成为国际生物圈保留地网的组成部分。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挂墩、大竹岚一带是世界闻名的生物标本采集地。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法国神甫大卫来到挂墩采集标本,发现不少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新种,挂墩因此闻名于世。接着英国人拉杜西、美国人波普、德国人施密特等多次来这里,采集大量爬行、两栖类动物标本。民国26年(1937年),德国人克拉帕希在光泽、建阳县境内和挂墩一带活动1年多,采集昆虫标本16万号。一个世纪以来,先后发现动物新种600多种,仅挂墩一地就发现脊椎动物新种62种。
  保护区有“天然植物园”之称。森林覆盖率达92%,主要有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毛竹混交林、毛竹林、灌木林、高山矮林、针叶林等7大类,其中天然林占98.2%,木材蓄积量436万立方米。植物种类有三四千种,定名的高等植物有149科1800多种,树木种类是整个欧洲大陆的7倍竹类资源丰富,有12万余亩、1700余万株、12属60多种,其中名贵竹类有四方竹、肿节竹、黄岗山矮竹、罗汉竹、台湾桂竹等。还有苔藓260多种,野生猕猴桃12种。区内遍布兰花、山茶花、深山含笑等。
  由于这个地区躲过第四期冰川的侵袭,许多古生代的种类保存下来,成为孑遗植物、珍稀树种和活化石,如银杏、南方铁杉、红豆杉、鹅掌楸、紫杉、三尖杉、半枫荷、香果树、银钟花、青线柳、水松、天女花、钟萼木、毛红椿等,共有50多种。
  区内野生动物舍400多种,哺乳类动物有69种(中国420种,福建111种)。鸟类256种(中国1186种,福建540种),仅挂墩一地就有16目31科74属164种。挂墩成为侯鸟南北迁飞的歇脚地,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人称“鸟的天堂”。两栖类35种(中国208种,福建45种),爬行类73种(中国315种,福建115种),被誉为“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蛇类5科26属64种(其中毒蛇17种),单是我国独有的剧毒蛇——五步蛇就有50万条以上,有“蛇的王国”之称=高山鱼类有34种。大竹岚被称为“昆虫世界”,全国昆虫32目1000科,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定名的就有31目300多科5000多种。在一个地区,生存着这么多的物种,实属罕见。
  区内属国家明令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珍稀动物有12种,如华南虎、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鸳鸯、猕猴、云豹、毛冠鹿、金猫、大灵猫(九尾猫)、小灵猫(笔猫)、穿山甲、短尾猴等。还有许多特有罕见动物,如草鹗(猴面鸟),猪尾鼠、闭壳龟、崇安髭蟾(角怪)、白蝙蝠、虎纹蛙和笔筒猴等。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以认识自然、回归自然为目的,变封闭保护为积极利用,集科学考察和旅游为一体,依据不同特征逐渐形成黄岗山森林景区、雷公口水库水体景区、武夷山自然博物馆景区和河谷森林景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及武夷山科学考察站设在星村镇桐木村三港,内有招待所等服务设施。
  乘坐武夷山至邵武的班车,也可以领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神奇景色。
  (三)城村汉城遗址
  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南面21公里、兴田乡城村西南1公里处,又名古粤城、闽王城。据城址出土遗物特征和碳十四测定,古城始建于秦汉之交,延续至西汉末年,为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城邑遗址。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座落在西高东低的丘陵岗顶,三面环山,东面俯临崇溪,有高屋建瓴之势。遗址平面略近长方形,南北长约860米,东西宽约550米,总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周长2896米,面宽4~8米,基宽15~21米,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3处豁口通道,为当年城门。城墙西南角为烽火台,西北角为谯楼。城外除部分地段外,均设有宽6~10米、深约5米的护城壕。
  城内有古道路5条,均铺河卵石,最宽的是东城门经高胡坪宫殿区南侧至西城门的主干道,路面约有10~12米。宫宇楼阙、营房住宅及冶铁制陶作坊和墓葬等遗迹星罗棋布。官署、防卫、居房建筑分别依托城内北、中、南三条岗坪。中部岗坪面积最大,是全城建筑布局的中心,汉代遗存也最为集中。城内的大型建筑群基址有中部的高胡南、北坪,西部的下寺岗和北部的马道岗4处。其中高胡南坪建筑群规模最大,建筑基址面积达2万平方米,可分为甲乙两组建筑。甲组建筑群位于宫殿区南部,是一组四合院式的大型宫殿建筑群体,仍沿袭战国以来的高台建筑形式,建筑格局与秦咸阳宫、汉未央宫类似。自南而北由东西大门、东西门房、庭院、殿堂、东西厢房、侧殿等组成,还有回廊、水井和排水管道等。整体建筑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布局严谨,格调和谐,既保持中原城邑的传统风貌,在房基部分又采用南方常见的干栏式构架。
  古城的排水系统,利用自然山坡和沟谷铺设,实行雨水、污水分流,规划十分合理自然。
  1958年,对古城进行初步调查,翌年进行局部发掘。1980年以后,该城址列为国家考古发掘的重点项目,又进行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出土的陶、铜、铁器和建筑材料,都具有强烈的汉代风格,反映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的交流融合。从出土的4万余件文物来看,2000多年前福建就有较高的冶炼铸造和制陶等工艺水平。
  (四)余庆桥
  在武夷山市南门外,俗称“花桥”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朱敬熹兴建,后民妇刘兰英又捐款修建,是福建省留存至今少见的木石拱桥之一。
  桥门正上方刻有“余庆桥”三字,系鹅湖(今江西铅山)人孟国瑞所题。全桥分东西两座正桥,均高8.6米,宽5米。西桥2墩3孔(连同两岸是4墩3孔),长79.2米。沿引桥斜下经中州踏上东桥引桥,到东桥正桥。东桥4墩5孔(连两岸是6墩5孔),长100多米,民国31年(1942年)不幸毁于火。
  桥正中用薄石板,两旁用鹅卵石铺砌,桥面两侧立有杉木柱52根,并设有1.3米高的栏杆,桥屋面全部用青瓦铺盖。桥梁下部构造为干砌条石桥墩,宽3.4米,长10.7米(包括单向三角尖长度)。桥台为干砌条石轻型台。上部构造采用口径25厘米、长8.7米的杉木以凹凸榫头衔接。全桥不用铁夹板和螺栓,受力科学、结构合理、造型美观。
  1983年,崇安县政府拨款2万元修缮。
  (五)茫荡山
  在南平市西北部,俗称朦瞳洋,距市区约15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其中景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东至五谷岩,西至宝珠山,南至上洋,北至茂地,最高海拔1363米。1991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茫荡山为典型的山地溪谷风光。山中森林茂密,有各种树木240多种。夏季气候凉爽,为避暑胜地。有石佛山摩崖石刻、溪源庵、延福桥、西岩瀑布、三千八百坎等景点,还有“仙人叠石”、“金交椅”、“仙人鞋”、蛤蟆石、棋盘石、“母鸡孵小鸡”等各具形态的岩石景观数十处。
  山间多奇树。如宝珠村头一株高17米的红豆杉,每逢夏秋季节,烈H当空,树下就有丝丝细雨飘落,且日照越强,雨点越密,人称“晴雨树”;芦狮村西面一棵乾隆年间种植的“杉木王”,高35米,树冠覆盖面积近1亩,且树枝都朝一个方向生长,如“孔雀开屏”;三千八百坎半岩上有失去树冠的空心巨樟,直径近4米。山上还有我国最大的百合花培育基地,优良新种有罗莎丽、红狮子等。
  山中有一条闽赣古道,俗称“三千八百坎”,因昔日从山脚至山顶要登3800级而得名。后经重修,现有5000多级台阶,每级由1~2块石板铺砌而成。
  山上建有茫荡山庄,有2条公路分别由南平市区和莱舟镇通达山顶和茂地村。(六)九峰山
  在南平市南面,与市区隔着一条沙溪,最高峰海拔386.4米,因九峰重叠,居市区周围诸峰之冠,故名。
  唐代以后,该山先后建有寺院、书院、草堂等。据《嘉靖延平府志》记载,罗从彦、李侗、朱熹都曾讲学传道于九峰山上,饮用山间的一泓泉水,并取蒙卦象之语命名为育德泉。“其泉寒冽”,今尚存于动物园内。宋嘉定三年(1209年),南剑州知州陈定(字复斋,莆田人)为纪念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在延平讲学传道的功绩,在九峰山麓(今动物园前临近铁路处)创建延平书院,礼聘九江著名学者蔡念成任院长,浦城真德秀也曾应邀前来讲学。书院建筑有阁、讲堂、四斋等,因办得很有特色,端平元年(1234年)10月,赵昀皇帝赐给“延平书院”额。明初,延平府佥事匡显在山上建横翠楼及亭桥。
  1978年,当地政府将九峰山辟为综合性公园,植树10万多株,并建翠云亭、凌云阁等13座亭阁和花圃,设立动物园、儿童游戏场、茶馆等。还新建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文物展览室,1986年正式辟为“四贤堂”,堂中展出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画像及与“延平四贤”有关的文物及照片。
  九峰山与市区建有悬索步行桥。桥长325米,主跨200米,索塔高43.2米,为福建第一座横跨闽江的悬索桥。
  从市区步行至九峰山,只需半个小时。
  (七)归宗岩
  在建瓯市西北面约7公里的徐墩乡溪口村,最高海拔596.5米,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结构。《嘉靖建宁府志》评曰:“岩洞峭奇,一壑万状”。自古人称“小武夷”。主要旅游点有听泉阁、石心泉、补天遗石、洗心亭、振衣堂、一线天、凌虚台、香炉峰、落珠崖、紫云堆、齐云峰、仙人下棋、风洞、云洞、蝙蝠洞等。
  半山腰的崇仁禅寺,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存四合院楼廊式建筑为清咸丰十年(1861年)重建,座东朝西,小巧玲珑,大殿、配殿、客堂组合有序。大殿原为悬山顶,现改为单檐歇山顶腰檐一道,5开间,面阔19.6米,进深16米。除地势稍高的大雄宝殿,两厢的配殿、客堂、僧寮和前面的天王殿一律两层,上层与大殿同处一个平面,再以廊道贯通。
  寺内空气清净,终年不用除尘,不见蛛网,顶上梁净瓦洁,不着腐叶,甚为神奇。古刹四周宋以来的名人题刻比比皆是,楷、草、隶、篆琳琅满目。一处峭壁上,保留着形似梵文的题刻。
  大殿前方有一突兀而起的小石山,名香炉峰。峰顶建有白鹤亭,又称香台、太虚寥廓亭。亭为正六边形,面积15平方米。朱柱青瓦,重檐攒尖,玲珑剔透,为归宗岩风景区的标志。
  沿寺院左侧石阶而上即到蝙蝠洞,洞内岩体裂缝纵横,神秘莫测。洞南有“石弄”,人称“一线天”,上为听泉阁。
  听泉阁东行可见齐云峰,在约80米长的狭窄地带内景致汇集,峭壁如屏,大树如帷,还有“仙人下棋”、“仙人探井”等奇峰异石。最有特色者是石心泉和石壁扬珠。石心泉眼距地面约7米,飞泉激石,常年不断;石壁扬珠则为上层滞水,从几十米高的崖顶飘洒而下,如颗颗珍珠天外飞来
  峰岩秀丽,洞奇林茂,必到旅游点为崇仁寺、白鹤亭、齐云峰。
  建瓯市城区有公路通达归宗岩。
  (八)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原名大富山,在武夷山东南侧,建瓯市西面的房道乡境内。面积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66米。1957年,林业部将此处划为重点禁伐区,成为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动植物。1981年,建瓯县人民政府设立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万木林是人工植造的古老森林。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岁值大歉,乡人乏食”,当地富绅杨达卿为赈济饥民,声称“有于吾山种木一株者酬之斗粟”,招徕乡民在其祖坟山种下一片杉木林。后其孙杨荣在明朝官至大学士、工部尚书、太师,这片林子便被官家和杨氏宗族当作风水林地屡加扩大,并请封禁.历代相传。
  历经600多年的封禁保护,万木林群落发生自然演替,导致派生群落(杉木林)的退化,原生群落的复生,发展成林相复杂、高度郁闭、世代同堂、季相稳定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不完全统计,林内有树木58科、138属、260种,还有药用植物420余种,动物150多种,昆虫1000多种。
  森林群落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和冬青科组成,其中有观光木、石梓、沉水樟、花梨木、天竺桂、闽楠、单性木兰、江南红豆杉、鄂西红豆树等12种国家保护珍稀树种。最大的一株沉水樟围径达540厘米,高36.5米。珍贵药材有七叶一枝花、鸡血藤、何首乌、金不换、马兜铃等。珍稀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黄腹角雉,二级保护的穿山甲、白鹇、蛇雕、猕猴、黑熊等10多种。
  林中有许多奇树,其中一对“鸳鸯树”,树干颜色一红一绿,恰似“红男绿女”在林中相依相偎。
  万木林有“亚热带动物基因库”和“森林公园”之称,以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大批游人。
  建瓯至房道有29公里公路,房道至万木林5公里。
  (九)建窑遗址
  在建阳市东面21公里的水吉镇池中、后井村附近。宋代八大名窑之一。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全国最长的龙窑长100米,遗物主要堆积于芦花坪、牛皮仑、社长埂、大路后门一带山坡,多为窑具匣钵和黑釉瓷残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表明,建窑的主要产品是黑釉瓷器,其中各种形式的碗占99%,而典型的“建盏”又占碗类的26%。此类以口沿下内收一圈为特征的束口碗造型多为尖唇斜沿、束口斜股、矮圈足,有大小两种型号。所产瓷器因显示的纹理、斑点不同,分为兔毫、油滴、曜变、鹧鸪等釉色,其中兔毫最为精美。宋代,蔡襄在《茶录》里介绍建盏的特色曰:“建安所产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建盏风格独特,巧夺天工,在乌金黑釉中浮现着万千斑点和兔毫花纹,在光照下随着观赏角度的变换而各呈异彩。宋代,建盏就被列为上等贡品,在日本被称为“兔毫天目”,作为国宝收藏。
  1979年开始,进行建盏仿古瓷烧制试验;1980年,样品烧制成功;1981年,通过专家鉴定。
  (十)宋慈墓
  在建阳市崇雒乡昌茂村。1961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慈,字惠父,建阳童游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是我国杰出的法医学家。他的法医名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比西方国家最早的法医专著意大利人菲德里的箸作还早350多年。《洗冤集录》共分5卷,详细记述检验步骤、尸体勘别、死因辨定等方面的知识,为刑狱官的必备之书。15世纪40年代以来,《洗冤集录》先后翻译成朝鲜、日本、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和俄罗斯等国文字出版。现代法医学是在宋慈的著作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之后,才逐步发展为一门专业学科。
  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宋慈卒于广东经略安抚使任内,次年归葬。1953年,建阳县文化部门在昌茂村发现断碑一块,上刻:“慈字惠父宋公之墓”,对照道光《建阳县志•古迹》有“宋惠父慈墓,雒田里昌茂坊”的记载,认定此处即宋慈墓地。
  该墓为石砌穹隆形封土堆,坐西北朝东南,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前立石碑一方,上书:“宋慈惠父之墓”。1957年和1982年、1987年,建阳县多次对墓地进行整修,加筑围墙,拓宽墓道,植树绿化。
  1984年11月,中国法医学会筹备会在建阳召开,与会人员捐资在墓旁树立新碑一块,上刻:“业绩垂千古,洗冤传五洲。”
  (十一)朱熹墓
  在建阳市唐石里(今黄坑乡)九峰山下的后塘村大林谷,是朱熹与夫人刘氏的合葬墓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州尤溪县(今属三明市)城外毓秀峰下。朱熹为宋代著名理学思想家、教育家,其主要著作有《资治通鉴纲目》、《论孟精义》、《程氏外书》、《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伊洛渊源录》等,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1988年6月,在武夷山成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朱熹生前请蔡元定寻龙选穴,于南宋淳照四年(1177年)2月,将刘氏夫人葬于唐石里大林谷,并于夫人墓侧为自己营建寿藏域。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日,朱熹逝世于建阳考亭,同年十一月二十日,由其家人与门生安葬于此。
  墓地面积200平方米,墓园保护面积约5000平方米。墓分3层,第一层呈圆形,是尸葬墓室,上首中有石碑一块,高约2米,宽0.8米,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立,上书:“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第二层圆而略方,中间有石供案,石香炉各二,两旁石蜡烛一对;走下5个台阶为第三层,墓圆呈折子扇形,是1983年整修墓地时开辟的。3层墓地全用鹅卵石重新修砌。
  墓旁原有萃如亭、顺宁庵等,今不存。1992年,韩国朱子后裔捐资兴建“思源亭”一座。
  (十二)熙春山
  在邵武市区西,俯临富屯溪,又名登高山。景色之美,冠邵武全境。明都御史林俊有记云:“邵武诸山,城西登高山最高。升其巅以瞰城郭,则公宇云连,民居鱗次,溪流环合斗折于其下。瀑响天坠,林影地浮。舟帆来往,轰雷喷雪。俏丹丛翠之间,令游者目不暇给。尤爱海日东升,红光直射,照耀山色如绘。旧称‘熙春朝阳’,为郡中八景之冠者,此山也”。
  熙春山唐宋以来即为邑人游观之所,先后建有惠应行祠、天香楼、天然石、六虚亭、熙春台、醒翁亭等。
  天香楼,建于宋代,源出古诗“国色天香”一语。熙春台,系知军张师忠始建于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毁。绍兴末年,知军田伯强复建。醒翁亭,在熙春台南,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府夏英建,前有坊额曰“与民同乐”。
  掩映在百年古樟之后的沧浪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俗称“八角楼”。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为纪念邵武籍南宋著名文字评论家和爱国诗人严羽,而名为沧浪阁。此后数百年,几经毁坏,又多次修复。沧浪阁沿溪西去数十步,有矶石突兀,可坐而垂钓,相传为严羽长年钓鱼处,称为“钓鱼台”。
  1982年10月,当地政府对熙春山景区进行开发建设,建成占地38公顷的熙春山公园,分为文化娱乐、儿童游戏、花卉盆景、植物观赏和动物园等5部分。园内还有别致的水泥花架、六角的望江亭、古朴的樵岚拱桥等。
  (十三)李纲祠堂
  在邵武市仁爱巷,为纪念宋代民族英雄李纲,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原址在军学讲堂东,朱熹曾为之作《李忠定公祠记》。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迁至樵溪书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7年),移建于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纲(1083~1140年),字伯纪,谥忠定,邵武庆亲里(今邵武市李家坊上寺村)人,历仕宋徽、钦、高宗三朝,累官至丞相。他生当内忧外患交相煎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坚决反对外族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挽救民族危亡,公忠亮节,大义凛然。晚年潜心经学,所著有《易传内外篇》、《论语传说》、《诗文奏议》、《靖康传信录》、《建炎时政记》及《进退志》等,后人总辑《梁溪集》一百八十卷。
  1984年,当地人民政府将李纲祠堂大修,改为李纲纪念馆,门匾由张爱萍将军题写。进门围墙内侧悬挂有反映李纲生平业绩的大型烫金漆画两幅,中庭有古松柏两株,传为宋时遗物。大殿中置李纲全身坐像一尊。座上方悬挂有金字方匾两块,其一为宋徽宗所书:“公辅助皇帝,守御都城,再安社稷,调和两宫,懋普大功,当书青史,名垂万世”;另一为宋高宗所书:“公学究天人,忠贯金石,方今生民之命,急于倒悬,必须不世之材,协济事功”。大殿两侧有文献陈列室各一。
  左侧院落中尚有碑廊及碑亭,中有李纲本人的手迹石刻,还有杨时、游酢、文天祥等为李纲撰写的墓志铭、像赞等碑文。
  (十四)宝严寺
  在邵武市新建路,始建于唐大顺元年(890年),取名兴会寺,后又称再兴寺、太平兴福寺,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称宝严寺。是闽北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和最大的文物陈列馆。
  寺院建筑别具一格,大殿平面呈正方形,双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5间,面积410平方米。殿内莲花柱基为唐代遗物,斗拱及主要梁架结构为明代改建,梁袱上绘有人物故事及花卉、龙凤等图案,为明代著名画家上官伯达手迹。该殿为闽北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研究唐、宋、元、明各个朝代南方古建筑的实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严寺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邵武县苏维埃政府的旧址。现辟为邵武市文物陈列馆,展出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各代的历史文物700多件。
  (十五)乌君山
  在光泽县城东约20公里处,海拔1477米。因山顶有巨石酷象猴子,故又称“猴子山”。
  清乾隆《光泽县志•舆地志》载:“秦汉间,有徐仲山者于此采药,遇异人。其妃从多假乌皮为羽,飞走上下山。因次为名。连岗叠阜,势若长城,盘礴绵亘,南俯交溪,东接邵界,号称巨镇”。关于徐仲山入山采药遇仙,与乌鸦神女结为夫妇之传说,由来已久,宋初成书之《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二“禽鸟类”即有记载。
  山中群峰兀立,古木参天,多奇岩异石。主要有宝盖峰、香炉峰、宝盖岩、宝盖寺、玄仙岩、飞泉岩、仙桥石、老人石、仙猴石、操军坪、玉龙宫等景致。登临此山之名人学士甚多。宋以来,在山上刻石题诗者就有19人。危崖险峰中多角怪、四角泥鳅、相思鸟等珍稀动物和奇花异草。
  山下原有10多个小山村。民国19年(1930年)就是闽北革命根据地之一,民国21年(1932年)成立坪溪乡苏维埃政府。红军长征后,这里是光泽、邵武、建阳三县最活跃的游击区。
  乌君山的坪溪以内已列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修有盘山公路。
  (十六)湛卢山
  在松溪县南部,为茶平乡所辖,距县城26.4公里,最高海拔1230米。相传春秋时欧冶子铸湛卢剑于此,故以剑名山。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多次登临此山,并在山上筑室读书。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松溪县志》载:“吾邑诸山之冠曰湛卢,据胜七闽,接壤两浙,欧冶子铸剑而得名,以朱晦翁杖履而益著”。
  山中有铸剑炉、欧冶祠、欧冶洞、仙姑洞、试剑石、状元峰、剑池、桃花洞、吟室、湛卢峰、玉女峰、木涧、新碑、香岩、陟岵台及岑岩古道等16景。相传,当年欧冶子接到越王允常的铸剑命令后,带着妻女走遍闽浙,寻找适合的铸剑地点,最后选中湛卢山,铸出湛卢、巨阙、胜邪、鱼肠、钝钧等5口名剑。至今山中名胜,仍有不少为炼剑遗址。
  吟室为朱熹构筑的读书之所。元代,乡人为了纪念朱熹,在山麓建书院,并以山名作为书院名,称湛卢书院。后入山探胜者多留有赞吟朱子和理学的诗文墨迹,如建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6年)的清凉寺前,就有匾额曰:“天理良心”。寺内偏舍有后人仿朱熹题词而制的楹联:“鸢飞月窟地鱼跃水中天”等。
  山间还留有不少摩崖石刻。
  从茶平山岱村新辟有入山公路,全长4.6公里,可驱车直达山巅。
  (十七)洞宮山
  在政和县城西南70公里杨源乡境内,周宁、屏南、政和、建瓯四县(市)交界处。因山中有一巨石呈“宫”字状,其山洞又有宫殿之称而得名。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香炉峰海拔1459米。
  山奇石怪,有12峰36洞49景,主要旅游点有虹溪岩圈、麒麟岩、宝丰岩、“观音望南海”、九节瀑布等,朱熹、李纲、文天祥等历代名人曾流连于此。
  虹溪岩圈,即在河谷中的8块岩石上有280余个形状大小各异的同心圆,直径约在10至20厘米左右。疑为古闽人图腾,又疑为外星人所为,成为洞宫一奇。
  香炉峰下的九节瀑布全长450米,倾泻不断,气势磅礴。山上的洞宫庙内有一株树龄300多年的紫荆树。
  山下的大溪村发现有1.3亿年前侏罗纪的东方喙龙及南源祖鱼化石。坂头村的“六音字典”和杨源村的“四平戏”,都是考察福建古文化的重要实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洞宫山区为革命根据地。民国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闽北独立师和闽东独立师分别在师长黄立贵和叶飞的率领下,在这里会师集训。
  (十八)浮盖山
  又名盖仙山,在浦城县盘亭乡柳墩村东面,离县城42.5公里,为闽、浙两省界山。因盘石累叠,下者为盘,上者为盖,故名。最高峰为老鼠岗,海拔1146米,山耸势险,怪石擎云。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此山,探龙洞,写有《游浮盖山记》,赞之为“仙霞诸岭群峰之冠”。
  主要旅游点有仙人峰、一线天、双笋石、青蛙石、龙洞等。在主峰西侧高处有大寺,又名大云寺,因寺旁有石如钟,也称石钟寺。寺院始建于宋,前殿、正殿、后殿依山而建,宏大敞亮,香客不断。附近有鲤鱼石、蛤蟆吐水石、金交椅石等景点。
  沿寺东北攀登,过牛牯石、双笋石、青蛙石,可达峰顶。顶上平坦宽广,视野开阔,有石称“石人峰”,也称“石老佛”,高数十米;肩上有泉,终年不竭。
  沿寺南行过仙掌石、钟石、鼓石,可达龙洞。洞内岩石粗砺呈鳞甲状,积水成池,清冷泓深。再东为松岩洞,又称“讨饭洞”,洞内皆大石层叠,如重楼复阁,可坐可卧。
  二、三明片
  三明市位于武夷山与戴云山之间的闽西北山区,是福建省新兴的工业城市。全市面积2295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78平方公里。辖三元、梅列区和永安、明溪、清流、宁化、大田、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等10个县(市),人口258.29万人。属中亚热带气候,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为19.4摄氏度。每年3至11月为最佳旅游季节。
  三明历史悠久。出土不少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特别是清流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到1万年以前。特定的历史和环境,使三明成为中国历史上由北向南的客家大迁徙的中转站,被称为客家的摇篮。三明市区跨沙溪中游两岸。民国29年(1940年),划沙县、永安、明溪部分地区设三元县;1956年,三元、明溪合并,各取冠首一字设三明县。1958年,开始筹建三明重工业基地,十几万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建成以钢铁冶炼为主,包括化工、机械、轻纺等行业共200多家工厂的工业城市。1960年,以原三元县的城区成立三明市。1963年,改三明专员公署辖市。1983年,地市合并为省辖三明市。198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三明是福建省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0.38%,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旅游资源从地貌形态上分,就有属岩溶地貌的将乐玉华洞、宁化天鹅洞、沙县七仙洞、明溪玉虚洞等,属丹霞地貌的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属火成岩地貌的三明瑞云洞等,各有特色。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杨时、罗从彦,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伊秉绶等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自己的活动遗迹。泰宁尚书第、永安安贞堡、宁化延祥古寨等明清古建筑群,吸引着国内外游人。
  三明位于鹰厦铁路线中段,公路四通八达。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金湖-上清溪-尚书第-玉华洞-银华洞-龙栖山-桃源洞-鳞隐石林-安贞堡-瑞云山-麒麟山公园-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玉虚洞-杨时故里-南溪书院-湖村溶洞群-蛟湖-石碧-总政及总前委旧址-七仙洞-狐狸洞-白岩公园。
  (一)金湖
  在武夷山南端的泰宁县境内。1980年,为建设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的池潭水电站,一道高80米、长250米的大坝从泰宁金溪芦庵滩耸起,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福建最大的人工湖,因金溪而名金湖。湖长62公里,人称“百里金湖”,水域面积38.3平方公里,蓄水7亿多立方米。景区面积136.6平方公里,有赤壁丹崖、水上一线天、猫儿山、白水漈瀑布、醴泉岩、虎头岩、甘露岩及甘露寺、尚书墓等名胜古迹180多处。福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第三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白水漈瀑布,发源于峨嵋峰九栋岭,左有赤石峰,右有馗雷峰,两山对峙,石峡中开,流水奔突而下,水雾茫茫,声如洪雷,远眺似白练悬空。瀑布分为2层,间距百余米,上为斜漈瀑布,下为水漈瀑布,上下瀑布断崖均宽约10米,深约20米。
  醴泉岩,在白水漈西北侧。左侧石壁中裂一缝,一股清泉从约70米高的空中直泻而下,其味甘冽,故名“醴泉”。醴泉禅寺始建于宋绍兴二年(1132年),元毁,明重建,后又圮。1982年,依岩重修。岩外有山门两重,第一重横书“醴泉禅寺”,第二重横书“巢云古刹”,对联为:“石隐天开面泉流月有声”。洞高约30米,宽15米,深18米,冬暖夏凉。正殿为单檐歇山式两层木构建筑,不施片瓦。
  尚书墓,在醴泉岩附近的长滩人形山腰,为明兵部尚书李春烨夫妻合葬基,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墓用花岗岩石板砌成,并用生铁水浇铸。南北长52米,东西宽20米,面积1040平方米。墓台6层,第一层立一对华表,高8米多,顶上刻着狮子;第三层周围石栏杆、石花窗,雕刻花卉禽兽;第六层中央用圆形石刻太极封盖,正中原有3块墓碑,现存其二。抗日战争期间墓被盗挖,封盖裂为5块,但墓冢主体完好。
  甘露岩,在尚书墓下2公里,为天然形成的内窄外敞的洞穴,高约80米,宽深各30米。洞的上下为砾岩,中层为砂岩,岩层滤净、渗出的泉水甘冽如甘露,故名。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了凝和尚依岩壁建甘露寺,以独木擎天解决岩势上宽下窄的难题,整个重檐歇山式的层楼迭阁如上殿、蜃阁、观音阁、南安阁等建筑,皆仗一柱支撑,造型别具一格。据说,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殿大量使用的“T”头拱(日本称插拱),即取样于甘露寺。寺院1960年毁于火,1984年,依旧观重建。
  赤壁丹崖,即“大赤壁”,在甘露岩南面。一片赤石峭壁宽约500多米、高约100米,壁面寸草不生,如城垒突兀,倒影红透湖水,可与文武赤壁比肩。附近有镜屏峰、蚌壳岩、公子峰、梅泷湾等景点。
  水上一线天,在金湖中段,是金湖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这里岩危壁峭,合掌双峰相互挤轧,形成宽仅2米,高100多米,长300多米的缝隙。湖水上涨浸过山腰,形成深绿色的水巷,小舟擦崖而入,仰望只见残天一线。水尽处豁然一圆形深潭,四面峭壁竦立,突出五道石棱,人称“五马落槽”。绝壁上还有两股飞泉下泻深潭,响声铮淙,潭色如碧。抬头仰望,如坐井观天。
  虎头岩,位于金湖梅口,岩前有一石类似虎头而名,又名梅岩、虎头寨。自梅口至寨门,山径盘曲,流泉叮咚,旧有双溪书屋、明镜山房、桂馨楼、远眺堂等,现仅存池、洞、台等遗址。临湖有棋盘石,可坐10余人,上可俯瞰远山近水。
  十里平湖,是金湖最开阔处。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3公里,水深60多米。周围群山环抱,岛屿星罗棋布,水天一色,心旷神怡。
  猫儿山,又名猫儿兽石,在十里平湖南端,梅口和戈口之间。临湖有三峰并立,不同的角度呈不同的景观。仰视如仙女临水为镜,故称“仙女梳妆”;北看若三支利剑直剌苍天,又号“三剑峰”;南望则孤峰突起,高耸入云,酷肖蹲坐山巅的巨猫,从湖心相距10多里就可看到,船越近形越真,当地有“猫儿窥鱼,镇守妖鼠”等传说。山下的猫儿寨,是明末温恭的读书处;对岸的黄石寨,是明监察御史江日采读书处。猫儿山悬索桥横跨金湖湖面,桥面宽6米,跨径284米。
  水深色碧,岛湖相连,湾汊相间,山峦秀丽,必到的旅游景点有水上一线天、大赤壁、白水漈瀑布和十里平湖等。
  金湖风洞码头边建有设施齐全的饭店,湖上有游艇,大的游艇设有餐厅。每年4至10月是最好的游湖季节。公路可直达景区。
  (二)上清溪
  在泰宁东北部,金湖上游。全长50多公里,景色秀丽新奇,幽静可人。其中崇际至长兴15公里为深山峡谷地带,赤壁丹崖把溪流挤逼为歪歪扭扭的曲线,号称有“九十九曲、八十八滩”。水而最宽处不过20米,最窄处只容双排通过。两岸人迹罕至,森林茂密,方圆几十里内仍保持原始状态,形成弯多、滩急、潭深、山高、林密、峡逼的特点。
  一路上主要旅游景点有“鲤鱼跳龙门”、“金钟长鸣”、“五老看仙”、“阳光三叠”、“孔雀开屏”、栖鹰崖、落霞壁和“海市蜃楼”等。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山重水复,别有天地。明代,礼部主事池显方有《上清溪游记》,称“转一景如闭一户焉,想一景如翻一梦焉,会一景如绎一封焉,复一景如逢一故人焉”,“兹奇果逾九曲'
  溪谷中还常见鸳鸯、野鸭嬉水,不避游人,
  1983年,开发上清溪旅游项目,竹筏游览四季可行,水多时还可开展橡皮舟漂流探险活动。
  (三)尚书第
  俗称“五福堂”,在泰宁县城内胜利二街福堂巷,为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府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第座西朝东,南北长87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5220多平方米。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进门设仪仗厅、接客厅。甬道设五重门楼,全宅门额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匾额的枋檁柱头雕刻着各种精巧图案。在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门墩墙基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
  主宅5幢,辅房8栋,分5道门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多间,全为砖石木结构。主宅每幢均为三进,中厅堂用减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径0.45米,柱头挑出二抄斗拱撑托枋梁,础石八角形,雕刻着麒麟、锦象、莲瓣等图案,柱础间还垫着雕刻的扁鼓石。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天井有雕刻的石柱、花架和石水缸。
  尚书第所在的胜利二街是城里唯一留存的古街,保存着大片明代住宅建筑群。这里居民日常饮水,也使用明代的水井,水井井圈上刻着“隆庆”、“万历”等年号字样。
  尚书第里设有蜡像馆、民俗馆。
  (四)玉华洞
  在将乐县城东南5公里的天阶山下,因洞内岩石光洁如玉,华光四射而得名,是我省最大的石灰岩溶洞。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洞总长约6公里,有两条通道,由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黄泥洞、溪源洞、白云洞等6个支洞和石泉、井泉、灵泉等3条宽1至3米,深不及膝的小阴河组成。洞内小径盘曲,有“琼楼玉宇”、“渴龙饮水”、“朝天曙色”、“蓬莱叠翠”、“雄鹰独立”、“风飘泪烛”等180多景,均为石灰岩溶蚀而成,其中尤以“仙人田”、“炼丹炉”、“荔枝柱”、“苍龙出海”、“童子拜观音”等形象最为逼真。进口为“一扇风”,风声不止,出口是“五更天”,可以使人体验到由昏暗转为光亮的景色。
  1987年以来不断整修,遇斜坡砌石阶,过溪流架桥梁,主要观景处平缓宽敞,并装有彩灯衬景照明。玉华洞于汉初被人发现后,游踪不断。宋代杨时、李纲等曾游此洞。明徐霞客游后有此洞“弘含奇瑰,炫巧争奇,遍布幽奥”的赞语。洞进出口处岩壁上保留不少宋以来的摩崖石刻。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廖九峰为玉华洞修志7卷,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邑人廖云友重修《玉华洞志》。
  离洞1公里多的村庄里,有一口直径1米的圆井,小阴河的水由此涌出,水珠呈梅花状,纷纷扬扬,故名“梅花井”。
  有水泥公路直达洞口,洞口安放着徐霞客铜像,还建有擂茶馆、动物世界标本馆、荷花池等游览设施。
  (五)银华洞
  在将乐县东南18公里的漠源乡村,是当地著名的“三华”古洞之一,也是一个巨型石灰岩溶洞,距玉华洞约15公里。
  相传唐代有一皇帝游此,失落宝物,其后很多人争来游洞寻宝。当地百姓不堪其扰,以糯米粢粑砌石封洞,自此银华洞失传于世。
  1980年,找到与县志记载相符的洞口,入内只见洞径逶迤曲折,忽上忽下,狭处仅容只身佝偻而行,宽处可容千人有余。洞中有石茅、石笋、石柱等景观近百个.,形态多变,天然成趣。状如扬鬃飞鬣的马嘶岩,引颈高歌的金鸡石等,都栩栩如生。
  1992起,修整通道,安装彩灯,开拓游览路线约900米,于1993年5月1日正式向游人开放。
  (六)龙栖山
  又名陇西山,位于将乐县城56公里,将乐、明溪两县交界处,相传因古时有龙潜于山底石潭而得名。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区面积63.8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20米,区内还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5座。
  龙栖山山体结构以花岗岩为主,怪石林立,层峦叠翠,幽深雅静。自然保护区有近6万亩原始森林,包括7个植被型,24个群丛,130多个科,近300个树种,其中有南方红豆杉、柳杉、金钱松、龙柏树等珍贵树种,以及含笑、吉祥草、海棠、山茶花等奇花异卉。
  这里还有虎、豹、熊、猴、羚羊、飞狸、娃娃鱼等百多种动物,鸟类资源也十分丰富。
  公路可达龙栖山,山上建有龙栖山宾馆等接待设施。
  (七)桃源洞
  在永安市北10公里、紧靠着205国道的栟榈山中,面积37平方公里,因景区内有桃花涧而得名。宋李纲有诗云:“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故又有“小武夷”之称。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已辟为游览区,筑亭台楼阁10余座。1987年,与鱗隐石林一起被评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又一起被评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以桃源洞口为轴心,分为桃源洞、百丈岩、葛里、修竹湾、耕榈潭等5个旅游景区,73处旅游景点。
  桃源洞口实际是两峰之间裂开的巨罅。一条桃花涧迂回曲折,穿过双峰耸立的狭谷隘口,潺潺汇入沙溪。120米高的绝壁上有明万历年间举人陈源湛所书“桃源洞口”四个大字,毎字2米见方,下题律诗一首,右上端横楔一块10多米长的鲤鱼石。主要旅游景点有锁洞桥、观音大士殿、通天亭、一线天、环玉洞、古井寒泉、望象台、仙人棋盘、跨虹桥、凤冠亭、阆风台、奇云关寨门、不尘馆等10多处。其中最著名的是高90米、长120米的“一线天”。悬崖断处,一隙通明,拾级而上,窄处仅容侧身而过。《徐霞客游记》称:“缝隙一线,上劈山巅,还透山北,中不容肩。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大而逼、远而整者”。
  山后为百丈岩景区,有千人洞、放生潭、桥屋等旅游景点。
  山脚的十里栟榈潭,清澈如镜,泛舟可见剑岩、鹰嘴岩、狮子岩、观音岩、卧龙岩、乌鸦岩等。
  对岸左前方为修竹湾景区,有群玉谷、铁树、寒翠门、禅顿庵、石头城、“紫云低”等景观。右前方为葛里景区,其中天柱岩上镌“凌霄劈秀”四字,舟行溪中即可望见。
  岩石嶙峋,林木苍翠,丹山碧水,景点紧凑连贯,奇绝秀幽险俱全,来此游客必到桃源洞景区的一线天等处。
  1979年,开始修复景区,现进口处建有停车场、服务部,洞顶建有凉亭、餐厅、接待室等。
  (八)鳞隐石林
  在永安市西北13公里的大湖乡,面积1.21平方公里,包括新石林及翠云洞、寿春岩、洪云洞、十八洞、石洞寒泉等6部分,有景点100多个。5000万年以前这里原是海底,由于地壳运动,才形成奇特的石林景观。清雍正六年(1729年),乡人发现后,即筑亭修路,进行开发,一时游人不断,至清末荒废。1984年后,重新开发建设。
  新石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内耸立着奇形怪状的石芽、石柱300多个,高度超过20米的就有79个,最高的达36米。依地势分为外景、内景两部分,主要旅游景点有怪面人、麒麟石、“十笏山河”、卧龙潭等。外景按岩石形状定名,依次有鼎足岩、青蛙石、“望天星”、龙爪石、“双龙出洞”、小一线天、“怪面人”、五鱼石等。内景曲折迷离,为石林精华所在。入口处为惊人石,移步即见孔子堂、“石门初步”、妙哉亭遗址、“十笏山河”等,转下则有麒麟石、菩陀岩、坐隐石、飞来叠峰、“芦笋”和地下迷宫等。从“更上青云”石刻沿阶而上,过摘星楼遗址,至石拱桥头,可见对面有岩如“仙猴抱桃”。过桥有玉笋岩、熊猫护笋岩。沿螺旋形石阶而下为卧龙潭,潭口仅容一人,深15米,洞厅内可容40多人,洞顶钟乳石似莲花。周围有“吟风弄月”、远眺台、揽胜窗、点额、独乐洞等旅游景点。
  在按原样复建的鳞隐书院前,盖有四角亭,附近有翠屏峰、丈人峰、骆驼峰、回雁峰、飞石叠林、耳环石、象鼻石、仙人浴室等景观。
  十八洞,在新石林人口处的黄狮岩中,洞口的弥勒佛坐像为1992年当地农民集资所塑;主洞深80多米,洞中有洞,洞洞相通,不知其数;高者10多丈,可容百人,小者只能匍匐而人。
  洪云洞,在距新石林1公里处,主要景观有“老虎扑石”、“石蛙唤雨”、“鳄鱼攀天”、“海马沉思”、“玉兔望月”等;山麓有溶洞深120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
  寿春岩,在坑源村后,与新石林、洪云洞成一马蹄形,古树参天,怪石峥嵘。
  翠云洞,左与寿春岩为邻,洞深90米,洞内石上有类似手指、脚趾的印模。
  石洞寒泉,在大湖镇政府背后的皆山,洞口有明初题刻“水自洞门流出冷,源通仙界本来宽。奇岩怪石今犹古,甘露和风暑亦寒”等。在新石林1公里处的阶山顶上还有个小石林,洞内大厅可容百人,明清时就是游览胜地。
  鳞隐石林与众不同处在于地上有石林地下有溶洞,植被好,矿泉水丰富。
  有公路直达石林景区。
  (九)安贞堡
  在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为当地太学生池占瑞和他的儿子池云龙出资兴建,故又称池贵城。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一座壮观的大土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贞堡建造历时14年,耗金1万两,占地15亩。土堡墙高10余米,墙基厚4米,内有1.5米宽的环堡小道,墙上枪眼密布。—进堡,就是一处可容千人的露天练兵场。头可见一道用巨石砌成的丈余高的拱形大门,上书“安贞堡”三个大字。两旁有一幅把“安”、“贞”嵌入首字的对联:“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沐风谧静多”。正门前后共二道,第一道为厚木板,第二道为厚铁板。第二道门顶上设有2个灌水孔,万一失火,堡内便可泻水直下,熄灭大火。
  堡内有房150多间,上下3层,有18个厅堂,12个厨房,可供千余人食住。整个建筑布局和谐,风格古朴。层层叠落的屋顶,华丽的外檐装饰,形状各异的庭院。厅堂内楠木浮雕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内容包括“沙场作战”、“玉楼弹事”、“麒麟献瑞”、“孔雀开屏.”、“牡丹吐蕾”、“腊梅迎春”等,都表现独具的匠.心。
  (十)瑞云山
  在三明市西北的陈大镇,距市中心14公里,因山中常有彩云缭绕得名。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249.8米,融独特的火山岩地貌和丰富的常绿阔叶林景观为一体,主要旅游景点有瑞云洞、蝙蝠洞、黄金洞、长寿泉、仙人池、三叠岩、马头峰等。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瑞云洞,洞深30米,宽61米,高4米多,形如雄狮张口。洞顶苍松如盖,流水潺潺,如珠如帘,终年悬于洞口。洞口石壁如削,有宋以来摩崖石刻数处,其中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监察御史官志涵在此讲学时的题刻“有容”,还有“人在石中藏璞玉客来洞口隔珠帘”等对联。依岩有始建于宋代的木构5开间寺庙,供佛祖道宗和地方神灵于一堂,香火鼎盛。明代至今屡有修葺。洞前石山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上刻“瑞云洞”三字。山门前的单拱石桥建于明代,风格古朴。
  洞东北处,出山门而上,有一古树,苍劲挺拔,浓荫下涧水盘旋,人称长寿泉。泉旁有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游人题刻“玉泉起瀑”。洞西南有避邪洞、小一线天、观鱼池等景观。
  景区内林木葱郁,植物种类有31科192种。满山古藤柔劲矫健,如龙蛇飞舞,蜿蜒多姿,为景区一大特色。
  洞前有服务部,洞东山顶建有招待所。
  有公路直达洞前。
  (十一)麒麟山公园
  在三明市区东部,始建于1980年10月。麒麟山原名牛垄山,海拔262米,因山腰一古坟发掘出孔子戏麒麟碑刻,故改现名。公园占地40公顷,有麒麟阁、电缆索道、游龙戏水、园中园、仿苏州亭院、麒麟书院和曲径通幽等旅游景点和设施。依山还建有浩然亭、聚云亭、三元亭、莲花亭、飞石亭、亭廊等,亭形有三尖、六角、四方,高低错落。麒麟阁建在山的最高处,高24.5米,宽12米,八角六层,钢筋水泥结构,登阁可将远近景色尽收眼底。
  山北有面积约3亩的人工湖。湖东有映鹤亭,亭顶孤鹤独立;湖滨有麟迹桥,湖上有五曲桥。湖中有一艘电动龙舟,供游客环湖玩赏。
  园内有餐厅、茶馆、摄影部和工艺美术展销厅等服务设施。
  通往山顶的电缆索道是我国旅游风景区中最早投入运行的吊椅式索道,1983年1月建成,长625.34米,高差92.75米,行进速度每秒1米,吊椅41个可坐82人。有环山公路直达山巅。
  乘1路、2路公共汽车可达。
  (十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
  在三明市西南30公里的莘口楼源小湖村。面积1.41万亩,木材总储量21万立方米,其中格氏栲占8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栲树林。100多年前,英国有个姓格的林业专家在三明发现这片栲树林,回国后专门撰文介绍,人们因此命名格氏栲。
  格氏栲系珍稀林木,又名青钩栲,俗称“红柯”。常绿乔木,树冠浓密,开黄花;材质坚实,纹理细密,耐腐蚀,为造船和高档家具的上等材料;树皮可制栲胶;其果实含淀粉,甘甜可食,有“小板栗”之称。这片天然栲树林已有200多年历史,平均树高26米。
  保护区内伴生有樟、楠、檫、建柏、黄杞、黄楮、山肉桂等24科34属50多种树木,还有水鹿、飞鼠、黑熊、穿山甲和白鹇、足鸡等飞禽走兽。
  格氏栲森林公园建有度假村,内有餐厅、客房和会议室,栲林中散布着十几座“空中楼阁”(鸳鸯楼)。
  (十三)玉虚洞
  在明溪县城东北2公里的黄坡山下。传说古时洞内龙蛇作祟,被玉虚仙翁镇服,故名;因宏阔高爽的明洞顶端终年滴水,又称“滴水岩”。
  玉虚洞是典型喀斯特地貌,石色如白玉黄蜡。洞分明洞、暗洞。明洞明亮不燥,怪石嵯峨;暗洞阴暗不潮,洞穴深幽。洞前有明代人所撰“玉虚洞天”、“玉虚仙侗”和“玉宇天浆”等题刻。
  明洞前为观音殿,面积约100平方米,由左、中、右三根天然石柱支撑,内有天泉、“斗狮”、龟石、“蜂窝”、步月台等10多个景观;后为桃花洞,可容千人,石色晶莹斑斓,有仙桥、佛头岩、祥云岩、隐鹊岩、晃石、跃鲤石等景观,其中“天鼓”和“虚鸣窍”最妙,用芦扫轻拍,即发出巨响,经久不绝。
  暗洞因地因景安装各色彩灯照明投影,内有镇鲤石、“龟蛇入洞”、一线天、沉溪、天河、“仙人床”、“洞底日月”等景致。洞内外有宋以来摩崖石刻近百处,还残留着40多个碑座。洞内全部游程只要20分钟,是难得的景观集约型岩洞。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所编《天下名山游记》,收有写福建山水的游记8篇,其中《游滴水岩记》是明代文学家、有“后七子”之称的宗臣的作品。宗在文中称:“此岩之奇,天奇之也”。观音殿左侧建有振衣亭,洞顶建有望月亭。
  有公路直达洞前。
  (十四)杨时故里
  在明溪县城东10公里的龙湖。
  杨时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杨时之后,有罗从彦、李侗、朱熹相继承传。至朱熹时,发展为与“濂学”、“洛学”、“关学”并称的“闽学”。因此,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
  龟山故里始建于宋,后毁于火,仅存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所建棂星门石牌坊、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的德星坊石碑及“杨龟山故里”、“德配天地”、“倡道东南”等石碑和匾额。
  附近的龟山俗称文帽山,以形得名。山中有龟山洞、白石寨、凤凰岩、突瀑泉等景。龟山,洞内钟乳千姿百态,洞顶常年滴水,盛夏犹凉;白石寨为石灰岩,以石白得名,孤峰拔起,寨顶有石庙,现名西山寺;凤凰岩,掩映在半山腰松林中,有一石形如凤凰得名。杨时少时常读书于此。
  (十五)南溪书院
  在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义斋馆舍。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诞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
  书院古朴庄严,现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正堂当中立朱熹石膏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四幅:“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悬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画像。
  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复。
  书院左侧有古樟2株,枝干参天,高30多米,树围分别为10.8米和7.8米,相传为朱熹幼时所植,人称“沈郎樟”(沈郎为朱熹乳名)。1987年,当地政府将此地辟为公园,面积1600多平方米。
  附近还存有朱熹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回尤溪时手书、民国初年翻刻的“韦斋旧治”石碑,碑长约2米,宽0.7米,笔力雄劲,笔势飞逸。
  明、清两代都修有《南溪书院志》。
  (十六)湖村溶洞群
  位于宁化县城东28公里处的湖村附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的溶洞群,有溶洞近百个,其中包括天鹅洞、石屏洞、无底洞、蝙蝠洞、风洞等30多个较大的溶洞。
  天鹅洞,因其山形似天鹅,洞内钟乳石洁白如天鹅羽毛而得名。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洞长2.5公里,分上中下3层,前后7个大厅有49个大景,小厅小景则不可胜数。层层相接,各厅相连,是水平廊道与分层竖井相结合的溶洞。洞内钟乳累累,石笋林立。既有从40米高处一泻而下气势磅礴的石瀑,也有精巧玲珑的石珊瑚;既有石松参天的陡峭山峰,也有玉树临波的平静湖潭。公路可直达天鹅洞口,还建有天鹅迎宾馆等接待设施。
  石屏洞,在村南约5公里的石峒峡半坡上。洞口高约5米,宽约8米,有一巨石挡道,把洞口一分为二。入洞处有“门厅”,约300平方米,内侧有石幔一列,高约5米,宽约10米,晶莹洁白,像“石雕屏风”,石屏洞因此得名。顶有带状金黄色石乳,断续起伏,长约7米,犹如金龙横空。左有一石,似骆驼卧地;右有一石,如观音站莲,又如寿星倚杖。过石屏,有弯曲小隙长约10米,仅容一人通过,内有大小数室,布满石乳、石笋、石花、石柱等,千姿百态。
  无底洞,又名水晶岩,在村南约3公里。洞口高、宽各1米多,岩洞幽深,进洞后路径一直向下,宛如无底。洞壁两侧夹有许多剥露的方解石,在火光照耀下,如同水晶,熠熠生辉。下行约50米到洞底,这里宽约20平方米,左有高约1.5米的水帘瀑布,流水潺潺而下,形成洞底小涧,流向右侧石幔,不知所去。
  蝙蝠洞,也在石峒峡,以洞内蝙蝠多而得名。洞口高1.5米,宽2.5米,常年有水从洞中流出。进洞须趟水走约10米,水面离洞顶不到1米,水深不过膝,人要弯腰而行。洞内有2厅,可容数百人。厅前岩顶一巨石怒裂,宽约0.5米,长、高各约10米,有缝可见蓝天白云,人称一线天。
  在村南约1公里处还有小石林,游览面积约3000平方米。奇岩林立,怪石嶙峋,错落起伏,形态万千,旁有盘山公路通过。湖村附近的老虎岩,是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已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象、剑齿虎、野牛等9目30多种动物化石。
  (十七)蛟湖
  又名龙王潭,在宁化城东32公里的湖村张家湾,传说古时有僧人见白龙横卧湖面而得名。
  蚊湖位处石灰岩溶洞地带,原是受石灰岩溶蚀作用而成的漏斗,后由于地下岩溶水源的不断补给形成湖泊。
  湖呈椭圆形,面积只有18亩,最深处却达103米。湖水清碧如镜,可见大鱼浮动,人立湖边,有土动欲陷之感。湖泊三面低山围合,北面地势较低处有1米多宽的小口,终年湖水外流不息。水出湖底,湖面溢平,久晴不旱,久雨不涝,长年引灌农田。
  四周水草丛生,古树挺拔,有放生碑刻在。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曾建龙王庙于湖边,已废。
  湖侧原有蛟湖草堂,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瘿瓢)所建。他在这里读书作画,其诗集亦名《蚊湖诗钞>。
  (十八)石碧
  在宁化县城西23公里处,为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是古时由江西至福建、广东的交通要道。唐初称玉屏,唐中叶改为石璧,五代改“璧”为“壁”,其后又谐音成石碧。
  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森林茂密。在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中,大多数南迁的客家人都曾聚居此地,而后再陆续向外迁移。最多时,这里居住过10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中转站”和“客家祖地”。
  客家是“客而家焉”之意。客家人原是中原汉族,为避战乱,自东晋“五胡乱华”时开始第一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后,又从皖、豫、鄂、赣的南迁第一站,迁至赣东南、闽西及粤东北边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过赣、闽交界的宁都、于都一带,首先到达宁化,而后再迁往汀江流域和广东梅县等地。在以后年代的数次大迁徙中,最集中的聚居地也是宁化石碧。现海内外5000万客属后裔的族谱中,十之七八有祖先在宁化“石壁”住过的记载。据统计,客家主要姓氏中,有109姓以上是从宁化(主要是石壁)播衍到海内外的。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和梅州市方志办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收录34个姓氏,其中有29个姓的祖先是从宁化迁出的。《华声报》报道,台湾至少有60多个常见姓氏中的600多万人口与石碧有关,其中300多万人是客家人,200多万人是传自石碧,又从闽南的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往台湾。
  这里保留不少客家遗迹,还保存着客家人的语言和传统风俗习惯。近年来接待海内外客家宗亲、学者1300多批,10多万人次。有公路直达村口。
  (十九)总政及总前委旧址
  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政旧址在建宁县城中心,县政府大院内,原为旧县衙的白楼。民国22年(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驻此。当年,周恩来到建宁也住在这里。1978年,白楼被修为陈列馆,展品有《战略计划第十二号》、《红色中华》报道的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消息,以及周恩来、叶剑英和一方面军部分领导在建宁的合影,还有《红星报》和中央军委文件等珍贵的革命文物。
  总前委旧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在距建宁县城1.3公里的溪口镇,为一座砖木结构的天主教堂。民国20年(1931年),毛泽东、朱德曾在这里指挥,于建宁城歼敌7000余人,取得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在此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随后毛泽东、朱德又在这里部署反第三次大“围剿”。1959年,在此设纪念馆,展出革命文物700多件。
  (二十)七仙洞
  在距沙县县城19公里的富口乡境内,面积约6平方公里,相传因七仙女下凡到此游览而得名。清代时成为游览胜地。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七仙洞属喀斯特地貌,分上中下3洞。上洞最宽处25米,最高处近20米,长约340多米,洞口原建有仙奶庙。中洞长约1600米,通道先窄后宽,分岔处向上有厅堂,若沿水流下行,洞身逐渐变窄,无法前进,水则继续下流,通往佑溪边的下洞。洞内水平和竖向发育适中,各种形象逼真的石笋、石帘、石幔、石钟乳景观多达百余处,琳琅满目,千姿百态。一条暗河潜流其中,最宽处10多米,长200多米,水深莫测。可在洞内乘船游览。
  有公路直达洞口。
  (二十一)狐狸洞
  在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安砂水电站库区内,因相传古时有狐狸在此成仙而得名。在众多石灰岩构成的景观中,主要的有狐狸洞、燕子洞、化身岩、白龙岩、矶头洞等。
  狐狸洞,洞口朝南,高出附近河床约80米,洞深10多米,最宽处4米,高不及5米。洞深处残存堆积物约12平方米,厚度约3米。1988年,省文物普查人员在洞内发现一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下臼齿化石和华南巨貘、无颈鬃豪猪、熊、鹿、野猪等哺乳动物化石,填补了本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将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推到1万年以前,而且为远古人类由福建迁徙到台湾的闽台同根研究进一步找到科学依据。这里因此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燕子洞,规模最大,洞厅可容数百人。洞内有造型奇异的钟乳石,还有从洞顶铺泻而下的小瀑布等。据县志记载,太平天国石达开的溃部曾在此屯兵。
  狐狸洞景区尚未全面开发,已有不少游人慕名而来。
  (二十二)白岩公园
  在大田县城西的白岩山上,1983年建,占地500多亩,是本省县城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游乐设施。
  公园大门雄伟壮观,一进门,迎面就是宽24米的台阶342级,直达白岩山顶。山上有观岩门。园内建有长廊、四方亭、龙凤亭、天桥、白云塔等,错落有致,布局合理。
  山麓的儿童乐园占地32亩,内有面积30亩的人工湖,湖边点缀着盆景园、水榭亭台、湖心亭等。园内有电动小火车、游龙戏水、航天飞机、电动汽车、铁索桥、隧道、喷泉等20多种游乐设施。
  与儿童乐园相邻的是占地70亩的体育中心。
  三、龙岩片
  龙岩地区位于福建省西部,简称闽西,包括龙岩、漳平、长汀、永定、上杭、武平、连城等7个县(市),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277.92万人,其中龙岩市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方言为客家语系和闽南语系。气候以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温暖湿润,全年均适宜旅游。
  闽西历史悠久。早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设新罗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置汀州;唐天宝元年(742年),设置龙岩县;唐大历四年(771年),设置上杭场;宋代,建上杭、武平、连城三县;明代,建永定县、漳平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龙岩为直隶州。民国期间长汀、龙岩二地曾分别设置过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合并为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以后,成立龙岩专区;1970年,改称龙岩地区,行政公署驻龙岩市。
  20世纪30年代,闽西是主要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著名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叶剑英、邓小平都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留下丰富的革命史迹。
  闽西是一个以低中山为主的山区,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这里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林木蓄积量占全省总量的1/5,森林覆盖率达63%,还是福建省的主要矿区。
  闽西旅游资源别具一格,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永定土楼,有属丹霞地貌的连城冠豸山、岩溶地貌的龙岩龙硿洞,还有龙岩天宫山、上杭李氏大宗祠、永定虎豹别墅等名胜古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上杭古田会议会址等一大批革命遗址和文物。
  319国道和205国道纵穿和横贯全区,龙漳、龙坎铁路与鹰厦线衔接,使闽西与全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全区已实现乡乡通公路,初步形成以龙岩市为中心、铁路和干线公路为骨架的陆上交通网,沟通闽、粤、赣边区,改变历史上交通闭塞的状况。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龙硿洞-天宫山-龙门塔-冠豸山-中华山性海寺-上杭紫金山-古田会议旧址-蛟洋文昌阁-李氏大宗祠-东华山-永定土楼-虎豹别墅-西陂天后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双阴塔-狮岩-永福花乡-梅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一)龙硿洞
  在龙岩市雁石镇龙硿村,距市区48公里,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1991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龙硿洞长2.5公里多,分上下2层,共有大小洞14个,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最大的洞高约20米,宽50米。
  洞口怪石嶙峋,洞顶草木葱茏。进入洞内,前洞有数米宽,可纳50多人。前行有3门并列,人称“三仙门”,游人多从中门入。越10余米,有一石床,上有石钟乳倒挂,如帐帘一边勾起,一边垂下。传说游人在此一憩,疲乏顿失。其左有一石象,摇耳举脚,栩栩如生。向前是天星洞,顶上一块白色钟乳石似流星飞坠。洞下蹲一石蛙,摇唇鼓舌,似欲跃入深渊。
  再行,入观音洞,豁然开阔,可纳千人。当中一尊观音,白衣素裹,亭亭玉立在石壁之上。旁立一位拄拐杖的太上老君,白须齐胸,老态龙钟,笑容可掬。前有石钟乳,若石榴、葡萄,如供果陈列。观音左近有匹石马,扬鬃斗鬣,昂首扬蹄。岩间水声滴答,恰似马蹄声碎。洞的中央还有大小两只石牛,偃卧在一汪水田中。田水盈盈,犹如一幅春耕图。
  再行10余米便是布帆洞,岩壁平坦象布匹,花纹各异。布帆洞尽头,2座石钟一大一小悬挂在石壁之上,大钟髙约3米,宽约米把,钟底悬空,击之有声。
  龙硿洞内大洞套小洞,迂回曲折,变化无穷。其中龙伞洞曲径通幽,游人鱼贯而行,弯腰曲身才能进入洞内,尽头处一把锦锻般的金黄大龙伞举手可及。淌过地下河是田螺洞,洞中一对“田螺”,螺壳纹理清晰,似在缓缓蠕动。出洞后拾级而上可到冬瓜洞,只见一颗“大冬瓜”高悬头顶,瓜上有蒂,蒂上长叶,形态十分逼真。再穿过小巷进玉石洞,洞中大小石笋形态各异,钟乳石参差悬挂,玲珑剔透。堪称奇绝的有飞龙洞,洞顶有石乳凝成的一对白龙,似在凌空飞舞;蛇洞则是迎面一石如巨蟒,盘伏在地,抬头欲向前扑来,呼呼有声,令人悚然。
  龙硿洞内有几处无底洞,深邃难测,其中一个口大如盘,掷人数丈长的毛竹,只闻撞击声声。用长电筒往洞内照射,但见毛竹飘忽而下,细如头簪。还有几条地下河,总长约500米,水最深处2米。洞内还有石燕群集,其声啁啾。
  洞中有洞,洞中有山,洞中有水,水中有洞,为龙硿洞特色。
  龙岩市旅游部门从1990年开始,投资200多万元,开发形成龙宫、水晶宫、白龙马、龙伞、大寨等旅游景点。龙硿洞口还建有龙吟山庄、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
  (二)天宫山
  在龙岩市东北25公里的江山乡与雁石镇交界处,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1594米。据《图经》载:“常有云气覆之,阴晦时,或闻箫鼓声,故名天宫”。
  山势陡峭,顶部平坦,主要旅游景点有圆通寺、香炉峰和甘露泉等。相传在唐初,普陀山法师在此创寺传教,到清代,香火鼎盛,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圆通寺寺观建筑,深嵌在三面岗峦内。山前是大雄宝殿,殿门上有赵朴初题写的“圆通寺”门匾。山腹藏着大悲殿,大悲殿左侧有观慧楼佛堂,供奉华严三圣,收藏有大量佛教经典及名家墨宝。
  山景神奇秀丽,云海、奇峰、泉瀑、花树令人目不暇接。
  (三)龙门塔
  又名奎星阁,在龙岩市西北7公里的龙门潭中。
  龙门潭是龙川溪因山势阻拦,水流由西南向东北,又急转向东南,在转弯处冲击迂回形成的深潭。
  潭中央的龙门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高9米,直径约3米,三层八角,小巧玲珑。底层开拱形门3个,圆窗3个,塔壁上绘有八仙过海等图画,第二、三层各开4个圆窗,窗棂上浮雕群龙飞腾、金凤朝阳等图案,彩绘精致。
  塔的东北原有木桥与两岸相通,现已废。南岸有两筒水泥制成的倒虹吸水管通到潭中,在吸水管上面铺有水泥板供游人来往。
  龙门潭北依溪尾山,南濒龙灵山,其形似钳,在军事上为攻守必争之地。民国18年(1929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曾在此消灭闽西军阀陈国辉的前哨营,一举攻克龙岩城。
  (四)冠豸山
  在连城县城东1.5公里处,属丹霞地貌,由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等4大景区组成,面积23平方公里。因山腰有一巨石,号滴珠岩,石上流泉,高壁端正,状如古代法官所戴懈豸冠,上有清儒所题“冠〓”二字,故名冠豸山(〓、豸谐音);又因山峻石奇,远望如欲放的莲花,亦名莲花山。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冠豸山景区的主要旅游景点有苍玉峡、一线天、石园、莲花洞、“照天烛”等。苍玉峡,在群石丛簇中,有一小径,仅容一人;流泉从石间穿过,曲折回环,潺潺不断。从山腰的半云亭而上,穿过“云瞩”堑门,为滴珠岩。.往前行是芙蓉坡,周围是历代遗留下来的书院。如宋代二邱书院、元代樵唱山房、明代东山草堂和修竹书院、清代五贤书院和雁门书院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存于东山草堂的林则徐手书横匾“江左风流”和清乾隆名士、《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任福建提督学院时题写的“追步东山”墨迹。
  上坡左为五老峰,右为灵芝峰,双峰下有金字泉,其间为长200米,高150米的一线天。仰望高空,蓝天一线,倒映水中,成天地两情趣倍增。
  五老峰下为修竹径,往南的石园为清朝学者林赤章读书处,岩洞深邃,可容数十人。岩顶石花丛植,雨天水从五老峰峥峥丁丁泻落,有“天上来”题刻。周围是“弥勒伴观音”、老虎岩、观鹰谷等奇峰怪石。
  灵芝峰前为天香山,折北的小丰山相传为唐代欧阳仙炼丹处。小丰山旁有“照天烛”,又称“冲天石”,为冠豸山三绝之一。只见石笋林立中一石拔地而起50余米,昂然高耸,如红烛燃空。
  照天烛旁边为莲花洞,洞内石椅、石桌齐备,一泓山泉穿洞而下,山岚飘逸,凉意袭人。前有五姐妹石,身姿娉婷,神态各异。
  从一线天过天堑堑门到“白云深处”,前行为桃花源,再登上寿星峦,奇峰怪石尽收眼底。相传“龙宫”在此,眼前是孙悟空自西天取经后,把定海神针还给海龙王,并赠送经书一卷,惊动海中水族的景象。
  山上还有元代以来的摩崖石刻40多处。
  冠豸山东南的石门湖,海拔400多米,水面400多亩,水最深处28米。潭深浅壑,湖清山秀,山环水绕。登艇游览,沿途可观赏“渴马饮泉”、“大象戏水”、“猴狲撞钟”、“三姐妹石”、“疯僧戴帽”等胜景。人冬,湖面常见野鸭群飞。
  离舟登上香兰亭,沿山溪过三叠潭,为一段200多米长的小道,夹道皆为亚热带芳香植物——香桄榔,脚下落叶须根铺成柔软而有弹性的“棉花路”。前行上鲤鱼背到寿星峦,左转为虎崖,长千余米,怪石林立,参差错落,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宽处可供2000多人休憩。
  旗石寨与石门湖相连。山如旌旗迎风,舒卷自然,故名旗峰山;昔日为避战乱,有人筑室于此,又名旗石寨。最高处为百丈岩,岩上流泉飞瀑,怪石嶙峋,如虎豹狮象、剑戟兜矛等。寨后为鹫峰岩,峰顶断崖似大雕踞立,旁有石仓瀑布,为旧时连城八景之一。
  游竹安寨可从右坑寨门过马头山背,沿365级石阶上摩天岭。在峰顶北望可见一列山势如雄鹰展翅,旁边的寿星岩和南面一堵延绵200多米长的“水面墙”同为冠豸山三绝。
  冠豸山开发始于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当时邑人在石门湖筑亭建阁,植以松竹。元朝考正年间(1341~1368年),县尹马周卿辟为名胜。明代,当地贡生组织千人上山,凿石建书院,成为“上游第一观”。
  近年来,重修游山道路,植树种花10余万株,修建长寿亭、凝.碧山房等,购置游湖游艇,开通最佳游程“先水后山”的后区道路,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
  (五)中华山性海寺
  在连城县新泉乡马背村,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四周树木苍翠,绿竹掩映,环境幽静。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观音殿、钟鼓楼和藏经楼等。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后有70多平方米的放生喷水池,中有拱桥直通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深14米,宽18米,供奉华严三圣。左右两侧壁龛上,按《华严经》“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的意境,供奉着1000尊释迦牟尼瓷像,这在全国寺院中是罕见的。大殿屋脊螯头饰有双龙戏珠,整个装饰雄伟古朴,别具一格。
  大殿左侧为2层楼房,右侧为3层楼房,均为法堂宿舍,可供数百名香客歇宿。大殿后为藏经楼,藏有大量经典和名山古刹志书。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中华山性海寺”门匾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联文。
  中华山性海寺是“农禅并重”的典型,倡扬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遗风,周围几十里山地共种植油茶林3000多亩,还有桃、李、梨、拮等各种果树和花卉,一年四季繁花不断。
  有盘山公路直达寺门。
  (六)上杭紫金山
  在上杭县城北20公里处,西临汀江,南临旧县河。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峰为五子(五龙)峰,海拔1138米。相传山中有金矿,古代曾经开采过,所以又名“金山”,雅称紫金山。
  山中有五龙寺等四大殿和一天门、百丈漈、桃源洞、一琴桥、面盆湖、凉伞石、燕子岩、拖刀峡等39景。
  五龙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重修,坐北面南,上殿供奉约2米高的真武神像,两边是弥陀与观音佛像。下殿两旁是二十四诸天对十八罗汉。寺内还有滴露楼和藏经阁等建筑。寺前是一琴桥,过桥便是桃源洞。洞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正殿有诸佛像,下有归鹤楼。附近还有苍玉石、双廉泉、觉山及清人石刻等景致。
  在一天门原有天门庙,附近的中峰峻秀挺拔,其主寺中峰寺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华美富丽,供奉真武、齐天大圣、弥陀佛诸象。出主峰寺,进三天门,就到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麒麟殿。这里寺宇宽敞,正殿分上中下三座,还有副殿阁楼等。殿右悬有直径2米的大钟,殿左有3人合抱的大鼓,殿中供奉玉皇大帝,还有真武、地藏王、玄天上帝、坐莲观音、弥陀及数百尊菩萨。殿前有石狮、.石象侍卫左右。附近有摘星台、漱玉亭、莲花石、蹑云石、何老岩、北斗口、仙人桥、玉甘泉等景点。
  在麒麟殿上面有四天岩,分上下2层,自成天然石楼,相传为僧伽“修仙”之地。岩下有旱、水两龙井,旱龙井口小腹大,“肚中”可容数百人,幽深莫测,不知通向何处,即使滂沱大雨也不见旱井滴水;水龙井形似张开的龙口,上唇长,下唇短,中有一石,犹若“龙舌”,嘴含清水,缓慢下流。
  有公路经山麓。
  (七)古田会议会址
  在上杭县古田镇溪背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原系廖氏宗祠,红四军进驻古田后改为曙光小学。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址座东朝西,为砖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826平方米。进门依次为前院、下厅、天井、上厅,左右两边为厢房。民国18年(1929年)12月,毛泽东、朱德、陈毅主持的红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通过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
  大会主席台摆在上厅北边,右边厢房第一间是毛泽东当时休息的地方。1961年,会址大厅恢复当年开会的原貌,代表席位、大会会标、主席台以及墙上的党旗都按原样摆设。
  会址左边是荷花池,右边是红军检阅台,后面竖立着“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红色大字。会址对面,有1974年10月开放的古田会议陈列馆,馆藏文物7300多件,其中有不少闽西革命文物珍品,是福建省收藏革命文物最丰富、规模较大的革命纪念馆。
  1989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瞻仰古田会议会址。
  (八)蛟洋文昌阁
  在距上杭县城40公里的蛟洋村,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阁为木构为主的宝塔式建筑,高32米,外观6层,内4层,为八角伞形悬臂梁结构。一至三层为四方形,上为八角形。每层檐角饰以凤尾翘角,顶饰葫芦,很有民族特色。
  阁左为天后宫,阁右为五谷殿,阁后为镇水亭,附近有回龙桥,互为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建筑群体。
  这里原为古代文人聚会吟唱之所。每年都有会试、文会、祭祀等活动,民国后改为小学。民国18年(1929年)7月,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党代会在阁上二楼举行,提出“坚决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剧而奋斗”的总路线,毛泽东及张鼎丞、邓子恢等出席会议。
  (九)李氏大宗祠
  座落在上杭稔田乡官由村河谷盆地,四面群山叠翠,黄潭河蜿蜒而过,是李氏客家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建造的。
  宗祠建筑3进4直,砖木结构,计有大厅3栋,大小客厅26间,住房104间,占地5600平方米。正面牌坊式大门上方刻着“恩荣”两字,两旁是“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门联,两边对称各开圆门和耳门。中厅三对青石柱擎着雕粱画栋,左右两壁临摹文天祥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均畅宏浑。正厅前的屏风上刻有明代名儒所撰《李氏火德翁传》。
  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气势非凡,反映客家传统的宗法制度。
  李火德入闽800多年来,其后裔遍布闽、台、粤、赣、桂等省及东南亚各国。近年来,李氏子孙到此谒祖者络绎不绝。
  (十)东华山
  在永定县城东约30公里的抚市东安村,有“永定第一山”之称。面积2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35米。山势峻秀,云雾缭绕,主要旅游景点有东华寺、棋盘石、一线天、鹞婆石、仙人凿字、燕子岩等。
  由石条砌成的山门门楣上刻有“第一名山”四个大字。过了山门,便是建于清乾隆四年(1734年)的东华寺,寺门对联曰:“东风借扫凡尘了华月光来觉路开”。寺院占地约400平方米,分上下两厅,前有坪。附近有一块直径约80公分的石头,如八仙桌,旁有石凳,可坐数人。相传天上南、北斗星神,常在此处下棋,故名棋盘石。另有一石突兀于悬崖之上,似石椅,称“交椅石”。寺左为一线天,有大石壁罅裂数丈,匍伏而入,可见斜透的一线日光。再向左有一山穴,风吹石穴,如闻鼓声,谓之“石鼓”。石鼓上方是悬于陡壁之上的鲤鱼石,鲤鱼石上有4层石塔,条石砌成,古色古香。
  离寺盘山而上约2公里,有鹞婆石,下临万丈深渊,栩栩如生,展翅欲飞。嘴下刻“感仙”两字。
  从鹞婆石往东北行,便是天池峰。峰顶有湖,清澈见底。湖旁石峰攒簇,形态万千。
  西麓有公路经过。
  (十一)永定土楼
  散布于龙岩地区南部永定县境内,是独特的客家山村民居建筑,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数量众多而闻名于世。
  永定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多座。普通的方形土楼一般二至三层。圆形土楼(又称圆寨)则多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房,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内圈两层,有三十至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为祖堂,是楼内居民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墙的基础宽至3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割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的大门用二、三十厘米厚的杂木制成,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就是敌人逼到墙下也奈何不得。有的土楼用内外双层土筑成仅有1米余宽的夹道,夹道绕楼一周,外墙开窗,除可通风纳光外,也便于狙击敌人,防卫自己。有些土楼在楼的最高处还设有瞭望台,登台瞭望,楼外情况一目了然。
  永定土楼还具有防震、防火、防兽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土楼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为了防火,许多圆楼的外圈楼房分割成1/6、1/8或1/10,中间筑防火墙,火烧起来也不会蔓延。圆楼每层房间都处在圆周的均等点上,没有死角,通风采光都比方楼好。
  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当推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仅余半壁的方楼馥馨楼,较出名的土楼有振成楼、承启楼、遗经楼等。
  振成楼,在湖坑乡洪坑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元年(1912年)动工,民国6年(1917年)建成,占地5000平方米。楼为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外墙高20米,以生土、砂石夯筑,有3个大门。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房间结构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为一个单元,两卦设一楼梯。卦与卦之间筑防火墙,以拱门相通。振成楼的祖堂是一舞台,台前立有4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边上下两层30个房间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当年专程从上海购置的。楼主林逊之在清末民初经营条丝烟刀生意,当时在长江中下游都设有商场,赚了许多钱,盖这座圆楼花费8万大洋。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与雍和宫、长城一起展出,引人瞩目。振成楼内现增设卫生设施、客房、服务部,楼外有大型停车场。承启楼,又名天助楼,位于古竹乡高头村,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楼的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高内低。外圈4层,高11.4米,每层有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有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376平方米。全楼住户有60多户,400多人。由于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列入中国名胜词典。台湾小人国和深圳锦绣中华都有该楼模型。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以承启楼为图案。
  遗经楼,在高陂镇上洋村,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方形。外墙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楼五层半,17米高,主楼左右两端分别垂直连着一座4层的楼房,再前面又同与主楼平行的4层“中厅楼”紧紧相接,组合成一个大“口”字形。中厅前面一左一右建有两所学堂,楼内子女可在此就读。学堂中间是石坪,前边建有大门楼,大门高6米,宽4米。在主楼后面有花园一座、鱼塘一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设建筑。全楼共有280个房间,51个大小厅堂。整个建筑布局规整,条理井然。
  永定土楼开放后,接待国内外游客40多万人次。
  (十二)虎豹别墅
  在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是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于民国35年(1946年)耗资34万港元兴修的,是胡文虎生前建造的3个私人别墅之一(其余2个在新加坡和香港)。1991年,被评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豹别墅是砖土木结构的3层楼房,半弧形砖墙衬托土墙高楼,新颖别致,有凌空欲飞之势。屋檐有古典式艺术雕饰,颇富闽西侨乡特色。
  1993年,胡文虎先生之女胡仙博士投资200万元,将其整修一新。1994年9月,作为旅游点正式对外开放,其中有胡文虎先生生平事迹图片展览。
  (十三)西陂天后宫
  在永定县高陂镇西陂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万历十年(1582年)建成。座南朝北,占地6435米,是全国唯一的7层宝塔式妈祖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体建筑为7层宫塔,高40余米。塔基用天然石块干砌,基面上墙厚1.1米。底层为四方形主殿,高6.5米,长14.4米,宽12米,供奉着天后(妈祖)及关公、文昌等。中间有4根大圆木柱,支撑着塔心。二、三层有走马楼回廊,各宽1米;四层以上为八角形,四、五层为砖木结构,六、七层中间用大圆木柱构成,板木为墙。塔顶饰景德镇特制的红、黄、蓝、紫、青等5色球形大圆缸叠式葫芦。顶层飞檐配有铜铃数十个,风吹铃响,铿锵悦耳。
  塔下有护塔房36间,塔前为大厅堂,塔后是登云馆大厅和天井。大门入口处有永久性戏台一座,呈半圆立体窟窿形,结构奇巧。每年圣母生日都在此祭祀唱戏。
  (十四)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长汀县兆征路第一中学校园内,原是汀州考试院,占地面积11370平方米。1988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庭院式土木结构厢房,座北朝南,依次为大门、草坪、大厅、天井和后厅。草坪左右两栋厢房对称,后厅左侧是杨柳院,右侧是龙山书院。民国21年(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通过《实行劳动法令》、《土地问题》、《军事工作》、《财政经济问题》、《苏维埃建设问题》等决议案。同时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由张鼎丞任主席。会后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在此办公。现辟为长汀革命历史陈列馆,展出长汀县历史文物、瞿秋白烈士遗物等。
  院内有两株参天古柏,一株高22米,一株高18.7米。据载,为唐时所栽,历经沧桑,仍枝叶繁密,生机勃勃。附近有秋白亭,木构6角,红漆梁柱,青砖铺地,古朴大方,是瞿秋白临刑前饮酒赋诗,歌以咏志,从容赴难的地方。
  (十五)双阴塔
  在长汀县城内。一为八卦龙泉塔,一为府学阴塔。两座阴塔相距约200米,成双对应,故合称双阴塔。古人建阴塔的目的是为了“镇文风”,祈望汀州文才昌盛。《长汀县志》有载,但1984年始发现。
  八卦龙泉塔,在旧县学所在地,为一口八角形水井,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故又名开元井。井身上宽下窄,口径1.72米,深16米,用石条依地面石塔形状垒砌。从塔口下视,石板层叠有致,每层八块,为八卦形,逐渐收缩,形如宝塔倒挂人地。井水清澈透明,相传与汀江龙潭相通。
  府学阴塔在汀州府学旧址内,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造型与八卦龙泉塔相反。埋在地下的宝塔,下宽上锐,深13.5米,口径1米,呈圆锥形,用厚砖垒砌而成。井水清冽甘甜,四时不竭。井边砖墙上嵌有一块明嘉庆年间的石刻,长1米,宽0.3米,上刻“府学阴塔”四字。
  (十六)狮岩
  古称南安岩,又名南安石洞,在武平县城东南40公里的岩前镇,以形状如狮得名。
  狮岩山顶,古树参天,芳草萋萋,恰似狮头卷发。狮头望东南,狮尾摆西北,洞口状若狮口,形态逼真。
  岩洞左侧,供一尊丈余高的石雕释迦牟尼像,右侧悬崖上吊一口数千斤重的铸钟。洞内钟乳悬吊,石笋林立,清泉滴淌。洞中还有几十尊三睛六臂、神态各异的菩萨塑像。洞内正中是丈余高的“大雄宝殿”,仰头可见殿的上方雕有麒麟、狮子、大象等,栩栩如生。
  宋乾德二年(964年),有僧人云游至此,辟室而居。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赐额为“均庆寺”。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又赐名“定光院”。出岩洞,左通观音宫、何仙姑宫、七圣田;右通财通宫、药王菩萨宫、天上圣母宫。山麓还有大雄宝殿、钟楼、葡萄庙等景点。
  狮岩南面有一天然泉水湖,相传为蚊龙窟居之所,故名蛟湖。湖水清彻如镜,山色倒映,有“蚊潭涌月”之景。
  (十七)永福花乡
  在漳平市城南28公里的永福高山盆地,四周群山环抱,海拔755米。山明水秀,气候宜人,以盛产各种花卉而蜚声国内外,故称永福花乡。
  这里种花历史悠久,家家养花,处处花圃,四季如春,花团锦簇。盛产茶花、瑞香、兰花、杜鹃、腊梅、月桂、木槿、牡丹、菊花、玫瑰、桃花、茉莉等120多类、1100多种花卉,品种多而优,年产花苗450多万株。永福花卉远销全国23个省市和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每年正月初六是永福传统花市,人如潮、花如海,非常热闹。永福古代为畲族聚居地,文物古迹很多,有鳌头古瓷窑址、毓秀塔、步云桥、惠宫桥及长青楼古堡等。当地还出产水蜜桃、桔子、藤器、竹笠、荆芥等土特产。
  (十八)梅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福建西南部,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交界处。北纬25°17′—25°27′,东经116°45′—116°57′,为玳瑁山的主体部位,地质构造主要是燕山早期的火山岩和花岗岩。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19公里,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1500米以上山峰有15座,主峰石门山海拔1811米,为闽西南地区最高峰。
  1985年,继武夷山之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列为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林业部联合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优先领域研讨会”上,被确认为具有全球意义的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
  梅花山有“回归荒漠带上的翡翠”之誉,森林覆盖率66%,木材蓄量52.2万立方米,毛竹592.5万株。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称为“生物物种基因库”和“野生动物避难所”,是研究动植物分类、森林生态学、植物群落的理想基地。这里有维管束植物172科、676属、1490种及30亚变种,其中40多种属于稀有的珍贵与濒临灭绝的树种,如观光木、伞花木、穗花杉、三尖杉、钟萼木、巴戟天、凹叶厚朴、沉水樟等,有南方红豆杉、长苞铁杉、建柏、柳杉等天然纯林和大口径杉木林。竹类有65种,如楠竹、人面竹、紫竹、佛肚竹、四方竹等。
  有各种兽类8目20科66种,鸟类17目40科198种,爬行类3目10科69种,两栖类2目8科2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30种,如大灵猫、小灵猫、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熊、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
  梅花山境内层峦叠翠,群峰突兀,自然景观奇特。闽西民谣曰:“梅花十八洞,洞洞十八里,里里十八窟,窟窟十八厅,厅厅十八景”。主要洞窟有石燕洞、水牛洞、出风洞和螺岩洞等,还有延绵数公里的黄连盂大绝壁,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丘山老鹰石、桂和姐妹石、马坊禾仓石、大源村的“金龟下蛋”等奇岩怪石和兴隆瀑布、锣声瀑布等高山瀑布,以及马头山寺、南蛮王墓、黎岭步云书院等人文景观。
  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腹地、龙岩市江山乡大罗坂,还有奇特的温冷泉,其中一个泉眼水温达42摄氏度,而距这泉眼仅60厘米处,另有一个冷水泉冒出。
  有公路通达。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