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513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0
摘要: 本文概述了自西汉至19955年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志 旅游业 概况 福建

内容


  福建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人口3164万多人。土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多丘陵山地。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3324公里,占全国的10.4%。沿海多岛屿和海湾,有岛屿1500多个,大小港湾125个。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气温变幅小,温度适中,四季宜人,全年均可开展旅游活动。
  福建的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奇山秀水美不胜收,文物古迹遍布八闽。武夷山、厦门鼓浪屿一万石岩、泉州清源山、福鼎太姥山、泰宁金湖、永安桃源洞一鳞隐石林、平潭海坛、连城冠豸山、屏南鸳鸯溪等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色奇异秀丽,其中武夷碧水丹山,“奇秀甲于东南”;鼓浪屿素称“海上花园”、“音乐之岛”,万石岩石奇岩怪,万石植物园被誉为“绿色博物馆”;清源山唐代就是游览胜地,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称;太姥山依山面海,石奇洞怪,人称“海上仙都”。福州鼓山、福清石竹山、连江青芝山、宁德支提山、周宁九龙漈瀑布、东山风动石一塔屿、龙海云洞岩、南平茫荡山、将乐玉华洞等1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或以山胜,或以水名,或以洞闻,或山水俱佳,各有特色。以地貌形态分,有花岗岩型,多分布在闽东至闽南沿海一带,如鼓山、万石岩、清源山、石竹山等;岩溶型,如玉华洞、明溪玉虚洞、宁化天鹅洞、龙岩龙硿洞、鳞隐石林等,多集中在闽西到闽西南一线;丹霞型,主要有武夷山、金湖、桃源洞、冠豸山等;火山岩型,有平和灵通岩、仙游菜溪岩、闽侯十八重溪、宁德支提山等;海岸岛屿型,如鼓浪屿、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等,平潭岛还有典型的海蚀地貌。全省适合开辟为海滨浴场的沙滩长约300公里,已开辟东山马銮湾、厦门港仔后、石狮永宁、晋江衙口、平潭龙王头、长乐下沙等10余处,总长20多公里。此外还有清溪飞瀑温泉和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如鸳鸯溪、九龙漈瀑布、九鲤湖瀑布、福州温泉、漳州温泉、漳浦海水温泉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等。
  省内有许多秦汉至明清各朝代的名胜古迹。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后福州、漳州、长汀也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全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4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10处,石刻及其他类2处,古遗址1处,古墓葬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67处。泉州洛阳桥、东西塔、老君岩坐像、九日山摩崖石刻,晋江安平桥,南安郑成功墓,惠安崇武古城,泰宁尚书第,上杭古田会议会址以及东山铜山古城,漳浦赵家堡,永定土楼,南靖土楼等,还有朱熹、郑成功、林则徐等众多的名人故居遗迹,都是名闻遐迩的人文景观。
  福建宗教文化发达。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出现佛教寺院。唐宋时期,佛教兴盛,尤以禅宗为著,禅门五宗的兴起都与福建有密切关系。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4座,福州涌泉寺、西禅寺,闽侯雪峰寺,福清黄蘖山万福寺,宁德支提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晋江龙山寺,漳州南山寺,厦门南普陀寺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古刹名寺,在台湾及东南亚、日本等地有很大影响。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其中清净寺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伊斯兰教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五大清净寺之一;灵山圣墓是世界上除穆罕默德墓和阿里墓之外,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晋江摩尼草庵是世界少有的摩尼教遗址。此外,妈祖、陈靖姑、祖师公、保生大帝、广泽尊王等主要地方宗教也在海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拥有众多的信徒。
  福建的工艺品和土特产品享有很高声誉。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列中国传统工艺品三宝,晶莹璀灿的寿山石雕、洁白细润的德化瓷器、玲珑典雅的软木画和棉花画、形象逼真的泉州木偶头等,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独特工艺品。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花色品种有2000多种,其代表作品“佛跳墙”、“鸡汤氽海蚌”等都是别有风味的美食佳肴。福建民间戏曲种类繁多,主要有南音、梨园戏、甫仙戏、木偶戏、高甲戏、芗剧、闽剧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其中南音被称为闽南“乡音”,梨园戏、高甲戏和莆仙戏被视为地方戏的“活化石”。
  二
  旅游业是新兴行业,旅游活动却古已有之。
  福建历史悠久,自商周以来就有闽族和闽越族生活在福建。史载西周时期,霍桐真人曾云游霍童山。秦时,就有方士在清源山右峰修真,后人以其名称其地为“大道岩”。《史记》有汉武帝派使节赴武夷山祭祀武夷君的记载,武夷山因此别号“汉祀山”。传说东方朔曾奉汉武帝之命,为天下名山授名号,闽东的太姥山被列为36名山之首。秦汉特别是三国以后,从中原向福建大量移民,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以及魏晋南北朝后佛教的兴盛,福建的旅游活动首先出现在僧侣、商人、官宦和文人之中。
  早在公元1世纪初,福州就与东洋、南洋有海上交通。三国孙吴时代,闽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福建的造船业和航运业发展很快,福建船队远航东南亚各国,闽人商贸旅行的足迹开始走出国门,晋安(福州)港成为海外商船往来的集散地。魏晋时,有不少僧人、道家南下入闽,著名的道家左慈、葛玄、郑思远等都到过霍山(今宁德市霍童山)。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郑思远带着一帮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南朝时山水诗开始出现。刘宋时的江淹是北方人中最早来闽做官的。他在浦城4年,遍游境内山川名胜,写了不少好诗,因之有江淹梦笔的传说。他到武夷山、黄蘖山(在今浦城县北90里)等地游览,以诗纪游感怀,称“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皆淹平生所至爱,不觉行路之难矣”,此为文人在闽宦游的最早记录。(梁书•列传>第四十八“诸夷”篇载有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闽人远涉重洋,到一岛上,见到“男则人身狗头,其声如吠,其食有小豆”,后人考证所述即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中国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印度僧人真谛(音译拘那罗陀)取道泉州回国,到过晋江九日山,相传山上的翻经石即当年真谛译经遗迹。
  隋唐五代时期,福建进入全面开发阶段,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士人漫游成风,宗教旅游盛行,国际旅游也比较活跃,旅游文学创作繁荣。隋朝,就有隐者在清源山寻求山林野趣。僧侣们在名山胜地开山创寺,修筑道路,开辟许多旅游点,寺院还为当时的旅游者提供食宿。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和摩尼教等也跨海东渡,传入泉州等地。唐初,开罗僧人泛海来闽。《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教教门中有称为大贤者四,其三贤、四贤分别叫沙谒储和我高仕,来泉州传教,死后葬在泉州。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四年(726年)离蜀远游,据说曾由浙南进入闽东。宁德支提山香炉峰上刻着一首五绝:“褐来游荒闽,扪步涉禹凿;汇绿泛湖海,偃蹇陟卢霍。”《支提山华藏寺志》记载是李白之作。李商隐游武夷,留下七绝一首,开武夷题咏之先河。太姥山、九鲤湖乃至德化戴云山、闽北建溪等地都留下文人纪游的墨迹。如晋江人欧阳詹游履及于莆田福平山、晋江龙首山、南安高盖山等地,进京待考时又游历京师、秦川、殷墟,登科后遍游晋、豫、鄂、川等地,吟咏山水,以文会友。
  从泉州等沿海港口出发,南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西抵印度半岛、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部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中叶已经形成。中唐时,泉州城方圆20多里,阿拉伯商人和伊斯兰教徒来者很多,时有“市井十州人”之称。唐大中七年(853年),日本圆珍和尚到福州开元寺向中天竺(今印度)僧人般恒罗学悉昙。唐天复元年(901年),福州出现“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的繁华景象,发展成为“商旅填郊,击毂摩肩”的闹市。五代时,福建对外交往更加活跃,以至出现占城(今南越)国相在福州温泉上盖亭、三佛齐(今苏门答腊东南)将军到漳州建寺的情景。
  宋代,福建经济有很大发展。“惟昔瓯越险远之地,为今东南全盛之邦”,旅游活动盛极一时。杨亿、晏殊、陆游、辛弃疾、范仲淹、曾巩、柳永、杨时、朱熹、李纲、蔡襄、韩世忠、张元干、刘克庄、严羽等一大批官宦文人,或在宦游时收风月于眼底,或在戎马中寄豪情于山水,或在公余邀同僚友人漫步于郊野,或抛却俗务,离家远游,在大自然里高歌漫吟,荡涤身心。他们的足迹不仅留在福州、泉州、莆田、武夷山,而且踏遍八闽的东西南北中,如宁德的赤鉴湖、长汀的苍玉洞、武平的灵洞山、同安的大轮山、长泰的天柱云岩、邵武的天马山、延平的双溪阁、福清的瑞岩等等。陆游在20年间两次宦闽,游踪遍及宁德、罗源、福州和武夷山、梅仙山、开元寺、凤凰山等地。辛弃疾在福州经常登于山、游西湖,仅是游西湖的词他就写了5首,把西湖比作“西施未嫁”,娇羞动人。建阳人祝穆年轻时往来吴、越、荆、楚间,登高探幽,临水揽胜,遍访民情风俗,晚年编撰《方舆胜览》70卷,对名胜古迹多所陈述,后人称为“游记全书”。
  南宋时,泉州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地位已超过杭州、广州。到元代,与泉州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98个,海船最多时有1.5万艘。“涨海声中万国商”,泉州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出现外国商人集中居住的“番坊”。元代,福建还成为外国旅行家屡屡涉足的地方。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浙入闽,经建宁、武平、福州,至泉州港回国,他盛赞剌桐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至和元年(1328年),意大利人鄂多立克来到泉州,在《东游记》中赞美泉州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之一”。他的同胞和德里、马黎诺里在此前后来华,在《和德里游记》、《马黎诺里奉使东方录》中都盛赞泉州为世界第一商港,外商蚁聚,百货云集。至正二年(1342年),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巴图泰来华,从泉州登陆,亲眼看到剌桐港有“大船百艘,小船无数”。他还说,在印度洋看见很多泉州制造的中国商船。同时,我国杰出的航海旅行家汪大渊两次从泉州出发,周游列国,时间达8年之久,最远到过摩洛哥王国的丹吉尔港。他成为第一个到达大西洋的中国人,回国后按“非亲见不书”的原则,撰写《岛夷志》一书,记载自已的海外见闻,被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许多文人墨客借明丽山水,扫心中阴霾,如著名诗人萨都剌跋涉在长溪道上,高吟“自笑生平爱游览,天教长在水云间”。
  进入明清时期,福建的经济、文化和海外交通仍然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商业、外贸、海运更为发达。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国中山王察度派遣其弟泰期来中国进贡,自那霸渡海至泉州,而后或2年1次,或5年1次,或10年1次,每次随贡人员100至300人不等,前后持续500年。15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大航海家郑和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28年间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福建长乐立《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述历次下西洋的时间和所历诸国,并修葺建于12世纪初的三峰寺塔,作为出洋船队出人太平港的航标塔。
  这个时期考察旅行活动突出活跃、明代,连江人陈第除在省内游历武夷山、太姥山、清源山及石竹山、青芝山、黄檗山、九鲤湖等地外,还游历五岳、鄱阳、洞庭、两广等地,“泛海游初倦,登山兴又长”,在70岁以后仍独自一人徒步游嵩山、华山、恒山和衡山,并提出“远游要五不”的见解,即不怀安、不惜费、不思家、不怯死、不立我(无私心),成为福建第一个有自觉意识和过人毅力的旅行家。著名旅行家徐霞客5次入闽,游历闽北、闽东、闽南、闽中,留下脍灸人口的《闽游日记》,生动记述千姿百态的八闽山水和自己曲折的旅行经历。明末,宗教旅游的行列中出现一些西方传教士,如有“西来孔子”之称的意大利耶稣会士艾略特,天启年间(1621~1627年)来闽,传教25年,足迹遍及八闽。戚继光在抗倭之暇,也啸傲山水,挥洒诗情。著名画家唐寅、徐渭、石涛和大学者袁枚、俞樾等都有闽游作品传世。袁枚的《游武夷山记》以文论山,得武夷山水之真谛。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侯官人高兆云游四方,归乡后编写《揽胜图谱》一卷,图中所列多是国内名胜,如剑阁、赤壁、钓台、曲江、龙门、武夷、三峡等等,大大小小几十个,虽是酒令博戏一类游戏小品,却也集游乐、棋乐、酒乐为一体,对当时的旅游景点不失为一种通俗性宣传。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崇安人董天工在旧山志的基础上,经实地考察,删芜补缺,重新编纂《武夷山志》,全书24卷,内容翔实完备,在山水志中实不多见。他还到台湾,搜集资料,考察核实,编成《台湾见闻录》四卷。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旅游空间大为拓展,20世纪30年代出现为旅行服务的专业机构。民国19年(1930年),我国第一位徒步和骑车周游世界的旅行家潘德明从上海出发到国外旅游,也经过福建。但是当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旅行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达官贵人。此外,福建作为我国主要侨乡,广大华侨的出入境旅行占有很大比例,象民国25年(1936年)成立的中南旅运社,就是为华侨出入境提供服务。也有一些文人或在相对安定时游山玩水,或在颠沛流离中偶发游兴,如郁达夫在福州,公务之余不但查阅《福建通志》里的“山经”,还详览《鼓山志》等书,经常寄情山水,考察风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旅游业发展具备了基本条件。1949年11月,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厦门华侨服务社成立。在人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该社尽力为华侨、侨属做好服务,至1950年2月就接待出国华侨、侨属1471人。随后,福建省华侨服务社等相继成立,主要任务是接待、安置归国难侨,接待归国探亲观光的华侨和港澳同胞,护送侨胞、侨属出境和遣送在华外国人离境,同时也负责接待来华探亲、工作的外国人。当时接待的第一个来闽探亲的外国人是印尼泗水市市长的妹妹,其丈夫是华侨,丈夫病故后,她到丈夫的家乡来寻祖;接待的第一个来闽工作的外国人,是来帮助福建勘测古田溪水电站的英国水利工程专家。
  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旅游活动发展缓慢,主要是以政治接待为主,不讲经济效益。至60年代中期,全省只有设施简陋的对外接待宾馆(华侨大厦)7座,床位不上1000个,对外年接待量约1.3万人次。1950年至1965年,共接待来闽探亲、访问、观光的境外人士11万人,其中以探亲为主要目的的占绝大多数,外国人不到人。
  “文化大革命”中,境外游客锐减,华侨探亲旅游一度中断。福建省和全国一样,旅游业遭受挫折,停滞不前。
  三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旅游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1979年,中央批准福建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0年4月以后,国务院相继批准福州、厦门、漳州、泉州、武夷山等地对外开放,省里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1981年,召开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福州、厦门等市向会议报送1981年至1985年旅游事业发展规划,随即设立福建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后改为福建省旅游局),作为管理全省旅游行业的行政职能部门。198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下达《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决定〉的意见》,要求各地加强旅游事业的管理,福建旅游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84年,在胡平省长主持下,福建省人民政府召开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旅游发展问题,要求福建旅游业“当年起步,三年显著变化,1990年走在全国前列”,并决定每年拨出500万元周转金供发展旅游业使用,将福州东湖宾馆划归省旅游局管理。国家旅游局提出旅游发展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主要搞接待转变为开发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从只抓国际旅游转变为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由靠国家投资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旅游经营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化管理。旅游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经营培训、国内旅游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实现当年起步的要求,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27万多人次,比上年增长27.85%,旅游创汇2734.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88%。1985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和省人民政府下放对外国旅游团(者)的签证通知权,省旅游部门先后与香港、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加强外联组团工作;省旅游局对全省旅游企业状况及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情况做全面调查,制订《全省旅游发展“七五"规划》(草案)。各主要旅游地区根据当地特色,如厦门突出海岛、特区,泉州突出侨乡、古城,武夷山突出碧水、丹山,初步制订旅游发展规划。当年,全省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超过侨汇收入,旅游成为本省非贸易创汇的主要手段之一。
  “六五”期间,全省各级旅游管理机构逐渐完善。各地(市)、沿海各县和主要风景区所在县基本都设立旅游局;全省旅游建设投资近5000万元,还引进外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1985年底,全省有涉外旅游宾馆29座,床位6470个,大小旅游车辆超过1000部;旅游形式逐渐由单纯游山玩水的消遣性旅游向多层次的消费性旅游转变。国内旅游逐渐由自发兴起、自由行动变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国际旅游的行业功能发生质的变化,结束过去那种不计盈亏、不讲效益的局面。以创汇为经济目的的国际旅游活动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六五”期间共接待境外旅游者118.9万人次,年平均递增21.4%;旅游创汇9722.3万美元,年平均递增45.4%,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1986年4月,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传达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精神,要求重新认识发展旅游事业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意义,提出1990年进入全国旅游先进行列的主要标志是:在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接待境外旅游者超过54万人次,旅游创汇突破1亿美元。确定福州、闽南三角地区、武夷山风景区为本省旅游基本建设的重点,要逐步形成“一区一山一线”的旅游网络。随后又提出“远广交,近开拓”的客源市场开发方针,着重开辟港澳、东南亚、日本客源市场,使福建省旅游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省里还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省旅游协调小组。1988年,国家旅游局把福建列为全国龙年旅游活动的8个重点省份之一。
  1989年,受“六四”政治风波的影响,福建旅游业的发展一波三折:第一阶段(1~5月)持续增长,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93%和25.98%;第二阶段(6~7月)急剧下降,骤然陷入大滑坡的艰难境地,接待与创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9.85%和11.7%。据各主要旅行社的不完全统计,取消来闽旅游计划的境外旅行团有600多个,人数约2万人。6月8日,香港到福州的旅游包机航班上只有4个乘客;第三阶段(8~12月)奋力爬坡,逐渐走出低谷,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数均达到1988年同期水平并略有增长。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总数比上年减少3.7%,旅游创汇下降13.8%,但在全国各省市中仍名列第四位。1990年,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70.79万人次,旅游创汇10235万美元,突破1亿美元大关,实现1986年提出的奋斗目标。
  “七五”期间,福建省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势头,跨进全国旅游先进行列。这期间,共接待来闽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250.77万人次,比“六五”期间增长1.12倍;旅游创汇33224.4万美元,比“六五”期间增长3.42倍。旅游创汇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1%,其中1989年、1990年连续两年旅游创汇数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第四位;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8%,其中有组织的游客人数也有很大增长,1990年达10万人次。台湾客源市场的比重逐年增长。1985年,来闽台胞仅占当年来闽境外旅游者总数的2.4%,1988年达到27.9%,1989年达到41.5%,1990年超过半数,达到51.3%,显示了闽台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和台湾海峡两岸民间交往日益加强。随着福建省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来闽探亲访旧、寻根问祖、宗教朝圣及进行贸易投资和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交流的境外游客大幅度增加,致使受季节限制较大的单纯观光性旅游的比重相对减少。这样不仅使旅游旺季与淡季的界限逐渐消除,而且随着客源结构的改变,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出现旅游创汇增长幅度大于旅游接待增长幅度的现象。同时,旅游企业实力增强,逐渐向集团化方向发展。1989年成立的福建中旅企业集团成为福建省十大骨干企业之一,1990年,年接待量、组团人数、营业收入、上缴利税、创汇等五大指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福建省旅游局也以所属企业为主体,成立福建旅游企业集团。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结合旅行社整顿、饭店评星定级、导游员资格考试、定点接待等工作,逐步形成旅游全行业管理体制。
  1991年3月27日,台胞赴湄洲岛朝拜时发生重大车祸,大大影响福建旅游业的正常发展。自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来闽台胞首次出现负增长,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因此下降。但是,1991年境外旅游者在闽平均逗留天数比上年延长0.5天,达到3.8天;加上各级旅游部门努力开拓旅游新项目,同步发展旅工贸,并依靠法律、经济等手段,抓紧催收海外拖欠款,使旅游创汇仍然保持较大的增长势头。全省旅游创汇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劳务性收汇6218.6万美元,增长32.9%,在整个旅游外汇收入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45%提高到53%。
  1992年春季,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加快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促进了福建旅游业的发展。省长贾庆林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加快旅游业发展问题。会议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第三产业的重点来抓,利用外资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辟武夷山、湄洲岛、平潭岛三个旅游经济开发区。省人民政府颁发《福建省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干规定》,决定在“八五”期间对全省旅游企业实行“以旅游养旅游”的政策,在筹集资金、技术改造、周转金使用、税利减免、外汇留成、价格管理等方面予以优惠,以促进旅游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后,恢复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省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湄洲岛两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务院港澳办特批福建省扩办省内居民赴香港探亲旅游业务。各地把旅游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陆续酝酿制订扶持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992年,接待境外旅游者首次突破80万人次大关;旅游创汇比上年增长23%,其中劳务性外汇收入894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8%,在整个旅游创汇中的比例提高到62.1%。几年来,劳务性收汇大幅度持续增长和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显示了福建旅游业由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发展转变的明显轨迹。1993年,全省旅游部门加大改革力度,创特色,增效益,上台阶,全年旅游创汇比上年增长12.8%。因旅游饭店的餐饮收人和友谊商店的销售收人成倍增长,使商品性外汇收入增长25.3%,在整个旅游创汇中的比例由37.9%上升到42%。
  1994年,福建省旅游部门面对浙江“千岛湖事件”后的严峻形势,千方百计组织客源,使全省旅游接待、创汇保持稳定,避免由于台胞减少可能造成的严重滑坡。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仅比上年下降4.07%。为适应外汇并轨后的新情况,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从1994年起,采用国际通行的旅游统计标准和抽样调查方法对国际旅游收入进行统计,全省旅游创汇跃至44742万美元。1995年,接待境外旅游者首次突破90万人次大关,其中外国人首次突破20万人次大关。旅游创汇也比上年增长8.2%。旅游发展的主要指标连续7年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第四位。国内旅游也蓬勃发展。据估算,国内游客人数达1350万人次,回笼人民币40亿元左右。
  “八五”期间,福建省旅游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大,接待境外旅游者413.34万人次,比“七五”期间增长64.83%;旅游创汇135537万美元,约等于“七五”期间的3_74倍。旅游产业形象更加鲜明,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将旅游业列为“九五”期间重点扶持的经济产业之一,先后制订《福建省旅游业“九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和《福建省旅游市场管理暂行办法》,逐步使发展走向科学化,管理实现法制化。而且旅游业吸引外资势头强劲,至1995年底,全省签订外资旅游投资项目150多个,合同金额14.48亿美元,建成一批综合型的观光度假骨干旅游设施,为旅游业发展增添活力。1991年,来闽外国人突破10万人,1995年,突破20万人,逐渐形成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国人三足鼎立的旅游客源市场结构。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国内旅游蓬勃兴起,结束了主要以国际市场为牵引、为依托的“外需型”阶段,转向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机融合、互补互促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阶段,旅游发展的整体结构更为合理,产业空间更加广阔,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八五”期间,福建省旅游部门还努力开辟多元化旅游市场,每年都有重点地与有关地市联合举办富有特色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新客源,带动各地投入资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各地旅游业的发展。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