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防毒防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362
颗粒名称: 四、防毒防尘
分类号: R136.3
页数: 2
页码: 211-2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化工系统企业进一步加强对有毒物质的普查和监测工作的内容。
关键词: 化学工业 防毒防尘 福建省

内容

化工生产中有许多毒物、粉尘和噪声,影响职工身体健康。本省化工系统多数企业,建厂时就设有医务室或医疗所。1960年,三明化工厂开始组建职工医院,拥有医务人员30多人,简易病床30多张。60年代,三明化工厂、福州第二化工厂开始配备工业医生,对职业病进行调查摸底。70年代,少数重点化工企业对尘毒物质开始进行监测。1978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在原医疗所的基础上,创建职工医院,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五官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口腔科、预防科、工业卫生科以及理疗室、化验室、注射室、手术室、供应室、X光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10多个科室,并拥有150多张病床和中西医药房。
  80年代开始,全省化工系统企业进一步加强对有毒物质的普查和监测工作。1982年,化工部、卫生部等5个单位组织对8种职业性肿瘤流行病学的调查。同年,福州第二化工厂结合本厂实际,开展接触氯乙烯毒物的普查。1985年4~6月,按照化工部的统一部署,本省化工系统对101个企业进行尘毒危害普查。普查结果:个企业在册职工共计46251人,其中有16286人接触毒物,10353人接触粉尘,分别占在册职工人数的35.2%和22.4%。粉尘毒物共有89种。在101个企业中,拥有医务室或医疗所90个、职工医院2个、各类医务技术人员521人(其中专职从事工业卫生的10人)、病床325张(其中供职业病治疗的51张)。在101个企业中,能够对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进行定期监测的有5个,占4.95%;不定期进行监测或请外单位代测的有43个,占42.57%;完全未进行监测的有53个,占52.48%。1980~1985年,101个企业发现135人患有各种职业病,其中,急性中毒49人,慢性中毒37人,矽肺46人,其他职业病3人。
  1986~1992年,全省化工系统工业卫生主要抓4项工作:一是建立职工健康监护制度。各企业普遍进行过数次职工体检,并为每个职工建立健康档案卡。福州第二化工厂还在厦门、庐山、武夷山、福州鼓岭以及本厂职工医院设立5个疗养点,对有毒岗位工人每年优先给予一个月疗养。1989年,全省化工系统开始实行有毒有害作业岗位津贴。同年,化工部对31个城市的化工企业进行健康监护试点。1992年,福州第二化工厂、福州农药厂分别经化工部试点验收合格并颁发《化工健康监护》合格证;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尘毒治理。1992年,福州农药厂粉剂车间的尘毒全面治理,被化工部评为首批10项化工安全技术成果之一,并获得化工安全技术成果四等奖;三是继续做好生产岗位的尘毒定期监测。车间建立工业卫生台帐,对每次监测尘毒指标进行登记。重点化工企业多数在厂环保机构内建立监测站,没有监测条件的企业一般请外单位代为监测。1988年,省石化厅开始组建福建省化工环境监测站,挂靠在省化工研究所;四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促使各级领导对工业卫生和预防职业病的重视。1986年起,省石化厅先后举办了5期培训班,培养了近200名厂矿医生。
  80年代后期,三明化工厂职工医院建筑面积达到9132平方米,比建厂初期扩大9倍,病床增至200张(其中疗养床位50张),并拥有500毫安X光机、微诊断仪、心脏除颤起搏器、激光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90年代初,福建炼油厂在建厂的同时,也附设一座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病床200张的职工医院。
  建国后,全省化工系统企业的工业卫生虽然受到重视,但工作还很薄弱,发展也不平衡,仍有不少生产岗位尘毒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1992年,福州第二化工厂监测结果:氯气监测13个点(岗位),合格12个点;氯乙烯监测19个点(岗位),合格15个;敌百虫监测3个点(岗位),全部不合格;锅炉车间粉尘监测9个点(岗位),合格8个点;水泥粉尘监测18个点(岗位),合格9个点;漂粉工段粉尘监测6个点(岗位),全部不合格。其他一些中小化工企业尘毒浓度不符合国家规定更为突出,工业卫生工作亟待加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