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安全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35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安全管理
分类号: X92
页数: 3
页码: 210-2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化学工业安全管理的情况,包含了管理机构,人员培训,安全检查等。
关键词: 化学工业 安全管理 福建省

内容

建国前,福建化学工业以林产化工、日用化工等小型工场、作坊为主,安全生产无系统管理,工人作业环境很差,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化工安全生产和职工劳动保护逐步加强。50~70年代,主要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基础工作,实行传统性的安全生产管理。80年代后,逐步推行化工安全系统工程的科学管理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使人身伤亡事故显著减少,死亡率由1960年的0.39‰下降为1992年的0.06‰;重伤率由1960年的0.39‰下降为1992年的0.09‰。
  一、管理机构
  建国初期,各化工企业在工会组织的协助下,职工劳动条件初步得到改善。1958年8月,成立福建省化工局后,化工安全工作纳人行业管理轨道,在局生产处配备专职人员主管安全生产工作。1963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化工企业逐步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在检查总结生产的同时,经常结合检查评比安全生产。1974年省燃化局编制《全省化工系统1976~1985年防火、防毒、防职业病的十年规划》,安排一批安全生产技术措施项目。
  1979年,省化工局在三明市召开安全工作会议,贯彻化工部全国化工安全工作会议精神,通过组织经验交流、图片展览和放映安全教育电影,广泛宣传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企业把安全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81年,省化工厅设立了安全劳工处,各地、市化工主管部门和化工企业也都建立安全管理机构或设置安全专职管理人员,从上至下形成安全管理体系。1986年,全省化工企业先后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同时建立起来的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也与安全生产挂钩。1989年,省石化厅又将安全管理划归生产处。1974~1992年,全省化工系统共计实施181项重要安全生产措施,投资3954.97万元,解决了企业已发现的一些安全隐患和劳动保护等问题。在此期间,省石化厅还制定并颁发了《小化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
  二、人员培训
  全省化工企业普遍重视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对新进厂职工坚持实行三级安全教育,经过严格安全考试,不及格者不能上岗。
  1979年,全省化工系统举办安全管理干部培训班,有89个化工企业的98名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学习,主要内容有劳动保护、防火、防爆、安全用电以及中毒急救、防护器材使用,锅炉与受压容器的安全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各地、市化工局和部分化工企业,也组织安全员进行轮训,有的还举办企业领导安全知识电视教育。
  1987年9月,省石化厅委托福建化工学校开办第一期化工安全工程中专班,共有17个企业选送23名学员参加学习,于1989年毕业返回原企业,成为安全技术管理骨干。
  1990年5月,省石化厅举办培训班,组织小氮肥企业的厂长、生产科长、安全科安技员等200多人,学习安全基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到1992年底,全省化工系统共举办安全员培训班11期,受培训人员400多人次,并通过考核。
  三、安全检查
  196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全省化工系统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每年检查1~2次。“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检查时断时续。1979年,逐步恢复正常。1980年,按照国务院决定,每年5月份开展“安全月”活动,自上而下进行安全大检查。1985年,国务院要求将“安全月”改为经常性的安全活动。省石化厅制定出“三千分安全竞赛标准”,首先组织小氮肥协作组,开展安全生产和工业卫生的互检互赛活动。1987年,扩展到磷肥行业,以地、市为块,参照小氮肥行业竞赛标准,每年互查互评一次,以此推动全省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各化工企业做到每季检查一次,车间每月检查一次,班组每周检查一次。各地、市化工主管部门半年组织一次企业之间安全大检查。1988年,福州市化工局着重对生产动态变化进行针对性检查,共计查出重大的安全隐患44项,到1990年底已整改42项,整改率达95.5%。三明市化学工业公司在此期间,把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生产竞赛、传统的安全管理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结合起来,普遍推广事故数理统计分析、系统安全分析、事故树分析以及生物节律等安全科学管理方法,使企业安全工作由传统性的事后处理,逐步向科学预见型发展,事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四、防毒防尘
  化工生产中有许多毒物、粉尘和噪声,影响职工身体健康。本省化工系统多数企业,建厂时就设有医务室或医疗所。1960年,三明化工厂开始组建职工医院,拥有医务人员30多人,简易病床30多张。60年代,三明化工厂、福州第二化工厂开始配备工业医生,对职业病进行调查摸底。70年代,少数重点化工企业对尘毒物质开始进行监测。1978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在原医疗所的基础上,创建职工医院,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五官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口腔科、预防科、工业卫生科以及理疗室、化验室、注射室、手术室、供应室、X光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10多个科室,并拥有150多张病床和中西医药房。
  80年代开始,全省化工系统企业进一步加强对有毒物质的普查和监测工作。1982年,化工部、卫生部等5个单位组织对8种职业性肿瘤流行病学的调查。同年,福州第二化工厂结合本厂实际,开展接触氯乙烯毒物的普查。1985年4~6月,按照化工部的统一部署,本省化工系统对101个企业进行尘毒危害普查。普查结果:个企业在册职工共计46251人,其中有16286人接触毒物,10353人接触粉尘,分别占在册职工人数的35.2%和22.4%。粉尘毒物共有89种。在101个企业中,拥有医务室或医疗所90个、职工医院2个、各类医务技术人员521人(其中专职从事工业卫生的10人)、病床325张(其中供职业病治疗的51张)。在101个企业中,能够对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进行定期监测的有5个,占4.95%;不定期进行监测或请外单位代测的有43个,占42.57%;完全未进行监测的有53个,占52.48%。1980~1985年,101个企业发现135人患有各种职业病,其中,急性中毒49人,慢性中毒37人,矽肺46人,其他职业病3人。
  1986~1992年,全省化工系统工业卫生主要抓4项工作:一是建立职工健康监护制度。各企业普遍进行过数次职工体检,并为每个职工建立健康档案卡。福州第二化工厂还在厦门、庐山、武夷山、福州鼓岭以及本厂职工医院设立5个疗养点,对有毒岗位工人每年优先给予一个月疗养。1989年,全省化工系统开始实行有毒有害作业岗位津贴。同年,化工部对31个城市的化工企业进行健康监护试点。1992年,福州第二化工厂、福州农药厂分别经化工部试点验收合格并颁发《化工健康监护》合格证;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尘毒治理。1992年,福州农药厂粉剂车间的尘毒全面治理,被化工部评为首批10项化工安全技术成果之一,并获得化工安全技术成果四等奖;三是继续做好生产岗位的尘毒定期监测。车间建立工业卫生台帐,对每次监测尘毒指标进行登记。重点化工企业多数在厂环保机构内建立监测站,没有监测条件的企业一般请外单位代为监测。1988年,省石化厅开始组建福建省化工环境监测站,挂靠在省化工研究所;四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促使各级领导对工业卫生和预防职业病的重视。1986年起,省石化厅先后举办了5期培训班,培养了近200名厂矿医生。
  80年代后期,三明化工厂职工医院建筑面积达到9132平方米,比建厂初期扩大9倍,病床增至200张(其中疗养床位50张),并拥有500毫安X光机、微诊断仪、心脏除颤起搏器、激光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90年代初,福建炼油厂在建厂的同时,也附设一座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病床200张的职工医院。
  建国后,全省化工系统企业的工业卫生虽然受到重视,但工作还很薄弱,发展也不平衡,仍有不少生产岗位尘毒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1992年,福州第二化工厂监测结果:氯气监测13个点(岗位),合格12个点;氯乙烯监测19个点(岗位),合格15个;敌百虫监测3个点(岗位),全部不合格;锅炉车间粉尘监测9个点(岗位),合格8个点;水泥粉尘监测18个点(岗位),合格9个点;漂粉工段粉尘监测6个点(岗位),全部不合格。其他一些中小化工企业尘毒浓度不符合国家规定更为突出,工业卫生工作亟待加强。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