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3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5
页码: 184-188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化学工业教育,其中包括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技工教育、职工教育。
关键词: 福建省 教育 化学工业

内容

一、高等教育
  建国前,本省化学学科的高等教育,只有厦门大学的化学系和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的几个院校(如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师范专科学校等)的化学系。建国后,增加了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的化学系和化学工程系。
  (一)厦门大学化学系和化工系
  该校化学系设立于1923年,是建校初期首批创立的理科之一。20年代,每年只招生数人,在校生仅10余人。40年代末,在校生50人左右。80年代,该系已发展到共有9个专业(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催化化学、电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多达600多人,成为全国性的化学专门人才培养基地。1991年,该校增设化学工程系,招收石油化工专业本科生124人,并与化学系共同创建了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到1992年,全院共有教职工34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79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7人、讲师99人),在校研究生、博士生106人、本科生777人。
  (二)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
  该校前身是创建于1907年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1941年演变为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开始设立化学系。1958~1960年,省化工局委托该院化学系代办一期化工大专班,招生200人,学制2年,其中100人学习一年后提前分配工作。1972年6月,该院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化学师资,但也为省内化学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80年代,在教育改革中,该系除招收4年制本科生外,还招收研究生、委培生、自费生以及函授生,增设环境管理与监测、应用化工、工业分析等专业。到1992年,该系累计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含函授生)4650人。当年,在校生611人(其中研究生6人、本科生391人、专科生214人),函授生119人,共有教职工10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7人、讲师35人)。
  (三)福州大学化学系和化工系
  1958年,该校在卢嘉锡教授带领下,创建了化学化工系。创办初期,开设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基本有机合成和无机物工程等专业。1972年,后2个专业改为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并增设了化工机械专业。1980年,根据国家教委关于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共设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工程、精细化工和化工设备与机械等5个专业。随着改革开放和本省对化工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1984年,化学系与化工系分开,化学系仍设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2个专业;化工系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增设了本科硅酸盐工程、专科工业自动化及仪表2个专业。从1963年到1992年,该校两系为省内外输送各类毕业生4464人(其中:化学系1811人、化工系2653人)。1992年,两系共有教职工23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7人、讲师93人),在校生813人(其中:博士生2人、研究生15人、本科生766人、专科生30人)。
  (四)华侨大学化学系和化学工程系
  华侨大学于1960年创建了化学系。1961~1965年,共招收近400名华侨青年人学。1964年,该校又创建了化学工程系,开设有机合成工学和无机物工学2个专业,部分化学系学生转人化工系。到1992年,化学系设置应用化学和高分子材料2个专业,建校以来共计培养700多名本科生和100多名专科生,在校本科生126人、专科生18人,共有教师41人(其中正、副教授12人、讲师25人);化学工程系设置化学工程、生化工程、环境工程等3个专业,累计培养本科生939人,在校学生数227人,共有教师3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1人)。
  二、中等教育
  本省化工中等专业学校是福建化工学校。此外,在60年代一度举办过半工半读中等专业学校。
  (一)福建化工学校
  1958年,以厦门四中高中部为基础,创办了厦门化工学校(福建化工学校前身)。开设有机化工工艺、无机化工工艺、化工机械、化学分析等4个专业,学制2年。由厦门四中高中二、三年级284名学生,分别转为厦门化工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同年,又招收208名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
  1960年,厦门化工学校从厦门四中迁至杏林新址单独建校,并更名为厦门化工专科学校,增设橡胶工艺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并招收88名高中毕业生,开办有机、无机、化机等3个专业的2年制大专班。当年底,在校学生达410人。1962年,大专班因国民经济调整停办,学校改名为福建化工学校。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5月,该校宣布撤销。从创办至1969年,共计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193人。
  1974年,经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福建化工学校复办,当年招收100名工农兵学员,设置无机工艺和化工机械2个专业,翌年增设石油化工工艺专业,学制2年。由于学校停办期间校舍被工厂占用,该校于1976年第二次迁址,在杏林湾海边建设新校园。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该校改招高中毕业生,专业调整为基本有机工艺、无机工艺、化工机械等3个专业,学制2年。1979年底,在校生290人。
  1980年,福建化工学校增设化工仪表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翌年,将基本有机工艺和无机工艺合并为化学工艺专业,招生对象不变,学制3年。1984年,增设化学分析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1985~1989年,受化工部委托,开办化工贸易经济专业,招收237名初中毕业生(其中外省学生93人),学制4年。1987年,化工仪表、化学分析改招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同年,还招收一届化工安全工程职工中专班,学员28人。
  到1992年,福建化工学校累计输送大中专毕业生3519人。当年,设置有化工工艺、化工机械、化工仪表、工业分析、化工贸易经济等5个专业,在校生777人,教职工137人,其中专职教师71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41人)。由该校叶永昌主编的《化工基础》、李寿禄主编的《物理化学》、蔡士恒主编的《热工学》被化工部指定为全国化工中等教育统编教材。该校现有占地面积3.9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1万平方米,拥有教学大楼,化学综合实验大楼和化工原理实验室、微机室、语言室等15个实验实习室。学校图书馆藏书5.5万册,资料室、阅览室有250余种报刊杂志。
  (二)半工半读学校
  1964年,为了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经省政府批准,三明化工厂和福州第二化工厂,分别举办半工半读中等专业学校。三明化工厂半工半读学校开设化工工艺、化工机械、化工动力等3个专业,学制4年,招收高中毕业生108人。翌年,该校只设化工工艺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39人。1964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半工半读学校开设化工机械、化工工艺2个专业,学制4年,招收高中毕业生78人。翌年,又增设化工仪表专业,学制4年,招收高中毕业生80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两所半工半读学校停止招生,并于1968年停办,学生全部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此外,1958年3月,福州市化工局还举办过福州化工学校,在校学生达1000多人,设有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等专业。1959年3月,该校停办,学生全部分配到化工系统各企业工作。
  三、技工教育
  本省化工技工学校始建于1978年。截止1992年,全省已有福建省化学工业第一和第二两所技工学校,累计为化工企业培养了中级技术工人1965名。
  (一)福建省化学工业第一技工学校
  1978年7月,经省革委会批准,创办了福建省化学工业技工学校第一分校,隶属于省化工局,委托三明化工厂代管,利用该厂子弟学校第二小学旧址为校舍,并以该厂作为生产实习的基地。该校面向全省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学生毕业后由省化工局统一分配。
  1982年治理整顿期间,学校停止招生。1983年又恢复招生,但只招收三明市区学生,毕业后定向分配到三明化工厂当技术工人。1986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自创办以来,学校先后开设了化工机械、化工工艺、合成氨工艺、金属防腐、烹饪、幼教、尿素工艺、电气、化工仪表等专业。统招生在校期间享受人民助学金待遇。1988年以前招收的学生,毕业后享受全民固定工的待遇,1988年以后招收的学生,毕业后为合同工。1988年,校园面积由最初的780平方米扩大到1728平方米。当年,经省劳动局同意更名为福建省化学工业第一技工学校。
  1989年9月,该校迁入三明化工厂第二教育中心,建筑面积为1452平方米,设有化学、化工原理、电工、物理等实验室、金工实习场、微机室、制图室、图书馆、阅览室等设施。
  到1992年,全校共有教职工39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教辅人员13人),在校生223人,设有化工工艺、化工机械2个专业。建校以来,累计输送毕业生1420人。
  (二)福建省化学工业第二技工学校
  1978年,经省革委会批准,在福州第二化工厂原工人大学的基础上,创办福建省化学工业技工学校第二分校,隶属于省化工局,当年设置仪表、电器2个专业,学制2年,面向全省招收高中毕业生80人。1980年,又招收高中毕业生80人。两届毕业生均分配到省内化工企业。1982年,因国家进行治理整顿,该校停止招生。当年,为了充分发挥原有师资的作用,在该校基础上成立福州第二化工厂职工学校,作为职工教育基地,开展工人“双补”(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工作。
  1983年,福建省化学工业技工学校第二分校恢复招生,此后历届毕业生均全部定向分配到福州第二化工厂当技术工人。1983~1986年,该校设有化工工艺、化工机械、电器、仪表等4个专业,学制2年,每年招收福州市区的高中毕业生,4年累计招收155人。1987年,只设置化工工艺、化工机械2个专业(其中,化工工艺招收初中毕业生46人,学制3年;化工机械招收高中毕业生40人,学制2年)。
  1988年,该校更名为福建省化学工业第二技工学校,设置化工工艺、烹饪2个专业(其中,化工工艺招收初中毕业生40人,学制3年;烹饪招收高中毕业生10名,学制3年)。烹饪专业由于该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在省石化厅的协调下,委托福建省化学工业第一技工学校代培。
  1989~1990年,该校化工工艺招收初中毕业生118人,化工机械招收高中毕业生40人。1991~1992年,该校仅招收化工工艺164人。到1992年,该校累计招生773人,毕业生515人,在校生258人,共有教职工4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8人。
  四、职工教育
  本省化工系统职工教育,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主要教育方式有下列几种:
  (一)业余文化技术学校
  60年代初,各主要化工企业都开办业余职工文化技术学校,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学习化工常识和管理技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被迫停办,老师下放、教学基地也被占用。
  (二)“七•二一”工人大学
  70年代中期,主要化工企业曾开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组织有生产经验的职工学习技术理论。1974年8月,福州第二化工厂经省革委会批准,创办了本省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从厂内选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5岁以下并有5年以上生产实践经验的136名优秀工人入学,设置有化工机械、化工自动化仪表、土建等专业,学制为2年半和3年。1975年9月,三明化工厂“七•二一”工人大学经省燃化局批准,也相继开学,设置无机工艺、化工机械等专业,学制2年和3年,共招收学员121人。1981年,“七•二一”工人大学均停办。
  (三)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
  1982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等5个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切实搞好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的联合通知》的精神,全省绝大多数化工企业结合实际,分期分批地对1968~1980年初、高中毕业,实际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程度和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三级工以下的职工,进行文化和技术补课。多数单位采用脱产为主、业余和半脱产为辅的办法。到1985年底,基本完成了补课任务。据全省化工系统18个企业统计,文化应补课对象6014人,实际补课人数5656人,占94.05%;技术应补课对象7217人,实际补课人数6476人,占89.73%。其中,三明化工厂文化应补对象2205人,补课率100%,合格率83%;技术应补对象2105人,补课率100%,合格率81%。福州第二化工厂文化补课,自1982年5月至1985年,共开办7期培训班,每期脱产学习5个月,参加轮训(含自学)人数计496人,考试合格的计435人,合格率87.9%;技术补课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由厂教育科组织技术培训班;另一种是教育科与车间联合开办轮训班,应补人数为1470人,实际补课人数1176人,补课率达80%。
  (四)职工业余大学
  1984年5月,三明化工厂职工业余大学,经省政府批准成立,1984年秋季正式招生。学校设有办公室、教务处和培训处,并兼办电大5个专业教学班。该业余大学先后开设无机化工、化工机械、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文秘书、有机化工、工业会计、机械制造与设备等7个专业,学制3年,招收有工作经验3~5年的高中毕业的在职职工。到1992年,共计招收学生273人,毕业生179人,在校生79人。全校共有教职工80人,其中专职教师31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0人),兼职教师30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5人)。
  (五)职工业余中等专业学校
  1985年7月,三明化工厂职工业余中等专业学校,经省政府批准创办并正式招生。1987年,省教委确认为独立建制的中等专业学校。1990年,经省教委同意更名为三明化工总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该校先后开设了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文书秘书、工业分析、工业会计、化工机械、化工工艺等7个专业,学制2年半至3年,招收有3年工作经验的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在职职工。到1992年,共招收学生377人,毕业生245人、在校生121人。几年来教学效果良好,省抽考合格率97.73%,优秀率24.43%。学校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专职教师9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学校还根据各专业教学需要,选聘兼职教师66人。
  (六)化工干部学校
  80年代初以来,全省化工系统除输送部分企事业领导干部到国家和省内有关干部学校轮训外,1981年,为适应化工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提高在职干部的素质,省石化厅建立了干训班,教职工编制10人。1984年4月,更名为福建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干部学校,教职工编制20人。到1992年,全校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教师8人,1981~1992年,举办中专班以及各种岗位培训班等共计94期,培训人员达4410人次。
  此外,全省化工企事业单位,还有部分职工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业余中专、业余大学、电大、函大等学习。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