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3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科技
分类号: TQ-242.54
页数: 18
页码: 167-184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化学工业科技研究,其中包括了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科技情报、化工学会及其学术活动。
关键词: 福建省 科技 化学工业

内容

一、科研机构
  1958~1992年,全省建立的化工科研机构主要有:福建省化工研究所、福州市化工研究所、福州市农药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福州第二化工厂科研所、厦门电化厂科研所、福建炼油厂设计研究院研究所等7家。
  (一)福建省化工研究所
  1958年10月,福建省化学工业设计研究院成立。从此,福建有了正式的化工科研机构。1962年,省化工厅并入省轻工厅,省化工设计研究院的研究部分并入省轻工研究所。1965年,轻、化分开,单独成立福建省化工研究所,主要从事合成氨原料煤的研究和支农产品的开发。60年代中期,该所初具规模,拥有职工200余人(科技人员近百人)、中试车间2个,分别进行松节油制聚酯和合成氨原料煤的研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被精简,科技人员被下放,不久两个中试车间也下放给福州市化工局。1972年以后,下放的科技人员陆续归队,在福建省燃化设计队内组成研究室。至1978年,恢复独立建制,成立福建省化学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简称福建省化工研究所)。
  1985年后,福建省化工研究所实行改革试点,在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技成果商品化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技术转让
  这是该所有偿服务的主要形式。试点以来,转让的主要科技成果有:硫酸一中间盐复分解小联碱、柑桔保鲜薄膜、一四0中药皂、萜烯树脂合成新工艺、松木脱脂新工艺等项目。
  2.联合开发
  该所与三明农药厂合作,成立联合开发部,承担该厂提出的科研任务;与连城造漆厂联合成立研究室,承担涂料新产品的开发任务;与漳州化工厂联合成立开发研究室,承担塑料助剂的研究任务;与沙县林化厂联合开发塔尔油连续减压精馏技术;与福州化学漆厂联合开发防腐涂料等。
  3.联合办厂
  与福州硫酸厂、省化肥农药工业公司联合创办复混肥厂。
  4.信息服务
  通过挂靠在该所的省化工情报中心站,编辑出版《福建化工》、《福建化工信息》两个刊物和《福建省化工产品手册》,开展省内有关情报咨询及情报调研活动,并承担化工部的化工产品数据库更新的部分工作。
  5.环保检测
  通过挂靠在该所的省化工环保监测站,为省内化工行业环保检测服务。
  30多年来,省化工研究所完成科研课题百余项。1978~1992年,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硫酸一中间盐复分解小联碱新工艺和塔尔油连续减压精馏中间试验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到1992年,该所共有职工84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30人。所内设有无机及化肥研究室、农药及剂型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木材化工研究室、分析室、情报室、办公室、科管科、开发科、人事科,还有挂靠该所的省化工科技情报中心站、省化工环保监测站等。全所拥有各种仪器设备197台(其中,大型精密仪器有PF一900气相色谱仪、Waters-201型高压液相色谱仪、DY型差热分析仪、ZD-2型自动电位滴定仪等9台),收藏中外文期刊500多种4000余册、中文图书8000多册、外文图书5000多册、技术资料2511份、技术档案2350卷等。
  (二)福州市化工研究所
  福州市化学工业研究所(简称福州市化工研究所)原是省化工研究所的涤纶试验车间,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19平方米。1969年,涤纶试验车间划归福州市化工局,成立福州市涤纶厂。1978年,更名为福州市化工研究所和福州市化工试验厂,两块牌子,一个领导班子,一个核算单位,实行“以厂养所,以所带厂”的发展方针,着手生产化学试剂,产品有硫酸、盐酸、硝酸、95%乙醇、无水乙醇、硝酸银、氧化银、氯金酸、氰化亚金钾等试剂。1985年,经化工部试剂检测中心抽样检查合格,取得化学试剂产品生产许可证。
  1986年5月,经省经贸委批准,该所与美国汉风公司、省石油化工供销公司合资,成立福州联谊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可丽丝系列化妆品。
  1992年8月,该所经福州市外经贸委批准设立福州协荣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还原剂、硼氢化钾(钠)等精细化学品,年产规模450吨。到同年底,该所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共83项。全所共有职工15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0人(髙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42人),拥有藏书2237册,技术资料22卷。
  (三)福州市农药研究所
  福州市农药科学研究所(简称福州市农药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解散。1979年,经福州市经委批准恢复,挂靠在福州市农药厂。1985年3月,正式成为独立核算单位,隶属于福州市化工局,主要从事农药新产品、农药静电喷粉机械以及精细化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该所开发的沸腾法制备高含量五氯酚钠颗粒剂,1981年分别获得福建省和化工部科技成果三等奖。2.5%甲基对硫磷粉剂加福农五号稳定剂技术,1984年转让给江西省赣南农药厂;1985年,获得江西省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尔后又转让给4家企业;1986年和1987年,分别获得福建省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到1992年,该所共有职工2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6人),所内设有生产科研部、技术推广部和财务后勤部等。
  (四)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该所创建于1958年,主要从事金属有机高分子、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改性、生化与免疫等4个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建所以来,取得了新型铝体系偶联剂、电化铝烫金材料和有机锡髙聚物防污漆等33项科技成果。到1992年,全所共有职工39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13人。
  (五)福州第二化工厂科研所
  该所创建于1980年,所内设有机组、无机组、分析组、聚氯乙烯组、塑料组和行政组等。建所以来进行了39项课题研究,其中“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BPP)合成”获1981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B—104聚氯乙烯异型材粒料”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FT防粘壁剂”获1990年省首届发明及革新技术展览会铜牌奖。共有19项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应用。到1992年,该所共有职工4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7人。
  (六)厦门电化厂科研所
  厦门电化厂科研所是企业设置的独立技术开发机构,其任务是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技术引进、老产品改造、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研究。该所创建于1983年8月,内设有实验课题组、技术服务组、中试车间。1986年,该所研制的SPPB—82-3膏状铅钡复合稳定剂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糖精车间含铜废酸水的治理及铜的回收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到1992年,全所共有职工18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6人)。
  (七)福建炼油厂设计研究院研究所
  该院成立于1991年9月。研究所职工14人,边筹建,边开展科研任务,逐步完善原油评价方法,先后对米纳斯、阿朱纳、杜里、韦杜里、麦瑞波、塔比斯、辛塔、阿曼等10多种进口原油进行评价;同时,结合实际开展汽油优化调合、设备防腐、原油评价知识库等研究工作。
  二、科技成果
  建国后,经过全省化工科技人员的努力,新开发的科技成果不断增加。进入70年代后,在合成氨的原料开发以及燃用本省无烟煤的高效节能沸腾锅炉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的科技成果。1978~1992年,全省化工系统有107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以及优秀新产品奖,其中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详见表12-1)。
  (一)化肥工业
  石灰碳化煤球70年代,小氮肥工业迅速发展,造气用无烟块煤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供不应求。永春化肥厂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石灰碳化煤球,解决了小合成氨原料煤立足本省无烟煤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长泰合成氨厂在技术上又有了改进。1972年,燃化部在漳州市召开全国小氮肥会议,交流和推广碳化煤球制气的经验,为全国小合成氨厂原料用煤开辟新路。1978年,永春化肥厂石灰碳化煤球分别获全国和省科学大会奖。
  氨合成新型催化剂1975年,福州大学魏可镁等人和福州化工原料厂协作,利用本省沿海优质铁砂,研制成功A₁₁₀₋₃型氨合成催化剂,与原A₁₀₆型氨合成催化剂相比,合成塔生产能力提高5~10%,还原时间缩短1~2天。1983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在此基础上,1983年又研究成功A₂₀₁型氨合成催化剂,与A₁₁₀₋₃型相比,合成系统生产能力又提髙5~10%,其性能达到美国UCI公司C₇₃—2—03产品的先进水平。1985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氨厂造气含氰废水处理1977年,省化工设计院卢锟研究成功小合成氨厂造气含氰废水三级处理和给水斜板沉淀装置,脱氰总效率达80%以上,处理后的废水可回收使用。1978年,此项成果分别获得全国和福建省科学大会奖。1983年,卢锟又以冷却型塔式生物滤池处理三明化工厂造气含氰废水获得成功。该项成果获当年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卢锟又将小合成氨厂污水处理技术在河北省呼滹河化肥厂等多家小合成氨厂推广应用。当年,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小合成氨厂自热蒸汽化第二换热网络节能技术1981年10月开始,省化工设计院陆海良等人应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将小合成氨厂的合成反应热,向变换、精炼循环水供热,实现能量逐级利用,统筹组成第二换热网络,使合成、变换、精炼等工序蒸汽实现自给。该项技术于1983年3月投入运行,先后在福清、古田、永安等3个小合成氨厂实施。尤其是经过永安合成氨厂的实践和探索,实现南方夏季冷冻量自给。1985年,在永安合成氨厂通过化工部技术鉴定,并在省内外推广。该成果获当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B₁₁₆型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为了解决氮肥厂中温变换催化剂含铬量高(含Cr₂0₃6-14%),在生产、使用中及废弃后对人体和环境的毒害问题,福州大学和福州化工原料厂合作研制成功含铬量仅为2~3%的低铬中温变换催化剂,1988年投产,其含铬量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最低。该催化剂具有低温、高活性,能适应低汽气比、高负荷操作,使用强度高,热稳定性好,抗硫能力强等特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9年,通过化工部技术鉴定,并正式命名为B₁₁₆型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在全国推广应用。该成果获1991年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农药工业
  沸腾法制备五氯酚钠颗粒剂为了解决五氯酚钠生产中母液流失严重问题,1981年,福州农药厂研究成功母液沸腾法(流化床)制备五氯酚钠颗粒剂,使五氯酚钠含量由63%提高到90%以上,产品出口到西欧、加拿大等地,当年分别获得化工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和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40%甲敌乳油该产品由省化工研究所研制成功,属于高效、广谱、中毒的有机磷杀虫剂,采用甲基对硫磷、敌百虫、添加增效剂、稳定剂及各种助剂配制而成,生产工艺合理,不产生“三废”污染,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适用于水稻、棉花、甘蔗、甘薯等作物治虫。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5%甲基对硫磷粉剂添加福农5号穗定剂单一的甲基对硫磷粉剂在填料粘土中分解迅速。1984年,福州市农药研究所林传壁等人研究成功添加福农五号稳定剂,可在填料中稳定甲基对硫磷粉剂,其稳定性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规定的指标,当年通过了化工部的技术鉴定。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杀虫双颗粒剂1986年,福州农药厂投产5%杀虫双颗粒剂,年产规模5000吨,采用提纯后的杀虫双为主要原料,将其喷雾于特殊载体上吸附加工而成。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胃毒、触杀等特点,杀虫谱广、属低毒农药。1987年,获省优秀新产品奖和省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无机化工原料工业
  烧碱生产中以“江南香”为助沉剂提高盐水澄清效率1964年,福州第二化工厂以野生刨花楠提取的“江南香”为助沉剂取代苛化麸皮提髙了盐水的澄清效率和电解电流效率,延长了电解槽隔膜的使用时间,取得良好效果。
  钛冷却器1974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在国内率先成功采用钛冷却器间接冷却电解湿氯气,取代原来用填料塔淋水直接冷却,解决了设备严重跑冒滴漏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大幅度降低氯气损失。
  钌钛金属阳极1974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在国内率先开展金属阳极用于氯酸盐生产的研究。1977年10月,开始试验以钛为基体,以Ru02-Ti02—Sn02为活性涂层的金属阳极电解槽,并投入工业生产。1980年1月,钌钛金属阳极全部替代了石墨阳极,具有投资少、电耗低、质量好的优点。
  FA—I型和FA—Ⅱ型氯酸钠电解槽1986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研制成功生产氯酸钠的FA—I型电解槽。它是采用气提外循环式的单极新槽型,适应大电流髙强度生产,属国内首创。当年投入4000A电流试生产,1989年4月电流提高到20000A。在此基础上,翌年,该厂又开发成功FA-Ⅱ电解槽,其性能比FA—I型又有进一步提髙。同年,获得国家专利并向湖南浏阳化工厂和四川长寿化工厂等兄弟企业转让技术。
  年产5000吨硫酸中间盐复分解联碱新工艺80年代前,国内纯碱长期紧缺。1983年,省化工研究所叶薇英等人,试验硫酸中间盐复分解小联碱成功。1985年,在永安合成氨厂通过化工部生产考核,准许在国内推广,缓解了省内一度缺碱的困难局面。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材料工业
  16500KVA电石炉低压并联补偿技术及装置1983年,三明化工厂方大坤研究成功此装置,改善了电炉功率因数,并提高炉内功率,为电石高产优质及降低电耗提供条件。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BL—DSL-I型电石炉微机控制系统三明化工厂与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协作,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石炉生产,实现自动配电、自动配料、自动巡视变压器温度和压力,提高炉内的电流效率和热效率,实现控制最佳工艺参数和最佳电参数,而且具有操作方便和降低电耗的优点。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聚氯乙烯树脂聚合反应微机控制系统福州第二化工厂对聚氯乙烯车间13.5立方米聚合釜生产采用微机控制,使釜温保持稳定,升温时间缩短,冷却水用量减少,产品质量提高。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疏松型无毒聚氯乙烯树脂福州第二化工厂在生产普通级聚氯乙烯树脂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疏松型无毒聚氯乙烯树脂,其质量经省中检所和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检验,符合国家标准,可作食品包装材料。1987年,获省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和省优秀新产品奖。
  甲醇中压联醇工艺1986年,三明化工厂采用国内中压法联醇工艺流程,原料气选用活性炭干法脱硫等先进技术,经优化设计,从而使产品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7年,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1989年,获省科技开发优秀成果奖。
  (五)精细化学品工业
  SPPB—82—3青状铅钡复合穗定剂1986年,由厦门电化厂欧阳国基等开发成功,当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产品应用于聚氯乙烯泡沫塑料,可降低发泡温度,提高发泡率,避免铅的粉尘污染,使用方便,并可大幅度降低成本,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氯化法钛白粉该项目为国家重点攻关课题。1975年,化工部批准厦门电化厂建立年产1000吨氯化法钛白中试车间,由厦门电化厂和化工部涂料研究所、化工部第三设计院等单位进行攻关试验,打通氯化法钛白全流程,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产品质量按ISD—591检测,接近美国杜邦公司A—902水平。1988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塔尔油连续减压精馏中间试验该试验系“六五”期间省科技攻关项目,规模为年加工2000吨塔尔油装置,由省化工研究所陈德裕等人与沙县林化厂合作试验成功,采用降膜式蒸发器分离沥青并以两个高效填料塔为主要设备进行干式减压蒸馏。塔尔油经本装置处理后,可分离得到浮油松香、脂肪酸、蒸馏浮油、沥青、头油等5种产品。脂肪酸质量符合美国ASTM标准,浮油松香质量超过前苏联国家标准。1986年12月,通过省科委、省石化厅、省林业厅组织的技术鉴定。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橡胶加工工业
  轮胎硫化用丁基胶囊该产品由福州橡胶厂开发成功,采用一段高温混炼,低温直接加交联剂的二段混炼,以及连续过滤的工艺,原料配方科学、合理,为我国第一条丁基胶囊专用生产线。1988年,获省优秀新产品奖。1989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5—25、23.5—25工程机械轮胎本项目由厦门橡胶厂引进国外成型设备,釆用“以机代罐”硫化新工艺,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工艺,胎面由拼块组合改为压出胶条框绕成型,外胎硫化采用最新的带有后充气的定型硫化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工程胎行业中属第一家。在引进国外关键设备的基础上,厦门橡胶厂自行解决了各项技术软件,并开发出国内最大的工程胎硫化胶囊。1990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七)化工机械工业
  沸腾燃烧锅炉由龙海合成氨厂许作长为主设计的利用本省低质无烟煤为燃料的SHF10—13—W沸腾燃烧锅炉,1980年,经省科委、省经委和省化工厅联合鉴定,热效率达80%以上,居全国领先水平,在省内外推广使用。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在此基础上,1982年,省化工设计院王乾元等人,设计出SHF6—13—WⅡ型沸腾锅炉,由福州化工机械厂批量生产,能稳定燃烧I类无烟煤,热效率在78%以上。1983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6-17型高效低比转速高压离心通风机由省化工设计院蔡富凤等人与福州大学、省电力试验所、福州市化工机械修造厂和省化工厅供销处协作研制出的该风机,具有比转速低、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的特点,为节能型通风机。该型风机的空气动力学图及其无因次特性曲线,可供工业上放大设计,制造各种直径的系列新产品。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CCR—82型软边力车胎成型机1987年,由建阳橡胶机械厂研制成功的此种成型机,设计新颖、合理,整个工作过程采用程序控制码盘自动完成,操作灵活,程序准确,提高工效20%。当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子午线轮胎成型机该机是化工部“七五”攻关项目和福建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建阳橡胶机械厂在厂长戴造成组织和参与下,与北京橡胶工业设计院合作,于1985年和1988年相继开发成功LCE-I型子午线轮胎第二段成型机和LCY—I型子午线轮胎第一段成型机,两者配套使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填补了我国橡机的一项空白。1992年,建阳橡胶机械厂又研制出性能更好的LCY—2a型子午线轮胎第一段成型机。
  甲醛尾气废热锅炉1989年,福州化工机械厂黄鼎勋等人设计的甲醛尾气废热锅炉,采用椭圆形浮动管板结构,应用在国内大型甲醛装置中,节能降耗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经化工部鉴定为国内首创。当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科技情报
  1960年7月,福建省化工局在省化工设计研究院内建立福建省化工技术情报中心站。1962年8月,化工部下达《关于加强化工技术情报工作的十二条意见》,进一步明确化工科技情报工作为生产、科研、领导决策服务的方针和加强基础情报工作的方向。1965年,扩大了情报队伍,中心站由1人增加到3人,主要从事福建省化工科技情报网络的建立和内部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
  1967~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省化工科技情报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内部资料被销毁,人员全部下放农村。1972年,由省燃料化学工业局领导的省燃料化学工业设计队负责恢复技术情报工作,当年创办了《福建燃化》和《燃化技术情报》两个刊物。1976年,省燃料化学工业局分为省化工局和省煤炭局。同年,《福建燃化》更名为《福建化工》,《燃化技术情报》更名为《化工技术情报》。
  1977年,省化工情报中心站组建小氮肥和农药两个情报网络,开展专题情报技术服务,深受企业欢迎。1978年后,省化工情报工作迅速发展,中心站专业技术情报人员增加到8人,技术管理人员5人。1984年,省石化厅成立福建省化工技术情报规划咨询中心,加强省厅的规划工作,对全省石油化工行业的调整、规划、咨询工作起了积极作用。1978~1988年,省化工情报中心站完成情报调研项目132项,其中《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化学工业综述》(省化工情报中心站承担福建化工部分)获化工部科技情报二等奖;《国内外微量及稀土元素肥料生产和应用情况调研》、《全国化肥适用技术汇编》和《杀虫脒替代品种调研》等均获化工部科技情报三等奖。
  1987年《化工技术情报》和《化工科技动态》两刊合并为《福建化工信息》。1987~1992年,《福建化工信息》共计出版69期。1976~1992年,《福建化工》共计出版66期。
  全省各地化工企事业单位,也都设有专职或兼职的科技情报人员。这些人员多数是与图书资料的管理结合在一起,从事文献检索和文献分类工作,为生产、科研和领导决策服务。重点是化工企业内部,还设有专业情报机构,为本企业服务。
  四、化工学会及其学术活动
  化工学会是化工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福建省化工学会挂靠在福建省石化厅,是省科学技术协会组成之一,接受省科协和省石化厅领导,业务上受中国化工学会指导。
  1951年,中国化工学会福建分会成立,甘景镐任理事长,会员101人。1960年10月,该会与中国化学学会福建分会合并,成立福建省化学化工学会,产生第一届理事会,邓林华任理事长,理事46人,常务理事15人。早期活动以举办学术报告为主。1962年初,该会邀请侯氏制碱法发明人化工部副部长候德榜和中国科学院黄鸣龙来闽作学术报告。同年10月,又邀请德国化学博士林其菱作学术报告。1963年,学会召开首届学术年会,与会代表166人,卢嘉锡传达全国10年科技发展规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化学化工学会被迫停止活动10余年。
  1979年3月,福建省化学化工学会重新恢复活动,在福州召开了理事扩大会,对理事会作了调整,邓林华仍任理事长,理事扩大到82人,会员234人,从此学会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1982年7月,在福州召开换届会议,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邓林华,理事仍由82人组成。1983年,学会受省经委委托,开展有机硅推广应用的工作,并举办有机硅应用技术大型展览会。1984年,学会曾举办色谱技术讨论会和核磁共振、电化学保护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等学术讲座,以及腐蚀与防护学术讨论会,化工仪表自动化学术交流会等。
  1984年底,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成福建省化学学会和福建省化工学会。化学学会挂靠在厦门大学,化工学会仍挂靠在省石化厅。1985年2月,在福州召开省化工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徐友龙,理事会由48人组成,学会下设11个专业委员会,以委员会为主开展学术活动。1986年,学会召开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上评选出1985~1986年度优秀论文56篇,其中相当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二等奖论文9篇,相当于省内先进水平的三等奖论文28篇和四等奖论文19篇,并有5篇论文选送省科协参评(1篇被评为一等奖,2篇被为二等奖,2篇被评为三等奖)。1988年,学会有2篇论文被中国化工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全国共评出17篇)。
  1989年5月,省化工学会在福州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学术年会,选出由68人组成的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朱国庆,会员增至1409人。学术年会交流论文近百篇,并选送5篇论文参加全国化工学会优秀论文评选,其中3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全国共评出30篇)。同年,经省科委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学会开办福建省化工技术经济开发中心的经济实体,直接受学会常务理事会领导。1990年底,学会又进行第二次优秀论文评选,收到1987~1989年度论文93篇,评出优秀论文64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30篇、四等奖15篇。
  为了便于开展活动,80年代全省各地、市先后成立化工学会或化学化工学会。各地、市学会受地、市科协领导和省化工学会指导,大部分会员也是省化工学会会员,关系较为密切,经常联合举办活动。
  1985~1990年,各专业委员会共举办62次学术活动,交流1082篇论文,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985年5月,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塑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以及“香料香精”等4份调研报告,对发展本省精细化工提出建设性意见;1987年10月,学会召开了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学术研讨会,针对福建省化工原料路线进行探讨;1988年12月,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与福建师范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等联合举办国际水溶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与会国内外专家近百人,交流学术论文55篇;1989年8月,化工机械和橡胶机械专业委员会召开跨省份的学术交流会,省外著名专家、教授在会上宣读论文或作专题学术报告,对发展本省粉体工程机械和子午胎生产机械提出切实可行建议;1990年初,化肥专业委员会针对联合制碱法产品氯化铵积压问题,召开以氯化铵为氮养份生产复混肥的生产技术与应用研讨会,邀请省内外科研、设计单位和省农科院专家分别作氯化铵复混肥生产技术与大田试验报告。
  1985~1990年,学会还受省政府、省石化厅以及有关单位委托,开展了14项科技论证与决策咨询,其中有精细化工和磷肥生产的调研论文;60项化工引进项目评估;“七五”化工发展规划论证;以及编制三明农药厂“八五”发展规划等。在此期间,还开展了33项有偿技术咨询服务,其中红珊瑚脱水保鲜、结晶硅生产两项分别获得省科协“双千”(千个学会、千项服务)活动的优秀项目奖和优秀咨询项目奖。
  1991年12月,在马尾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与会代表70余人。大会共收到论文140余篇,评出一、二、三等奖78篇,其中一、二等奖论文选送到中国化工学会和省科协参与优秀论文评选。会上还听取了理事长朱国庆作关于发展福建省石油化工的专题报告。
  到1992年,省化工学会会员发展到1525人,设立了学术、咨询、编辑出版和经济稽核等4个工作委员会和化肥、农药、无机酸碱盐、化学工程、腐蚀与防护、精细化工、化工仪表自动化、工业分析、高分子、化机与橡机以及石油化工与煤炭化工等11个专业委员会。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