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投资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3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投资规模
分类号: F424.2
页数: 6
页码: 150-155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投资规模,厦门利恒涤纶有限公司投资,开始筹建福建炼油厂,由福建省和中国石化总公司共同投资等。
关键词: 福建省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

内容

建国后的头3年(1950~1952年),本省化学工业只投资36万元,主要用于扶持少数林产化工、医药和日用化工恢复生产。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化工投资401万元,主要用于扩建南平化工厂的炭黑、厦门橡胶厂的布面胶鞋、福州橡胶厂的胶面胶鞋以及各县的松香厂等。
  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化工固定资产投资1.21亿元,建成的重点建设项目有:三明化工厂年产各2万吨的1#、2#电石炉和年产2万吨的石灰氮;福州第二化工厂年产1.5万吨的烧碱及其配套的六六六农药、漂白粉、盐酸、液氯和年产6000吨的聚氯乙烯树脂;福州、南平、泉州、龙海、永春等地年产800~2000吨的小合成氨厂;福州硫酸厂年产2万吨硫酸和1万吨普钙等。但这一期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全省化工固定资产投资过于膨胀。总投资额比“一五”时期大30倍。1961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对基建项目进行清理,压缩了一批在建项目,其中主要有停建年产16万吨纯碱(氨碱法)的厦门纯碱厂,缓建三明化工厂年产5万吨合成氨并加工纯碱、氯化铵各16万吨的中型合成氨工程。
  1963~1965年的调整时期,继续控制全省化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平均投资额由“二五”时期的2425.8万元压缩到1591万元,三年共计完成投资额4774万元,主要用于支农项目,如三明列西、漳平、邵武等年产5000吨合成氨厂,龙海农药厂的六六六粉剂车间,以及三明化工厂年产2万吨的3#电石炉建设等。
  1966~1975年的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化工固定资产投资2.52亿元,与调整时期相比,年平均投资额增长58.66%。大部分化肥工业和农药工业,是在这期间建成投产的。在氮肥工业方面,1968年,恢复了三明化工厂的中型合成氨工程建设(改为年产4.5万吨合成氨,加工18万吨碳铵),总投资3200万元,于1970年底建成投产;1969~1975年,先后建成南靖、长泰、闽清等28套年产3000吨的小合成氨厂,增加合成氨生产能力8_4万吨,碳铵31.2万吨。在磷肥工业方面,对早期建成的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磷肥厂,平均每套用200万元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工艺较为先进的年产5000~7000吨硫酸的“小洋酸”、配年产1.5~2万吨普钙的小磷肥厂。60年代末,南平地区又在政和、松溪、邵武、顺昌、建阳等县陆续布点建设小磷肥厂。70年代初,为了适应农业发展需要,投资850万元,新建年产2万吨硫酸、配2万吨普钙的漳平硫酸厂。在农药工业方面,这期间建成了三明农药厂的鱼藤精、乐果、稻瘟净、敌百虫等农药车间,并新建和扩建了建瓯、龙海等农药厂的粉剂加工车间。此外,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随着省内造纸工业的发展,三明、富文、龙岩、大洲、福安、连城、南安以及漳州等地,陆续建成年产400~3000吨小烧碱厂和车间。
  1976~1980年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化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亿元,年平均投资额4914万元,比1966~1975年期间年平均投资额增长近一倍。这期间,继续对化肥工业进行大量投资,主要有:三明化工厂投资9371万元,建成年产6万吨合成氨,加工11万吨尿素的合成氨工程;新布点筹建长乐、明溪、角美、漳浦、长汀、武平、大田、邵武(第二化肥厂)等8套年产3000~5000吨小合成氨厂,共计投资4700万元;对漳平、福州、永春、顺昌等13套小合成氨厂进行扩建改造,总计投资1900万元。这期间,氯碱和橡胶加工方面的主要项目有:福州第二化工厂投资1179万元,使烧碱年产能力由3万吨提高到5万吨;厦门电化厂投资600多万元,建成全国第一家年产1000吨氯化法钛白粉中试车间;福州橡胶厂投资262万元,建成年产10万套拖拉机轮胎车间。此外,还利用化工部批准的核留外汇,建成一批替代进口产品的项目。其中主要有:沙县化肥厂利用核留外汇120万元,于1979年建成年产1000吨苯酚车间;福州农药厂利用核留外汇32万元,于1975年建成年产1200吨杀虫脒车间和利用核留外汇28万元,于1980年建成年产250吨的二甲基甲酰胺装置;三明农药厂于1976年利用核留外汇146.8万元,筹建年产800吨黄磷车间(1982年投产)和利用核留外汇131.6万元,筹建年产2000吨甲酸车间(1980年投产)。
  1981~1990年的第六个和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化工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不含福建炼油厂3.67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53亿元,占34.32%;技术改造投资8.67亿元,占65.68%。这是全省化工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时期,为前30年投资总和的1.96倍。这期间,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方针,投资体制有了重大改革,把过去的拨款改为贷款,使建设单位更加重视经济效益。主要投资方向是择优改造化工老企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改变落后的工艺和设备条件。在这一期间,完成的主要项目有:一是三明化工厂投资3800万元,扩建热电厂4#、5#锅炉(每台时各65吨),配1.2万KW汽轮发电机组;投资4602万元,建成变压器容量2万KVA的4#半密闭式电石炉;投资1.44亿元,进行年产24万吨碳铵改年产11万吨尿素工程建设;投资6673万元,扩大合成氨生产能力4万吨;二是福州第二化工厂在1983年六六六农药停产后,为解决氯气平衡问题,经国家计委批准,实施“2626”技改工程(即计划投资2626万元),把聚氯乙烯树脂年产能力由2.5万吨扩建至4万吨,电石渣制水泥由1.5万吨扩至4.5万吨。1986年后,又投资1.4亿元进行烧碱年产5万吨改7万吨和引进年产1.5万吨高型号聚氯乙烯树脂以及年产5000吨漂粉精生产装置;三是福州氮肥厂投资4773万元建成4万吨联碱装置;四是顺昌合成氨厂投资3612万元进行碳铵改产尿素(年产4万吨)工程;五是龙海磷肥厂投资2269万元建设年产3万吨磷铵工程以及配套扩建年产硫酸4万吨;六是厦门橡胶厂投资1245万元扩建布面胶鞋车间和投资2150万元,引进年产6000套工程轮胎装置等。
  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2个较大的化工企业:一是厦门利恒涤纶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从瑞士伊文达(E.M.S)工程技术公司引进成套工艺设备,于1987年10月建成年产2万吨聚酯切片和1万吨涤纶短纤维装置,1988年,又投资2680万元引进年产4400吨涤纶毛条装置,于1990年建成;二是开始筹建福建炼油厂,由福建省和中国石化总公司共同投资,在湄洲湾肖厝建设年加工25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于1990年6月动工兴建,到当年底已完成投资3.67亿元。
  1991~1992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头两年,全省化工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8亿元(不含福建炼油厂12.65亿元)。这两年,除了继续建成三明化工总厂的碳铵改尿素和扩建合成氨工程、顺昌合成氨厂碳铵改尿素工程和龙海磷肥厂的磷铵工程外,重点是建设福建炼油厂。福建炼油厂共有10套主要生产装置,1992年9月,已有25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90万吨/年催化氧化脱硫醇、30万吨/年气体脱硫、1万吨/年硫磺回收等5套装置投产。到当年年底,该厂累计投资16.32亿元,完成全部工程调整后总概算的73.52%。
  到1992年底,全省化工系统共有141个企业(不含福建炼油厂),固定资产原值23.70亿元,比1957年增长759培,比1980年增长3.2倍。其中各行业固定资产原值分别为:化学肥料工业13.13亿元,占55.40%;化学农药工业1.14亿元,占4.81%;基本化学原料工业3.9亿元,占16.46%;有机化学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2.58亿元,占10.89%;橡胶加工工业1.71亿元,占7.22%;化学矿山工业0.23亿元,占0.97%;化工机械工业0.29亿元,占1.22%;其他0.72亿元,占3.03%。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