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橡胶加工企业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308
颗粒名称: 附:橡胶加工企业选介
分类号: TQ330.8
页数: 4
页码: 134-1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橡胶加工企业的情况,分别为厦门橡胶厂,邵武轮胎厂,福州橡胶厂等。
关键词: 橡胶企业 橡胶加工 福建省

内容

厦门橡胶厂
  厦门橡胶厂是一家国营大型、综合性橡胶加工企业,享有特区优惠待遇,具有对外经贸活动法人资格。产品有海燕牌汽车轮胎、工程轮胎、拖拉机轮胎、自行车胎、手推车胎和美得牌、劳卫牌布面胶鞋等,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东南亚、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6~1991年,该厂曾先后获得国家一级计量、二级节能、一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和省级先进企业等称号。
  该厂前身为重吉橡胶厂,由侨胞黄重吉先生于1947年开始筹建,但一直未投产。1956年3月公私合营后才正式投产,并改名厦门橡胶厂。当时,只有职工41人,厂房面积0.1万平方米,只能从事钢笔胆、皮鞋底等小杂品的生产,年产值仅24.65万元,年利润1.68万元。
  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并改名为厦门鹭光橡胶厂。当年,开始进行扩建,先后新建布面胶鞋和力车胎生产线。到1965年,厂房扩至2.23万平方米,职工增至1218人,年产值达1632.3万元,年利润达148.42万元。1969年又恢复原名厦门橡胶厂。
  1970年,年产1000条汽车轮胎车间投产后,使该厂成为品种比较齐全的橡胶加工企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遭受严重破坏,生产发展缓慢。
  “六五”期间,投资1561.75万元,相继完成力车内、外胎车间以及轮胎“以机代罐”等项目的技术改造。“七五”期间,该厂又投资5497.8万元,引进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造胶鞋车间并新建工程轮胎车间,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改善生产条件,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1990年,各主要产品年产能力达到:布面胶鞋500万双、轮胎30万套、工程胎6000套,产品质量稳定提高,各类产品物理机械性能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同年,该厂与同安县二轻集体联社合资,建立年产300万双布面胶鞋的“厦门橡胶厂同安胶鞋分厂”。1980~1990年间,该厂生产的6.00—12、6.50—16轮胎、28X1%、26X1%自行车外胎以及网球鞋、布面童鞋、足球鞋等产品获得过省优质产品称号。
  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职工2728人.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494.5万元,净值5047.5万元。当年,生产轮胎外胎38.42万条、内胎18.91万条、力车外胎375.81万条、力车内胎403.51万条、布面胶鞋405.18万双。完成工业总产值2.51亿元,实现税利2341.1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4倍和0.52倍。
  邵武轮胎厂
  邵武轮胎厂位于邵武市洒溪桥,厂区占地17.5万平方米,该厂生产“武夷”牌20多种规格的载重汽车轮胎、轻型载重汽车轮胎、农用轮胎和摩托车轮胎等,还生产“水油法”再生胶,并设有翻新和修补各种规格汽车轮胎的生产线,是全国轮胎定点生产厂家之一。1987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荣誉称号。6.50—16、9.00—20轮胎、6.00—12—6PR农用轮胎、10.00—20-16PR载重轮胎、汽车翻新轮胎、再生胶等6种主要产品于1987~1990年先后被评为省优质产品。9.00—20、6.50—16轮胎为本省首家被评为国家B级的产品。
  该厂的前身福州翻胎厂是1954年3月由上海私营胜利轮胎翻修厂迁到福州市琼东路创办起来的,归口福建省交通厅管辖。同年5月,私营泉州华南翻胎厂并入福州翻胎厂,成为本省第一家国营翻胎厂。当年,就翻新轮胎1666条。1955年1月,迁址到福州市工业路。
  1958年6月,该厂生产出本省第一条“东方红”牌7.50—20汽车轮胎。翌年,改名为福州轮胎翻制厂。1960年8月,上海协丰、兴华两个再生胶厂迁闽并入,成为本省首家再生胶生产厂。同年,开始生产橡胶海绵座垫和汽车用橡胶配件。
  该厂从1955年起率先向全国推广“顶翻新”的先进翻胎工艺。1961年,创造翻胎过热水充内压双面传热”硫化法,提高了翻胎质量,并向全国推广。1964年,牵头为交通部编写《轮胎翻修技术规范》,是我国翻胎工艺标准的第一个蓝本。从1965年起,该厂在全国翻胎质量评比中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多次获得第一名。1968年9月,改名福建省轮胎翻制厂。
  1969年8月,该厂迁到邵武县,改名邵武轮胎翻制厂。1972年,该厂参加全省工农12型和东方红20型两种拖拉机生产大会战。1975年,又参加全省“福建”牌FJ-130汽车生产大会战,负责生产配套轮胎和部件,为本省首次制造拖拉机和汽车作出了贡献。1981年5月,改用武夷商标。1981年9月,改名邵武轮胎厂。
  1985年2月,企业下放,该厂改属邵武市经济委员会主管,归口化工系统。1986年8月,采用国内先进的“水油法”新工艺生产再生胶。1987年2月,该厂和福州市郊区第三粮油食品综合厂合资创办邵武轮胎厂福州分厂,主营翻胎业。1990年,该厂建成全省轮胎行业第一条国内先进的XY-4I’1730B型四辊压延机生产系统。
  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职工960人,固定资产原值2415.3万元,净值1497.2万元。当年,生产各种轮胎外胎26.65万条、内胎22.58万条、再生胶4U0吨、翻新轮胎3.9万条,分别比1980年增长3.85倍、3.11倍、8.1倍和0.39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_05亿元,实现税利1220.4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5倍和1.49倍;
  福州橡胶厂
  福州橡胶厂位于福州市福马路,占地4.7万多平方米,是化工部轮胎、雨鞋定点生产厂。主要产品销售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载重汽车轮胎于1989年初开始出口香港、新加坡。6.00-14和6.50-16轻型载重汽车轮胎分别于1987年和1988年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1987年~1989年,该厂先后获得国家计量二级先进企业和档案管理省级先进企业的称号。
  1956年3月,由太阳、力生等9家私营橡胶修配行店合并为公私合营福州橡胶厂,当时只能生产电线和胶鞋底等。1957年,更名为福州橡胶电线厂。1958年扩建,由琼东路迁至现址,并转为地方国营企业。1959年,划分出福州电线厂后,恢复原名“福州橡胶厂”,产品有胶管、传动带、三角带和胶鞋底等,其间,产品转换频繁。60年代中期,该厂生产的鼓山牌雨鞋,销售量迅猛增长,由1963年的4.76万双发展到1966年的133.16万双,站稳了市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厂出现亏损。1968年的产量、总产值均为建厂以来最低点,亏损额达15万元。1969年,生产恢复正常,雨鞋年产量达140万双,胶面胶鞋产量逐年扩大。1970年,开始试产11-28、12.4/11-28、6.00-16拖拉机轮胎、摩托车胎和力车胎等。1974年底,开始分期扩建拖拉机轮胎车间。1979年,拖拉机轮胎产量达7.59万套,其中,6.50-16近3.8万套,6.00-12为3.3万套。
  80年代初,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85年,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翌年,与乡镇企业横向联合,建立郭宅橡胶分厂;与化工部桂林橡胶设计院合作生产轮胎硫化用的丁基胶囊,成为化工部丁基胶囊产品定点生产厂;同年,还从意大利引进双色注压制鞋机。1987年,与福州市化工局签署承包合同,是本省第一批实行承包经营的单位之一。翌年,创税利656.2万元,为建厂以来最高水平。1989年,雨鞋车间从50年代的老厂房迁入新盖的“胶鞋大楼”,并试产出款式新颖的女式彩色雨靴。
  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职工898人,固定资产原值1646.1万元,净值1055万元。当年,生产雨鞋79.36万双、轮胎外胎26.01万条、内胎9.34万条。完成工业总产值7113万元,实现税利855.1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97倍和2.97倍。
  泉州胶鞋厂
  泉州胶鞋厂的前身泉州橡胶厂,始建于1958年,翌年10月投产,1962年泉州制胶厂并人,1965年泉州新华橡胶社又并入。60~70年代,该厂主要生产胶管、运输带、童鞋、胶粘拖鞋等。
  1981年,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省外贸总公司鞋帽公司和美国耐克公司签订在泉州橡胶厂定牌生产世界名牌耐克运动鞋意向书。经泉州市经委同意,泉州橡胶厂划出胶粘鞋、胶鞋车间的厂房和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与省外贸鞋帽公司合资生产运动鞋,定名为泉州胶鞋厂。当年下半年,该厂开始接受试制鞋样,引进关键设备和工装模具,形成生产线。1982年1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耐克牌网球运动鞋1.39万双,12月首批出口0.8万双。
  1987年,泉州胶鞋厂和美国耐克公司又签订了第二轮5年生产合作协议书,并得到化工部、省经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当年10月,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第1号生产大楼,再引进设备,使运动鞋生产线发展到5条,年产能力150万双。当年,产量达到88.47万双,从而带动了泉州制鞋业的发展。
  1989年5月,美方耐克公司提前终止生产合作,泉州胶鞋厂职工上下一心,共渡难关,勇创新业,作出了“全方位经营、多渠道接单、推出厂标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经营决策,经过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当年生产出“伊威士”系列运动鞋投入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1989年12月,获全国轻工新产品优秀证书。1990年12月,获首届轻工产品博览会金奖。1991年5月,该厂被化工部评为全国胶鞋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1992年,该厂拥有职工1100人,固定资产原值1115.6万元,净值790.7万元;完成总产值1654.6万元,实现利税68.3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