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轮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3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轮胎
分类号: TQ336.1
页数: 4
页码: 120-1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轮胎主要品种有汽车胎、拖拉机胎、工程车胎和摩托车胎等。
关键词: 轮胎 橡胶加工 福建省

内容

本省轮胎生产始于50年代末,发展于70~80年代。80年代初期,轮胎骨架材料实现尼龙化,混炼胶工序使用密闭式炼胶机;80年代中期.硫化设备实现了以机代罐;90年代初期.开始把三辊压延机改为四辊压延机。到1992年,全省生产过轮胎的厂家有:邵武轮胎厂、厦门橡胶厂、福州橡胶厂、龙海翻胎厂以及刚投产的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等5个,主要品种有汽车胎、拖拉机胎、工程车胎和摩托车胎等。
  一、汽车轮胎
  1958年“七一”前,省交通厅所属福州翻胎厂,在缺少专用设备和生产经验的情况下,因陋就简.用土办法生产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东方红牌7.5020汽车轮胎.开创了本省制造轮胎的历史。当年,生产汽车轮胎5套。翌年,该厂增添14"X42"三辊压延机、72"括浆机、轮胎成型机和简易硫化罐,基本形成轮胎生产条件。当年,生产汽车轮胎1894套。1960年,该厂生产的8.25—20轮胎,委托上海正泰橡胶厂作机床试验,结果各项物理性能指标都达到部颁标准,机床耐久性行驶达451小时,创该规格同结构轮胎机床试验最优记录。但在1960~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期间,该厂职工由338人压缩到208人,轮胎产量逐年下降,1962年只生产105套。
  1970年,厦门橡胶厂开始投产海燕牌汽车轮胎,年产能力为1000条,当年生产9.00—20、7.50—20轮胎155条。翌年,年产能力提高到2万条,产量9699条。1972年,福州橡胶厂也投产6.50—16汽_车轮胎,与福州汽车修配厂生产的BJ212越野汽车配套,改变该厂单一生产拖拉机轮胎的产品结构。同年,邵武轮胎翻制厂轮胎年产能力达2万条,当年生产1.32万条。1974年起,该厂在省内首先用尼龙帘子布代替棉帘布为轮胎的骨架材料。
  1975年,省内开始生产福建牌FJ—130汽车,邵武轮胎翻制厂承担7.5020轮胎配套任务。同年,全省汽车外胎产量达4.20万条、内胎达4.34万条。其中厦门橡胶厂生产汽车外胎2.46万条,占58.57%;内胎2.54万条,占58.53%,成为全省最大汽车轮胎生产企业。
  1979年,全省汽车轮胎年产能力突破10万条,当年,生产汽车外胎达11.55万条,内胎8.78万条。1980年,福州橡胶厂在省内第一家使用55"双模定型硫化机生产11.00—20—18PR载重汽车轮胎。
  1981年和1982年,因产品积压,全省汽车外胎产量下降到6.94万条和7.78万条、内胎产量下降到7.54万条和8.19万条。为打开产品销路,各生产厂积极采用轮胎骨架材料尼龙化、密闭式炼胶机代替开放式炼胶机以及硫化工序“以机代罐”等新工艺和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性能,轮胎生产明显回升。1985年,全省汽车外胎产量达16.01万条、内胎达16.34万条。
  1987年,厦门橡胶厂生产的6.5016轻载汽车外胎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当年,该厂汽车轮胎开始出口。1987~1988年,邵武轮胎厂生产的6.50—16、9.00—20汽车外胎和福州橡胶厂生产的6.00—14、6.50—16汽车外胎,也分别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9年,全省汽车外胎产量达到31.77万条、内胎产量达到30.55万条。1990年,邵武轮胎厂、福州橡胶厂、厦门橡胶厂等企业相继采用先进的四辊压延机生产装置。1992年,全省汽车外胎产量上升到35.93万条,内胎24.66万条。
  二、拖拉机轮胎
  本省拖拉机轮胎生产始于50年代末。1958年,福州翻胎厂用土法产出15套拖拉机轮胎。翌年,出产10套后,因生产条件差而停产。
  1966年,福州轮胎翻制厂又投产手扶拖拉机轮胎。当年,生产6729套,到1969年,该厂共计生产手扶拖拉机轮胎3.73万套。
  1970年,福州橡胶厂和厦门橡胶厂先后投产拖拉机轮胎,规格有11—28、12.4/11—28、6.00—16等。当年,全省生产拖拉机外胎(含手扶拖拉机轮胎,下同)2万条、内胎1.97万条。1971年,福州橡胶厂又生产出4.00—16、9.5/9—24拖拉机轮胎。
  1972年,本省组织生产工农12型和东方红20型两种拖拉机“大会战”,邵武轮胎翻制厂被定为轮胎配套协作厂。经过该厂努力,生产出工农12型拖拉机驱动轮6.00-12轮胎,接着又为东方红20型拖拉机生产9.5/9—24后轮和4.00—16前轮两种轮胎。
  1974年,福州橡胶厂开始扩建轮胎车间,经分期建成投产。1978年,拖拉机轮胎年产能力达4万套、手扶拖拉机轮胎年产能力达3.5万套,成为全省农用车轮胎最大生产企业。在此期间,龙海翻胎厂也投产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轮胎.年产能力仅0.3万套。1979年,全省拖拉机轮胎产量突破10万套(其中外胎10.72万条、内胎14.92万条)。
  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开始推行以销定产政策,企业缺乏应变能力,生产一度下降。1981年,全省拖拉机外胎和内胎产量分别为4.66万条和5.09万条,分别比1979年下降56.44%和65.88%。
  1986年,企业内部逐步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注重技术进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当年全省拖拉机外胎产量回升到13.53万条、内胎达到10.81万条。1988年,厦门橡胶厂生产的6.00—12型拖拉机外胎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翌年,该厂拖拉机外胎年产能力扩至14万条。
  1989年,全省生产拖拉机外胎26.34万条、内胎14.29万条。翌年,因市场疲软分别降为21.79万条和8.39万条。1991年,厦门橡胶厂生产拖拉机外胎26.34万条,内胎14.44万条。1992年3月,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开始投产拖拉机外胎。当年,全省拖拉机外胎产量跃升至154.12万条、内胎产量达到25.25万条,分别比1979年增长13.38倍和0.69倍。
  三、工程轮胎
  1984年3月,厦门橡胶厂经批准建设年产6000套工程轮胎项目,产品与厦门工程机械厂配套,生产工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从国外引进帘布快速贴合机、工程轮胎成型机、胎面冷喂料压出机和压出胎条冷却装置以及自动缠绕贴面机等先进设备,采用国内最大的85"硫化机,在国内工程轮胎生产企业中率先实现“以机代罐”。该项目于1989年10月建成,当年生产工程轮胎外胎0.12万条。1990年,外胎产量达0.22万条、内胎0.27万条。1992年,外胎产量上升到0.48万条、内胎0.46万条。
  四、摩托车轮胎
  1969年,邵武轮胎翻制厂和福州橡胶厂先后投产摩托车轮胎。1970~1985年,全省仅有福州橡胶厂生产摩托车轮胎,年产量在0.5万套上下徘徊。产品规格主要有3.00—5、3.50—5、3.25—16、3.75—19、5.00—8、5.00—12、6.00—..12、6.00—16、8.00—8等。
  1986~1988年,厦门橡胶厂也生产2.5—18摩托车外胎近万条、内胎1.26万条。1988年后,福州橡胶厂的摩托车轮胎因经济效益低而停产。1990年,厦门橡胶厂也停产摩托车轮胎。1991年,邵武轮胎厂恢复生产摩托车轮胎。1992年,全省摩托车外胎产量达8.13万条(其中:邵武轮胎厂0.14万条、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7.99万条)、内胎0.28万条(全为邵武轮胎厂)。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