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食品添加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食品添加剂
分类号: TS202
页数: 4
页码: 98-101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食品添加剂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保藏过程中,加人少量天然物质或合成化学品,其目的在于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改善风味、提高食品质量。福建省的食品添加剂品种较多,属于化工系统的有糖精,食用小苏打,食用级的磷酸、碳铵、碳酸钠、二氧化碳、食用色素、丙酸钙、丙酸钠、乳酸、甜蜜素和山梨醇等;属于化工系统外的有味精、赖氨酸、褐藻酸钠、琼脂、蛋白胨、肌苷酸、乌苷酸等。本节仅记述化工系统内批量较大的食品添加剂。
关键词: 福建省 化学工业 食品添加剂

内容

食品添加剂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保藏过程中,加人少量天然物质或合成化学品,其目的在于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改善风味、提高食品质量。福建省的食品添加剂品种较多,属于化工系统的有糖精,食用小苏打,食用级的磷酸、碳铵、碳酸钠、二氧化碳、食用色素、丙酸钙、丙酸钠、乳酸、甜蜜素和山梨醇等;属于化工系统外的有味精、赖氨酸、褐藻酸钠、琼脂、蛋白胨、肌苷酸、乌苷酸等。本节仅记述化工系统内批量较大的食品添加剂。
  一、糖精和糖精钠
  糖精和糖精钠,主要用作食品、饮料的甜味剂。1960年,厦门电化厂年产100吨和福州第一化工厂年产50吨的以甲苯为原料的糖精车间相继建成投产,当年分别生产糖精8.69吨和4.43吨。1963年,厦门电化厂糖精生产改用苯酐为原料。当年,全省糖精产量达40.32吨,其中厦门电化厂18吨、福州第一化工厂22.32吨。
  1972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糖精年产能力扩至150吨。1976年,厦门电化厂糖精年产能力也相继扩至150吨。1978年,全省糖精产量达到231.44吨。翌年,因市场变化,产量降为24.83吨。
  1978年和1979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相继生产糖精的中间产品对甲苯磺酰胺(简称对位胺)和邻甲苯磺酰胺(简称邻位胺),年产量各20多吨,1980年各增至191.5吨和188.2吨。
  80年代初,糖精生产迅速恢复,并有较大发展。1981年,全省糖精产量达291.04吨,翌年上升到565吨。1984年,该厂糖精纳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又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并首次进入国际市场。1986年,厦门电化厂糖精年产能力扩至1000吨,年产量增加到844吨。1987年3月,该厂糖精钠通过了“采用国际标准”的验收。
  由于甲苯法糖精比苯酐法糖精成本高,缺少竞争力,1984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糖精车间转产邻位胺出口。1988年,因国际市场变化,销路疲软,该厂糖精车间停产。从1978年至1988年,该厂累计生产对位胺1170.2吨、邻位胺886.3吨。
  1989年,厦门电化厂糖精年产能力扩至1500吨,翌年产量达到1070吨,创年产量高水平。1992年,该厂糖精及糖精钠产量1015吨,其中出口27O吨。
  二、食用小苏打
  小苏打可作食品发酵剂。1981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工业小苏打停产后,利用工业小苏打和轻质碳酸钙厂房,改造为食用小苏打生产车间,于1983年建成投产。1984年,生产食用小苏打807吨,后因经济亏损而停产。
  三、食用碳酸氢铵
  食用碳酸氢铵简称“食用碳铵”,主要用作食品加工的疏松剂。1984年,福州氮肥厂年产500吨食用碳铵生产线建成投产。1986年,正式取得《食品用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当年生产食用碳铵141吨。翌年,年产能力扩至5000吨,当年生产食用碳铵396吨。1988年,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翌年又获得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随后产量迅速增长,1990年生产722吨,1992年上升至1585吨。产品除满足省内需要外,还销往美国、东南亚。
  四、食用磷酸
  1990年,三明农药厂建成年产500吨食用磷酸加工装置,由于工业磷酸供不应求,食用磷酸生产较少。1991年,生产3个月,产量100吨;1992年,生产4个月,产量142吨。
  五、食用乳酸
  1987年,宁化合成氨厂与省畜牧土产进出口公司合资,建成以粮食为原料的年产600吨乳酸生产装置,当年生产49.77吨,产品全部出口。1989年5月,由于原料供应及成本问题而停产。1992年7月,组建了宁化化工实业总公司后,又利用原有装置恢复食用乳酸生产,以木薯粉为原料,采用发酵法无结晶工艺,10月份通过省级鉴定,当年生产食用乳酸吨。
  六、食用二氧化碳
  1985年7月,三明化工厂建成年产2400吨的食用二氧化碳生产线,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990年后,厦门合成氨厂也投产食用二氧化碳。1992年,三明化工总厂生产食用二氧化碳952吨。
  七、食用色素
  1988年,上杭县天然色素厂建成年产60吨玫瑰茄色素生产装置,以玫瑰茄为原料,经浸提、浓缩、喷雾、干燥等过程而成。到1991年,累计生产35吨玫瑰茄色素。1992年,因产品销售不畅而停产。
  八、食用碳酸钠
  1990年,福州氮肥厂建成年产5000吨食用碳酸钠加工装置,当年产量吨,1992年上升到5247吨。
  九、甜蜜素
  1990年8月,厦门电化厂与香港富玛高公司合资,成立富厦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建成年产600吨甜蜜素生产线,当年生产120吨。1992年,年产能力扩至1200吨,当年生产1065吨,累计产量达2008吨。
  十、山梨醇
  1992年8月,三明明宇化工有限公司开始筹建年产2000吨的70%液态山梨醇生产线。翌年3月底投产,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十一、丙酸钙、丙酸钠
  1985年2月,泰宁合成氨厂建成年产40吨的食品防腐剂丙酸钙、丙酸钠生产装置。翌年,生产1.55吨,1988年达到7.69吨。1989年因原料供应困难而停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