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乙烯催化剂和聚氯乙烯引发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82
颗粒名称: 三、氯乙烯催化剂和聚氯乙烯引发剂
分类号: O643.36
页数: 2
页码: 97-98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氯乙烯催化剂和聚氯乙烯引发剂,其中包括了氯乙烯合成催化剂、聚氯乙烯引发剂——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
关键词: 福建省 化学工业 催化剂

内容

(一)氯乙烯合成催化剂
  60年代初,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车间建成投产,配套有氯乙烯合成催化剂工序,开始用手工操作,生产以条状活性炭为载体、吸附氯化高汞的氯乙烯合成催化剂,每月仅生产数百公斤,产品全部自用。1980年3月,改为机械生产,月产量3~4吨。1987年起,全国氯乙烯合成催化剂集中统一生产,该厂催化剂停产改为外购。
  (二)聚氯乙烯引发剂——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简称BPP)
  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使用的引发剂,原为活性较低、毒性较大的偶氮二异丁腈。为了提髙聚氯乙烯产品质量,减少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对人体的毒害,1972年,该厂开始研制活性适中、毒性小、引发快、放热平稳的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引发剂。1975年转人中试,收得率达到65%,产品BPP含量达62~65%,中试产品供本厂聚氯乙烯生产使用。1976年3月16日,在减压蒸馏精制特丁基过氧化氢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尔后暂停中试。
  1979年,福州第二化工厂重新组织人员,对BPP合成工艺进行改进,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提出取消特戊酸和特丁基过氧化氢的蒸馏路线,采用溶剂法合成特丁基过氧化氢,经碱化制得高浓度的特丁基过氧化钠溶液,再合成为BPP,从而简化了工艺流程,又实现了安全生产,BPP产品收得率及含量均髙于70%。1981年,恢复了BPP中试生产,日产量达到80公斤。用它作为生产疏松型聚氯乙烯的引发剂,聚合反应平稳,聚合物分子量均匀,反应周期缩短,产品质量稳定。1982年1月,通过了省化工厅鉴定,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停产,该厂累计生产BPP70多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