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催化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催化剂
分类号: O643.36
页数: 4
页码: 95-98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催化剂俗称触媒。它能改变化学过程的反应速率,反应后又保持物质自身不变。本省催化剂生产始于60年代初。1960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开始自产自用氯乙烯合成的催化剂。1970年,福州化工原料厂利用钛白粉的副产品硫酸亚铁,生产合成氨中温变换催化剂。1975年,该厂又投产了氨合成催化剂。70年代末至80年代,福州第二化工厂又试制成功聚氯乙烯引发剂,厦门大学化学系也研制成功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和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
关键词: 福建省 化学工业 催化剂

内容

催化剂俗称触媒。它能改变化学过程的反应速率,反应后又保持物质自身不变。本省催化剂生产始于60年代初。1960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开始自产自用氯乙烯合成的催化剂。1970年,福州化工原料厂利用钛白粉的副产品硫酸亚铁,生产合成氨中温变换催化剂。1975年,该厂又投产了氨合成催化剂。70年代末至80年代,福州第二化工厂又试制成功聚氯乙烯引发剂,厦门大学化学系也研制成功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和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
  一、中温变换催化剂
  中温变换催化剂是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水蒸汽变换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气所 使用的催化剂。1970年,福州化工原料厂利用旧厂房,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建成年产200 吨中温变换催化剂生产线,型号为C₄-2 (后命名为B₁₀₄)型,加工成条状,当年产量59吨, 翌年达141吨。几经改造和填平补齐,1977年产量达到242吨。1978年,产品由挤条改为压 片,型号除B₁₀₄型外,增加了 B₁₀₆型、B₁₀₉型。1980年,B₁₀₄中温变换催化剂获得化工部和福建 省优质产品称号。
  随着合成氨生产不断扩大.福州化工原料厂中温变换催化剂迅速发展。1983年产量达到417吨。为了改善操作环境和扩大生产能力,福建省经委、省财政厅和省建设银行于1983年下达计别,决定对该厂中温变换催化剂车间进行就地改造,直到1989年该工程才完成。
  1984年,福州化工原料厂从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催化剂厂转让到BMC(后命名为B112)型生产技术,并投入生产。1986年,Bll2催化剂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当年,该厂中温变换催化剂产量达到525吨。
  为了解决中温变换催化剂含铬量高(含Cr2O36~14%)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在生产、使用以及催化剂废弃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的毒害问题,化工部和福建省经委于1986年向福州大学和福州化工原料厂下达了联合研制低铬中温变换催化剂的任务。经过理论研究和大量的配方筛选,加人无毒、价廉、易得的助剂以及改革生产工艺,于]988年研制成功含铬量仅2~3%的FDB—1型低铬中温变换催化剂,其含铬量为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最低水平,当年生产12吨。1989年11月.通过了由化工部组织的鉴定.并由化工部化肥催化剂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正式命名为B116—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列为国家正式产品,在全国中小型合成氨厂推广使用。
  1989年,福州化工原料厂中温变换催化剂车间改造工程完成.年产能力扩至700吨.当年产量达604吨,其中Bl0619吨、B109117吨、B112443吨、B11625吨。1991年,B109和B112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该厂中温变换催化剂产量降为424吨。
  二、氨合成催化剂
  氨合成催化剂系以铁为主催化剂,氧化铝、氧化钾、氧化钙等为助催化剂。它是在氢气与氮气合成为氨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1971年,福州化工原料厂开始筹建年产200吨氨合成催化剂生产线。1973年,福州大学魏可镁等人与福州化工原料厂协作.利用省内沿海优质铁砂研制成功A110_3(原名为FA10)型氨合成催化剂。1975年,福州化工原料厂氨合成催化剂生产装置建成。翌年,生产出本省首批氨合成催化剂241吨,其中,A106型80吨、A110-3型161吨。A110_3型氨合成催化剂具有低温、高活性、易还原、抗毒性和耐热性好的特点,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1982年,分别获得化工部和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为了进一步降低合成氨能耗,提高合成氨系统的生产能力,化工部和福建省科委于1981年向福州大学下达研制低温高活性新型氨合成催化剂的任务。福州大学魏可镁等人在福州化工原料厂的配合下,进行了大量配方筛选、活性测试和催化剂结构剖析等工作,于1984年研制成功FA201型铁钴双活性组份的低温高活性氨合成催化剂。与A110_3型催化剂相比,低温活性更高,耐热性和抗毒性更为良好.达到了美国UCI公司C73—2—03型和英国ICI公司C74-1型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在相同条件下,比使用Al10_3型催化剂,合成氨生产能力提高5~10%。1984年11月,化工部对FA201型催化剂进行鉴定,并经化工部化肥催化剂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正式命名为A201型氨合成催化剂,列为国家正式产品,在全国中小型合成氨厂推广使用,并推荐在大型合成氨厂中试用。当年,福州化工原料厂氨合成催化剂产量达304吨.其中,A106型47吨、A110_3型230吨、A201型27吨。1985年,A201型氨合成催化剂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7年,福州化工原料厂新投产了A109型氨合成催化剂11吨。1989年,该厂停产A106老型号氨合成催化剂。1992年,该厂氨合成催化剂产虽达到319吨,为年产量高水平。
  三、氯乙烯催化剂和聚氯乙烯引发剂
  (一)氯乙烯合成催化剂
  60年代初,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车间建成投产,配套有氯乙烯合成催化剂工序,开始用手工操作,生产以条状活性炭为载体、吸附氯化高汞的氯乙烯合成催化剂,每月仅生产数百公斤,产品全部自用。1980年3月,改为机械生产,月产量3~4吨。1987年起,全国氯乙烯合成催化剂集中统一生产,该厂催化剂停产改为外购。
  (二)聚氯乙烯引发剂——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简称BPP)
  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使用的引发剂,原为活性较低、毒性较大的偶氮二异丁腈。为了提髙聚氯乙烯产品质量,减少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对人体的毒害,1972年,该厂开始研制活性适中、毒性小、引发快、放热平稳的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引发剂。1975年转人中试,收得率达到65%,产品BPP含量达62~65%,中试产品供本厂聚氯乙烯生产使用。1976年3月16日,在减压蒸馏精制特丁基过氧化氢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尔后暂停中试。
  1979年,福州第二化工厂重新组织人员,对BPP合成工艺进行改进,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提出取消特戊酸和特丁基过氧化氢的蒸馏路线,采用溶剂法合成特丁基过氧化氢,经碱化制得高浓度的特丁基过氧化钠溶液,再合成为BPP,从而简化了工艺流程,又实现了安全生产,BPP产品收得率及含量均髙于70%。1981年,恢复了BPP中试生产,日产量达到80公斤。用它作为生产疏松型聚氯乙烯的引发剂,聚合反应平稳,聚合物分子量均匀,反应周期缩短,产品质量稳定。1982年1月,通过了省化工厅鉴定,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停产,该厂累计生产BPP70多吨。
  四、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是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教研室的科研成果,由厦门大学化工厂生产,产品有11#、210#、XH—02#XH—03#XH—04#等型号。1979年进行工业试用。11#催化剂于1982年获上海市化工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年,获福建省高教厅科技成果二等奖。210#催化剂于1981年获福建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XH—02"催化剂于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到1992年,厦门大学化工厂累计生产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系列催化剂318吨,经过全国10多个石油化工企业使用,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
  1980年后,我国陆续引进并建成了十几套食用油脂加氢生产装置,加氢用的催化剂也全靠进口。为使该催化剂能够自给,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教研室于1987年在实验室研制成功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1988年,福州化工原料厂采用了这一实验成果,并投入工业化试产。1990年,该厂已生产出批量NCAS—145型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质量达到荷兰DM-3型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的水平。1990年后,因产量小、效益差而停止生产。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