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塑料助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塑料助剂
分类号: TQ320.4
页数: 4
页码: 92-95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塑料助剂是指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能改进塑料品质和性能,并构成塑料组份的辅助化学品。塑料助剂品类繁多,省内生产的仅有增塑剂、热稳定剂和发泡剂等3类。
关键词: 福建省 化学工业 塑料助剂

内容

塑料助剂是指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能改进塑料品质和性能,并构成塑料组份的辅助化学品。塑料助剂品类繁多,省内生产的仅有增塑剂、热稳定剂和发泡剂等3类。
  一、增塑剂
  凡能使高聚物的塑料易于加工的物质,都可称为增塑剂。它可使塑料增加塑性、降低硬度、改进低温柔软性,是塑料助剂中用量最大的一类产品。畨内士:要生产厂家有福州医疗化工厂和漳州市溶剂厂,品种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还有少童的邻苯二甲酸二庚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此外,还有作为辅助增塑剂用的氯化石蜡烃产品。1992年,全省增塑剂产量9265吨,其中辅助增塑剂1168吨。
  (一)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简称“二丁酯”或DBP)
  1970年10月.漳州市第二木器厂在一座180平方米的简陋工棚里,建成年产300吨的二丁酯生产线,为省内最早投产的增塑剂生产厂家。1971年,福州医疗化工厂建成年产2000吨的二丁酯生产装置,以丁醇、苯酐为原料,采用在硫酸催化下进行常压酯化的生产工艺,当年生产二丁酯468吨。翌年10月,漳州市第二木器厂二丁酯车间划归漳州市第二塑料厂。当年,全省二丁酯产量达845吨,其中福州医疗化工厂645吨,漳州市第二塑料厂200吨。
  1974年,漳州市第二塑料厂二丁酯车间独立划出,成立漳州市溶剂厂,年产能力扩至1000吨.当年生产二丁酯314吨。1977年,该厂搬迁新址.二丁酯年产能力又扩大到3000吨.当年生产二丁酯1076吨。1979年,全省二丁酯产蛩达到2039吨。
  1980年.福州医疗化工厂生产的二丁酯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82年,该厂对二丁酯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年产能力扩至5000吨,同时对含活性炭废水进行一级处理,回收游离酯和醇,并对真空泵尾气采用冷凝法回收丁醇,当年产量达3184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9.92%。
  1984年,由于进口过多,国内增塑剂大量积压,全省二丁酯产量降为2913吨,直到年才回升到接近1982年水平。
  1987年,福州医疗化工厂另行组建年产5000吨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专用装置.原有年产5000吨装置专门用于生产二丁酯,当年二丁酯产量实现翻番,达到5842吨.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先进行列。当年.全省产量跃升到7141吨,为年产量高水平。1992年,降到4659吨,其中福州医疗化工厂3967吨,漳州市溶剂厂692吨。
  (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简称“二辛酯”、或DOP)
  1976年,福州医疗化工厂在二丁酯生产装置上进行改造,使之也适用于生产二辛酯,当年试产0.04吨。1978年.漳州市溶剂厂也投产二辛酯,当年产量为1039吨。1980年,全省二辛酯产量达1693吨,其中福州医疗化工厂1125吨.漳州市溶剂厂568吨。
  1984年,福州医疗化工厂生产的二辛酯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全省二辛酯产量上升到5182吨,为年产量高水平。由于市场畅销,1987年,福州医疗化工厂另行组建年产5000吨绝缘级二辛酯专用装置,采用非酸催化工艺。此后5年间随着市场变化,全省产量波动较大。到1992年,降为3168吨,其中.福州医疗化工厂2917吨,漳州市溶剂厂251吨。
  在1974~1975年和1980~1981年期间,漳州市溶剂厂利用二丁酯装置还生产了邻苯二甲酸二庚酯710.9吨。1991~1992年期间.福州医疗化工厂也生产了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164吨。
  (三)氯化石蜡烃
  该产品亦可作为阻燃剂,但省内主要作为辅助增塑剂。1988年1月,霞浦精细化工厂建成年产150吨氯化石蜡烃-52装置,当年生产75吨。1990年,因原料供应困难而停产。
  1990年9月,厦门电化厂与兰州化工公司合资.建成年产500吨氯化石蜡烃-42装置.当年生产99吨,翌年产量达594吨。1992年,生产能力扩至1000吨,产量上升到1168吨。
  二、热稳定剂
  热稳定剂为聚氯乙烯树脂加工用的助剂,品种很多,省内生产的主要有三盐基硫酸铅和硬脂酸盐类,还有少量的二盐基亚磷酸铅。1992年,全省热稳定剂产量1079吨。其中,三盐基硫酸铅478吨、二盐基亚磷酸铅32吨、硬脂酸盐类569吨。
  (一)三盐基硫酸铅(简称三盐铅)
  该稳定剂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来源广的特点。1963年,福州台江化工原料厂(福州化工原料厂前身)建成年产200吨三盐铅生产装置,当年生产22.13吨。同年,厦门思明化工厂也生产三盐铅6.1吨。翌年.全省三盐铅产达107.32吨。
  1965年后,全省仅有福州化工原料厂生产三盐铅,年产量多在100吨左右。随着塑料加工工业的发展,产量不断增加,1978年上升到311吨。
  80年代初,漳州化工厂建成年产200吨三盐铅生产装置。福州化工原料厂三盐铅年产能力扩至500吨。1985年,全省三盐铅产量上升到617吨(其中福州化工原料厂583吨、漳州化工厂34吨)。1985年,福州化工原料厂生产的三盐铅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
  1990年,福州化工原料厂三盐铅年产能力扩至800吨.当年产量452吨。翌年,漳州化工厂停产三盐铅。1992年,全省仅有福州化工原料厂生产三盐铅478吨。
  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全省还生产过少量二盐基亚磷酸铅,其中1989~1990年,漳州化工厂生产18吨;1990~1992年,福州化工原料厂生产72吨。
  (二)硬脂酸盐类
  它是以硬脂酸为原料、加烧碱皂化,再与相应的金属盐如硝酸铅、硫酸锌、氯化钡等反应而制得。1964年,厦门思明化工厂生产硬脂酸盐类8.26吨,尔后即停产。翌年,厦门第一塑料厂也投产硬脂酸盐类,当年产量17.8吨,到1969年,累计生产440.87吨,尔后也停产。
  1969年,厦门电化厂建成年产200吨硬脂酸盐类生产装置,品种有硬脂酸钡、硬酯酸镉、硬脂酸锌等,翌年,产量83吨。70年代,年产量多在100吨以内,1980年达134吨。
  1985年,厦门电化厂硬脂酸盐类制品改为膏状复合产品,如膏状复合硬脂酸钡镉、膏状复合硬脂酸钡铅等,当年产量达292吨,翌年SPBC—82—1膏状钡镉复合稳定剂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SPPB—52—3膏状铅钡复合稳定剂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漳州化工厂生产硬脂盐类80吨,到1989年,该厂累计产量440吨,尔后停产。
  1990年,厦门电化厂硬脂酸盐类产量上升到661吨,为年产量高水平。翌年,因原料短缺而停产。1992年,福州化工原料厂投产硬脂酸盐类516吨,漳州化工厂也恢复生产53吨。
  三、发泡剂
  省内生产的有AC发泡剂(学名偶氮二甲酰胺),它适合于聚氯乙烯、聚乙烯及橡胶制品等发泡之用。1966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建成年产1000吨AC发泡剂生产线,当年产量3.3吨,翌年,达22吨。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年产量只有几十吨到100多吨。1977年产量达到230吨,1979年上升到450吨,并分别获得化工部和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0年,福州第一化工厂AC发泡剂的制肼工艺,从间歇法改为管道连续生产,缩合锅和通氯锅均从1000升改为3000升,当年产量达到727吨。1985年,年产能力扩至1500吨,产量上升到1444吨。1988年,生产能力再扩至2500吨,产量达到1858吨。1974~1988年,累计出口2789吨。1992年,该厂AC发泡剂产量达到2018吨,为年产量高水平。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