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精细化学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74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精细化学品工业
分类号: TQ325.1;TQ314.242
页数: 18
页码: 92-109
摘要: 本章记述福建省精细化学品品种繁多。福建省化工系统精细化学品工业,除在第三章和第八章记述的农药、涂料、颜料及染料外.还有塑料助剂、催化剂、食品添加剂、粘合剂、化学试剂以及炭黑、化妆品、合成樟脑等。本省还有不少系统外的精细化工产品如感光材料工业归属轻工系统,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粘合剂、涂料、化学试剂等均属于跨行业生产的产品。
关键词: 福建省 化学工业 精细化学品

内容

精细化学品品种繁多。福建省化工系统精细化学品工业,除在第三章和第八章记述的农药、涂料、颜料及染料外.还有塑料助剂、催化剂、食品添加剂、粘合剂、化学试剂以及炭黑、化妆品、合成樟脑等。本省还有不少系统外的精细化工产品♦如感光材料工业归属轻工系统,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粘合剂、涂料、化学试剂等均属于跨行业生产的产品。
  第一节 塑料助剂
  塑料助剂是指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能改进塑料品质和性能,并构成塑料组份的辅助化学品。塑料助剂品类繁多,省内生产的仅有增塑剂、热稳定剂和发泡剂等3类。
  一、增塑剂
  凡能使高聚物的塑料易于加工的物质,都可称为增塑剂。它可使塑料增加塑性、降低硬度、改进低温柔软性,是塑料助剂中用量最大的一类产品。畨内士:要生产厂家有福州医疗化工厂和漳州市溶剂厂,品种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还有少童的邻苯二甲酸二庚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此外,还有作为辅助增塑剂用的氯化石蜡烃产品。1992年,全省增塑剂产量9265吨,其中辅助增塑剂1168吨。
  (一)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简称“二丁酯”或DBP)
  1970年10月.漳州市第二木器厂在一座180平方米的简陋工棚里,建成年产300吨的二丁酯生产线,为省内最早投产的增塑剂生产厂家。1971年,福州医疗化工厂建成年产2000吨的二丁酯生产装置,以丁醇、苯酐为原料,采用在硫酸催化下进行常压酯化的生产工艺,当年生产二丁酯468吨。翌年10月,漳州市第二木器厂二丁酯车间划归漳州市第二塑料厂。当年,全省二丁酯产量达845吨,其中福州医疗化工厂645吨,漳州市第二塑料厂200吨。
  1974年,漳州市第二塑料厂二丁酯车间独立划出,成立漳州市溶剂厂,年产能力扩至1000吨.当年生产二丁酯314吨。1977年,该厂搬迁新址.二丁酯年产能力又扩大到3000吨.当年生产二丁酯1076吨。1979年,全省二丁酯产蛩达到2039吨。
  1980年.福州医疗化工厂生产的二丁酯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82年,该厂对二丁酯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年产能力扩至5000吨,同时对含活性炭废水进行一级处理,回收游离酯和醇,并对真空泵尾气采用冷凝法回收丁醇,当年产量达3184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9.92%。
  1984年,由于进口过多,国内增塑剂大量积压,全省二丁酯产量降为2913吨,直到年才回升到接近1982年水平。
  1987年,福州医疗化工厂另行组建年产5000吨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专用装置.原有年产5000吨装置专门用于生产二丁酯,当年二丁酯产量实现翻番,达到5842吨.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先进行列。当年.全省产量跃升到7141吨,为年产量高水平。1992年,降到4659吨,其中福州医疗化工厂3967吨,漳州市溶剂厂692吨。
  (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简称“二辛酯”、或DOP)
  1976年,福州医疗化工厂在二丁酯生产装置上进行改造,使之也适用于生产二辛酯,当年试产0.04吨。1978年.漳州市溶剂厂也投产二辛酯,当年产量为1039吨。1980年,全省二辛酯产量达1693吨,其中福州医疗化工厂1125吨.漳州市溶剂厂568吨。
  1984年,福州医疗化工厂生产的二辛酯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全省二辛酯产量上升到5182吨,为年产量高水平。由于市场畅销,1987年,福州医疗化工厂另行组建年产5000吨绝缘级二辛酯专用装置,采用非酸催化工艺。此后5年间随着市场变化,全省产量波动较大。到1992年,降为3168吨,其中.福州医疗化工厂2917吨,漳州市溶剂厂251吨。
  在1974~1975年和1980~1981年期间,漳州市溶剂厂利用二丁酯装置还生产了邻苯二甲酸二庚酯710.9吨。1991~1992年期间.福州医疗化工厂也生产了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164吨。
  (三)氯化石蜡烃
  该产品亦可作为阻燃剂,但省内主要作为辅助增塑剂。1988年1月,霞浦精细化工厂建成年产150吨氯化石蜡烃-52装置,当年生产75吨。1990年,因原料供应困难而停产。
  1990年9月,厦门电化厂与兰州化工公司合资.建成年产500吨氯化石蜡烃-42装置.当年生产99吨,翌年产量达594吨。1992年,生产能力扩至1000吨,产量上升到1168吨。
  二、热稳定剂
  热稳定剂为聚氯乙烯树脂加工用的助剂,品种很多,省内生产的主要有三盐基硫酸铅和硬脂酸盐类,还有少量的二盐基亚磷酸铅。1992年,全省热稳定剂产量1079吨。其中,三盐基硫酸铅478吨、二盐基亚磷酸铅32吨、硬脂酸盐类569吨。
  (一)三盐基硫酸铅(简称三盐铅)
  该稳定剂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来源广的特点。1963年,福州台江化工原料厂(福州化工原料厂前身)建成年产200吨三盐铅生产装置,当年生产22.13吨。同年,厦门思明化工厂也生产三盐铅6.1吨。翌年.全省三盐铅产达107.32吨。
  1965年后,全省仅有福州化工原料厂生产三盐铅,年产量多在100吨左右。随着塑料加工工业的发展,产量不断增加,1978年上升到311吨。
  80年代初,漳州化工厂建成年产200吨三盐铅生产装置。福州化工原料厂三盐铅年产能力扩至500吨。1985年,全省三盐铅产量上升到617吨(其中福州化工原料厂583吨、漳州化工厂34吨)。1985年,福州化工原料厂生产的三盐铅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
  1990年,福州化工原料厂三盐铅年产能力扩至800吨.当年产量452吨。翌年,漳州化工厂停产三盐铅。1992年,全省仅有福州化工原料厂生产三盐铅478吨。
  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全省还生产过少量二盐基亚磷酸铅,其中1989~1990年,漳州化工厂生产18吨;1990~1992年,福州化工原料厂生产72吨。
  (二)硬脂酸盐类
  它是以硬脂酸为原料、加烧碱皂化,再与相应的金属盐如硝酸铅、硫酸锌、氯化钡等反应而制得。1964年,厦门思明化工厂生产硬脂酸盐类8.26吨,尔后即停产。翌年,厦门第一塑料厂也投产硬脂酸盐类,当年产量17.8吨,到1969年,累计生产440.87吨,尔后也停产。
  1969年,厦门电化厂建成年产200吨硬脂酸盐类生产装置,品种有硬脂酸钡、硬酯酸镉、硬脂酸锌等,翌年,产量83吨。70年代,年产量多在100吨以内,1980年达134吨。
  1985年,厦门电化厂硬脂酸盐类制品改为膏状复合产品,如膏状复合硬脂酸钡镉、膏状复合硬脂酸钡铅等,当年产量达292吨,翌年SPBC—82—1膏状钡镉复合稳定剂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SPPB—52—3膏状铅钡复合稳定剂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漳州化工厂生产硬脂盐类80吨,到1989年,该厂累计产量440吨,尔后停产。
  1990年,厦门电化厂硬脂酸盐类产量上升到661吨,为年产量高水平。翌年,因原料短缺而停产。1992年,福州化工原料厂投产硬脂酸盐类516吨,漳州化工厂也恢复生产53吨。
  三、发泡剂
  省内生产的有AC发泡剂(学名偶氮二甲酰胺),它适合于聚氯乙烯、聚乙烯及橡胶制品等发泡之用。1966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建成年产1000吨AC发泡剂生产线,当年产量3.3吨,翌年,达22吨。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年产量只有几十吨到100多吨。1977年产量达到230吨,1979年上升到450吨,并分别获得化工部和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0年,福州第一化工厂AC发泡剂的制肼工艺,从间歇法改为管道连续生产,缩合锅和通氯锅均从1000升改为3000升,当年产量达到727吨。1985年,年产能力扩至1500吨,产量上升到1444吨。1988年,生产能力再扩至2500吨,产量达到1858吨。1974~1988年,累计出口2789吨。1992年,该厂AC发泡剂产量达到2018吨,为年产量高水平。
  第二节 催化剂
  催化剂俗称触媒。它能改变化学过程的反应速率,反应后又保持物质自身不变。本省催化剂生产始于60年代初。1960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开始自产自用氯乙烯合成的催化剂。1970年,福州化工原料厂利用钛白粉的副产品硫酸亚铁,生产合成氨中温变换催化剂。1975年,该厂又投产了氨合成催化剂。70年代末至80年代,福州第二化工厂又试制成功聚氯乙烯引发剂,厦门大学化学系也研制成功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和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
  一、中温变换催化剂
  中温变换催化剂是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水蒸汽变换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气所 使用的催化剂。1970年,福州化工原料厂利用旧厂房,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建成年产200 吨中温变换催化剂生产线,型号为C₄-2 (后命名为B₁₀₄)型,加工成条状,当年产量59吨, 翌年达141吨。几经改造和填平补齐,1977年产量达到242吨。1978年,产品由挤条改为压 片,型号除B₁₀₄型外,增加了 B₁₀₆型、B₁₀₉型。1980年,B₁₀₄中温变换催化剂获得化工部和福建 省优质产品称号。
  随着合成氨生产不断扩大.福州化工原料厂中温变换催化剂迅速发展。1983年产量达到417吨。为了改善操作环境和扩大生产能力,福建省经委、省财政厅和省建设银行于1983年下达计别,决定对该厂中温变换催化剂车间进行就地改造,直到1989年该工程才完成。
  1984年,福州化工原料厂从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催化剂厂转让到BMC(后命名为B112)型生产技术,并投入生产。1986年,Bll2催化剂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当年,该厂中温变换催化剂产量达到525吨。
  为了解决中温变换催化剂含铬量高(含Cr2O36~14%)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在生产、使用以及催化剂废弃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的毒害问题,化工部和福建省经委于1986年向福州大学和福州化工原料厂下达了联合研制低铬中温变换催化剂的任务。经过理论研究和大量的配方筛选,加人无毒、价廉、易得的助剂以及改革生产工艺,于]988年研制成功含铬量仅2~3%的FDB—1型低铬中温变换催化剂,其含铬量为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最低水平,当年生产12吨。1989年11月.通过了由化工部组织的鉴定.并由化工部化肥催化剂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正式命名为B116—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列为国家正式产品,在全国中小型合成氨厂推广使用。
  1989年,福州化工原料厂中温变换催化剂车间改造工程完成.年产能力扩至700吨.当年产量达604吨,其中Bl0619吨、B109117吨、B112443吨、B11625吨。1991年,B109和B112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该厂中温变换催化剂产量降为424吨。
  二、氨合成催化剂
  氨合成催化剂系以铁为主催化剂,氧化铝、氧化钾、氧化钙等为助催化剂。它是在氢气与氮气合成为氨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1971年,福州化工原料厂开始筹建年产200吨氨合成催化剂生产线。1973年,福州大学魏可镁等人与福州化工原料厂协作.利用省内沿海优质铁砂研制成功A110_3(原名为FA10)型氨合成催化剂。1975年,福州化工原料厂氨合成催化剂生产装置建成。翌年,生产出本省首批氨合成催化剂241吨,其中,A106型80吨、A110-3型161吨。A110_3型氨合成催化剂具有低温、高活性、易还原、抗毒性和耐热性好的特点,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1982年,分别获得化工部和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为了进一步降低合成氨能耗,提高合成氨系统的生产能力,化工部和福建省科委于1981年向福州大学下达研制低温高活性新型氨合成催化剂的任务。福州大学魏可镁等人在福州化工原料厂的配合下,进行了大量配方筛选、活性测试和催化剂结构剖析等工作,于1984年研制成功FA201型铁钴双活性组份的低温高活性氨合成催化剂。与A110_3型催化剂相比,低温活性更高,耐热性和抗毒性更为良好.达到了美国UCI公司C73—2—03型和英国ICI公司C74-1型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在相同条件下,比使用Al10_3型催化剂,合成氨生产能力提高5~10%。1984年11月,化工部对FA201型催化剂进行鉴定,并经化工部化肥催化剂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正式命名为A201型氨合成催化剂,列为国家正式产品,在全国中小型合成氨厂推广使用,并推荐在大型合成氨厂中试用。当年,福州化工原料厂氨合成催化剂产量达304吨.其中,A106型47吨、A110_3型230吨、A201型27吨。1985年,A201型氨合成催化剂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7年,福州化工原料厂新投产了A109型氨合成催化剂11吨。1989年,该厂停产A106老型号氨合成催化剂。1992年,该厂氨合成催化剂产虽达到319吨,为年产量高水平。
  三、氯乙烯催化剂和聚氯乙烯引发剂
  (一)氯乙烯合成催化剂
  60年代初,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车间建成投产,配套有氯乙烯合成催化剂工序,开始用手工操作,生产以条状活性炭为载体、吸附氯化高汞的氯乙烯合成催化剂,每月仅生产数百公斤,产品全部自用。1980年3月,改为机械生产,月产量3~4吨。1987年起,全国氯乙烯合成催化剂集中统一生产,该厂催化剂停产改为外购。
  (二)聚氯乙烯引发剂——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简称BPP)
  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使用的引发剂,原为活性较低、毒性较大的偶氮二异丁腈。为了提髙聚氯乙烯产品质量,减少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对人体的毒害,1972年,该厂开始研制活性适中、毒性小、引发快、放热平稳的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引发剂。1975年转人中试,收得率达到65%,产品BPP含量达62~65%,中试产品供本厂聚氯乙烯生产使用。1976年3月16日,在减压蒸馏精制特丁基过氧化氢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尔后暂停中试。
  1979年,福州第二化工厂重新组织人员,对BPP合成工艺进行改进,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提出取消特戊酸和特丁基过氧化氢的蒸馏路线,采用溶剂法合成特丁基过氧化氢,经碱化制得高浓度的特丁基过氧化钠溶液,再合成为BPP,从而简化了工艺流程,又实现了安全生产,BPP产品收得率及含量均髙于70%。1981年,恢复了BPP中试生产,日产量达到80公斤。用它作为生产疏松型聚氯乙烯的引发剂,聚合反应平稳,聚合物分子量均匀,反应周期缩短,产品质量稳定。1982年1月,通过了省化工厅鉴定,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停产,该厂累计生产BPP70多吨。
  四、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
  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是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教研室的科研成果,由厦门大学化工厂生产,产品有11#、210#、XH—02#XH—03#XH—04#等型号。1979年进行工业试用。11#催化剂于1982年获上海市化工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年,获福建省高教厅科技成果二等奖。210#催化剂于1981年获福建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XH—02"催化剂于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到1992年,厦门大学化工厂累计生产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系列催化剂318吨,经过全国10多个石油化工企业使用,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
  1980年后,我国陆续引进并建成了十几套食用油脂加氢生产装置,加氢用的催化剂也全靠进口。为使该催化剂能够自给,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教研室于1987年在实验室研制成功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1988年,福州化工原料厂采用了这一实验成果,并投入工业化试产。1990年,该厂已生产出批量NCAS—145型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质量达到荷兰DM-3型食用油脂加氢催化剂的水平。1990年后,因产量小、效益差而停止生产。
  第三节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保藏过程中,加人少量天然物质或合成化学品,其目的在于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改善风味、提高食品质量。福建省的食品添加剂品种较多,属于化工系统的有糖精,食用小苏打,食用级的磷酸、碳铵、碳酸钠、二氧化碳、食用色素、丙酸钙、丙酸钠、乳酸、甜蜜素和山梨醇等;属于化工系统外的有味精、赖氨酸、褐藻酸钠、琼脂、蛋白胨、肌苷酸、乌苷酸等。本节仅记述化工系统内批量较大的食品添加剂。
  一、糖精和糖精钠
  糖精和糖精钠,主要用作食品、饮料的甜味剂。1960年,厦门电化厂年产100吨和福州第一化工厂年产50吨的以甲苯为原料的糖精车间相继建成投产,当年分别生产糖精8.69吨和4.43吨。1963年,厦门电化厂糖精生产改用苯酐为原料。当年,全省糖精产量达40.32吨,其中厦门电化厂18吨、福州第一化工厂22.32吨。
  1972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糖精年产能力扩至150吨。1976年,厦门电化厂糖精年产能力也相继扩至150吨。1978年,全省糖精产量达到231.44吨。翌年,因市场变化,产量降为24.83吨。
  1978年和1979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相继生产糖精的中间产品对甲苯磺酰胺(简称对位胺)和邻甲苯磺酰胺(简称邻位胺),年产量各20多吨,1980年各增至191.5吨和188.2吨。
  80年代初,糖精生产迅速恢复,并有较大发展。1981年,全省糖精产量达291.04吨,翌年上升到565吨。1984年,该厂糖精纳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又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并首次进入国际市场。1986年,厦门电化厂糖精年产能力扩至1000吨,年产量增加到844吨。1987年3月,该厂糖精钠通过了“采用国际标准”的验收。
  由于甲苯法糖精比苯酐法糖精成本高,缺少竞争力,1984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糖精车间转产邻位胺出口。1988年,因国际市场变化,销路疲软,该厂糖精车间停产。从1978年至1988年,该厂累计生产对位胺1170.2吨、邻位胺886.3吨。
  1989年,厦门电化厂糖精年产能力扩至1500吨,翌年产量达到1070吨,创年产量高水平。1992年,该厂糖精及糖精钠产量1015吨,其中出口27O吨。
  二、食用小苏打
  小苏打可作食品发酵剂。1981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工业小苏打停产后,利用工业小苏打和轻质碳酸钙厂房,改造为食用小苏打生产车间,于1983年建成投产。1984年,生产食用小苏打807吨,后因经济亏损而停产。
  三、食用碳酸氢铵
  食用碳酸氢铵简称“食用碳铵”,主要用作食品加工的疏松剂。1984年,福州氮肥厂年产500吨食用碳铵生产线建成投产。1986年,正式取得《食品用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当年生产食用碳铵141吨。翌年,年产能力扩至5000吨,当年生产食用碳铵396吨。1988年,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翌年又获得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随后产量迅速增长,1990年生产722吨,1992年上升至1585吨。产品除满足省内需要外,还销往美国、东南亚。
  四、食用磷酸
  1990年,三明农药厂建成年产500吨食用磷酸加工装置,由于工业磷酸供不应求,食用磷酸生产较少。1991年,生产3个月,产量100吨;1992年,生产4个月,产量142吨。
  五、食用乳酸
  1987年,宁化合成氨厂与省畜牧土产进出口公司合资,建成以粮食为原料的年产600吨乳酸生产装置,当年生产49.77吨,产品全部出口。1989年5月,由于原料供应及成本问题而停产。1992年7月,组建了宁化化工实业总公司后,又利用原有装置恢复食用乳酸生产,以木薯粉为原料,采用发酵法无结晶工艺,10月份通过省级鉴定,当年生产食用乳酸吨。
  六、食用二氧化碳
  1985年7月,三明化工厂建成年产2400吨的食用二氧化碳生产线,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990年后,厦门合成氨厂也投产食用二氧化碳。1992年,三明化工总厂生产食用二氧化碳952吨。
  七、食用色素
  1988年,上杭县天然色素厂建成年产60吨玫瑰茄色素生产装置,以玫瑰茄为原料,经浸提、浓缩、喷雾、干燥等过程而成。到1991年,累计生产35吨玫瑰茄色素。1992年,因产品销售不畅而停产。
  八、食用碳酸钠
  1990年,福州氮肥厂建成年产5000吨食用碳酸钠加工装置,当年产量吨,1992年上升到5247吨。
  九、甜蜜素
  1990年8月,厦门电化厂与香港富玛高公司合资,成立富厦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建成年产600吨甜蜜素生产线,当年生产120吨。1992年,年产能力扩至1200吨,当年生产1065吨,累计产量达2008吨。
  十、山梨醇
  1992年8月,三明明宇化工有限公司开始筹建年产2000吨的70%液态山梨醇生产线。翌年3月底投产,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十一、丙酸钙、丙酸钠
  1985年2月,泰宁合成氨厂建成年产40吨的食品防腐剂丙酸钙、丙酸钠生产装置。翌年,生产1.55吨,1988年达到7.69吨。1989年因原料供应困难而停产。
  第四节 炭黑
  炭黑是由有机物质经不完全燃烧或经热分解而形成的轻松又极细的无定形粉末。炭黑产品按其用途可分为橡胶炭黑、色素炭黑和导电炭黑等3大类。1952年,中国木材化工厂(南平化工厂前身)开始投产炭黑,这是本省唯一的炭黑生产企业。从1965年至今,南平化工厂—直是国内门类齐全、品种较多的炭黑生产厂家。到1992年,该厂炭黑年产能力达1.43万吨,当年产量1.01万吨,其中出口750吨。
  一、橡胶炭黑
  橡胶炭黑是用作橡胶制品的填充剂和补强剂。南平化工厂生产橡胶炭黑的方法有滚筒法和炉法两种,后者用以生产髙耐磨炭黑和中超耐磨炭黑。
  (一)滚筒法炭黑
  50年代初期,国内炭黑进口中断,给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工业造成困难。1951年,本省私营中国木材化工厂由卢世钤主持研制成功橡胶用的滚筒法炭黑,翌年投入工业化生产,当年产量17.82吨。1954年,该厂公私合营时产量达到99吨。1956年,滚筒法炭黑生产设备从30台扩大到60台,并将单排孔灯管改为双排孔灯管,当年产量达276吨。1958年,该厂转为地方国营时产量达到697吨,翌年又跃至2533吨,为年产量高水平。1961~1974年间,年产量均未超过1000吨。1975年后,滚筒法炭黑基本上被炉法生产所取代。1981~1983年,滚筒法炭黑又恢复生产153吨,尔后即停产。
  (二)高耐磨炭黑和中超耐磨炭黑
  1958年,南平化工厂卢世钤又主持试制成功炉法高耐磨炭黑,翌年建成年产2000吨的炉法炭黑生产线。由于设备简陋,各炉生产条件不一,工艺操作规程难以掌握,生产不稳定。1962年,炉法高耐磨炭黑产量仅398吨。1966年,产量提高到1038吨。1972年,新品种中超耐磨炭黑投产,全年生产中超耐磨炭黑48吨、高耐磨炭黑1133吨。1978年,炉法橡胶炭黑总产量达2855吨。1982年,该厂髙耐磨炭黑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炉法橡胶炭黑总产量提髙到4532吨。1988年,建成年产2500吨高耐磨炭黑新工艺生产线。1992年,炉法橡胶炭黑产量上升到5950吨,为历史最高年产水平。二、色素炭黑
  色素炭黑作为黑色颜料主要用于油墨、油漆等行业。南平化工厂生产的色素炭黑有3#中色素炭黑(原名高色素炭黑)、2#高色素炭黑和油炉色素炭黑等3种。
  (一)3#中色素炭黑
  1962年,南平化工厂试制成功属国内首创的滚筒法3#中色素炭黑,翌年产量5吨,1968年增至99吨。70年代,年产量均在100吨以内。1983年,产量提高到215吨。1987年,3#中色素炭黑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产量上升到472吨,为年产量高水平。
  (二)2#高色素炭黑
  1975年,南平化工厂以滚筒法试产2#高色素炭黑,同时试验成功臭氧处理色素炭黑,以提高其质量和性能。1978年,开始批量生产,当年产量6吨,质量达到美国同类产品水平,曾作为制造红旗牌轿车面漆的颜料。1980年产量达到7吨,1981年降至2吨,1989年回升到14吨,1990年因销路不畅而停产。
  (三)油炉色素炭黑
  1974年,南平化工厂研制以炉法生产油炉色素炭黑,翌年产量5吨,为国内首创产品,用作高级油墨原料。1976年因市场滞销而停产。1978年恢复生产58吨,翌年达到304吨,尔后又停产。1985年恢复生产22吨,1988年提高到182吨。翌年9月,该厂建成年产3000吨的油炉色素车间,但此后出现滞销,该车间转产橡胶炭黑。
  三、导电炭黑
  乙炔炭黑是导电炭黑的重要品种,主要应用于电池工业,此外还用于电子和国防工业。1963年,南平化工厂响应化工部提出的发展国产乙炔炭黑的号召,由沈伯青主持,经过反复研究,于1965年6月首次试制成功,当年生产92吨,填补了国内乙炔炭黑的空白,质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69年,年产能力达1100吨,当年产量达到1043吨,1974年提髙到1172吨。1979年,该厂生产的乙炔炭黑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
  进入80年代,由于市场需求量增加,1983年,南平化工厂乙炔炭黑年产能力扩至5000吨,当年产量3538吨。1984年,该厂乙炔炭黑获得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翌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90年,乙炔炭黑产量下降为2027吨,1992年回升到2703吨。
  南平化工厂乙炔炭黑全套生产技术,曾于1965年和1987年分别转让给河南焦作市化工厂和青海省西宁市电化厂。
  第五节 其他
  一、粘合剂和胶粘带制品
  粘合剂(又称胶粘剂)以及各种胶粘带制品,生产厂家分布在化工、轻工等众多行业以及大学校办工厂,产品种类繁多。
  本省化工系统粘合剂生产始于70年代初,最早是1970年南平泡花碱厂(南平第二化工厂前身)生产泡花碱,作为包装箱的粘合剂。随后,福州化学漆厂生产101°脲醛树脂,作为竹木及胶合板等的粘合剂。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运动鞋和包装业的发展,相继投产的粘合剂和胶粘带新品种不断增加,其中主要有:福州医疗化工厂生产的“95”聚合松香增粘剂树脂和香菇、白木耳培菌专用胶带;福州医疗化工厂与省外贸及港商合资的福多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牛皮纸基压敏粘胶带、丙烯酸酯压敏胶带(简称BOPP)、绝缘胶带及双面胶带、文具胶带;福州医疗化工厂与日商合资的榕川树脂有限公司生产的鞋用胶粘剂,包括普通型氯丁胶、非接枝型氯丁胶和聚氨酯胶粘剂以及黄糊、鞋用材料处理剂和整理剂;福州化学漆厂生产的NQ—20脲醛树脂;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生产的“502”高强瞬间粘接剂;南安第二化工厂和厦门大学化工厂生产的接枝型氯丁胶;厦门橡塑厂生产的橡塑粘合等。
  1992年,福州医疗化工厂及其合资企业,共计生产各种粘合剂2310.3吨,其中“95”增粘树脂55.5吨、TS—压敏胶72.7吨、普通型氯丁胶1695.7吨、聚氨酯胶粘剂72.7吨、生胶糊81.6吨、黄糊52.4吨、处理剂279.7吨。还有牛皮纸基胶粘带142万卷、双面胶带369.5万卷等。
  二、化学试剂
  化学试剂是用来探测和验证物质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变化的精细化学品,具有品种多、质量要求严、应用面广、用量小等特点。
  1958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等一些单位,曾试产过化学试剂,后均未坚持。1960年,省化工试验厂(福州氮肥厂前身)的综合车间曾生产几种化学试剂,但产量少、产值低,1962年停产。
  70年代初,厦门二中化工厂投产分析纯无水乙醇和乙醇;福州二中校办工厂投产化学纯试剂氨水;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办工厂投产试剂冰乙酸和试剂异丙醇;三明化工厂建成年产100吨化学纯试剂氨水装置。1978年,福建师大附中校办工厂又增加了试剂乙二胺。
  1980年,福州市化工研究所建成3条具有一定规模的试剂生产线,使该所成为省内化学试剂的主要生产单位,这3条生产线是:以电外热连续式玻璃蒸馏器为主要设备的试剂硫酸生产线,年产能力20万瓶(折18.4吨),当年生产4.49吨;以蒸汽加热的玻璃蒸馏器为主要设备的试剂盐酸生产线,年产能力12万瓶(折7.08吨),当年生产1.68吨;以φ35OX10000mm不锈钢波纹填料分馏塔为主要设备的试剂无水乙醇和乙醇生产线,年产能力50万瓶(折20吨)。当年生产无水乙醇1.15吨、95%乙醇0.18吨。
  1982年,福州市化工研究所又建成试剂硝酸生产线,还试产试剂硝酸银和氧化银。1983年,又建成银试剂车间,以硝酸银计,年产能力达20吨。同年还试产金试剂,翌年建立实验室规模的金试剂车间,年产能力为氯金酸和氰化亚金钾各50公斤。1986年,试产氰化银钾。1987年,试剂硫酸改用内热式石英蒸馏器,当年产量达14.35吨。1991年,又建成年产180公斤银浆、银粉试验生产线。
  1990年,福安农药厂生产试剂过硫酸铵6吨、试剂过硫酸钾3吨。同年,三明化工总厂综合分厂生产分析纯甲醇0.82吨,化学纯甲醛0.82吨,分析纯氨水208.5吨。
  1992年,全省试剂产量达601.47吨,其中,福州市化工研究所241.47吨(试剂硫酸81.95吨、试剂盐酸51.18吨、试剂硝酸37.4吨、试剂无水乙醇43.82吨、试剂95%乙醇18.8吨、试剂硝酸银5.63吨、试剂氧化银1.98吨、试剂氰化银钾697公斤、试剂氰化亚金钾11.33公斤),三明化工总厂综合分厂342吨(试剂氨水等),福建师大附中18吨(试剂乙二胺2吨、试剂异丙醇6吨、试剂冰乙酸10吨)。
  三、化妆品
  化妆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省内化妆品生产日趋多样化和高档化,生产厂家主要属轻工系统。本省化工系统生产化妆品的企业仅有漳州化学品厂、漳州市百花香化妆品厂和福州联谊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等3家。
  1980年,根据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方针,漳州市磷肥厂创办一个国营带集体的知青厂——漳州市化学品厂,翌年试制成功化妆品,当年总产值2.6万元,获利0.6万元。1984年,该厂化妆品总产值达286万元,利税达121万元。
  1985年3月,漳州市化学品厂与香港富城贸易行合作,建立“漳富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皇后牌”片仔癀系列化妆品,并通过该公司把片仔癀珍珠膏等十几种化妆品推销到港、澳、台、东南亚和日美欧等地区和国家。当年底,漳州市磷肥厂停产磷肥,更名为“漳州市化学品厂”,原知青厂改名为“漳州市百花香化妆品厂”。
  1988年,漳州市化学品厂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该厂生产的“皇后牌”片仔癀珍珠膏(霜)和人参玉脂霜获得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该厂化妆品总产值达2083.16万元,税利达831.89万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6.29倍和5.88倍,成为全省化妆品生产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
  到1992年,漳州市化学品厂片仔癀系列化妆品,除久负盛名的“皇后牌”片仔癀珍珠霜(膏)外,还有全能定型摩丝、片仔癀美容蜜和片仔癀滋润蜜,片仔癀粉底霜,片仔癀洗面奶,片仔癀沐浴露和浴后爽肤露、片仔癀香波、片仔癀三合一秀发露等。当年,生产片仔癀系列化妆品251.7万瓶,总产值达到2338万元,利税达到931.9万元。同年,漳州市百花香化妆品厂生产人参玉脂霜、珍珠玉脂霜、高级雪花膏、珍珠膏等277.9万瓶,总产值达到972.9万元,利税达到108万元。
  由福州市化工研究所、省化工供销公司与美商合资创办的“福州联谊日用化学品有限公司”于1987年9月投产,生产滋发香波和洗洁精。1988年,新增梅花露、面霜、香水、定型发胶和护发素。1989年,又增加二合一香波新品种。当年,总产值达900万元,其中定型发胶占80%。1990年,总产值上升到1600万元。1992年,该公司又开发洗面奶、摩丝等化妆品。当年,因董事会换届,半年时间未开工生产,总产值降至500万元。
  四、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1981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利用敌百虫车间副产品氯甲烷,试产甲基纤维素,由于产品质量达不到聚氯乙烯分散剂的要求,实际产量很少。1984年初,该厂与上海医学科学研究院合作,利用上海天原化工厂的技术,用精制棉、氯甲烷、环氧丙烷、液碱、盐酸等为原料,开发医药用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但因产品质量差,产量仍很低。1987年只生产5.1吨,1988年降至2.4吨。1989年,从原料供应到产品生产、销售实行一条龙承包,当年产量上升到12.5吨,1992年达21.1吨。该厂生产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除供医药用外,还供合成树脂、印刷、采油、陶瓷、建筑、化妆品等行业用。
  五、合成樟脑
  1961年,福州医疗化工厂曾以粗合成樟脑为原料,经精制后出口,1969年停产。
  1966年,建阳化工厂从上海引进一套年产300吨的合成樟脑旧设备,于1973年建成投产,当年产量49.8吨,1978年上升到157.5吨。1980年生产能力扩至600吨,当年产量达353.65吨,1987年上升到568.83吨。该厂生产的合成樟脑90%出口,主要由香港转口,销往台湾、日本、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东欧、英国等地区和国家,年创汇额在100万美元以上。
  1989年,建阳化工厂合成樟脑年产能力再扩至1200吨,当年产量达700吨。随后,由于合成樟脑价格下降,1992年,产量降为624.36吨(其中,合成樟脑粉608.75吨,樟脑块15.61吨),出口285.83吨。
  附:精细化工企业选介
  福州医疗化工厂
  福州医疗化工厂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福厦公路旁,占地4万平方米,是福建省以生产增塑剂为主的企业。主要产品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于1979年和1980年分别获得省优质产品和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牛皮纸压敏胶带等产品,于1984年和1990年先后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该厂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该厂前身为“福州仓山区脱脂棉合作社”,创办于1954年10月,初期只有5名工人。1957年7月,接收了台江区卫生用品生产合作社的卫生车间,增加弹棉车间、织带车间,生产脱脂纱布、口罩等,改名为“仓山区棉织医疗用品生产合作社”。翌年10月,经仓山区委、区政府批准,转为地方国营企业,更名为福州医疗化工厂。
  1961年下半年,在省外贸局的扶持下,生产樟脑粉、白樟油、松节油,产品曾出口欧亚各国。当年底,并始试产医用胶布,翌年正式投产。同年,转为市属企业,全厂职工发展到148人。1969年底,樟脑车间停产。
  1971年6月,年产2000吨二丁酯增塑剂车间竣工,并一次试车成功。同年,消炎止痛膏也投入生产。
  1975年1月,建成年产1000吨的苯酐车间,与增塑剂生产配套。当年,还新开发环氧蛹油丁酯产品。
  1979年,建成年产300吨的醋酸乙酯车间。同年,试制成功牛皮纸基压敏胶粘带。1982年,对二丁酯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年产能力扩至5000吨。同年,还建成胶粘带车间。
  1986年与香港唯多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建立福多实业有限公司,引进丙烯酸酯压敏胶带(简称BOPP)生产线。同年底至1987年8月,对苯酐车间氧化炉进行改造,年产能力由1000吨提高到1500吨。
  1987年,新建成年产5000吨的二辛酯车间。翌年1月,与日本富川株式会社合作建立“榕川树脂有限公司”。当年6月,投产鞋用胶粘剂,年产能力300吨。1988年,全厂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税利500万元。
  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63.7万元,净值733.8万元,固定职工765人。当年,生产苯酐1073吨、增塑剂7154吨、鞋用胶2182吨、胶粘带142万卷;完成工业总产值5552.4万元,比1980年增长1.49倍;实现利税275.1万元,比1980年增长65.53%。
  南平化工厂
  南平化工厂位于南平市西芹,占地27万平方米,是福建省独家生产炭黑的中型化工企业,也是全国唯一综合生产橡胶、色素、导电等3大类炭黑的厂家,具有年产炭黑1.4万吨,阳极糊1万吨、水泥70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乙炔炭黑1979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85年获得国家银质奖;高耐磨炭黑和3#中色素炭黑分别于1982年和1987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0年,该厂被评为“大庆式企业”。1986年,获得全国环境优美工厂称号。
  南平化工厂的前身中国木材化工厂(私营企业),始建于1940年,建国前主要生产丙酮、梭坯、纱管等产品。1951年,开始研制滚筒法炭黑,1952年投入工业化生产,当年产量17.82吨。1954年,改名为南平化工厂。1955年,迁至现址扩建,翌年产量达276吨。1958年,转为国营。翌年,滚筒法炭黑产量达到2534吨,创年产量髙水平。同年6月,建成炉法炭黑生产线。1965年,试制成功乙炔炭黑,翌年正式投入生产。到1969年3大类炭黑总产量达3541吨。
  1966年,为满足乙炔炭黑生产需要,该厂新建一条年产40万立方米氧气、184万立方米氮气的制氧生产线。1971年,利用乙炔炭黑生产排放的电石渣为原料,建成年产2000吨普通硅酸盐水泥车间。该车间经过1977年和1981年两次扩建,年产能力达到7000吨。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加大技改扩建和新产品开发的步伐。1981年,建成一条长430米铁路专用线,改善了原料和成品运输条件。同年,建成容量800KW的余热发电车间,利用炉法炭黑的尾气燃烧锅炉发电,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又消除了环境污染(1984年正式并入电网)。1983年,乙炔炭黑车间年产能力扩至5000吨。同年,还建成年产11.5万只编织袋和15吨打包带生产线。1986年,建成年产3000吨电石车间(该车间因电价提高于1989年停产)。1988年,与崇安县兴田乡联营,建成年产2000吨电石厂。同年,还建成年产2500吨髙耐磨新工艺炭黑生产线。1989年,建成年产3000吨油炉色素车间,不久由于产品滞销,车间转产橡胶炭黑。1990年,建成年产万吨阳极糊车间。
  该厂主要产品炭黑除满足省内橡胶、电池、油漆、油墨等行业外,大部分销往广东、湖南、辽宁、湖北、贵州、江西、浙江、北京、四川等20多个省、市,少部分出口东南亚等地。
  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职工1133人,固定资产原值3573.5万元,净值2407.6万元,当年生产炭黑共10057吨,其中,中超耐磨炭黑3201吨、高耐磨炭黑2749吨、色素炭黑472吨、乙块炭黑2703吨、新工艺高耐磨炭黑932吨。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150万元,实现利税584.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利税、炭黑产量,分别比1980年增长1.43倍、0.96倍和1.26倍。
  漳州化学品厂
  漳州市化学品厂位于漳州市芗城区东南端的草寮尾,占地面积3.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该厂的前身漳州化工厂创建于1958年4月,当时以“小接硫”装置生产硫酸,日产量2吨,是省内最早硫酸生产厂家之一。
  1960年,开始生产普钙等产品。1965年,从漳州化工厂分出,单独成立漳州化肥厂。为了适应普钙扩产需要,1970年,在距漳州市26公里的华安县丰山公社前宅山建立一套年产5000吨的小接触法硫酸车间。1979年,又根据漳州市的工业布局调整,把该硫酸车间移交给华安县磷肥厂。同年,改名为漳州市磷肥厂。
  1980年,该厂贯彻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方针,建立一个集体性质的知青厂——漳州市化学品厂(国营带集体),在上海师傅的指导和本厂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研制成功化妆品,翌年投入市场。
  由于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该厂的化妆品发展十分迅速。1984年,产值达286万元,超过了磷肥的产值,成为主导产品。1985年初,在磷肥生产不景气,企业面临困难的关键时刻,省委书记项南来厂视察,对转产化妆品的决策表示赞赏,要求该厂发展化妆品不但要“洋、特、优、新”,在花色品种上还要“全”,要充分利用漳州花木、果树、花粉的优势,把漳州建设成为本省的化妆品生产中心。年底,该厂普钙停产,经漳州市政府批准,把漳州市磷肥厂更名为漳州市化学品厂,原属集体性质的漳州市化学品厂更名为漳州市百花香化妆品厂,两厂均专门从事化妆品的生产。
  1985年3月,经有关部门批准,漳州化学品厂与香港富城贸易行合作成立漳富化妆品有限公司,把该厂的特色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几年来,通过该公司已把皇后牌片仔癀珍珠膏(霜)等10多种化妆品出口到美国、日本、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直接创汇60多万美元。
  1986年4月,漳州市化学品厂把磷肥生产设备转移给南靖磷肥厂。1990年4月,根据漳州市政府决定,兼并了原市二轻局所属的漳州市电镀中心。同年,该厂开始扩建一幢2500平方米的化妆品厂房,从日本引进2台真空乳化器,计划把化妆品生产能力扩至1000万瓶。
  该厂生产的化妆品有护肤类、发用类、水类、粉类、化妆类等5大类70多个品种规格。1984年以来,该厂生产皇后牌片仔癀珍珠霜、人参玉脂霜曾分别获商业部和化工部优质产品以及省优质产品称号。全能定型摩丝获第二届中国专利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1988年底,该厂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1992年,该厂生产片仔癀珍珠霜U7.6万瓶、片仔癀珍珠膏104.1万瓶(不含漳州百花香厂)。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38万元,比1980年增长5.47倍;实现税利931.9万元(1980年亏损18.1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