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氯乙烯树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65
颗粒名称: 一、聚氯乙烯树脂
分类号: TQ325.3
页数: 2
页码: 81-82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聚氯乙烯树脂生产始于60年代初期,到1992年,全省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企业保持2个,年产能力为5.1万吨,当年产量达4.17万吨,分别比1965年增长4.1倍和4.56倍,比1978年增长2.19倍和2倍。
关键词: 福建省 合成材料 聚氯乙烯树脂

内容

本省聚氯乙烯树脂生产始于60年代初期。1960年12月,福州第二化工厂年产0.6万吨的聚氯乙烯车间部分建成并投入试车生产。1962年11月全面投产,当年生产聚氯乙烯树脂320吨,但产品合格率只达72.64%,每吨聚氯乙烯树脂的电石耗(折标,下同)高达2524公斤,生产处于亏损状态。1964年7月,该厂领导带领11人组成的“三结合”小组,到上海、北京、天津等同行业的先进企业学习,而后对聚氯乙烯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使当年每吨聚氯乙烯树脂电石耗降至1832公斤,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8.81%,并开始生产出部分疏松型树脂,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1965年,该厂还摸索出适合自己生产特点的新配方,当年聚氯乙烯树脂年产能力1.2万吨,产量达0.75万吨,翌年产量上升到1.2万吨。
  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树脂生产出现很大波动。1968年产量下降至0.18万吨,1970年回升到1.2万吨;1971年又降至0.83万吨,1973年再上升到1.2万吨。1973年,厦门电化厂建成年产1000吨的聚氯乙烯车间,当年生产150吨。1975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年产量达到1.22万吨,厦门电化厂达到433吨;但1976年又分别降为0.79万吨和400吨。
  1978年,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树脂年产能力1.6万吨,产量1.4万吨。1979年11月,顺昌富文化工厂建成年产3000吨的聚氯乙烯车间,翌年生产聚氯乙烯树脂788吨。1980年3月,福州第二化工厂研制成功新型引发剂——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简称BPP),并采用自制的甲基纤维素作为分散剂,生产出优质疏松型聚氯乙烯树脂,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当年,该厂生产的XS3型聚氯乙烯树脂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80年,全省聚氯乙烯树脂年产能力为2.9万吨(其中福州第二化工厂2.5万吨),当年产量达2.17万吨(其中福州第二化工厂2.14万吨)。同年,厦门电化厂聚氯乙烯车间由于规模太小以及原料供应困难等原因而关闭,该厂累计生产聚氯乙烯树脂0.34万吨。1983~1984年,福州第二化工广生产的XS—2型、XS—4型聚氯乙烯树脂相继获得国家银质奖。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到1985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先后投产成功XJ2、XJ3、XJ4、XJ5、及XS2、XS3、XS4、XS5等型号系列聚氯乙烯树脂,扩大了产品销路。1986年,全省聚氯乙烯树脂产量达到3.63万吨,其中,福州第二化工厂3.32万吨,顺昌富文化工厂0.31万吨。同年,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车间聚合釜生产采用微机系统控制,并试验成功聚氯乙烯汽提技术,翌年生产出无毒聚氯乙烯树脂,产品质量达到8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
  1988年,全国聚氯乙烯销售市场好转,顺昌富文化工厂通过技术改造,把聚氯乙烯车间年产能力扩至0.6万吨,当年产量达0.34万吨,并生产出蓄电池隔板专用树脂、玩具薄膜专用树脂等新产品,其中蓄电池隔板专用树脂获得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和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9年3月,福州第二化工厂从美国古德里奇公司引进的年产1.5万吨高型号聚氯乙烯树脂装置建成投产,使聚氯乙烯年产能力提高到4.5万吨。19%年,该厂生产的SG—6型聚氯乙烯树脂获得国家银质奖。到1992年,全省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企业保持2个,年产能力为5.1万吨,当年产量达4.17万吨,分别比1965年增长4.1倍和4.56倍,比1978年增长2.19倍和2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