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合成材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合成材料
分类号: TQ320.4
页数: 5
页码: 81-85
摘要: 本节记述福建省合成材料,其中包括了聚氯乙烯树脂、聚酯、酚醛塑料、氨基塑料、有机硅、尼龙1010及其他。
关键词: 福建省 合成材料

内容

一、聚氯乙烯树脂
  本省聚氯乙烯树脂生产始于60年代初期。1960年12月,福州第二化工厂年产0.6万吨的聚氯乙烯车间部分建成并投入试车生产。1962年11月全面投产,当年生产聚氯乙烯树脂320吨,但产品合格率只达72.64%,每吨聚氯乙烯树脂的电石耗(折标,下同)高达2524公斤,生产处于亏损状态。1964年7月,该厂领导带领11人组成的“三结合”小组,到上海、北京、天津等同行业的先进企业学习,而后对聚氯乙烯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使当年每吨聚氯乙烯树脂电石耗降至1832公斤,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8.81%,并开始生产出部分疏松型树脂,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1965年,该厂还摸索出适合自己生产特点的新配方,当年聚氯乙烯树脂年产能力1.2万吨,产量达0.75万吨,翌年产量上升到1.2万吨。
  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树脂生产出现很大波动。1968年产量下降至0.18万吨,1970年回升到1.2万吨;1971年又降至0.83万吨,1973年再上升到1.2万吨。1973年,厦门电化厂建成年产1000吨的聚氯乙烯车间,当年生产150吨。1975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年产量达到1.22万吨,厦门电化厂达到433吨;但1976年又分别降为0.79万吨和400吨。
  1978年,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树脂年产能力1.6万吨,产量1.4万吨。1979年11月,顺昌富文化工厂建成年产3000吨的聚氯乙烯车间,翌年生产聚氯乙烯树脂788吨。1980年3月,福州第二化工厂研制成功新型引发剂——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简称BPP),并采用自制的甲基纤维素作为分散剂,生产出优质疏松型聚氯乙烯树脂,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当年,该厂生产的XS3型聚氯乙烯树脂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80年,全省聚氯乙烯树脂年产能力为2.9万吨(其中福州第二化工厂2.5万吨),当年产量达2.17万吨(其中福州第二化工厂2.14万吨)。同年,厦门电化厂聚氯乙烯车间由于规模太小以及原料供应困难等原因而关闭,该厂累计生产聚氯乙烯树脂0.34万吨。1983~1984年,福州第二化工广生产的XS—2型、XS—4型聚氯乙烯树脂相继获得国家银质奖。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到1985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先后投产成功XJ2、XJ3、XJ4、XJ5、及XS2、XS3、XS4、XS5等型号系列聚氯乙烯树脂,扩大了产品销路。1986年,全省聚氯乙烯树脂产量达到3.63万吨,其中,福州第二化工厂3.32万吨,顺昌富文化工厂0.31万吨。同年,福州第二化工厂聚氯乙烯车间聚合釜生产采用微机系统控制,并试验成功聚氯乙烯汽提技术,翌年生产出无毒聚氯乙烯树脂,产品质量达到8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
  1988年,全国聚氯乙烯销售市场好转,顺昌富文化工厂通过技术改造,把聚氯乙烯车间年产能力扩至0.6万吨,当年产量达0.34万吨,并生产出蓄电池隔板专用树脂、玩具薄膜专用树脂等新产品,其中蓄电池隔板专用树脂获得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和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9年3月,福州第二化工厂从美国古德里奇公司引进的年产1.5万吨高型号聚氯乙烯树脂装置建成投产,使聚氯乙烯年产能力提高到4.5万吨。19%年,该厂生产的SG—6型聚氯乙烯树脂获得国家银质奖。到1992年,全省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企业保持2个,年产能力为5.1万吨,当年产量达4.17万吨,分别比1965年增长4.1倍和4.56倍,比1978年增长2.19倍和2倍。
  二、聚酯
  1963年,福建省化工研究所建立涤纶试验车间,以松节油为原料,经脱氢、硝酸氧化、酯化、空气氧化、酯化、精制、聚合制得聚酯,年产能力10吨。1964年,该所生产的产品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展出。1967年产量达5吨,1969年10月,因机构撤销而停产。
  1972年,厦门第二塑料厂利用厦门电化厂生产毒杀酚的下脚料双戊烯为原料,试产出聚酯产品,但因成本高,技术经济指标落后,不久即告停产。同年,原省化工研究所涤纶试验车间划归福州市化工研究所,并成立福州市涤纶厂,翌年恢复试产涤纶14吨,1978年上升到100吨。1982年停产。1972~1982年,福州涤纶厂累计试产聚酯734吨。
  1985年11月,厦门市化学工业公司与香港兴厦有限公司合资,兴建厦门利恒涤纶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当年从瑞士伊文达公司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年产聚酯熔体3万吨(其中聚酯切片2万吨、短纤维1万吨)的成套生产装置,1987年10月投产,当年生产聚酯切片5514吨,短纤维491吨。1989年,该公司聚酯切片被纺织部评为部优产品,当年聚酯切片产量达1.7万吨,涤纶短纤维474吨。同年底,该公司又从瑞士伊文达公司引进年产0.44万吨涤纶毛条生产装置,自行安装、调试,1990年12月,投料试车成功。当年,该公司生产聚酯切片1.99万吨,短纤维0.15万吨,涤纶毛条23.2吨,合计总产量为2.14万吨。1992年,总产量达到2.49万吨。
  三、酚醛塑料
  本省酚醛塑料生产厂家多数为系统外,但投产量早、产量最大的为本系统厦门第一塑料厂。1956年,该厂开始投产酚醛树脂,年产能力150吨,但每年只生产几十吨。1961年,该厂开始生产酚醛塑料,当年生产24.65吨,翌年达48.96吨。1966年,该厂生产酚醛树脂2吨,酹醛塑料100吨。
  1973年,厦门第一塑料厂改名为厦门第二化工厂,酚醛塑料产量上升到628吨。1981年,该厂酚醛塑料年产能力扩至2000吨,当年产量达1451吨。
  1986年,该厂酚醛塑料年产能力提高到9500吨,产量5107吨,在全国同行业中居第二位。1990年,该厂酚醛塑料开始出口,年出口量753吨,创汇50.17万美元。1992年,该厂生产酚醛塑料5009吨。主要品种有:普通日用塑料粉(RUl)、普通电器塑料粉(D131)、高档电器塑料粉(D141)和耐湿热塑料粉(H161)等,其中,D131、D141于1983年,R131于1986年,先后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四、氨基塑料
  氨基塑料有脲醛压塑粉、三聚氰胺甲醛压塑粉、三聚氰胺甲醛玻璃纤维塑料粉等品种。1956年,厦门第一塑料厂投产脲醛塑料粉。1960年,该厂氨基塑料产量达121吨。l96l年,漳州塑料厂投产氨基塑料粉,当年生产2.28吨,翌年生产0.18吨后停产。194年,厦门第一塑料厂因设备简陋,产品质量未能达到要求,当年生产氨基塑料3.08吨后停产。
  1981年,厦门第二化工厂由于市场情况好转,恢复氨基塑料生产,年产能力150吨,当年产量17.3吨。1984年,该厂由上海化工设计院设计的年产500吨脲醛压塑粉车间投产,部分产品销往香港等地。1986年,该厂氨基塑料产量达到346吨,1988年上升至528吨,为年产量高水平。80年代末,长汀县曾建成年产300吨的脲醛树脂生产装置,但因产品质量不过关,投产不久即停产。到1992年,全省只有厦门第二化工厂生产氨基塑料,年产能力达2000吨,当年产量只有262吨。
  五、有机硅
  70年代中期,厦门鱼肝油厂开始筹建有机硅车间,1975年底建成年产10吨的201甲基硅油生产装置;1978年,建成年产10吨的107室温硫化硅橡胶生产装置;1980年,建成年产30吨的284消泡剂、284脱模剂生产线,当年生产有机硅系列产品5.53吨。1983年,该车间建成年产20吨的羟基乳液(包括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6FS织物整理剂)生产线。1986年1月,该车间从厦门鱼肝油厂分出,成立厦门化工实验厂。同年,将201甲基硅油年产能力扩至40吨,当年生产有机硅系列产品42.6吨。1989年,该厂可生产5大类19种型号规格的有机硅系列产品,当年产量78.7吨。1990年达83吨,1992年上升到233吨。其中:201甲基硅油56吨,107室温硫化硅橡胶5吨,6FS织物整理剂130吨,284消泡剂15吨,284脱模剂19吨,二甲基羟基硅油乳液8吨。
  六、尼龙1010及其他
  1964年,厦门化纤厂开始试产尼龙6,到翌年,共计生产130吨。1966年,转产锦纶161.61吨。1967年,该厂又转产尼龙1010(又名聚酰胺1010),当年生产1吨后停产。1970年,该厂恢复尼龙1010生产,当年产量8吨。1971~1974年,该厂生产尼龙1010共计18.34吨。1975年后,由于蓖麻油原料价格高而停产,自1970年投产以来,尼龙1010累计生产27.34吨。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