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氯酸盐及氯化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53
颗粒名称: 一、氯酸盐及氯化物
分类号: TQ115
页数: 2
页码: 6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氯酸盐及氯化物的情况,包含了氯酸钾,氯酸钠,漂白粉等。
关键词: 氯酸盐 氯化物 福建省

内容

(一)氯酸钾
  在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氯酸钾进口中断,南平西芹建华火柴厂曾采用小型电解槽生产氯酸钾.作为制造火柴的原料,年产量只2~3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海路交通恢复,该厂就不再自产氯酸钾。
  1952年,福州化工厂(福州第一化工厂前身)由阮添平主持设计的“电解法”氯酸钾生产装置开始筹建,并于1953年投产,年产能力300吨.后提高到500吨。1958年,福州化工厂氯酸钾产品转人新建的福州第一化工厂生产.当年氯酸钾产童达口2吨。1965年,上升到1278吨。
  1970年,福州第一化工厂氯酸钾年产能力达1800吨.当年产量]512吨。1974年,该厂在国内率先应用金属阳极电解梢生产氯酸钾。1980年1月,该厂全部以金属阳极电解槽替代石墨阳极电解槽,氯酸钾年产能力提高到4000吨.当年产量增至3446吨。1982年,该厂生产的氯酸钾荣获国家银质奖产品称号。1985年.该厂氯酸钾产量达到8488吨,跃居全国第一位。翌年,该厂研究成功FA-I型电解槽,采用气提外循环式单极新槽型,适应大电流高强度生产,属全国首创。
  1985~1986年间,省内还创办了一些小氯酸钾厂,年产规模多在1000吨左右,其中有长乐县营前氯酸钾厂、三明市梅列氯酸钾厂、寿宁县凤阳化工厂、福安农药厂氯酸钾车间等。但大部分厂因规模小,工艺和质量未过关,于1988年前后纷纷倒闭。在这一期间,福州第一化工厂,利用永泰县水电资源的优势,在当地设立电解分厂生产氯酸钠电解液,运回本厂生产氯酸钾产品。1987年.福州第一化工厂氯酸钾产量达到1.07万吨,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当年,该厂获得国家二级企业称号。
  1990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又开发成功FA—Ⅱ型电解槽.其性能比FA—Ⅱ型槽又有进一步提高。当年2月,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同年,该厂还引进芬兰诺基亚化学公司的年产万吨氯酸盐的电解装置,排放的氢气可进行回收、提纯和利用,消除大气污染,其技术达到80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该厂氯酸钾年产能力发展到1.9万吨,当年产量增至1.58万吨,古全国氯酸钾总产量1/3左右。
  (二)氯酸钠
  1966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利用氯酸钾中间品氯酸钠电解液,加工氯酸钠8吨;但由于销路不畅,于1976年停产。10年间累计生产氯酸钠903吨。
  1984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推动下,与水电资源丰富的永泰县,横向联合创办榕樟联合化工厂,于当年8月建成年产1800吨的氯酸钠生产线。到1988年底,榕樟联合化工厂氯酸钠年产能力扩至3000吨,所产氯酸钠全部供给福州第一化工厂生产氯酸钾。
  1989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将旧复分解厂房改为专门生产氯酸钠产品的后处理工序,形成年产1500吨氯酸钠的生产线,当年生产氯酸钠141吨。1990年产量达432吨,1992年上升到1013吨。
  (三)漂白粉
  1958年5月,厦门电化厂年产800吨烧碱装置建成,同年6月,与其配套的年产1500吨漂白粉装置投产,生产出本省第一批漂白粉,当年产量369吨,翌年增至1138吨。1959年10月,福州第二化工厂年产4000吨漂白粉生产装置投产,当年生产199吨。1960年,全省漂白粉产量达2807吨,1966年上升到4733吨,1970年5800吨。
  70年代,由于全省新建了一批小氯碱厂,其中,龙岩化工厂、富文化工厂和连城第二工厂等3个厂配套有漂白粉生产装置。到1978年,全省漂白粉年产能力提高到1万吨,当年产量0.94万吨。
  80年代,随着烧碱生产规模扩大,漂白粉生产又有所发展。1985年,全省烧碱产量达6.42万吨,同年漂白粉产量增至1.22万吨。为适应小纸厂需要,连城第二化工厂把漂白粉改产漂白液。到1992年底,全省生产漂白粉企业仅有福州第二化工厂、龙岩化工厂和富文化工厂等3个,漂白粉年产能力达1.35万吨,当年产量达1.28万吨。
  (四)漂粉精
  1981年,龙岩化工厂开始进行烧碱扩建改造,为了平衡氯气,同时开发了漂粉精新产品。1984年,该厂年产500吨漂粉精车间动工兴建,并于1987年1月投产,采用“消石灰法”工艺,当年生产漂粉精411吨。1988年,年产能力扩至1500吨,当年产量445吨,产品远销东欧、东南亚等地。
  1989年9月,福州第二化工厂引进意大利德诺拉公司的年产5000吨漂粉精装置投产,采用“三步氯化,系统外回收”工艺,当年生产漂粉精167吨。
  1992年,全省漂粉精产量1182吨,其中,福州第二化工厂583吨,龙岩化工厂599吨。
  (五)次氯酸钠
  本省的次氯酸钠,大部分是治理含氯废气的副产品。70年代,福州第二化工厂用烧碱吸收“六六六”生产中排出的含氯尾气,生产次氯酸钠,供应福州第一化工厂作为AC发泡剂的原料。另外,还利用电解槽出来的氯气的冷凝水生产低浓度次氯酸钠,专供聚氯乙烯车间作为乙炔清净剂。1978年,富文化工厂也开始生产次氯酸钠,供乙炔清净用。1980~1983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商品次氯酸钠累计产量为1.14万吨,其他年份生产的次氯酸钠均为自用。1988年6月,厦门电化厂为了治理氯化石蜡生产中排出的含氯尾气,建成次氯酸钠装置,当年生产次氯酸钠366吨。1992年,厦门电化厂生产次氯酸钠728吨。
  此外,本省生产过的氯化物还有:氯化钾、氯化镁(从盐卤中提取)、氯化钙、氯化锌、氯化亚铜、聚合氯化铝等;但产量均很少,持续生产时间也很短。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