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无机盐及单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无机盐及单质
分类号: O611.65
页数: 9
页码: 6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无机盐及单质的情况,包含了氯酸盐及氯化物,碳酸盐,磷酸盐及磷化物等。
关键词: 工业 无机盐 福建省

内容

本省无机盐及单质产品,大部分是化工系统内生产的.但也有少部分系统外生产,如轻工部门盐卤化工生产的氯化钾、氯化镁、溴.冶金部门生产的结晶硅、钨酸钠、仲钨酸铵,医药部门生产的碘等,其中有些产品如结晶硅、钨酸钠、仲钨酸铵、氧气、活性炭,系统内外均有生产。本节主要记述系统内生产的产品。
  一、氯酸盐及氯化物
  (一)氯酸钾
  在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氯酸钾进口中断,南平西芹建华火柴厂曾采用小型电解槽生产氯酸钾.作为制造火柴的原料,年产量只2~3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海路交通恢复,该厂就不再自产氯酸钾。
  1952年,福州化工厂(福州第一化工厂前身)由阮添平主持设计的“电解法”氯酸钾生产装置开始筹建,并于1953年投产,年产能力300吨.后提高到500吨。1958年,福州化工厂氯酸钾产品转人新建的福州第一化工厂生产.当年氯酸钾产童达口2吨。1965年,上升到1278吨。
  1970年,福州第一化工厂氯酸钾年产能力达1800吨.当年产量]512吨。1974年,该厂在国内率先应用金属阳极电解梢生产氯酸钾。1980年1月,该厂全部以金属阳极电解槽替代石墨阳极电解槽,氯酸钾年产能力提高到4000吨.当年产量增至3446吨。1982年,该厂生产的氯酸钾荣获国家银质奖产品称号。1985年.该厂氯酸钾产量达到8488吨,跃居全国第一位。翌年,该厂研究成功FA-I型电解槽,采用气提外循环式单极新槽型,适应大电流高强度生产,属全国首创。
  1985~1986年间,省内还创办了一些小氯酸钾厂,年产规模多在1000吨左右,其中有长乐县营前氯酸钾厂、三明市梅列氯酸钾厂、寿宁县凤阳化工厂、福安农药厂氯酸钾车间等。但大部分厂因规模小,工艺和质量未过关,于1988年前后纷纷倒闭。在这一期间,福州第一化工厂,利用永泰县水电资源的优势,在当地设立电解分厂生产氯酸钠电解液,运回本厂生产氯酸钾产品。1987年.福州第一化工厂氯酸钾产量达到1.07万吨,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当年,该厂获得国家二级企业称号。
  1990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又开发成功FA—Ⅱ型电解槽.其性能比FA—Ⅱ型槽又有进一步提高。当年2月,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同年,该厂还引进芬兰诺基亚化学公司的年产万吨氯酸盐的电解装置,排放的氢气可进行回收、提纯和利用,消除大气污染,其技术达到80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该厂氯酸钾年产能力发展到1.9万吨,当年产量增至1.58万吨,古全国氯酸钾总产量1/3左右。
  (二)氯酸钠
  1966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利用氯酸钾中间品氯酸钠电解液,加工氯酸钠8吨;但由于销路不畅,于1976年停产。10年间累计生产氯酸钠903吨。
  1984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推动下,与水电资源丰富的永泰县,横向联合创办榕樟联合化工厂,于当年8月建成年产1800吨的氯酸钠生产线。到1988年底,榕樟联合化工厂氯酸钠年产能力扩至3000吨,所产氯酸钠全部供给福州第一化工厂生产氯酸钾。
  1989年,福州第一化工厂将旧复分解厂房改为专门生产氯酸钠产品的后处理工序,形成年产1500吨氯酸钠的生产线,当年生产氯酸钠141吨。1990年产量达432吨,1992年上升到1013吨。
  (三)漂白粉
  1958年5月,厦门电化厂年产800吨烧碱装置建成,同年6月,与其配套的年产1500吨漂白粉装置投产,生产出本省第一批漂白粉,当年产量369吨,翌年增至1138吨。1959年10月,福州第二化工厂年产4000吨漂白粉生产装置投产,当年生产199吨。1960年,全省漂白粉产量达2807吨,1966年上升到4733吨,1970年5800吨。
  70年代,由于全省新建了一批小氯碱厂,其中,龙岩化工厂、富文化工厂和连城第二工厂等3个厂配套有漂白粉生产装置。到1978年,全省漂白粉年产能力提高到1万吨,当年产量0.94万吨。
  80年代,随着烧碱生产规模扩大,漂白粉生产又有所发展。1985年,全省烧碱产量达6.42万吨,同年漂白粉产量增至1.22万吨。为适应小纸厂需要,连城第二化工厂把漂白粉改产漂白液。到1992年底,全省生产漂白粉企业仅有福州第二化工厂、龙岩化工厂和富文化工厂等3个,漂白粉年产能力达1.35万吨,当年产量达1.28万吨。
  (四)漂粉精
  1981年,龙岩化工厂开始进行烧碱扩建改造,为了平衡氯气,同时开发了漂粉精新产品。1984年,该厂年产500吨漂粉精车间动工兴建,并于1987年1月投产,采用“消石灰法”工艺,当年生产漂粉精411吨。1988年,年产能力扩至1500吨,当年产量445吨,产品远销东欧、东南亚等地。
  1989年9月,福州第二化工厂引进意大利德诺拉公司的年产5000吨漂粉精装置投产,采用“三步氯化,系统外回收”工艺,当年生产漂粉精167吨。
  1992年,全省漂粉精产量1182吨,其中,福州第二化工厂583吨,龙岩化工厂599吨。
  (五)次氯酸钠
  本省的次氯酸钠,大部分是治理含氯废气的副产品。70年代,福州第二化工厂用烧碱吸收“六六六”生产中排出的含氯尾气,生产次氯酸钠,供应福州第一化工厂作为AC发泡剂的原料。另外,还利用电解槽出来的氯气的冷凝水生产低浓度次氯酸钠,专供聚氯乙烯车间作为乙炔清净剂。1978年,富文化工厂也开始生产次氯酸钠,供乙炔清净用。1980~1983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商品次氯酸钠累计产量为1.14万吨,其他年份生产的次氯酸钠均为自用。1988年6月,厦门电化厂为了治理氯化石蜡生产中排出的含氯尾气,建成次氯酸钠装置,当年生产次氯酸钠366吨。1992年,厦门电化厂生产次氯酸钠728吨。
  此外,本省生产过的氯化物还有:氯化钾、氯化镁(从盐卤中提取)、氯化钙、氯化锌、氯化亚铜、聚合氯化铝等;但产量均很少,持续生产时间也很短。
  二、碳酸盐
  (一)碳酸钾
  1958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福州古楼第二化工厂开始生产碳酸钾,当年产量64.43吨。1960年后全部停产。70年代,有些小厂又断断续续生产碳酸钾,年产量只有数十吨。1985年,龙岩合成氨厂与省化工研究所联合开发以离子交换法生产高纯度碳酸钾,于1988年3月建成年产600吨的生产装置,当年产量268吨,1992年上升到889吨。
  (二)碳酸氢钠(又名小苏打)
  1960年9月,上海天晶化工厂与上海茂雄化工厂南迁福州,与福州仓山制索厂合并,组建福州仓山化工厂,1961年生产出首批碳酸氢钠。1962年,福州第一化工厂投产工业用碳酸氢钠,当年生产125吨,全省产量达302吨。1963年,福州仓山化工厂转产硫酸铝,将碳酸氢钠生产设备转给福州第一化工厂。1966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碳酸氢钠产量增至1420吨。1968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产量降至364吨。70年代,该厂产量保持在2000吨上下,直到1981年停产。1962~1980年,福州第一化工厂累计生产碳酸氢钠近2万吨。
  (三)轻质碳酸钙(简称轻钙)
  1959年,福州市、厦门市及龙溪专区生产轻钙434吨。1962年,全省主要是厦门碳酸钙厂生产轻钙416吨,还有福州第一化工厂生产5吨。1966年,全省轻钙产量达1246吨,其中福州第一化工厂523吨,厦门碳酸钙厂723吨。1968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全省轻钙产量下降到287吨。
  70年代,轻钙生产规模继续扩大。1970年,厦门水泥厂(原厦门碳酸钙厂并入该厂)和福州第一化工厂轻钙年产能力各扩大到1000吨,当年全省产量达1757吨。1973年提高到2508吨。1976年,厦门碳酸钙厂与厦门水泥厂分开,当年该厂轻钙产量1600吨。1979年,全省总产量为3212吨。
  1980年,厦门碳酸钙厂更名为厦门第四化工厂,当年生产轻钙2140吨。1981年,年产能力3000吨的上杭古田碳酸钙厂归口化工系统,当年全省化工系统生产轻钙4645吨。1984年,永安合成氨厂建成年产5000吨轻钙车间,当年生产628吨,全省化工系统产量为7040吨。1986年,厦门第四化工厂与厦门绝缘材料厂合并为厦门油漆化工厂,同时停产轻钙。同年,上杭古田碳酸钙厂划归其他系统。当年,全省化工系统轻钙产量降为5825吨。1988年,龙岩化工厂新建年产3000吨轻钙生产线,但只生产“碳化灰浆”,当年生产碳化灰浆1460吨(折轻钙292吨),全部售给龙岩纸厂生产卷烟纸。1992年,全省化工系统轻钙生产企业仅有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原永安合成氨厂),当年产量9771吨。
  (四)碳酸锰
  1981年3月,上杭县锰制品厂年产300吨碳酸锰投产,当年产量90吨。翌年,转产硫酸锰。1985年,又恢复生产碳酸锰,当年产量359吨。1986年,该厂采用回转窑焙烧代替传统的反射炉焙既节约了能源,又降低了尾气排放浓度,当年生产碳酸锰100吨。同年,福州硫酸厂利用废渣、稀硫酸等,生产出磁性材料用的碳酸锰120吨,供福州无线电器材厂制造电视机天线。1989年,上杭县锰制品厂试验成功不经过高温煅烧而直接浸取锰盐的新工艺,使生产技术提高一大步,翌年,该厂生产碳酸锰296吨。1992年,仅有福州硫酸厂生产碳酸锰224吨
  三、磷酸盐及磷化物
  (一)五硫化二磷
  1966年,三明农药厂自行设计年产100吨五硫化二磷车间,翌年建成厂房。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拖至1970年10月才正式投产,当年生产五硫化二磷47吨。1975年,该车间经过技术改造,当年产量增至752吨,1987年达到1110吨,1990年上升到2162吨,1992年降为700吨。
  (二)三氯化磷
  1971年,福州第二化工厂为了生产敌百虫,配套生产三氯化磷,当年产量12吨.翌年上升到280吨。1976年,三明农药厂和龙海农药;一为了生产有机磷农药,配套的三氯化磷先后投产,当年全省三氯化磷产量达574吨。1983年,建瓯农药厂为了生产甲胺磷农药.配套的三氯化磷投产,当年全省产量达到1687吨,1990年上升到5009吨。1992年,全省生产三氯化磷企业有福州第二化工厂、三明农药厂、龙海农药厂等3个,年产能力达到7300吨,当年产量5793吨。
  (三)磷酸三钠
  1971年,福州朝阳化工社开始生产磷酸三钠.当年产量81.13吨.翌年达到172吨。1980年,生产44吨后停产。同年,福州南公矿石化工厂投产磷酸三钠,当年产虽34吨,而后断断续续生产。1990年.生产9吨后停产。从1971至1990年,全省累计生产磷酸三钠1617吨。
  此外,福州第二化工厂还生产过少量三氯氧磷。龙海农药厂和永春县桃美化工厂(乡镇企业)生产过少量磷酸二氢钾。
  四、氟化物
  (―)氟里昂(F12)
  本省萤石资源丰富,为了开发萤石深加工产品,邵武县委托省石油化工设计院设计年产2000吨氟里昂(F12)项目,1986年6月完成施工图设计,因中途改变厂址.到1990年5月,邵武市氟化工厂才建成投产。该项目系采用国内先进的“加压反应和干法分离”新技术,氟化反应采用“外循环反应器”。当年该厂生产氟里昂46.45吨,1992年达到457吨。
  (二)氟硅酸钠
  本省的氯硅酸钠,均为磷肥厂综合回收的副产品。1966年,闽侯化肥厂、福州硫酸厂和漳州化肥厂为了加强磷肥生产的“三废”治理,率先进行氟回收试验,当年生产氟硅酸钠131.6吨。70年代和80年代,全省有14个磷肥厂建成氟回收装置.将普钙生产中的含氟废气用水吸收,再与氯化钠反应制得氟硅酸钠。1978~1983年,全省磷肥厂共计生产氟硅酸钠830吨。1992年,福州、厦门、沙县、邵武、浦城、龙海、南靖、平和、漳平等9个磷肥生产企业,共计生产氟硅酸钠1916吨。
  (三)氟化钠
  1966年,厦门化肥厂和福州农药厂投产氟化钠,当年生产78.3吨,翌年达96吨。以后断断续续有一些工厂生产,但年产量都很小。1979年,漳平硫酸厂氟化钠投产,1985年停产,该厂累计生产氟化钠62吨。1988年4月,清流合成氨厂与清流县农械厂联合兴建年产1500吨氟化钠车间,采用氢氟酸法生产工艺,1989年12月试车,1992年该装置仍未正常生产。
  五、硫酸盐及硫化物
  (一)硫化钠(又名硫化碱)
  1962年,福州仓山化工厂(现福州第三化工厂)建成年产2000吨硫化钠生产装置,当年生产硫化钠120吨,全省产量为134吨。1964年后,全省仅有福州仓山化工厂生产硫化钠,年产量均在1000吨左右。1978年,三明莘口钡盐化工厂也投产硫化钠,当年生产1448吨后停产。同年,福州第三化工厂生产硫化钠1463吨。1981年8月,由于生产废淹无法处理和产品出现亏损而停产。该厂自1962年至1981年,累计生产硫化钠2.34万吨。
  (二)硫酸铝
  1963年,福州仓山化工厂试制成功硫酸铝.并开始筹建年产2000吨硫酸铝生产装置。1965年,生产硫酸铝612吨。1975年.该厂进行工艺改革,改干法为湿法生产,当年产量增至4816吨。1978年,三明莘口钡盐化工厂、厦门氧化铝厂也相继投产硫酸铝,当年,全省硫酸铝产量5024吨。1980年,福州第三化工厂硫酸铝年产能力扩至6000吨,同年,三明莘口钡盐化工厂停产硫酸铝。1983年,福州第三化工厂与厦门氧化铝厂生产硫酸铝900]吨,创年产量高水平。1986年,全省仅有福州第三化工厂生产硫酸铝,当年产量5680吨,1990年达到6087吨,1992年降为3577吨。
  (三)过硫酸钾、过硫酸钠和过硫酸铵
  1988年,福安农药厂将原镣钛电极生产氯酸钾装置,改为立体直冷式的钼钛电极生产过硫酸铵,年产能力为500吨,当年生产300吨。1989年,年产能力扩至1000吨。当年生产597吨。同年,该厂又开发了过硫酸钾和过硫酸钠2种产品,年产规模均为300吨,工艺采用氯化钾(或氯化钠)与过硫酸铵复分解反应制成过硫酸钾(或过硫酸钠),生产技术属国内首创。1990年,该厂生产过硫酸铵1285吨,过硫酸钾18吨。1992年,该厂生产过硫酸铵969吨、过硫酸钠438吨,产品全部出远销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德国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四)硫酸锰
  1982年下半年,上杭县锰制品厂建成年产130吨硫酸锰装置,翌年扩建至500吨。1987年,通过设备更新改造,又扩大到1000吨。1988年,生产356.5吨。1989年上半年,生产413.6吨后,因市场疲软而停产。1989年,沙县化肥厂、闽侯县荆溪乡化工厂也曾投产硫酸猛产品。
  此外,本省还生产过少量硫酸亚铁、亚硫酸铵、无水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和连二亚硫酸钠等硫酸盐产品。乡镇企业也生产过小批量硫酸锌、硫酸钡、硫酸钠、硫酸铜和硫酸镁等产品。
  六、硝酸盐
  (一)硝酸钾
  1958年,福州、南平、福安、晋江、龙岩等地开始生产硝酸钾,当年全省产量35.86吨。翌年,晋江、龙溪等地生产硝酸钾6.39吨。1960年后,全省硝酸钾停产。1967年,福州碱皂化工社和漳州新华化工社投产硝酸钾,当年全省产量达315吨。1978~1980年,仙游红卫化工厂和惠安五七化工厂相继投产硝酸钾,年产量均为数十吨。80年代,全省硝酸钾年产量均约100多吨。1990年,全省仅有南安化工厂生产硝酸钾,当年产量202吨。1992年降为100吨。
  (二)硝酸钠及亚硝酸钠(简称“两钠”)
  1974年,邵武化肥厂为解决硝酸生产尾气污染问题,从省外引进一套用纯碱溶液吸收硝酸尾气的装置,年产能力为硝酸钠500吨、亚硝酸钠1000吨,当年建成投产,分别生产硝酸钠41吨、亚硝酸钠35吨。1985年,“两钠”产品供不应求,该厂通过技术改造,将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的年产能力分别扩大到1500吨和2000吨,当年,生产硝酸钠1661吨、亚硝酸钠1712吨。1992年,分别降为1643吨和1602吨。1974~1992年,该厂累计生产硝酸钠1.25万吨、亚硝酸钠1.24万吨。
  七、其他无机盐
  (一)硅酸钠(又名泡花碱、水玻璃)
  1958~1960年,厦门、福安、晋江、龙溪等地开始生产硅酸钠,两年产量共计2421吨。1970年,福州肥皂厂和厦门化工厂两家硅酸钠产量达4616吨。同年7月,南平五交化站职工家属自筹资金,筹办硅酸钠厂,年产规模为300吨。11月产出第一批硅酸钠,翌年,更名为“南平市泡花碱厂”。1982年,又改名为“南平市第二化工厂”,当年生产硅酸钠4010吨。1989年,该厂又建成年产1000吨的偏硅酸钠,当年生产硅酸钠和偏硅酸钠1.11万吨。1992年,该厂硅酸钠和偏硅酸钠产量达2.23万吨,创年产量高水平。
  (二)钨酸钠
  省内除冶金系统生产外,1988年7月,宁化合成氨厂与湖南有色金属研究所合作,建成年产350吨钨酸钠生产线,当年生产90吨。1989年上升到317吨,并获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1990年4月,由于出口中断被迫停产。1992年又恢复生产118吨。
  (三)仲钨酸铵
  省内除冶金系统生产外,1985年,宁化合成氨厂与中南矿冶学院合作,引进“萃取法”新工艺生产仲钨酸铵,年产规模200吨,1986年9月投产,当年生产16吨。由于钨精矿价格大幅度上涨,生产工艺不成熟,产品成本高,1988年上半年只生产12.3吨。1991年,从湖南株洲钨钼材料厂引进离子交换法生产技术,年产能力扩至300吨。
  (四)氧化锌
  1983年,政和磷肥厂年产800吨氧化锌车间投产,以本地锌精矿为原料,当年生产氧化锌60吨,翌年提髙到240吨。1987年,年产能力扩大到1000吨。翌年,由于锌精矿杂质多,氧化锌达不到优质品标准而停产。1990年,该厂恢复氧化锌生产,当年产量仅34吨,1992年达到100吨。
  (五)轻质二氧化硅(又名白炭黑)
  1987年9月,寿宁县精细化工厂筹建年产600吨的白炭黑生产装置,翌年5月投产,当年生产白炭黑320吨,1992年达到1723吨。
  (六)碳化硅
  1986年8月,建瓯化肥厂决定转产碳化硅。当年12月,与上海砂轮厂联合组建上海砂轮厂建瓯联营厂,1988年5月投入生产,当年生产碳化硅380吨。1990年,该联营厂已拥有10台固定式电阻炉,2台活动变压器,送电功率5300KW,还有2条制粒生产线,1条微粉单桶溢流生产线,碳化硅晶块年产能力3500吨,制砂能力2500吨,微粉能力120吨。1992年,生产碳化硅6010吨,产品远销美国、东南亚等地。
  八、单质
  (一)黄磷
  1966年,三明农药厂自行设计年产200吨的黄磷车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直到1970年8月才建成,当年生产黄磷85吨。1974年,年产能力扩至400吨,当年产量达195吨。1982年,新建的年产800吨黄磷车间投产,使该厂黄磷年产能力达1200吨,当年生产1100吨。1990年,产量达到1481吨,1992年再升至1566吨。
  (二)硫磺
  本省在明清时期就有硫磺生产。民国时期,仍有零星炼硫。建国后,硫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永定、周宁和福安等县开始采矿炼硫,当年生产硫磺10吨。1958年,在“大跃进”中,永安、邵武、浦城、闽侯、永春、大田、永泰和寿宁等县创办了10多个硫磺厂(车间),炼硫技术有了提高,产品含硫达99%以上,当年生产硫磺255吨。由于污染严重等原因,60年代初期,大部分硫磺厂(车间)停产。1965年,全省仅有大田硫磺矿生产硫磺,当年产量130吨。1972年,浦城硫磺厂恢复生产。同年,三明化工厂开始回收合成氨造气车间脱硫工段的硫磺副产品,当年全省硫磺产量达527吨。1979年上升到1714吨,为年产量高水平。
  80年代初,由于受到合成氨厂副产硫磺的冲击,浦城硫磺厂、大田硫铁矿等相继停产硫磺。1988年,大田前峰硫铁矿与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合作,建成1套“沸腾焙烧硫铁矿、低浓度二氧化硫白煤还原制硫磺”生产装置,年产能力2500吨,翌年投产,当年生产硫磺103吨,后因工艺技术没有过关而停产。1990年,全省硫磺产量315吨。1992年,全省仅有三明化工总厂生产硫磺344吨。
  (三)结晶硅
  本省结晶硅除了化工系统生产外,还有冶金系统、水电系统和乡镇企业生产。最早厂家是尤溪结晶硅厂(乡镇企业)。该厂是70年代初在下放干部的帮助下兴建起来的。进入80年代,本省结晶硅生产处于大发展时期。1981年,明溪县城关公社等不少社队生产结晶硅。1985年,本省碳铵产品滞销,少数合成氨厂开发结晶硅。同年,清流合成氨厂与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总公司福建省分公司、三明市外贸公司等合资,筹建年产3200吨结晶硅生产装置,于翌年6月投产,当年生产结晶硅1775吨,出口1650吨。1986年,明溪合成氨厂、将乐合成氨厂、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相继建成结晶硅生产装置,省内一批小铁厂也转产结晶硅。]987年,清流合成氨厂与香港百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明孚硅业有限公司.把结晶硅年产能力扩至5000吨,成为省内结晶硅最大的出口基地。同年,全省生产结晶硅的电炉总容景达4万KVA.总产量达1.5万吨。1988年,寿宁铁合金厂、沙县铁合金厂、清流县东华乡结品硅厂、上杭溪口结晶硅厂等相继投产结晶硅。1990年,全省化工系统结晶硅产量达7713吨。1992年,明孚硅业有限公司生产结晶硅2511吨,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生产结晶硅1580吨.寿宁县铁合金厂生产结晶硅747吨。
  (四)活性炭
  本省的活性炭种类较多,按用途分有糖用炭、药用炭;按形状分有颗粒炭、粉炭等。1990年,全省有54家乡镇企业生产活性炭,此外还有林业系统。属化工系统的活性炭厂家只有南平第二化工厂一家。
  1984年,南平第二化工厂与福建省林学院等单位研究松根制活性炭成功。翌年,完成了糖炭、药炭、粒炭和粉炭等试产,当年生产活性炭68.5吨,1986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翌年,该厂与新加坡活性炭有限公司合办南平延新活性炭有限公司,投资加万美元,筹建年产第一期100吨、第二期300吨、第三期500吨的活性炭装置,产品80%外销。同时,该厂还先后与仙游前进化工厂、南平市机电车辆厂、尤溪屮仙化工厂、莱舟活性炭厂、大田活性炭厂等联营,扩大活性炭年产能力到1000吨。1987年,该厂生产活性炭80吨,翌年达到215吨,其中出口147吨,创汇9.16万美元。1992年,该厂活性炭产量达到432吨。
  (五)液氯
  1959年,福州第二化工厂液氯投产,当年生产2.3吨。60年代,年产量低者10多吨,高者1000多吨。70年代,大洲烧碱厂、三明农药厂、厦门电化厂和富文化工厂也相继投产液氯。1980年,全省液氯年产能力达9000吨,当年液氯产量7595吨。1981年,龙岩化工厂投产液氯。1985年,全省液氯产量上升到1.43万吨。1992年,全省液氯生产企业共5家,当年产量达2.27万吨.
  (六)氧气
  本省化工系统生产氧气的厂家有福州第二化工厂、南平化工厂、三明化工厂、富文化工厂、福清宏路化机厂、厦门制氧厂、泉州制氧厂等。1992年,省内化工系统5家氧气生产厂共计生产氧气666.5万立方米。其中,福州第二化工厂生产168.6万立方米,占总产量的25.3%。
  此外,福州第二化工厂、三明化工厂和厦门制氧厂还生产和副产氮气、氩气。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