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化学农药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3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化学农药工业
分类号: F407.76
页数: 13
页码: 40-52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化学农药工业的情况,包含了原药,制剂,农药企业选介等。
关键词: 化学 农药 福建省

内容

建国前,福建省没有化学农药工业,农民只能利用硫磺粉、烟叶水、雷公藤等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建国后,50年代中后期,全省化学农药工业从无到有,从制剂加工到原药生产逐步得到发展。
  1957年底,漳州市农药厂(龙海农药厂前身)投产,为全省第一家加工粉剂农药生产企业。1959年3月,福州第二化工厂六六六工段建成投产,是省内最早问世的农药品种。同年9月,在筹建中的厦门纯碱厂建成鱼藤精车间。1959~1960年,福州鼓楼化工厂(福州农药厂前身)加工过少量胶体硫、杀虫多;厦门电化厂加工过少量2.4D和DDT粉剂3962~1965年,除六六六原粉、鱼藤精和六六六粉剂、DDT粉剂外,其他农药产品都因批量小、效益差而停产。到1965年底,全省农药生产厂点有龙海农药厂、福州农药厂、厦门杏林农药厂(原为厦门纯碱厂鱼藤精车间)和福州第二化工厂等4个,当年农药产量940吨(折100%,下同)。
  1966年,厦门杏林农药厂迁址三明市.易名为三明农药厂,当年建成鱼藤精车间和乐果乳油车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农药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与1966年相比,1968年六六六原粉产量下降75.47%,乐果乳油产量下降59.23%。
  1969年,建瓯化工厂迁址,新增农药粉剂装置,改名为建瓯农药厂。同年,在已停产的福安硫酸厂旧址,筹建年产1000吨农药粉剂的福安农药厂。
  1970年,三明农药厂建成年产200吨的黄磷车间和年产100吨的五硫化二磷车间,为本省发展有机磷农药打下基础。同年,福州农药厂投产五氯酚钠。1971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利用六六六老厂房建成敌百虫车间。1972年,龙海农药厂投产甲基1605原药,全省农药产量0.29万吨。1974~1975年,福鼎制药厂、福州农药厂相继投产杀虫脒水剂。1977年4月,由于制药与农药两种产品性质不同,福鼎制药厂农药车间迁出,新建福鼎农药厂。1978年,浦城微生物农药厂投产,当年开始试产“九二〇”植物生长素。同年,福安农药厂投产了25%亚胺硫磷和除草醚。1979年,福州农药厂投产敌敌畏乳剂。在60年代和70年代,全省投产的农药还有稻脚青、马拉松、稻瘟净、异稻瘟净、敌稻瘟、春雷霉素、井岗霉素、青虫菌、杀螟杆菌、7216杀虫菌、叶枯净、叶落素等10多种,但其中部分品种因规模小、成本高,未能持续正常生产。到1980年底,全省农药生产企业有8个(含福州第二化工厂),当年原药产量0.6万吨。
  80年代至90年代初,全省化学农药工业进入较大的调整和发展时期。1980年,福安农药厂建成3%呋喃丹颗粒剂生产线。翌年,福鼎、福州农药厂相继投产杀虫双。1981和1982年,建瓯、三明农药厂分别投产甲胺磷。1983年,龙海农药厂投产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产品一-杀灭菊酯。同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淘汰六六六和DDT两大农药产品的决定,福州第二化工厂停产六六六原粉。1984年,全省农药产量下降到0.36万吨。1985~1986年,由于进口农药量大,加上省内农药产品结构未调整理顺,造成大部分农药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的企业又出现亏损。1987年,国家开始采取措施,限制进口,对农药工业实行倾斜政策,全省农药生产恢复了发展势头。在这期间,三明农药厂由于产品适销对路_加上本厂能提供黄磷和氯气等原料,1986年被列入化工部65家农药骨干企业之一,1989年又被列入化工部30家农药重点调度企业之一。80年代,本省投产的农药新品种还有氧化乐果、水胺硫磷、三氯杀螨醇、草甘膦、杀虫单、8010杀虫菌等。到1992年底,全省农药生产企业保持8个,当年原药产量达0.78万吨(其中,三明农药厂0.37万吨,福州农药厂0.17万吨,其他农药厂0.24万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福建省已形成能生产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产调节剂等4大类农药原药和能加工粉剂、可湿性粉剂、乳剂、水剂、颗料剂等5种农药制剂的工业体系。到1992年底,全省7个农药专业生产企业(不含福州第二化工厂),职工人数达4679人,工业总产值达3.52亿元,税利达2035.10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0.59倍、2.77倍和1.66倍。全省农药自给率达80%左右。
  第一节原药
  福建省农药原药生产,自1959年六六六原粉问世后,到1983年六六六原粉停产,一直以六六六原粉为主。六六六原粉停产后,主要原药品种有乐果、甲基1605、甲胺磷、敌百虫、敌敌畏、杀虫脒、杀虫双等。1992年,全省原药总产量0.78万吨(折100%),其中杀虫剂7459吨,杀菌剂27吨,除草剂278吨。
  一、杀虫剂
  (一)六六六原粉
  福建盛产海盐,福州第二化工厂以食盐为原料,生产烧碱。为平衡氯气,建厂伊始,就以耗氯量大的六六六农药作为一种主要配套产品。1959年3月,该厂农药车间六六六工段正式投产,主要设备有70个玻璃合成瓶,8个陶瓷蒸馏锅,以苯和氯气为原料,采用紫外光催化,当年生产六六六原粉463吨(实物量,下同),丙体含量13.7%,为省内合成农药的开端。
  1962年,上海技术推广队来福州第二化工厂指导,当年六六六原粉产量达1854吨,翌年又上升到3319吨。1965年6月,化工部决定将六六六原粉一级品标准,由丙体含量14%提高到14.5%,使该厂六六六原粉一级品率一度降到零点。为攻克六六六原粉质量关,该厂组织人员到广西南宁化工厂学习,对工艺和设备进行一系列改造,当年12月六六六原粉一级品率提高到75.25%,翌年1月上升到90%,跨人全国先进行列。1966年6月,该厂建成万吨六六六原粉搪瓷反应釜生产装置,实现了连续化生产,提高产量,稳定质量,改善操作条件,当年,六六六原粉产量达9265吨。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68年产量减至2273吨,仅为1966年的24.5%。1976年,六六六原粉一级品率再度下降到零点。
  1978年,福州第二化工厂重点抓了六六六的提高质量和产品包装,使当年六六六原粉产量达到1.42万吨,一级品率回升到12.6%。1981年,省石化厅将福州第二化工厂列为经济责任制试点单位,对六六六原粉一级品率实行单项奖,当年该厂六六六原粉产量达到1.74万吨,创年产量高水平,一级品率上升到63.67%。1982年,按照国家限产六六六和DDT两大农药产品的指示精神,当年该厂六六六原粉只生产1.22万吨。翌年3月6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该厂停止六六六原粉生产,结束了六六六原粉的历史使命。1959~1983年,福州第二化工厂累计生产六六六原粉21.65万吨。
  (二)鱼藤精
  1959年7月,厦门纯碱厂开始筹建鱼藤精车间,由上海农药厂无偿提供一套旧的鱼藤精设备,利用上海农药厂运来的半吨鱼藤根和马来西亚进口溶剂。当年9月底,生产出第一批2.5%鱼藤精产品,翌年,产量达3.7吨(折7.5%,下同)。
  1962年,厦门纯碱厂下马,该厂鱼藤精车间更名为杏林农药厂。全厂20多名职工在低矮厂房和简陋设备的条件下,当年生产鱼藤精7.49吨。1965年,产量达17.54吨,创年产量高水平。
  1966年4月,杏林农药厂迁至三明,改名为三明农药厂,新建年产500吨的7.5%鱼藤精车间,当年生产3.07吨,1969年产量达10吨。
  由于鱼藤精原料紧缺,使用范围有限,因而产量逐渐减少,1976年即告停产,从1959年投产以来累计生产鱼藤精121吨。
  (三)毒杀酚
  1962年,在龙海农药厂小试。1964年,转到有氯气原料的厦门电化厂试产。1966年,该厂年产120吨毒杀酚车间投产,当年,生产14吨,翌年,产量达22吨。
  1971年,厦门电化厂毒杀酚产量达205吨。1973年上升到391吨,为年产量髙水平。由于该产品价格髙于六六六原粉,又主要用于防治棉花虫害,省内不用,1979年停产。1966~1978年,累计生产毒杀酚2378吨。
  (四)乐果
  该产品是本省最早问世的有机磷合成农药。1966年,三明农药厂年产500吨的50%乐果乳油车间投产,当年生产乐果137吨(折50%,下同)。
  1973年,三明农药厂乐果产量达710吨。同年,又增添了一组生产设备,翌年,产量上升到1022吨,成为该厂主要产品之一。1975年,该厂将配制乐果的溶剂,由甲苯改为纯苯,又采用工业氨水代替工业小苏打,用吡啶为催化剂,合成锅采用双搅拌,引进升膜蒸发器脱除溶剂和水份,使乐果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当年产量上升到1178吨。
  1979年,三明农药厂乐果产量上升到1771吨,生产车间仍为旧厂房。为提高生产能力,1980年,该厂对乐果车间进行扩建,厂房面积由原来的662平方米扩大到1584平方米,并相应扩建了配套工程。1982年,该厂50%乐果年产能力达到2500吨,当年产量1023吨。
  1987年,三明农药厂开发乐果原粉工艺技术,经过多次试验,翌年,生产出96%乐果原粉192吨,出口创汇68.4万美元。1988年,该厂生产的乐果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翌年,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乐果产量达4196吨,创年产量高水平。1992年,乐果产量降至2268吨。1966~1992年,该厂累计生产乐果3.62万吨。
  (五)甲基1605(又名甲基对硫鱗)
  1968年,龙海农药厂引进浙江省化工研究所成果,自行设计、建成年产400吨的100%甲基1605原药车间,1972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甲基1605原油123吨(折50%,下同)。
  1975年,龙海农药厂对甲基1650车间进行扩建改造,年产能力增至800吨,当年产量达620吨。改造后的工艺技术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1979年5月被化工部评为甲基1605劳动竞赛优胜单位。1981年,产量达到1718吨,为年产量高水平。
  1983年后,由于六六六原粉停产,以六六六和甲基1605为原料的主要农药粉剂——甲六粉也随之停产,甲基1605原药产量也相应锐减。1984~1986年,平均年产量下降到336吨,3年共计亏损125.79万元。
  1987年,随着单一的甲基1605粉剂稳定性解决,以及甲敌乳油等新剂型的开发,甲基1605原油产量又逐渐回升,当年达962吨,并实现扭亏。翌年,产量达1220吨,税利达163万元。1990年,产量回升到1幻4吨。1992年,由于市场变化又降为404吨。1972~1992年,累计生产甲基1605原油1.83万吨。
  (六)敌百虫
  1971年,福州第二化工厂利用六六六旧厂房,改建为年产200吨的50%敌百虫车间,当年生产敌百虫12.79吨(折50%,下同),翌年达到387吨。
  1973年7月,福州第二化工厂敌百虫车间对放空的三氯乙醛尾气进行回收利用,副产盐酸,改善了环境。1974年,又对三氯乙醛工序和敌百虫工序进行改造,使敌百虫年产能力扩大到1000吨,当年产量达734吨,一级品率达90.81%。
  1975年,三明农药厂烧碱车间上马,配套筹建敌百虫生产装置。1976年投产,当年生产敌百虫17吨,翌年上升到309吨。1979年下半年,因氯气不足和产品销路困难而停产。
  1980年12月,由于敌百虫大量积压,福州第二化工厂不得不封存敌百虫车间,直到1984年才恢复生产,当年生产敌百虫1108吨,一级品率98.31%。1986年,产量达到2360吨。1989年,该厂生产的敌百虫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产量达4071吨,创年产量高水平。到1992年,全省累计生产敌百虫3.26万吨,其中福州第二化工厂生产3.15万吨。
  (七)敌敌畏
  1979年,福州农药厂建成年产1250吨的50%敌敌畏车间,利用福州第二化工厂提供的敌百虫为原料,在烧碱溶液中脱去氯化氢而成,当年生产敌敌畏320吨(折50%,下同)。
  1983年,因福州第二化工厂敌百虫停产,福州农药厂敌敌畏也停产1年。1984年,福州农药厂恢复敌敌畏生产,当年产量988吨。1986年后,产量稳定在1000吨以上。1992年达到2216吨,创年产量髙水平。1979~1992年,累计产量1.65万吨。
  (八)马拉松(又名马拉硫磷)
  1974年,三明农药厂建成年产500吨的50%马拉松生产装置,当年生产188.58吨(折50%,下同)。由于该产品主要用于经济作物,省内销路不大,而且全国马拉松厂家又多,市场竞争激烈,加上该产品有异臭,限制了使用范围,遂于1978年停产。1974~1978年,累计生产马拉松2257吨。
  (九)甲胺磷
  1981年,建瓯农药厂建成年产300吨的50%甲胺磷车间,当年生产甲胺磷14吨(折50%,下同)。
  1982年,三明农药厂利用敌百虫旧厂房和部分设备,因地制宜建成甲胺磷车间,当年生产甲胺磷180吨。1983年初,该厂进一步扩大甲胺磷生产能力,配套扩建三氯化磷、三氯硫磷、氨水站、冷冻站、甲醇回收及锅炉,到当年底,甲胺磷年产能力达1200吨,当年生产533吨,全省产量达922吨。
  1982年,福鼎农药厂利用原叶枯净车间设备改装为甲胺磷生产装置,当年生产甲胺磷3吨,翌年达93吨。1983年,福州农药厂也投产甲胺磷,当年生产74吨。由于两厂均购买高价三氯化磷为原料,成本高,投产不久即被迫停产。
  1984年,建瓯农药厂甲胺磷年产能力扩至400吨,当年生产389吨,全省甲胺磷产量达1307吨。
  1988年和1990年,建瓯农药厂和三明农药厂生产的50%甲胺磷分别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全省甲胺磷产量达5958吨,创年产量高水平。1981~1992年,全省累计生产甲胺磷2.63万吨,其中,建瓯农药厂0.78万吨,三明农药厂1.81万吨,其他农药厂0.04万吨。
  (十)杀虫脒
  1974年初,福鼎制药厂建成年产400吨的100%杀虫脒车间,当年生产杀虫脒35吨(折100%,下同)。翌年,福州农药厂利用核留外汇也建成年产1200吨的25%杀虫脒水剂车间,当年生产杀虫脒36吨,全省产量达101吨。
  1977年4月,福鼎制药厂杀虫脒车间迁址,成立福鼎农药厂,新建年产500吨(折100%)杀虫脒生产装置,当年生产杀虫脒204吨。1978年,全省杀虫脒产量达546吨,创年产量高水平。
  1982年,由于产品销售不畅,福州农药厂停产杀虫脒,福鼎农药厂产量也下降到50吨。1984年,福州农药厂恢复杀虫脒生产。但1984~1987年,全省杀虫脒年均产量只165吨。1988年后,产量有了回升,1990年达276吨,1992年上升到303吨。同年,因化工部限产而停产。1974~1992年,全省累计生产杀虫脒4887吨。
  (十一)亚胺硫磷
  1978年,福安农药厂引进蚌埠农药厂生产工艺,建成年产250吨的25%亚胺硫磷生产装置,当年生产亚胺硫磷10吨(折50%,下同)。1980年,产量提高到57吨,翌年即告停产。
  (十二)杀虫双
  福鼎、福州农药厂引进贵州省化工研究所生产技术,于1981年分别建成年产1500吨和2200吨的25%杀虫双生产装置,当年全省杀虫双产量136吨(折100%,下同),翌年提高到459吨。
  1983年,为解决大苏打原料脱销问题,福州农药厂与福州农药研究所试验成功采用硫磺、亚硫酸钠直接投料生产杀虫双,当年产量达200吨。
  1985年,全省杀虫双产量下降到160吨,1987年回升到229吨,1989年提高到590吨,创年产量高水平。
  1990年,福鼎、福州农药厂都采用贵州省化工研究所的氯化新工艺,产品收得率从60%提高到75%左右,原料消耗下降28%,并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当年全省杀虫双产量达374吨。1991年,均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产量上升到554吨。1981~1992年,全省累计生产杀虫双4288吨。
  (十三)杀虫单
  1983年10月,福鼎农药厂引进贵州省化工研究所小试成果,于1985年10月建成年产200吨的90%杀虫单中试车间。为了检验杀虫单的药效,该厂把中试产品分发全国13个省市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杀虫谱广、药效期长和残留量低的优点,填补了国内空白。1988~1989年,又改进生产工艺,得率大幅度提高。1989年,生产杀虫单29.5吨(折100%,下同),翌年11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获省优秀新产品奖。1992年,福鼎农药厂生产杀虫单167吨。
  (十四)杀灭菊酯
  1983年,龙海农药厂开始筹建年产50吨的100%杀灭菊酯车间,1985年投产,当年生产杀灭菊酯6吨(折100%,下同),填补了本省第三代新型农药的空白。
  1986~1987年,龙海农药厂杀灭菊酯因技术和成本未过关而停产。1988年,引进上海中西药厂先进技术,对杀灭菊酯原有生产线进行重大改造,使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当年生产杀灭菊酯1.3吨,翌年产量达40吨。
  1990年,龙海农药厂杀灭菊酯年产能力达100吨,当年产量56吨。同年,该厂生产的杀灭菊酯原药及20%杀灭菊酯乳油,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该厂杀灭菊酯产量上升到93吨,为年产量高水平,累计产量193.6吨。
  (十五)氧化乐果
  1984年,三明农药厂引进浙江工学院与郑州农药厂的生产技术,筹建年产1500吨的40%氧化乐果生产装置。1985年投入试产,当年产出氧化乐果17吨(折50%,下同)。由于市场疲软,加上试产成本髙,产品出现亏损,当年即告停产。1990年,因农业发展需要,该产品又恢复生产,当年产量仅4吨。1991年和1992年,氧化乐果产量分别上升到260吨和255吨。
  (十六)水胺硫鱗
  1988年,福安农药厂建成年产300吨100%水胺硫磷生产线,翌年生产111吨(折100%,下同)。1989~1992年,累计生产912吨。
  (十七)三氯杀螨醇
  1989年,建瓯农药厂建成年产1200吨的20%三氯杀螨醇生产装置,当年生产三氯杀螨醇35吨(折100%,下同),翌年增至112吨。1992年,产量达173吨,创年产量高水平。
  (十八)单甲脒
  1989年,福州农药厂建成年产1200吨的25%单甲脒生产装置,当年试产46吨(折25%,下同),供省内试用。至1992年,该厂累计生产单甲脒117吨。
  (十九)甲基异柳磷
  1991年,福安农药厂建成年产300吨(折100%)甲基异柳磷生产线。1992年,生产40%甲基异柳磷147吨。
  二、杀菌剂
  (一)稻脚青
  1964年,龙海农药厂筹建年产50吨稻脚青原药车间,1966年投产,当年生产甲基砷酸锌6.73吨,甲基砷酸钙34.96吨。同年,福州农药厂也投产稻脚青原药,生产甲基砷酸钙9.95吨,甲基砷酸锌0.45吨,产品都加工成25%、50%稻脚青乳油和10%稻脚青粉剂。后因施用效果不显著,市场销售困难,只断断续续生产几年,1971年全部停产。全省累计生产稻脚青原药117.1吨。
  (二)稻瘟净
  1968年,三明农药厂筹建年产200吨的50%稻瘟净生产装置,翌年生产稻瘟净4吨(折50%,下同)。1971年产量达202吨。
  1972年,福州朝阳化工厂投产稻瘟净,至1974年,共计生产59吨,随即停产。
  1974~1979年,由于省内水稻稻瘟病不甚流行,三明农药厂稻瘟净年产量均在300吨以下。1980~1981年停产2年。1982~1983年,又生产34吨,1984年即告停产。全省累计生产稻瘟净2291吨。
  (三)异稻瘟净
  1982年,三明农药厂利用稻瘟净车间改产异稻疽净,当年生产异稻瘟净322吨(折50%,下同),翌年产量达772吨,后因水稻稻瘟病不甚流行,原料供应又困难,遂于1986年停产。1982~1986年,累计生产异稻瘟净1960吨。
  (四)井岗霉素
  1976年,浦城制药厂引进上海农药研究所井岗霉素生产技术,试产井岗霉素8吨(5万单位,下同),供农业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显著,而后产量逐年增加。
  1978年,闽清化工厂也投产井岗霉素,至1981年停产止,共计生产井岗霉素78.53吨。1982年,浦城微生物农药厂(原浦城制药厂)生产井岗霉素208.1吨。1985年,该厂井岗霉素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翌年,产暈达618.2吨,为年产量高水平。到1992年,全省累计生产井岗霉素2824吨。
  (五)春雷霉素
  1974年,泉州农药厂试产春雷霉素6吨,后因规模小,推广不开而停产。
  (六)石硫合剂
  1987年,连江县浦口合成化工原料厂(乡镇企业),在福州市农药研究所帮助下,试制成功石硫合剂。1988~1992年,共计生产石硫合剂近千吨。
  三、除草剂
  (一)五氯酚钠
  60年代末,福州农药厂利用六六六原粉中的无毒体,筹建年产300吨五氯酚钠生产车间,1970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五氯酚钠6吨,翌年上升到101吨,为本省最早投产的除草剂。当时,该产品主要用于杀灭钉螺,防治血吸虫病。1978年,该厂五氯酚钠的六氯苯生产工艺,由二步法改为一步法,翌年获化工部六氯苯回流塔攻关成果奖。
  1979年,建瓯农药厂也投产五氯酚钠,当年生产30吨,后因质量不佳而停产。同年,福州农药厂五氯酚钠产量达253吨,后由于南方基本消灭血吸虫病,遂于1980年停产。从1970至1979年,全省累计生产五氯酚钠1610.42吨。
  (二)除草醚
  1978年,福安农药厂引进广州军区农药厂生产技术,筹建年产600吨的50%除草醚生产装置,1979年建成投产,生产除草醚23吨(折50%,下同),翌年降为18吨。后因原料供应困难,产量低,成本高,销路不畅而停产。
  (三)草甘膦
  1985年,三明农药厂建成年产800吨的10%草甘膦水剂车间,翌年生产草甘膦55吨(折100%,下同)。1988年,产量上升到89吨。1992年达144吨,为年产量高水平。到1992年,累计生产草甘膦600吨。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
  (一)“九二〇”
  该产品对水稻、小麦、蔬菜和各种水果都有增产效果。70年代初期,闽清化工厂、政和化工厂曾试产“九二〇”,但因规模小,成本高,试产一二年即停产。
  1975年,浦城制药厂开始“九二〇”中试。1978年,试产出“九二〇”451克后,即把年产能力扩至500公斤。1980年,生产“九二〇”晶粉110.8公斤,翌年产量达230.1公斤。由于销路不畅,1982年停产。1985年,恢复生产“九二〇”600.8公斤,而后又停产。1990年经技改后,“九二〇”年产能力扩大到1000公斤,当年生产“九二〇”463.9公斤。翌年又因市场萎缩而停产。
  (二)其他
  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曾分别研制并试产过三十烷醇和叶落素。
  第二节制剂
  农药制剂加工是农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原药多需加工成各种制剂才能使用。1957年底,漳州市农药厂投产,由省外购进DDT和六六六原粉加工制剂。1959年,随着福州第二化工厂六六六原粉投产,六六六粉剂及其混合粉剂迅速发展。1972年,龙海农药厂(原漳州市农药厂)甲基1605原药投产后,到1983年六六六原粉停产,甲六粉一直占据制剂的主导地位。80年代,乳剂、水剂、颗粒剂、增效剂品种不断开发,更丰富了全省农药加工的剂型。到1992年,全省加工过的农药剂型有5种。
  一、粉剂
  该剂型为原药与填充料按一定比例研磨而成。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主要有龙海农药厂加工1%和6%六六六粉剂、5%DDT粉剂等。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新增的主要品种有2%乙基1605粉剂、2%甲基1605粉剂、1%乙基1605+3%六六六混合粉剂、1.5%甲基1605+3%六六六混合粉剂、2%甲基1605+2%六六六混合粉剂等。此外,还加工过少量3%乐果+3%六六六混合粉剂、1.5%杀螟松+3%六六六混合粉剂、5%DDT+6%六六六混合粉剂。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增加的品种有2%、6%和10%叶蝉散粉剂,1.5%和2.5%甲基1605粉剂,2.5%和5%多菌灵粉剂等。
  粉剂主要生产企业有龙海、福州、建瓯、福安等农药厂。生产工艺技术逐步有了提高。1967~1968年,龙海农药厂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自行设计出陶土气流干燥新工艺,结束了靠人工在平板炉上烘土的落后生产方式,并对粉剂加工过程的除尘系统进行改造,使该厂粉剂加工技术装备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粉剂年加工能力由9600吨提高到22000吨以上。到1992年,全省累计加工各种粉剂84万多吨。
  二、可湿性粉剂
  该剂型为原药、填料与润湿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其药效一般优于粉剂。主要品种有6%六六六可湿性粉剂,还有少量20%六六六可湿性粉剂、20%DDT可湿性粉剂、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和可湿性除草醚等。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生产企业主要为龙海农药厂。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福州、建瓯、福安等农药厂也投产可湿性粉剂,70年代中期后全部停产。1958~1974年,全省累计加工可湿性粉剂9万多吨。
  三、乳剂
  又称乳油,为原药与乳化剂、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药效一般高于粉剂和可湿性粉剂。60年代,全省主要乳剂品种有25%DDT乳剂、毒杀酚乳剂、25%稻脚青乳油、40%乐果乳油等。70年代,新增的品种有50%杀螟松乳剂、80%敌敌畏乳剂、25%亚胺硫磷乳剂等。80年代至90年代初,新增有50%甲胺磷乳剂、40%甲甲磷乳剂、三氯杀蟥醇乳油、20%叶蝉散乳剂、20%杀灭菊酯乳油、40%甲敌乳油、50%甲基1605乳油、40%克死螨乳剂、40%久效磷乳剂、20%三唑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剂、40%增效水胺硫磷乳剂等。主要生产企业有龙海、三明、福州、建瓯、福安等农药厂。从1962至1992年,全省累计加工各种乳剂6万多吨。
  四、水剂
  该制剂是将能溶于水的原药按所需浓度加水制成。本省农药水剂生产始于70年代中期。福鼎、福州农药厂于1974~1975年相继投产25%杀虫脒水剂。1981年又分别投产了25%、18%杀虫双水剂。1985年,三明农药厂投产10%草甘膦水剂。1989~1991年,福鼎农药厂和福州农药厂相继试制成功18%增效杀虫双水剂。1975~1992年,全省累计生产各种水剂3万多吨。
  五、颗粒剂
  该剂型是以多孔性天然矿物为载体,加人一定量的农药原药加工制成。1980年,福安农药厂试制成功3%呋喃丹颗粒剂。翌年,福州农药厂加工90%五氯酚钠颗粒剂。1986年,福州农药厂又投产了5%杀虫双颗粒剂。1988年,福鼎农药厂开始试制3.6%杀虫丹颗粒剂。1992年,福安农药厂投产3%异柳磷颗粒剂。到1992年,全省累计加工颗粒剂1.3万多吨。此外,本省还生产过灭鼠毒饵和室内卫生用药灭害灵、蟑螂药笔等产品。
  附:农药企业选介
  三明农药厂
  三明农药厂前身为厦门杏林农药厂。1965年,从厦门杏林搬迁到三明市徐碧。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尤其是近10多年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化学农药中型企业。1986年,列入化工部65家农药骨干企业之一。1989年,列入化工部30家农药重点调度企业之一。1988~1991年,该厂相继获得省级先进企业、国家二级计量先进企业、国家节约能源二级企业等荣誉称号。1992年,该厂已组建为福建省三农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该厂产品有两大系列:一是农药产品,其中有40%乐果乳剂、96%乐果原粉、50%甲胺磷乳油、40%氧化乐果、10%草甘磷水剂、90%草甘磷原粉等;二是化工产品与中间体,其中有30%烧碱及片碱、31%盐酸、黄磷、85%工业磷酸、草酸、硫脲和中间体氯乙酸、三氯化磷、三氯硫磷、精胺(甲胺磷的中间体)等。
  该厂积极推行现代化管理。主要产品40%乐果乳油和31%盐酸,于1989~1990年相继获得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96%乐果原粉、工业磷酸、硫脲、40%乐果乳油、10%草甘磷水剂、30%烧碱、50%甲胺磷乳油、31%工业盐酸等8个产品,于1987~1990年先后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该厂生产的乐果原粉、硫脲、工业磷酸、片碱、精胺等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90年出口创汇426万美元。
  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539.2万元,净值3549.2万元,职工1601人,厂区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下设农药、电化、黄磷、机动、包装等5个分厂,并与空八军在福清龙田联营创办分厂、与港商合资兴办明泉化工有限公司。1992年,该厂生产烧碱8229吨、黄磷1566吨、乐果2268吨(折50%)、氧化乐果257吨(折50%)、甲胺磷1996吨(折50%)、草甘磷144吨、硫脲64吨、三唑磷11吨等。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9亿元,实现税利984.1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4.8倍和5.16倍。
  龙海农药厂
  龙海农药厂位于闽南金三角地区的龙海县步文东湖。厂区占地面积7.41万平方米,是福建省第一家农药生产企业,也是省内唯一生产第三代新型农药的企业。该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由省工业厅投资,龙溪行政专署工业科筹办兴建的,1957年底建成投产,原为地方国营漳州市农药厂,1961年划归龙海县管辖,并更名为龙海农药厂。
  1957年刚建厂时,只有一个生产车间和一个机修车间,产品以加工粉剂为主,主要品种有5%DDT粉剂、1%和6%六六六粉剂,6%和20%六六六可湿性粉剂等。为适应发展经济作物的需要,1961年,该厂为省供销总社加工赛力生粉剂。
  1966年,年产50吨的稻脚青原药车间投产。1967~1968年,该厂对粉剂车间进行大规模技改,自行研制和设计陶土气流干燥新工艺,从而结束了靠人工烘土的落后生产方式。同时还对除尘系统进行改造,使粉剂加工技术及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1968年,引用先进技术,自行设计、安装年产400吨的甲基1605原药车间,于1972年正式投产。1975年,由国家投资50多万元,对该车间进行扩建,使年产能力增至800吨以上,工艺技术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1979年5月,被化工部评为甲基1605劳动竞赛优胜单位。
  1980年,税利首次突破200万元,1981年,达到328万元,被化工部授予“全国农药加工行业劳动竞赛全面优胜”称号。1983年,由于全国禁产“六六六”,以甲基1605和六六六原粉加工的甲六粉同时停产,使该厂产品青黄不接,陷入困境。同年,引进安徽省化工研究所成果,自己设计、安装了年产50吨的杀灭菊酯原药生产线,并投入生产。1984~1986年期间,由于受进口农药的冲击和产品效益低的影响,该厂连续3年亏损,亏损额累计125.79万元。在企业经济滑波之际,该厂调整领导班子,实行第一轮经济承包责任制。1987年,实现扭亏,1988年引进上海中西药厂先进技术,对杀灭菊酯原有生产线进行改造,当年实现利税163万元。1990年,通过贷款及自筹资金302万元,对甲基1605车间进行配套的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的后劲。当年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翌年又获国家计量二级企业等称号。
  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职工487人,固定资产原值479.2万元,净值205.2万元;当年生产甲基1605202吨(折100%)、杀灭菊酯93吨(折100%);完成工业总产值2303.7万元,实现税利126.9万元。
  福州农药厂
  福州农药厂创建于1958年,是在合作化高潮中,由鼓楼第一化工厂、明光油漆厂、综合化工厂及其他手工业合作社等十几家私营厂社合并组建的。原有职工百余人,固定资产3.7万元。只能加工胶体硫和杀虫多等小产品。1961年,由区属小厂升为市属企业。
  1963年,国家投资500万元,投产六六六可湿性粉剂和DDT乳剂。60年代末,利用六六六原粉中的无毒体为原料,建成年产300吨的五氯酚钠车间,是本省最早问世的除草剂生产车间。
  1975年,该厂利用核留外汇,建成年产1200吨的25%杀虫脒车间和年产250吨的二甲基甲酰胺车间。1979年到1981年,相继建成年产1250吨的50%敌敌畏车间和年产2200吨的25%杀虫双水剂车间。在贵州省化工研究所的合作下,杀虫双水剂采用氯化新工艺,收得率由60%提高到75%以上。主要原料耗(氯丙烯、二甲胺、大苏打等)由3000公斤降至2600公斤,跨入全国同类产品的先进行列。
  1983年4月,六六六粉剂和DDT乳剂被淘汰,五氯酚钠也相继停产。该厂在使用甲基1605替代六六六生产粉剂的同时,先后开发了杀虫双颗粒剂、克死螨乳油及增效粉剂。1988年,又与福州抗菌素厂联合开发,利用头孢霉素废液建成年回收2000吨溶媒(二氯甲烷、三氯乙烷)的车间。此外,该厂还加工甲甲磷乳油、久效磷乳油及灭害灵等产品。
  1987年,该厂生产的敌敌畏乳油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该厂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1990~1991年,杀虫双水剂先后获得省优质产品和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
  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职工696人,固定资产原值522.4万元,净值314万元;当年生产敌敌畏1108吨(折100%,下同),杀虫双313吨,杀虫脒223吨,单甲脒23吨。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179.5万元,实现税利37.8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