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化肥工业企业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34
颗粒名称: 附:化肥工业企业选介
分类号: TQ44
页数: 4
页码: 36-39
摘要: 本文记述福建省化肥工业企业选介,其中包括了三明化工总厂、福州氮肥厂、顺昌合成氨厂、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龙海磷肥厂。
关键词: 福建省 企业选介 肥料工业

内容

三明化工总厂
  三明化工总厂座落在三明市沙溪河畔。全厂占地面积134万平方米,是以生产化肥和化工原料为主的大型化工企业。主要产品有合成氨、碳铵、尿素、电石、石灰氮、双氰胺、甲醛、甲醇等23种。其中,电石获国家银质奖;尿素、碳铵、溶解乙炔获化工部优质产品奖;双氰胺、甲醇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奖◊全厂优质产品产值率达90%。1990年,该厂被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并连续五年获得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连续三届获得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环境优美工厂、国家一级计量单位以及化工部“六好企业”、化工部全面质量管理奖等荣誉称号。
  该厂1957年筹建,1958年11月破土动工。1959年9月22日,建成每小时150m3氧气的空分生产装置。1960年4月28日,建成变压器容量1万KVA的1#电石炉。同年5月26日,建成年产2万吨的石灰氮生产装置。1961年,变压器容量1万KVA的2#电石炉建成投产。
  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困难,该厂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年产合成氨5万吨,加工纯碱、氯化铵各16万吨的中氨工程缓建。1964年初,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年产5000吨合成氨的列西化肥厂(即小氨分厂)开始筹建,并于1965年12月3日建成投产。
  1966年4月,建成了变压器容量1.25万KVA的3#电石炉,使电石年产能力达到6.6万吨,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电石厂家之一。
  1966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三明化工厂中氨工程续建,产品方案改为年产合成氨4.5万吨,加工碳铵18万吨,1969年底动工,1970年12月30日建成投产。1977年,经过技术革新和填平补齐,合成氨年产能力从4.5万吨提高到6万吨,碳铵从18万吨提髙到24万吨。
  1977年10月,合成氨二期扩建工程——年产6万吨合成氨,加工11万吨尿素工程开始兴建,1981年11月14日建成,试车生产一次成功。
  1978年,装机容量2.4万千瓦的三明热电厂并入三明化工厂。至此,该厂形成拥有合成氨、电石、热电、机械和综合厂(集体所有制)等5个生产分厂的省化工局直属化工企业。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生产建设得到更快发展,热电扩建,化工新产品不断增加。1985年,建成年产2400吨食用二氧化碳生产装置,并将双氢胺能力从年产200吨扩至500吨。1986年,新建年产8000吨甲醇。1987年,从日本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年产50万m3的溶解乙炔生产装置,投产后,产品获得福建省新产品奖。同年新建年产1000吨双氢胺投产。1989年12月,建成变压器容量2万KVA的半密闭式电石炉。同年,又新建年产1万吨甲醛生产装置。1990年,完成年产1万吨甲醇的扩建工程,并开发了1万吨的锌尿素新产品。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对高浓度化肥的需求,该厂于1990年上半年开始动工扩建年产4万吨合成氨和迸行年产24万吨碳铵改产11万吨尿素工程,采用先进的二氧化碳汽提工艺,1992年5月建成投产,实际投资2.21亿元。
  到1992年底,该厂共有职工948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13人,占15.95%),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34亿元,净值3.94亿元。当年生产合成氨15.94万吨、碳铵2.61万吨(折纯)、尿素7.65万吨(折纯)、电石7.82万吨、双氰胺1478吨、石灰氮9005吨、甲醇1.41万吨、甲醛1万吨、溶解乙炔484吨等,完成工业总产值3.47亿元,实现税利3640.1万元,工业总产值和税利分别比1980年增长3.1倍和1.34倍,
  福州氮肥厂
  福州氮肥厂位于福州市东门外化工路,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该厂筹建于1958年,原为省化工试验厂,1963年5月正式定名为福州氮肥厂。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具有年产3万吨合成氨和年产5万吨纯碱、5万吨氯化铵的中型联碱化工企业。
  1961年4月,年产800吨合成氨投产,主要产品是农用氨水,为本省最早投产的小合成氨厂。1963年进行扩建,1966年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合成氨0.5万吨,并改产碳铵产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产量低、消耗高、成本上升、连年亏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给企业带来了活力。经过技术改造,1981年,合成氨年产能力达1.5万吨。1982年,与福州市签订了“盈亏包干”的3年经济承包合同。1984年,合成氯年产能力达到2万吨。“七五”期间,企业提出“以肥为主、多种开发”和“以碱为主、多种经营”的分期发展规划,1986年开发了食用碳酸氢铵,翌年5月,首批出口美国波士顿。1987年,省重点项目4万吨规模联碱工程动土兴建,并于1988年7月建成,成为本省首家中型纯碱生产厂,后又投产了工业氯化铵和食用碳酸钠。
  1992年,该厂生产合成氨2.65万吨、纯碱4.23万吨、氯化铵0.99万吨(折纯)、碳铵0.27万吨(折纯)等;完成工业总产值6647.2万元,比1980年增长5.5倍;实现税利662.1万元(1980年利润一52.54万元、税金16.78万元)。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职工1957人,固定资产原值7512.6万元,净值5255.4万元。主要产品有工业氨水、商品液氨、工业纯碱、工业氯化铵、农用氯化铵、农用碳铵、食用碳铵、食用碳酸钠。农用碳铵、食用碳铵曾分别获部优和省优产品称号。该厂1987年曾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1989年又获省质量管理奖。
  顺昌合成氨厂
  顺昌合成氨厂地处顺昌县埔上,全厂占地面积24.18万平方米,具有年产合成氨3万吨、尿素4万吨的生产规模。产品主要销往南平地区的8个县、市。1986年、1989年,碳铵产品分别被评为福建省和化工部优质产品。1987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并被化工部命名为清洁文明工厂。
  该厂始建于1970年10月,设计规模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1972年9月基建竣工,同年12月正式生产1974年,进行年产合成氨5000吨的技改,1977年,又进行8000吨的扩建。
  1978年后,经过全面恢复整顿,实施厂长负责制,并进行企业内部改革。1981年,税利突破百万元大关。80年代,该厂以节能降耗为中心,设备更新改造为重点,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道路。1982年,合成氨进行8000吨改1万吨。1985年,实施1万吨改2万吨,1988年,完成2.5万吨合成氨生产装置改造,生产规模居全省小氮肥之首。
  在实施2.5万吨合成氨配套技改的基础上,该厂进行碳铵改产年产4万吨尿素的建设,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该项目于1988年6月正式列入化工部第一批全国34家小氮肥改建计划,1989年10月正式动工,1991年9月建成投产,成为全省首家改产尿素的小氮肥企业。
  该厂以“吉化”为榜样,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坚持内部管理与技术进步两个轮子同步转,企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1992年,生产合成氨2.49万吨、尿素1.42万吨(折纯)、碳铵0.21万吨(折纯);完成工业总产值2828万元,实现税利309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97倍和11_1倍。
  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
  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位于永安市燕江东路,下属企业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生产化工、矿冶产品近20种,主要产品年产能力为合成氨2.5万吨、碳铵10万吨、轻质碳酸钙0.5万吨、重晶石40万吨等,其中重晶石远销香港、美国及东南亚。农用碳铵1985年创省优,1986年创部优;重晶石粉1990年创省优,是出口信得过产品。该公司自1984年至1990年,先后获得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省级先进企业、国家计量二级企业、国家节能二级企业、化工部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化工部设备管理二级企业等荣誉称号。
  该公司前身永安化肥厂于1971年3月筹建,1973年9月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均未达到设计能力,至1979年末,总亏损额达479.55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认真实施以“从严治厂”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全面整顿,生产逐步好转。1980年实现扭亏为盈,利税达27.55万元。1981年,合成氨能力扩大到6000吨,并增加了炉渣砖、石灰等产品。当年,该厂更名为永安合成氨厂。1983年,合成氨扩建至1万吨规模。
  1984年,试验成功由省化工设计院与该厂开发的小合成氨自热蒸汽化第二换热网络技术,取得了变换、精炼不用外加蒸汽和南方夏季碳铵工段冷量自给的成效。同年还建成年产5000吨的轻质碳酸钙车间。同年12月,以该厂为依托,成立旨在开发永安化工、矿冶产品的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
  1984年4月,该厂利用省化工研究所开发的硫酸中间盐复分解技术,建成规模为5000吨小联碱车间,产品为纯碱、工业氯化铵和农用氯化铵等,1990年,因市场和原料价格等问题而停产。
  到1990年,通过外引内联和走兼并之路,该公司已初具企业集团规模,下辖合成氨厂、轻钙厂、食品厂、甲醇厂、重晶石矿等7个生产厂矿,并拥有2个中外合资企业和2个联营企业,还设置有情报调研所、福州中转站、泉州中转站等6个科研、经营服务部门。
  到1992年底,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684.9万元,净值2783.1万元,职工1533人;当年生产合成氨2.15万吨、碳铵1.45万吨(折纯)、重晶石34.04万吨、轻质碳酸钙0.98万吨、工业硅0.2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770.6万元,实现税利676.1万元。工业总产值、税利分别比1980年增长6.48倍、89.8倍。1992年,该公司出口重晶石块矿12.66万吨、工业硅0.19万吨,分别占当年产量的37.19%和95%。
  龙海磷肥厂
  龙海磷肥厂位于闽南“金三角”漳州市北郊,占地17万平方米,距鹰厦铁路线的郭坑火车站仅300米,并有铁路专用线直达厂区。主要产品为工业硫酸和普钙。1983年,工业硫酸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89年,该厂被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1990年,被评为国家二级计量先进企业。
  该厂创建于1964年,初期建设规模为年产硫酸1万吨(2套土法块矿炉)、干法普钙2万吨,当年基建,当年部分投产。但由于土法上马,跑、冒、滴、漏严重,造成设备残缺不堪,操作环境恶劣,加上本省硫铁矿资源不足,块矿供应不上,2套块矿炉于1969年被迫停产报废。同年,由省投资65万元,重建一套年产8000吨硫酸车间,采用“沸腾培烧、二文一泡水洗、二次转化、二次吸收”的先进工艺。1970年,生产硫酸3532吨、普钙7311吨(实物量,下同)。1978年,硫酸产量达1.4万吨,普钙产量达4.08万吨。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给该厂带来了蓬勃生机,先后于1979年、1982年、1987年和1988年进行4次技改,总投资1984万元。到1990年,已拥有3套硫酸生产装置和一条“湿法”普钙生产线,达到年产硫酸8万吨、普钙1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硫酸4.3万吨、普钙11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其中,1988年10月筹建,1990年8月竣工投产的4万吨硫酸新装置,采用“电除尘、电除雾、封闭稀酸洗、二转二吸”先进工艺,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硫酸生产装置之一,且生产过程中无污水排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1992年4月,该厂建成年产3万吨料浆浓缩法磷酸一铵工程,成为全省首家高浓度复合肥生产厂。到1992年底,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17.1万元,净值2179.9万元。当年生产硫酸75万吨、普钙1.44万吨(折纯),分别比1980年增长1.9倍和1_53倍。此外,还生产混配肥2276吨(实物量)、磷铵2049吨(实物量)。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87.2万元,实现税利260.4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7倍和112.2倍。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