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成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229
颗粒名称: 一、合成氨
分类号: TQ441
页数: 6
页码: 20-25
摘要: 本本记述福建省化学肥料工业合成氨,其中包括合成氨工业的建设、原料开发。
关键词: 福建省 合成氨 肥料工业

内容

(一)合成氨工业的建设
  1957~1965年是本省合成氨工业的起步阶段。第一批布点的合成氨企业有三明化工厂的中型合成氨工程和永春、福州、南平、泉州、漳州等5个小型合成氨厂。1957年,福建省政府决定兴建三明化肥厂(三明化工总厂前身),由张维兹负责筹建处工作。1958年,该厂分为氯化铵厂和石灰氮厂2个厂进行筹建。氯化铵厂原设计合成氨年产能力2.5万吨,加工纯碱、氯化铵各8万吨,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时,改为年产合成氨5万吨、加工氯化铵、纯碱各16万吨。同年11月,石灰氮厂工程破土动工。1959年3月,省化工局决定氯化铵厂与石灰氮厂合并为三明化工厂。1962年,因遇国民经济困难,该厂中型合成氨工程(即氯化铵工程)被迫缓建。1961~1965年,相继建成投产的有:年产800吨合成氨的省化工试验厂、南平合成氨厂、泉州合成氨厂、漳州氨肥厂(现龙海合成氨厂)和年产2000吨合成氨的永春化肥厂以及年产5000吨合成氨的三明化工厂列西化肥厂(后改名三明化工厂小氨分厂)。到1965年底,全省共有6个小合成氨企业,合成氨生产能力达2.26万吨,实际产量为1.01万吨。
  60年代末到70年代是本省合成氨工业的大发展阶段。1966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三明化工厂续建中氨工程,产品方案改为年产合成氨4.5万吨,加工碳铵18万吨。1969年,该工程开始动工,翌年12月建成投产。1966~1969年,邵武、漳平(均为5000吨规模)和莆田(3000吨规模)3个小合成氨厂相继建成投产。1967~1968年,与江西省合作制造的3套3000吨规模的小合成氨厂设备,安排在上杭、南靖、建瓯等县建厂。为了加快小合成氨厂的建设,1969年,省内成立小氮肥设备制造协作组,首批自制10套3000吨规模的小合成氨厂设备,安排在福清、闽清、安溪、长泰、龙岩、宁化、尤溪、浦城、古田、福安等县建厂。70年代前5年,本省共分配到上海制造的3000吨规模小合成氨厂设备16套(其中1970年分配到的7套安排在顺昌、将乐、永定、宁德、连江、平和、南安等县建厂;1971年分配到的3套,安排在厦门市、永安县和福州氮肥厂;1972~1975年,分配到的6套,安排在泰宁、光泽、清流、闽侯、连城、仙游等县建厂)。1978年,由省、地、县集资,又安排8套小合成氨项目,在漳浦、龙海(角美)、长汀、武平、大田、邵武(第二化肥厂)、明溪、长乐等县建厂(均系集体所有制企业),前5套为3000吨规模,后3套为5000吨规模。到1979年底,全省共计安排建设中型合成氨1套和小型合成氨45套(不包括国防系统的龙江化工厂),建成投产的有中型1套、小型42套(明溪、武平、长乐等3套于1980~1984年建成投产),合成氨生产能力达25.15万吨,实际产量为23.29万吨,分别比1965年增长10.1倍和22.1倍。
  80年代是本省合成氨工业的提高和调整阶段。在70年代中后期的挖潜改造、填平补齐、成龙配套、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1980年后,全省小合成氨厂又分批择优技术改造,采用较先进的节能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主体设备及其配套工程,提高生产能力和节能降耗。1980年,全省小合成氨厂共有43个,平均单厂合成氨年产能力只4569吨(其中万吨以上仅有5个);1990年,全省小合成氨厂共有39个,平均单厂合成氨年产能力达11485吨(其中万吨以上达29个),比1980年提高1.5倍。与此同时,在省内生产厂、设计院和大学等部门的协作下还研制成功沸腾锅炉,使之能全烧或掺烧省内白煤;开发成功小氨自热蒸汽化第二换热网络,为小合成氨厂提供了一条利用余热、降低能耗的有效途径;研究成功合成氨厂含氰污水处理以及A110_3、A201氨合成新型催化剂等。由于加强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不但促进了合成氨生产发展,而且使全省平均吨氨两煤耗(①两煤耗包括原料煤耗和燃料煤耗,均折标准煤。),由1980年的2823公斤降到1992年的1794公斤,平均吨氨电耗由1980年的1674千瓦时降到1992年的1376千瓦时。
  1977年,三明化工厂合成氨经过技术改造和填平补齐,年产能力由4.5万吨提高到6万吨。1981年10月,该厂合成氨二期工程——合成氨6万吨,配尿素11万吨建成投产,使该厂的合成氨年产能力翻了一番,达到12万吨。1990年,三明化工厂在碳铵改尿素工程中再次扩建年产4万吨合成氨。
  80年代以后,全省有7个小合成氨厂关停并转。1980年,浦城合成氨厂因供电不足而停产。1983年3月,三明化工厂小氨分厂改为中氨第二造气车间,提供半水煤气原料。1984年10月和1985年,福安合成氨厂与宁德合成氨厂因资金短缺、技改中断,加上化肥销售不景气和管理不善而停产。1986年8月,建瓯化肥厂因原材料供应困难等原因而转产(与上海砂轮厂联营生产碳化硅砂轮磨料)。1989~1991年,明溪合成氨厂和龙海角美合成氨厂,因长期亏损相继停产。到1992年,全省合成氨厂共有39个(其中:中型1个,小型38个),当年全省合成氨厂生产能力达到71.70万吨(其中:中型20.5万吨,小型51.2万吨),实际产量为56.40万吨(其中:中型15.94万吨,小型40.46万吨),分别比1979年增长1.85倍和1.42倍。
  (二)原料开发
  本省缺乏合成氨造气所需的原料焦炭或无烟块煤,为解决省内合成氨造气原料问题,1962年,省化工研究所建立无烟煤试验组,对省内无烟煤进行理化性能及工艺性能的试验检测工作,筛选出龙岩坑柄煤为合成氨造气用煤。1963年,经化工部批准,与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合作,运去1400吨坑柄煤在该厂Φ274OrmnU.G.I造气炉试烧成功。
  60年代末至70年代,小合成氨迅速发展,造气用的块煤供不应求,省化工研究所进行用粉煤加工块煤的种种探索。1967年,永春化肥厂开始研制粉煤成型,以消石灰为粘结剂,用变换气进行碳化,于1969年初制造出国内第一批石灰碳化煤球,投入Φ1980mm造气炉试烧成功,为小合成氨厂提供新的原料来源。在学习永春化肥厂经验的基础上,漳平化肥厂建成了一条1.5万吨加压变换气碳化煤球生产线。1971年,长泰合成氨厂对加压变换气碳化煤球,在工艺技术上有所改进,使该厂做到当年投产,当年达到设计能力,当年有盈利,受到燃化部的表彰,成为全国小合成氨厂的先进单位。1972年4月,燃化部在漳州市召开全国第一次小氮肥生产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和推广粉煤成型造气的经验。与会代表还到长泰合成氨厂和漳平化肥厂现场参观。使碳化煤球的生产经验,迅速向全国推广。长泰合成氨厂还为全国小氮肥厂举办过18期碳化煤球学习班,接待全国同行业数千人参观学习。
  1972~1974年,南靖、永安等合成氨厂进行石灰窑气碳化煤球试验,泰宁合成氨厂试验过纸浆煤球。省燃化设计队(现省石油化工设计院)根据燃化部的委托,编写出《福建省碳化煤球生产介绍》和《用碳化煤球生产合成氨原料气》等资料,设计出《加压变换气碳化煤球流程》和《水洗膨胀气碳化煤球流程》2套通用设计图纸,发行全国。到1978年,全国1200多个小合成氨厂中,约有600多个采用了石灰碳化煤球。
  80年代,省内碳化煤球制造又有新发展。福州氮肥厂利用福州第二化工厂的电石渣为粘结剂,以锅炉烟道气经增湿降温后补进高压水洗膨胀气,用离心机进行循环碳化,大大降低了碳化煤球成本。连江、宁德等合成氨厂也用过电石渣代替石灰生产碳化煤球。此外,福清、闽清、龙海等合成氨厂还根据当地资源,试验过陶土煤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福建省志·化学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共十三章,主要包括了化学矿山工业、化学肥料工业、化学农药工业、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精细化学品工业、涂料、颜料和染料工业、椽胶加工工业、化工机械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