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煤矿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2091
颗粒名称:
二、煤矿简介
页数:
24
内容
福建煤矿按所有制分为个体、集体和国营煤矿3大类。70年代以前,个体煤矿在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下,基本没有发展,70年代后期才大量兴办。集体煤矿原为公社或大队、生产队办,又称社队煤矿,80年代以后改为乡办镇办,称乡镇煤矿。个体和集体煤矿统称乡村煤矿。国营煤矿在1970年以前分省营、地(市)营、县营和公安系统煤矿。1970年至1974年,省营煤矿改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74年12月兵团撤销后,又改为省营。1980年,地(市)营煤矿划归省属。国营煤矿遂分省营、县营和公安系统煤矿。1990年,全省有国营煤矿企业31个,其中省营8个,县营22个,公安系统1个;乡镇集体煤矿110个;村办及其他形式个体煤矿492个。
国营煤矿是福建煤炭工业的主体,1990年原煤产量占全省产量的57.2%。乡村煤矿产量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已成为福建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末,国营煤矿共有职工40030人,乡村煤矿共有职工20807人。
福建煤矿大部分分布在龙岩、三明、泉州3地(市),沿海工业发达的福州、厦门以及莆田、宁德等地没有煤矿。
(一)省属煤矿
省属煤矿是福建煤炭工业的骨干力量,1990年原煤产量450.2万吨,占全省煤炭总产量的48.6%。
1990年,全省共有省属煤矿8个,其中矿务局建制的5个,直属煤矿3个;有生产矿井31处,总能力508万吨;职工总数33586人,其中井下工人16031人。1990年,省属煤矿平均原煤全员工效0.699吨/工,回采工效2.756吨/工,生产掘进工效0.171米/工,生产掘进率510米/万吨,采煤工作面平均月产量1821吨,掘进工作面平均月进度73.59米,采煤机械化程度6.04%,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30.09%,原煤坑木耗120.3立方米/万吨,
电耗25.18千瓦时/吨。
1.永定矿务局
永定矿务局位于永定县坎市镇,距县城46公里,距龙岩市35公里。坎市有通往龙岩、永定县城和广东梅县的公路干线,还有从矿区筛选厂至龙岩市火车站的龙坎铁路,交通十分方便。永定矿区开发始于1970年1月,领导和参加矿区建设的是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第2团,1975年1月划归省营,改名永定煤矿,1978年8月改为永定矿务局。全局现有职工5562人,其中固定职工3014人。
永定矿务局下辖瓦窑坪、培丰、牛栏山、铜锣坪、富岭等5个二级矿,现有生产矿井6处,年生产能力95万吨。其中瓦窑坪矿井35万吨,培丰矿井15万吨,牛栏山平峒12万吨,铜锣坪矿井15万吨,富岭平峒9万吨,富岭二号井9万吨;在建矿井1处(龙潭),年生产能力21万吨。1990年全局产煤72.77万吨,生产能力利用率76.6%,其中培丰和瓦窑坪煤矿已经达产。
下二迭统童子岩组一、三段是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一段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2~4层,三段含5~8层。至1990年末共探明地质储量12989.3万吨,其中工业储量9919.1万吨;生产矿井保有储量5702.7万吨,其中工业储量4285.7万吨。
该局各煤矿基本实现了矿井掘进、通风、运输、提升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1990年原煤全员工效0.65吨/工,商品煤灰分18.17%,原煤坑木耗120.6立方米/万吨,原煤电耗27.71千瓦时/吨,生产掘进率795米/万吨,回采工作面平均月产1550吨,岩巷平均月进56.4米,企业实现利润125.4万元。
该局生产优质无烟煤,少量出口国际市场。
矿务局附属单位有机修厂和年处理能力90万吨的筛选厂。此外,1986年后又陆续兴办了龙泉饮料有限公司、水泥厂、机砖厂、建筑涂料厂、粮食加工厂、永兴实业公司(与港商合资的针织厂)、特种煤制品厂等多种经营产业,安排本局职工待业子女。其中特种煤制品厂生产的温灸药炭在全国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会上获奖,被推荐参加巴黎第二届国际针灸联会展览,深受欢迎。1989年,该局从比利时引进小时处理能力80~120吨的帕纳比洗煤装置,专门洗选块煤。
1990年,永定矿务局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2.龙岩矿务局
龙岩矿务局位于龙岩市红坊乡下洋村,距市区约7公里。漳(平)龙(岩)铁路和龙(岩)坎(市)铁路通过矿区中心,各矿均有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龙岩矿务局建于1958年10月,下辖红炭山、苏邦、翠屏山等7个煤矿。1960年5月,成立红炭山矿区建设委员会。7月,改名红炭山煤矿。1970年1月至1974年12月曾改编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第3团。1977年12月改为龙岩矿务局。
该局现辖6个二级矿,有生产矿井6处,年生产能力70万吨,其中红一矿15万吨,坑柄矿21万吨,虎坑山矿4万吨,翠屏山矿9万吨,陆家地矿9万吨,田螺形矿12万吨。1990年全局产煤58.06万吨,生产能力利用率82.9%,其中田螺形、翠屏山、虎坑山三个矿已经达产,翠屏山矿正在扩建为15万吨。龙岩矿务局附属单位有矿区机修厂、708厂(炸药厂)、水泥厂、筛选厂(年处理原煤75万吨)、钻机队、养鳗场等。在龙岩市区建有
“矿泉大厦”(矿务局第二招待所)。主要产品有无烟煤、2号硝铵岩石炸药,煤矿安全炸药,乳化油炸药,ZQ—12直流牵引电机等。其中坑柄煤矿生产的优质无烟块煤供应省内化工、冶金、建材等企业,深受用户欢迎。全局现有职工5321人,其中固定职工3217人。
下二迭统童子岩组一、三段是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其中一段含可采、局部可采煤层3~6层,三段含2~6层。至1990年末,该局累计探明地质储量7488万吨,其中工业储量2403.5万吨;矿井保有储量4736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878.3万吨。
该局矿井已基本实现掘进、运输、通风、提升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光爆锚喷、综合防尘等新技术推广成效显著。1990年该局平均原煤全员工效0.64吨/工,回采工效3.106吨/工,商品煤灰分20.37%,原煤坑木耗169立方米/万吨,原煤电耗31.17千瓦时/吨,生产掘进工效0.166米/工,生产掘进率524米/万吨,岩巷平均月进度57.08米,企业实现利润25万元。
3.永安矿务局
永安矿务局是福建省最大的煤矿企业,位于永安市安砂镇水东,距市区公路40公里。永(安)加(福)铁路从永安经丰海直通加福煤矿,永安至加福的公路干线经过矿区,交通十分方便。
永安矿区加福煤矿、莆田煤矿、福州煤矿于1971年动工建设,分属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永安矿区指挥部、莆田地区和福州市。1975年1月,永安矿区划归省属。1977年11月由加福、莆田、福州3矿组成永安矿务局,隶属于省煤炭工业局。同时,莆田煤矿、福州煤矿分别改为斑竹坑煤矿和丰海煤矿。
该局现辖5个二级矿,有生产矿井5处,年生产能力116万吨,其中东坑仔煤矿35万吨,丰海煤矿30万吨,加福煤矿21万吨,斑竹坑煤矿15万吨,半罗山煤矿15万吨。1988年该局年产原煤100.2万吨,成为福建省第一个百万吨矿区。1990年产煤103.1万吨。矿务局其它生产单位有矿区机修厂、丰海筛选厂(年处理原煤60万吨)、加福筛选厂(年处理原煤90万吨)、木材防腐厂、782水泥速凝剂厂、养鳗场等。矿区机修厂除担负全矿区主要设备维修外,还生产喷浆机、液压清车机等,满足省内煤矿生产需要。此外,还与港商合资在厦门兴办华毅针织公司、华颖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等多种经营企业,安排矿山待业青年。矿务局现有职工7456人,其中固定职工3439人。
下二迭统童子岩组第三段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0~12层。至1990年末,全局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6630.1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2345.5万吨;矿井保有地质储量10356.6万吨,其中工业储量7678.7万吨。
该局各煤矿已基本实现掘进、通风、运输、提升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技术进步显著。掘进装载机械程度达32.98%,其中开拓巷道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施工。金属支柱、光爆锚喷、耙斗装岩等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综合防尘效果显著。1990年,全局原煤全员工效0.73吨/工,回采工效2.724吨/工,原煤坑木耗109.2立方米/万吨,原煤电耗20千瓦时/吨,生产掘进率427米/万吨,回采面平均月产3279吨,岩巷平均月进度77.66米。各项指标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1990年企业实现利润98.2万元。
永安矿务局建有全省最大的煤矿职工医院,现有床位200个,医疗设备较齐全;还建有50个床位的职工疗养所。全局现有6座电影院,5幢文娱活动楼,经常举办歌咏、书法、美
术、体育、棋类等文体活动。此外,在“两堂一舍”标准化、矿区园林化等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绩。1985~1988年连续四年获中共福建省委授予的“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1985年省政府授予“企业管理优秀单位”称号;1986年,省委、省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87年,省政府授予“实行承包制先进企业”称号;1988年,省经委、体改委、财政厅、劳动局授予“完善承包制先进企业”称号;1988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198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
4.上京矿务局
上京矿务局位于大田县上京镇。交通以公路为主,永安至大田,三明至大田两条公路经过矿区,鹰厦铁路从矿区南侧通过,矿务局距岭头火车站32公里。交通尚属方便。
上京矿务局的前身是晋江地区上京煤矿,建于1958年10月,1962年5月改为省属矿。1963年停办。1966年3月恢复建设。1979年11月改为上京矿务局。
该局现辖5个二级矿,有生产矿井5处,年生产能力78万吨.,其中仙亭煤矿30万吨,柯坑煤矿21万吨,后畲煤矿15万吨,小华煤矿9万吨,京东煤矿3万吨。在建井1处(后洋),年生产能力15万吨。此外,还有西洋筛选厂(年处理原煤80万吨)、建筑工程处、注浆工程公司(福州),桃源水电站等附属企业。全局现有职工3963人,其中固定职工1624人。
下二迭统童子岩组一、三段是该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其中一段含可采煤层3~6层,三段含2~3层。至1990年末,该局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4082.9万吨,其中工业储量8211.3万吨;矿井保有地质储量13190.9万吨,其中工业储量7495.5万吨。
该局已基本实现掘进、运输、通风、提升机械化或半机械化。1990年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67.62%。支护改革成效显著,1990年原煤坑木耗降到79.6立方米/万吨,是全省最好水平。光爆锚喷新技术也得到很好的推广。
该局小华煤矿位置偏远,1988年建成小华至柯坑的架空索道,全长3.18公里,年运输能力10万吨。该局1990年产煤54.38万吨。生产的煤炭由公路运到西洋筛选厂铁路煤台外运。
1987年,煤炭部授予上京矿务局“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988年,能源部授予“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1990年该局原煤全员工效0.74吨/工,回采工效2.337吨/工,商品煤灰分20.77%,原煤电耗24.29千瓦时/吨,生产掘进率423米/万吨,回采面平均月产1079吨,岩巷平均月进度67.66米,企业实现利润90.1万元。
5.天湖山矿务局
天湖山矿务局位于永春县下洋镇,距县城58公里。有泉州一大田、德化一大田、安溪一漳平、永春一漳平等公路通过矿区。漳平一泉州铁路线上安溪剑斗至下洋的支线已完成铺轨工程,预计1995年前可通车。现煤炭全部通过公路外运。
天湖山矿务局前身是公私合营永春煤矿,建于1956年3月。1958年5月改称地方国营永春煤矿,是福建最早的国营煤矿之一。1959年6月,改称永春天湖山煤矿。1962年4月改为省属。1971年4月划归晋江地区领导。1977年7月又收回省营,同年12月改称天湖山矿务局。
全局现辖4个二级矿,有生产矿井4处,年生产能力42万吨。其中铅坑煤矿20万吨,大蔗沟矿9万吨,曲斗矿9万吨,天湖岩矿一号井4万吨。另有在建井1处(含春),设计年生产能力9万吨。此外,还有167厂(雷管厂),机修厂,桂洋、苏区坂、黄沙3个水电站等附属生产企业。主要产品为优质无烟煤(商品煤灰分在15%左右)及秒延期电雷管等。现全局职工3418人,其中固定职工2083人。
从1984年起年产量已连续6年超核定能力,其中大蔗沟和曲斗煤矿均连续13年达产,是福建国营煤矿连续达产时间最长的矿务局和煤矿。1990年全局原煤产量43.36万吨。
下二迭统童子岩组一段是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3~6层。至1990年末,全局共探明地质储量7503万吨,其中工业储量5337.8万吨;保有地质储量1505.5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040.5万吨。
1977年,煤炭部授予天湖山矿务局“学大庆、赶开滦先进单位”称号;1978年,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1987年,煤炭部授予“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1989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1990年,天湖山矿务局全员工效0.681吨/工,回采工效4.034吨/工,原煤坑木耗97.1立方米/万吨,原煤电耗15.59千瓦时/吨,生产掘进率578米/万吨,回采面平均月产1001吨,岩巷平均月进53.24米,企业实现利润103.2万元。
6.邵武煤矿
邵武煤矿位于邵武市晒口镇,距市区约12公里。鹰厦铁路横穿井田中部,设有晒口车站,矿区公路可通邵武、武夷山等地,交通十分方便。煤炭通过铁路外运。
邵武煤矿前身是邵武县下云煤矿,1959年由4个县办小煤矿合并而成。1960年收归省办,改称邵武煤矿。1970年1月至1974年12月曾改编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第6团。
该矿年生产能力45万吨,其中一号井平峒开拓,30万吨;二号井斜井开拓,15万吨。1974年,该矿结合一号井延深工程,进行技术改造,在井田中央凿一条双箕斗斜井,在-40米水平开凿运输大巷,贯通二个矿井,实现集中生产。1982年,两井合并。
邵武煤矿附属的邵武煤矿机械厂是全省煤矿机械制造主要工厂之一,主要产品耙斗装岩机除满足省内煤矿需要外,还大量销往省外。邵武煤矿机具厂生产的搪瓷溜槽、各种钻头、钻杆等煤矿机具产品也畅销全省。此外,还有年入洗能力为30万吨的洗煤厂等附属企业。
邵武煤矿科技进步显著,技术装备较为先进。1979年率先使用国产MLQ80型采煤机组,回采面使用SG—44型链板运输机和金属摩擦支柱。同年,安装了全省第一台2.5米双滚筒绞车。1986年9月,水力采煤工程建成投产。1990年,该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68%。
上三迭统焦坑组是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井田面积5.3平方公里。主采煤层厚度3~6米,夹矸多、煤质差,为高灰分无烟煤。1990年商品煤灰分高达37.94%。至1990年,全矿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455.1万吨,其中工业储量2274.3万吨;保有地质储量1049.5万吨,其中工业储量883.7万吨。在保有储量中,河流煤柱约400万吨。为解放河流煤柱,河下采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由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完成。
1977年,煤炭部授予邵武煤矿“学大庆、赶开滦先进单位”称号,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1979年,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先进企业”称号;1986年,省经委授予“福建省‘六五’技术进步先进企业”称号;1989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1990年原煤产量46.42万吨,全员工效0.78吨/工,回采工效4.083吨/工,原煤坑木耗137.7立方米/万吨,生产掘进率321米/万吨,回采面平均月单产9288吨,岩巷平均月进度58.03米。全员工效与回采面单产指标居全省最好水平。1990年实现利润29.8万元,全矿职工2831人,其中固定职工2009人。
邵武煤矿是个衰老矿井,开采深度大,现矿井已进人减产期,再加上原生煤质差,灰分高,煤炭销售不畅,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
7.漳平煤矿
漳平煤矿位于漳平市新桥镇麦园,距市区公路43公里。交通以铁路为主,鹰厦铁路通过麦园,并设麦园火车站。
该矿前身是1958年漳平县和龙溪地区合办的溪平煤矿。1959年2月,在溪平煤矿的基础上成立漳平矿务局筹建处。1964年改名漳平煤矿。1970年1月至1974年12月曾编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第4团。
漳平煤矿辖大瑶、大坑、文宾山3个工区,年生产能力20万吨。1990年产煤18.93万吨,生产能力利用率94.6%。该矿是福建唯一生产烟煤的国营煤矿。煤种为贫瘦煤。上三迭统大坑组是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其下段称D煤组,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2层,上段称F煤组,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2~6层,均为薄和极薄煤层。至1990年末,全矿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522.6万吨,其中工业储量W1.3万吨;保有地质储量595.6万吨,其中工业储量372.7万吨。
漳平煤矿在60年代初曾是福建尘肺病发病率最高的煤矿。据统计,1959~1963年间,尘肺病发病率高达42%。1970年后,由于加强通风和综合防尘,新进矿的工人经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新的尘肺病人。为此该矿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1980年,中共福建省委授予漳平煤矿“大庆式企业”称号。1990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1990年,该矿原煤全员工效0.55吨/工,商品煤灰分29.36%,回采工效2.523吨/工,原煤坑木耗180立方米/吨,生产掘进率620米/万吨,回采面平均月产936吨,岩巷平均月进度46.87米,实现利润33.9万元。
漳平煤矿附属企业有机修厂、羽绒厂、瓷砖厂、灭蚊剂厂、养鳗场等。1990年末,全矿职工1724人,其中固定职工1030人。
漳平煤矿是福建老矿之一。至1990年底,矿井主采煤层(F层组)的可采储量仅剩14万吨左右,D组煤地压大,煤质松,生产条件十分困难。为保持矿井现有生产能力,1989年在矿井北部的武陵坑井田开始小规模开发。该井田地质储量130万吨,含煤3层,均为薄、极薄煤层。
8.苏邦煤矿
苏邦煤矿位于龙岩市雁石镇大吉村,龙岩至漳平的公路干线从矿区通过,南距雁石火车站6公里。在雁石火车站建有矿区筛选厂(年处理原煤60万吨),煤炭通过铁路外运。
苏邦煤矿始建于1958年6月,原称龙岩煤矿苏邦分矿。1959年9月,改称龙岩矿务局苏邦煤矿。一度划归龙溪专员公署领导。1962年3月,收归省燃料局管理。1970年1月至1974年12月曾改编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1师4团3营。1978年1月,下放归龙岩矿务局领导。1984年7月,恢复省直属建制。
该矿现有矿井3处,年生产能力42万吨,其中苏一井21万吨,东斜井15万吨,大同沟井6万吨。附属企业有机修厂、饮料厂、养鳗场、建筑队等。1990年末,共有职工2517人,其中固定职工1306人。
下二迭统童子岩组一、三段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其中一段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3层,三段含7层。除一段38#、37#为中厚煤层外,其它均为厚度不到1米的薄煤层。至1990年,共探明储量5057.8万吨,其中工业储量4254.8万吨;矿井保有储量2910.6万吨,其中工业储量2597.7万吨。
苏邦煤矿从1980年起,通过新井建设、老井扩建和技术改造,至19%年,矿井年生产能力从12万吨提高到42万吨。1990年实际产煤43.67万吨。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的苏二井正在施工。
该矿现已基本实现矿井掘进、通风、运输、提升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在支护改革,快速掘进等方面也作出成绩。1990年原煤全员工效0.74吨/工,超全省平均水平0.694吨/工的6.6%,回采工效2.919吨/工,原煤坑木耗133.7立方米/吨,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22.52%,采煤面平均月产2531吨,企业实现利润74.2万元。
1980年,中共福建省委授予苏邦煤矿“大庆式企业”称号。1990年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二)县属煤矿
县属煤矿大多为开采勘探程度较低、储量较少的井田,生产能力小,技术装备比较简陋。1990年县办煤矿共产煤79.3万吨,占全省国营煤矿产量的14.98%;原煤全员平均效率0.614吨/工。1990年,全省共有县办煤矿22个,生产矿井28处,年生产能力115万吨;在建矿井2处,设计年生产能力8万吨。职工总数5308人。基本情况见表附录-1。
(三)乡村煤矿与其他煤矿
1.乡村煤矿
福建乡村煤矿开采始于明朝,龙岩适中社等地村民在煤层露头处开峒挖煤。清朝至民国时期,一些乡绅商贾曾集资在龙岩、邵武、建瓯等地开办煤矿,但规模小,产量低,时办时停。20世纪50年代初期,个体小煤窑有所发展,但大多仅在农闲季节从事挖煤,就地销售,产量也很低。1958年,在大炼钢铁影响下,社办队办煤矿迅速发展,猛增至1700多个。60年代,大部分资源不清、交通不便的社、队煤矿,纷纷停办。70年代初期,中央提出大办“五小”工业,小煤矿是其中之一,乡村煤矿又开始发展。1972年,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颁发《福建省公社、大队小煤窑暂行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加强了对乡村煤矿的管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大、中、小煤矿一齐搞”和“放开,搞活,管好”等发展乡村煤矿的方针、政策,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农民办矿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对乡村煤矿采取扶持措施,在煤炭价格、税收、物资供应、运销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峒探找煤、矿区公路、输电线路、安全设施等基础建设方面给予资金补助,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煤矿的发展。至70年代末,全省有乡村煤矿234个,产量从60年代末的6万吨增长到133.4万吨。
70年代以来,乡村煤矿一哄而上,无证开采、乱采滥挖、侵占资源、无视安全的现象十分严重。1981年4月,省政府授权省煤炭工业局对社、队煤矿进行摸底、登记、清理、整顿。对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由省煤炭工业局发给开采许可证。对不具备安全生产起码条件的,令其停产整改。对不具备办矿条件的,即行封闭停办。
1983年7月,省政府发出《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1983)73号文件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一、放宽办矿政策,积极扶持社队集体办矿;二、严格审批制度,条件合格的,由省煤炭主管部门审批,发给开采许可证,工商行政部门凭开采许可证发给营业执照;三、加强对小煤供产销的管理;四、办矿资金以自筹为主,确有困难的,各地农业银行可酌情发放贷款。根据“通知”精神,各地对社队煤矿再次进行整顿,符合办条件的,换发新的开采许可证;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令其封闭;取缔无证开采。
1984年10月,省政府颁发《福建省乡、村煤矿管理暂行条例》,重申了乡村煤矿审批规定,鼓励个人专业承包办矿,允许个人投资雇工办矿,并提出乡村煤矿要实行以矿养矿,按原煤销售量适当提取维简费、安全技措费和生产开发基金(简称“三金”),并摊入生产成本,由煤炭主管部门代提代管,专款专用。乡村煤矿在完成国家调运计划的前提下,超产的煤炭,价格允许浮动。“条例”颁发后,龙岩、永定、大田、永安、永春等县政府组织公安、工商、税务、煤炭等部门,由分管的副县长挂帅,又一次对乡村煤矿进行清理、整顿,对持有开采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乡村煤矿进行年检。此后,根据“条例”要求,各产煤县基本实现了“五统一”管理(即资源统一规划、财务统一结算、“三金”统一提取、煤炭统一调运、安全统一管理)。乡村煤矿的资源规划、煤炭调运、安全监察由县煤炭工业公司主管,销售的煤款和购置设备、材料的财务往来,由县煤炭工业公司统一结算,“三金”统一提取。
1987年8月,省政府颁发《福建省关于乡镇煤矿实行行业管理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乡镇煤矿的规划、生产、安全、技术改造、销售等由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向县煤
炭主管部门上缴吨煤销售收入2%的行业管理费。同年,福建煤矿开始进行煤炭资源定点划界工作,几年来取得一定成绩,使乡村煤矿在所谓“有水快流”的方针影响下,出现的办矿不经批准,一哄而上;在国营煤矿井田范围内乱开峒口,争抢资源;乱采滥挖,有的甚至在建筑物和国防公路下开峒办矿等现象,得到初步扭转和制止。
福建乡村煤矿的特点是点多面广,零星、分散,有的一个矿出煤井口多达100多个;矿井规模大小不一,人数少至2人,多至600多人;年产量从数百吨到10万多吨;矿井设施有的比较齐全,有的十分简陋,尤其个体煤矿有的仅在峒口搭一茅舍,购置几件简单工具即开始生产;大部分矿井仍靠自然通风,手工打眼,明火放炮,人工挑煤或板车运输;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无专业技术人员和正规勘探资料,多靠经验点峒布井;矿井抗灾能力较差,冒顶、中毒、淹井事故时有发生。
1990年末,福建有乡村煤矿602个,既有乡(镇)、村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有为个体所经营;既有联营煤矿,又有按股份集资的煤矿。其中,乡(镇)办煤矿110个,村办(含其他各种形式办)煤矿492个。共开掘井口2182个,其中乡(镇)办煤矿开掘井口830个,村办煤矿开掘井口1352个。1990年生产原煤395.9万吨,占全省产量的42.8%。其中乡(镇)办煤矿162.6万吨,村办煤矿233.3万吨;从业人数20807人,其中乡(镇)办煤矿7832人,村办煤矿12975人。
福建乡村煤矿主要分布在龙岩地区、三明市以及泉州市的天湖山矿区。其中龙岩地区共有乡村煤矿404个,1990年原煤产量214.0万吨,占全省乡村煤矿总产量的54.06%;三明市共有乡村煤矿67个,1990年原煤产量104.9万吨,占全省乡村煤矿总产量的26.5%;泉州市共有乡村煤矿126个,1990年原煤产量69.3万吨,占全省乡村煤矿总产量的17.5%。漳州市乡村煤矿只有2个,南平地区3个,两地(市)乡村煤矿产量约占全省乡村煤矿总产量的1.9%。
1990年乡村及个体办小煤矿基本情况见表附录-2。
2.公安系统煤矿
(1)溪南建新煤矿
1953年,龙岩地区公安处在龙岩县翠屏山开办溪南石灰砖瓦厂附属煤矿。1959年,煤矿与石灰砖瓦厂分开,改称溪南建新煤矿,年产量约3~8万吨。1964年,该矿收归省公安厅劳改局。1970年1月,改称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3团第1营。兵团撤销后,改称翠屏山煤矿,隶属于龙岩矿务局。
(2)青草盂煤矿
1958年,龙岩专署公安处在龙岩县西陂乡赤坑开办青草盂农场附属煤矿,简称青草盂煤矿。该矿开采下二迭系煤层,可采3层,煤厚0.5~1.2米。建矿初期为小窑开采,没有正规设计。1964年,改属省公安厅劳改局。1969年,经技术改造建成年生产能力2万吨平峒。1980年,省劳改局在青草盂办水泥厂,青草盂煤矿改由水泥厂直管。1983年,省劳改局划归省司法厅,该矿成为省司法厅劳改局下属煤矿,仍由水泥厂直接管辖。
青草盂煤矿80年代中期以前全部手工生产,板车拉煤。80年代后期才改用0.5吨矿车运输。矿井自然通风。该矿历年最高产量仅1.2万吨。1990年生产原煤0.18万吨。剩余可采储量约10万吨,即将采完。
(3)漳平建新煤矿
1959年,省公安厅劳改局在漳平县产盂兴办漳平建新煤矿。由于该矿煤层不稳定,生产的煤炭甚少,1962年产量约1万吨。1963年5月停办。
(4)三明碧口煤矿
1960年,三明市公安局在三明市碧口兴办煤矿,1962年关闭。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煤炭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时限始于明代,止于1990年底。包括煤炭资源与勘探、煤矿建设、煤炭生产、煤矿安全、行业管理、煤矿专用器材设备生产、煤炭专业教育与科研等内容。
阅读